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簡牘借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簡牘借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簡牘借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簡牘借代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許榮哲 × 小說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朱光潛:如何正確地「煉字」?】 我們都知道,在文學創作時,任何詞彙的更動、語句順序的調整,都可能影響整體的意思與感受。因而,如何根據需求字斟句酌,就顯得特別重要。 關於「煉字」,小編很喜歡朱光潛的這篇文章。他從古典文學中舉例,告訴我們該如何斟酌用字,讓詞彙和情感能相呼應。同時也提到「避免陳...

  • 簡牘借代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6 19:00:01
    有 57 人按讚

    【朱光潛:如何正確地「煉字」?】
     
    我們都知道,在文學創作時,任何詞彙的更動、語句順序的調整,都可能影響整體的意思與感受。因而,如何根據需求字斟句酌,就顯得特別重要。
     
    關於「煉字」,小編很喜歡朱光潛的這篇文章。他從古典文學中舉例,告訴我們該如何斟酌用字,讓詞彙和情感能相呼應。同時也提到「避免陳腔濫調」的說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文學大家的說法吧。
    -

    咬文嚼字 / 朱光潛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裡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台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裡「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的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麼」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雲說:「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裡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麼」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歎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裡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裡「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並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讚美時便不適宜。「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這番話不免囉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裡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或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於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
     
    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沉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遠離不易捉摸,它可以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裡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
     
    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係。有如輪外月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科學的文字越限於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游離的,前者偏於類型,後者偏於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義含糊甚至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裡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瞭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裡,那一點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約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於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聯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於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依「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裡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用鉛字排印數籍還是「付梓」「殺青」。像這樣例子舉不勝舉。他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於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並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版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於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版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版反應」,在運思佈局上面,甚至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度常非我們的意料所及。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更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裡去。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誌或是尺牘宣言裡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現那裡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語言跟著思維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隨便舉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它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 簡牘借代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1 11:00:21
    有 68 人按讚

    歐陽娜娜「挺獨」?後真相時代的荒謬與諷刺

    朱立安/教(嘉義市)

    台灣藝人歐陽娜娜在中共「十一」晚會登台演唱《我的祖國》。有網紅誤以為歐陽娜娜唱的歌是一首捷克民族主義交響詩。圖/翻攝自微博

    真相就像三隻小豬寓言的磚頭,大野狼無法吹倒堅固磚房子,可是當磚頭不小心落下來砸到我們自己的腳,還是會痛。美國大選辯論前夕傳出川普逃稅的消息,那不是新聞,對於選情的殺傷力不比蔡英文「論文門」多到哪裡。美國早就有媒體訪問川普支持者,也都指出,無論多麼荒腔走板,「川粉」仍把川普的謊言奉為圭臬。

    海那邊有川普,海這邊有川普同路人。川普世界裡,連密西西比河與俄亥俄河究竟哪條主流哪條支流,簡單明確的事實,都扯上種族、投票。借用學界新語彙,「後真相」世界,什麼話是真的、是對的,似乎不再重要。而海這邊的台灣,指鹿為馬以論證主旨的情況也愈來愈普遍。

    最近因歐陽娜娜等藝人將在大陸唱《我的祖國》,政論節目連番議論。有謂,《我的祖國》是一首捷克民族主義交響詩,獻唱那首是「為台獨的未來盡心力!」我看了立即聯想到,四年前,蔡英文當選總統,剛巧高雄上演《茶花女》,也有人在媒體撰文倡議「女總統時代應拒看茶花女!」卻張冠李戴,把蕭伯納話劇當威爾第歌劇,最後是媒體編輯出來道歉。一個月前,美國官員來台致詞失誤,大學教授跑出來護航,硬想把黑的辯成白的。

    現在,新聞沸沸揚揚那首《我的祖國》,不是史麥塔納的交響詩。雖然藝人要唱別的歌曲,退幾步想,這闕交響詩確實如《湯姆叔叔的小屋》講美國黑奴史、《推銷員之死》批判資本主義,在大陸中小學是常被提及的作品,而其中所謂「民族主義」,並非聽到獨立兩字就高潮那樣膚淺。

    幾千年來,歐陸各統治者曾流行把子女遠嫁外鄉,一方面讓權力開枝散葉,另方面避免近親通婚,所以很多統治者和民間講的語言不同,這其實是帝國主義,好比日本殖民者與台灣之不同(當然也有把日本當祖國,日語當母語者,表過不述)。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德文地區涵蓋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等等,每個小地區由說德語的貴族統治。後來隨著工業發展帶起經濟繁榮,民間興起以民族、語言「同種同文」整合的文化內聚、自我表述。若我們今日以同文同種整合去類比,更適切的是,等不到日本敗亡就貧病而死的《望春風》作者鄧雨賢。

    民族主義比字面複雜,足以連篇累牘,此處僅補充那首交響詩的小軼事。史麥塔納音樂特色是抄借民謠,佐上德式技法譜成宏大樂曲。然而即使爭取政治獨立者,也往往難在藝術文化裡蒸餾出高純度的民族意識。《我的祖國》裡最有名的旋律,像極了以色列國歌,但那段旋律可溯源至文藝復興後期的義大利,而且在中歐傳唱各語言版本。如果史麥塔納真的小鼻小眼,那他的音樂早就跟著在一八四八年他參加的失敗的軍事起義一起消失了。

    我很慶幸能在所謂的民族主義音樂裡聽到更多大同世界,也很厭倦那些在媒體胡言亂蹭文化的網紅。如果那是反諷,顯然也只是自嗨。但「後真相時代」,網路連客觀事實都有假,人們還能相信什麼呢?

  • 簡牘借代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02-17 14:30:00
    有 5 人按讚


    凱宇老師【行為好好玩#101】新年新希望~人多的地方別去

    春節結束,新年總有新希望,然而這些希望中,總有升官發財相關的事。

    人性促使多數人會選比較輕鬆、一樣能達到目的地的路來走。
    人性也會讓我們害怕自己是「異類」,所以在生涯的選擇裡,總是會以多數人能理解的路子為首選。
    考公職、拿証照、找大公司上班、順著穩定的工作選擇拾級而上。

    如果你要創業?無論是食品製造還是文創、是雞排攤還是高科技,幾乎是一頭冷水潑下來,就別提什麼支持鼓勵的事了。

    我想,過年這段時間,如果你想走點不一樣的路,從親人而來的如此「冷暖」,應該是點滴在心頭吧!

    每個時代都有被認為「有前途」的事,如果你活在清朝,買個「官」來當,則是正道。
    賣官鬻爵在每個朝代都有,可只有清朝將之制度化,明擺著定價來賣。

    康雍乾盛世裡,這個情況雖有,但規模不大。
    但過了太平盛世,國家財政江河日下,賣官的規模就愈大、賣出的官就愈多,然而,同樣官階的售價就直線降低。
    任何東西的供過於求,其價值或價格就會暴跌,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在嘉慶年間,「道台」的價格是一萬八千零四十兩。
    光緒十年,九千四百四十六兩。
    光緒二十六年,四千七百二十三兩。
    價格愈低,就有愈多人要買個官來做,但僧多粥少,於是就以「候補」的名義,讓這些人等著。

    這讓我想到許許多多的「流浪教師」、「行動諮商師」或是「資深公職考生」。

    我知道這樣類比並不公平,因為這些正選資格並不像清朝的官一樣,用買的就有,得扎實的努力。
    但是只有努力,夠嗎?

    清朝在後來,不止有「官」是一種可以購買的商品,就連「候補的排序」也變成可以買賣的選擇權,甚至是「分發的地點」,油水愈多的區域,費用自然愈高。

    於是,我看見很多人一邊努力一邊怨嘆,因為無論怎麼賣命的準備考試,總會有「內定」、「裙帶」、「交換」等傳言不絕於耳。

    清朝到後期,甚至扭曲到有人專門借貸給這些落魄的候補官
    員,條件就是上任之後,這些官老爺身旁的師爺、幕僚、隨從,都得依照債權人的意思。
    也就是說,這些官上任後,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實質權利、更沒有手腳能施展的空殼官員,只能任人擺佈。

    就像此時當代,許多老師案牘勞形於評鑑報告的行政工作,許多專業人士疲於奔命於符合機構的需求。
    他們有多少時間與精力,真正用在「老師」或「心理師」這個角色的本質呢?

    為了取得資格,所投入的大把時間與金錢,在本質上跟買個官,有點類似。
    比較可悲的是,得到資格後的結果,無論在實質報酬率和心理滿足感上,卻跟當年一模一樣。
    好不容易得到了官(資格),好處卻沒自己的份兒。

    新年開工,談這個是有點掃興。

    但是我想跟某一天你猛然回頭,發現自己不知為何而戰時的心情相比,我還是來當隻烏鴉吧!

    為自己定義價值,別人云亦云,你才有機會得到令你滿意的「市場價格」。

    「人多的地方別去」,無論是清朝還是現代,都是真理。

    (如果你有專業,也想走自己的路,並且對教學有熱情,歡迎你私訊給我~)
    ===============
    【熱門心理學講座】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 03/01(二)或03/07(一)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278
    【03.21 開課】 《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6期)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IzDw1X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