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第一期癌症重大傷病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第一期癌症重大傷病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第一期癌症重大傷病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第一期癌症重大傷病卡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7萬的網紅羅智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目前手頭上有七百多萬劑疫苗,但實際施打的只有三百餘萬劑,原因很簡單,「要保留給第二劑」。 大家覺得,七百萬劑疫苗,是要給350萬人打兩劑,還是先給七百萬人打一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同島一命、先打一劑」,呼籲政府先建立最大程度的族群保護力 陳文茜也呼應:「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

  • 第一期癌症重大傷病卡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2 13:30:42
    有 29,785 人按讚

    台灣目前手頭上有七百多萬劑疫苗,但實際施打的只有三百餘萬劑,原因很簡單,「要保留給第二劑」。

    大家覺得,七百萬劑疫苗,是要給350萬人打兩劑,還是先給七百萬人打一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同島一命、先打一劑」,呼籲政府先建立最大程度的族群保護力

    陳文茜也呼應:「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陳時中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微解封」,連鄭文燦、陳其邁都打臉嗎?

    因為現在真正有工作力與消費力的族群,絕大多數打不到疫苗,那麼就算開放內用、電影院、健身房,沒有疫苗的消費者,敢上門嗎?

    長輩抵抗力低,當然應該要先打疫苗,但社會各行各業要能正常運轉,也少不了疫苗。70歲,已經退休的父母打兩劑,結果需要上班的40歲子女染疫了,那不如父母與子女各打一劑,這才是對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最有利的。

    當然,根本之道還是疫苗,因為疫苗不夠,才有這種「弱弱相殘」的無奈。現在永齡、台積電好不容易跟上海復星簽約,但是交易要執行「還受制於疫苗在當地的使用獲批、捐贈完成等條件」,民進黨,不要再卡疫苗了!

    陳文茜呼籲全文

    《一人先打一劑,建科學防疫網》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如下:50歲女,醫院群聚感染病逝 。

    仔細閲讀,她們其實是兩個女性:依據指揮中心措詞,「確診死亡案例有40多歲女性,本身慢性病史,有洗腎、癌症及糖尿病,6月6日發燒咳嗽,6月11日到醫院採檢確診新冠,6月13日住院後,X光發現右側肺炎,後續肺炎惡化於6月17日住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住院三週後,病況惡化於7月5日過世。」

    「另外一例5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史,五月底骨折住院,因醫院群聚確診案例,6月11日乾咳三天後篩檢確診陽性,肺炎併發呼吸衰竭於7月3日過世。」

    他們的死亡日都在七月七日。一個奇特的日子,生命停了。

    死亡的原因在醫學上很自然。

    她40,已經百病叢生,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曾經洗腎,糖尿病。一染上病毒,在美英加拿大,這樣的人不論年齡都叫Vulnerable Patient ,台灣稱為重大傷病患者,她一旦感染病毒,走出醫院的機會本來就不多。

    她才50,骨折,只好在醫院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醫院院內感染,她不幸被感染了,折騰了快一個月,還是走了。

    她們是7/7日病例通報中九例之二,累計死亡數字715中第714. 715。

    如果以近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越400萬人 ,印度死亡人數已經超越英美占26% ,巴西死亡人數占18%。台灣的715人,實在微不足道。

    這兩個不幸女孩,只是未來歷史中統計數字中的最小零頭。

    不過看待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角度,極為恐怖。你看到一個跳樓的人,不攔住他:你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因車禍血流滿身的人,不送他去醫院。你喃喃自語,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誕生,有人死亡:衆生眾相各有其命運。

    他們只是大流行期間兩起生命消逝的故事嗎?

    冷眼看待,走過。

    有錯嗎?

    真的正確嗎?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台灣政府多一點人道,少一點特權「立法」,得癌症的重大傷病患者可以先施打疫苗,即使感染,可能不會成重症,可能免於一死。

    如果政策多一點合理性,凡疫情期間,被迫必須住院者皆先打一劑疫苗,而不是醫院美食街工作人員「依規」可以打疫苗,病患卻不能打。那個50歲的骨折病人,七月七日死亡者,可能早已經康復出院。

    她們不是2。她們代表台灣打不到一劑疫苗的許多人,皆有可能的風險。

    英國在今年初疫苗生產不足時,由傳染病學團隊建議,每個人皆先打一劑,建立防護網。加拿大後來跟進,新加坡也是所有年齡層皆施打一劑疫苗之後,再回頭打高齡第二針。

    許多目前已經輪到第二針的人,可能相當憤怒我的主張,他們會有被剝奪感。好像人生最後一哩就要拿到安全錦標,我卻鼓吹:交出第二劑。

    但這不只是愛心捨得,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根據牛津大學及美國33個醫護中心調查:不論是mRNA或是AZ,第一劑即可達到80%-70%防護力。而且AZ一劑免疫力的持續力可以一直不變,維持甚至長達48個禮拜,等於一年。

    所有疫苗第二劑的效力,通常只會提高免疫力10-15%,比第一劑弱很多,副作用大,意義有,但它不是關鍵。

    關鍵是第一針。

    台灣現在買的,捐贈的,全部到貨合起來約621萬劑。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若堅持一開始即打醫療人員外,排序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兩劑一輪都需要打滿,這些疫苗只能打300萬人左右。

    未來若加上民間慷慨且慈恩的捐贈BNT(1500萬),從天而降全交貨的泰國生產剩餘的AZ(約923萬劑),COVAX(約剩440萬劑),Moderna (約剩430萬劑),我們年底居然全部到貨3400萬劑,一個人堅持打兩劑,也只夠1700萬人可以施打。約5歲以上人口500萬人,一劑疫苗也無法接種。

    他們不只是被疫苗政策遺棄的人,也會成為台灣防疫的破口,以及經濟很難恢復正常運作的核心因素。

    何況疫苗姍姍來遲,這樣的如神算盤,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我們必須在有限疫苗內,做最科學、最有效率、最能保護大多數人的防疫戰略。

    這不需什麼大膽的實驗,其他國家的狀況,早已指引方向:當疫苗不足時,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疫苗快速的往70歲以下施打,60、 50、 40、 30、 20、 12歲⋯⋯一人一劑,每個人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多帶口罩,多洗手:社會就可以中度運作,菜市場、夜市、各行各業,⋯⋯慢慢恢復。疫情之下沒有收入的人,終於可以喘口氣,求一條生路。

    當疫情與窮困綁在一起時,那些可以打得到疫苗的老人以為把自己保護好了,事實上是Delta病毒年輕人感染力非常強,老人的兩針BNT,遇到Delta病毒也只有64%防護力(以色列最新數據)。

    這樣的老人,上不了市場,去不了醫院,當然更無法在餐廳好好吃一頓。

    搶先打第二劑的思維,也當然和打不到疫苗的青壯年直接衝突。

    你活了,他們卻得死。

    或許你會覺得不買足夠疫苗是領導人一意孤行的大錯誤,但批評心靈木頭人本來浪費時間,也救不了人。

    疫苗不足,逼青壯者、年輕人當敢死隊,這樣的老者,自己多打一針,免疫力増加了10%。

    但剩下的88%沒有打疫苗的人,將成為風險破口。他們一旦感染Delta,你本來盤算心安的兩劑Moderna 94%,瞬間掉到64%。

    年輕人在變種病毒之下,感染了也會死。國家無視,他們可以換政權,但老一輩完全獨善其身的疫苗思考,會使年輕人寒心。

    憤怒之餘,他們的反社會、反老一輩的情緒,不會隨疫情消失。而他們還在上班,在打拚,他們的積蓄那麼有限⋯⋯一場疫情,剝奪了他們的一切:也赤裸了人性的自私。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等年底或明年初,疫苗更多了,回頭打老人(麻煩依年齡順序,指揮中心滾動一下自己,把正常的國家滾回來,還給我們)。

    否則,台灣只會危機四伏,同島皆半條命。

  • 第一期癌症重大傷病卡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7 23:20:19
    有 12,673 人按讚

    《誰該優先施打疫苗順序:民主人權國家——加拿大篇》

    #我們都在等疫苗
    #請第二類中央機關總統府等非高風險人士退出優先順序
    #請回到生命權的起點,讓台灣不要成為高官剝奪人民生命權的國家
    #團結抗疫不是高官先打人民OK

    *加拿大總共購買及批准的疫苗,共四種疫苗。訂購超過二億劑疫苗:(加拿大人口三千七百四十二萬),等於一人快六劑,原因是什麼?

    先介紹四種疫苗:

    輝瑞(Pfizer vaccine)疫苗
    莫德納(Moderna vaccine)疫苗
    阿斯利康(AstraZeneca/SII COVISHIELD (AZ/SII)) 疫苗
    嬌生(Johnson & Johnson) 疫苗

    *在每一個疫苗接種通知網站上,都有針對以上不同疫苗的的介紹,包括各自優點,那些是不重要但可能會有的副作用,那些是值得重視的副作用,需要就醫。

    說明中還包括那些疾病,不適合施打的疫苗。例如懷孕不適合打AZ:正在做賀爾蒙治療的癌症患者,不適合打AZ及Johnson Johnson ,以及疫苗的年齡限制等。
    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covid-19/translation/tc/immunization

    *除了一劑式的Johnson Johnson 之外,加拿大共訂Pfizer 、Moderna 、AZ1.8億劑。

    表面上看好似一人可以打五到六針,甚至去年十一月還引起爭議及國會質疑:但加拿大並非疫苗生產國,其疫苗訂購策略就是:多訂早訂。

    他們相信疫苗一定會短缺,美英疫苗生產國會扣在手中,直到疫苗足量他們自己使用。

    果然今年一月,全球疫苗短缺,加拿大得到的疫苗,非常少,當時的總理親自天天打電話催促Pfizer輝瑞公司董事長要求 交貨。(但願我們的總統對人民生命也如此掛心)

    *疫苗直到今年三月左右,才比較具有足夠數量供民眾施打。

    以下為加拿大的施打優先順序:

    ​​第1及第2階段:為高危險人士接種
    第1和第2階段,集中保護最容易患上危疾的脆弱人士。

    執行時間: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

    包括:

    1)養老院
    長期護理養老院的住客和職員
    經評估等候入住長期護理養老院的人士
    輔助養老院的住客和職員
    長期護理院和輔助式院舍的必要探訪者

    2)醫護人員
    醫院開刀治療部﹑重大急症部﹑急診室醫療和手術病房等
    照顧新冠病毒患者的醫護人員

    3)偏遠的原住民社區

    執行時間: 2021年2月至4月

    第二階段:

    *於1941年或更早出生但未於第1階段接種的長者

    *於1956年或更早出生的原住民(第一民族﹑梅蒂人及伊努特人)﹑長老,以及未於第1階段接種的其他原住民社區

    *醫院職員﹑在社區工作的醫生以及沒有在第1階段接種疫苗的專科醫護人員

    *為長者提供家護助理及醫療護理服務的職員

    * *74 – 16 歲,臨床診斷認為重大傷病的人士 (D1三/四月 )

    第3及第4階段 – 全民依年齡普及疫苗注射:

    第3及第4階段疫苗的分配方法主要是每年紀五年,為下一個接種群體。

    執行時間: 2021年4月至5 月

    79 至60歲,每年輕五年為下一個接種群體:
    79 – 75歲(D1四月)
    74 – 70歲(D1四月)
    69 – 65歲(D1四月)
    64 – 60歲(D1四/五月)
    64 – 18歲的原住民(第一民族、梅蒂人及因努特人)(D1 四月)

    第 4階段 - 現階段

    執行時間:2021年5月至6月

    59 至18歲,每年輕五年為下一個接種群體:
    59 -55歲(D1五月)
    54 - 50歲(D1五月)
    49 - 45歲(D1五月)
    44 - 40歲(D1五/六月)
    39 - 35歲(D1五/六月)
    34 - 30歲(D1六月)
    29 - 25歲(D1六月)
    24 - 18歲(D1六月)

    *加拿大除了地點:養老院、沒有醫療設施的偏遠地區民眾外,惟一優先順序的是

    *醫護及醫療機構人員
    *重大傷病患者

    **他們沒有將總理府、中央機關、特定產業等,列入優先。

    除了醫療人員之外,反而是養老機構,偏遠無醫療之住民,臨床重大傷病之患者,也就是「弱勢及弱者」為主要核心接種疫苗概念。

    *介紹加拿大的疫苗接種證明:

    當接種疫苗時,可以選擇領取實體的疫苗記錄卡或電子副本 。會在 Health Gateway 作登記 ,並獲得電子記錄卡。

  • 第一期癌症重大傷病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17 11:21:27
    有 382 人按讚

    「心碎症候群」

    《透過身體表現出悲傷是很常見的。這種身體反應可能包括(但不限於)頭痛、肌肉酸痛、月經失調、疲勞、胸痛、喉嚨或胸口緊迫、腹痛、呼吸急促、虛弱,以及對刺激過度敏感。》(來源:網路文章)

    #痛失珍貴的妳
    過年前三天,我失去了這世界上最疼愛我的三阿姨,從小到大我一直暱稱她為胖阿姨,在同事眼中Annabel豐腴愛笑打扮貴氣,工作強悍魄力十足,在家人眼中小玲阿姨熱血無私又帶點迷糊的可愛性格,不計得失為所有在她生命中出現的人奉獻她的全部。

    #終於懂了何謂心痛而死
    我不理解為什麼這世間會有這麼好的人,如果不是胖阿姨的栽培,就沒有現在的我,而我的悲傷也具體的反應在生理反應上,哭泣帶來的後腦劇痛,前幾日必須依靠止痛藥消除疼痛才能入睡,起床之後先吃一包肌肉鬆弛劑才覺得身體是自己的。
    血管劇烈收縮的脹痛感讓我差點站不住,接著是牙齦痛、胸悶、腹痛、明明不餓卻不停的往嘴裏塞零食,肚子脹的難受只想大口呼吸,彷佛前幾天躺在台大病床上的胖阿姨那般急速喘氣到最後一刻。
    我們沒有想到明明只是不舒服急診而已,明明都排好了放療日期,明明房間未拆封的新衣服仍在原地,而我們都再也等不到胖阿姨了。

    #能不能不要完美
    胖阿姨是我的第一座人生標竿,她的頭腦極好又上進,即便13年前發現自己大腸癌四期轉肝,仍一邊維持著科技業的高壓工作,一邊進行治療同時又拿了一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碩士學位,隔兩年大腸癌病情反覆再度復發也沒有擊倒她,一路努力直到十年期的重大傷病卡順利取消。
    脫離病人身分的當天,胖阿姨打電話告訴我「人要比癌兇」,三陰乳癌算什麼,她轉肝末期都可以歸零重來,當時做了三次化療都沒有效果的我只想膜拜胖阿姨,只要沾到一點點這股霸氣,彷彿我也會成功。

    #為什麼這個世界要有癌症
    就在胖阿姨重大傷病卡順利取消後幾個月,例行追蹤看到胰臟有陰影,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沒有被阿姨的霸氣嚇跑,當時陪她去榮總門診,榮總醫生當著我們的面不客氣的說:「這刀誰敢開呀?能不能出手術房都不知道!」
    堅強的胖阿姨走出診間依然冷靜地下樓停車繳費,接著在車上又和公司同事開了兩個越洋電話會議,我坐在副駕駛位置上頭痛欲裂,仍必須保持臉上平靜不能打擾阿姨開會,幸而當時找到台大胰臟權威田醫師願意接手這危險的刀,也順利進行後面的療程,雖然二年多的時間對我們來說仍然太短,但是阿姨已經很努力很努力了,拼命的樣子讓人心疼,在病床上等待打止痛嗎啡的前一天仍然在處理公事,成為胖阿姨的員工和同事都是非常幸福的,有這樣負責任的主管工作到人生的最後一天,希望胖阿姨下輩子投胎成白富美,越紈絝嬌氣越好,來享富享樂不要再有一丁點的辛苦,因為我真的很捨不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