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管委會成立戶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管委會成立戶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管委會成立戶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管委會成立戶數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地產秘密客 Ting & Sa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管委會就像一個小型社會,什麼人都有,也像一間公司,但這個公司絕對不是一人公司自己說的算,需要主委、委員和住戶們努力一起打團體戰。 聽到朋友社區管委會,委員和住戶吵架吵到互扯頭髮,還有聽過吵到凌晨三點鐘,若遇到唐僧型的主委,這個會議肯定又要搞上一整天(辛苦) 甚至還聽說不少社區有派系之戰,鬧到報警...

  • 管委會成立戶數 在 地產秘密客 Ting & S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8 10:34:53
    有 426 人按讚

    管委會就像一個小型社會,什麼人都有,也像一間公司,但這個公司絕對不是一人公司自己說的算,需要主委、委員和住戶們努力一起打團體戰。

    聽到朋友社區管委會,委員和住戶吵架吵到互扯頭髮,還有聽過吵到凌晨三點鐘,若遇到唐僧型的主委,這個會議肯定又要搞上一整天(辛苦)

    甚至還聽說不少社區有派系之戰,鬧到報警叫警察都有,原來,勢力鬥爭比拼,不只在工作職場上,也有可能發生在自己住的家。

    管委會與住戶們,沒好好經營和溝通,再好的房子,過了十年、二十年後,社區的維護好與壞,一看就知道。

    畢竟對大家來說,一輩子可能就買這間房,如果遇到這種事,肯定會一直很煩心。

    其實不是每個社區都有管委會,很早期因為法令不全,屋齡數十年的集合式住宅幾乎都沒有成立管委會。

    簡而言之,什麼時候管委會會成立?

    一旦房子交屋後,通常由建商主動通知擔任召集人,召開區分所有權會議,之前就有賣了五年的建案,交屋戶數區分所有權比例始終沒有達到比例,遲遲沒辦法成立管委會,這個也要特別留意。

    管委會成立後,才能執行「公設」點交,究竟管委會在做什麼?最新兩集上線的Podcast,我們邀請百億房產教練分享實用的經驗與建議。

    🔗Podcast連結一樣放在下方留言處哦!

  • 管委會成立戶數 在 591房屋交易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18 18:00:37
    有 12 人按讚

    沒有管委會…整個社區擺在那邊…
    要修個樓梯電燈都不知怎麼辦🙄

    #免費輔導 #需要的朋友點進來看
    ━━━━━━━━━━━
    ㊙加Line看降價房→http://591.com.tw/cGIrE

  • 管委會成立戶數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7-10 06:44:00
    有 221 人按讚

    【在伊甸基金會演講:臺北市公共住宅的必要性暨其社會性建構的意義】

    7 月9日下午應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邀請,參訪總會的新辦公室,並在陳宇昭委員與施麗月主委(基金會資產委員會)主持下,與基金會的董監事會成員:成亮董事長、王明雄監察人與簡安祥委員、賴張亮委員以及工作夥伴與志工們一起分享,「臺北市公共住宅的必要性暨其社會性建構的意義」議題所發表演講。

    這次參訪,是我在台北市副市長任職期間,有機會於2017年,協助伊甸處理萬美街建築物氯離子房舍的問題,幫忙該會得以處理總會新辦公室,目前皆已修繕完成並啟用場地的進駐使用。伊甸成立已經有37年,全基金會將近有3,000位正職同仁與無數的志工,長期持續在台灣各地120餘處據點,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真是感心!

    與伊甸基金會相當有緣,當我任職台南市副市長時,也曾經協助伊甸,出面爭取營建署以及內政部同意,在2012年,促成伊甸向營建署專案申請承購大林國宅D-5棟44戶作為「大林雙福園區」,提供弱勢族群居住。「大林雙福園區」除了是伊甸首例集中型友善家園住宅,也是全台首例民間團體興辦、經營的社會住宅。當時2013年5月7日「大林雙福園區」正式開幕,賴清德市長曾表示,過去當內政部推行社會住宅時,前副市長林欽榮就與都發局進行規劃,再加上伊甸基金會熱情參與和贊助單位的出資,耗資近億元,才能將大林新城國宅內的閒置空間,改造為扶助弱勢的社會住宅。也因為大林國宅管委會主委敞開雙臂歡迎,讓伊甸基金會與大林國宅結緣,順利促成這樁美事。此次在台北伊甸總會演講場合,也見到當時於台南市府共事並擔任社會局局長的曹愛蘭教授(目前伊甸基金會的顧問),真是高興!

    在演講中,我指出,臺北正面臨嚴峻高齡化、少子化、都市建築老化及居住正義的挑戰課題,公共住宅存量僅佔全市住宅存量0.8%,包含青年族群、經濟弱勢族群等有大量的租屋需求,公宅在台北絕對有必要。

    於1974年臺北市成立『國民住宅處』,但於2004年裁撤,前後歷經近30年、總共興建出售國宅僅總計約5.2萬戶。國民住宅處於2004年經裁撤之後,遲於2011年台北市才逐步重啟興建公共住宅的政策作為;但即面臨新的挑戰,公宅土地取得非常困難,推動建設也常遇有地方鄰里排斥情事、甚或是預算編列審議時屢遭政治面的刁難;過程確實是艱鉅。但是我始終認為,做為一個負責任的市府,實則應堅持政策目標並採取多贏策略,需透過土地取得多元化作為,增加只租不售的公共住宅存量達一定規模,始能促進公宅有效的服務流量—如此以做為應對城市變遷、社經條件變化以及協助年輕人回到都市中心區居住的重要機制。

    有別於以往國民住宅建設模式,新型態的公宅需結合社區公共服務機能,並引入相關社福設施,打造多功能社群生活場所。臺北市需要讓公共住宅不只是住宅,而是要成為改變社區創生的基因(DNA),同時建構智慧型公宅、協助提供包容性社福設施(托嬰、照老等)共融混合體,現在於臺北市是必要的。

    於2014年底至2018年底,僅4年期間,林洲民前局長率領都市發展局團隊全面推動新建公共住宅合計共有40餘處基地,已完工及發包中、以及施工中之公宅總數量,合計達1.23萬戶。足見林洲民領導推動公共住宅的用心投入與驚人效率,應該已是空前的歷史紀錄。即使我與林洲民前局長已於2018年底離開北市府職位,都發局團隊仍持續按照我們所留下的策略規劃藍圖,公宅興建與工程發包之動態,迄今至2019年7月初旬,再經查閱台北市公共住宅興建工程戰情中心https://www.hms.gov.taipei/#!/,已達19,802的總戶數規模;也在戰情中心螢幕上,欣見大同區斯文里三期整宅公辦都更工程施工,持續如期進展。書寫至此,為還在工作崗位上的都發局同仁們喝采!就如同向伊甸基金會家族的每一位與志工們,致敬!

    公共住宅在臺北的屬性是特殊的,在此結構裡面,它支持新的社會生活型態
    尤其對於年青族群及年長者,在社經變遷下,公宅成為都市發展新的重要元素;政府與當代社會必須共同努力對應。經營公共住宅不僅是工程建設的計畫,同時是一種新的社會建構的途徑。公宅必須跟社區共融,協助提供社會新型態議題的解答,甚至協助產業界在臺北深耕發展其所需的新住宅,也需有所對應,臺北始終必須面對。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