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筆跡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筆跡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筆跡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筆跡學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的筆跡,透露了你的心理狀態?】 近年隨著筆跡學(Graphology)相關的研究和文獻越來越普及,它被逐漸認為是一種可以反映自身心理狀態的工具。 研究團隊邀請專家分析受試者手寫文字,且沒有告知他們任何關於參加者心理診斷及研究分組的情況。最後成功建立一個客觀的指南去評估抑鬱症的症狀。 以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維思維WeisW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筆跡也可以看出性格!「一句手寫字」看出性格、智商、思維及邏輯!? 真的有這麼神奇的筆跡心理學嗎? 世界上還真有這種看字了解性格的「筆跡心理學」然而在16世紀就有此相關說法了在中國古代也有講關於筆跡的分析。然後延伸至今還是有很多人在使用筆跡學分析情場、職場、甚至是罪案、病症等。如果大家有看一些查案的影...

  • 筆跡學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0 21:27:43
    有 60 人按讚

    【你的筆跡,透露了你的心理狀態?】

    近年隨著筆跡學(Graphology)相關的研究和文獻越來越普及,它被逐漸認為是一種可以反映自身心理狀態的工具。

    研究團隊邀請專家分析受試者手寫文字,且沒有告知他們任何關於參加者心理診斷及研究分組的情況。最後成功建立一個客觀的指南去評估抑鬱症的症狀。

    以下,是筆跡和抑鬱症症狀的對應關係:

    ---

    ► 關鍵新沙龍!文章之中直接留言與大家激起不同的觀點火花:https://bit.ly/2VtklER

    #憂鬱症 #抑鬱症 #筆跡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香港

  • 筆跡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7 15:29:52
    有 917 人按讚

    《別想擺脫書:書永遠不死》艾柯&卡里埃爾對談錄

    * 這是一個對談。

    對談雙方艾柯&卡里埃爾,一位是百科全書式學者、作家,另一位是傑出的編劇,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

    他們都是愛書人、藏書家,海闊天空聊談由書延伸的種種話題。

    詩人海涅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在他們開始燒書的地方,他們最終會燒人。

    書,永遠不該死去。

    ⋯⋯⋯⋯⋯⋯

    卡里埃爾: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趨向:收藏技術竭力淘汰的東西。

    我有個比利時朋友是電影編劇,他在地下室放了十八台電腦,就為了可以看從前的影片!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沒有什麼比永久性載體更曇花一現。我們還能讀一本五個世紀以前印刷的書,卻無法看一張只不過數年以前的電子錄影帶或LCD老光盤。

    除非把舊電腦都留在地下室。


    卡里埃爾:真正令我震驚的,在於當下的完全消失。我們從未如此著魔於仿古風尚。過去在全速追趕著我們,很快我們就要服從前一季度的時尚。

    未來永遠不確定,當下卻漸漸在縮短和退避。

    艾柯:現在的消失,不僅因為從前持續三十年的時尚如今只持續三天。這同樣與我們講到的事物的過時有關。從前,你花幾個月時間學騎自行車,一旦學會,這就成了一件終生有效的家當。如今,你花兩星期學用一個新的電腦程序,等你漸漸能操作時,更新的程序又出現了,你不同意也不行,手機軟體會強制更新。

    因此,問題不是集體記憶的喪失。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當下的不穩定。我們不再活在一個平和的現在之中,我們只是沒完沒了地為未來努力做準備。

    卡里埃爾:我們處於運動、變化、更新和轉瞬即逝之中,矛盾的是,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的時代卻是一個越來越長壽的時代。

    我們的祖父母的一生顯然要比我們的短暫,但他們始終處於恆久的現在之中。

    我叔叔的祖父從前是個鄉下業主,他在每年的1月1日為來年整理賬目。前一年的賬目基本預示了下一年的狀況。什麼也沒有改變。

    03

    艾柯:記憶具有雙重用途——無論個人的記憶,還是集體的記憶(即文化)——一是保存某些數據,二是讓那些沒用並有可能充塞我們腦袋的資訊沈於遺忘。

    一種文化若不懂得過濾過去幾個世紀的遺產,就會讓人想到博爾赫斯在《博聞強記的福內斯》中的人物福內斯,那個能記住一切的記憶專家。

    但這恰恰與文化背道而馳。文化,是所有從此消失的書和其他物件的墓園。

    卡里埃爾:如果借助在網上搜尋的資料,我們在邏輯上必須覈實這些訊息的可靠性。網絡工具讓我們方便地找到一切假訊息,真實的和不真實的,但事實上也讓我們陷入某種極端的困惑之中。我想,有關安貝托·艾柯的網上訊息一定充滿謬誤,至少充滿不確定性。

    艾柯:當某某研究院的某先生出版克萊蒙梭或柏拉圖研究著作時,我們應該相信,他提供的資料確切可靠,因為他一生都在圖書館裡覈實這些來源。然而今天,某先生很有可能從網絡獲取資料,一切都變得不可靠。說實話,這一切早在網絡之前就已存在。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本來都不是過往事件的真實寫照,它們只是重構。

    05

    卡里埃爾:你和我一樣知道,國家主義的約束在何種程度上歪曲了我們對某些事件的看法。直至今日,歷史學家們還常常屈服於本國公開或隱秘的意識形態……阿塔蒂爾克命人改寫土耳其歷史,聲稱早在羅馬時代,土耳其人在羅馬人入侵以前就在土耳其生活了幾個世紀。

    諸如此類的事情處處都有……我們即便想覈實,又上哪裡覈實呢?

    我們一般認為,土耳其人事實上來自中亞細亞,而現今土耳其的最早居民沒有留下任何書寫遺跡。怎麼辦?

    06

    艾柯:如果記憶像一張軟體,人到五十歲就會得阿爾茨海默症。遠離阿爾茨海默症或其他各種老年痴呆的方法,就在於持續不斷地學習,比如每天早起背一首詩,做各種智力練習,甚至字謎或者變位構詞遊戲。

    我們這一代人在中學還必須背誦詩歌。但接下來的幾代人越來越少這麼做。熟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記憶力和智力。今天,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但我們恰恰要強迫自己進行這種日常練習,否則就有過早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險。


    卡里埃爾:我恰好還記得一句引文——我的記憶剛剛夠用——「我還記得一個擁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但我忘了他都記住些什麼。」也就是說,我只能記住遺忘。這樣一來,我想我們的交流有助於區分法文中的「知識」(savoir)和「認識」(connaissance)。

    知識塞滿我們的腦袋,卻不總是有用。認識則是把一種知識轉化為生活經驗。

    07

    卡里埃爾:我們的歷史書的書寫往往從民族主義傾向出發,從短期利益出發,從這兒那兒感受到的意識形態的選擇出發。

    任何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都不是清白無辜的。丹東本是19世紀法國那些歷史學家們的偉人,到處可見丹東像和丹東街。後來他失寵了,被證明墮落了,廉潔的羅伯斯庇重新獲得青睞,受到阿爾貝·馬蒂埃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的大力支持。於是在法國的某些左派社區有了幾條羅伯斯庇爾街,在蒙特伊–蘇–布瓦甚至有了一個羅伯斯庇爾地鐵站。

    明天又會是誰?又會有什麼動靜?

    08

    卡里埃爾:我們全都受著過濾的教育,這種過濾早在我們之前就已完成。正如你所說,這是一切文化的本質。不過,我們不該禁止對這樣的過濾發出質疑,事實上我們也不缺乏這類質疑。舉個例子。在我看來,除了蘭波和波特萊爾以外,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均默默無聞。他們是17世紀初的巴洛克詩人們,布瓦洛和其他古典詩人曾對他們施加了致命的打擊。他們的名字是讓·德·拉塞佩德、讓–巴普蒂斯特·夏西涅、克洛德·霍皮、皮埃爾·德·馬爾波夫。我有時會背誦他們的詩,但這些詩人的作品只有古本,也就是他們在世時的版本,非常罕見,極其昂貴。這些詩幾乎沒有再版。我堅信他們屬於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之列,遠遠超過拉馬丁、繆塞,儘管後兩位的作品作為法語詩歌典範而暢銷不衰。

    09

    卡里埃爾: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們相互通信,甚至和他們的法國同行保持書信往來,比如屠格涅夫和福樓拜。一個作家若想避免被過濾,那麼他最好聯合、參與某個小群體,而不要保持孤立。

    艾柯:莎士比亞之謎在於,人們不能明白,為何單單一個演員就能創造出如此天才的作品。有人甚至推想,莎士比亞的戲劇可能出自培根之手。但是不對。莎士比亞並非孤單一人。他生活在文大學者圈中,和其他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們保持密切往來。

    10

    卡里埃爾:在古老的文化傳統裡並不存在對偉大創作者的膜拜。不計其數技藝超凡的古代匠人進行創作,卻從未在他們的作品上署名。他們從不把自己視為、也從不被人視為藝術家。

    艾柯:他們也沒有創新的概念,這是西方的標誌。在某些文化傳統裏,「藝術家」(artists)的野心只是極為忠實地重複同一種裝飾圖案,並把前輩教下的技藝再傳給學生。他們的藝術即便有變化和差異,我們也察覺不到。

    11

    卡里埃爾:佛里茲.朗還為人所知,至少電影愛好者們記得他的《殺手M》。但其他幾位呢?過濾,正無情、無影地全面實施,甚至電影學校也一樣,這由學生們來決定。突然,某位「被過濾的」導演重新現身。因為他的某部電影在這裡或那裡放映,並造成轟動。因為新出了一本關於他的書。但這總是極其罕見的。

    我們幾乎可以說,電影一旦開始走進歷史,也就走進遺忘。


    卡里埃爾:突然之間,活力不再,導演老去,演員也是,作品被不斷重複,某種精髓的東西正在喪失。義大利電影一去不復返,儘管它曾經在世界電影名列前茅。

    這讓我們笑、讓我們顫抖的三十年,如今還留下什麼?

    費里尼始終讓我心醉神迷。安東尼奧尼一直讓我心懷敬佩。你看過他最後的電影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嗎?這是有史以來最美的一部電影!安東尼奧尼在2000年拍攝了這個不到十五分鐘的短片,片中沒有任何對白,他有生以來第一回把自己拍進電影。我們看見他獨自一人走進羅馬的聖·皮埃爾·奧里安教堂。他緩緩走向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墳墓,整部電影就是一個沒有對白的對話,是安東尼奧尼和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的相互凝視。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自我展示和言論表達的瘋狂,毫無來由的焦慮躁動——全被否決在影片的沈默和導演的凝視之中。

    12

    卡里埃爾:如今唯一還保持手寫的東西————是醫生的藥方。手寫信消失將造成一整個行業的消失。

    筆跡學,代人寫信,手稿收藏者和商人……使用電腦讓我懷念草稿,尤其那些對話場景的手稿。我懷念塗抹的槓子,刪改的字句,最初的混亂,向各個方向發射的箭頭,它們標誌著生活、運動和依然困惑的探索。

    13

    卡里埃爾: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書籍處處輕易地得到傳播,它是一種挽救文化的工具,正如在古羅馬帝國末期,有些知識份子隱退到修道院裡,抄寫一切他們可以從正在衰敗的文明中輓救出來的東西,他們感覺到它將要分崩離析。

    這種現象發生在所有文明陷入危難的時代。

    可惜的是,沒人採取這一方法來挽救電影。你知道在美國出版的一本書嗎?書名很漂亮,叫《消失的電影攝影集》。那些電影只剩幾張劇照,我們必須從這些劇照出發,重新建構電影本身。這有點兒像那個伊朗書籍裝訂師。不僅如此。把電影改編成小說,就是說把電影提煉成帶插圖的書,這種做法早已存在,可以追溯到默片時代。這種改編自電影的書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而電影本身卻早已消失。

    書比電影更長久,儘管書的靈感來自電影。這麼說來,電影也有考古學。

    14

    艾柯:從那以後,這本書每次重新出現在拍賣目錄裏,我都會去查看,書價再也沒有回落過。這樣的價格,讓書再也不可能落入真正的收藏者手中。

    卡里埃爾:它成了一件金融產品,一件商品,這很可悲。收藏家,也就是真正愛書的人,往往都不是特別有錢。書一旦變成可以賺錢的物品,貼上「投資」的標籤,有些東西就丟失掉了。

    艾柯:必須強調一點,古籍已不可避免地走在消亡的路上。我要是擁有一件珠寶珍品,或甚至一幅拉斐爾的畫,在我死後我的家人會賣掉它。但我若收藏書,一般會在遺囑上註明,既然我花了一輩子把它們收集在一起,也就不希望它們將來被拆散。這樣一來,這些書要麼只能捐給某個公共機構,要麼通過佳士得拍賣行賣給一家大圖書館,一般會是美國圖書館。從此,這些書就永遠地從市場上消失了。在每任擁有者去世的時候,鑽石都會回歸市場。至於印刷初期珍本,從此只能在波士頓圖書館的館藏書目上看到。

    艾柯:永遠也不可能。因此,除了所謂的投資者造成的破壞以外,每一冊古籍都變得越來越稀罕,也必然地越來越昂貴。至於年輕一代,我不認為他們喪失了對珍本的愛好,我倒是懷疑他們是否曾經具備這種愛好,既然古籍的價格總是遠遠超過年輕人的購買能力。話說回來,一個人若真的感興趣,也不一定非要花很多錢才能成為收藏家。

    15

    卡里埃爾:愚昧往往接近謬誤。

    對愚昧的興趣促使我關注虛假的研究。這兩條道路完全被傳統教育所忽略。每個時代既有其真理的一面,也有眾所周知的愚蠢的一面,極大的愚蠢,然而傳統教育只負責教授和傳播真理。

    從某種程度而言,愚昧被過濾了。是的,確實有「政治上正確」和「理智上正確」之分。換言之,有一種所謂的好的思考方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


    艾柯:虛假並不一定是愚蠢或弱智的表達方式。虛假就是一次謬誤。違心地行事,就是言與知相悖。

    人們一直都在真誠地犯錯。

    謬誤橫貫人類的歷史,這不算壞事,否則我們就成了神.....托勒密真的相信地球靜止不動。在托勒密身上絲毫沒有弄虛作假的成分,隔著歷史來看,這只是一個謬誤的知識罷了。

    卡里埃爾:我有很多年沒回到這些問題上了。但我再次感到震驚,研究愚蠢問題是如此讓人興奮。

    不僅因為愚蠢引出書的神聖化問題,還因為愚蠢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中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說出類似蠢話。我們總是處於說傻話的邊緣。

    我再讀一句夏多布里昂的話,他評論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拿破侖:「其實,他就是一個戰爭大贏家,除此之外,任何將軍都比他能幹。」

    艾柯:當我們決定談論愚蠢,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在向人類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

    而當我們漸漸臨近死亡——正如咱倆的現狀——我們開始覺得愚蠢勝過美德。

    卡里埃爾:在研究愚蠢問題時,我們發現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自己是傻瓜。顯然,我們不可能把別人當成傻瓜自己卻不受懲罰。

    我們最終會意識到,別人的愚蠢恰如一面鏡子朝我們張開。

    一面永久、精準、忠實的鏡子。

    卡里埃爾:我們的精神都有些狂熱。我們收藏的書全都見證了我們的想像令人眩暈的程度。一邊是不著邊際的妄想和瘋狂,另一邊是愚蠢,想要區分這兩者尤其困難。

    艾柯:我們可以強調文明的各種進步,這些進步極為顯著,並且涉及在傳統中毫不相干的各個社會範疇。但與此同時,愚蠢也越來越多。

    從前的農民不說話,並不是因為他們愚蠢。受過教育也不一定意味著智慧。

    不。今天有這麼多人渴望被人聽見,致命的是,他們只被人聽見了他們自己的愚蠢。

    從前的愚蠢沒有爆發,不為人所知,今天的愚蠢卻肆意橫行。

    16

    艾柯:我承認,我直到四十歲才讀了《戰爭與和平》。但我在閱讀以前就瞭解這部小說的精髓。你剛才提到《摩訶婆羅多》:我從沒讀過,雖然我收藏了三種語言的三個版本。誰從頭到尾讀過《一千零一夜》?誰真正讀過《愛經》?

    但人人都在談論它,有一些還加以實踐。這個世界上充滿我們沒讀過卻幾乎無所不知的書。

    問題因此在於,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書的?巴亞爾說他從沒讀過喬依斯的《尤利西斯》,但他打算向學生們講解這部小說。

    卡里埃爾:說到我們書架上那些沒有讀過並且永遠不會去讀的書,很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只是暫時把它們放在一旁,我和這些書有個約會,不過是在以後—很久以後,甚至來生。

    有些垂死的人感到自己大限已到卻尚未讀過普魯斯特,這樣的哀嘆實在讓人受不了。

    艾柯:當有人問我是否讀過這本或那本書時,我出於謹慎總是這麼回答:「您知道,我不讀書,我寫書。」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閉嘴。但有時還會有人堅持不懈地提問。「您讀過薩克雷的小說《名利場》嗎?」我最終屈服了。連續三次我試著讀這本小說,每次都半途而廢。

    —-文章來自於本書部分摘錄

  • 筆跡學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2 19:25:32
    有 79 人按讚

    《刑偵日記》可能叫「瘋子日記」更貼切。

    ~ 個人很喜歡看惠英紅、黃智雯和姜皓文三位演員,除非之後劇情極度暴走,應該會睇晒。以頭四集來說,論演技惠英紅沒有令人失望,那種陰沉、內歛、驚慄感真係交足戲,無乜值得批評。黃智雯這角色比較奇怪,拆彈專家變咗狗仔隊去跟蹤,仲無厘頭成日著件背心周街走,不過呢⋯咁著又幾好睇,收貨嘅!姜皓文未出埸,無得評。勁峰同朱磯的人格分裂,攞明為王浩信度身訂造,暫時他亦都handle到,起碼好過千篇一律的「假音so what」先,不過,個人比較支持陳自瑤。

    ~ 雖然都係警匪查案劇,但寫實貼地這一點,是今年的幾部查案劇做不到的,要嘉許一下。寫實在那裡,頭四集出現的警察高層,同未出埸的黑哥,都係患有情緒病,容易失控,尤其是韋家雄的「違拗症」,近年真係經常見到,尤其是日日有記招那段日子,違拗症真係寫實有共鳴,難道是編曲筆嗎?或者是個人妄想症發作。

    ~ 成套劇的主角,暫時好似除了黃智雯外,其他都有情緒同精神問題,其實套劇叫《瘋子日記》可能更貼切。

    ~ 以大台劇一向講清講楚的作風,人格分裂、情緒病種類、法醫人類學、法醫昆蟲學、犯罪學、筆跡學⋯真係好多野學,好學的朋友應該喜歡,無興趣這些知識的,恐怕要轉台。

    ~ 以大台劇來說,這部燈光又黑又暗、又驚慄、燒腦、多懸疑位的劇,肯定唔多就住師奶觀眾群去製作,算係大膽左,可能今次係根據國內觀眾口味去製作,暫時國內反應不俗,評分幾高,就算影響本地收視也無乜所謂,上面批客緊要啲。啲媽咪觀眾唔喜歡這種題材,可以去睇黃德斌「田田我愛你」笑下,見到兩個男仔kiss又可以「啋過你」,又有搞笑的捉二奶情節,有選擇就係有呢個好處。

    ~ 有人民幣力量支持,製作、佈景、燈光都認真左,不過劇情屬於慢熱型,人多、線多、專業名詞多、感情線多⋯,的確需要多些時間入戲,唔知會唔會令人放棄?

    ~ 今年已經播出了唔少查案劇,不少朋友已經提出睇到悶,紅姐、黑哥、袁偉豪、加埋王浩信同黃智雯,可以再創當日《鐵探》的收視嗎?

    ~ 社會氣氛愈來愈抑鬱,如果唔想鬱上加鬱,避開下這種故事可能幫到心情,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刑偵日記 #瘋人日記

  • 筆跡學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21 21:00:14

    筆跡也可以看出性格!「一句手寫字」看出性格、智商、思維及邏輯!?
    真的有這麼神奇的筆跡心理學嗎?
    世界上還真有這種看字了解性格的「筆跡心理學」然而在16世紀就有此相關說法了在中國古代也有講關於筆跡的分析。然後延伸至今還是有很多人在使用筆跡學分析情場、職場、甚至是罪案、病症等。如果大家有看一些查案的影劇應該也能看到有幾幕關於筆跡學的劇情吧!那今天就來聊聊神奇的筆跡心理學!

    ------------------------
    【歡迎加入會員】
    https://bit.ly/2CoCFFD

    【訂閱按這裡】
    https://bit.ly/38OqWfl

    【維C Line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13483644

    【目錄】
    00:00 介紹
    01:07 筆跡學的來源
    03:15 筆跡學的理論根據
    04:55 筆跡學的用途
    06:59 字跡分析
    12:29 結語
    12:49 精選留言 + 記得分享喔!
    --------------------------------------------

    【想當YouTuber的按這裡】
    ▶️ 課程【內有介紹】 ‣‣ https://bit.ly/2Z0DLjb
    (現在$200 OFF)

    數據分析工具(免費)
    https://bit.ly/2CurquY

    想學動畫!(有免費的)
    https://bit.ly/393B8kd

    ----------------------------
    【其他平台按這裡】
    Facebook: 維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weisway18/

    IG :weisway18
    https://www.instagram.com/weisway18/

    ----------------------------
    【推薦你的影片】
    你有「反社會人格」?:https://bit.ly/38UyyNd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照片好看!https://bit.ly/2WaJDEM
    如何控制夢? : https://bit.ly/2AQZb9l
    為什麼聽自己錄音會覺得難聽?https://bit.ly/3elDRXh
    失眠?這樣做!: https://bit.ly/2Cm6DJT
    你到底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https://bit.ly/2OgD9Qn

    --------------------
    【播放列表】
    心理學小知識 https://bit.ly/3gUi1LR
    生活小知識: https://bit.ly/3j42fjI
    科學小知識 https://bit.ly/2DyyDuu
    健康小知識 https://bit.ly/3egiPJj
    動畫謎語 https://bit.ly/3eswQE9

  • 筆跡學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7-29 23:00:12

    #筆跡專家 #林婉雯 #筆跡應用 #筆跡分析 #MariaLam #筆跡心理學
    #英國筆跡專家公會 #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

    Hello大家好我叫阿Tsar,

    大家平日都有看我的旅遊片,

    但是現在大家都不可以去旅行,

    今日好榮幸就請到一位讀筆跡學的朋友,

    跟我們分享一筆跡學的應用和分析,

    令到我們可以享坐家中都可以擴闊視野,

    她叫雨晴,我知道她的師傅是一個猛人來頭,

    林婉雯 Maria Lam,經常上電視或者報紙訪問

    Maria 是首位華人筆跡專家,在英國筆跡專家公會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Graphologists)、美國筆跡分析基金會會員、

    名師出高徒,我邀請了雨晴上我家做這個人物專訪。

    順便將示範如何將筆跡學分析和應用

    雨晴,你好,筆跡學應用可以非常廣泛,

    一般人會聯想到法庭鑒證專家,例如陳振聰遺囑事件

    其實我看過你師父的訪問,她説其實筆跡學可以應用到上至法庭鑒證

    下至可以利用到很多日常生活的事情

    不如你向我哋解釋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啦

    如果在日常生活層面,通常都可以應用在招聘

    就如一些公司,想招聘一些管理層,例如CEO或CFO

    因為例如人事部或董事想招聘這類的應徵者,

    他們在一個小時未必可以了解得太深入

    但是可以從應徵者的筆跡,了解這個人是否誠實

    是否對數字敏感、總是會否機靈、醒目有效率

    另外我知道婚姻介紹所也可以應用到筆跡學

    對啊!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
    ................................ 詳情收看影片。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 筆跡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2-07 19:00:07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如果你想要有一個超能力,你會想要有什麼樣的能力?

    我曾經把這個問題,問很多人哦,我得到很多各式各樣的答案。但是其中有一個共同性,就是很多人都會告訴我,他希望有「讀心術」。

    他能夠透過一些方法,通過一些工具、途徑,去瞭解一個人真正在想的是什麼?我想或許在你剛剛聽到我的問題的時候,心中可能也閃過類似的能力。

    所以,因為這樣的出發點,很多人喔對於那些可以懂人、瞭解別人,不管是星座、血型、命理…還是各式各樣的占卜象徵,都非常有興趣。

    而今天呢,要跟你分享的,就是關於「筆跡學」這樣的一個概念。先不說「筆跡學」它可不可靠,我先談一個例子哦。

    在2005年的時候,有一個經濟論壇,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領袖,都齊聚在瑞士。他們討論整個地球面臨的一些重大議題,從貧窮到民營化,資本主義到氣候的變化。

    雖然這些議題很大又很多,但是當時有很多媒體,把焦點集中在某個與會者,不小心留在會場上的一張紙。這一張紙呢,是當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在開會的時候隨手寫的紙張。

    然後,接下來媒體就請了很多所謂的「筆跡專家」、「筆跡學家」,根據布萊爾的「筆跡」去做一些心理評估。

    這些筆跡專家,就立刻接受了這個挑戰,他們指出布萊爾的字體的一些特色,包含不連貫的字母,右傾的字體,寫「d」那個單子的時候,是很奇怪的寫法。
    這些跡象都顯示出布萊爾當時的心理狀態,是處於很大的不確定性。然而骨子裡又是一個樂觀的夢想家,卻沒有辦法完成眼前的任務。他的潛意識裡,對於眼前的政治生涯,抱持著一種失望的情緒。

    如果回到2005年的那個時候,布萊爾他們面對著很多政治上面的問題,還有一些醜聞案。包含呢,他們當年即將要舉行英國的大選,所以看起來好像這些筆跡專家,似乎精確的洞悉布萊爾的個性,和心理狀態。

    不過這件事情經過了幾天,情勢逆轉。因為布萊爾首相的辦公室,否認那張紙是布萊爾的,而是另外一個參與者,是誰呢?

    就是微軟公司的創辦人,也是當年的全球首富比爾蓋茨。

    然而,當出了這麼大的包之後,這些筆跡學的支持者,他們還認為搞混布萊爾跟比爾蓋茨的筆跡,對於他們的推論,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因為呢,一個人的筆跡,可以精確透露出他們的個性、智慧、健康,甚至於是犯罪的意圖。很多公司的人事部門都這個理論,然後呢去進行人員的評選。

    有調查指出喔,有5%到10%的英美企業家,會定期在人才招募的過程當中,根據「筆跡」去塞除那些不適合的人選。

    但是你聽到這裡,你真的相信「筆跡學」嗎?還是它只是一種迷思呢?有一個學者,叫傑佛瑞.迪恩,他就投入了很多時間來研究「筆跡學」。

    他蒐集了數百份探討「筆跡學」的科學研究,然後用那些研究,來檢視支持「筆跡學」的人,所宣稱的理論。然而,他的研究結果很令人驚訝喔。

    在一個分析裡面,迪恩他核對了16份,探討職場筆跡學的學術論文,而去比較筆跡學家,去預測這員工的績效,還有他們的上司實際打的考績。

    結果顯示呢,筆跡學家的預測,和工作成就根本沒有關係。然後迪恩還說,筆跡學家所預測的準確度,和沒有接受過筆跡學訓練的門外漢,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在另外一個分析裡面,迪恩就去找科學家做過的研究,那些研究比較筆跡學家做的個性的判斷,和科學化的人格測驗的結果。然而他蒐集了許多期刊,這一次他找了53份期刊,去分析那些研究結果。

    發現喔,筆跡學家的判斷不僅不太準,而且呢,沒有受過筆跡學訓練的對照組,其實準確度跟所謂的專家是差不多的。簡單來說,就是筆跡學的那些推論,跟瞎猜跟瞎矇,沒什麼兩樣。

    好的,當我把這個例子跟你分享,這個時候回顧一下,今天開頭問你的那個問題,就是你想要哪種能力?

    如果你的答案,可能也跟「讀心術」跟理解一個人有關的話,那麼你為了這件事情,你有沒有經過一個真正系統科學、可以被印證的學習,還是你選擇的其實跟瞎猜沒什麼兩樣?

    然而,真正可怕的是,不是在於你選擇什麼樣的途徑,去認識人、瞭解人,而是在於喔,當你選擇了某個途徑之後,你是怎麼樣不斷的自我合理化;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去不斷的反復證明,自己的認為是對的,可是卻忽略了其他的本質。

    就像這些筆跡學家一樣,事實上所有的研究都證明,他們的推論跟一般人的瞎猜,根本沒有差別,但是他們卻緊緊的抱著「筆跡學家」這樣的名號。

    所以,如果當你還在用這樣的詞彙,叫做「我是B型的人」、「我是摩羯座的人」、「我是雙魚座的人」,所以我會有怎麼樣的個性、言行舉止,和決定判斷。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我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用什麼樣的方式,認識自己跟認識別人。然而,讓你是否願意去接受,很有可能你選擇的工具,跟瞎猜其實沒有什麼兩樣。

    或許人生的進步跟超越,是從接受這件事情,作為一個重要的開始。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3月8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如同今天內容所分享的,如果你想要認識人、瞭解人;你所需要學習的,是一個經過反覆驗證有效的方法。

    那麼我在『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裡,即將要讓你學會的,就是一個真正怎樣去看懂、聽懂別人,他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的系統化學習;並且透過有效的問句,去創造出共識的可能。

    希望在這方面,想要有所前進的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盼在3月8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