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第二章建構主義與成人學習理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第二章建構主義與成人學習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第二章建構主義與成人學習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第二章建構主義與成人學習理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 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

  • 第二章建構主義與成人學習理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07 20:00:29
    有 923 人按讚


    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

    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取自《安全圈教養》

    *****************************

    「安全圈」(Circle of Security)法則是這本書的重點理論,簡言之,在談建立親子安全依附的教養方式。如果是對科學教養有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很高。

    可是,各位熟悉我的朋友便知道,我常會把各種關係的源頭,回到親子關係來談。這段摘文所談的安全感、陪伴、愛,稍經修改,便可應用到其他不同的關係。

    由於安全感、陪伴、愛,這些概念過於抽象,我常要抽絲剝繭,回到這些狀態最早的樣子,重新理解一遍,再檢視不同情境下相異的關係。譬如說,我常提到,陪伴一個人,在情緒上要同步,具體的做法,同理心是手段之一。

    就以上述的摘文來說,試圖在一個人面前表現完美,反而常造成關係的壓力。因為完美主義本身,就常帶來個人的焦慮。這種法則,不管是親子關係或者伴侶關係,都可以共通。

    所以以往常常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反而是扭曲了事實,也讓做父母的人,少了謙卑的態度,進一步少了學習成長的機會,非常可惜。相反來說,父母願意對自己誠實,知道自己也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願意跟孩子共同成長,這種身教彌足珍貴。

    我衷心盼望,對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參考這本書,或下列摘文。我很多說法常源自於依附研究,那是我們人生中第一次產生連結,對地球人的人生,影響深遠。

    祝願您,能在關係中感覺安全,並且時時刻刻與自己同在!

    *****************************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關係的品質決定一切

    在安全圈中,我們對依附的一般描述是:「我們相信,兒童的健康發展完全在於關係的品質」。

    關係品質具有各種面向。正如我們前面所強調的,核心在於情緒調節。丹娜展現的是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技能的過程。當馬克斯開始鬧脾氣,她以某種方式安慰他,告訴他這種感覺是正常的,有媽媽的幫助,傷心難過都會過去。雖然兒子只有九個月大,但丹娜已經在教他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在他被麥片遊戲激怒的時候,她讓孩子轉過去一陣子,自己冷靜下來。

    父母透過同在,陪伴孩子在安全圈中的每個體驗時刻,以促進孩子的情緒調節技能。同在是我們扮演安全圈雙手的角色核心,能夠使角色的所有面向大獲成功。這就是本章的核心主題。

    “ 凡孩子有需求,盡心盡力的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能在情緒上隨時與孩子同在,瞭解這一點是安全依附的核心。 ”

    關係品質的另一個面向是掌管。安全圈有一個座右銘:「盡可能追隨孩子的需求,必要時則加以掌管。」

    當然,擔任安全圈的雙手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時候都在身邊,能敏感發現孩子的需求,背後的基礎在於我們有所承擔,必須成為孩子能夠倚賴的人。敏感度對孩子至關重要,但是,如果孩子太小,無法處理發生的事,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不能介入。如果嬰兒哭得愈來愈大聲,此時照顧者在一旁同情地安慰,並不能快速幫助他排除傷心難過。此時我們需要介入,利用大人的技能和經驗來照顧失控的嬰兒。我們也需要識別孩子何時超過界限(或測試界限),孩子需要我們保證他的安全,告訴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在丹娜決定結束玩遊戲吃零食時間,馬克斯需要午睡時,她便是這麼做的。因為與孩子同在,她知道孩子的感受。透過與孩子同在,她傳達給孩子:他的感受完全正常,有人在他身邊,願意也有能力提供幫助。父母在安全圈中所擔任的雙手角色,要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與孩子同在的每個時刻,都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能在孩子的需求和主導全局之間進行微妙的轉換。但與孩子同在,建立安全依附,並不表示要一直和善,而是有意義的溫柔—「我在這裡是為了照顧你的需求,主導全局以保證你的安全。你可以倚靠我。」同在和掌控對擔任孩子的安全圈雙手來說同樣重要。接下來本章將介紹更多關於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的內容。

    關係品質的第三個重要面向是反省。我們都是人,都會犯錯。在整個生命中實現持久和充實關係的方法是,能夠覺察錯誤,承認錯誤並修復所有傷害或誤會。完美不僅不可能,還會擋在我們與所愛之人中間,阻擋親密關係的連結。想一想,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因此,成為安全圈的雙手,很大一部分是在塑造你反省和彌補錯誤的能力。

    身為父母,我們經常有意無意離開安全圈(為了打一通重要電話,我們讓嬰兒自己在那邊哭,或有時難免感到疲倦壓力大,變得麻木),這種情形稱為破裂,接下來只要修復,不僅一切無恙,對孩子來說也非常有益。當孩子在尋求連結,你卻拒絕或忽略,接著你發覺自己離開了安全圈,便說:「對不起寶貝,我今天脾氣有點不好」,然後你把她抱起來親一親,孩子便會知道人會犯錯,但這不是世界末日,幼小孩子與你的關係,就是世界與孩子的關係。你以身作則修復破裂,便是在鼓勵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為孩子鋪設一條良好關係的生命大道。

    「關於安全圈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只要你曾經在安全圈中,一旦離開,總能找到回來的路,而且無論從何處回來都沒關係,只要在某處找到一個開口,直接跳回來即可。如果你有『支持的雙手』守候,可以馬上回到起點,重新開始。」~提娜.莫瑞,澳洲

    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就能與孩子同調,主導也不表示永遠不用道歉。父母要能夠承認錯誤,之後做出必要的修復努力,如此一來,除了同在和主導,你才能持續擔任安全圈的那一雙手,三者融合是本章的第三個主題。

    “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

    ***

    與孩子同在

    與孩子同在其實很簡單,卻也很深入。既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有時也會是最困難的事。大部分時間你可能早已與孩子同在,因為餵食肚子餓的孩子是人類的天性。陪伴孩子遊戲的時候,丹娜全神貫注,展現的就是與孩子同在。大部分時間,她並沒有指導孩子做什麼事,也沒有經常檢查手機。當馬克斯的情緒開始轉變,她也沒有忽略。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她並沒有試圖以任何方式去否認馬克斯的感受,如說服他,或處罰他(一些簡單的動作,諸如翻白眼或惱怒的嘆氣,機靈如嬰兒都能清楚留意到)。

    想想第二章中漢娜和蘇菲的情形。蘇菲在學步車中走來走去,母女不時相視而笑,這就是同在。在孩子探索的時候,漢娜滿足了孩子「因我而喜悅」的需求。她們兩個人只是簡單地調和,共有的喜悅感產生明顯的共鳴。在各種情況下,你也曾多次見過這種共同的喜悅,父母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和喜悅,並產生反應。如果你也是父母,你一定有所感受。

    但這亦是使同在變得更加困難之處:當孩子生氣、受挫、悲傷,我們該如何反應?我們是否能阻止自己去說服孩子,不要困於情緒,這樣就不會感到沮喪無助?我們能否堅信孩子的感覺不會使他們受傷,也不會使我們受傷,體驗這些感覺還有助學習?當我們累了、受到壓力、忙碌、完全失去耐性,是否依然能夠保持關注?

    當然不能。沒有人能隨時隨地與孩子同在,也不必做這種嘗試。所有人都一樣。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與孩子同在。雖然有時很難,但知道孩子會因此受益,我們會願意去做。同在就是滿足孩子在安全圈中的需求,從安全圈頂部到底部,再回到頂部,來回循環,每天的變動非常快速,一不注意就會錯過很多變化。

    孩子沮喪的時候與孩子同在,他便懂得沮喪時會有人陪伴他,所以他有辦法脫離不好的感覺。這讓他有時間可以體驗這種感覺,進行一些學習,諸如這是什麼情緒?如何觸發的?甚至為何它是人活著的重要面向?更重要的是,他得知每當出現這種感覺,他並不孤單:「或許我不喜歡這種感覺,但從前我就已經知道這種感覺,而且我是和自己信任、所愛的人在一起,才認識到這種感覺的。」

    如此一來,感覺再艱難也不會令人無法承受,更不必付出一切代價去避免。即使是會帶來痛苦的感覺,也會有有人陪伴和信任的記憶。

    “ 調節情緒的能力,有助兒童調整自己的行為。 ”

    形成與孩子同在的模式,從出生開始一直延續整個童年,能為孩子建構堅實的情緒基礎,使孩子受益一生。你與孩子同在,為孩子示範同理心,進而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這種能力對任何人際關係都至關重要。同理心發展良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通常很受眾人喜愛,因為他們總能夠快速理解和回應他人。人們以這種方式相知,將建立起強大的連結。同在的影響無疑會傳遞至未來的世世代代。

    人人都見過像保羅這樣的人。他與一群陌生人見面時,立刻就能結交新朋友。如果你問這些人,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如何發現保羅的魅力,大多數人的說法都是:「他似乎真心想要瞭解我」、「我們互相自我介紹時,他並沒有看旁邊尋找下一個獵物—顯得他不必記住我的名字或臉,我們永遠不會再見面」、「他對自己的成就似乎真的很謙虛,所以我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不像有些人,和你打招呼的時候好像有履歷印左邊臉上,右邊的臉是他們的價值」。對保羅而言,與人們連結的能力似乎出於自然。他說:「我不知道,我真的從來沒想過,感覺和人們在一起就是要這樣。」

    保羅由祖母撫養長大,他與人的連結能力是自小種下的種子。在他人生最初的幾年,是祖母創造了支持的環境,讓保羅如今可以在所有關係中創造同樣的環境。我後來見過保羅三歲的兒子,小男孩整體看來滿足又和善,即使父親的注意力除了他還在另一個成人身上,小男孩也不在乎。

    保羅稱自己不知道為了與人連結做過什麼特別的事,他並不是故意裝謙虛或不願講述一些從自我成長書籍上所見、結交朋友和影響別人的秘訣。同在的力量使得嬰兒遠在獲得語言能力之前,已教會他們學習情緒和人際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第二章建構主義與成人學習理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07 20:00:29
    有 922 人按讚

    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

    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取自《安全圈教養》

    *****************************

    「安全圈」(Circle of Security)法則是這本書的重點理論,簡言之,在談建立親子安全依附的教養方式。如果是對科學教養有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很高。

    可是,各位熟悉我的朋友便知道,我常會把各種關係的源頭,回到親子關係來談。這段摘文所談的安全感、陪伴、愛,稍經修改,便可應用到其他不同的關係。

    由於安全感、陪伴、愛,這些概念過於抽象,我常要抽絲剝繭,回到這些狀態最早的樣子,重新理解一遍,再檢視不同情境下相異的關係。譬如說,我常提到,陪伴一個人,在情緒上要同步,具體的做法,同理心是手段之一。

    就以上述的摘文來說,試圖在一個人面前表現完美,反而常造成關係的壓力。因為完美主義本身,就常帶來個人的焦慮。這種法則,不管是親子關係或者伴侶關係,都可以共通。

    所以以往常常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反而是扭曲了事實,也讓做父母的人,少了謙卑的態度,進一步少了學習成長的機會,非常可惜。相反來說,父母願意對自己誠實,知道自己也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願意跟孩子共同成長,這種身教彌足珍貴。

    我衷心盼望,對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參考這本書,或下列摘文。我很多說法常源自於依附研究,那是我們人生中第一次產生連結,對地球人的人生,影響深遠。

    祝願您,能在關係中感覺安全,並且時時刻刻與自己同在!

    *****************************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關係的品質決定一切

    在安全圈中,我們對依附的一般描述是:「我們相信,兒童的健康發展完全在於關係的品質」。

    關係品質具有各種面向。正如我們前面所強調的,核心在於情緒調節。丹娜展現的是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技能的過程。當馬克斯開始鬧脾氣,她以某種方式安慰他,告訴他這種感覺是正常的,有媽媽的幫助,傷心難過都會過去。雖然兒子只有九個月大,但丹娜已經在教他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在他被麥片遊戲激怒的時候,她讓孩子轉過去一陣子,自己冷靜下來。

    父母透過同在,陪伴孩子在安全圈中的每個體驗時刻,以促進孩子的情緒調節技能。同在是我們扮演安全圈雙手的角色核心,能夠使角色的所有面向大獲成功。這就是本章的核心主題。

    “ 凡孩子有需求,盡心盡力的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能在情緒上隨時與孩子同在,瞭解這一點是安全依附的核心。 ”

    關係品質的另一個面向是掌管。安全圈有一個座右銘:「盡可能追隨孩子的需求,必要時則加以掌管。」

    當然,擔任安全圈的雙手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時候都在身邊,能敏感發現孩子的需求,背後的基礎在於我們有所承擔,必須成為孩子能夠倚賴的人。敏感度對孩子至關重要,但是,如果孩子太小,無法處理發生的事,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不能介入。如果嬰兒哭得愈來愈大聲,此時照顧者在一旁同情地安慰,並不能快速幫助他排除傷心難過。此時我們需要介入,利用大人的技能和經驗來照顧失控的嬰兒。我們也需要識別孩子何時超過界限(或測試界限),孩子需要我們保證他的安全,告訴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在丹娜決定結束玩遊戲吃零食時間,馬克斯需要午睡時,她便是這麼做的。因為與孩子同在,她知道孩子的感受。透過與孩子同在,她傳達給孩子:他的感受完全正常,有人在他身邊,願意也有能力提供幫助。父母在安全圈中所擔任的雙手角色,要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與孩子同在的每個時刻,都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能在孩子的需求和主導全局之間進行微妙的轉換。但與孩子同在,建立安全依附,並不表示要一直和善,而是有意義的溫柔—「我在這裡是為了照顧你的需求,主導全局以保證你的安全。你可以倚靠我。」同在和掌控對擔任孩子的安全圈雙手來說同樣重要。接下來本章將介紹更多關於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的內容。

    關係品質的第三個重要面向是反省。我們都是人,都會犯錯。在整個生命中實現持久和充實關係的方法是,能夠覺察錯誤,承認錯誤並修復所有傷害或誤會。完美不僅不可能,還會擋在我們與所愛之人中間,阻擋親密關係的連結。想一想,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因此,成為安全圈的雙手,很大一部分是在塑造你反省和彌補錯誤的能力。

    身為父母,我們經常有意無意離開安全圈(為了打一通重要電話,我們讓嬰兒自己在那邊哭,或有時難免感到疲倦壓力大,變得麻木),這種情形稱為破裂,接下來只要修復,不僅一切無恙,對孩子來說也非常有益。當孩子在尋求連結,你卻拒絕或忽略,接著你發覺自己離開了安全圈,便說:「對不起寶貝,我今天脾氣有點不好」,然後你把她抱起來親一親,孩子便會知道人會犯錯,但這不是世界末日,幼小孩子與你的關係,就是世界與孩子的關係。你以身作則修復破裂,便是在鼓勵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為孩子鋪設一條良好關係的生命大道。

    「關於安全圈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只要你曾經在安全圈中,一旦離開,總能找到回來的路,而且無論從何處回來都沒關係,只要在某處找到一個開口,直接跳回來即可。如果你有『支持的雙手』守候,可以馬上回到起點,重新開始。」~提娜.莫瑞,澳洲

    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就能與孩子同調,主導也不表示永遠不用道歉。父母要能夠承認錯誤,之後做出必要的修復努力,如此一來,除了同在和主導,你才能持續擔任安全圈的那一雙手,三者融合是本章的第三個主題。

    “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

    ***

    與孩子同在

    與孩子同在其實很簡單,卻也很深入。既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有時也會是最困難的事。大部分時間你可能早已與孩子同在,因為餵食肚子餓的孩子是人類的天性。陪伴孩子遊戲的時候,丹娜全神貫注,展現的就是與孩子同在。大部分時間,她並沒有指導孩子做什麼事,也沒有經常檢查手機。當馬克斯的情緒開始轉變,她也沒有忽略。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她並沒有試圖以任何方式去否認馬克斯的感受,如說服他,或處罰他(一些簡單的動作,諸如翻白眼或惱怒的嘆氣,機靈如嬰兒都能清楚留意到)。

    想想第二章中漢娜和蘇菲的情形。蘇菲在學步車中走來走去,母女不時相視而笑,這就是同在。在孩子探索的時候,漢娜滿足了孩子「因我而喜悅」的需求。她們兩個人只是簡單地調和,共有的喜悅感產生明顯的共鳴。在各種情況下,你也曾多次見過這種共同的喜悅,父母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和喜悅,並產生反應。如果你也是父母,你一定有所感受。

    但這亦是使同在變得更加困難之處:當孩子生氣、受挫、悲傷,我們該如何反應?我們是否能阻止自己去說服孩子,不要困於情緒,這樣就不會感到沮喪無助?我們能否堅信孩子的感覺不會使他們受傷,也不會使我們受傷,體驗這些感覺還有助學習?當我們累了、受到壓力、忙碌、完全失去耐性,是否依然能夠保持關注?

    當然不能。沒有人能隨時隨地與孩子同在,也不必做這種嘗試。所有人都一樣。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與孩子同在。雖然有時很難,但知道孩子會因此受益,我們會願意去做。同在就是滿足孩子在安全圈中的需求,從安全圈頂部到底部,再回到頂部,來回循環,每天的變動非常快速,一不注意就會錯過很多變化。

    孩子沮喪的時候與孩子同在,他便懂得沮喪時會有人陪伴他,所以他有辦法脫離不好的感覺。這讓他有時間可以體驗這種感覺,進行一些學習,諸如這是什麼情緒?如何觸發的?甚至為何它是人活著的重要面向?更重要的是,他得知每當出現這種感覺,他並不孤單:「或許我不喜歡這種感覺,但從前我就已經知道這種感覺,而且我是和自己信任、所愛的人在一起,才認識到這種感覺的。」

    如此一來,感覺再艱難也不會令人無法承受,更不必付出一切代價去避免。即使是會帶來痛苦的感覺,也會有有人陪伴和信任的記憶。

    “ 調節情緒的能力,有助兒童調整自己的行為。 ”

    形成與孩子同在的模式,從出生開始一直延續整個童年,能為孩子建構堅實的情緒基礎,使孩子受益一生。你與孩子同在,為孩子示範同理心,進而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這種能力對任何人際關係都至關重要。同理心發展良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通常很受眾人喜愛,因為他們總能夠快速理解和回應他人。人們以這種方式相知,將建立起強大的連結。同在的影響無疑會傳遞至未來的世世代代。

    人人都見過像保羅這樣的人。他與一群陌生人見面時,立刻就能結交新朋友。如果你問這些人,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如何發現保羅的魅力,大多數人的說法都是:「他似乎真心想要瞭解我」、「我們互相自我介紹時,他並沒有看旁邊尋找下一個獵物—顯得他不必記住我的名字或臉,我們永遠不會再見面」、「他對自己的成就似乎真的很謙虛,所以我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不像有些人,和你打招呼的時候好像有履歷印左邊臉上,右邊的臉是他們的價值」。對保羅而言,與人們連結的能力似乎出於自然。他說:「我不知道,我真的從來沒想過,感覺和人們在一起就是要這樣。」

    保羅由祖母撫養長大,他與人的連結能力是自小種下的種子。在他人生最初的幾年,是祖母創造了支持的環境,讓保羅如今可以在所有關係中創造同樣的環境。我後來見過保羅三歲的兒子,小男孩整體看來滿足又和善,即使父親的注意力除了他還在另一個成人身上,小男孩也不在乎。

    保羅稱自己不知道為了與人連結做過什麼特別的事,他並不是故意裝謙虛或不願講述一些從自我成長書籍上所見、結交朋友和影響別人的秘訣。同在的力量使得嬰兒遠在獲得語言能力之前,已教會他們學習情緒和人際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第二章建構主義與成人學習理論 在 宋楚瑜 大家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19 21:20:01
    有 22 人按讚


    11/18

    親民黨 宋楚瑜 治國政見-讓我們共同改造台灣

    關鍵四年 讓我們共同改造臺灣

    工業革命,奠定了英國富強的基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近五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任誰也無法想像,一個蒸氣機的發明,立即改變了整個生產過程,甚至富強了一個國家。任誰也無法想像,一個理念的宣揚,立即改變了傳統中國的封建制度,甚至創造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當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轉動的同時,也意味著新、舊典範之間的開始競爭、轉變、位移。正如同美國獨立運動所創建的民主政治制度,對當時仍堅守君主專政制度的法國而言,不可不謂是前所未有的奇聞,然而,到了最後,卻成為法國共和政體所欲學習的對象。

    這意味著典範之間的競爭,在一開始可能會有所衝突;典範的轉變,在一開始可能會無法讓人欣然接受。在任何一個時代之中,總有一群人扮演拒絕改變的保守派,相同的,也總有一群人扮演接受時代挑戰的變革派。兩者的差異,端視其面對外在環境改變時,所抱持的心態是抗拒,還是正視外在環境的變遷,而找尋適當的對應方式。老羅斯福總統,面對經濟大蕭條的年代,選擇前衛性的擴張需求政策,使美國安然渡過經濟難關。蘇聯戈巴契夫總統,面對追求民主化的蘇聯共產政權,選擇用和平轉移政權的方式,避免了一場流血衝突。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以及敘利亞總統格達費,面對人民追求政治上的自由民主,選擇以鎮壓的方式,回應民眾的需求,終至自己領導的政權垮台。顯見國家領導人面對時代變遷、典範轉移時,他所做的任何決定,都影響了國家是繼續前進,或是對立內耗。


    一次寧靜革命

    民國76年,堪稱是臺灣社會運動史上,關鍵的一年。由於國民黨宣布解嚴,並開放政黨登記,使得臺灣社會更朝向正常民主國家的方向發展。勞工運動、農民運動、教師運動、殘障者與其它弱勢族群爭取權益運動、老兵福利自救運動、政治受難者人權運動和大陸來臺人士返鄉運動等,相繼出現,讓臺灣的社會運動從基本人權走向政治人權。這樣的變革,讓過去生活在戒嚴威權時代的民眾,完全無法想像。爾後,伴隨人民政治知識的增加,以及民國79年,司法院做出的第二百六十一號解釋文,讓知識份子以及有志青年群聚中正紀念堂,號召野百合運動。野百合運動的主要訴求是改選萬年國會,讓臺灣得以落實真正的民主化。野百合運動的出現,大大衝擊當時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而四十年未曾改選的國民大會代表以及立法委員,終究在民國80年底全數退職,堪稱臺灣政治史上第一次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因為寧靜革命,臺灣人才得以用自己的選票選出立法委員、省長,甚至是總統。

    國會全面改選的重要性在於開啟了總統直選的可能。回首第一次臺灣舉辦總統民選的過程史,我們才會知道總統民選是件多麼得來不易的一件事。有的人站在歷史的浪頭上,選擇委任選舉,也有的人站在歷史的浪頭上,選擇全面直接選舉,不同的選擇造就出不同的歷史結果。但我們慶幸臺灣人民選擇正確的一方,不畏懼國內、外政治環境的壓力下,堅持由臺灣人真正當家作主,用民主的方式,選擇自己想要的國家領導人。不但傲視東亞,更贏得民主國家的敬重。


    二次寧靜革命

    然而,歷經了四次總統選舉以及兩次的政黨輪替,我們發現臺灣的民主並沒有因此深化,反而讓臺灣的民主被統獨、藍綠意識型態所綁架。政治人物的想法,不再是為了提升人民的福祉努力,反倒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犧牲大眾的利益。前人辛苦爭取來的參政權,也變成政治鬥爭下的奪權工具。試問要求選民含血、含淚投票的政客們,心中究竟把選民的福祉放在第幾順位?到底是增進升斗小民的福祉比較重要,還是維繫政客們的既有權力、既有利益比較重要?茉莉花革命的號角,喚起了人民自覺的力量,也敲響了西非獨裁政權的喪鐘。這股來自人民自發性的力量,強烈宣示主權在民的真理。

    臺灣囿限在統獨枷鎖、藍綠對抗的紛爭已經十多年。這個政治人物創造出來的假議題,虛耗臺灣政治、經濟發展的動力。不但阻礙了經濟的成長,也延緩了民主的深化。未來四年是臺灣要脫胎換骨的關鍵四年,面對國際各方面強烈的競爭,我們需要再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革,這就是「二次寧靜革命」。寧靜革命,不是要挑起對立,血淋淋的與敵人對抗,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相反的,二次寧靜革命是要重建人民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摒除藍綠、摒除統獨、摒除對立,用民主的機制、用投票,向挑起對立的人說NO,重建一個和諧、互助、互信的新臺灣社會。我們期待臺灣在經過這次脫胎換骨的寧靜革命後,讓臺灣成為全球華人最想居住的地方,讓臺灣成為引領大陸巨龍前進的龍珠,讓臺灣成為東方的瑞士。



    讓臺灣成為全球華人最想居住的地方

    二次寧靜革命是一種體質的改造,要由內而外的,改造政府的體質以及人民之間的關係。它包含改變政府做事的態度,並且引領整個社會建立互信,進而引領整個國家產業進行根本上的變革。唯有重整政府,讓政府施政效能提升、產業改造,讓整體失業率降低、重建信任,讓社會各階層、各族群和平相處,方能吸引全球華人來臺定居。

    一、重整政府,重建人民信任

    「重整政府」,不是一個口號隨便說說,而是要讓政府不但清廉,更要有效能,要能確實的發現問題,進而解決人民問題。執政者(政府)除了做好一個管理者,更要主動做好輔導者的角色,幫人民過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重整政府是要讓政府更有公信力,才能更有公權力;如此一來,人民才會真正相信政府。
    為了讓政府效能提升,因此,當前行政機關必須進行根本性的體質改造。首先是組織文化的改造,消滅欺上瞞下,建立良性競爭。政府官員面對人民,不是面向長官;人民才是政府的主人,官員只是為人民服務的僕人。其次,政府機關必須去疆界化(Boundary-less),政府各部門必須總體作戰,不能各自為政。政府機關猶如人體構造,人體沒有任何一個器官可以單方面運作,而不需要其它器官的輔助。相同的,政府也是。單兵作戰、各自為政英雄主義式的政府,只存在於童話故事之中。現實生活中,政府必須整合,進行上下左右機關的連結。否則一個政策順了姑意,逆了嫂意,不是政令不出行政機關,就是政令朝令夕改,民眾無所適從。第三,重新界定中央與地方關係,不論財政、體制、指揮、總體監督與執行,都必須重新規劃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中央政府必須一改過去是地方政府上級單位的心態,中央與地方關係,不再是絕對的上下、從屬關係。中央與地方是伙伴關係,中央政府協助地方政府,共存共榮的和諧新關係。第四,強化國會監督功能,賦予國會閣揆同意權與總統到國會進行國情諮文。過去幾次修憲,讓我國的政府體制,始終在總統制與內閣制之間難以釐清。這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各政黨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解釋政府體制,造成國家體制混亂不清。唯有強化國會監督功能,賦予國會閣揆同意權,才能讓立委協助執政者抓漏補洞,一起監督執行,而非單純的幫行政部門護航蓋章。
    二、重建公平正義社會

    「重建信任」,一方面要讓人民彼此之間重拾信任,不否定對方對這片土地的情感,另一方面則是要,拋開藍綠與族群的對決,重建臺灣社會整體的信任感。因此,首先要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讓臺灣社會各階層、各族群沒有被剝奪的感覺。

    古典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唯有降低生產成本,資本家方可利益極大化。資本家唯有不斷尋找更低廉的勞工、更便宜的生產原料,才能創造出最大利益。在這樣的勞動經濟結構下,勞資關係是處於對立面。一方唯有盡可能的壓縮對方利益空間,才能讓自己獲利。這樣的勞動關係是緊張的、脆弱的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20世紀初,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便再有錢的資方,也無法抵抗沒有消費力的市場。勞資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互助合作的。資方應該重視勞方無形的人力價值,而非計算有形的勞(體)力價值。相同的,勞方也應該計算資方的投資風險,而非只看到資方利益。如此一來,勞資關係方能和緩、和諧。有關類似基本薪資問題、外勞數量等問題,我們不該再以勞資對立的方向來思考,而應以勞資互惠的方向處理。唯有讓社會多數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後,國家的財政也得以穩定、有收入,進而推動社會福利政策,讓溫暖的陽光能夠照映到每一個黑暗的角落。

    對於年輕人、社會新鮮人,我們主張提供青年兩桶金、國有地籌建國民住宅,讓年輕人買的起房子,落實居住正義。兩桶金,一桶金協助年輕人輕鬆租屋,另一桶金則協助年輕人購屋。近幾年來,臺灣年輕人的起薪逐年降低,然而臺灣房價卻逐年增高,使得年輕人不但沒有房子住,更不敢結婚、生子,養育下一代。這樣造成臺灣社會少子化、高齡化,長久而言,將導致臺灣產業競爭力、國防安全、社會福利支出等,出現重大問題。當解決年輕人居住正義的問題後,吾等再進一步提出「扶老攜幼」政策,解決年輕人不敢生,老年人口逐年成長的問題。我們提出「八六五」方案,鼓勵年輕人生育下一代。初生嬰兒每月補助8,000元、1~2歲幼兒每月補助6,000元,以及3~4歲兒童每月補助5,000元。對於老年人,我們提出「居家照護」方案,一方面提供最好照護,一方面開創新的就業機會。

    公平正義社會,另一個要處理的問題是「改革司法,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任」。身為執政者,必須捍衛司法正義,絕不選擇性辦案、干涉司法判決。為了減少司法資源浪費,未來司法審判,將著重提升第一審法官素質以及恢復宣判前送閱制度。

    當前司法的三審制度,司法體系並未特別重視第一審法官的資歷,導致許多第一審判決,與社會主流價值相違背,造成司法威信喪失。未來應該改成資深的司法人員擔任第一審法官,減少與社會主流價值相違背的判決。恢復宣判前送閱制度,並非干涉審判,而是在宣判前統一司法見解,避免人民無所適從,降低司法威信。


    讓臺灣成為引領大陸巨龍前進的龍珠
    一、建立臺灣共識,堅定臺灣優先的立場

    兩岸關係,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是未來,對臺灣而言,都是當前最重要且最需要面對的課題。親民黨認為兩岸關係須依中華民國憲法所揭櫫的國家定位來決定。亦即,依兩岸目前存在的事實和中華民國主權現況,推動兩岸互動,並須受到對岸和國際的承認和尊重。
    兩岸問題已非表象的統獨爭議,而是現實的臺灣人在大陸權益保障的問題。因應當前現況,兩岸不論在經濟貿易、文化、學術、宗教等交流,早已日趨頻繁,尤其臺商在大陸所創造出來的經濟產值與就業機會,對促進大陸的現代化,可謂功不可沒。但臺商在大陸的經貿保障以及人身保護,相較而言,至今仍顯不足。

    親民黨主張,總統與立委選舉過後,不論哪一個政黨勝選,都應該立即召開國是會議,召集朝野政黨,爲兩岸問題尋求最大的共識。我們有必要先重建人民之間的信任關係,再重建政黨之間的互信機制,進而促成臺灣共識。產生臺灣共識,沒有時間表,亦沒有預設立場,而在臺灣內部沒有共識前,兩岸關係應以維持現狀,和平發展為最高原則。
    二、進行第三波產業革命,讓臺灣成為大陸巨龍前進的龍珠
    過去大家所熟知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機制出現了嚴重問題,金融海嘯、國際熱錢、物價上漲等新問題,衝擊著各國政府的經貿反應能力。以前是「資本→原料→工廠→市場→利潤」的結構,演變成現在直接由「資本→利潤」,因為錢賺錢比較快,結果造成了生產關係與金流間的脫鉤。各國都以金融操作、金融衍生性商品,創造出亮麗經濟數字,卻同時出現可怕的失業數字以及忽略了泡沫經濟的可能。

    然而,舊時代的政府只會在問題發生時,試著找尋方法解決。殊不知政府一個政策出櫃,從概念、規劃、到法令通過,最快就要一年,再等預算、人才、組織到位,又是一年,到了實作修正,再來一年。所有的問題越滾越大,舊的方案趕不上新環境的變化,導致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金錢都無法降低失業率以及刺激經濟成長。所以現代化的政府,最少要看到三年以後的趨勢,馬上著手,見微知著,這樣防患於未然。這本是執政者本能的作為,卻因大家不重視,反而變成「有效率」的政府,倒果為因。
    隨著國際經濟自由化的趨勢,以及國家疆界模糊,沒有一個國家能再以封鎖邊界來阻止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四流的移動。這是國際化必然的結果,也是臺灣應當正視的問題。四流在國際間快速移動,產業鍊亦可以整批移動,貼近市場(銷售中心)或工資低的地方(成本優勢)。對臺灣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當前很多失業問題不再是「job-less」,而是「desk-less」,不是裁員或不景氣導致失業,而是這個職位根本不被需要了。在國際經濟快速變化的浪頭上,臺灣若掌握的好,將引進大量的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反之,臺灣若掌握不好,現有的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將快速移出。一念之間,可以讓臺灣是東亞小蟲,亦或是東亞龍珠。面對這樣新時代的挑戰,我們還要繼續談統獨、談藍綠嗎?這就是新的經濟型態,政府應該提早準備、告訴大家,而非一昧怪罪全球經濟不景氣,是咱們政府不爭氣。
    日前媒體報導,臺灣面板以及DRAM產業,今年虧損,恐達千億臺幣之譜。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顯示出臺灣電子業已進入微利時代,代工已無利潤可言,電子業要活下去,就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與通路。政府應加速產業進行革命,而非被動補助、補貼。
    三、臺灣的機會與臺灣經貿策略
    臺灣的機會在於,我們有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尊重人權以及豐富的多元文化。由於臺灣歷史的發展,使得臺灣人的包容性與多元性都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臺灣與中國自古以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加上成熟的民主制度與對人權的尊重,使得各國企業在臺灣的投資,能獲得完全的保障。臺灣可以成為各國企業創新發展的試點場所,待試點成功後再至大陸開展乃至行銷全世界。臺灣在軟、硬體上的技術與開放態度,是對岸所不及,尤其網路自由上,臺灣主張絕對的自由,不但可激發更多的創意,更大大保障人權不受侵犯。在地理位置上,臺灣享有與生俱來的海洋與地理位置優勢。若以臺灣為經濟軸心,向外進行輻射,則美、日、東南亞等經濟體,都是未來臺灣發展的可能。在人力資源上,臺灣擁有比大陸更平均的教育水準,比歐美更勤奮的民族性,比東南亞更忠實反應中國文化傳統。這些都顯示,臺灣人絕對是世界經濟進入中國大陸的先鋒軍。


    讓臺灣成為東方的瑞士
    一、面對環境變遷,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
    過去我們常言:人定勝天。但一次又一次的氣候變遷、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已經不是全球暖化問題所造成的,而是全球氣候極端化。中國長江可大旱三個月,卻又在一夕之間洪水氾濫。日本接二連三的地震,不但造成人員、財產的傷亡、損失,更可怕的是產生許多無法救治、處理的災害,例如輻射。泰國連續一個月的洪水,也驗證了全球氣候的極端化,不是一地、一省或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都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誰也無法預知下一次的災難將會發生在哪一個國家。
    臺灣必須重新進行國土規劃,改變人定勝天的觀念,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地層、水利、水源、房價、人口、區域發展,均需進行國土重規劃。以房價問題為例,臺北地區房價高,是因供需關係,臺北人太多,所以打不下來。人為什麼擠臺北?因為工作機會。人跟著工作走,工作跟著產業走,產業都集中臺北,自然人都在臺北。所以,要解決房價問題,不是連臺北以外地區低房價一起打,而是做好國土規劃,規劃好特定產業區域,自然人們往此移動。再者,區域應有發展特色,城鄉應有發展區別,不應齊一化。徹底的在地化,就是國際化。我們不必要什麼地方像普羅旺斯,而是要這地方與普羅旺斯齊名,特別到全世界獨一無二。此外,政府的公共工程建設也要一改過去「遇山鑿洞、遇水架橋、填海造地」的觀念。因為大自然反撲的速度,永遠比人類建設的速度要快的多。唯有和諧的與土地共存,不濫墾、不濫伐,不過度開發,亦不過度建設,順應自然而為,適時發展綠能產業,才可確保我們生活的寶島得以永續發展。
    二、發展綠能產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臺灣綠能產業的發展,在全世界有不錯的表現,尤其太陽能相關產業方面,更是領先國際。第三波產業革命,不但是要將產業結構進行汰舊換新,更是要將生產思維進行全面改造。過去我們仰賴核能發電,但我們只計算發電成本,卻沒有計算風險成本以及善後成本,這就是產業舊思維。但看看德國面對核能發電的態度,我們不禁要更審慎面對我國核能發電的問題。我們要提出一個新的思維模式,當計算風險成本以及善後成本後,我們就知道即使核能發電也僅是權宜之計。當前臺灣有許多地方進行「養水種電」試辦工程,不但可延緩沿海地層下陷的問題,更進一步的提供「新能源」方向,就是一個嘗試朝向綠能產業的思維模式。
    另一個產業思維新模式就是逐年降低勞力密集、資本密集產業,朝向小而美,需要高度人力素質產業。隨著臺灣逐漸開發,臺灣勞工已經不俱有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論勞動力成本,大陸、越南勞動力成本,比我們更低。這幾年我們已經深受其害,產業紛紛外移設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更應該思考臺灣人力的優勢,發展高度人力素質產業,例如生醫產業、觀光旅遊業。生醫產業是臺灣的優勢,不但沒有排放二氧化碳問題,更擁有臺灣人力資源作為後盾,而觀光業則是臺灣人的熱情好客與服務態度,都不是其它國家短時間內可以超越的。



    我們要與時間賽跑。2012年起的關鍵四年需要大家共同打拼,為臺灣找出新的方向與契機,共同改造臺灣。親民黨為此結合多位國內各領域專家、學者,提出新時代、二次寧靜革命綱領與政策活頁書。我們期望人民能冷靜地用選票力量,跳脫藍綠對抗思維,選賢與能,重新開啟臺灣發展動力,找回失去已久的光榮感。親民黨政策活頁書的意義,便在於根據「人民優先、公平正義、永續發展」三大原則彈性制定國家發展方針與策略,能夠與時俱進,開誠佈公,而一反過去政見白皮書,只是單向與民眾傳達理念。親民黨政策活頁書並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可變更的。相反的,它是更靈活的,配合當前的局勢,調整政府步伐,並開誠佈公,集眾人智慧,一同謀全體人民最大利益,它是可以與全體國人雙向討論的。親民黨活頁書的結構包含:兩岸與國安、政府與國會、環境與經濟、人資與教育、生活與公平五大類。親民黨用最開闊的心胸與社會大眾一同參與討論,寄望活頁書政見能最貼切民眾之所需,並以此帶領臺灣進行再一次蛻變、脫胎換骨的改造工程,使得臺灣得以成為東亞龍珠,立足全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