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游泳池壞了,天氣也逐漸轉涼,想想有點忘記去年此刻的自己是怎麼過的,有喜歡的人嗎,有什麼願望嗎,有什麼煩惱嗎,甚至就連去年冬天的溫度是什麼感覺都好模糊,只記得辦了一個小小的展,在聖誕節的時候領養了暮暮。
⠀⠀
昨天寫稿的時候遇到一個婆婆,她請我幫她將電腦螢幕上的小鍵盤找出來,因為她的電腦鍵盤上沒...
社區的游泳池壞了,天氣也逐漸轉涼,想想有點忘記去年此刻的自己是怎麼過的,有喜歡的人嗎,有什麼願望嗎,有什麼煩惱嗎,甚至就連去年冬天的溫度是什麼感覺都好模糊,只記得辦了一個小小的展,在聖誕節的時候領養了暮暮。
⠀⠀
昨天寫稿的時候遇到一個婆婆,她請我幫她將電腦螢幕上的小鍵盤找出來,因為她的電腦鍵盤上沒有注音符號的圖示,只能以螢幕的鍵盤去輸入她要的字元。後來她要走的時候經過我身邊,她問我,網路是安全的嗎,我有些聽不懂,她看我露出吶吶的表情,便繼續解釋她的意思是利用網路去搜尋資料、瀏覽頁面,這些足跡會不會被別人拿去做不當使用。我有些無法解釋,只是回覆她一些中性的描述。
⠀⠀
今天唸書時讀到學者Levy和Windahl提及,關於新傳播科技(比如網路)的互動特質中包含了選擇、涉入(感)、使用三種關係。其中讓我忍不住反覆思考的是使用,使用在這裡要表達的是人們透過使用這些傳播媒體來獲得自己的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我想到了這幾年網路帶來的改變,感覺起先只是透過網路的使用讓我們部份的社會和心理需求可以被滿足,後來變成了,為了要讓我們絕大部分的社會和心理需求獲得滿足於是我們不可自拔地使用著這些傳播媒體。
⠀⠀
我覺得這是可怕的。比如我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以前的筆記都是寫在一本本筆記本裡,直到前陣子,我都還是習慣隨身攜帶筆記本,說真的沒有那種所謂手寫或翻書才有溫度的那些常見的感慨,單純就只是習慣而已。在習慣一件事的時候,其實並不會有太多情感上面的意識或分析,大概都要等舊習慣逐漸被新習慣取代,才會慢慢有感。現在我的筆記有一半已經電子化,雖然在做筆記的初期階段還是會以筆記本為主,不過最終的整理都會回到電腦上。像是之前寫過的,以前不信任這些機器,現在是不信任自己。
⠀⠀
大概已經不可逆了吧,我們之於這些已經不太算是新的東西,網路、平板、手機。有時候想想會覺得既空泛又真實,這些像是我們的體外器官,成為我們意識和行為的延伸,卻又比器官更脆弱,隨時可以被剝奪、隨時可以毀滅,也比如在各式社群平台上面的帳號。那麼人們一窩蜂地簇擁的到底是什麼呢。當它成為絕大多數人所認識的常規,在平凡的生活裡,似乎就不足以重要到成為煩惱甚至花心力思考了。雖然我還是好好奇,同時也很恐懼,我們所認為的正常與那些理所當然的背後,是不是住著一隻怪獸,我們每一天的網路行為都是牠的糧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將牠養大,直到被牠吞噬。
⠀⠀
啊好像又語無倫次了。其實想要講的只是一個行為與行為背後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多想一點點,會不會有些理所當然就會因此出現裂痕,讓我們有機會從中找到反思的機會,如此一來,便能對於這個時代裡無法避免的、那些漫天飛舞的混亂資訊擁有揀選和分辨的能力。這陣子實在好有感觸,但還在以自己的方式梳理和釐清。
⠀⠀
大概是這樣吧。唸書的日子能寫的事情變得很少,也不如以往那樣感性,能夠時時都找到一些細微的感受去記錄,好像也寫不出太多浪漫的句子(也不想硬寫),不過感覺也挺好的,像是一個短暫的假期,不需要去沉溺於某些情緒,就這樣淺淺地過著日子,完成一些小目標,做自己喜歡的事。啊,這樣真好。喜歡最近的天氣,雖然稿子常常卡關(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