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簡單分子結構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簡單分子結構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簡單分子結構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簡單分子結構例子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2020年6月夜幕低垂,忙完門診又接連開兩三個會議的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剛回到家就接到W病患家屬電話。「謝醫師,我覺得他這次也許撐不過了!我先生情況還好的時候,有交代要把他的身體給你,可能要麻煩你幫我們安排」 同時罹患「重症肌無力症」與「類澱粉神經病變...

簡單分子結構例子 在 生酮顧問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8-11 22:14:43

未做到omad的朋友 可以先用一日一餐加一餐防彈 作為入門 成效是必然的 而且有好的mct油(捱餓力強) 您絕對沒有可能不成功 之前預備了很久的文章👇🏽 《生酮界 x 運動界 熱門補品- MCT油》#zoe生酮百科 很多觀點聲稱中鏈三酸甘油脂〈MCTs〉對熱量控制大有幫助 1️⃣什麼是MCT...

簡單分子結構例子 在 生酮顧問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8-11 22:14:43

《生酮界 x 運動界 熱門補品- MCT油》#zoe生酮百科 很多觀點聲稱中鏈三酸甘油脂〈MCTs〉對熱量控制大有幫助 1️⃣什麼是MCT油? 我們平常指的脂肪,包括食物或身體內的脂肪與膽固醇等,學名叫三酸甘油脂 而三酸甘油脂有分長鏈三酸甘油脂和中鏈三酸甘油脂 MCT就是中鏈三酸甘油脂的簡稱 2...

簡單分子結構例子 在 邱昊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0:39:10

「關於熵」 雖然我們大部人都不是科學家,也不見得在求學階段接觸過這個概念,就算有,大概也忘了。其實熵的概念非常有啟發性,也確實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像我們這種平凡人,很容易就被眼花撩亂的專業術語給弄到沒耐心。事隔多年,我想給自己再試一次的機會,把熵的概念整合到我的人生中。我試著粗淺的尋找一些資料來...

  • 簡單分子結構例子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0 07:30:01
    有 402 人按讚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2020年6月夜幕低垂,忙完門診又接連開兩三個會議的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剛回到家就接到W病患家屬電話。「謝醫師,我覺得他這次也許撐不過了!我先生情況還好的時候,有交代要把他的身體給你,可能要麻煩你幫我們安排」
      
    同時罹患「重症肌無力症」與「類澱粉神經病變」兩種罕見疾病。時隔數月談起往事,謝松蒼教授還是忍不住眼眶濕潤。那時候我跟家屬說我們再盡力看看。第2天就安排W轉院,沒想到進來幾個小時,他就走了。面對家屬強忍哀傷說:「我先生交給你,這樣我就放心了。」謝松蒼深深吸口氣緩和翻騰的情緒,語氣堅定地安慰W太太:「接下來就是我的功課」
      
    謝松蒼教授清楚知道自己片刻都不能耽誤,隨即召集「腦庫小組」把握黃金6小時完成取腦,再做每個腦區神經組織切片,並進一步染色處理,「我們的功課就是做好病理診斷,妥善保存他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科學家嘗試從裡面研究找出治療藥物。」透過家屬協助,W先生如願化身醫學院大體老師,也成為試運作剛滿周年的「臺灣腦庫」第3位捐腦者。
      
    ■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
    病友家屬、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朱穗萍說:『我們病友願意捐腦,但我們國內缺乏腦庫,我們希望在生命最後,將最珍貴的腦貢獻出來,就希望能夠破解或加速腦部研究的管道』
      
    朱穗萍指出,自己一家七口就有六口患有小腦萎縮症,只有自己正常,希望發生在她身上的悲劇不要發生在別人家。她說,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帶病基因隱藏在社會各角落,期盼能早日找到疾病破解方法[1]。
      
    ■腦庫計劃獲各界相挺
    2017年,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宋秉文因應小腦萎縮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病患與家屬敦促,決定根據歐美經驗發起籌設臺灣腦庫。在籌備會議上,宋秉文用懇切的眼神看著謝松蒼,「為了讓病友圓夢,能不能由謝教授領導規劃這件事情?」平日忙著門診,還兼顧研究教學的謝松蒼,沒拒絕這個艱困任務,反而二話不說當場答應。「因為這是老師的夢想,也是病友的夢想」
      
    謝松蒼始終記得1995年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台灣大學任教,當時的醫學院副院長陳榮基交給他的首項任務,就是協助規劃建置腦庫,但寫好研究計劃送到相關部會審查卻未通過,籌設腦庫就此石沉大海,「老師到現在還常常在LINE寫說,這是他在退休前沒有完成的夢想!」[2]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腦庫提供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腦庫」是什麼?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庫或是器官捐贈,腦庫應該是陌生的字眼,但是它和血庫與器官捐贈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
      
    類似的是,腦庫和血庫、器官捐贈都是來自於民眾的捐獻,是大愛的表現;不同的是:在於捐獻的時機和目的,血庫是隨時可以捐血,器官捐贈發生在意外腦死判定之後,可以移植器官救人,但是腦庫的腦組織取得有時間限制,提供作為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而非作為移植之用。
      
    腦是非常精密的結構,每一個腦區都有特定的功能,所以在生前是無法取得腦組織的;所有腦組織的捐獻,都是在這些有大愛的民眾,往生之後才能捐獻出來作為研究之用,以開發新的藥物治療為目的。
      
    從這個觀點來看,腦庫和我們所了解的其他捐獻,包括「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就非常的類似。大體老師是在民眾簽署同意書,往生以後,由家屬捐給學校,作為醫學院學生學習解剖實習之用,用來了解人體的三度空間結構。
     
    器官捐贈則常是發生在意外之後,家屬感於這些民眾生前希望幫助其他民眾的大愛,把往生者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民眾移植。所以,器官捐贈可以給予受贈民眾新的生命和生活品質。
     
    相對於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腦組織捐贈者的大愛更為廣泛,因為經由這些研究,發現的治療藥物,可以嘉惠所有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
      
    ■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研究
    簡單的比喻,大體老師的捐贈造福了醫學院學習解剖的學生,器官捐贈可以讓數個或者數十個病友得到新的生命。但是腦組織的捐獻,因為新的藥物開發,可能造福千千萬萬的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這樣的大愛,影響更為深遠!也因此先進國家,從 1960 年代開始,就以政府的力量,有系統地設置腦庫,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為研究的標的。
      
    為什麼需要使用人腦來做研究,難道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細胞培養、動物實驗,相對於身體其他的器官組織,腦神經是最精密的,各個不同的腦區,掌管不同的功能,有些負責運動、有些負責感覺、有些負責語言,特別是情緒等的表達,如此複雜的分區,在動物和人有相當大的差別。
      
    在很多動物實驗上,可以發現有效的治療,但是到了人體試驗,卻無法成功,就在於動物的腦組織和人類的腦組織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在基因、蛋白質的組成,以及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結構。
      
    也因此,所有在動物實驗上面證實有效的藥物要到人體試驗之前,都必須經過驗證,也就是需要使用人腦的組織作為實證。比如,這一個蛋白質在動物實驗上發現是有增加,那麼在病人的腦組織是否有同樣的變化,如果有同樣的變化,那麼進一步的人體臨床實驗就有可能。
      
    ■那麼收集這些人腦的組織,真的有實際上的用途嗎?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阿茲海默病的失智症。在 1980 年代,美國神經科學家,注意到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底部有乙醯膽鹼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阿茲海默病人很早就消失退化,也因此,建立了乙醯膽鹼學說。
     
    有了這樣的分子標的,包括科學研究者和藥廠,就迅速的以乙醯膽鹼作為標的開發藥物。到了 1990 年代,第一個阿茲海默病失智症狀的藥物就進行臨床試驗,而且顯示可以有效地延緩失智症的進行。
      
    到目前為止,乙醯膽鹼藥物也是在阿茲海默病使用最廣、最有療效的藥物,這一個現象說明了腦庫對於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各式各樣的疾病隨著年紀增加,盛行率都有提升,這當中最嚴重的就是神經退化疾病,全世界大規模的調查顯示,在 80 歲之後,半數以上的神經疾病,都是神經退化疾病或是神經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神經罕見疾病則包括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的漸凍人)、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等等。
      
    這些疾病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這是全世界各國政府的研究單位和藥廠在極力開發的領域,而要從事這些研究、開發藥物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人類的腦神經組織[3]。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
    曾因罹患肝癌引發嚴重內出血,被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現在每過一天就賺到一天的謝松蒼教授從不覺得肩上背負著這麼多病友和家屬的愛心與期待,是沉重的壓力。
     
    「我只是有個夢想,要幫他們完成這件事情。我也知道自己可能完成不了,但每天走一小步,讓更多人認同這個理念,即使我退休了,還是有人會接棒繼續下去。如果我們今天連一步都沒有踏出去,30年後還是零」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謝松蒼站在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前,娓娓訴說臺灣腦庫的規劃藍圖與願景,「這個腦庫不屬於現在的任何一個人,而是屬於我們的下一代!」眼光停在「無語良師」牆上的台大醫學院前院長謝博生的名字上,謝松蒼平靜地說:「我也希望可以像謝教授一樣,生前是老師,往生以後也是老師」[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台灣神經科學家攜手號召捐腦、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78928
    ∎[2] ( 蘋果新聞網 )「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3]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謝松蒼」〔 健康世界 / 109年8月號〕:https://www.health-world.com.tw/main/home/tw/thishealth_edit.php?id=1860
      
    ➤➤照片
    ∎(蘋果日報)「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凝望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謝松蒼希望臺灣腦庫也能立牆紀念每個捐腦者(李宗祐攝)。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建置策略】
    在高齡化社會的年長族群中,腦與精神疾病,特別是神經退化常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歷程。其伴隨的失智、失能以及相關的健康與生活風險,對個人以及家庭造成莫大的負擔。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探索神經退化的病理與預防機制,而健康與疾病人腦的收集可提供腦科學研究的平台,對於腦與精神疾病的防治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遺憾的是,國內至今並沒有收集國人腦與相關組織的機構。臺灣必須盡速建立腦神經組織庫,趕上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精進高齡醫學並參與長照規劃,預防神經退化與精神疾病對於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10-7/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臺灣腦庫 #腦庫 #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 #謝松蒼

    臺灣腦庫協會 / 臺灣大學醫學院 / 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簡單分子結構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7 09:46:02
    有 3,452 人按讚

    欸,阿富汗這個不是沒意見,是真的很忙,錄podcast、累積專欄的稿件,還有一些計畫,加上書架上未閱讀的數量,大概要到開學後才會比較有空碎念。

    不過,為了轉換心情還是提一下,主要也是河道跟臉書,出現一堆啥米神奇的類比,像是趙少康的宣傳,唉

    首先,打開地圖,現在Google earth有免費版,製作比例跟拉長度都很方便,再拿來比看看阿富汗跟台灣,哪裡一樣、不一樣。其次請自問,對阿富汗跟台灣,內部的政治制度、派系分布、權力跟軍力的強度,有沒有點概念(台灣的可能就是資源掌握度)。

    如果以上兩個是沒概念,那我個人建議是,別去看什麼兩岸必將怎樣那樣的分析,因為根本沒有參考性。以我來說,阿富汗內部的狀況,大概近一年以上沒有追,所以塔利班之後到底會內戰還是幹嘛,我是不敢講(八卦私下分享倒可以)。

    要做表面分析?可以。

    1. 台灣周圍是海,阿富汗是內陸,地理條件完全不同。
    2. 就戰略價值,台灣是海權必爭之地,阿富汗算是被遺棄的邊境,兩者也不同。
    3. 對帝國的價值,各國都有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就美國來說,阿富汗只要不繼續生產恐怖分子去恐攻美國,美國根本無所謂。

    講下去很複雜,若要談整個大中東到中亞,為何那麼多聖戰士以殺美國人為樂,那絕對不是啥米反美情緒,要從背後的部落結構,不同文化的階級去看,名堂可多了。要下簡單的結語,就是極端教義派20年前拿到權力後,就想透過捅帝國一刀,來增強自己的短期優勢,結果搞到人家殺進來,根本智障。

    要說是美國侵略阿富汗那更笑話,協助聖戰士打蘇聯那是因為冷戰,不懂冷戰就真的別講侵略不侵略。結束後阿富汗基本上就是被遺棄的世界,除了鄰國外,西方沒人在乎。不把冷戰背景考慮進去,任何的狀況類比,都不具參考價值。

    真要說有什麼可以記取教訓的,就是記得人權跟各種進步價值,在這種hardcore的戰略規劃上,幾乎是不重要的。軟實力的重要必須建立在硬實力上,阿富汗就是最佳例子,極端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對各種女性權益與人權傷害,難道會比較少?可你曾聽到這些日子,那些大師們跟人權議員說了什麼。

    拿來台灣講,就是先充實軍力,提高軍人地位(具體作法再說),以及讓台灣擁有中國侵略不了的實力,才有能力談內部改革,不然共匪侵略成功,「你他X的什麼都沒有」。

    基本上,從阿富汗撤軍,最早是小布希時代就在喊,畢竟眼前威脅解除,沒必要繼續打。奧巴馬年代就規劃撤軍方案,到宰掉賓拉登後,跟塔利班的利益衝突幾乎就不存在了。剩下的問題,多半屬於阿富汗內部,美國其實可以完全不管。

    為何撤不了,這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但跟冷戰時期蘇聯的撤不了,完全兩件事。川普時代規劃具體撤軍方案,交接給拜登,都有持續在跟塔利班談,所以撤退根本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周邊國家早有準備,問題只出在撤的太難看。

    理由很多,拜登這輩子都脫離不了西貢第二的標籤,所以也只能罵川普跟拖共和黨下水,俗稱兩黨共業,這台灣人應該很熟。要問我,那大概就是天真過頭,若當撤軍是第一等大事,早在上台後就開始動作,顯然是覺得撤軍沒那麼重要,才會弄到今天這田地。

    也不用等未來,已經開始口水戰了,畢竟帝國顏面被丟的那麼慘,民主黨理由不找好一點,期中選舉不用玩了。有時候看某些人的解釋,真的是很無言,居然把軟實力看做可以凌駕硬實力之上的真理,還把反對者都貼上不懂國際政治奧妙的標籤,夠了。

    最後,講一下台灣的狀況

    統派那種疑美論,想要找個標準的話,不要去看最近很夯的于將軍,應該去看許劍虹。如果連他都都覺得深藍已經疑美過頭,那基本上就代表現在的統派,其實就跟共匪沒兩樣。

    其他人,我想說的是,不只是在阿富汗,任何一個想要從歷史事件,找到相似點來套,或是用現在的案例去找古代的類比,都要很小心「完美一致」、「毫無破綻」這類的譬喻法。因為沒有兩件事情是一模一樣的,操作歷史的是人,試圖用大歷史來解釋「無可逆轉」者,這都有問題。

    這可不是說自認台派的就很OK,一堆人嘴巴講厚植國力,結果真要提高國家經濟、國防等硬議題,馬上就硬起來,堅持要先將他心愛各種軟議題通過,聲稱國家安全與國防可以稍等一下。這在開玩笑嗎?

  • 簡單分子結構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2 09:10:04
    有 2,387 人按讚

    前幾天又出現萬年生育率吵架,說真的啦,正格的人口學者講的都沒人聽。絕大多數提出「見解」的人,其實只是在忠實反映自己的「慾望」,沒想要解決問題。

    我也沒想要參戰,只是這幾天跟前輩請益的時候,聊到液態社會這個話題,工業國家都會走到這條路,只不過在台灣講這個喔,都會被那些想要炒熱話題的政黨極化與簡化問題。

    以下兩張圖是我用PPT大致做的,只是想要表達幾個概念,還有順便解釋一下液態化的社會,跟很多人想像的會不大一樣。

    我儘量用中學理化可以譬喻的方式去說,讓大多數人可以快速上手,跟學理當然會有落差,請想補充的人自行開樓。

    當我們促成社會改革,認為既有的制度是在階級複製,為何總有人說,你們只是自己不甘願在下層,想要翻上去而已?因為擾動社會,改革就得要添柴火,沒有能量加持下,固態結構不到熔點,只會加速原子間的移動,但不至於變成液態。

    持續加熱下去,維持社會的熱度,才會形成快速的對流。但問題來了,你不可能永續社運,總有停下的一天,停下的過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總會形成一個新的結構。時間久了,每個人的差異又會促使內部分化,感覺又好像壓抑了個體意見。

    所以才說太陽下沒新鮮事

    只不過,如果這個社會是一鍋湯,那麼你加熱(社會改革運動)跟加入其他調味料(制度變化),最終會出現什麼新的湯品?

    天知道

    這道理,就跟你在煮一鍋傳統蘿蔔排骨湯,白蘿蔔換成紅蘿蔔、豬骨換成雞骨,味精跟鹽的加量調整,你多少還可以預期這是一鍋蘿蔔排骨湯。但有人高喊加香菜!!!加芋頭!!!可能就會有人覺得不爽,如果留法的說當然要加羅勒,去南美的說要加馬鈴薯還有辣椒,留其他地方的,這個說要加魚片,那個說要放麵粉,又跑來一個素食家說湯怎麼能放肉,全部撈掉換素肉....

    這是黑暗火鍋吧?你會煮出什麼鬼,誰曉得。或許會出現嶄新的組合,但你要試試看嗎?

    以上這段算是很簡單的當今進步跟保守派思維差異,看不懂的我也沒辦法。

    若我們把角度放到個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密度、比熱不一樣),有的人比熱很小,被稍微加熱就開始到處亂衝,有的比熱超大,鍋子邊緣都快燒焦了,他不動就是不動。

    我們又怎麼能說,那個密度大的沉下去就該死,浮上來的就比較好?這要看你煮哪一種湯吧,清湯不撈掉浮沫會清嗎?當然就以那個要被撈掉的浮沫來說,心情肯定不會好。

    液態社會對於比熱小的人來說是很有利的,容易得到能量、聚集群眾,這也是社會運動者都想要解構既有組織的理由,不解構怎麼會有新血加入。

    這一定不好嗎?也未必。

    一鍋湯沒有油不會好喝,越油的就越好喝,但比例不能太過,不然會變成喝油而不是喝湯,整鍋油加熱雖很快,喝熱油是酷刑而非享受。天天喝清湯會淡而無味,每餐都喝濃湯久了健康會出問題,若把人體跟社會譬喻成這個例子,我們要的是平衡。

    所以回到生育率這件事,價值觀為何無解?這就跟圖片的例子是類似的,固態的社會要變動很難,越後進的就越難佔有優勢,想要改變是合理的。而液態化變動雖快,卻很難穩定下來,一旦能量耗盡,總會回到比較穩定的狀態,就算依然是液體,還是會根據內容物性質分層分區。

    一種米養百樣人,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你怎麼能說自己的價值鐵定代表最好,其他人不服你的都該死?

    你怎麼確定?

    談論社會改變,第一個要做的,是認清自己到底是油還是水,比熱密度到底多少,我自己真的希望加熱到沸騰嗎,會不會溫度太高,瞬間脫離表面變成氣體分子,永遠離開這個社會?變成氣態漂到他處,那裏的狀態就真是你要的?

    人都是想要找一塊自己舒適的地方待,覺得自己現在的際遇不好,但又沒有能量改變,會想要讓整體社會去改變(沸騰)的想法也是合理。只不過,你確定隨著強大對流(革命)走,最後自己會落在你想要的地方?

    我想說的是,人只有過著適合的生活,沒有最佳的日子。只要科技進步,人類的生活水準,平均就是向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而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怎樣才適合你?這是要問自己的。

    學戰略的第一條會說重視情報,說白了就是你要掌握自己可動用的資源,身邊的地理條件,找出最適合的辦法。

    也就是「認清現狀運作的邏輯」

    如果你只是把自身慾望投射到社會改革,你不會得到改革成果,只會隨波逐流。多數人都是雙標,既想要留住傳統價值的優勢,又要靠向進步價值的便利,然後認為自己同時具備雙方的利益。

    可能嗎?

    人類數千年來的歷史,都告訴我們天底下沒有那麼好康的事情,你總要付出代價。只不過,多數人對於代價的認知,傾向於可以轉嫁,自己不用負責任。

    講這麼多,我只是想說...

    社會有很多人,工業社會走到後面,社會開始液態化後,會讓你有錯覺,認為自己屬於多數人,畢竟身邊的人無論密度比熱都差不多。

    而那些留洋的同學,總會以為橫向移植作法有效,畢竟把排骨湯的排骨撈掉、蘿蔔丟掉,不要香菜也不要芋頭,多加一些水,然後放入大量的玉米粒跟奶油,就可以做出「台灣版的蘿蔔排骨湯」!!

    【幹,這不就是玉米濃湯嗎?】
    「不!!!這是改良版的蘿蔔排骨湯!!!」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