雖然這篇粵語歌曲黃金年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粵語歌曲黃金年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粵語歌曲黃金年代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日前在粉絲團的「禁方言之亂」大勢大致底定,不過仍有不屈不撓的零星留言,主張「臺語之所以慢慢衰退,不是國民黨禁止的關係,是工商社會快速進步,臺語應付不了新名詞,所以才被華語取代。」 這則留言至今仍不屈不撓四處張貼,我回應如下,其實是自己也做個記錄,日後遇到這種留言我比較方便複製貼上。 -- 有人說...
粵語歌曲黃金年代 在 Hins Cheung 張敬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11:28:32
離開幕還有不足半個月,我的心情十分緊張。這是我繼2011年港樂交響音樂會之後,再次與合和實業合作的、關於發展灣仔區皇后大道東地帶音樂及文化保育的一個項目。旨在宏揚傳統粵語歌曲及戲曲、中外音樂文化及對區域周邊的歷史建築及人文藝術的保育。餐廳內日常設有各種音樂及戲劇演出,包括老上海爵士樂、傳統地水南音、...
粵語歌曲黃金年代 在 Eric Kwo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20:29:47
#Repost @daybyday_cantonpop ・・・ . 音樂的神奇之處在於,音符的碰撞與當下聽歌所處環境的交匯,能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於特定的場景。 Swing就有一首歌,讓我彷彿置身於1984,雖然那一年,我還沒出生。 《1984》的歌詞有點清新浪漫,Eric Kwok的聲音酥軟性感,像...
粵語歌曲黃金年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前在粉絲團的「禁方言之亂」大勢大致底定,不過仍有不屈不撓的零星留言,主張「臺語之所以慢慢衰退,不是國民黨禁止的關係,是工商社會快速進步,臺語應付不了新名詞,所以才被華語取代。」
這則留言至今仍不屈不撓四處張貼,我回應如下,其實是自己也做個記錄,日後遇到這種留言我比較方便複製貼上。
--
有人說臺語之所以被華語取代,是因為臺語無法現代化、念出書面語,這是完全錯誤的論點。臺語曾經有過完全與書面語接軌、跟上現代化的時期。
外科醫學手術,這是一門現代科學的專業,然而在大約一百年前,臺灣就有全臺語書寫的外科手術專書《內外科看護學》,這樣難道還不夠書面化、現代化?
http://lgkkhanhouhak.blogspot.com/
社會評論是一種理性而洞見的文字,必須時時掌握時代脈動與前衛思潮,約一百年前就有臺灣歷史上第一本社論專書《十項管見》出版,全書數萬字以臺語寫成。可以證明臺語是可以搞定書面語、接受新名詞的工具。
http://ip194097.ntcu.edu.tw/nmtl/DADWT/thak.asp?id=314
甚至是文言文也可以掌握自如。
https://reurl.cc/9ZD2aY
https://reurl.cc/mqxEA1
本來臺語的發展可以像粵語在香港一樣,成為現代化的通用語言/文字,但是粵語至今仍可以,臺語卻有了斷層,這個斷層是怎麼來的?
不就是香港只有英國殖民,沒有國民黨殖民嗎?(97之後,中共也開始打壓粵語教育,現在港人也開始擔憂粵語的衰退了)
並非因為香港沒有戰爭或動亂所以粵語沒有斷絕,香港一樣打過抗日戰爭、一樣有日治時期,戰爭並不會讓語言滅絕;真正讓文化滅絕的原因,是政策下利用教育和媒體的洗腦。
香港在二戰結束之後,跟臺灣一樣脫離了日本統治,不同的是香港沒有經歷臺灣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這些語言限制:
戰後最初,陳儀政府以台灣人不懂國語國文為由,拒絕臺人擔任政府機關中上級職務的機會。因此省參議員郭國基要求政府要登用本省人材:「絕不容以台胞不解國語國文為理由,拒絕登用台省人,此種看法不僅無理由,且侮辱台胞無過於此。」
1953年臺灣省教育廳和新聞處以推行國語為由,禁止電影院設置台語通譯。省議員呂世明等人曾在省議會裡以缺乏通譯,觀眾無法了解劇情而請求解禁,但省府不同意。
1957年限制《教會公報》使用台語白話字。
1959年,教育部規定電影院放映國語片時不准加用台語通譯,違者將予糾正或勒令停業。
1963年行政院規定「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教育部頒定〈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節目輔導準則〉,第三條規定「廣播電視台對於國內的播音語言,以國語為主,方言節目不超過百分之五十。」
1963年7月22日教育廳頒布《台灣省公私立小學加強推行國語注意事項》,明訂推行國語成為校長考核教師年終考績之一,而學生說不說國語,也影響到其操行成績。
1966年台灣省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畫》實施辦法第一條:「各級學校師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國語;學生違犯者依獎懲辦法處理。」成為處罰依據。
1972年,教育部文化局電視公函通知三台,並分送文工會、司法行政部與警總:台語節目每天每台不得超過一小時,且必須分二次播出,午後及晚間各播一次。晚間六點半到九點半這三小時內,台語節目限由一台播映。三台每天播唱台語歌曲不得超過兩首。
1973年,原本歸教育部文化局管理的電視節目改由行政院新聞局管理,將三台黃金時間輪播的台語連續劇,再緊縮為不准在晚間七點半後播出;甚至在國語節目中出現一句台語,也會被「糾正」。
1977年,行政院新聞局明定:「電台對國內廣播應用國語播音之比率,廣播電台不得少於55%;電視電台不得少於70%。使用方言播音應逐年減少。」
宋楚瑜於1979年至1987年期間,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及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時,進一步禁限台語歌及台語節目。1980年,他在立法院明確表示「今後各電視台台語節目將逐漸減少,到全部以國語播出為止。」
除了在教育、廣電、出版上做限制,國民黨治理期間,更將廣電作品中,明明是華語影劇,安插下女、流氓、乞丐的角色使用臺語,讓民眾從意識上認為講臺語沒水準,真正從本土語言裡下了毒。
用「錢」來比喻的話,臺語原本是全島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就像家財萬貫的富戶。後來來了一個政府,限制這戶人家花錢的場所(在教育、媒體、出版限制本土語言),更限制這戶人家的下一代學習怎麼賺錢(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十年後,政府說好啦解禁了,你們可以自由花錢賺錢了;初期還有很多錢可以揮霍(1980年代臺語依然是民間最大勢力),但是下一代已經失去賺錢的技能,只能坐吃山空。
因此根據研究者調查,曾有因為在校講臺語而被處罰經驗的人,多集中於1960年代後入學開始,與上述1960年代起明令加強華語推行教育、推行成果作為教職員考核或學生獎懲依據的記錄相符。1980年代解嚴後,臺語雖然是民間語言最大勢力,但從1960年代被禁止說臺語的小學生此時已成父母,幼時在思想被下的毒如今發酵,自己認為臺語是沒水準的,要講國語才有水準,於是開始有大量父母在彼此溝通時用臺語,轉頭對小孩講華語。因此在這時期的電視劇《星星知我心》曾安排一幕:小女生被送到鄉下給一對老夫婦撫養,小女生不會講臺語,老夫婦勉力學華語討她歡欣;豬哥亮在歌廳秀偶爾也會說出「咱愛有水準,講國語」的台詞;到90年代初,社會已經開始傳出「孫子聽不懂阿公阿媽講什麼」的災情。因此硬說解嚴之後臺語是最興盛的時期,當時臺語歌大流行,所以戒嚴根本沒有影響到本土語言,這講法是不通的。早在過去幾十年間,從教育、出版、廣電禁絕本土語,成功的在臺灣人意識裡下毒,造成語言斷層。
這就是為什麼粵語沒有斷層,而臺語在解嚴之後努力要把斷層合攏這麼辛苦的原因,因為不只要修補,還要解毒。否則無法自圓其說為何粵語可以現代化、貼近書面語,而在百年前一樣能現代化、貼近書面語的臺語如今卻不行,原因就是因為粵語沒有斷層,而臺語有斷層,這個斷層就是國民黨統治期間撕裂、下毒所致。
粵語歌曲黃金年代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7年前的今天,家駒離開了我們。
時至今日,黃家駒創作、主唱的《海闊天空》、《光輝歲月》、《喜歡你》、《情人》、《長城》、《俾面派對》、《真的愛你》等粵語歌曲,仍在華人世界傳唱,甚至成為群眾運動的精神象徵,其影響所及,不可謂不大。
懷念家駒。
這是香港電台於2008年1月26日發表的紀錄片《不死傳奇:黃家駒》。
黃家駒與 Beyond 的音樂被稱為清泉,因它們純正並帶有鮮明訊息,作品直指草根階層。
80年代的香港流行樂壇,Beyond 是最具實力的樂隊組合之一。他們見證着香港 Bandsound 的黃金年代,也是 Canton Pop 百花齊放的歲月。那個時代造就了 Beyond,也造就了黃家駒。
90年代,Beyond 對香港樂壇失望,加上希望樂隊能衝出香港,於是決定發展東南亞、台灣、日本等市場。
在香港盛行組 Band 的年代,無數音樂人以 Beyond 為榜樣,將青年人獨有的憤怒聲音寄語歌曲,記下無數舊日的足跡。
然而,當黃家駒離開以後,Beyond 三子及 Beyond 的歌迷發生了如何的轉變?他的離開對於香港樂壇又有什麼影響呢?
香港電台這個節目追隨黃家強、黃貫中及葉世榮,看看他們三個帶著 Beyond 的精神在音樂路上走到哪裡,看看在他們之間,如何記載著黃家駒這個不死傳奇。
懷念 黃家駒(1962-1993)
多年前的今天,1993年6月30日,家駒離開了我們。
1962年6月10日,黃家駒誕生於香港深水埗。就讀初中時,黃家駒受朋友影響而愛上了歐洲和美國的流行音樂,視英國搖滾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為偶像。
1980年,黃家駒經琴行老闆介紹,結識了葉世榮,兩人對音樂的興趣相近,便夥同另兩位朋友鄧煒謙及李榮潮組成樂隊,此即 Beyond 的前身。
1983年,Beyond 樂隊正式組成,其隊名是第一代主音吉他手鄧煒謙所取,意為「超越」,葉世榮曾說:「取名 Beyond 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1983年底,黃家駒的親弟弟黃家強加入,擔任低音吉他手。1985年,黃貫中加入,擔任主音吉他手。在歷經幾次的人事變動之後,由黃家駒、黃家強、葉世榮、黃貫中組成的 Beyond 樂隊於1985年7月20日,在堅道的明愛中心自資舉辦《永遠等待》演唱會。
1986年,Beyond 租錄音室,將自己創作的歌曲製作成專輯《再見理想》盒帶,從包裝設計、錄製配唱、到尋找唱片行寄賣等,完全一手包辦。這年 Beyond 新增一名成員—劉志遠(吉他手和 Keyboard 手)。
之後,Beyond 在專業經理人陳健添的協助下,在1987年推出首張EP《永遠等待》及第二張專輯《亞拉伯跳舞女郎》後,才開始踏入主流樂壇而為大眾所熟識。
1988年12月,Beyond 發行了《舊日足跡》精選集,並在大專會堂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劉志遠在會上宣布將前往外地讀書並退出樂隊,由於劉志遠最後沒有入學,其後更與梁翹柏另組樂隊「浮世繪」,直至2008年6月,劉志遠才坦承當年是與低音吉他手黃家強爭吵,一時意氣之下才決定離隊。
經過多年的努力後,Beyond 成為香港樂壇舉足輕重的樂隊。
1988年,Beyond 以《秘密警察》專輯裡的《大地》奪得十大勁歌金曲,為其獲得的第一個電子傳媒獎項。
1989年7月,Beyond 推出第四張專輯《Beyond IV》,其中歌頌母愛的《真的愛你》奪得當年的十大勁歌金曲及十大中文金曲兩大獎項,將 Beyond 推上樂壇高峰。
1993年初,Beyond 在結束了台灣的宣傳期之後,遠赴日本創作新專輯。5月底,他們回到了香港,帶回《樂與怒》這張專輯,Beyond 對這張專輯非常滿意,專輯裡闡述樂隊十年心路歷程的《海闊天空》,成了香港當年的最佳原創歌曲。隨後 Beyond 在香港和馬來西亞各舉辦了一場大型不插電的演出,並在6月底推出了日語專輯。
1993年是 Beyond 成立十週年的日子,原本他們打算在年底舉辦一場紀念十週年的大型演唱會,可是任誰也沒有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悲劇發生了。
1993年6月24日凌晨1時(日本時間),為宣傳即將發行的日語唱片,Beyond 樂隊應邀到富士電視台位於東京都新宿區河田町的4號錄影室,參與遊戲型綜藝節目《小內小南的 想做什麼 就做什麼》(ウッチャンナンチャンのやるならやらねば!)的錄影。
遊戲進行了15分鐘便發生意外,黃家駒在狹窄並沾滿水漬的台上奔跑時不慎滑倒,強大衝力使身旁3塊布景板的固定裝置脫落,布景板鬆開,黃家駒與身旁的主持人內村光良一同翻落2.7公尺高的台下。
黃家駒頭部朝下摔落,左邊額頭首先著地,隨即昏迷送醫,而內村光良則胸部著地,僅受輕傷。由於黃家駒頭部嚴重受創,醫師不敢輕舉妄動,因此並未施以清除腦內瘀血的手術。
1993年6月26日晚上,歌迷們聚集在香港商業電台的停車場舉行祝禱會,祈求黃家駒能早日康復。
在昏迷六天之後,1993年6月30日下午4時15分(日本時間),黃家駒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逝世,得年31歲,院方公布死因為急性腦膜下血腫、頭蓋骨骨折、腦挫傷及急性腦腫脹。
時至今日,黃家駒創作、主唱的《海闊天空》、《光輝歲月》、《喜歡你》、《情人》、《長城》、《俾面派對》、《真的愛你》等粵語歌曲,仍在華人世界傳唱,甚至成為群眾運動的精神象徵,其影響所及,不可謂不大。
懷念家駒。
粵語歌曲黃金年代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經典愛情劇集回顧:《啼笑因緣》(TVB,1974年),主題曲創造經典。
香港的愛情劇集,目前不能與韓劇相比,但也有黃金年代,大台1974年的《啼笑因緣》一定是經典之一,陳振華、李司褀、歐嘉慧主演,鍾景輝監製,王天林導演,其中顧嘉輝作曲,葉紹德詞,仙杜拉主唱的主題曲及插曲,在當時牽起一片粵語流行曲和電視劇主題曲熱潮。當年還是小學雞一名,最深印象的不是劇情,而是家慈十分喜愛主題曲,日唱夜唱,如果當時有卡拉OK,這些歌肯定是點唱榜首。
《啼笑因緣》本來是張恨水的一部長篇小說,1930年出版,故事講述1920年代的北京,軍閥割據的時代,一個書生樊家樹與一位歌女沈鳳喜之間的愛情故事。啼笑因緣經常被誤寫為啼笑姻緣,作者原意是佛家的「因緣」。
《啼笑因緣》曾被多次拍成電視及電視劇。在香港包括1957年出品由張瑛及梅綺主演的《啼笑因緣》和1964年香港電影《新啼笑因緣》。1975年香港邵氏電影《新啼笑因緣》,由宗華、井莉、馮粹帆、李菁、陳觀泰、施思主演。電視劇方面,除了1974年大台版,還有1987年,香港亞洲電視亦有開拍,監製李艷芳,演員有劉松仁、米雪、苗可秀等。
上述版本只看過大台版,最深印象當然是主題曲和司祺姐,劇中她要扮演歌女沈鳳喜和富家女張麗娜兩個角色,大台版最終是鳳喜死了,樊家樹復仇後和關秀姑一齊。張瑛的粵語長片版本鳳喜(梅綺)無死,大團圓結局,關秀姑(羅艷卿)和父親走了。今天看這個故事屬於老土,但在七十年代初,大台的主要劇集主要改編自民初的小說、劇本和粵語長片的故事,在當時是個受歡迎主流。能夠令這劇集膾炙人口,主題曲居功不少,除此外,其它插曲如「送郞」、「想郎」、「賣唱姑娘」和「我和你」,都大受歡迎,之後一段時間,可以說是大台主題曲黃金期,也是粤語流行曲的黃金期。
歌曲和愛情劇始終有相輔相承的作用,近年這個化學作用已經消失,廣東歌市場大幅萎縮,電視劇主題曲吸引力亦大不如前,其中一個可能性關鍵,是2009年開始,大台和四大唱片因版權問題閙翻,從此四大唱片的歌手絕跡大台,而目前大台的主題曲,變成幾個自己人歌手不斷循環再用,真是唔厭都聽到厭,加上劇情又膠化,已經很難像當年那樣,創作出那麼多經典愛情劇。俱往矣,只餘下美好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