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第一化工蝸牛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第一化工蝸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第一化工蝸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第一化工蝸牛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萬的網紅婷婷看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印度為啥錯失工業化機遇?】 印度,這個有著4500年文明史,大英帝國南亞繼承人的國家。 在二戰後,有著第三世界最發達的工業體系:鐵路里程、鋼鐵產量、發電量、產業工人遠超中國,冠絕亞非拉。 1949年,印度鋼鐵產量是中國的近10倍。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尼赫魯左手拉著中國,右邊跟著馬來...

  • 第一化工蝸牛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07 08:54:47
    有 387 人按讚

    【印度為啥錯失工業化機遇?】

    印度,這個有著4500年文明史,大英帝國南亞繼承人的國家。

    在二戰後,有著第三世界最發達的工業體系:鐵路里程、鋼鐵產量、發電量、產業工人遠超中國,冠絕亞非拉。

    1949年,印度鋼鐵產量是中國的近10倍。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尼赫魯左手拉著中國,右邊跟著馬來西亞,顧盼生輝,儼然第三世界領袖,亞洲追求工業化國家的領導者。

    1950年代末期,印度工業化初見成效,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比萊鋼鐵廠先後建成,自主制造汽車下線,進入全球十大工業國行列。

    印度人堅信: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走上亞洲之巔,與美蘇三國鼎力,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印度先是在1962年邊境戰爭中,被解放軍的炮火摧毀了全球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也被日本、韓國甚至中國臺灣超越,更被完成工業化的中國甩出雲霄。

    那麽,占據先發優勢的印度為何錯失了工業化?在中美歐日即將開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時候,印度還在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而苦苦追尋,是什麽導致了印度20世紀印度工業化的功敗垂成,印度山川稟賦和工業化歷史細節,為諸君解惑。

    【先天不足的山川稟賦】

    先天條件決定人成功的一半,國家也是如此。

    我們印象中的印度,和中國一樣:物產豐富、礦藏繁多;但事實上,印度的農業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而印度的礦藏資源相比同體量國家,可說是貧乏。

    由於印度大陸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降雨極端的不均衡,在7-9月,幾乎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90%,且水量極大,超過農作物的正常需求;其他時間則滴雨難求。

    這導致印度主要產糧區-恒河大平原雨季時澇死,非雨季時旱死;更可怕的是,恒河大平原地處高溫熱帶,土壤有機物分解極快(需要更多肥料施加)。

    相對於中國降雨均衡、氣溫合適的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印度平原先天不足,一年只能一熟,畝單產糧只有中國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所以盡管印度平原總面積比中國多,但糧食總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印度農業的先天不足,也是導致古代印度:分裂時間大於統一時間的最重要因素,占據平原的印度主體王朝,農耕能力低下(相比中國),實力不足以抵達印度南部,即使抵達了,統治不能穩定,亦不能持久。

    所以南亞歷史上的統一大王朝:孔雀、貴霜、笈多、莫臥兒等,基本都曇花一現,而所謂的統一,其外圍領土大多是類似附屬國的土邦,

    中央集權統治從未貫徹過。這導致印度邦國林立,小文化圈、小民族圈橫行,小圈的爭鬥,給印度獨立後的工業化目標,帶來了無盡傷痕(本文最後會詳述)。

    印度的礦藏呢,不能說少,但作為一個10億人口,就顯得貧乏了。

    印度石油儲量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煤炭儲量是中國的二分之一,鐵礦是中國的60%,銅礦是中國的七分之一,印度幾乎沒有鉀鹽(制造鉀肥的重要原料),中國是3.6億噸。

    礦藏的貧乏,對印度工業化無疑是重大打擊,當中國1990年之前,還可以出口石油、煤炭、鐵礦等能源礦藏,換取工業化資金和先進設備時,印度從一開始,還要進口石油和煤炭,一進一出之間,加重了印度工業化的負擔,特別是重化工業。

    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曾有一句名言:

    “每逢妳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妳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妳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當我們面對印度糧食產量低,工業化速度慢時,總是歸結為人種懶、文化頹廢,但是否考慮過印度先天條件不足造成的巨大不利條件呢?

    當然,有人會說,日本、韓國先天條件也不足,他們後天努力了,所以工業化成功了。

    下邊我們就看一看印度工業化的後天努力。

    【印度國民黨的‘紳士’革命】

    欲實現工業化,首先要實現民族、國家獨立。

    20世紀上半夜,反殖民、反帝國的革命洪流席卷全球,蘇聯、中國都通過暴力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印度另辟蹊徑,走的是‘非暴力、小清新、不流血’革命。

    領導印度獨立的國大黨,類似四一二前的中國國民黨,代表了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所謂開明地主的利益,但團結了印度共產黨、農工等左翼力量,政策中亦有社會主義的因子。

    憲法規定:印度是一個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的共和國。

    由於二戰德意誌打殘了英國,日不落帝國全球統治力下降,印度得以不經過暴力革命,就獲得了獨立,並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政治遺產和工業建設。

    這種從容不迫、文質彬彬的革命,被世人稱為‘紳士’革命,亦可以稱為‘小清新’革命。優點是避免了流血,國家政權平穩過渡;缺點是沒有滌除印度社會中的封建生產關系和落後階層,反而讓他們大量進入執政階級,成為此後印度社會改革和工業化的最大阻力和隱患。

    【蝸牛工業化】

    印度獨立後,在尼赫魯的領導下,也效法蘇聯,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了第一、二、三....個五年計劃。

    1956年印度工業政策決議:基礎工業、戰略性工業、公益工業掌握在政府手中,私人企業在國家指導下發展。這和中國、日本、蘇聯的國家(計劃)資本主義如出一轍。

    於是,印度政府開支了龐大資金發展工業,由於優秀的國際環境,外國援建也絡繹不絕,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都來幫忙。

    亞洲一流,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鋼廠,由德國克虜伯財團援建,杜加普爾鋼鐵廠,是英國鋼鐵制造財團貸款,比萊鋼鐵廠,是蘇聯援建。

    印度摩拳擦掌,一頓操作猛如虎,但當人們看到結果時,大吃一驚。

    直到1984-1985年,印度國有企業產值占GDP 比例才24.5%,尼赫魯時期,這個數值不超過15%。

    印度工業產值占GDP的比例,1980年之前,長期維持在25%以下,而中國1980年工業產值占GDP比例已經高達48%。而直到2018年,印度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依然不超過30%。

    一個農業國的經濟發展里程:必然是工業產值大幅度提升,占據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實現工業化,然後再商業化,出現繁榮的第三產業,工業產值比例出現下降。

    從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來看,在尼赫魯以及女兒英.甘地執政(19470-1984),實施國家(計劃)資本主義時期,印度的工業化成就相當潦倒。

    更騷的是:1969之前,印度還未施行大銀行國有化,14家最大的私有銀行,占據了全國存款的85%,貸款的84%。

    也就是說,印度政府雄心勃勃,制定了工業化的宏偉藍圖,結果手中的執行工具--國有企業,不在國民中占據主導地位;私有銀行的存在,讓印度政府也無法靠控制資金流向自己計劃的產業。

    那麽為什麽印度的工業化,速度是如此的蝸牛呢?主要有兩大原因導致:

    1. 印度在尼赫魯和英.甘地時期,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行,但由於市場經濟過於強大(特別是塔塔集團這樣的財閥存在),大量私人資本、民營企業並不願意投資重化工業,而更喜歡回報快的消費工業(微輕工業),這導致稀缺的資本不能有效的投入重化工業;而對糧、糖、棉、布等消費品價格的不予管制,放任自由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了商人和上層精英的腰包,這些階層為了享樂,大量進口高檔品,不僅浪費了大量外匯,也浪費了寶貴的再投入資本。

    2. 印度農地改革(土地革命)的半途而廢,功敗垂成。

    【半吊子的土地革命】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大國想要實現全面工業化,必然先實現農地改革(土地革命)。

    大規模投資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需要巨額資本、脫產的產業工人以及海量的糧食、原料,這些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都需要建立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用更少的人,更短的時間,生產更多的糧食。

    而在重化工業反哺農業,提供廉價的機械、化肥、先進種子之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更多的依靠以下策略實現:

    A、均分土地,讓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讓土地和勞力得到更合理的資源配置。

    B、集約化生產:利用合作社的方式,動員集體力量,建設水庫、灌溉渠等農業基礎設施;集中農民的零散資本,進行機械購買、肥料種子研發、資本借貸等規模性投資,自我累積農業資本。

    C、減少地主、高利貸者等農業食利階層,讓更多剩余資本,投入工業和農業再生產。

    在印度獨立後,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農地改革,但由於執政黨-國大黨是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地主的代表,官僚成員也絕大多數來自高種姓地主集團、企業家和商人,來自農民的幾乎沒有。

    所以,盡管國大黨在印度獨立過程中,為了聯合工農,宣稱要搞土地革命,但在真正執政後,政策起了變化。

    印度的土地制度被稱為柴明達爾制,柴明達爾(地主)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國家代管,是收稅中間人,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另一部分是自營土地,擁有世襲所有權。

    印度農地改革的策略是:政府贖回柴明達爾們代管的土地,允許保留自營地。

    但由於政策執行人本身就是柴明達爾階層,又遭遇印度右翼政黨強烈反對,用法院體系對抗(妄稱政府侵犯個人財產所有權,過低價格贖買等等),導致農地改革推行了10多年之久,給柴明達爾們留下了充分的時間:擴大自營地,把本屬於國家的土地大量侵吞。

    結果是,政府只收回了1.7億英畝土地,約占總耕地的48%。改革完,25%農戶依然沒有一分土地,25%的農戶只有土地的1%。而擁有1000英畝以上的地主仍不少見。

    尼赫魯的所謂合作社:也因為富農和大地主的反對,不能夠執行。

    印度農村仍然是落後的生產方式,一盤散沙,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無法施行。

    【工農業惡性死循環】

    農地改革半途而廢,導致印度農業效率一直不能夠快速提升,更不能夠提高有效的資源(資金、脫產工人、剩余糧食)給工業;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不能夠快速發展,就不能反哺提升農業效率,印度的工農業陷入了惡性循環。

    更奇葩的是,印度農業在一些年頭,連自給都不行,要靠進口大量糧食滿足需要,1961-1966年,印度進口糧食2500萬噸,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外匯,更造成印度外債高築(工業資金不足,也要向外國借款)。

    1966年,印度外債已達350億盧比,財政收入的約20%用來還債,印度內循環惡化,走上了依賴歐美和蘇聯的道路。

    【棄難求易的綠色革命】

    為了達到糧食自給,1965年之後,印度開始推行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的策略是基本放棄進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利用機械、良種和肥料增產。

    但機械、良種和肥料需要大量金錢,於是印度只得一方面從歐美獲得農業貸款,另一方面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土地肥沃,見效快的地區。

    中央政府提供的農業資金,僅能夠讓300萬地主受到普惠;但擁有小額田畝的農戶超過四千九百萬。

    印度綠色革命導致的好處是,糧食產量有所提高,並出現了小片工農業發達的飛地,但廣大腹地依然不能解決農業效率低下的問題,印度的人口和消費需求都得不到解放,工業始終不能形成強大規模。

    【劍走偏鋒的互聯網革命】

    等到尼赫魯(1947-1964執政)的外孫,英.甘地(1966-1984執政)的兒子拉吉夫·甘地(1984-1989)當選印度總理時,他深感印度工農業落後歐美太多,而當時全球互聯網革命風起雲湧,拉吉夫·甘地高喊:用計算機把印度代入21世紀。

    拉吉夫·甘地認為印度有世界第三的高等教育人才數量,要趕上世界潮流,當然拉吉夫拉的互聯網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美歐日的第五大軟件國,拉吉夫·甘地打下基礎的雄厚基礎功不可沒。

    不過,在25歲以上人口,73%文盲的當時印度,發展這種高端科技服務業對印度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影響有限,反而更加重了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如果說尼赫魯(1947-1964執政)沒有徹底完成農業崛起,那麽英.甘地(1966-1984執政)用綠色革命劍走偏鋒,放棄了全面提升印度農業的戰略,而拉吉夫·甘地(1984-1989)再一次劍走偏鋒,把工農業都交給自由化市場,押註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結果是舍本求末。

    這即是印度沒有徹底滌除封建生產關系,完成土地革命,執政層擁有強大保守勢力大背景下的無奈選擇,也是印度歷史上一直不能夠完成大一統,國內利益集團相互內卷的結果。

    在印度國內,有十四個語言集團(都宣稱有獨特的文化遺產),有占人口六分之一的穆斯林教派,有三千個婚內聯姻的種姓集團,他們都狹隘的效忠小集團。

    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宗教矛盾橫雜交錯,非但無法對國家整體的目標形成合力,反而導致國家的目標一再變化和妥協,在無盡的內耗和謊言中,冷了英雄的血,麻了百姓的心。

    而在印度為清除封建生產關系和團結障礙,追求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漫長過程中,他錯過了20世紀後半葉第二次工業化浪潮,錯過了20世紀70-80年代歐美的產業轉移,錯過了21世初的全球化,錯過了移動互聯網革命,也即將錯過第四次科技革命。

    基礎不牢,所有的機遇對印度來說,都地動山搖,把握不住。這就是現代印度面臨的最大難題,但一面補齊基礎,一面追趕,對印度來說,又好不辛苦。

  • 第一化工蝸牛 在 渣男貓女 邊化妝邊旅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3-21 19:42:13
    有 117 人按讚


    【抽第一化粧品保加利亞玫瑰水 15ml+眼膜乙片三名】
    第二次跟第一化粧品合作
    要跟各位開箱的有兩樣商品
    分別是蝸牛黃金修護乳霜 蝸牛柔嫩精華液
    化工原物料廠成功轉型的第一化粧品使用的材料沒有在馬虎
    我看到品名上面寫上蝸牛就眉頭一緊
    心裡想" 是...真的蝸牛嗎??!!! "
    文章裡面快看是不是真的蝸牛

    🎡抽第一化粧品保加利亞玫瑰水 15ml+眼膜乙片三名
    🔹按渣男貓女 邊化妝邊旅行
    🔹公開分享此篇貼
    🔹 截圖你最愛的哪一張照片

    IG也有在抽獎喔 https://goo.gl/azQMHg
    我的IG才剛辦 人數不到200人超級好抽到
    特別優惠讓IG抽兩個名額

    3/28 23:59截止 3/29抽獎
    ✔️文章連結 : https://goo.gl/eV7EQp
    ✔️合作邀約:xianmi2305@gmail.com

  • 第一化工蝸牛 在 提提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3-23 22:26:17
    有 1,723 人按讚


    二年半前腦闆我曾經誇下海口要出書分享我如何把原本一個很廉價的電視購物品牌TT面膜改造成征服法國的台灣面膜(書中也包括社群行銷策略),沒想到書寫到一半卻遇上了家族理念不合而分家的鳥事。

    於是對於出書有點意興闌珊,又加上去年因為內心挫折看了超大量上百本勵志企業家的自傳,就覺得自己的人生相比較之下好平凡,比我成功比我苦的偉人太多了,我懂的東西根本不值得出書。

    沒想到以下這個留言給了我又重新想要出書的方向跟靈感

    一個電商品牌的老闆看完這篇文章留言跟我說:

    「我終於懂了!為什麼你去年一整年都在做一些不可思議的事幾乎每件事都是成長型品牌的大忌。我本來以為是哪家品牌顧問公司那麼糟糕 拿別人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來賭。」

    ===
    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世界不缺成功企業家的書,而是像我這樣的魯蛇做了好多年的白工,那我更應該把切身體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各位親愛的提提研粉絲們,如果我出一本書的書名叫作

    1.「十個經營品牌的大忌,我都犯過了」

    2.「教你如何有高度,優雅的分家」

    3.「幫助親戚之前,千萬別清高,一定要先談好股份」

    4·「你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了,可以滾了」

    哪一本的書名你們比較會有興趣?

    一個電商老闆說他很喜歡看我的親子教育文並且還問我以後會不會希望小孩也做生意。

    在長篇小說鋪梗之前,先說結論:「會,因為做生意是一件很剌激的事,每天都像是在打怪過關斬將一樣,其實我的真實人生比打電動還剌激」

    我先說一下我在什麼樣的成長環境下長大,以及它對我日後做生意思維的影響。

    我的阿媽是豬肉販子,每天從早上四點就開始工作去市場賣豬肉,所以我爸從小就跟在身邊幫忙,從小就對數字很敏感。

    爸媽在談戀愛時,都分別是高雄市南華街上珠寶銀樓店的員工。二間銀樓店剛好在對面,於是我爸每天早上都擦很久的玻璃窗,只為了看我媽一眼,一直到現在他還是很驕傲他的玻璃窗擦得比誰都還乾淨。

    我出生的那一年他們夫妻標了會錢借錢做生意,於是夫妻開了一間小銀樓以及全家寄宿住在銀樓上面的一二樓中的夾層。

    靠著當時台灣經濟起飛的好時機以及夫妻倆的努力打拼,他們在創業的五年內買了人生的第一棟房子(不好意思,四十年前的南部人只有透天厝可以買),身為長子的爸爸認為他應該照顧好全部的家人,於是邀請了全部家裡的四個弟妹一起從鄉下搬來高雄市跟我們一起住。

    我十歲的那年,我的叔叔要結婚了,阿媽說這棟房子跟珠寶應該有一半是屬於叔叔的(既便做生意賺到錢買房的是我爸媽)。
    但我爸媽沒有計較,決定把原本的珠寶店留給叔叔,搬離大同一路跟中山路口旁的起家厝(在三十年前是超級鬧區),我們搬到大同路另一邊(在林森路口)比較沒有人潮的地方從新開始,並且又回到跟房東租屋的無殼蝸牛生活。

    我為什麼講這麼多古早的事情,因為現在的我跟小啦也面臨相同的困境,
    我們夫妻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品牌,小啦的長輩卻認為那也是屬於他們的榮耀並且要求共同經營。

    在這時候所做的任何關鍵決定,都會影響到我們下半輩子的人生。

    而我們夫妻選擇不爭,我們選擇離開一手打造的工廠,rebranding從新開始,就是因為我突然在過了三十年之後,想起我爸媽當時這件事, 因為他們不只是搬離了舒適圈,並且還把幾乎所有的客人資源都留給他的弟妹。

    我問起爸爸當時為何這麼做,他說:「我們覺得我們當時比較有能力,讓給年輕的弟妹是應該的,既然能買到第一棟房子,就能再買到第二棟房子」

    這就是我的爸爸。他是如此的充滿自信並且強大到不跟人計較。

    我也希望自己在小孩的眼中也是這樣的爸爸。

    現在我們所遇到的困境,像是客源被稀釋掉以及重新蓋工廠的事情,我覺得彷彿上天早已安排讓我在十歲時就有跟爸媽一起經歷過,好像是那個過程就是為了讓我準備好現今的挑戰。

    所以我都會跟小孩講為何分家的事情,我們為何決定重新開始,因為我知道我們夫妻現在所做的一舉一動,都會刻在小孩的腦中。

    我不知道我的小孩以後是否會做生意,但我相信,上一代所做的行為,都會影響到到下一代的發展。

    我媽本來是希望我讀完博士後去當教授(我也去了中山大學申請化工系的助理教授,但沒有被選上),她不希望我做生意因為風險太大,她只希望我平平安安當個補習班老師,所以蓋了補習班的建築給我,當時因為我比較想當租書店的老闆所以就沒開成補習班。所以改成現在的Booking (booking樓梯那麼寬就是因應補習班的消防法規)

    沒想到繞了一大圈卻又回到做生意,雖然我做的生意跟爸爸的銀樓業沒有太大的關聯,但從小看著爸爸跟客人的應對,像是不計較小錢,善待員工,甚至做賠錢生意只為了完成承諾,刻意做賠錢生意只為了贏取訂單的長遠發展,的這些非典型商人的行為,都對我的日後做人處事有很深遠的影響。

    所以爸爸現在看到我做生意,他很開心,他對我說:「做生意的人生就像雲霄飛車一樣,人生就是要剌激才會不枉這一回,就算失敗的話,只要你有做生意,永遠有機會反敗為勝」

    ===

    今天早上我訪談了我爸爸這件事情,他跟我說:「你不要以為大方是與生俱有的,其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大方的個性是要從小培養起來的,而且要當你有能力的時候才能大方,當你沒有能力時你就一定要斤斤計較了」

    還有,我今天才知道,原來六十年前我的阿媽把她的一大塊土地賣掉,就是為了讓她的五個小孩都能讀得完高中,原來我們家這麼在乎教育的重要性其實在上上代就已經有脈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