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粒線體dna突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粒線體dna突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粒線體dna突變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讀書e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另一本假期間關於老化科學的閱讀,就真的是屬於科普等級的書。不像昨天那位哈佛教授作者致力推動長生不老,這位牛津出生的科普作家比較沒有那麼極端。如果他在秦始皇仙丹團隊的麾下,恐怕不會讓老闆太滿意 (趕快跑去別國吧!) 昨天介紹的書說到如果把基因比喻做電腦硬體,那麼表觀基因體就是電腦軟體。我今天這本書讓...
粒線體dna突變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另一本假期間關於老化科學的閱讀,就真的是屬於科普等級的書。不像昨天那位哈佛教授作者致力推動長生不老,這位牛津出生的科普作家比較沒有那麼極端。如果他在秦始皇仙丹團隊的麾下,恐怕不會讓老闆太滿意 (趕快跑去別國吧!)
昨天介紹的書說到如果把基因比喻做電腦硬體,那麼表觀基因體就是電腦軟體。我今天這本書讓人體會老化是一個整體系統的綜合現象,並非單一兇手所致。這書本的結構,就先是介紹了所有跟老化相關的角色們。
這當中包括搞破壞的反派們:
• Amyloid “類澱粉蛋白” :偽裝成澱粉的蛋白質,在大腦搞破壞造成癡呆症
• Mitochondria “粒線體” :身體細胞的發電體,因為極度不穩定,ㄎㄧㄤ起來會造成破壞
• Eosinophils 內臟脂肪的 “嗜酸性白血球” :本來的任務是抗過敏,但失能之後,引來大量的巨噬細胞,搞到體內細胞火燒厝一直發炎
• Senescent cell“衰老細胞” :主要的功能是抑制癌細胞,但他黑暗的一面,是會累積起來變成殭屍細胞,造成身體發炎
• 醣化: 這就是為什麼據說劉德華都不吃有糖份的東西 (怎麼辦到的...)
而當中也有一些不可思議的長壽基因或是抗老英雄,包括
• Telomeres “端粒”:防止細胞老化生病的蓋子
• FoxO3a 基因: 從日本人瑞的身體中發現
• Serpine1 突變基因: 從與世隔絕的族群中意外發現
• Microbiome: 腸道內的微生物們,不時跟我們的消化系統在溝通。但如果失去平衡只剩少數幾位,就會造成麻煩。
• Autophagy 細胞自噬: 讓細胞把自己幹掉 (透過強度運動或是禁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 Methylation “甲基化”:可以預測你細胞年齡的DNA時鐘
所以對抗老化的方式是要多管齊下的。不外乎是清除不好的,增加好的,修補斷訊的,或是重啟細胞生命 (例如幹細胞移植手術)
至於每個人實際可執行的方法? 其實都是大家已經知道的一些常識了,包括戒菸,注意腰圍(控制內臟脂肪),少吃糖,運動,7-8小時的睡眠,善用疫苗和勤洗手,照顧好牙齒健康,注意心跳血壓,還有當個女人 😅(欸,就是說一般來講女性x染色體比較有利長壽,但這可能無法改變啊~)
為了更多了解這些細胞們,我一邊看書一邊查。所以部落格裡面會標註我覺得比較容易懂的文章鏈結,給大家參考!
全文與所有相關文章鏈結在部落格中👇👇👇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4031994
#Ageless #AndrewSteele #長壽基因 #自己的細胞自己救
粒線體dna突變 在 亞當老師・酮享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什麼土種什麼菜,身體的微環境影響你會不會助長癌細胞!
活性氧在腫瘤微環境中的狠角色!
氧氣是大部分生物體(包含人類)存活、維持生命的重要元素。我們呼吸就是為了吸取氧氣,使體內能進行各種化學反應,代謝轉化產生能量,給予我們生命力。然而,生物體在代謝過程中,也同時因氧化反應伴隨產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活性氧是自由基(free radical)的一種,是一種伴隨代謝產生的化學不穩定物質。
在正常狀態下,適當的活性氧可以參與細胞內調控生長發育、代謝、擔任免疫細胞消滅微生物的有力武器等生理功能;然而,過量的活性氧卻會對細胞的DNA、蛋白質、脂質等造成損傷,觸發細胞內的氧化壓力,引起突變,造成癌症或慢性病,甚至老化,可謂萬病之源。
已知,細胞內八到九成的活性氧來自粒線體(mitochondria)內膜上的電子傳遞鍊,而粒線體是細胞內的能量發電廠,提供細胞生存所需要的能量ATP。於是,如何平衡與調節細胞內粒線體功能與活性氧的濃度,以維持正常生理恆定性,則是維繫人體健康與壽命的重要一環。
由上述得知,粒線體的功能與活性氧濃度的調節密不可分。國衛院癌研所李岳倫博士研究團隊研究粒線體內的一個多功能的伴護蛋白(chaperone)—Lon,探討粒線體Lon如何透過調控活性氧濃度,影響腫瘤微環境內各類細胞的互動,以及抑制免疫系統的機制。
由於現今癌症研究趨勢已經不再局限於癌細胞,而是以癌細胞出發,放眼整個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當腫瘤微環境不利於免疫細胞發揮功能時,癌細胞就會演化出逃避免疫細胞監控的反應,這也是腫瘤生成與轉移的關鍵原因。在腫瘤微環境中,由於代謝快速、缺氧,癌細胞中活性氧的濃度也較一般正常細胞為高,需要一些適應對策,也常處於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那麼,粒線體Lon是如何透過調控活性氧濃度以抑制免疫反應?最終導致癌症發展與轉移惡化?
研究團隊發現,腫瘤細胞內的粒線體Lon透過伴護蛋白的功能,可以控制活性氧的濃度。伴護蛋白的功能是幫助其他蛋白質組裝、運送、正確摺疊,以及穩定結構與功能。當伴護蛋白功能失調時,粒線體的功能也就會失去平衡狀態,讓細胞內的活性氧濃度持續增加與失衡,使癌症轉移惡化,其影響三面向為:
造成持續慢性發炎:在癌細胞內,Lon可以與粒線體內的酵素PYCR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 1)結合,控制活性氧的濃度。當Lon誘導的活性氧濃度增加,會刺激並啟動發炎反應訊息傳導路徑:p38-NF-κB,接著分泌出更多的發炎因子,造成持續慢性發炎而刺激癌細胞轉移能力。
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開啟的發炎反應讓許多的發炎相關因子分泌到整個腫瘤微環境中,包含了:介白素IL-1β、IL-4、IL-6、IL-13、轉化生長因子(TGF-β)以及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而IL-6、TGF-β 與VEGF,可以促使周圍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移動,形成新生血管。
抑制免疫細胞、影響免疫系統:發炎因子介白素IL-4、IL-13和TGF-β 可以誘導免疫巨噬細胞從M1型轉變成抑制免疫反應的M2型,幫助癌細胞的發展。M2型巨噬細胞中的Lon表現量也同時上升,使巨噬細胞因此分泌更多的發炎激素到整個腫瘤微環境中,促使更多的血管生成以及巨噬細胞的改變,並持續產生活性氧,形成一個慢性發炎的惡性循環狀態。最後,整個腫瘤微環境處於免疫抑制的狀態,最終導致癌細胞持續發展。
因此,固然過量的活性氧會對細胞造成損傷,然而,持續略高的活性氧卻也是造成慢性發炎的元兇,讓整個腫瘤微環境處於免疫抑制的狀態,導致癌症發展、轉移惡化!活性氧濃度的過猶不及都會造成細胞的失調或傷害,如何將活性氧調控在一個平衡、陰陽調和的境界,營造一個抑制癌細胞發展的微環境,才是未來癌症免疫治療的關鍵!
參考資料:
《國衛院電子報》第840期 研究發展
「活性氧調控」為抗癌關鍵 使用抗氧化劑要小心!《聯合報》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561/4567058
wikipedia
撰文者/郭政良、李岳倫 |文字編輯/劉盈秀
資料、圖片來源/郭政良、李岳倫 |圖片後製/劉盈秀
原始文章連結:https://tinyurl.com/ya3smtoc
粒線體dna突變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英罕病小查理 與生命拔河川普伸援】
英國11個月大男嬰查理.賈德(Charlie Gard)罹患無法治療的罕見遺傳疾病,醫院因此要求拔除男嬰維生系統,獲最高法院同意。不願放棄的男嬰父母不惜與法院槓上,此事也引起全球矚目。教宗方濟各表態支持男嬰父母,美國總統川普3日也在推特上發文稱願意協助男嬰。
本月4日剛滿11個月大的小查理,出生即罹患罕見的「粒線體DNA耗竭症候群」(MDS),導致腦部受損,肌肉變弱,他不僅看不見、聽不見、動不了,也無法不靠機器自行呼吸。此種疾病由基因突變造成,全球僅有16個病例。醫界普遍認為,這種疾病尚無治療方法。
負責治療小查理的倫敦大奧蒙德街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為減少他的痛苦,因此向法院請求拔除維生系統,小查理的父母則主張將愛子送往美國進行實驗性治療,盡量延長他的性命,雙方因此對簿公堂。
上月8日英國最高法院判決指出,由於小查理的疾病沒有治癒希望,任何設法延長其生命的方法都不合理且不人道,只會讓他受苦,因此支持醫院拔管。小查理的雙親還向位於法國的歐洲人權法院提出上訴,但該院上周表明拒絕介入。
小查理的父母現已成功募集逾130萬英鎊(約台幣5123萬元),打算將愛子送往美國1間醫學研究中心進行核苷治療(nucleoside therapy)。不過,該中心的1名專家曾透過電話向英國法院表示,「我同意,我們的療法不太可能讓他(小查理)的狀況變好」。
小查理的案例在網路上引起廣大的國際關注。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日透過聲明表示,他「祈禱他們(小查理的父母)陪伴並照顧愛子到最後一刻的渴望不會被忽略」。義大利1間由梵蒂岡經營的頂尖兒童醫院也主動表示願意收治小查理。
美國總統川普3日也在推特上貼文稱,「如果我們能幫上小查理的忙,正如我們的英國朋友和教宗,我們會很高興這麼做」。目前,網路上已有人發起國際連署運動,聲援小查理的父母,倫敦白金漢宮前也出現反對法院判決的街頭抗議。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畫面來源: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