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產品中有9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Walking With Destiny: Winton Churchill 丘吉爾傳:與命運同行》 另一本關於丘吉爾的傳記出版了,作者為英國人,Andrew Roberts. 在這麼多丘吉爾的傳記之後,他再撰寫的動力是什麼? 在此書的序言中,作者如此敍述: * 過去113年裡,溫斯頓·丘...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海奧華預言 #去九級行星的旅程 #thiaoouba prophecy 這個時候米歇看到了自己的前世,在一艘船上面, 遭遇了巨浪和海嘯,吞沒在海浪當中了。 就把你的身體的靈魂分成九個部分, 而最大的高級自我就是帶領這九個部分的靈魂 而每一層的靈魂就好像一個過濾網一樣, 如果含有雜質的靈魂,是不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4:48:25

#歷史上的今天 102 年前的今天,凡爾賽宮中,德國使節走過一長列殘廢的退伍軍人,在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國的同個房間簽下《凡爾賽和約》。 條款要求德國裁撤海陸軍,失去百分之十三的國土,賠償戰爭中所有的損失與破壞,更將戰爭爆發的責任全歸咎於德國。 持平而論,與德國過去強割法國及俄國的土地相比,《...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02 22:48:17

《滅頂與生還》Primo Levi ⠀⠀⠀⠀⠀ 若有一類書,值得整本抄寫、值得烙印後世,《滅頂與生還》必得是其中之一。兩年多前恍恍惚惚不經意翻開了《如果這是一個人》,普利摩李維便成為了我納粹大屠殺與集中營主題的致命起點,過去也不是沒有接觸過相關作品,然而,能帶領讀者真正從肉眼可見的煉獄,長驅直入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Fang-Wei Lin 林部長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9 00:34:47

女人的故事 #羊房小鎮的故事 第四篇介紹 Schaffhausen 的Munot 城堡。 這個城堡是16 世紀的時候建造而成, 但是最早的建蓋紀錄則是十一世紀。 當時的城堡不稱為 Munot, 也幾乎看不到遺跡, 唯一歷史保留下來的是這個城堡的守衛制度。  在城中四處走晃的時候讀到路邊的解說牌,...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0 15:58:41
    有 897 人按讚

    《Walking With Destiny: Winton Churchill 丘吉爾傳:與命運同行》

    另一本關於丘吉爾的傳記出版了,作者為英國人,Andrew Roberts. 在這麼多丘吉爾的傳記之後,他再撰寫的動力是什麼?

    在此書的序言中,作者如此敍述:

    * 過去113年裡,溫斯頓·丘吉爾(1940至1945年間的英國戰時領袖)的傳記已經多達1009種。還有必要寫一本新的丘吉爾傳記嗎?我相信有必要,並且剛剛在倫敦推出了《丘吉爾:與命運同行》。

    *如今網路上有一種針對丘吉爾的新的、惡毒的陰謀論,脫離事實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丘吉爾犯了很多錯誤,但從來不是他們指控的事實,因為心懷惡意。我審視了針對丘吉爾的所有指控,並根據歷史證據對其一一駁斥。我希望讀者感受到,在如今這樣一個乖張、充滿戾氣而心胸狹隘的世界裏,仍然存在榮譽和英雄主義。並且,不管你在人生中犯了多少錯誤(丘吉爾就犯了很多錯誤),只要能像丘吉爾一樣吸取教訓,仍然有可能成就偉業。丘吉爾對愛妻克萊門汀說:「我若不犯錯誤,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他說得很對。

    * 寫作本書對我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丘吉爾生平的其餘部分平衡起來。最後我選擇讓這兩方面各佔一半篇幅,因為我認識到丘吉爾1940年5月就任首相時說的那句話是多麼正確:「我覺得自己的整個人生都是為了這個時刻、這種考驗所做的準備。」

    * 閱讀喬治六世國王日記時,最讓作者意外的地方是,丘吉爾向國王表達了極大的挫折感,有時甚至是憤怒,因為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人對參戰沒什麼興趣。丘吉爾向國王說了一些關於小羅斯福及其政府的話,而這些話是丘吉爾永遠不會公開表達的。

    * 寫作過程中,作者比過去寫作時(目前他一共寫了19種書)需要更多地濃縮史實。丘吉爾的著作和文章長達600萬字,他的公開演說長達500萬字。

    他幾乎從來沒有寫過或說過重復的話,也幾乎從來沒有寫過或說過一句沈悶無趣的話。作者已經寫了十幾本書,但要把關於丘吉爾的史實全面地濃縮到一卷本中,比之前做過的工作都困難。但當時納粹德國對英國的威脅是壓倒性的,所以特別吸歷史學家的注意力。

    * 丘吉爾很喜歡英國之外的許多國家。他特別喜歡加拿大,經常去訪問;戰後他去過古巴;他在法國南部和義大利的科莫湖作過很多畫,還在摩納哥賭過錢。他待在馬拉喀什的馬穆尼亞(Mamounia)酒店寫作和繪畫,當然還去了美國16次,去了28個州。

    * 作者最喜歡的一句丘吉爾的話出自1940年11月他在西敏寺教堂為內張伯倫所作的悼文(張伯倫當首相時窮盡一生的力氣阻擋丘吉爾的政治前途及入閣,直到希特勒揮軍入侵比利時,即將攻佔法國,他下台,丘吉爾才在衆望所歸中當上首相)。

    丘吉爾是個心胸開闊的人,在張伯倫過世時他的悼詞:「歷史端著忽隱忽現的燈,沿著往昔的小徑跌跌撞撞地前行,努力重建它的場景,恢復它的回音,用昏暗的燈光照亮舊日的激情。」這句話非常詩意地概括了歷史學家努力做的工作,以及這工作是多麼困難。

    他完全沒有提及任何私人恩怨。

    * 關於丘吉爾的神話有幾十個,尤其是網上流傳的。他不是酒鬼,也不是抑鬱症患者。他喝酒很多,確實有時也會鬱悶,但他的狀況絕不是業餘醫生和心理學家說的醫學意義上的酗酒和抑鬱症。他也絕對不是躁郁症患者。孟加拉大飢荒不是他造成的,他也沒有延長飢荒。恰恰相反,他縮短了飢荒。他沒有主張用毒氣對付叛亂的伊拉克部落族民,只是建議用催淚彈對付他們。達爾朗海軍上將、西科爾斯基將軍、希臘首相等人的死亡不是丘吉爾的責任。關於丘吉爾的荒唐神話實在太多了,這本傳記作了批駁。最近甚至有報紙文章的標題說:「丘吉爾從不抽煙。」

    太荒唐了,丘吉爾一輩子抽了16萬根雪茄。

    * 為這本傳記做研究的時候,作者去過古巴的叢林,丘吉爾二十歲生日前不久在那裡第一次聽到實戰的槍聲;作者也去了土耳其的加里波利戰場,他的聲譽在那裡受到沈重打擊;作者去了1915—1916年間他在比利時作戰的戰壕;去過1945年他渡過萊茵河的地方。去過他出生的房間和他去世的房間(其他歷史學家沒有機會去)。作者去過他心愛的鄉間別墅查特維爾莊園。參觀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居住的倫敦公寓、唐寧街10號、契克斯莊園(Chequers)和皇家空軍在阿克斯橋的那個房間,他就是在那裡觀看不列顛空戰的。至於倫敦的丘吉爾戰時辦公室,作者去過幾十次。作者還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過去,整理和修訂了三十年前我寫第一本書時採訪一百多人留下的筆記。那些人都認識丘吉爾,曾在他身邊工作。這讓我清晰地回憶起了那些早已辭世的巨人和英雄,我非常榮幸,曾經認識他們。

    閲讀此傳記讀者會驚訝地發現,他是個滿懷激情和同情心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五十次在公開場合哭泣,比同時代的其他政治家都更容易受自己情感的驅動。他同情普通百姓,畢生都低調地扶助平民,這是他的「貴族理應行事高尚」信念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貴族既然享有特權,就對社會的其餘部分負有義務。這是他的人生哲學的一個主要部分。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總參謀長、陸軍元帥艾倫·布魯克爵士經常當面被丘吉爾怒斥。但布魯克在日記中寫道:「感謝上帝,我有機會在這樣一個人身邊工作。感謝上帝讓我看到,有的時候地球上真的有超人。」丘吉爾為了打敗希特勒、從法西斯主義魔爪下挽救英國的超人努力,英國人應該永遠愛戴他。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5 18:30:59
    有 2,040 人按讚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1 00:53:05
    有 1,671 人按讚

    《夜.文摘: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 新作品》

    * 《讓工作有趣的兩個方法》羅素

    使工作有趣的有兩個元素:第一是巧技的運用,第二是建設性。

    每個練有什麼特殊本領的人,總樂於施展出來,直到不足為奇或不能再進步的時候為止。這種行為的動機,在幼年時就開始:一個能頭朝地把身子倒竪的男孩子,在頭向天正式立著的辰光,心裏是不甘願的。

    有許多工作予人的樂趣,和以妙技為戲得來的樂趣相同。

    一個律師或政治家的工作,其包含的樂趣一定還要美妙得多,正如玩橋牌遊戲時的趣味一樣。雖然,這裡不但有妙技的運用,也有和高明的敵手鈎心鬥角之樂。即在沒有這種競爭元素的場合,單是應付一樁艱難的工作也是快意之事。

    一個能在飛機上獻本領的人感到其樂無窮,以致甘願為之而冒生命之險。

    我猜想一個能幹的外科醫生,雖然他的工作需要在痛苦的情勢之下執行,照樣能以手術準確為樂。同樣的樂趣可在一大批比較微末的工作上獲得,不過強烈性較差而已。我甚至聽到鉛管工匠也以工作為樂,雖然我不曾親身遇見一個這樣的人。一切需要巧技的工作可能是愉快的,只消它有變化,或能精益求精。

    假如沒有這些條件,那麼一個人的本領學到了最高點時就不再感到興趣。

    一個三英里的長跑家,一過了能打破自己紀錄的年齡,就不復感到長跑之樂。幸而在無數的工作內,新的情勢需要新的技巧,使一個人能一天天地進步,至少直到中年為止。有些巧妙的工作,例如政治,要在六十至七十歲間方能施展長才,因為在這一類的事業中,豐富廣博的人情世故是主要的關鍵。

    因此成功的政治家在七十歲時要比旁人在同年齡時更幸福。

    在這方面,只有大企業的領袖堪和他們相比。

    然而最卓越的工作還有另一元素,在幸福之源上,也許比妙技的運用更加重要,就是建設性。

    有些工作(雖然絕非大多數的工作)完成時,有些像紀念碑似的東西造起。

    建設與破壞之別,我們可用下列的標準去判辨。

    在建設這件事情的原始狀態是紊亂的,到結局時卻形成一個計劃;破壞正是相反,

    事情的原始狀態是含有計劃的,結局倒是紊亂的,換言之,破壞者的用意是產生一種毫無計劃的事態。這個標準可應用於最呆板最明顯的例子,即房屋的建造與拆毀。

    建造一所屋子是依照一預定的計劃執行的,至於拆毀時誰也不曾決定等屋子完全拆除後,怎樣安放材料。固然破壞常常是建設的準備;在此情形中,它不過是一個含有建設性的整體中的一部分。

    但往往一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以破壞為目標而毫未想到以後的建設。他大抵把這點真相瞞著自己,自信只做著掃除工作,以便可以重新建造,但若這真是一句托詞的話,我們不難把它揭穿,只要問問他以後如何建造就行。

    對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必是模糊的,無精打採的,沒有重點的,不比他提及此前的破壞工作時說法又確切又有勁。

    不少的革命黨徒,黷武主義者,以及別的暴力宣傳家,都是如此。

    他們往往不知不覺受著內心仇恨的鼓動;破壞他們所恨的東西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至於以後如何,他們是漠不關心的。

    可是我不能否認在破壞工作內和建設工作裡,一樣可有樂趣。那是一種更獷野的,在當時也許是更強烈的歡樂,但不能給人深刻的快慰,因為破壞的結果,很少有令人快慰的成分。

    你殺死你的敵人,他一嚥氣,你的事情便完了,因勝利而感到的快意也不會久存。

    反之,建設的工作完成時,看了令人高興,並且這工作的完滿也不會到達無以復加的田地。最令人快慰的計劃,能使人無限制地從一樁成功轉入另一樁成功,永不會遇到此路不通的結局;由此我們可發現,以幸福之源而論,建設比破壞重要多多。

    更準確地說,凡在建設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要大於在破壞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因為你一旦充滿了仇恨之後,就不能再像旁人一般在建設中毫不費力地獲得樂趣。

    所以人要治療憎恨的習慣。

    —-羅素

    * 理想的動物社會沒有盼到,而他們反倒落入了這樣一個時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動輒狂吠不止的惡犬到處橫行,你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你的同志在招認了醜惡罪行後,被撕成碎片——她不知道怎麼會鬧成這樣的。—-喬治歐威爾

    * 羅斯福自一九三三年就任美國總統,提出一連串百日維新政策,使用的都是憲法裡賦予總統的緊急行政命令權。

    到了一九三六年,羅斯福在美國的聲望已經到達最高峰了。

    什麼叫最高峰?零負評嗎?不是的。

    他的主張等於是抓住社會主義裡某些重要精神,然後補足資本主義貪婪及製造災難後所形成的不平等;雖是資本主義,可是用了部分社會主義的精神。

    這個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他兩邊都沒有討好。

    美國企業界、政治菁英普遍認為他太左。

    而哈佛大學──羅斯福的母校,現在在美國被認為是平等及自由精神的象徵──在當時三百週年的建校紀念會時,羅斯福走進去, 本來以為會迎來美國最高學府學生給予他的掌聲,但他面對的是噓聲!

    學生以噓聲對他表達抗議。因為有很多社會主義信仰者認為,羅斯福應該以更符合民情需求的方案,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當時左派在美國校園裡已經開始萌芽。

    羅斯福怎麼自處呢?他憤怒?委屈?或是討好年輕學子?都不是, 他一跛、一跛的走上台、發表演說,一如往昔,充滿自信。

    他告訴學生們:

    這個國家現在正步上經濟復甦的路途,我們當然會繼續尋求改善美國工人的工作環境;我們當然也會繼續為降低電價而努力;我們仍會繼續為年輕男女、殘疾同胞、失業保險、老年福利及女性保護等問題而努力。

    但是我們才剛開始,有太多類似的問題要被解決,制度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年輕學子沒有耐性,他沒有說服這些學生。

    但美國下層社會的人們心中,羅斯福是他們的英雄。那個時候羅斯福所到之處受歡迎的景象是:一位資深記者記錄小羅斯福來到紐澤西州澤西市(Jersey City)這個地方,車隊通過荷蘭隧道(Holland Tunnel)——連結紐約市跟紐澤西的一條隧道──洞口之後,如雷的掌聲已經響起,整個城市沸騰。

    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舉目所見是一片搖動旗幟的人海。

    當時在美國華府最重要的辯論,並不是我說的在哈佛大學,而是剛好與哈佛大學學生批評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羅斯福把整個國家帶離資本主義太遠了。」

    所以當哈佛的學生罵他:你還是在保護資本主義啊,你還是在保護貪婪的富人!但共和黨與民主黨參議員對他都有意見,認為他:太左了。

    很快的,一九三七年進入羅斯福第三屆總統的競選活動。

    選舉有時候是媚俗的,因為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由老百姓決定國家未來。

    當一個制度危機可能連專家都非常困惑時,人民怎麼可能有他們的理性分析、合理及最好的政治選擇?

    面對一九三六年年底大選時,共和黨提出競選主張,最重要的四個字叫作「平衡預算」,在美國這可是天經地義。

    他們認為,羅斯福拿太多國家的錢創造「新政」,留下太高的國家負債。

    共和黨當時批評:美國正處於危急之秋,美國人的福利太高了,高到那些人根本不想工作,美國年輕人沒有任何前途、看不到未來,政府又有這麼高的赤字。

    共和黨不是希望贏得總統寶座,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打敗羅斯福, 他們要的是贏得參眾兩院。

    但他們不知道正由於那一次的競選勝利之後,共和黨大贏了國會,他們真的如願以償:但代價是:華爾街股市因政府過早走向平衡預算,再度大崩盤,美國走向「二次衰退」,失業率又大升,美國做為世界經濟當時惟一的中心,世界經濟又再度被拖垮。

    於是,大西洋這邊納粹主義達到巔峰:太平洋那端日本軍國主義羸得絕望社會的全面支持。美國平衡預算不到一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美國平衡預算剛好兩年又九個月,德國侵佔波蘭。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掀開序幕了。—-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1940年二戰已經開打了半年,根據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8%的美國人支持同盟國,只有2%的人支持納粹;可是問他們要不要捲入這次歐洲戰爭,90%美國人說:不。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不存在的。美國眼看著納粹在整個歐洲連戰皆捷,不動如山。

    美國不想捲入戰爭的民意,多麼的深入人心,幾乎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血液細胞裡流動。

    然而,羅斯福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不一樣。其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看到威爾遜總統支持國際聯盟卻被國內批評,他曾經説:自己也很想找各種理由來反對國際聯盟,可是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

    在那個年代,羅斯福很感慨的說:「我們就算中立,也不應該不聞不問吧?」

    可是他拿這樣的美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敦促國會,廢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禁止軍火出售的規定,也就是可以賣一些軍火到歐洲去。

    其中,出口44%軍火都賣到英國。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觀戰,德國已經在很短的時間裡不只是打下了奧地利、波蘭,一路打到了北歐,征服丹麥;征服了東歐,打到北歐了。

    此時,英國人才從幻想和夢中驚醒,但美國人仍然置身度外。

    全英國開始恐慌了,因此邱吉爾出任了首相。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如破竹,這個情形一直到一九四○年九月,眼看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

    美國和英國有一種特殊關係,但美國人普遍厭戰,他們深信正是因為一次大戰美國沒有介入,美國才能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國。

    面對反戰的民意,羅斯福採取一項大膽的措施:他以總統的行政命令權,把五十艘服役已久但還可以用的驅逐艦,以退役為由送給英國,交換可以租借英國在海外的海軍基地。

    一九四○年,又時逢美國總統大選,羅斯福在這一刻面臨抉擇。過去的慣例,總統連任兩屆就不選了,可是他覺得為了歐陸戰爭,他必須參選。

    他知道大多數美國人民並不瞭解,美國人不可以把自己置於國際事務之外,他必須用個人的聲望來領導這個世界,所以他決定競選第三任。

    那時候的美國憲法沒有禁止競選第三任或第四任總統;直到一九五○年,美國才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美國總統任期最多連兩任。

    羅斯福想解決歐洲事務,他覺得只有他可以做得到, 但當時他也沒意識到這即將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實人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還未必意識到這就叫做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羅斯福說:我好幾個夜晚都躺著想,自己問自己,身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是否有權力呼籲美國人,自我訓練為國家效勞,然後拒絕一己之私呢?面對危難,每個人都不應該逃避應負的責任。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在那一刻並不容易。

    其實他對於競選第三任,自己也常常處於搖擺之中,沒有那麼堅定,他曾說:「有一部分的我很想退休,回到海德莊園。」
    也就是回到他出生的羅氏大宅,寫寫回憶錄。

    可是他的良知不允許,所以這次他仍然競選了。當然,輿論的批評就大了, 批評者認為他不該打破慣例,世界大戰干美國人什麼事情;連他曾經在大蕭條時期史無前例的在田納西河谷設立管理局,成立一間水力發電公司,等於是美國第一次有國營事業,也被拿出來批評是左翼,或說這就叫做官僚作風。

    選舉的結果,羅斯福還是連任了,得票數是二七二四.四萬張,和他競爭的共和黨候選人叫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他的得票是二二三○.五萬張,美國人打破總統連任兩屆的傳統,讓羅斯福繼續領導,可是贏的票數就沒有羅斯福第二次連任時這麼多。

    這說明瞭其實大多數老百姓未必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危險是什麼;其次老百姓容易很厭煩一個人,我們都已經看了你八年,我還要再看到你?──這當然是老百姓的一種天性。

    所有的英雄都會令人厭煩。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講的話。

    美國國內本來還為羅斯福勝選問題繼續吵,但是吵到一九四一年, 突然沒什麼人再吵下去了;因為美國已經變成民主同盟國家的兵工廠,利用了租借法案,將飛機、坦克還有其他用品送到英國。

    簡言之,美國從歐陸的戰爭,開始嘗到甜頭,發現了一門好生意。

    那時中國也開始因為抵抗日本侵略獲得美國的援助,貸款達到五百億美元。同時,羅斯福凍結德國、義大利這些法西斯國家在美國所有的存款以及信用,接著日本也被列入凍結的對象。

    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兩人會晤,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宣稱確保世界遠景更美好的共同原則──可是請注意,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沒有參戰。

    歐陸戰爭打到英國時,美國出口大增,失業率開始大降。美國人突然在那一刻發現一件鬼魅般的事, 原來支持其他的國家打仗,變成軍工廠,可以解決美國大蕭條的問題──這是之前他們從沒想到的,他們只想著如何避免捲入戰爭。

    但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使得美國後來出現「軍工複合體」。他們發現此事,實在太穩賺不賠了。

    美國第一次嘗到甜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難以想像,包括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等二戰快結束、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2 %。

    從一九四○年的10%,短短四年之內降到1.2%,幾乎達到充分就業。

    所以經濟及歷史學家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美國的大蕭條:也從此改變了美國人的思維。—-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https://www.archdaily.com/554750/bombay-sapphire-distillery-heatherwick-studio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03 20:30:12

    #海奧華預言 #去九級行星的旅程 #thiaoouba prophecy

    這個時候米歇看到了自己的前世,在一艘船上面,
    遭遇了巨浪和海嘯,吞沒在海浪當中了。
    就把你的身體的靈魂分成九個部分,
    而最大的高級自我就是帶領這九個部分的靈魂
    而每一層的靈魂就好像一個過濾網一樣,
    如果含有雜質的靈魂,是不能提升的。
    所以如果常常跟高級自我談天或者是溝通
    那麼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預知未來,
    或者是在緊急關頭做出一些他平時做不到的事情,
    這些都是因為高級自我的關係。
    而沒有雜質過濾的高級自我就會進入第二級,
    而現在米歇在的海奧華星球,就是第九級的星球。
    而地球只是第一級星球,需要高級的外星人去指導,他就跟米歇說:
    而你雖然不明白我們講的話,但是你需要如實的記錄下來還有報導。
    而在海奧華的人們,他們可以選擇有軀體,
    也可以選擇和超智神靈結合在一起。
    人體(靈體)是需要經過物質世界來體會和提升,
    它會紀錄你無數次的轉世所學到的東西,
    而人的身體原本是有輝光,就是Aura
    但是人類大部分的研究就放在物理的身體上,這是錯誤的,
    物理身體只是靈魂的一個載體,就好像一個交通工具一樣,
    如果人的靈體次元不高,他的身體也好不到哪裡去。
    身體終會有一天會損壞,但是心靈,作為靈體的一部分,永遠不會死亡,
    越是注重在心靈成長,你越不會被物理的身體所拖累,
    經而更快完成生命的輪迴。
    過後Thao和米歇就離開了七聖殿,
    就去見姆大陸的最後一個皇帝,他叫拉梯歐奴斯,
    在三萬年前,由於是地殻的變動讓一塊大陸從太平洋浮了起來,
    這片土地叫Lamar,也就是傳說中的姆大陸,
    約二十五萬年前,阿萊姆X3星球,
    也就是剛開始米歇在還沒到達海奧華之前,他們所看到的
    發生核戰爭的那一個星球,他們在25萬年前來到了地球,
    最先是開始登陸在中國,當地的人就說看到火龍從天而降
    而因為恐懼而攻擊了他們,而阿萊姆人不得不防衛自己而殺了他們。
    造成很多的人類死亡,最後他們就找到了姆大陸。
    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如果貿然登陸在姆大陸上面,
    也可能會發生同樣的事情,所以他們先製造一個基地在月球上,
    那之前有說到,巴卡拉梯尼人來到地球之前,發生小行星撞過後,
    那時的地球還沒有月亮,月亮是在50萬年前,是被地球捕獲的,
    它是一顆原本應該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它的軌道是螺旋狀的,
    旋轉的速度大過大行星,隨著速度轉得越快,
    它們很容易就被大行星捕獲。
    而阿萊姆人就開始在姆大陸發展了起來,
    他們也逐漸從月球的基地遷移到姆大陸,而姆大陸的城市叫薩瓦納薩,
    它座落在一個巨大的高原上面,高原上面有個巨大的金字塔,
    裡面的石頭是用阿萊姆的高科技,叫做超聲振動來切割,
    接縫連一張紙也塞不進,這些石頭是從復活島上面的
    哈拉頓採石場運來的。
    有些是來自於姆大陸西南方的奴托拉,
    這些巨石都是用反重力的平板車運輸到薩瓦納薩,
    而到了高原上面,建築師就會用反重力的裝置控制巨石來排好,
    金字塔的高度標準為440.01米,四個面就向著指南針的四個點。
    埃及的金字塔也是仿效這種建築的技術而成的。
    那麼金字塔究竟有什麼用?它是不是陵墓呢?
    其實它並不是陵墓,其實它是用來捕獲
    宇宙射線,宇宙能量,宇宙力還有地球的能量,
    金字塔裡面的房間經過精密的計算,是可以接受宇宙訊息的,
    而國王就是用這個房間和其他的星球做遠程的心電感應,
    第二種用途就是控制天氣和製造雨,
    在我以前的金字塔的神奇實驗裡面也有講到,
    在俄羅斯,他們有做過金字塔的實驗,發現金字塔的四周
    會比較少發生惡劣天氣,例如好像是地震啊~或者是天災等等
    阿萊姆人也開始探索地球,用飛船去探索新畿利亞還有亞洲的南部,
    還有美國的南部和中部等等,建起來殖民點,
    而這些殖民點就開始發展起來了,
    就成為考古學家傳說中的梯阿庫阿奴(Thiacuono),
    離梯梯卡卡湖不遠,
    那個時候還沒有安第斯山脈
    由於那時海奧華人常頻繁的出現在地球上,因此地球有了很多的傳說
    例如是巨獸,或者是噴火的飛船等等,開始有了海奧華的雕像,
    但是很多雕像就被大洪水破壞了,只有少數的還保留下來
    例如好像是在復活島的石像等等,
    而在之前Thao也有給過米歇一個夢,
    裡面就是說Thao的樣子其實是在復活島上其中一個雕像上面
    由於米歇的靈力不足,因此他需要服用一種液體,
    才可以和他們回到一萬四千五百年前的靈空,看到當時的姆大陸,
    什麼叫靈空呢?靈空就是一個靈性的空間,
    它是在每個星球誕生的時候,出現在星球外圍的一個時空,
    它會記載這個星球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米歇喝了一些液體過後,
    就和thao和姆大陸國王回到了一萬四千五百年前的姆大陸,
    看到當時姆大陸的情景,也看到當時很多稀有的物種
    例如有一種叫扇尾馬,它的尾巴好像扇子一樣,頭就好像海豚
    當時的人們大概的高度和現在的人一樣,
    他們就到了高原的金字塔上面,
    看到有個巨大的白色球體連接在金字塔上面,
    當這個白色的球體爆開過後,全部的人民就歡呼了,
    原來是慶祝他們的國王靈體傳送。而之前已經有說過,
    人的軀殼死亡就是靈體的解放,而國王的靈體就會離開他們
    回到神靈當中。這時姆大陸的新國王就登基了,
    他就是拉梯歐奴斯的前世。
    突然畫面一轉,看到了整個薩奴鈉薩都陷在火海之中,
    有很多飛船墜落,還有洪水淹沒了城市,火山爆發而山脈隆起,
    而城市逐漸消失在其中。接著他們又來到了美國南部的梯阿庫阿奴,
    這個時候,米歇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是在一艘船上面,
    遭遇了巨浪和海嘯,吞沒在其海浪當中了
    接著米歇就醒了,原來整個過程只用了十五分鐘。
    Thao更和他解釋,如果他們需要干涉其他星球的事情,
    需要遵守非常多的條例,
    例如他們成功的阻止德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而任何的極權主義,就意味著一個文明的倒退。
    超智神靈不允許任何的人阻止其他人,做他們違反意願的事情,
    就算是提升靈性的修為,也是需要按照個人意願才可以。
    這時米歇就有了一個疑問,他就問thao說:
    為什麼你們不直接阻止原子彈的發明呢?那麼也沒有這麼多人死亡,
    人類也不會擁有那麼恐怖的武器,
    當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的時候,
    你們是不是也需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呢?
    thao說:他們那個時候可以儘量的伸出援手,但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就好像世界並不只是黑和白一樣,總有一些灰色地帶,
    世界萬物都是原子形成的,
    這個原子力量無論如何,一定會被發明出來的
    如果原子彈沒有轟炸廣島和長崎,世界大戰也未必會結束。
    海奧華人也需要遵守非常多嚴厲的條例,
    他們可以觀察以後會發生的事情,而遵守個人自由之下,
    幫助偏向真誠,正義的一方。
    Thao還說道:地球上最危險的並不是原子武器,而是金錢,
    第二是政治家,第三是記者還有新聞(和毒品)而第四個就是宗教。
    以前的姆大陸的人沒有金錢,但是他們過得很開心
    但是現在大部分的地球人都被金錢所綑綁了,
    你們可以想像一下沒有金錢的世界嗎?好像19世紀的時候,
    藝術和音樂就在那個時候發展起來,因為那時候的人沒有像現在一樣,
    被金錢所綑綁。而金錢就產生了這些政治家,
    為了好控制人民,就開始愚弄人民,讓人民愚蠢經而比較容易控制,
    而控制的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控制媒體,那現在媒體大部分播放的
    就是一些暴力,血腥,壞消息等等,大部分的好新聞比較少人願意看。
    而很多的媒體被大肆報導壞新聞,是因為為了收視率嘛~
    到最後還不是因為金錢嗎?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繆杰工作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2-28 17:00:12

    大家好我是繆杰,歡迎來到繆杰工作室
    今天的【杰說歷史】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於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
    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最終使俄羅斯帝國滅亡的二月革命
    另外說一下杰說歷史以後每週都會發佈一片
    關於歷史的小故事或歷史相關的影片

    俄國革命-二月革命
    1917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改名為「彼得格勒」的聖彼得堡
    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
    是導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導火線
    其實革命爆發的原因
    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經濟的重創
    以及人民對沙俄政府專制統治的不滿
    所以最終爆發了二月革命

    協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俄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並且,應協約國的多次要求,為了配合西線戰事
    俄軍多次主動發起攻擊
    迎擊德國與奧匈帝國以及南方的鄂圖曼帝國
    俄軍最初略有小勝,但面對著多線作戰的窘迫局面
    遭受嚴重挫敗,例如在東普魯士輸給了德軍
    工廠產量下跌、鐵路系統欠缺效率以及後勤保障極其不力
    是俄國數次失利的主要原因

    皇帝-尼古拉二世
    二月革命爆發時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統帥
    率領俄軍在東線作戰
    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亞歷山德拉皇后與其他官員管理
    而皇后寵信癲僧拉斯普京
    拉斯普京令政府充滿貪污,使內政混亂
    國家局勢漸趨緊張

    領導失敗以及戰術落後
    同時,俄軍戰術戰法陳舊落後
    軍隊領導人將私人恩怨帶入戰場
    導致開戰後俄軍即遭慘敗
    後來應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要求
    為了配合英軍登陸作戰和緩解西線壓力
    俄軍發動了夏季攻勢,遭到重大損失
    人員俘虜達100多萬,國內統治岌岌可危
    到了戰爭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陣亡
    五百九十萬人受傷,逃兵者眾多
    將領與軍官能力平庸,以導致整體士氣低落
    某些部隊出戰時,竟然沒有充足的彈藥與其武器相配
    俄國後方則有嚴重饑荒,物資短缺
    基於德軍的猛攻與邊境封鎖,俄國經濟最終被拖垮

    提議君主立憲(俄國議會)
    擁有一些自由派成員的杜馬(俄國議會)
    向尼古拉二世建議組成類似1905年俄國革命後
    建立的君主立憲政府
    但被他拒絕

    二月革命-事件開始
    1917年2月寒冬、食物短缺、民不聊生
    加上經濟崩潰,大眾起義的誘因已然齊備
    聖彼得堡25萬駐軍,主體是後備役部隊
    當時後備役管理混亂,一個連高達1350多人
    卻只有一個低級軍官管理
    而忠於皇帝的近衛軍在前線
    尼古拉二世下令從前線調回來25個團的近衛騎兵軍到聖彼得堡
    計畫把聖彼得堡的亂軍拉出去到附近其他城市進行進一步整編
    不過彼得堡市長和駐軍司令一聽騎兵要來
    覺得很麻煩,而且還得準備場地養馬餵馬
    嫌花錢費事
    加上附近城市聽說要把亂軍拉來自己這裡
    肯定是花錢還要擾民,所以就各種不配合
    也就形成了中央與地方的分割
    政府公文互相寫了好幾個月,推卸責任
    導致調近衛軍入首都的事情始終無法啟動
    3月3日,聖彼得堡的大型工廠普提洛夫工廠工人宣布罷工
    罷工工人被解僱,引致其他工廠的罷工
    期間有些示威者要求增加麵包供應
    雖然示威者偶爾與政府軍隊有衝突
    不過在第一天沒有出現死傷
    在往後幾天,罷工工人一同集結在聖彼得堡,局勢越來越緊張
    3月8日,示威者為慶祝國際婦女節
    而舉辦一連串聚會與集會並漸漸把活動政治化
    參與者首次使用在俄國使用較為令人敏感的口號
    例如「反對戰爭!」與「結束專政!」等
    罷工演變成對政府的不滿
    最後二月革命終於爆發
    在這次警民衝突,引致雙方互有死傷
    示威者準備好武器,搶掠警方的總部
    3月10日,尼古拉二世派出一大隊士兵掃蕩該城
    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
    由於俄羅斯工廠的工人
    相當多都是舊禮儀派教徒出身
    所以同樣信奉舊教的哥薩克軍隊
    幾乎沒有參與過鎮壓工人遊行的事情
    因為怕因為宗教的問題會使
    哥薩克軍隊支持示威者所以當時有幾個哥薩克大首領
    特意請求尼古拉二世不要把哥薩克部隊投入鎮壓工人遊行
    但後來事實哥薩克軍隊開始襲擊警察導致秩序大亂
    加上有九萬後備役駐軍攻擊監獄和政府機構

    孟什維克派(和平派)與布爾什維克(激進派)
    孟什維克為著給人民撐腰,邀請工人在2月27日
    在國家杜馬開會那天到杜馬所在地塔夫里達宮附近舉行和平示威
    要求杜馬建立一個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
    希望這樣可以提高杜馬的聲望,對沙皇施加壓力

    而布爾什維克堅持反對孟什維克的路線
    由於沙俄政府的迫害
    當時以列寧為首的黨中央處在國外
    稱【中央國外局】
    黨在國內的工作由【中央俄羅斯局】領導
    1917年初,黨中央俄羅斯局通過決議
    指出到杜馬去示威遊行必然模糊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
    隨後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散發傳單
    號召工人在
    「打倒沙皇君主制度!」「以戰爭反對戰爭!」「臨時革命政府萬歲!」
    的口號下舉行示威遊行
    結果,在2月27日
    有9萬人參加罷工
    並且大部分工人都跟著布爾什維克走
    在涅瓦大街(布爾什維克)示威遊行
    而去塔夫里達宮(孟什維克)的寥寥無幾

    布爾什維克黨主開始主導
    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的領導下
    激進群眾進一步聯合起來
    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
    衝壓車間的工人舉行罷工
    要求提高計件工資和召回被解僱的工人
    不過廠方無理拒絕
    且以高壓手段進行威脅
    並宣布不定期歇業
    在這個廠的工人中已有重大影響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
    立即領導工人同廠方針鋒相對地鬥爭
    罷工擴大到整個普梯洛夫廠
    3月7日,按軍管當局命令,普梯洛夫廠大門緊閉
    工人無法入內,便成立罷工委員會
    並決定請求其他工人支援
    衝突進一步發展為全市性的鬥爭

    1917年3月12日,成千上萬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進
    由於布爾什維克的宣傳、組織工作
    軍隊中的大批士兵轉到革命的隊伍中
    早上六點,沃倫禁衛團教導隊士兵起義,殺死教導隊隊長
    然後上街,開往附近的普列奧勃拉任斯基團和立托夫斯基團
    把這兩個團的士兵聯合起來

    整理好隊伍後,起義兵團繼續同工人會合
    不過駐維堡區的莫斯科禁衛團教導隊進行反抗
    阻止士兵參加起義
    起義士兵和工人衝進營房
    擊斃教導隊長,奪取了武器,武裝了工人

    工人和起義士兵奪取了兵工總廠和炮兵總部
    繳獲4萬支步槍、3萬支手槍和大量子彈
    布爾什維克帶領群眾向監獄衝擊,釋放了政治犯
    獲得釋放的布爾什維克立即奔向工人區,參加戰鬥

    軍隊參加起義的比例越來越多
    據統計,軍隊參加起義的在3月11日晚還只有600人
    12日早晨增加到10200人,中午增加到25700人,晚上則達66700人
    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時內就迅速集結,使沙皇政權根本沒時間反應

    1917年3月12日晚
    沙皇的大臣們在瑪麗亞宮開了最後一次會
    但很快就被逮捕了
    尼古拉二世企圖從前線調回軍隊來彼得格勒鎮壓起義
    但是,彼得格勒附近的軍隊已經起義
    沙皇的討伐隊被阻攔在半路
    整個首都已經掌握在起義人民手中
    1917年3月12日
    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經黨中央俄羅斯局討論後)
    以傳單形式發表了《告全體俄國公民書》
    宣告沙皇制度垮台
    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
    指出工人和革命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
    沒收地主土地,實行8小時工作制
    聯合各交戰國人民制止戰爭

    這份宣言曾在彼得格勒廣為傳播
    在工人和士兵的集會上宣讀
    是確認布爾什維克在二月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的見證


    沙皇返回彼得格勒
    此時名義上皇帝尼古拉二世是因為彼德格勒的示威
    而搭乘火車回到俄國以便維持大局
    但沙皇根本還沒意識到嚴重性
    加上他返國的真正原因不只於此
    主要是因為他的子女們染上麻疹
    包括他的唯一兒子阿列克謝皇太子
    因為這樣皇帝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普希金市沙皇村陪伴太子與公主們
    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
    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他退位
    無奈之際3月15日
    尼古拉二世宣布與他的兒子退位
    並提名自己的弟弟米哈伊爾大公繼承帝位
    但是,由於彼德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
    大公也很清楚並在3月17日拒絕登基這個爛攤子
    因此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

    從1917年2月28日開始的的二月革命推翻皇帝後
    俄羅斯成立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

    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結束了沙皇統治制度
    由人民成立了臨時政府
    但資本與無產的競爭才正要開始
    隨後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其實二月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俄國的社會矛盾
    卻同時也為之後即將到來的【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礎

    接著就是十月革命的事情了
    想看第二批革命者批評臨時政府以及之後的發展
    請繼續關注杰說歷史
    今天的【杰說歷史】就到這邊囉
    未來每週都會有關於歷史的影片跟大家分享
    喜歡我的影片記得按讚和訂閱小鈴鐺
    我是繆杰 我們下次見掰掰


    喜歡的話請訂閱我的頻道!!記得要開啟小鈴鐺哦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責任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8-12 19:00:04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嚴肅的議題。

    近年來啊,每當有重大的社會案件發生的時候,像是公眾場所的隨機殺人事件,或者是前一陣子台鐵襲警案…這些部分。

    我發現有很多民眾在看完這些新聞之後,常常會有一些感嘆跟疑惑;就像是喔「怎麼會有人這麼冷血?」、或者是「怎麼會有人這麼瘋狂,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

    但我想邀請大家想一想,當我們感嘆完「瘋子越來越多」、「社會真的好亂」這樣的想法之後;這種讓大眾感覺到害怕的事情,就會自動停止、不再發生了嗎?事實證明,並不會啊!

    這些可怕的事情還是重複的在發生,所以現在重點來了,我們明明知道這種不可預測的事情,還是會存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會有它發生的風險,難道我們就只能夠隨它去,坐以待斃嗎?

    還是我們可以想一想,就算這樣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事先的預測,但我們還是更積極的去面對;也就是在發生這些慘案之前,起碼能夠辨識出這樣的人,事前做一些預防、保護好自己,才是讓自己好好過人生,更務實的方法。

    我一直相信,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善良的;因此當一個人會走到某個極端,或者是會做出那些太荒謬、讓人覺得難以想像的行為,他一定有他背後形成的背景跟脈絡,和那一個人不得不的苦衷。

    不過我今天不是要做任何的個案討論,我真正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些殘忍行為的背後,那個讓人「泯滅人性」的源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更簡單的說,也就是一個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到底是怎麼樣擺脫社會的常規,和基本教育的自我約束,去做出那些有害他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

    在解開這個謎底之前,我來說個歷史事件,你可能就會有感受。

    我們都知道喔,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納粹的領袖希特勒,他是一個打著「種族主義」的旗號,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屠殺的獨裁者。

    在希特勒和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底下,當年的納粹政權,屠殺了至少550萬的猶太人;甚至於還有更多的身心障礙,和被他們視為劣等,或者是不受歡迎的少數族裔,都遭到納粹政權的毒手。

    然而在希特勒徹底執行種族主義之前,這些猶太人和身心障礙者,本來就是住在德國的境內啊。

    也就是說,在希特勒宣布進行種族淨化政策的同時,那些準備去抓人、殺人的德國軍官,和跟那些即將要被滅族的猶太人。

    他們原本可能是鄰居,但是在希特勒的政令一宣布之後,這些軍官就翻臉無情的對鄰居動手。

    即使這些猶太人曾經跟德國的軍官的孩子一起上學、一起成長,各自成家之後,兩家的家人還一起玩耍;但是這些德國軍官,還是可以說殺就殺,毫不留情。

    那麼當你聽到這裡,你是不是很好奇,到底這些德國軍官,是怎麼樣一夕之間,變成了冷血的殺人魔,能夠對於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痛下殺手?

    事實上呢,這些人並不是人格分裂,而是希特勒的政權,對於這些有惻隱之心的人、這些軍官進行了洗腦;給他們一個殺人的理由,讓他們感覺到殺人並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只是負責執行。

    甚至於是為整個日耳曼民族的光榮來服務,讓這些軍官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不需要有罪惡感;而這樣的一個思想洗腦,就叫做「道德鬆綁」。

    更直白的說,任何普通的正常人,只要被「道德鬆綁」的觀念侵蝕,就會變成泯滅人性的罪犯。

    那麼,回到你我的日常生活裡,到底我們要怎麼樣去辨識出,有人正在進行「道德鬆綁」的過程,讓我們可以事先遠離危險呢?

    其實這並不困難,因為這個過程,通常會有四個認知上面的特徵,在我說完之後,你也可以很容易的就能夠辨識出來。

    這些隱藏著「道德鬆綁」的第一步,就是「把傷害的行為,重新定義成榮譽的行為」。

    打個比方來說喔,假設有一個天性單純的孩子,偏偏遇上一個情緒管控有問題的長輩,這是他的主要照顧者。

    於是這種壞掉的大人,在管教小孩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我會打你是在教你,要你學會看別人的臉色,將來長大之後才會得人疼啊!」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對不對?

    於是呢,這個大人在合理化的過程當中,他就降低了對小朋友拳打腳踢的罪惡感,讓家暴事件不斷的上演。

    這個大人把在本質上面,在身體跟精神的傷害,包裝成三個最可怕的字,叫「為你好」!

    而第二步讓人道德鬆綁的階段,那就是「藉由分散或者是推卸個人的責任,用來逃避自我的譴責」。

    這就像是喔,你在職場上遇到沒肩膀的主管,在你被奧客申訴的時候,不但沒有幫你伸張立場、討回公道;反而是向上級呈報,讓公司誤會你專業不足、服務不周,害你被資遣。

    而且呢,還理直氣壯的跟你說:「這只是人力資源部門的決定,我只是負責通知你,有問題你去找人資部。」這樣的話你聽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果正在看視頻的你,就有這樣的主管,我勸你還是早一點幫自己找後路,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喔!

    然而這個現象,其實不只是主管的問題,其實這裡它顯現出,這整個團體的集體卸責、集體去逃避每個人應該要有的擔當跟責任。

    接下來的第三個步驟,就是喔「合理化自己對於對方造成的傷害,忽略所有的負面後果」。

    這就例如喔,在一段疏離的親子關係裡,日子過得很混亂的大人,根本不會照顧自己的下一代;更別說是好好回應孩子對於愛的需求。

    於是呢,給孩子的照應,經常是放任不理、忽略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從小就恐懼跟外界接觸,不懂得一些必要的人際技巧。

    而大人卻還自以為是的說:「我把你生下來,我的責任就是給你吃、給你住,讓你讀書;其他的事情都要你自己要負責,等你成年之後,這就不會是我的事了。」

    其實喔,傷害在本質上都是有脈絡、一環扣一環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成人階段的適應不良,往往可以在成長的階段裡,找到線索跟源頭,今天的加害人,通常是過去的受害者。

    長期被忽略的孩子,日後往往會成為忽略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呢,他們會合理化的說:「啊我當初也是這樣長大的啊!」

    最後一步那就是「重新建構對受害者的認知,把他們的所受當作是活該。」

    這就像是一些恐怖情人,在施加暴力之後,往往會說:「我這樣子其實都是你害的,一切都是你自找的,活該!」

    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受害者,就像當年納粹把許多的社會問題,都推給猶太人是一樣的。

    當我們放眼今日,你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政治人物,很多時候也用這樣的手法,那其實跟當年的納粹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啊!

    要是你對於我剛剛講的這些句型並不陌生,我會很建議你,早點看清楚你所處的環境,或者是你眼前的人,敬鬼神而遠之吧!

    還記得希特勒是怎麼說服德國軍官的故事嗎?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會因為「道德鬆綁」的過程,解除對於任何破壞行為,或者是邪惡行為的道德底限,去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

    只要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的暴行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說詞。

    然而我相信喔,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但不能否認的就是,仍然會有一部分的人,或者是某些團體,會用道德鬆綁的過程,合理化自己給他人的傷害,甚至於會鼓吹他人一起進行集體的霸凌。

    面對這種狀況,你就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否則喔,就像是一個光著身體上戰場的小兵,在短兵相接的時候,大聲呼喊說:「我很善良,不要殺我。」這是有沒用的啊、而且是非常、非常荒謬的,不是嗎?

    談到這裡,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它會讓你學會怎麼樣面對這些有害的關係的時候,不只是被動的承受,你更可以主動的取捨、積極的調整你和他人的距離;更進一步的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的具體作法。

    然而,如果你生命當中的相遇,並沒有這麼極端的話,那麼【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也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跟人進行「建設性的衝突」,去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讓別人輕易的剝削、或者是勒索你,讓你的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但無論如何,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他人跟環境,但是可以讓自己更有力量!
    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永遠是我們自己每個人的責任。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所提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我很期待你能夠參與並且加入。

    我相信綜觀我們的人生,你難免就會遇到一些罔顧你的權利、忽略你的需求,甚至於把侵犯你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人。

    當面對這樣的人,他可能是你在工作職場上遇到的人、他更可能是你親近的家人;你該怎麼辦?

    所以呢,【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並不是要讓你決絕的去切斷這些關係;而是知道怎麼樣把那些對自己有害的信念。

    或者是讓自己放不下的一些需求,甚至於能夠拉出一個不管是心理還是物理的距離,讓你能夠一步一步的保護自己之餘,長出自己的力量。

    我常常說:「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那麼當你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你才能夠把你的心力,留給那些「對的人」。

    【人際斷捨離】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