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第七史詩智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第七史詩智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第七史詩智武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梅克爾語錄·梅克爾下台倒數三天》 *我喜歡從一件事的結果開始思考⋯⋯不論是我期望的結果,或是可能的結果。然後才回溯推論中間可能會經歷什麼。⋯⋯身為一個政策決定者,最重要的是明白你現在採取的舉動,兩年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而不是明天在報紙上我們會看到什麼。—-梅克爾 *安靜就能成事,不必誇耀自己...
第七史詩智武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梅克爾語錄·梅克爾下台倒數三天》
*我喜歡從一件事的結果開始思考⋯⋯不論是我期望的結果,或是可能的結果。然後才回溯推論中間可能會經歷什麼。⋯⋯身為一個政策決定者,最重要的是明白你現在採取的舉動,兩年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而不是明天在報紙上我們會看到什麼。—-梅克爾
*安靜就能成事,不必誇耀自己的成就。—-梅克爾
*梅克爾上任的第一天。那天清晨,柏林的天空才剛剛升起一絲白色,她以「本來面目」來到這裡。沒有化妝,沒有刻意整理髪型,穿著簡單又樸素。—-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
*梅克爾就職典禮那一天,她的丈夫饒爾沒有到場觀禮。饒爾是量子化學家,那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在實驗室埋頭進行他的研究。他的妻子梅克爾總理並不在意,因為她知道:饒爾在關鍵時刻會支持她。對於這對夫妻,總理是一個完成事情的權力職位。他們不必把它當成榮耀,當作了不起的光芒。所謂就職典禮的實質意義:就是一連串艱難挑戰的開始。
*梅克爾盡力掌握從總理府發出的消息。她知道社交媒體可能散播錯誤訊息,甚至會把再平常不過的事,變成火藥。
一般而言,她對社交媒體敬而遠之。
她和她的政黨當然不會為了權力養網軍:也不會在政治、社會中,刻意丟出火藥,從中得利。
她成長於東德,那裡曾經每十個人有一個是線民。她渴望自由,她不喜歡對立,厭惡謊言。她是德國二戰後的受害者,她知道什麼叫法西斯。她的從政之路,即使大權在握,仍然始終堅定自由的信念。
*歐債危機時,梅克爾被希臘恨她的民眾畫成男版希特勒,當她抵達雅典機場時,面對外頭包圍抗議的民眾,她淡淡的回應:至少這代表他們擁有言論自由。
*2018年ISIS勢力仍然活躍於敍利亞及伊拉克北方,首領巴格達迪尚未被美國無人機斬首。梅克爾和她最親近的幕僚共同做的事情是:一起閲讀德國歷史學家Thomas Bauer撰寫的「意義模糊的文明:另一種伊斯蘭歷史」。作者在此書中,探討從第七世紀至現代伊斯蘭文明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衝擊。梅克爾渴望理解伊斯蘭民族的歷史,而非消滅他們。
*「梅克爾的幕僚沒有馬屁精,我們都能批評她:她也希望身邊的人,能提出不同的意見。」在她任內擔任大使最久的Wolfgang Ischinger 向一位梅克爾傳的記者說,打入梅克爾的小圈子很不容易。但梅克爾也不是什麼事都找小圈子的人。她的座右銘:「你要親近朋友:更要拉攏敵人。」
*梅克爾的總理府有五百名公務員和一百名實質有意義各領域的政策顧問。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梅克爾討厭華麗的辭藻,連宏偉的口號,崇高的用字都在禁忌之列。對於一個熟悉希特勒及共產政權歷史的後代,她知道靠著語言煽動人心,是危險的,甚至反民主的!語言是不可靠的政治!文字必須是謹慎使用的武器。她寧可當一個乏味但明智的領導人,守住自由的信念,拒絕以語言蠱惑人心。
她尤其討厭口號。
第七史詩智武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隨著空氣順勢鑽進鼻孔的細砂,將會刺痛妳的鼻腔。當妳發現,這刺痛其實意味著妳正呼吸著這奇觀的一部分時,也代表著妳正在接觸、接納、與不由自主地化為沙漠的一部分。
也許妳沒有去過沙漠,但妳仍然可以透過眼睛「吸一口」沙漠——閱讀《沙丘》六部曲,妳就能成為遙遠銀河裡那顆沙漠行星的一部分,享受壯麗、華美、殘酷、失落與茫然,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飄散在千年宇宙帝國的空氣中。
很難用文字或影像形容沙漠,而很難想像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是如何用文字構築這片虛構的宇宙沙漠。50 年代,美國政府農業部研究如何透過植披來防治沙漠化現象,而赫伯特原本要以此為題,寫篇分析論文,但是他研究地越深,卻對這個「植物 vs 沙漠」的概念越發著迷。
最終這篇論文一直沒寫完,赫伯特倒是寫了一本新小說,描述遙遠星際裡的沙漠星球上,武裝勢力搶奪香料的浩瀚史詩。這個《沙丘》的誕生緣起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趣味,但是這片柳蔭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有野心、還要漆黑。
江湖傳聞,喬治盧卡斯借用了《沙丘》的元素,寫成了《星際大戰》的故事。史詩人人會寫,卻不是每篇史詩都能輕易抄襲,更何況是無法用一句話形容的《沙丘》——上段「浩瀚史詩」云云只不過是極為浮面的形容。
很難想像法蘭克赫伯特的經歷,因為單從《沙丘》看來,這位小說家應該有地理學家背景、歷史學家背景(應該特別了解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宮鬥歷史)、生物學家背景(了解沙漠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宗教學家背景(對於政教合一制度時代與宗教如何影響宮闈知之甚詳)等等,這讓《沙丘》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冒險故事而已,而是一個栩栩如生、設定完備的宇宙。
那裡有前所未見的珍奇異獸、特殊的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宗教三方角力的社會氛圍。你能說《沙丘》是科幻小說、是戰爭小說、是歷史小說、是超能力少年冒險小說、是王子復仇記、是宇宙版的《冰與火之歌》與《三國志》……用一句話形容《沙丘》,誰都辦不到。
法蘭克赫伯特曾說過:「有人說(《沙丘》)是一部宗教批判小說……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哲學小說。以我的觀點,我能接受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但無論如何,我不關心他們怎麼稱呼《沙丘》、我不關心他們會不會把《沙丘》放在寫著『科幻類』的書架上。」
赫伯特沒說的是,《沙丘》系列要說得更多。
好吧,我們可以很不禮貌地說,《沙丘》就是一部塞滿各種奇想設定——而且不像維基百科那麼枯燥、仍然很好看的小說。但這樣仍然代表著我們小看了《沙丘》,因為《沙丘》還有續集:《沙丘:救世主》。
在前集法蘭克赫伯特已經鋪陳好一個完美的沙丘宇宙,搬演一套亡族王子復國的傳統戲碼,但到了《沙丘:救世主》,已經成為銀河裡最有力量的王子保羅,卻仍然要與其他勢力拉扯,甚至與自己拉扯——以他偉大的形象為名,一場聖戰已經爆發,而渴望平凡生活的保羅,必須著思如何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並讓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最終讓保羅不再是「保羅」。但是這個把沙丘星球扛到全銀河最高高度的偉人,怎麼能夠一走了之呢?而身邊他最親近最關心的人們,又怎麼能不受到波及呢?
這看來讓故事進入了開國君主的治國困境裡,但是《沙丘:救世主》不只如此。換個角度,它同時也在分析服從與領導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死心塌地的服從一個被我們稱為「領導」、「皇上」的人?而為什麼我們願意為這個領導犧牲一切?而當領導做出了與我們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決策時,我們又該堅持這份忠誠到什麼時候?
赫伯特從多個面向深入一個已經很複雜的故事架構,試著在這些角度裡解釋他對於現實社會議題的論述:如同他曾批評劃地為王的美國邪教教主吉姆瓊斯,瓊斯讓自己的 900 多名信徒集體自殺,釀成震驚社會的「瓊斯鎮慘案」。
《沙丘:救世主》的故事發生在《沙丘》的 12 年後、而下一本小說《沙丘之子》故事發生在《沙丘:救世主》的 9 年之後 、再來的第四集《沙丘:神皇》發生在《沙丘之子》故事的 3,500 年後……乃至第六集《沙丘:聖殿》結束為止,這六本由法蘭克赫伯特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講述了超過 5 千年的銀河歷史,赫伯特的創意從有形的社會文化與動植物設定,延伸到形而上的意識、概念、生死等等議題。
儘管我們早在第一集的《沙丘》裡,就見識到保羅因為香料而啟發的超能力有多麼驚人:他可以看到無數個尚未發生的未來、他甚至可以心念一動就改變自己身體的分子結構。但如果讀者因此感到驚訝,那他們驚訝地太早了:
《沙丘:救世主》出現了可以保存人類意識到永久的生化技術,甚至可以將已死之人的意識轉存到生化人身上,使他永遠地「活下去」;而《沙丘之子》裡,意識與肉體甚至可以穿越物種的隔閡,讓渺小的人類與巨大的沙蟲合為一體,成為能有自由意志又刀槍不入的宇宙最強存在。
《星際大戰》、《冰與火之歌》、《時間之輪》、或是《戰鎚 40,000》這些由《沙丘》啟發而成的後世作品,都像是《沙丘》系列這條宇宙長河裡的一瓢江水而已。沒有小說能像這個系列涵蓋了這麼多的題材與議題,而且這個系列的六本小說,每一本都在顛覆或超越上一本小說的格局,更大、更壯觀、更虛無飄渺,它絕對能挑戰讀者想像力的極限,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極限:
《沙丘》系列展示人類的多樣情緒,而後分解與剖析這些情緒,將它們放進時間長流之中,看看這些能夠操控人類做出各種舉動的情緒,在時間無情地沖刷之下,如何變質、衰退、轉化成新的樣貌。
我們曾經相信的愛、信任、與忠誠等等信念,也會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合情合理地轉變成我們認不得的模樣。有人說,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碰觸到佛家思想,而在《沙丘》系列裡,無論是多邪惡的詭計、多正直的信念、多麼難以割捨的愛情與親情,最終都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照見五蘊皆空」。
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閱讀《沙丘》系列很難不感受到如墜五里霧中的漂流感。赫伯特一定清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陷入的無助感,他在《沙丘》裡留下了這句話,彷彿在安慰讀者們不用擔心,既來之則安之:
「你不能透過停下整個過程去了解這個過程,而必須隨著過程的推進繼續理解、必須繼續參與、並隨著過程進行下去。」
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你會在電影《沙丘》裡持續聽到這句台詞。
赫伯特對自己設計的世界觀與文字功力的自信心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第一次閱讀《沙丘》系列小說時,未必能夠很清楚每個橋段裡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是什麼——你必須了解,要描述一個能看透未來、過去、與無數平行宇宙的角色的心智是多麼困難。
但是,後來的劇情幾乎都能穩穩地接住掉隊的讀者,至少讓妳清楚這些橋段之間的因果脈絡,並且依然讓妳得到該有的感動或心碎。
多年來,台灣讀者一直沒有辦法親近這套赫伯特的曠世巨作:從來沒有台灣出版社出齊全六本的《沙丘》系列——我還記得拿著《沙丘:神皇》原文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的痛苦回憶。
如今,這片宇宙沙漠終於蔓延到了寶島,這當然是讀者之幸: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片沙漠正在招呼著你,吸引你進入一片浩瀚的未知,引誘你拋開所有成見(還有大把時間),陷入、沈迷、困在《沙丘》系列的上下 5 千年的歷史之中,然後樂不思蜀、然後想到赫伯特沒寫出第七本《沙丘》就離世,不禁哀痛莫名。
(原文刊於《沙丘》小說六部曲導讀附錄本)
◈◈◈◈◈◈◈◈◈◈◈◈◈◈◈◈◈◈◈◈◈◈◈
我覺得沒有人能把《沙丘》說得清楚,事實上也不應該說得清楚,那片沙漠的全貌,需要你自己感受……所以本來我很抗拒寫的XD
我昨天說過了,我覺得電影拍得很好。但是,電影畢竟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一種「個人解讀」,這片沙丘該長成什麼樣子,在你的腦海裡可以是完全不同,而這是你翻開書頁就能在內心開始構建的工程。
這套六部曲終於出齊,第一集書皮是電影海版,堤摩西柴勒梅德無論過去有多帥,這部電影裡他又帥出新海拔。不過,小說原本設計的封面也很美,而這層電影海報書皮是可以自由取下的,一書雙封面的設計真是感恩感謝。
不過我自己私心覺得,儘管六本大書擺在書架上真是氣派氣質,但是、但是、《沙丘》超過七百頁的厚度真的是折煞手腕,我還是推薦看電子書比較環保……不是環保、是「體保」、保護您的玉體。而且誰能帶著七百頁上山下海呢?我用一隻手機,就能把沙丘星帶著走、帶到馬桶之上(每次都用馬桶舉例實在是……
《沙丘》是大王最喜愛的長篇(實在太長了)科幻小說系列,6年前大王第一次寫,陸陸續續地寫到現在,內容乏善可陳,實在沒把握能把諸君推落深坑,可能還讓各位誤會一直洗版。現在終於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品味這個系列,看看大王說的是不是又過譽了🤣。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購書訊息:
📙 沙丘六部曲【限量書盒珍藏版+導讀手冊】
🔔 網路通路目前預購熱銷一空,可改訂購 #無書盒一般版套書。若仍想珍藏書盒版套書,9/8正式上市時,可前往全台實體書店購買。
第七史詩智武 在 木容世家——李紹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精準的描述Apple 帝國
Apple:下一個娛樂內容大帝國與傳產影視產業的再衝擊
2019年下半年的蘋果發表會,是我看過娛樂性最強,發表節奏最快,甚至連重點畫線與產品規格都來不及抄筆記的一場。但它足以給你留下一個印象:蘋果的「內容產業一條龍」已經佈建的非常完整,甚至已經直接踩進「專業規格」。至於社群內容就更不用說了。
但可以想像的是,影視產業的這個江湖,接下來將進入一個大家都沒有經歷過的競爭。
蘋果拍大戲 左打電視右打Netflix
買一台Apple TV或指定產品,就送你免費看一年Apple TV。如果不買機,光訂閱的月費每月每戶4.99鎂,折合新台幣約150元,比在美國星巴克買兩杯中拿鐵還便宜。
價格戰,看來將會是美國影視產業遭遇的下一場硬仗。如果覺得這個數字還不夠有感,那我再給你幾個數字:
Netflix 目前一個月訂費是12.99/15.99鎂;美國有線電視服務商Comcast的月費是30鎂起,但目前三項方案最便宜的是49.99鎂可看140台。還沒講完。Amazon Prime Video的會員費4.99-14.99鎂,可看超過100個頻道。
光看到以上的價格,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英語系國家的內容產業果然蓬勃發展,對新銳製作人來說,這「貌似」是一個滿地都是機會的時代,地球上的人要做幾輩子也看不完的內容。不過憂的是,數位影視製作的競爭激烈程度已經隨著Apple殺進來,而走向一個全面大車拼新的階段:比資金、比硬體、比技術、比才華。所有你想得出來的製作規格,蘋果都能比。
為了證明蘋果也能像Amazon、Neflix等數位平台一樣能夠發表高品質影視作品,刻意在這個場子拿出史詩級大戲「SEE」的片花現場播映,作為最具象徵意義的 first debut。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Apple在上一次發表會的時候,推出了久違的工作站桌機。回頭想想在這段期間內,蘋果重返影視製作圈,並且快速的用大量資本舖設了一個不只是「產業鍊」的規模,而是一張完整的產業地圖。
另外也別忘了:這張產業地圖,可能不只是「影視」,還包括了「遊戲」。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價格」。千萬別跟滿手現金的人打削價戰。在這個部分,蘋果或許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但重點是,如果連數位平台都已經正式開始打價格戰,顯見美國傳產電視市場的危機將更是嚴重。老實說,以Comcast月費49.99鎂對上Apple的4.99鎂,再加上剪線潮,很難想像美國的傳產電視將會用什麼方法撐下去。或許明年我們又會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但我還是那句話,電視不會死。只是換個樣子,換個方式。
KOL(網紅):內容產業的要角
如果iPhone 11願意為某一撮人示範一種規格與使用情境,那麼理論上,這些人應該不是普通的集體;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特別的使用者市場,而iPhone 11攝影規格中的「Slofie」(slow-mo selfie,慢動作自拍)就說明了一切:這撮人叫「KOL」(網紅)。他們上一次就已經在蘋果大會上引發爭論。但這一次,雖然沒有任何一個代表性的網紅人物登台助講,但他們的重要性並沒有比先前消減。只是換個方式包裝而已。
或許這樣說會讓人感到有些過於武斷。但不可否認的是,商業用自拍,用量最大(甚至不時為了自拍而鬧出人命而上新聞)的群體就是KOL。手機不離身隨時為自己的商業需求拍攝各種照片、影片的人,就是KOL。
一隻要價699鎂的哀鳳iPhone 11,小網紅或許就可以負擔得起。「生財器具」或許不是一個很好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類的東西,但一個網紅想要接業配做生意,通常都是從一支拍片修圖好好用的手機開始的。所以,成為「智慧手機中最高影片品質」的標竿並且深入人心(The highest-quality video in a smartphone)這件事就非常重要。特別的是,風景、人像、夜間,以及隨手拍QuickTake四大攝影功能,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剛好對應了網紅們喜愛發表的社群內容特色:景點旅遊、時尚美妝,形象營造、精彩生活,萌寵,也都是在社群平台上最受歡迎的類別。
iPhone11 pro 不便宜卻可能是最優選「行動製作所」
「三鏡頭」這消息已經流傳好一陣子。但比起八卦,我更想聽蘋果怎麼直接解釋這個產品線。
「Pro就是可以讓專業人士也依賴的東西。」蘋果的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Marketing Phil Schiller 這麼說。既然是「專業機」,那拍出來的東西也必須具有「專業水準」。關於iPhone11 pro 硬體規格的討論在許多先進的文章中都多所著墨,也可直接參考中文官方網站,在此不贅述。
https://www.apple.com/tw/iphone-11-pro/specs/
強大的A13 Bionic 處理器與AI運算技術是蘋果專業影像的基底,這也是Deep Fusion 攝影模式的科技實力:運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把9張低光源至中光源不等的照片合成一張高品質的影像。Schiller 描述說,這是一種「電腦運算攝影技術的瘋狂科學」("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mad science" )。這一系列的照片可以透過AI進行逐個畫素("pixel-by-pixel")的比對縫合,最後產生出一張能夠呈現出諸多細節完美的照片。
為了強調這支1099鎂的哀鳳手機有多麽PRO,蘋果不但拍了一支視覺專業感超強的樣片,展示在黑白、雨夜(即低光源)、粉淡色彩三種影片的質感呈現,還特別找來2015年獲選為日舞影展參賽片的「Tangerine」(中譯:夜晚還年輕」)的導演Sean Baker親自示範怎麼用iPhone11 pro搭配軟體Filmic拍影片。這位導演與他的作品「Tangerine」我之前曾向各位稍微介紹過。當然我自己最後也依照他推薦的硬體清單購買了部分器材,包括他推薦的軟體Filmic。
依照「硬體綁規格,規格綁內容」的思路,蘋果從iPhone、iPad、桌機與影視產業對接,內容領域將分為三大區塊,分別是
社群生活
新聞紀實
專業娛樂
特別的是,Schiller 特別推薦新聞片、紀錄片製作人使用iPhone 11 Pro拍攝、掌中編輯,就能完成製作。如果這樣的話,1099美元,折合約35000台幣,的確是攝製隊所能得到的最便利,最簡配,但影音品質最優解的「行動製作所」。而且比之前的6.5吋Xs Max頂規售價1299美元便宜200鎂。
美中不足
但有一點是我始終難以理解的。儘管蘋果甚至已經把第七代iPad也融入了影視製作的生態中,號稱也能用來流暢剪輯,所以理論上,從新一代的手機、平板到桌機,從素材拍攝到剪輯後製,蘋果的視覺光影技術都能令人驚艷。但難以理解的是,收音的部份的進展卻相對緩慢許多,在硬體規格表上是難以發現明顯進步的。影片製作人要能在拍攝時同步收錄清脆鮮活的聲音,還是必須經常大量依靠周邊套件收音、修飾或各種神奇的土法煉鋼,才能做到,成為一大遺憾。這一點,引導我往下推論:聲音品質的開發難度或成本可能比影像更高出許多。可能這一點有更好的見解,也希望各路冰友們多多交流與指導。
小小後記
其實在看到iPhone11的「Pro」的那一刻,我內心充滿了太多感觸。這倒不是因為1099美元的新手機有什麼氣宇不凡,而是那個關於「Pro」對應到真實使用者的定義。我回想起2016年,第一次寫下了關於Facebook直播與新款哀鳳將對影視製作圈帶來的衝擊。因為一支手機而改變整個影視產業,當時聽起來,可能很多人覺得我是腦袋長洞了。2018年,蘋果首次寫下「史上最貴手機」6.5吋的Xs Max頂規售價1299美元,而我寫下「那是拿來當生財器具用的」。當下我的想法可能很難說服其他人。但今天,我很開心的告訴大家,這支iPhone 11 Pro 證明了一直以來,我對這個世界的想法應該沒有太離譜,而我也很開心沒有浪費大家的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