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司改-2023國民法官》
時事文章|初稿日期 2021/01/26
自由編輯|吳安芃
審核校正|陳智怡、江秉宸
⚠️封面圖為最高法院大法庭 與本文無關
📃前言
我國在司法制度上即將迎來重大的變革—傳統的法官合議制中將在2023年再引進國民法官制。其中在蔡英文總統的政策白皮書中提到的...
《台灣的司改-2023國民法官》
時事文章|初稿日期 2021/01/26
自由編輯|吳安芃
審核校正|陳智怡、江秉宸
⚠️封面圖為最高法院大法庭 與本文無關
📃前言
我國在司法制度上即將迎來重大的變革—傳統的法官合議制中將在2023年再引進國民法官制。其中在蔡英文總統的政策白皮書中提到的「讓司法回歸屬於人民的司法」,也成為了「國民法官」能在2023年上路的關鍵原因。
⚖️為何司改?
隨著民主法治的進步及國際互動之頻繁,人權意識的重視度逐漸提高,對於司法之要求也漸趨嚴格,老舊的司法制度已難以滿足現代人民的需要,甚而成為提昇國家法治水準的絆腳石。長久以來,台灣司法的真正問題是法官和檢察官以「司法獨立」為由,不受監督,導致審判獨斷、檢察獨霸,加上有許多判決結果不符民意,進而造成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或是負面印象。而此次改革中最核心的項目:「人民將可以坐在法庭與法官一同審理案件,甚至是量刑」此舉也被視為台灣司法民主化的開端。
🇹🇼台灣現行制度介紹
我國現行的主要審判制度是採取「三級三審制」。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項規定:「地方法院審判案件,以法官一人獨任或三人合議行之。高等法院審理案件,以法官三人合議行之。最高法院審理案件,以法官五人合議行之。」故地方法院一般通常案件或簡易訴訟案件,皆由獨任法官審理。其例外是在於法律有特別規定或遇到重大案件時,則以法官三人組成合議庭審判。
👨⚖️國民法官制度是什麼?
國民法官制度就是希望讓沒有法律知識、背景的民眾加入,不同社會階層、社會背景、生活經驗的人參加,才能為法庭提供不同的價值觀。透過參與審判,民眾也肩負了共同審判的重要任務。
此制度和「參審制」相似:
1.六位國民法官與三位專業法官一起討論、共同審判
2.國民法官可詢問被告和證人
3.多數決有沒有罪、判刑輕重並附上理由,有罪認定時需要付上國民法官和專業法官的意見,同時兼具專業與民意
📈對國民法官的期許
1. 彰顯國民主權理念
2.人民與法官雙向交流,觀點互補
3. 提升司法透明度
4. 增進國民對於司法之瞭解及信賴
5. 反映國民正當法律感情
🔖國民法官與備位國民法官積極與消極資格
(一)國民法官資格(《國民法官法》第3條第2項、第12條第1項)
1. 年滿23歲
2. 中華民國國民
3. 轄區內住滿4個月以上
(二)不能擔任國民法官的情形(第13條至第15條)
1. 自身因素:被停權、現涉刑案或曾受刑罰或保安處分者未滿一定期間者
2. 身心因素:因身心因素,無法勝任職務者EX:受監護或輔助宣告等
3. 職業因素:職業具有特殊性質者
EX:總統、副總統。各級政府機關首長、政務人員及民意代表、司法人員、軍、警等
4. 門檻限制:未完成國民教育者
5. 本案相關:與本案或本案被告、被害人有一定關係者EX:一定關係內之親戚、代理人、曾参與案件之人等
6. 不能公平:有事證足認難為公平審判者
(三)可辭退國民法官工作者(第16條)
1.年滿70歲
2.學校老師或學生
3.有重大疾病、傷害,或是因為生理或心理因素,導致執行職務明顯有困難;或是因為執行職務,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之虞
4.因為看護、養育親屬,在生活上、工作上及家庭上有重大需要,導致執行職務有明顯困難
5.因重大災害,必須處理生活重建事務
6.曾擔任國民法官或備位國民法官未滿5年
7.曾候選國民法官,經通知到庭未滿1年
📑108 年第 1 次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模擬法庭研討會
1.內容:包含選任程序之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抽選、審理程序、中間討論、終局評議至宣判
2.參與民眾感想:
第一位:法官非常有耐心的循循善誘,而且非常親和,因為大家其實對很多東西、法條是不知道的,他們也不厭其煩的一條條講解給我們聽、也給我們充分機會發言,也很期待未來國民法官的措施可以真正實行,也讓更多人瞭解台灣司法體系的生態。
第二位:在實際上碰到案子之後,發現法律用語是會有模糊地帶的,不要說我們沒有法律素養的國民法官,其實就算是專業法官,彼此的見解可能都不一樣,於是在審判上的結果可能會有極大落差,而這些可能會造成社會上的民眾,對審判結果不如預期,進而對法院或司法體制產生不信任感。
第三位:在參與這次活動後,發現到法官其實一點都不恐龍,而且把所有的陳述都解釋的鉅細靡遺,讓我對司法、法官,或踏進這樣的地方時不會害怕,甚至覺得服務人員都非常禮貌和親切, 這三天真的是覺得有被照顧到的感覺,同樣我也體會到,當法官或是檢察官、律師,他們真的是非常辛苦、非常用心的在辦案,也讓我對台灣的司法體制更有信心。
🏫校園模擬法庭-國民法官
1.內容模擬法庭讓同學們扮演審、檢、辯、書記官、通譯、法警等法庭人員角色,並以隨機抽選方式,選任6位國民法官及2位備位國民法官,與專業法官一起坐在法檯上全程參與審判程序,經過檢、辯的開審陳述、調查證據、交互詰問及言詞辯論等法庭程序。活動引領學生瞭解刑責的成罪要件及刑事審判制度的內涵,讓模擬法庭活動效應,從校內擴散至校外,拓展學生對於法律的興趣及培養法治精神,作為日後推行法治教育的根基。
2.參與同學感想:透過這次活動了解到法庭的規則,以及國民法官的重要性;未來國民法官的相關法條通過,用國民的角度加上法律知識協助判決,可以避免出現恐龍判決。
簡易訴訟案件 在 漢揚 - 夜行動物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其實牛肉麵才是重點(
【漫畫小劇場】
臺南 司法博物館
臺灣現代司法制度與各級法院之起源肇始於日治時代。明治 28年(西元1895 年)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除在總督府所在地設置總督法院外,另在宜蘭、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埔里社、嘉義、台南、鳳山、恆春、澎湖島等地設置法院支部(分院),性質上屬於軍事法庭,採一審終審制,為現代臺灣法院組織奠定根基。
明治29年(西元 1896 年)5月,總督府廢除軍政推行民政,公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將原來的一審終審制改為三級三審制,設立總督府法院,係專職行使國家司法審判權的一般法院,自1896 年7月15日開始運作。其設有地方法院、覆審法院、高等法院,分掌第一審民刑事裁判、作為第二審的「覆審」、以及依第三審上訴所為的最終審。高等及覆審法院位於台灣總督府所在地台北,地方法院起初有13所,即由上述11個支部改制而來,加上台北、台中兩地方法院。後來又修正為二級二審及二級三審制。
日治初期,臺南地方法院原借用原「安平縣」文廟作為院址,後因院務需要,於市區南部原「馬兵營」遺址籌建新院舍,此處是明鄭時的軍營,也是名史家連雅堂先生故居。至大正元年(西元 1912年)落成啟用,相對於其他法院時期較晚,但結構宏偉,具巴洛克式繁複豪華的風格,並採非對稱手法的空間處理,氣象萬千,具豐富多樣的建築美學。與「總統府」、「國立台灣博物館」(前省立博物館)並列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經典建築。
民國 34年(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後更名為「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依法院組織法及地方法院處務規程改組,其行政監督直屬於臺灣高等法院,嗣後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於民國 36年成立(轄區含雲林,先設雲林庭,於民國53年成立臺灣雲林地方法院),自臺灣高雄、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成立後,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轄區因而縮小為臺南市及臺南縣。嗣為配合社會秩序維護法制定及民、刑訴訟法修正等國家重大政策之施行,於民國 80年成立臺南、新營、新市三處簡易庭,並同時受理簡易訴訟案件。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舊址自落成後雖歷數次修繕,然而年代久遠,且過於狹窄,不敷公務使用,原擬拆除重建,嗣於民國 80年4月2日經內政部列為國家 2 級古蹟,乃覓得臺南市 5 期重劃區土地興建法院大樓,民國 90 年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正式搬遷至新舍。自民國98年起開始執行修復工程,修復工程設計書圖於99年12月依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之規定,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審核。相關修復原則於100年2月24日經該處邀集學者、專家審議後,均強調須依原貌保存之原則予以修復,亦即:外觀上「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之大型刻字必須保存,內部法庭、拘留室等法院專有相關空間、設備等亦須妥適保留。因此,本件國家古蹟宜由法院妥為保存並善加再利用。又鑑於90年間之臺南地院遷建當時員工僅400餘人,惟目前已近700人,原設計之辦公室、法庭數已不敷使用。又少年法庭及少年觀護業務專業化,須輔導保護之少年,其部分家庭經濟資源為弱勢,本古蹟因地處臺南市中心,交通方便,故本古蹟之再利用,部分將規劃少年法庭及少年觀護業務之用,部分則作為司法文物展示,家長可就近陪同少年進行輔導,於閒暇之際順並接受文化薰陶。是以,除賦予古蹟建築新生命外,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司法薪火之傳承,更具深義。
大圖點我:http://imgur.com/a/QtaKL
繪師: 漢揚 - 漫畫就是魔法
簡易訴訟案件 在 太歲紀年東都明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先別管司法博物館了
你知道臺南的牛肉湯嗎?
【漫畫小劇場】
臺南 司法博物館
臺灣現代司法制度與各級法院之起源肇始於日治時代。明治 28年(西元1895 年)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除在總督府所在地設置總督法院外,另在宜蘭、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埔里社、嘉義、台南、鳳山、恆春、澎湖島等地設置法院支部(分院),性質上屬於軍事法庭,採一審終審制,為現代臺灣法院組織奠定根基。
明治29年(西元 1896 年)5月,總督府廢除軍政推行民政,公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將原來的一審終審制改為三級三審制,設立總督府法院,係專職行使國家司法審判權的一般法院,自1896 年7月15日開始運作。其設有地方法院、覆審法院、高等法院,分掌第一審民刑事裁判、作為第二審的「覆審」、以及依第三審上訴所為的最終審。高等及覆審法院位於台灣總督府所在地台北,地方法院起初有13所,即由上述11個支部改制而來,加上台北、台中兩地方法院。後來又修正為二級二審及二級三審制。
日治初期,臺南地方法院原借用原「安平縣」文廟作為院址,後因院務需要,於市區南部原「馬兵營」遺址籌建新院舍,此處是明鄭時的軍營,也是名史家連雅堂先生故居。至大正元年(西元 1912年)落成啟用,相對於其他法院時期較晚,但結構宏偉,具巴洛克式繁複豪華的風格,並採非對稱手法的空間處理,氣象萬千,具豐富多樣的建築美學。與「總統府」、「國立台灣博物館」(前省立博物館)並列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經典建築。
民國 34年(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後更名為「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依法院組織法及地方法院處務規程改組,其行政監督直屬於臺灣高等法院,嗣後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於民國 36年成立(轄區含雲林,先設雲林庭,於民國53年成立臺灣雲林地方法院),自臺灣高雄、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成立後,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轄區因而縮小為臺南市及臺南縣。嗣為配合社會秩序維護法制定及民、刑訴訟法修正等國家重大政策之施行,於民國 80年成立臺南、新營、新市三處簡易庭,並同時受理簡易訴訟案件。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舊址自落成後雖歷數次修繕,然而年代久遠,且過於狹窄,不敷公務使用,原擬拆除重建,嗣於民國 80年4月2日經內政部列為國家 2 級古蹟,乃覓得臺南市 5 期重劃區土地興建法院大樓,民國 90 年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正式搬遷至新舍。自民國98年起開始執行修復工程,修復工程設計書圖於99年12月依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之規定,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審核。相關修復原則於100年2月24日經該處邀集學者、專家審議後,均強調須依原貌保存之原則予以修復,亦即:外觀上「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之大型刻字必須保存,內部法庭、拘留室等法院專有相關空間、設備等亦須妥適保留。因此,本件國家古蹟宜由法院妥為保存並善加再利用。又鑑於90年間之臺南地院遷建當時員工僅400餘人,惟目前已近700人,原設計之辦公室、法庭數已不敷使用。又少年法庭及少年觀護業務專業化,須輔導保護之少年,其部分家庭經濟資源為弱勢,本古蹟因地處臺南市中心,交通方便,故本古蹟之再利用,部分將規劃少年法庭及少年觀護業務之用,部分則作為司法文物展示,家長可就近陪同少年進行輔導,於閒暇之際順並接受文化薰陶。是以,除賦予古蹟建築新生命外,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司法薪火之傳承,更具深義。
大圖點我:http://imgur.com/a/QtaKL
繪師: 漢揚 - 漫畫就是魔法
簡易訴訟案件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搶鮮讀】行政訴訟法/陳清秀 著
行政訴訟法於2011年11月23日大幅修正,並於2011年9月6日施行,對於行政訴訟制度有些重大變革,主要將行政訴訟改成三級二審,在地方法院設置行政訴訟庭,掌管行政訴訟之簡易訴訟案件、行政訴訟強制執行事件以及交通違規處罰案件等。
本書第五版即配合上述修法,重新體系化整理,並對於相關行政訴訟理論與實務見解,進行更新補充,期盼使本書內容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