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管柱層析失敗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管柱層析失敗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u83z06 (讓我站在寬廣的世界)看板NTUCH-96標題[問題] 關於管柱層析的一些討論時間...
最後一份報告不少同學寫得很用心 也提出許多在技巧上的改進 有些地方助教不是很
清楚 所以昨天我給了負責有機實驗的蔡老師一封E-mail 他很詳細的回了
我把他貼出來 同學可以自行參考 也算是回答同學在實驗報告中的一些討論:
Sir:
I am 林雅凡. I just want to ask a question some students have discussed in
their final reports and the course of Chemistry lab.. It is said that Sodium
sulfate doesn't affect the chromatographical efficiency since the target
compounds would not be absorbed on it. Thus, we can take less care of the
surface while packing(smooth or not).
But some of them argued of this, and brought up that the thickness of
Na2SO4 need to be controlled not to exceed over 0.5 cm. If it is too thick,
then the distorted chromatographical circle would be observed, even if the
surface of the silica gel is smooth before. Including the "assisting TA"
(助理助教) who is from an organic group supports the comment. So I want
to ask you the opinion.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s well as giving the advices during class.
Ya-Fan
雅凡:
硫酸鈉的目的最主要在避免載入試樣以及加入沖提液時破壞了管柱頂端的平整,進而影響
分離效果,所謂的0.5公分只是為了給學生一個概略的準則,未料成為一個絕對的標準,
非我原意!其實少一點反而更好,我當初是怕學生一開始技術不佳如果寫0.25公分對
學生而言會較困難,實際上我去看學生做實驗的時候也看到學生加了將近有一公分之
厚,那就有些過頭了!當然我們要問,厚薄的差異在哪裡?最大的差別就在會附著於硫
酸鈉表面的殘液多寡,第一次讓試樣載入矽膠內時原則上是希望一次就完全載入的,
但是在實際上會有殘液沾附在管壁上以及硫酸鈉表面,因此必須
藉少量沖提液將這些殘液洗下然後載入,因此殘液若越多,我們就會用較多的沖提液
潤洗,試樣區帶就會較寬,分離效果會受到一些影響。其實我不覺得這是很嚴重的,真正
重要的是有沒有讓試樣完全載入矽膠內,如果只是等待試樣液面降到硫酸鈉層的頂端就
開始加入沖提液,那就會讓矽膠上方沖提液中一直有試樣存在,那麼這就會是一個失敗
的狀況了。我與佘老師討論了一下,有一種做法是剪一片濾紙墊在矽膠上方,那就不必
加海砂了,我想或許是個不錯的做法,雅凡可以試試看。不過說實在的,我自己做管柱
層析時根本在矽膠上方什麼都不放的,妳可以說我技術夠厲害,
但妳也可以說我很sloppy!總之技術是有靈活度的,背後的原理要是懂了,限制就會
少了。
以上的回答妳可以post到他們課程的網頁上。
蔡蘊明敬啟
希望老師的回答對你們有幫助!!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