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
不知不覺又好幾天沒有發(跑步)文了。其實是最近心情洗三溫暖洗太大了🤪,身體也忙得亂七八糟⏳,就跟有時候路邊看到的一堆似無意義的塗鴉一般,不過既然我現在終於坐下來寫這篇文章,表示我應該好了👌🏼~
總之就是禮拜四終於鼓起勇氣回到東海操場練間歇🔄。原本預想的是200/400間歇交叉各跑五趟,...
[這幾天📆]
不知不覺又好幾天沒有發(跑步)文了。其實是最近心情洗三溫暖洗太大了🤪,身體也忙得亂七八糟⏳,就跟有時候路邊看到的一堆似無意義的塗鴉一般,不過既然我現在終於坐下來寫這篇文章,表示我應該好了👌🏼~
總之就是禮拜四終於鼓起勇氣回到東海操場練間歇🔄。原本預想的是200/400間歇交叉各跑五趟,看似輕鬆愜意吧?老實說我的秒數也沒有配太快,而且緩跑暖身後還做了一些馬克操才起跑第一趟(我平常間歇前都不太做馬克操的)。結果其實第一趟就有點力不從心,明明知道這是我應該不難跑到的秒數,三趟以後就⋯⋯爆了。不是真的跑不進秒數或喘到吐出來🤮,而是一種強烈的力不從心感,讓我當機立斷決定今天到此為止吧!七分速緩跑一陣之後,嘗試著用400的配速跑200,發覺身體還是說不要🤚🏼。湊到7k之後就惆悵地移到旁邊收操。
禮拜五,預約了瑜珈課🧘🏼♀️。可是報復性出遊真的很可怕,非連假前的下班時間也大堵車🚗,讓我比正常時間晚了20分鐘才到科博館,只能慶幸自己下班前就先在公司換好衣服🎽。這下子瑜珈課前只有時間跑5k了,其實是有點不太想跑,因為很顯然昨天在太久沒練間歇的情況下硬跑,讓我的右側股四頭肌拉傷🤕️⋯⋯還是硬著頭皮跑去植物園繞,又發覺跑起來似乎還好?拉傷的地方有感但也不是特別痛或怎麼樣的。跑完趕緊去瑜珈教室沖個澡🚿就上課,這堂課練比較多核心,可是新老師讓我們第一趟棒式就做到兩分鐘是怎樣啦😜⋯⋯幸好其餘的體式強度不算太高,整體來說應該還是有放鬆到😌?
然後原本週六早上要跟公司的跑團跑潭雅神的,也預計會輕鬆跑個LSD。結果週五晚上睡眠品質奇差,而且嘗試凌晨起床先吃早餐🍞再睡回籠的策略似乎讓身體不太習慣,也有點睡過頭,到了東海正門趕緊往潭雅神起點跑🏃♀️,不想遲到太多的情況下就跑成了配速跑5’30”左右。可是天氣僅管陰霾卻甚為悶熱,道路又有不少起伏,抵達集合點時已經快吐了,好好休息20分鐘仍不見同事,想說自己跑個一兩k之後回頭跑回東海好了⋯⋯結果大概是休息太久身體冷掉,勉強撐了1公里就再也跑不下去,只得慢慢走到二期廠房搭98路公車🚌回家去。又跑爆一次了。
覺得這樣不行,吃完早餐去做全身spa按摩💆🏼♀️之後,想到剛剛看到Veganday民權店要歇業的消息,決定去大忠南店找布魯桑聊聊。平常一向美味的餐點🍛這天竟然味如嚼蠟,可見我真的心事重重,吃完就兀自走出店門外默默發限時動態,發到一半布魯桑就跑出來找我了❤️!聊開之後感覺好很多,雖然我寫這篇的時候已經完全忘記接下來昨天晚上我到底做了什麼事情——除了拿振興三倍券去買了一個平底鍋🍳之外。昨晚就默默跟自己約定:要睡到太陽曬屁股自然醒,不要跑什麼步了,放空一天不好嗎?
今天七點半起來,做做家事🧹摺摺衣服👕洗個熱水澡🛁,才慢條斯理去半半吃好久沒吃到的午餐。然後打開筆電💻把前陣子拍攝NEOWISE彗星的心得文寫好,然後決定去世界幸福咖啡 @fortunatecoffeetaichung 喝下午茶囉☕️!
其實很久以前就知道這家純素咖啡店,不知為何拖到今天才終於去了第一次,他們的裸食藍莓派🍮真的超讚啊👍🏼!被一堆事情搞得心煩意亂上火(甚至吃完了站起來都還覺得頭昏腦脹難以思考),所以點了薄荷豆奶茶想說來降點火氣好了🧊。這時剛好有顧客來拿預訂的OATLY燕麥奶,甜美的闆娘被問到它開封後在冰箱裡可以放多久一時答不出來,我就忍不住接話了,用燕麥奶開啟話題跟闆娘聊了起來,簡單的邂逅,就是一件暖心的事情🥰~
回到新光三越逛逛買點雜貨,發覺今天白天其實不會熱,覺得還是趕緊回家吧!這樣說不定還能出去跑步👣!把早上已經放下去煮的五穀飯拿出來分裝,冷凍庫裡還有上禮拜煮的綠咖哩,這樣週一週二兩天的午餐就搞定了、這才換衣服出門跑步。
其實剛剛一邊做事情就一邊在想:這一陣子是否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明明沒有比賽為何要逼自己跑那麼勤、跑那麼多天?然後可能上週四的肌肉拉傷也有影響,至少今天已經完全痊癒恢復正常。於是跑出去的時候就想著:不要給自己任何目標和壓力了,回歸到「跑」這件事,我本來就是喜歡跑步的啊!心靜也自然涼😌,一點也不覺得外面天氣難受。再想想我這一陣子,或許是終於重拾規律練習瑜珈的習慣,我跑步時核心已經相當穩定,跑上坡的狀況從沒真正壞掉過,骨盆、腳踝⋯⋯都好一陣子沒跑掉了。所以最近跑步狀況差就是只有心魔要克服😈!
拋開一切負面的想法,往正面看看自己近期的訓練:我雖然把每週兩次強度(間歇、LSD)暫時拿掉,可是依然一週跑6天啊!還有強度訓練的前幾個月我不只是有進步,而且進步速度像是用飛的✈️!現在好歹也還類似福澤式訓練,怎麼能說自己退步了這種喪氣話?果然跑起來就輕鬆跑進了五分半左右的配速,而且一路都很順暢。然後就跑完了預計的里程。
所以其實就告訴自己,往好的方向想,其實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身體要什麼😎。而且這樣也會吸引同樣正能量的人來到身邊的~
#碎碎念
#流水帳
#運動女生
#圖文有點不符
#vegan
#甜點
#下午茶
筆電核心數怎麼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新改款的互動實作來囉
🗣這次我們要用醫學統計,來重整一個部門。用實際的數據,分析各種流言蜚語與八卦情報的真實性,然後找出部門的問題,並提出未來的經營方向。
⠀⠀
▪如果你收集了一堆問卷,要怎麼分組比較,確認誰的滿意度好?
▪如果你有了臨床數據,要怎麼比較兩組大小,用什麼統計法,該怎麼製圖才會好看?
▪如果是比較三組呢?好像不能兩兩相比,那該怎麼算?
▪如果臨床數據收集,是術前跟術後,要怎麼比?
▪評估一個臨床檢查到底是否準確,用什麼統計法?
▪外科常見的存活分析,怎麼作?生存曲線怎麼畫才好看?
⠀⠀
對應以上的主題,我們將會帶您實際跑過一次以下的統計法。而且跟您分享圖表優化的重點關鍵!
⠀⠀
✓ Mann-Whitney U test
✓ Kruskal-Wallis test
✓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 ROC curve analysis
✓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
日後,您對一個臨床問題有想法,覺得以前別人說的似乎有問題,就可以親自算算看,如果剛好被您發現與過去文獻不同之處,就是一篇新論文的好題材囉!
⠀⠀
第一次來到新思惟研究課程的同學,早上都會半信半疑,「我統計很爛耶,你真的可以讓我畫出 SCI 圖表嗎?」請您帶著這樣的心情來上課,相信我,下午兩點的時候,當你看到國際期刊等級的圖表,在自己的筆電上出現,那種感動相當令人難忘!
⠀⠀
--
⠀⠀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最新活動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 從寫作到投稿一次學會
⠀⠀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2.5 小時互動實作:活用數據統計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 課程特色
⠀⠀
#以初學者為核心:課程設計核心,就是讓初學者能完成自己的第一篇 SCI 論文。直接告知許多起步者常掉進去的坑,協助避開。多年教學經驗,知道同學們卡關在哪邊,提供加速與避開陷阱建議,節省大量時間。
⠀⠀
#實際親手跑統計:用實際的例題,讓同學們親手操作,確定在自己的電腦上,用自己的滑鼠,能做出 SCI 等級的投稿用數據圖。並有新思惟講師與資深助教群,協助排解疑難雜症,卡關馬上能夠解決,立刻搞懂。
⠀⠀
#課後回饋再提升:現場互動實作,打通統計任督二脈後,回家繼續練習,在周三前上傳自己完成的數據圖,以及問題,由蔡校長一一看過,並個別回饋。假設統計數據圖,上課當天第一次做,能有 80 分,回家練五次,繼續進步到 95 分,由我們的快速提點與建議,能告訴各位到 100 分,還有哪些細節。用心把製圖學好,日後投稿不煩惱。
⠀⠀
🚩 SCI 天天有,讓國際級學者教你投稿重點!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筆電核心數怎麼看 在 婦產科 沈煌彬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幫大女兒買筆電。
我:「幫我介紹一下筆電,螢幕漂亮一點的。」
店員:「那可以挑OLED螢幕的。」
我:「好。速度要快一點的。」
店員:「那AMD 5700 八核心的。」
我:「好。要耐摔一點的。」
店員:「那鈦合金外殼,軍規防撞。」
我:「好。設定不要太複雜的。」
店員:「全藍芽介面,送你藍牙滑鼠。」
我:「好。記憶體幫我加到最大,螢幕幫我貼防藍光的膜。有虛擬數字鍵盤嗎?」
店員:「當然有。先生你這台可以跑建築藍圖,工業軟體都可以喔,很適合你。」
我:「我女兒要用的。可以幫我再介紹一台可以上網、做文書處理的筆電,便宜就好,庫存貨也可以。」
店員:「那這台18000元可以嗎?」
我:「我預算只有15000元怎麼辦。」
店員:「好,我幫你找找看。是其他小朋友要用的嗎?」
我:「我要用的啦。」
😔😔😔😔
筆電核心數怎麼看 在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 Dr. 黃世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線上教學的技術 ‧ 參加心得】
上週六(2021/06/12)晚上參加了知名企業講師福哥 ─ 王永福 的線上教學講座。福哥除了是百大企業長期合作的講師外,跟醫療人員的淵源也深,常受邀到各醫學會分享教學的技術,讓醫療人員在衛教民眾與指導年輕醫師時,也能活絡教學的情境,讓學員充分吸收。
其著作《上台的技術》、《教學的技術》受到許多人推崇。去年,福哥更完成了「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讓無法參加實體課程的人也能在線上自學,同年,他也出版了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讓許多讀者能一窺福哥的工作與生活的態度。
這次因為疫情,福哥用他最獨一無二的方式挺醫護:舉辦免費的線上演講,講題就是「線上教學的技術」。
網誌好讀版:https://bit.ly/3vzXnrD
以下節錄重點與我的觀察:
※
✅心法層面:回歸核心
🔹 教學為本質,線上是工具
顧及學員需求、設計良好的課程、掌握教學的技術才是成功的核心,這點並不會因為將教學改為線上模式而改變。
🔹 別被「線上」迷惑,遇到困境先釐清
教學遇到的困境時,需要釐清是教學本身的問題,還是線上環境的困境。可以回過頭想想看:類似的困境是不是也會在實體課堂發生?如果是實體課程也會發生的困境,就要回到本質來處理。
例如,預計 20:00 開始的演講,19:40就會請學員登入,看似好像線上教學必須先提前準備,但這並不是專屬於線上教學會有的情境,實體課程時,教師同樣得先抵達教室,打開教室檢查設備等待學員。
🔹 小規模測試,不求一步到位
正如實體授課一樣,講師可先從小班制進行教學,累積經驗與修正課程,再逐步嘗試人數較多的大堂課。線上教學也是如此,可以先嘗試連線人數較少的「小規模測試」,再視需求增加學員人數。福哥也是先從 10多人的小規模測試開始,逐步將學員擴展到 70-80人,進而嘗試超過百人參與的大型遠距講座。
※
✅技術層面:嘗試方知極限
🔹 前置時間,保守估計
大多數人在疫情之前沒有遠距學習的經驗,即使有經驗,也不見得使用過特定的會議室軟體。原訂於20:00開始的講座,即使19:40已開放入場,但許多初次接觸遠距講座的學員仍會選擇在最後一分鐘才登入,登入後,會遇到一些軟體操作的問題,加上主講者一開始的手勢律定、讓學員熟悉軟體功能(舉手功能等)、講解斷線處置方式等也會花上一些時間。
網路的便利性可能讓學員誤以為登入後便能馬上銜接課程,但在不熟悉軟體的狀況下,學員和講者都需要更多時間來解決連線、軟體使用等問題,這點主辦人福哥之所以會在課前公告一再強調 19:40就可登入會議室,為的就是要避免上述的問題。
隨著遠距教學的普及,待大多數使用者都熟悉軟體功能後,這個問題應該會漸漸改善。
🔹 看其所看,聽其所聽,掌握學員視角
講者可以準備另一台平板、筆電或手機,並且以學員的帳號登入線上會議室。此舉可以讓講者直接掌握學員的觀看視角與收音狀況,而不必在再問「聽不聽得到?」「看得清不清楚?」
某些情況,講者需要使用全螢幕播放簡報時,也能透過另一台設備掌握觀眾的視聽概況。最低要求就是一個主機與螢幕(主控)與一個監看的畫面(學員視角)。如果還能外接一台延伸螢幕,也會更加方便!
🔹 連線切換,也得耗時
可以使用軟體提供的分組功能將學員分組,在線上也能實現「小組討論法」。但要注意,結束分組後,所有學員再次與主講者連線時,由於會受限於網路連線與軟體處理速率,會需要幾十秒到幾分鐘的時間。
🔹 分鏡簡報,取代動畫
簡報動畫透過網路傳輸時會延遲,文字與圖形「淡入、淡出、移動」等流暢度將大打折扣,造成學員體驗不佳。
可將簡報改以分鏡的方式呈現,透過多張相似的簡報頁面,讓文字「講到才出現」,產生類似動畫引導目光的效果。
🔹 軟體轉換後,注意力也不見了
互動教學軟體如「Kahoot」等提供的功能固然新穎,也確實增加了互動性,但講者必須引導學員使用,在軟體與軟體之間的切換不僅耗時,學員在軟體之間的轉換也必然導致專注力流失,使用時需謹慎考量。
🔹 務必建立備援群組,處理突發狀況
使用會議軟體進行演講前,可以讓學員加入另一個平台上的臨時群組,以免學員斷線或是講者電腦出問題後無法及時處理。
福哥使用的是 Zoom,而另一個備用平台則選擇一般人最熟悉的 Line。在演講當下,的確有學員斷線後在 Line 上求助,也因為有備用群組,所以仍能參與到後續的講座。
🔹 了解軟體,摸透連線限制
在福哥的測試下,Zoom 參加者超過300人時若使用分組功能,會整個爆掉。在 200個人以下才能完整的執行分組功能。
※
✅內容精華:時間規劃
🔹 聚焦目標、規劃時間
福哥工作區的便條紙上,寫出了年度目的、週目標與當天目標,「寫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放在「看得到」的地方,讓目標可視化,更重要!加上番茄鐘工作法,福哥的時間被切分為年、週、日、再到每次25分鐘的番茄鐘。每一段時間都有目的。
🔹 小孩也用番茄鐘工作法
福哥秀了一張照片,福哥的小孩正在寫功課,旁邊放著倒數計時器。
有人問「福哥教自己的孩子用番茄鐘,寫作業25分鐘才能休息,會不會很殘忍?」
「時間在倒數,小孩看得到休息的時間,總比時間被別人掌握來得好!爸爸媽媽說能休息才能休息?跟番茄鐘很公平的跟你說努力25分鐘後就可以休息,哪個好?」
🔹 福哥金句
✓ 我說給你聽,我做給你看,換你做做看
✓ 真正的核心是,怎麼樣讓你的教學從實體教學轉化成線上教學。實體的教學好,線上教學才會好
✓ 線上教學的策略:最小化資訊需求,最大化教學技術
✓ 所謂策略,就是一種選擇
✓ 真正的勇氣並不是不害怕,而是在感到害怕的時候,繼續前進
※
✅心得:教學的技術,百聞不如一見!
讀過福哥兩本著作之後,因為好奇福哥的教學魅力與功力,在「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募資階段,就購買了線上課程,內容相當精采。儘管我從來沒有上過福哥的實體課程,線上課已經讓我眼界大開。
拜遠距教學興盛之賜,這次居然也能夠「親臨」福哥的教學現場,更加具體的感受如何實地操作、演練教學的技術。
對我而言,線上講座是難得的體驗,在這場專門開設給醫護人員的講座中,有人在家中一派輕鬆參與課程,也有人穿著乙級防護與N95口罩在醫院利用空檔學習,無論在台灣的哪一個角落,這些參與者和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用更加進化的自己,透過教學,幫助他人。
我一直追蹤著福哥的臉書,也從其著作《工作與生活的技術》了解到他的人生態度。這次在線上,彷彿也在現場般,福哥充滿活力的語調,讓我深深感受到,在教學的技術之外,他努力傳達的價值:
對專業,奮力投入,捨我其誰
對生活,聚焦目標,揮灑熱情
謝謝福哥!
#剛好上課去
#教學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