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OOXX】
〈情書、暱稱,男孩與女孩〉
#我們年輕的爸媽_和他們永遠永遠青春的愛情
我發現了父親寫給母親的一些情書,上面還有他用靈巧的線條描繪出來的太陽、牛隻、鳥群和戀人。那對戀人還有彼此的暱稱,他們從剛認識起就這麼互相稱呼:嗶普和巴普。
拿著乘載著他們筆跡的紙,我的鄉愁被喚...
【#編輯OOXX】
〈情書、暱稱,男孩與女孩〉
#我們年輕的爸媽_和他們永遠永遠青春的愛情
我發現了父親寫給母親的一些情書,上面還有他用靈巧的線條描繪出來的太陽、牛隻、鳥群和戀人。那對戀人還有彼此的暱稱,他們從剛認識起就這麼互相稱呼:嗶普和巴普。
拿著乘載著他們筆跡的紙,我的鄉愁被喚醒了。一個人的字,就像其聲音,是一種身體的展現。然而聲音會熄滅,字跡卻可留下來。
沿著他們的筆畫,看著那些橫豎和圓弧,讓雙親已不復存的感受更加強烈。我雖無法再碰觸或目睹他們的音容,但我的指尖仍能輕輕撫觸著那活生生的熟悉筆觸。
我將這些信件、卡片、見證兩人愛情故事的文獻,按照時間的先後,一一放進透明資料夾中。他們的一生,遂逐漸在我的眼前浮現。
/
那是一個印著紅綠色圖案的大盒子,盒中疊得整整齊齊的,是幾十張來自全世界各地咖啡館或餐廳的紙巾。我當下本是要扔的,但又決定再看仔細一點:母親那果決而娟秀的字跡清楚地在每張餐巾紙的下方浮現,讓這些毫不起眼的紙巾,染上了一股不期然、輕盈但歷久不衰的熱情。
奧爾良,一九八三年三月二日,「閒談館」,「純精製奶油做的甜點」;哥本哈根,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斯堪地那維亞旅館」;米蘭的「卡薩諾瓦」…… 如果此刻有人看見我正在幫這些餐巾紙逐一地編號、記錄,會有何感想?覺得我腦筋不正常?認為我再這樣下去,一年後還是清不完?勸我做事要有方法,不可感情用事?我不該什麼都想留下來,要扔的也不必全都先過目?這樣做其實很荒謬?
可以這麼說嗎?也許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換取一種愈來愈強烈的生之喜悅。
* * * * * *
讀《如何清空父母的家》時,這是我很喜歡的兩段,充滿了粉紅泡泡啊,原來爸媽在比我們還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那樣輕盈親暱的愛情。
身為獨生女的作者在父母過世後,繼承了所有一切,自然也得承擔起整理老家的任務。懷著極其複雜的心情,進入這個爸媽都不在了的家(永遠也不會在了):淘挖出一切,每一個櫃子每一個抽屜每一個小盒子,翻箱倒櫃(發現了媽媽的餐巾紙),好奇又心虛地抽出私密情書(在偷窺戀人的愛情?)……
你在看著熟悉的家,卻才驚覺自己到底熟悉著他們什麼。
這不單純叫作「整理」或「清理」,而是──「清空」。 這是唯一也是最後的時刻,你必須徹底翻攪出這個家,清空;逃避不了,爸媽都不在了,剩你。而同時你也在翻攪出自己的內在,坦露自己,得以清空自己。
或許可以說把這種清空當作一種前哨,一種準備。過往始終在我們前方的爸爸媽媽皆逝去,眼前,我們成了走在前方的那人。
我們清空自己,在這全新之路,走向重生。
#圖為本書作者所拍攝_圖中的照片便是她父母
#作者莉迪亞阜蘭是知名作家_心理分析師_也是攝影師 (6)
米蘭抽屜整理箱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輯OOXX】
〈情書、暱稱,男孩與女孩〉
#我們年輕的爸媽_和他們永遠永遠青春的愛情
我發現了父親寫給母親的一些情書,上面還有他用靈巧的線條描繪出來的太陽、牛隻、鳥群和戀人。那對戀人還有彼此的暱稱,他們從剛認識起就這麼互相稱呼:嗶普和巴普。
拿著乘載著他們筆跡的紙,我的鄉愁被喚醒了。一個人的字,就像其聲音,是一種身體的展現。然而聲音會熄滅,字跡卻可留下來。
沿著他們的筆畫,看著那些橫豎和圓弧,讓雙親已不復存的感受更加強烈。我雖無法再碰觸或目睹他們的音容,但我的指尖仍能輕輕撫觸著那活生生的熟悉筆觸。
我將這些信件、卡片、見證兩人愛情故事的文獻,按照時間的先後,一一放進透明資料夾中。他們的一生,遂逐漸在我的眼前浮現。
/
那是一個印著紅綠色圖案的大盒子,盒中疊得整整齊齊的,是幾十張來自全世界各地咖啡館或餐廳的紙巾。我當下本是要扔的,但又決定再看仔細一點:母親那果決而娟秀的字跡清楚地在每張餐巾紙的下方浮現,讓這些毫不起眼的紙巾,染上了一股不期然、輕盈但歷久不衰的熱情。
奧爾良,一九八三年三月二日,「閒談館」,「純精製奶油做的甜點」;哥本哈根,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斯堪地那維亞旅館」;米蘭的「卡薩諾瓦」……
如果此刻有人看見我正在幫這些餐巾紙逐一地編號、記錄,會有何感想?覺得我腦筋不正常?認為我再這樣下去,一年後還是清不完?勸我做事要有方法,不可感情用事?我不該什麼都想留下來,要扔的也不必全都先過目?這樣做其實很荒謬?
可以這麼說嗎?也許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換取一種愈來愈強烈的生之喜悅。
* * * * * *
讀《如何清空父母的家》時,這是我很喜歡的兩段,充滿了粉紅泡泡啊,原來爸媽在比我們還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那樣輕盈親暱的愛情。
身為獨生女的作者在父母過世後,繼承了所有一切,自然也得承擔起整理老家的任務。懷著極其複雜的心情,進入這個爸媽都不在了的家(永遠也不會在了):淘挖出一切,每一個櫃子每一個抽屜每一個小盒子,翻箱倒櫃(發現了媽媽的餐巾紙),好奇又心虛地抽出私密情書(在偷窺戀人的愛情?)……
你在看著熟悉的家,卻才驚覺自己到底熟悉著他們什麼。
這不單純叫作「整理」或「清理」,而是──「清空」。
這是唯一也是最後的時刻,你必須徹底翻攪出這個家,清空;逃避不了,爸媽都不在了,剩你。而同時你也在翻攪出自己的內在,坦露自己,得以清空自己。
或許可以說把這種清空當作一種前哨,一種準備。過往始終在我們前方的爸爸媽媽皆逝去,眼前,我們成了走在前方的那人。
我們清空自己,在這全新之路,走向重生。
#圖為本書作者所拍攝_圖中的照片便是她父母
#作者莉迪亞阜蘭是知名作家_心理分析師_也是攝影師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