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際效應 2014》𝙄𝙣𝙩𝙚𝙧𝙨𝙩𝙚𝙡𝙡𝙖𝙧 🎬
用艱澀的科學物理理論,
磅礴震撼的宇宙全景,談最直白的道理:
愛是唯一能穿越宇宙的力量。
𝙇𝙤𝙫𝙚 𝙞𝙨 𝙩𝙝𝙚 𝙤𝙣𝙚 𝙩𝙝𝙞𝙣𝙜 𝙩𝙝𝙖𝙩 𝙩𝙧𝙖𝙣𝙨𝙘𝙚𝙣𝙙𝙨 𝙩𝙞𝙢𝙚 𝙖𝙣𝙙 𝙨𝙥𝙖𝙘𝙚.
身為星際+諾蘭迷,此生能再次在IMAX大...
.
《星際效應 2014》𝙄𝙣𝙩𝙚𝙧𝙨𝙩𝙚𝙡𝙡𝙖𝙧 🎬
用艱澀的科學物理理論,
磅礴震撼的宇宙全景,談最直白的道理:
愛是唯一能穿越宇宙的力量。
𝙇𝙤𝙫𝙚 𝙞𝙨 𝙩𝙝𝙚 𝙤𝙣𝙚 𝙩𝙝𝙞𝙣𝙜 𝙩𝙝𝙖𝙩 𝙩𝙧𝙖𝙣𝙨𝙘𝙚𝙣𝙙𝙨 𝙩𝙞𝙢𝙚 𝙖𝙣𝙙 𝙨𝙥𝙖𝙘𝙚.
身為星際+諾蘭迷,此生能再次在IMAX大螢幕上看到星際效應,實在無憾,已無法用言語表達我心中的滿足。第一次看的時候都忙著搞清楚天文物理,第二次看時才發現這是一部可以從頭哭到尾的電影。
.
.
.
#經典重映 #現正熱映中
#二刷有雷影評
知道庫柏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地球後,我對於他在地球上與女兒的每一幕都特別珍惜,一起看球賽,躲沙塵暴,在房間內解座標,冒險前進NASA 。只是一些很日常的親子生活,卻成為最後一段在地球上最鮮明的記憶。
倉促的決心踏上拯救地球之路,再次熟悉的掀起副駕的毯子,古靈精怪的小女兒這次卻已不在車上,還來不及跟賭氣的女兒和好,這一別再見已是女兒垂垂老矣之時。我身為一個普通的地球人,回頭想到此景還是心痛。
只是去米勒星球4小時,回來卻瞬間失去23年,庫柏從螢幕看到兒女瞬間長大成家,淚流滿面,哭的是放不下對兒女的思念,泣的也是不甘心這被偷走的時間。身為人我們對時間雖然經常恣意揮霍,卻仍然有線性的執念。
這段透過黑洞導致重力影響的時間差,用很短的劇情就在觀眾心頭上重重一擊,如同片中布蘭登博士所說:「時間可以伸長、可以壓縮,但就是不能回頭。」
家人之愛是一種最不可名狀的牽絆,原生家庭往往就是生命課題的鏡像反射,與家庭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如果功課沒做完,就算走過全宇宙,心仍然在漂泊。《#星際救援 》孤單一人漂流冥王星只為能跟父親和解。 《#星際效應 》在銀河穿梭80年,卻一心只想回到家人身邊。
.
.
.
“𝙈𝙪𝙧𝙥𝙝𝙮’𝙨 𝙇𝙖𝙬 𝙙𝙤𝙚𝙨𝙣’𝙩 𝙢𝙚𝙖𝙣𝙩 𝙩𝙝𝙖𝙩 𝙨𝙤𝙢𝙚𝙩𝙝𝙞𝙣𝙜 𝙗𝙖𝙙 𝙬𝙞𝙡𝙡 𝙝𝙖𝙥𝙥𝙚𝙣. 𝙄𝙩 𝙢𝙚𝙖𝙣𝙨 𝙩𝙝𝙖𝙩 𝙬𝙝𝙖𝙩𝙚𝙫𝙚𝙧 𝙘𝙖𝙣 𝙝𝙖𝙥𝙥𝙚𝙣, 𝙬𝙞𝙡𝙡 𝙝𝙖𝙥𝙥𝙚𝙣.”
「墨菲定律」說的也就是《#天能 》的道理,不代表壞事一定會發生,而是說該發生的就會發生,我想這是諾蘭從一而終的人生哲學。
所以雖然庫柏在黑洞的書房異次元裡萬般後悔,留下摩斯密碼STAY字,求女兒把自己留下。(想想其實後悔也是正常的,在衝浪大國一個時間計算失誤浪費了23年,一上岸兒子瞬間老了,隨後又在下一個星球被全宇宙最幼稚的麥特戴蒙陷害,差點死在冰島,要是我也會懷疑人生)
卻也在轉瞬明白,是五次元的他派自己來傳訊帶他走這一趟拯救地球之旅。《天能》裡一直提及卻未曾描繪的未來人,或許也是高次元的我們自己。
以前從來沒有看懂的黑洞書房異次元的我,在開始靈修的這幾年,對於五次元、更高意識有點接觸後,這次再回來看只覺得諾蘭更神了!
原來他一直都相信人類可以昇華到第五次元並帶領引導第三次元的自己,事實上此時此刻的地球也正在揚升中,我們不安的2020所遭遇的能量變動就是一種轉化。而六年前的諾蘭不但就深知其理,還能把心之所悟拍成電影引導世人。我內心的震撼實在不能僅僅只用欽佩兩字來形容。
.
.
.
“𝙒𝙚 𝙪𝙨𝙚𝙙 𝙩𝙤 𝙡𝙤𝙤𝙠 𝙪𝙥 𝙖𝙩 𝙩𝙝𝙚 𝙨𝙠𝙮 𝙖𝙣𝙙 𝙬𝙤𝙣𝙙𝙚𝙧 𝙖𝙩 𝙤𝙪𝙧 𝙥𝙡𝙖𝙘𝙚 𝙞𝙣 𝙩𝙝𝙚 𝙨𝙩𝙖𝙧𝙨, 𝙣𝙤𝙬 𝙬𝙚 𝙟𝙪𝙨𝙩 𝙡𝙤𝙤𝙠 𝙙𝙤𝙬𝙣 𝙖𝙣𝙙 𝙬𝙤𝙧𝙧𝙮 𝙖𝙗𝙤𝙪𝙩 𝙤𝙪𝙧 𝙥𝙡𝙖𝙘𝙚 𝙞𝙣 𝙩𝙝𝙚 𝙙𝙞𝙧𝙩.”
「人類曾經仰望天空,思索我們在星際中的未來,如今我們只會低頭,憂心自己在塵世間的處境。」
我覺得這部選在2020重映是冥冥之中,因為諾蘭想傳遞的訊息,正是現在地球需要的訊息。
人生愛片永遠滿分
不負責任推薦指數:10/10 ✨✨✨
喜歡我的影評 歡迎追蹤 @drama_vong
.
.
.
#汪的電影清單
#電影語錄 #電影推薦 #電影 #影評
#電影對白 #電影心得 #電影台詞 #電影金句 #movie #movies #ChristopherNolan #Nolan #Interstellar #Timothée #AnneHathaway #JessicaChastain
#克里斯多夫諾蘭 #諾蘭 #安海瑟威 #堤摩西夏勒梅 #甜茶 #靈修 #五次元
米勒指數計算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對拜登政策綱領的建議(二) Bitcoin、美股、COVID每日死亡人數齊創新高 是悲還是喜?
上周我已討論過拜登已宣布的其中4個首要政策綱領,包括(1)治疫、(2)氣候變化、(3)重建經濟、(4)中美關係。其實他還宣布了另一重要政綱:
(5)改善因BLM激發出來的嚴重種族關係問題。其實除長久數百年來歧視黑人問題,美國還有眾多和複雜的性別、性取向和其他少數族裔(尤其亞裔)被歧視問題。拜登企圖樹立良好榜樣,所以盡量挑選合資格的女性和少數族裔人士為重要官員。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為半黑人半印度裔和財長耶倫(Janet Yellen)為猶太裔,都將是首名女性出任這些要職,被提名為國土安全部長的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更是古巴出生的難民。
但這些任命都只有象徵式意義,即使出現過首名「黑人」總統奧巴馬(媽媽是白人),根深柢固的黑人歧視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黑人平均收入仍遠低於白人,他們仍經常遇到警暴,甚至被槍殺,甚至可說黑人總統的出現,激發出更嚴重的白人不安感,間接幫助了種族主義者特朗普,4年前便成功贏取總統寶座。要真正解決各種歧視問題當然非常困難,包含憲法、執法、槍械、經濟、教育、健康和其他社會問題,更絕不可能在拜登4年任期內成功。隨便提出一個黑人貧民區的嚴重家庭結構問題,超過70%黑人嬰兒出生於未婚媽媽家庭。因此,很多單親媽媽無法完成學業,亦極難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結果長期倚賴社會援助,更無法逃出世代貧窮問題。此問題的根源固有種族歧視元素,但亦有黑人本身文化問題,實不容易解決。
除拜登自己意會到美國正面對的5個主要挑戰以外,我認為美國亦面對另外5個更深遠的長期和結構問題,如不獲得重視和改善,足可令到美國走向衰落,更將令世界變得更危險和動盪。
(1)修補憲法與選舉制度漏洞。過去我已提出多個主要憲法不公之處,包括參議院不論州份大小,都擁有兩個議席,賦予細小州份太大權力,形成選舉人票制度的偏頗,因此導致經常出現共和黨輸掉普選票,但勝出選舉人票的荒謬反民主結果!為何加州選民的一票比重,不到懷俄明和阿拉斯加等人口小州的三分之一?加州除了人口最多,亦當然人才薈萃,充滿創意,是最多創新企業,如Tesla、SpaceX和蘋果的搖籃,長期下去,如這些精英愈來愈感覺自己一票完全缺乏影響力,與南部「老鄉巴」的價值觀完全相反,最終加州會否連結西岸州份(或東西兩岸?),企圖獨立?會否因此帶來第二次內戰?
跟一些美國人和更奇怪盲撐美國的中國人討論到此問題時,他們就會美國歷史和憲法專家上身,指出美國只是一個「共和國」,並非一個「民主國家」(democracy),此不公制度更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等美國國父,為保護州份權力(state rights)所精心設計。這論點太取巧和自相矛盾吧!如美國承認只是一個共和國而非民主,那麼為何每當抨擊甚至攻打其他國家時,整天把民主掛在口邊?另外,即使240年前美國立國之初有需要保護所謂state rights(主要為保留黑奴制度權利),到了今天,美國仍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平等和統一的國家嗎?這種思維和制度,正是美國生物學家E.O. Wilson形容人類社會制度停留在中世紀的最佳佐證!
修憲當然非常困難,先需要最少75%的州份通過,然後再需要得到國會兩院最少66%支持。較有可能的是我曾提過的「州際協議」(Interstate Compact),同意把選舉人票投給全國普選票的勝利者,而非投給州內普選票勝利者。跟總統大選一樣,需要得到最少270選舉人票的州份簽署才能成功,現時已取得代表196票的州份支持,仍在等待代表98票的州份通過。
美國人鄙視政府 真正人才不願加入
(2)改善教育制度和提高國民知識水平。美國仍擁有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和史丹福等全球最優秀大學,但中小學的平均水平就明顯落後於東亞多國。加上假新聞(fake news)和各種充滿仇恨的種族、民粹、宗教和國家主義,充斥社交媒體,結果近半美國人感染「思想病毒」,變得愈來愈反科學、非理性和不道德!即使面對日益嚴峻疫情,大量美國人仍不願戴口罩,危害他人和自己,完全反智。過半美國人亦將不願接受疫苗注射。如此質素的人民,底層50%美國人平均生活水平,40年來毫無寸進,真的感到意外?責任真的在被指控為搶掉他們飯碗(或麵包)的中國人?
問題更超越企業僱員的平均水平,亦影響到政府設計和執行政策的能力。美國人鄙視政府,認為她永遠是問題的一部分,並非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吸引人才加入各級政府工作。傳統精英,極其量只有興趣當政客,或被挑選入總統內閣,對當公務員絕無興趣。對比中國,基本上已恢復科舉制度,大家可能只知道高考競爭激烈,不易考上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取錄率低於1%,但原來當公務員的國考也同樣甚至更激烈,整體取錄率也只有1%至2%,某些熱門衙門更出現數千人爭取一個崗位!
大量中國年輕大學生充滿服務社會的理想,並不一定嚮往純為金錢的企業出路,當然亦有穩定收入和社會地位的考慮。過多人才被政府吸納,當然亦非好事,可能扼殺大量商業和科技創意,兩者間實需要一個動態平衡。但現今全球面臨COVID疫情的衝擊,加上對付氣候變化,和防止核戰等重要長期問題,實需要穩定兼有能力的政府來執行政策。
單看疫情這次大考,各國政府的質素,高下立見!中國實體經濟已逐漸恢復,甚至有權提出貨幣政策「收水」。美國呢?無限QE繼續,再談下一輪萬億美元刺激方案(trillion dollar stimulus),美匯指數跌穿91,Bitcoin、美股與COVID每日死亡人數齊創新高!可悲還是可喜?
(3)移民制度改革。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國家,這亦是過去美國強大的最主要原因。不止吸引到全球精英到美國留學和移民,亦能吸引到大量尋找「美國夢」的墨西哥、拉美和其他國家的合法與非法勞工。但在過去4年,在特朗普領導下,加白宮高級顧問米勒(Stephen Miller)詭計,美國種族和國家主義高昂,已變得不歡迎甚至仇視移民(例如伊斯蘭禁令),連留學生也不歡迎,尤其想唸工科的中國人,亦當然嚴厲逮捕和遣返大量拉丁裔非法移民。但美國一半STEM畢業生為亞裔,所謂白人精英主要只對法律和華爾街有興趣,矽谷創業者一半亦是亞裔,例如Nvidia的黃仁勳和Zoom的袁征等,如沒新移民,下一代的初創企業又哪裏來?
即使拜登上台,稍為改變政策,但在失業率仍高近7%,反中國反移民情緒仍高漲的情况下,美國真的會重開歡迎移民的大門?加上疫情仍超嚴重,不用說移民,暫時連夠膽去美國旅遊的人也不多,情况最少維持一年。另外,如美國真的有興趣保持其世界一哥地位,其實純粹誣衊中國各種不是和罪名,企圖阻礙中國正常發展,是幼稚、無知、無理、無效,甚至邪惡和非常危險的做法。中國的和平、科學化和人性化崛起,既造福人類,亦是無法(更不應)阻擋的。美國唯一可做的是計劃在中長期大量增加人口,當然不可單靠自然生育,必須倚賴大量移民。如美國人口翻倍,增至近7億,或許能增加相對中國的競爭力。但美國這個「大熔爐」(melting pot),能否消化如此巨量的新移民,是另一個問題。
拜登應加快綠色經濟 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4)經濟和社會福利改革。無限QE加短期財政刺激方案,既不能治疫,連實體經濟都救不了,唯一作用似乎只有谷高股市。名副其實,美國真的窮到只剩下股市的紙上財富。政策是有代價的。財赤變得更嚴重,甚至開始動搖世人對美元的信心。不止Bitcoin創新高,上月歐元超越美元成為全球第一貿易貨幣,暫只有1個月,未能判斷為長期趨勢,但值得留意。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近日全球最大對冲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提醒大家,美國社會不公程度,已接近足以引發內戰或革命的地步!我希望拜登能啟動一些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改革。向富人(billionaire)和盈利佔比GDP超高企業加稅是必須的,亦是國民所支持。其實過半美國年輕人是支持社會主義,尤其支持全民醫保,其實美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唯一尚未有此福利。如成功,對減輕BLM問題都有幫助。
拜登應履行加快轉化到綠色經濟諾言,建設大規模太陽能電站和分佈式光伏屋頂,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美國確需要維修和興建大量基建項目,有助減低經濟倚賴消費。暫時美國企業仍充滿創意,在多方面的科技仍領先全球。但FAAMNN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Nvidia、Netflix、Google)等Big Tech的影響力和賺錢能力已非常驚人,拜登有需要繼續關注壟斷市場、不公平競爭、非法經營模式和社交媒體監管等問題。中國和歐洲已開始這方面討論和調查。
(5)外交和軍事政策改革。二戰後,美國當上世界警察,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後經歷30多年美蘇冷戰,至1990年蘇聯解體後,更成為單極超級強國。但奇怪地美國未有因此減低軍費,現在每年支出近7000億美元,超過隨後9國軍費總和,比十九世紀英國海軍的「兩強標準」(Two-Power Standard)更誇張很多!
美國軍力絕不是紙老虎,充滿實戰經驗,過去40年,戰火連綿不絕,單在中東和中亞的所謂反恐戰,已延續近20年。美軍傷亡有限,但被屠殺加因戰爭而死的伊斯蘭教徒人數遠超過100萬,絕大部分為無辜平民,規模已幾乎可與猶太人大屠殺(The Holocaust)的600萬相比。再說一遍,「911」恐襲主腦拉登(bin Laden)和大部分參與者為沙特國民,連一個伊拉克或阿富汗國民都沒有;但美國主要攻打對象是伊、阿兩國,完全沒有採取任何針對沙特的行動,反而至今沙特仍是美國親密盟友。沙特亦是全球最獨裁和專制政權之一,女性近乎完全沒有人權,更有證據沙特財政上支持恐怖主義,但美國從未抨擊沙特,更未嘗試推翻其政權!
中國崛起,當然是美國最大挑戰者,但中國崇尚和平,已40年沒有戰爭,軍備確不停進步,但核武數量只及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在此情况下,美國有需要浪費大量資源,寧願債台高築都繼續窮兵黷武,合理嗎?更有效的做法是停止戰爭,大削軍費,把資源改投到提供國人更佳醫療和社會福利,改善低下層人民生活。
國際關係上,美國亦應放棄Rambo(戰狼師傅)式外交政策,迫使所有國家採購其超昂貴軍備, 附和她的反華政策,儼然必須成為美國附庸國!事實上,即使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到訪時,亞洲各國仍必給面子,在他面前唯唯諾諾,但他一離開,15個國家即簽署以中國為首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一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說,千萬不可逼亞洲各國在中美兩國選擇其一!只有蠢如澳洲,情感上錯覺以為自己是歐美國家,但忘記地理上接近亞洲,才會盲撐美國多埸不義之戰,且被揭發在阿富汗犯下冷血屠殺平民罪行!美軍犯下甚麼罪行就更難講(入侵攻打已是罪),因為美國拒絕加入國際刑事法院(ICC),反制裁檢控官,真諷刺和充滿黑色幽默感!
我有一個建議,每次拜登演說完畢,都會慣性講God bless our troops,此情可以理解,尤其他已去世大兒子Beau曾在伊拉克服役。但這些實為殘酷的不義之戰,不值讚賞和表揚!
美國需改變「永遠第一」信仰
最後一個建議,非常困難,但最重要。美國人實需反思改變自我形象、信仰和文化。大部分美國人相信美國永遠第一,經濟、科技、軍力、文化和甚至道德上,都是第一!這是一種信仰,不需要證據。二戰後至最近,美國確是經濟、科技和軍力一哥,文化和道德較主觀,比較難說。但近年中國崛起,在2014年以PPP計算GDP已超越美國,看趨勢,5年內名義GDP亦逼近,這是一個美國人極難接受,但也必須接受的事實。更難接受,但鐵一般的事實是中國40年來的崛起是和平的,極少塗炭生靈,管治制度或比美國更科學化,更有效率,且更道德,和更人性化!
美國人信仰基礎為Judeo-Christianity,相信只有一個真主,且有一種福音派(evangelical)的宣教使命感。當某人或某國自信是代表正義和某理想時,往往是犯下各種暴力罪行的最常用藉口。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代表對立的邪惡,如他們不自願「改過」,那麼即使消滅殺害這些人,也只不過是替天行道!現今美國人針對中國的無理態度,與從前征服美洲,消滅99%的5000萬原住民(天花加屠殺)的征服者(Conquistadors),同出一轍。分別在於中國不止有弓箭長矛,亦有核武,治疫方面,就更不用比較了。
可能美國人應改學佛,明白回頭是岸的道理。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Netflix、Nvidia、Google母公司Alphabet及Tesl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米勒指數計算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月事情特別多
上周提到近期最大的利好因素為大量外資湧入人民幣資產,包括A股和債券,港股也間接受惠。單是流入A股的資金已經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雖然相對A股成交量,佔比仍不算高,但有帶頭的心理作用。本來1月A股升幅仍落後於港股,但過年後,情况已有明顯改變,A股升幅反超前,而且成交量也開始急速上升。看來A股的「引擎」,已被外資成功「撻着」!
但眨眼已到2月下旬,全球市場將面對多個短期關口,A股、港股,以至歐、美股市能否繼續這次反彈,甚至演變成為新的牛市?從現在到3月底,有一大堆足以影響市場的事件將發生,讓我逐一分析。
(1)2月底,MSCI將會決定新的A股inclusion factor,會否一如巿場期待,由現在少得可憐的5%,提升至較像樣的20%?跟隨MSCI EM(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數量很龐大,超過兩萬億美元。如成真,A股在指數的權重將由0.7%增至近3%,可引進近600億美元。
近日不少的買貨,肯定是衝着MSCI而來的。所以即使出現一點「buy on rumours, sell on news」也不為奇,但估計不會太嚴重,因為後面3月,還有很多其他對市場重要的事情。至於MSCI是否一定把A股權重增加3倍呢?當然不是百分百,加3倍聽起來很多,但即使增至20% inclusion factor,仍是很低,且MSCI已暗示希望加速,能在7至8年內增至正常的100%。
美國債上限到頂 違約機會微
(2)美國的國債debt ceiling(債務上限)在3月1日將到頂,國會必須在此死線前通過方案把上限提升。真的不通過而導致違約,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如出現,將是一場比GFC更嚴重10倍的全球浩劫。但在過去,國會確曾多次「玩嘢」,走至違約邊緣。最嚴重的一次是2011年,當時的反對黨為共和黨,就曾以違約來威脅奧巴馬政府減少財赤。最後議案還是得到通過,但有些債已過期,拖了幾天,導致美國國債被標普有史以來第一次下降評級。
幸運的是現在的反對黨為民主黨,比較開明講理,雖然也不滿總統特朗普,在經濟已不錯的時候,再以大幅減稅來刺激經濟,帶來巨大財赤,但應不會以極端行動來作威脅。再加上美國才剛結束政府停擺,誰都不想再弄個國債違約問題出來。
中美料延長貿易談判期
(3)中美貿易談判也將在3月1日到期。最新的傳聞傾向樂觀,有美國媒體報道雙方已着手寫MOU(備忘錄),包含6個要點,包括5年內消減美中貿赤、保持人民幣滙率穩定,在5年內達到自由兌換、減少國企補貼,和拆除互聯網防火牆等。
我認為這些可能真的是美方的一系列要求,但中方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真的完全答應(雖然某些改革可能對中國是好事)。最快談攏的仍是較簡單、數字上的逆差問題,其他的結構性談判,需時較長。最大可能性仍是延期60天。特朗普是一個極為好大喜功的人,經常說中美貿易談判,如達成協議,將是歷史上最大的刁,他怎麼可能放棄在峰會上做最後拍板人,這個重要的邀功機會?
還有一點大家要留意,即使中美達成協議,應仍需美國國會通過,某些民主黨領袖如Schumer(舒默),他們的對華態度或更故意鷹派,以示他們比共和黨更愛國。就算準備代替NAFTA的USMCA(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到現時仍未獲參議院贊同通過。不少貿易條約如TPP,更胎死腹中。
不少美國投資者認為如達到協議,市場也將sell on news。我認同這個可能性,但如短期消息是延期,那麼市場反應未必太激烈。但如萬一談判完全決裂,特朗普宣布馬上把關稅提升至25%,那麼全球市場必將暴跌。
留意鮑威爾言論 或再惹市場恐慌
(4)美國聯儲局在3月中開會,雖然市場已預期不會加息,但我認為仍有一點重要性,因為將會是兩年多來第一次,打破每季加息一次的節奏。記招上聯儲局主席Powell(鮑威爾)的表現也重要,需要留意他的鴿派立場會否又再次出現變化。
最近美國國債孶息曲線又再趨扁平,2年期及10年期息差只有13點子(1厘等如100點子)。如Powell再講錯說話,曲線隨時變成倒掛,或將引來一陣子市場恐慌。
(5)3月底英國脫歐限期將至,現在市場仍不太擔心,似乎預期文翠珊政府將會對歐盟申請延期,再次「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我贊成將會延期,不應出現 No Deal Brexit,但拖延不等如已解決了問題。我認為很多人幻想的第二次公投的機會不大,反而最後的脫歐方案可能比想像中硬,沒有一個跟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反而需要重新設立一些南北愛爾蘭的陸路關卡。此措施極不理想,也擔心喚醒IRA恐怖活動,但實在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
再說一遍,英國本身不太重要,但如出現問題,「過硬脫歐」的傳染渠道必定是貨幣,即英鎊大幅貶值,拖低歐元,然後推高美匯指數DXY,間接推低所有EM貨幣,包括人民幣,只希望這是一個短期的影響,不會改變資金流入人民幣資產的長期趨勢。
英硬脫歐 將推高美匯拖低人幣
不過,請留意一點,歐洲核心的德國,因受到多方貿易戰,再加上全球傳統汽車業的不景氣影響,已經接近經濟衰退邊緣,10年期債息又再回落到只有0.1%(間接拉低美債息口),最近接近10%的歐債又回到負利率。所以歐央行根本沒資格加息,歐元也強不到哪裏去。
(6)大致上,市場應已消化掉以上的大部分事情。但3月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利好元素仍未充分反影出來。這就是在兩會後,預期中央將宣布頗大幅度的減稅政策。根據我自己非科學化的民調,大部分國內朋友,仍不太相信政府真的會大幅減稅。以他們過去「營改增」和個稅改革的經驗,計算下來,發現其實沒有多少真正的減稅。但我認為市場有點太過cynical,今次減稅應該比較認真,將把增值稅從16%減至13%,估計減稅7000億至8000億元人民幣,加上去年的個稅,總額將約為1.5萬億元人民幣。不要小覷減稅的威力,美股從2017年升至2018年中的大升浪,最大的推動力就是減稅。如果要減稅的效果更大,我建議可定下一個中長期消費佔比GDP的目標,譬如最少由現在的約42%提升到50%。這做法表示決心,如減稅一次不夠,可以再減第二、第三次,直至達標為止。
當然除這些特別事件外,3月A股及港股還會陸續宣布業績,預計好不到哪裏,但更重要的是看下季度和下半年的業務前景指引。3月可能還有最後一件事,剛聽到傳聞,特別檢察官Mueller(米勒)的調查報告,千呼萬喚,或在短期內交出來。我有點懷疑,覺得仍將拖一會。就算出來,也必先給新的司法部長redact一輪,最後的公開報告,或者已體無完膚。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