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心寬體胖一點也不假,為什麼抗精神疾病藥物會使人發胖?】 從第一代藥物開始,臨床上就觀察到令人吃驚的副作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病人,似乎比一般人更容易發胖。當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發,成功讓這些藥丸,能夠更有效力的對抗精神疾病症狀,但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發胖副作用,不僅仍如影隨形,甚至更加張狂。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0:54:20

【凱鈞話重點】生活本就大不易,情緒起伏要留意!情緒可能引發哪些疾病?如何控管情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又緊湊,成日被各種壓力包圍,像是來自家庭、學業、人際、事業、財務、感情、健康等因素,當長時間處於高壓與焦慮等狀態時,情緒就容易因過於壓抑或受迫害,而出現扭曲現象,使心理及生理都可能產生疾病。初期常...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3 19:57:21
    有 30 人按讚

    【心寬體胖一點也不假,為什麼抗精神疾病藥物會使人發胖?】

    從第一代藥物開始,臨床上就觀察到令人吃驚的副作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病人,似乎比一般人更容易發胖。當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發,成功讓這些藥丸,能夠更有效力的對抗精神疾病症狀,但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發胖副作用,不僅仍如影隨形,甚至更加張狂。

    這副作用可不只僅僅是病患的自我感覺,也忠實地反映在臨床的統計數據上:約有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在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疾病藥物之後,經歷過體重上升的困擾……

    #抗精神疾病 #藥物 #健康 CASE 臺大科教中心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0 10:05:13
    有 165 人按讚

    譚新強:兩種蔓延全球的大流行:COVID和社交媒體思想病毒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COVID大流行已在全球肆虐大半年,全球確診人數超過5000萬,死亡人數超過130萬,全球經濟進入衰退,航空業更接近全面停擺。對全球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驗,唯一稍可作比較的是1918年春天開始,持續近兩年的所謂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當年大流行最初爆發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其實發源地並非西班牙,真正起點懷疑是法國、英國,甚至美國,但這些國家的政府,因為正在打仗的原因,不想影響軍心,所以封鎖疫情消息,但後來病毒傳到當時中立的西班牙,就無顧忌地報道,結果反被冠名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真冤枉!

    1918年距今已102年,年代久遠,當時醫學並不昌明,連盤尼西林都要等到1928年才被發明,只對bacteria(細菌)有效,virus(病毒)無效。統計也並不準確,估計感染人數可能高達當時全世界人口的40%,即約7億人,估計死亡人數由5000萬至1億!一般說法是該次疫情為豬流感,但我有點疑惑,通常豬流感死亡率(IFR)只有0.01%至0.03%左右,但1918年那次,死亡率似乎高達7%或甚至超過10%。有人解釋死亡率超高跟戰爭有關,很多染病士兵滯留在衛生環境極差的戰壕,未能獲得適當醫療照料。亦有可能病毒雖屬豬流感,但出現特別基因變異,加強殺傷力。亦有人懷疑,最厲害的病毒感染了士兵,本應就在原地病死,未必能把病毒大量散播出去(即R0較低),但因為當時已有蒸汽火車和輪船,所以仍能把不少傷兵運回後方,亦順帶把病毒傳播到全歐洲和甚至美洲,可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全球大流行。

    雖然數據不太準確,但我們仍知道1918年大流行的蔓延過程(圖1)。整個疫情經歷三波,由1918年北半球春季開始出現第一波,到初夏時稍有緩和,然後到入秋時出現更嚴重,死亡人數最多的第二波,然後到了1919年春天,再出現仍頗厲害的第三波。那次沒有發展出疫苗,為何大流行停下來也是個謎。會否是真的散播到了所謂群體免疫臨界點?還是病毒繼續變異,殺傷力逐漸減弱,很可能兩個因素都有。

    今次COVID大流行的情况又怎樣呢?百年來的醫學突飛猛進,人民的教育水平也大大提升,這一切對應付疫情有多少幫助呢?到現時為止,感染人數比例和死亡人數都仍遠低於1918年,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兩種病毒的傳染度和殺傷力都很不同;除此之外,多月來各國對社交距離和個人衛生的宣傳(洗手和戴口罩),亦應有一定作用,藥物和疫苗研發亦以破紀錄的極速進行。但可惜全球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圖形,跟1918年的仍非常相似,今年春天出現第一波,最近一個月就正出現更巨大的第二波!部分可能是季節問題,但部分亦肯定是人為因素。

    對付全球大流行的最佳方法當然是各國合作,統一抗疫政策、旅遊控制和分享診治經驗和數據,然後共同發展疫苗和醫藥。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大部分國家只會各自為政,美國尤其自私,只會搶購和囤積口罩、保護衣物和醫藥,即使成功發展疫苗,相信初時亦不會讓其他國家人民分享。只有中國將比較大方及有能力幫助鄰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但奈何某些國家如巴西,受到美國威脅,被迫暫答應將不使用中國疫苗。走着瞧吧,當這些國家找不到足夠疫苗,或發現負擔不起高昂的西方價格,到時或許對中國的態度將有所改變。

    中國採最嚴厲措施 3個月內控制疫情

    既然各自為政,每個國家的政策有別,疫情發展也必然有所不同。中國是首個出現COVID大爆發國家,初時武漢疫情嚴重,但中國採取了最嚴厲,但亦是最科學化,後來更證明是最有效亦是最整體人性化的封鎖、檢測、接觸追踪,以及緊急醫療措施,結果在3個月內就終能把疫情控制下來。至今幸運地仍未爆發第二波嚴重疫情,中國內地人民生活已逐漸回復正常。除政府努力外,人民的素質亦是成功抗疫的一個主要原因。據聞科興生物(Sinovac)的疫苗已通過臨牀測試,已為數十萬需要出國的醫療和政商界人士注射,有效率高近100%,比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的更高一點。

    西方醫學本應更進步,但今次處理疫情反而遠比中國差(圖2)。先看英國,感染率是經典的1918年雙波浪形,現正經歷更嚴重的第二波。英國政府錯在初期誤信反科學兼殘忍的所謂群體免疫政策。現在逐漸發現COVID多種嚴重長期後遺症,包括血塊凝結、心臟發炎,高達兩成康復者在90天後,竟患有各種精神病,包括抑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癡呆(dementia)等!本來還有不少人被瑞典的自由民主形象所迷惑,對缺乏科學根據的所謂群體免疫政策半信半疑,現在多了研究結果,大家仍對群體免疫感興趣嗎?

    後來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自己染病幾乎喪命才改變策略,但為時已晚,已不能完全控制疫情。英國的情况有點可惜,英國是個島國,加上已「成功」脫歐,目的不就是跟歐洲大陸斬斷關係嗎?為何仍不能成功抗疫?

    毫無疑問,美國醫學是全球最先進的,但今次處理疫情反而是遠遠最差的。美國感染率圖形比1918年更差,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總監福奇(Anthony Fauci)都承認美國的第一波根本從未停止過!1918年大流行,美國死亡人數約67萬,只佔全球1%左右,低於當時美國佔全球的人口比例。今年美國COVID死亡人數已約25萬,佔全球近20%,是美國佔全球人口比例的5倍,對比1918年是大退步!美國每百萬人的死亡率,是中國257倍,多恐怖!即使疫苗已在望,但廣泛應用仍需數月。即使拜登1月上台,較積極處理疫情,但他並非神仙,被拖延交接亦有代價,更難扭轉疫情,未來數月仍將有數以十萬計美國人無謂犧牲。

    特朗普競選集會無助選情 卻助長疫情

    到底美國出了什麼錯?最簡單的解釋當然是總統特朗普的無知、無能和混亂的瘋狂政策。1918年9月,費城舉行為一戰債券融資的大巡行,事前已有醫生反對,但結果無效。當日參加人數超過20萬,數天後逐漸有人發病,估計超過4萬,死亡人數約1.2萬,被喻為美國歷史上導致最嚴重傷亡的大巡行。102年後,特朗普當然完全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即使自己染病後,仍堅持舉行大型選舉集會,最終幫不了自己選情,但肯定助長了COVID!

    為何變成這樣?真正解釋是其實美國(以至全球)正遭兩種大流行同時襲擊,除COVID外,還有一種經社交傳媒如facebook和Twitter傳播的「思想病毒」!原來經常散播反科學,錯誤COVID相關消息的極右媒體Fox news和Breitbart news的facebook點擊率,遠高於報道較正確,符合科學疫情消息的媒體如CNN和MSNBC等(圖3)。極右社交媒體抓準中低下層白人的不滿,藉此散播各種虛假、盲目、邪惡和充滿仇恨的「思想病毒」,連疫情都變得政治化。但結果害人亦害己,現在全國疫情非常嚴重,尤其最支持特朗普的紅色州份。

    極右社媒散播「思想病毒」

    特朗普支持者(不止在美國)已退化至完全非理性,願意相信任何荒謬陰謀論,包括COVID是蓋茨(Bill Gates)加索羅斯(George Soros)加福奇(加中國?)所發明出來的世紀疫症。特粉滿腦子只有仇恨、恐懼、歪理和種族歧視。近半美國人變成反科學,連最基本醫學常識如戴口罩防疫(1918年已知道)都不懂,反變成政治圖騰,被總統譏笑的對象。即使疫苗成功,相信過半美國人仍將拒絕注射。

    2009年,facebook和Twitter,被利用為煽動新疆暴亂工具,被迫離開中國內地。中國因此被駡多年,初時我也有同感,覺得言論控制得過嚴,不習慣在中國內地不能使用facebook。但經歷了香港邪惡暴亂,和目睹美國各種瘋狂反理性行徑,不少「思想病毒」都是經缺乏監管,完全漠視事實的社交媒體散播,就開始有所反思。我是一個相信科學和接受事實的人,當見到社交媒體變質,危險性大增時,就逐漸明白中國頗嚴的社交媒體政策是具遠見,有道理和需要的!現在連美國也知道事態嚴重,國會不停舉行針對facebook和Twitter的聽證會,提出各種社交媒體的監管漏洞和社會責任問題。

    政府監管社媒不容易

    回頭想,為何社交媒體,以創新科技為名,就可得到優待,完全逃避傳統媒體的所有牌照和監管要求(其他行業如Uber和Airbnb也有同樣不合理優勢)?全球所有國家包括美國都有嚴厲的傳統媒體監管。過去美國要求所有媒體如電視台和報紙的大股東,都必須為美國人。最佳例子是梅鐸(Rupert Murdoch),澳洲出生,移民兩次,最後入籍美國,才可收購非常重要的Fox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近年政策稍有放鬆,有個別批准同聲同氣澳洲人的一些小型收購。電視台需要繳交牌照費,更需接受嚴謹審視尺度,但串流平台如Netflix,既不需牌照,更不受任何監管,色情、暴力、粗口,什麼都容許!Netflix、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媒體,已滲透全球,各國政府反面對巨大壓力放棄合理監管媒體的標準!如斗膽反抗,反必被指控為抑壓言論自由,和被扣上更嚴重的跟不上潮流帽子!

    中國是最先和極少數有足夠自信和實力去抗拒社交傳媒失控的國家,現在連美國也開始跟隨,相信其他國家亦將有檢討。監管媒體永不容易,極難達到最佳平衡,監管必須以科學和整體社會利益為標準。政策絕不可縱容散播違反科學和事實的假消息,例如戴口罩有害,或某未經驗證的藥物有效醫治COVID等等。除此之外,亦必須防止社交媒體散播各種危險,可導致社會嚴重不穩定,煽動暴力,鼓吹種族、宗教、性別和性取向歧視等各種仇恨意識,反道德和人性的「思想病毒」。

    (中環資產持有Moderna、Netflix及Uber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作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25 07:30:00
    有 190 人按讚

    【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教授」說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心臟血管疾患。憂鬱症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異質性高,種類多,可以是生活壓力或身體疾患所造成、也可以是遺傳、體質及身體因素所造成…等原因,不管如何,憂鬱症及其他常見的精神疾患都是可以治療的精神科疾患。(資料來源:【註1】)


    李明濱教授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仍然極為缺乏,「憂鬱症」常常會跟「精神病」劃上等號,其實這是一種負面及污名化的錯誤認知,這也使得民眾不知如何面對,逃避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譬如:藥物濫用或自殺死亡,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憂鬱症問題急待解決。(資料來源: 【註2】)


    ■ 日前藝人於節目中,對來賓自我揭露有失眠、憂鬱症時,脫口說出憂鬱症源於「不知足」等語,再次引發汙名化的爭議。


    ■ 還記得林奕含嗎?她於婚禮上曾說「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那句「成為一個新人」,惹哭了很多人,也讓我們重新思索精神疾病還有污名化的問題。


    ■「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於2014年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資料來源: 【註3】)


    ■憂鬱症已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危害著人類的身心健康,依據研究顯示,國內有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雖然憂鬱症治療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在台灣地區,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求診的鬱友卻不到2成;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就診一次就自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反而對憂鬱症治療失去信心。(資料來源: 【註4】)


    ■台灣憂鬱症的治療仍有四個不足之處,包括:
    (一) 就醫不足
    (二) 診斷不足
    (三) 治療不足
    (四) 持續治療不足
    (資料來源: 【註5】)


    ■當代精神醫學以更多的大腦科學、影像學、神經生理學證實「憂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症」。現在的精神科醫師在每一次運用這個診斷的準則中,也深刻地牢記憂鬱症是「情緒障礙」,而不是「理智失常」的百年歷史思辯。憂鬱症是個經過200年來嚴謹定義的「專有名詞」,而不只是一般社會大眾朗朗上口的「形容詞」。少數人對憂鬱症的誤解,其實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錯誤道路。 (資料來源: 【註6】)


    ■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
    憂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但很多病患及家屬對憂鬱症仍然存在似是而非的觀念,以下是常見迷思。
    【迷思】: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
    【答案】:錯,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


    【迷思】:憂鬱症無法根治?
    【答案】:錯,大部分的憂鬱病患是可以被治癒的。


    【迷思】:憂鬱症容易復發?
    【答案】:對,憂鬱症若不根治,確實容易復發。


    【迷思】: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也可以用非藥物方式治療?
    【答案】:錯,僅靠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效果有限。


    【迷思】:吃藥會造成副作用,等憂鬱症狀好轉時就可以停藥?
    【答案】:錯,自行停藥只會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棘手。


    【迷思】:憂鬱症病患只要多倒情緒垃圾,病情就能好轉?
    【答案】:錯,專業治療才有助於擺脫憂鬱症。


    【迷思】:在病患面前提到「憂鬱症」,會讓他們的病情更嚴重?
    【答案】:錯,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迷思】:治療憂鬱症,必須保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答案】對,患者和家屬請務必和醫師配合。
    (資料來源: 【註7】)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指出,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而非懦弱的表現,不需要感到羞恥。許多人對憂鬱症患者說:「你就想開一點!」就好像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


    舉例來說,有憂鬱症患者在網路留言表示,家人轉這報導給她,告訴她「妳不要不知足,比妳悲慘的還多的是」,一個個汙名、標籤、烙印、詛咒,其實就是這樣貼上來的。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指出,此藝人的言論是社會縮影,社會容易究責身陷憂鬱的人、期待給予他人指導,並要求他人立即改變,面對憂鬱症患者,不應期盼他立即改變,甚至以「不知足」、「只會哭」、「怎麼那麼沒用」等責怪式的語言表達。


    一個人要從情緒低谷走出來有時並不容易,有時需要長一點點的時間,因此旁人宜多點耐心傾聽他,偶與他分享自己也有過類似經驗、與他聊聊解方,可適時助他多多自我鼓勵。
    (資料來源: 【註8】)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解憂診療室」-作者序,作者: 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
    ∎【註2】:(生命力新聞)「憂鬱症防治協會 讓鬱卒不再」: http://bit.ly/2IP8mHt
    ∎【註3】:(衛生福利部)【您知道嗎?「精神分裂症」已經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http://bit.ly/39XOoGx
    ∎【註4】:(Yahoo 新聞)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 http://bit.ly/3b4BS8y
    ∎【註5】:(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憂鬱症不是不知足!抗議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對憂鬱症的歧視言論】: http://bit.ly/38RVvPz
    ∎【註6】:(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吳宗憲對憂鬱症的錯誤理解,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歧路」,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網址: http://bit.ly/3d19aae
    ∎【註7】:(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文: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 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網址: https://goo.gl/V5zBts
    ∎【註8】:Yahoo新聞「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http://bit.ly/2QkZIoe


    ➤➤照片
    ∎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不知足」才會憂鬱? 關於憂鬱症你該知道的事 : http://bit.ly/2Ub8K8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 http://forum.nhri.org.tw/forum/2020/01/15/5/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bit.ly/2obG2Vx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憂鬱症 #Schizophrenia #思覺失調症 #精神分裂症 #情緒障礙症 #汙名化 #精神疾患 #藥物濫用 #自殺死亡 #就醫不足 #診斷不足 #治療不足 #持續治療不足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 #張家銘 #李玉嬋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 台灣精神醫學會 /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 /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光生技 / 國光生物科技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