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笠山農場作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笠山農場作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笠山農場作者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299的網紅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鴻梅當期展覽 看不見的貓頭鷹The Invisible Owl 辛佩津個展 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聽見陣陣貓頭鷹的叫聲,帶領你從繁忙生活進入作者創造的神秘森林,一起感受那看不見的貓頭鷹。 / 展期|2020.09.27 - 11.6(週末及國定假日公休) 時間|9:30-12:30 / 13:...
笠山農場作者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鴻梅當期展覽
看不見的貓頭鷹The Invisible Owl
辛佩津個展
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聽見陣陣貓頭鷹的叫聲,帶領你從繁忙生活進入作者創造的神秘森林,一起感受那看不見的貓頭鷹。
/
展期|2020.09.27 - 11.6(週末及國定假日公休)
時間|9:30-12:30 / 13:30-17:00
門票|無,自由參觀
地點|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3F
📌交通提醒|基金會位於愛文街的巷弄中,請定位「新竹市北區城北街27號」(生華藥局),從旁邊的巷子進入後右轉就能順利抵達!
◢
嗚~嗚~
常常,一到晚上就會聽見貓頭鷹的叫聲從山邊傳來。有時候一隻,有時候好幾隻,遠處的和近的,就像在對話,空靈通透的叫聲遠遠的回應著。
雖然貓頭鷹就在旁邊的山裡,我卻從來沒有親眼見過牠們。雖然只憑著聲音去認識牠們,卻似乎帶來比看見還要更豐富的內容。
畫裡也許是某一個曾經看過的地方,既真實又不真實,帶著想像一直延伸,從畫布上的視覺形象過渡到感覺形象,一隻或者是好幾隻看不見的貓頭鷹並不是一個被表現出來的、在畫布上的形象,而是在過渡到這個感覺形象的時候所勾勒出來的對象。
看著畫裡的風光,或者,繪畫透過描繪一個景像而脫離它的再現性,聽見山裡傳來的聲音,仿佛觸動著在那邊有一隻看不見的貓頭鷹。
◢
關於藝術家
辛佩津,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學碩士。現為北角工作室創辦人及志哈克藝術實驗場主持人。藝術創作的重心在於對繪畫本身的探索,作品呈現對他方美好的凝視以及森林中不可見之物的神秘召喚兩大主軸,想像融進畫面中,作品常呈現一個充滿魅力又神秘的境界,既真實又不真實。這幾年來,逐漸從繪畫出發開始往外拓展相互交織的創作方式。曾在花蓮松園別館、兆豐農場笠畫廊、花蓮文創園區、台北國際藝術村Café等地方舉行個展,亦也多次參加聯展。
藝術家及作品網站:peichinhsin.weebly.com
笠山農場作者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實體書店既無量,亦賣唔到高價,冇得玩的]原因?因為根本冇咁多人睇書,睇嘅亦唔會畀幾千銀買本書。點解?因為替代品太平。
話時話,呢排記得keep 住like and share,主動入嚟睇,同埋設定做see first.真係搵食艱難。但感激大家,Keep住做,呢排啲Reach係好返好多的,但唔好鬆懈。一個都不能少呀
上次鬧辰衝好多人讚(https://fbook.cc/3D5q)。今次正經,講返書店本身。
TL:DR – 書店點解難做?唔係因為租貴。其他舖頭租就唔貴?係因為書店收入低。點解書店收入低?因為書既賣唔到量,單價亦唔會高。你計下自己一年用幾多錢買書?幾千好未?但好多人同條女食餐飯手仔都未拖就冇咗。餐廳包裝下可以幾百蚊餐變幾千,但書唔得 —因為你享用嘅過程唔使食裝修食品味,所以書店只能變咖啡店。你拎起本書打卡就得了,之後睇書係冇得炫耀的。
圖:首爾COEX,其實係圖書館,唔係書店。有乜書?唔知,唔識韓文。哥睇嘅唔係書,係企鵝(對,樓下有水族館,幾舊水入場)
1. 但凡有乜舖頭執笠。例牌答案係,地產霸權啦,租貴趕絶啦,米芝蓮又話死亡之吻加租迫死你啦(*)。但從來冇人會講人工貴。舊文寫過,至少N咁多上市嘅連鎖餐廳,最大成本一定係人工,唔係租(https://bit.ly/2DgvD5W)。但人人只係鬧租貴,冇人鬧人工高。因為你有機會打工,有朋友做飲食,但你多數冇朋友做收租佬。
2. 好啦,書店點解執笠?租貴咯。真係?只係書店先租貴?
3. 租貴。但何謂貴?有人交得起,咪合理,係咪?咁你見係咪加咗租冇人租?多數都唔係。但書店多數就交唔起太貴嘅租。
4. 所以,人講書店難做,係指書店比其他舖更加難捱租。否則你只係話租金高,咁點解取代你嗰間嘢交到?業主梗係唯利是圖,但總唔會特別憎臭老九,要收貴啲租。即係你交唔到,但有人交到啦。可能係金舖之類
5. 金舖呀之類你鍾唔鍾意,個人口味。哦你話「金舖影響市容社會需要書店」。咁你幫襯咗未?你唔幫襯,邊個交租?但你日日幫襯星巴克喎。
6. 有人話金舖錶舖賣奢侈品一百幾廿萬一單,梗係易交租。頂多啱一半。先唔講點解書唔可以賣貴。但收入係單價X量。星巴克一樣交得起貴租,甚至有啲快餐店都交得起租,單價一定平過賣書。但夠多人嘛。
7. 講量應該簡單啲。香港有幾多人買書呢?大家心照。況且,仲要好多人係經網上買。所以實體書店當然做唔住。
8. 而雖然網購方便,甚至平啲,但有啲體驗都係暫時未取代到嘅。至少餐廳就係(疫情後另計)。仲有名牌嘢都係。書?就唔係
9. 亦因為咁,你咪見書店轉去賣第啲嘢咯。誠品嘛,分租畀人賣下奶茶賣下文具咪得。咪交到租(雖然誠品都唔太好賺)。仲有樣嘢,點解啲奶茶要在誠品賣?我自己租唔得?做乜要分租誠品?就係因為誠品帶動成個氣場,飲杯嘢都型啲,同埋啲文青肯洗錢。呢個差不多係唯一一個賺到錢嘅方法。當然你可以有啲細細書店小本經營自己舖自己做埋員工咪得,但你只係唔計個市值租金(同埋你自己市值人工)。
10. 買書本身,實體店就冇乜「功能」的。N咁多人都係入去拎本書打張卡就走。比較有良心嘅,就好似HMV咁,入去睇完聽完—然後上網買。所以去書店買實體書呢個量,極之難谷。你有乜嘢必定要在個舖度完成?就係拎起本書打張卡。
11. 相比於網上買,實體店有乜優勝?呢個亦係你會唔會畀網上購物取代嘅關鍵。我去買化妝品,有人會同我傾計,我去腦場買嘢,可以問啲毒L意見。我去書店,你覺得有乜得著?好多大書店嘅員工,根本係對自己賣嘅嘢一無所知。幾時有尊重過自己賣嘅嘢?我去佐丹奴,姐姐仔會知道舖頭賣嘅嘢。但我去書店,係個個十問九唔知叫你自己睇電腦有就有冇就冇的。以前甚至幫你查都懶。咁我去嚟做乜?更加唔好講要你推介
12. 對,仲有一種玩法,賣個性,類似客製化,或者小店風情。即係樓下檔嘢味道麻麻,但個老細日日同你吹水,你覺得好親切。或者小型嘅唱片舖咁,呀店主可能好有品味,講得出李克勤唱《大會堂演奏廳》邊個版本好,知道《誰明浪子心》唔好聽合唱版。呢啲店亦係啲文青電影嘅主題。現實?都未必唔得,以前嘅二樓書店勉強做到。N年前呀舒琪(再講一次唔係剝衫或者KIKI麵嗰個)在灣仔間碟舖都係咁,啲戲佢自己貼埋評語添。
13. 問題係,呢啲先係最面對互聯網挑戰。呢個年代冇嘢多,網友多,屎眼多。而古語有云,“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one has one but they think each other’s stink.”。你求其用一秒時間,每一套戲,每一本書,都有N咁多人評論。而呢個偏偏係一個唔信專家嘅年代。咩呀,舒琪好撚叻呀?你拍戲叻過路蘭呀?肥仔你好叻呀?CFA好叻呀?我啲網友明明唔係咁講。所以,你舒琪啲意見,值幾錢?(**)
14. 所以,唔好迷信咩「金錶一條幾錢」「一日要賣幾多本書先夠交租」—奶粉賣好貴咩(冇買過,唔知)?就當奶粉好貴,咁賣漢堡包唔貴啦掛,賣星巴克屎水唔貴啦掛,人地夠「一日賣好多杯咖啡夠交租」。根本賣書嘅量就唔大。因為真係冇咁多人會買實體書,仲要扣埋網上買嘅。開書店嘅自己知,買書嘅,有幾多人?
15. 講完量,再講單價。呢個亦係最有趣嘅地方。再講一次,收入=量X單價。麥當勞星巴克就有量。但冇量?咪單價貴咯,食水深咯。珠寶店咪咁,呢,之前咩B&O都係咁。
16. 但大家都知,書係賣唔到貴嘅。留意完全同咩成本無關。長大啦,星巴克啲粉你估好貴?啲乜乜名牌衫,「成本」幾多?去非洲剝企鵝皮做?哦你計埋個設計師份糧?咁你不如本書計埋作者份糧丫
17. 個世界唔係咁運作,個客肯畀幾錢,你就可以收到幾錢。就係咁簡單。當然點樣令個客心甘情願畀好多錢,就係學問。但簡單答你,書,係賣唔到高價嘅。包裝一下,餐聽可以由幾百蚊賣到幾千蚊。但書唔得,正常人唔會幾千蚊買本書。
18. 原因?唔好話「反智」咁cynic.但至少,因為我地絶大多數人根本唔重視書本。承認吧,甚至好多愛書人,都係如此。書冇你想像中咁值錢,亦都冇得差異化。你好難因為裝修靚啲賣貴啲,因為你本書唔係在嗰度睇(所以咪要星巴克化)。
19. 證據?我是好現實的。你好鍾意書丫嘛。嚟啦喎,舊年用咗幾多錢買書?實體書!書店買!
20. 你當然可以屌我古老石山,而家點解一定要實體書?就算實體書我都可以上網買。係丫,我都係咁。但,我地而家講實體書店嘛。
21. 所以你自己可以計下,你用幾多錢去買實體書?唔好呃自己,寫低。
22. 之後你諗下,你過去咁多年,用咗幾多錢去旅行。食咗幾多咩米芝蓮。飲咗幾多杯乜乜奶茶。計下溝唔到嘅女用咗你幾錢。買六合彩用咗幾錢。然後你咪知,你有幾重視書。你咪知點解書加唔到價。
23. 事實係咁,因為,書唔係一種好有炫耀性嘅東西。或者話,你根本唔需要睇完本書,就可以得到佢大量嘅Utility —你想打個卡?入去拎起佢打卡走人。你想扮有睇過?網上大把書評有得你抄。所以,邊使買書?
24. 至於你話睇完晒書本入面得到嘅知識?Sorry,係唔值錢的。
25. 我知睇書係好快樂—但只係對某啲人(例如我)而言。唔係大眾嘅選擇(亦唔係三聯嘅選擇)。而即使你有呢啲咁另類似癖好(類似想玩制服咁)—咁你肯加幾多錢?係冇幾多的。至少我唔使買實體。
26. 所以返到尾,就係實體書店根本創唔到價值—但其他實體舖就可以。
27. 即使唔講實體書店,講書in general ,我都覺得係前景黯淡的。原因亦都係互聯網。但我唔係指亞馬遜搶生意咁簡單—我係指根本亞馬遜上買書嘅人都越嚟越少。
28. 原因係因為替代。因為互聯網。而家有乜嘢,你係要睇咗本書先知?其實近乎係冇嘅。你要知嘅知識,好易可以搵到,特別係好多人根本連內容農場同真知識都未識分。即使你真係知道,喂,呢本書好正喎—都有大量「圖書谷阿莫」,話畀你知,本書係講乜。太多免費嘅替代啦。
29. 有人話睇書多嘅人,講嘢寫嘢都唔同啲。我就當你去做KOL寫啲文都好啲。真係?我覺得唔係。你可以睇下乜嘢KOL多人睇,然後睇下同佢睇幾多書,有乜相關性。我好肯定你搵個靚仔靚女嚟,每日除衫拍片,反應一定好過佢睇晒成套柏楊版資治通鑑。
30. 未來其實好簡單,就係「睇書」呢樣嘢會被淘汰—但唔係完全,睇書會變咗某啲人嘅特定技能,你唔識冇大損失,你畀錢呢啲人,自己時間去做更有意義嘅嘢。等於兩百年前,個個識自己造衫,後來就出街買啦。疫情之情,其實都有人講話一百年後就冇乜人再識煮嘢,個個出街食。
31. 所以未來個趨勢應該係,睇書變成好似竹昇麵呀之類嘅技能。只有啲精通而又窮嘅人先會去做。其他人,咪幫襯呢啲人。返返去以前街頭講故咁:諸位,我地今日講《埃汾李的思考藝術》。上回講到,長洲賓客人數多(日本故事掛),今回開講,惠康聖誕大特賣—卻說辰衝執笠後……欲知後事如何?記得課金。
(*)我其實一路都唔明呢個邏輯在邊,如果正規原教旨經濟人更加係R爆頭。OK業主無良想賺到盡—咁唔通你未拎米芝蓮佢就唔係無良?佢當時就唔係想賺到盡?
(**)其實舒琪應該唔會睇到,但佢出名串,都澄清返。唔係佢評論冇價值,相反,係好有價值。問題係,而家啲人唔會識分呢啲價值。我地嘅教育,培養出一大班識字嘅文盲 — 最可愛係,佢地一樣認為我係文盲。乜撚嘢呀?有Facebook Page好叻呀?都唔知你寫乜。CFA好叻呀?發達未?星展好叻呀?陸東先係有料到。
————————————————————————————————
最新收費影片:第一次推介跑贏大市,同你回顧檢討下。仲有新推介。40分鐘,都係賣返$80
簡介及以前嘅片(未睇可訂):https://bit.ly/3iYMD0F
報名嘅,課程編號CC006:https://bit.ly/3eXVX1K
報完名交咗錢,呢度log in:https://bit.ly/3gYXu9e
之後按最頂「按此觀看」就得
仲搞唔掂嘅,睇埋下面,或者搵客服,或者PM我。
-------------------------------------------------------------------------------
【最新李聲揚收費影片】題目: 回顧第一段專欄片有幾勁!今段落多幾個Number賺死你!40分鐘,都係賣返$80
影片/課程編號:CC006
播放平台:https://homebloggerhk.com/web-class-player/
付款及收看步驟:
1/點擊報名收看 [影片/課程編號:CC006]
2/利用信用卡網上付款
3/及後有登入資料可以立即收看
查詢:whatsapp 63832145
笠山農場作者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高中國文課本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早上讀到這篇吳明益寫的長文,完全說中我的想法。
我ㄧ直認為不是比例的問題,而是目的的問題。除了能使用(語文),文學涵養的培養,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可是,不是文言文背多了,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就有涵養。涵養,無關道德不道德,愛國不愛國。辯證、賞析、體會、創作....都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份,而每個人的生命呈現,也塑造了藝術涵養的本體。
底下,請靜下來,慢慢品賞吳明益寫的好文:
【為什麼孩子要上語文課?】
收到一位參與課綱審查,卻素昧平生的學生來信,遞給我關於近期國文課綱審查的新聞,詢問我的看法。我回應他說,我已經在臉書多次表達過我的概念。
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到高中去演講,都會有一張投影片是: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另一張投影片則是:語文學與文學的差異。
這兩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沒有好好回答。至少在我的經驗裡沒有。
§
先不談第一個問題,簡略地談談第二個問題。廣義的「語文學」一般來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是我們在文學教育或課綱審查時常說的「聽、說、讀、寫」。它可以和「文學」(literature)深度相關,也可以不那麼相關。比方說寫一封信,若能達意、傳情、敘事、說理就行了(不必兼及四者),但它未必具有文學質素。某些信「才會」被視為文學,這意味著文學的評價有著比一般寫一封家書或情書更複雜的元素,以及審視的標準。
過去也會納入國文課教育的「應用文」,就是比較接近語文學的部門(只是它的教材編寫也不太符合時代情境)。我認為語文學若設定教學目標,它會更強調語言文字的認識、在不同情境(包括情感、論辨、思考表達等等)的正確使用,以及非刻意曲解的理解模式。
在這個範圍裡,是不一定要用文學作品來上課的。我們的國文課多半想兼及兩者,因此常只用文學作品來上語文學課程。結果出現的問題即是:我們的中學生不會讀、寫科普文章(作文課鮮少會叫你描述今天自然課的氣壓實驗以及你的思考歷程),當然也很少要學生用文字嘗試去表達法律、歷史、政治見解。
一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少數的少數會(想)成為文學家,多數是對其領域有興趣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在語文課裡學會未來可能專業領域的文字表達。對他們而言,尋找證據、參照資料、親身體驗或實驗來強化自己文章基礎的寫作方式更有實用性。而這類型作品並不容易在半個小時考場裡的考試來驗證,考場裡最有效打動評分老師的文章,多半是辭藻華美,具有較強抒情性的作品(即使那些情感不一定是真的),而這種慣性,則是從只選文學教材的國文課本累積起來的誤解。
只使用文學作品來上國文課的另一個漏失是,「口語表達」部門長期受到忽視。臺灣的口語表達訓練通常反映在演講與朗讀比賽的選才上,老師通常挑選擅長背稿、反應敏捷、外形良好、發音及語言情緒精準的孩子。這基本上沒有太大錯誤,但長年下來的陳舊教法形成了荒謬的制式標準。以朗讀來說,我曾在任教初期擔任過國語文競賽的評審,之後一律婉拒,原因是我受不了朗讀比賽裡的「假情感」、「假音調」。(這個議題且先按下不表。)
演講與朗讀活動雖然重要,卻欠缺與人溝通(傾聽)的元素,要補足這部分應該加入「理則學」與「辯論」。語文課不上理則學我實在無法理解怎麼教學生寫出有效的論文? 而辯論則會在傾聽後做出回應,正好可以補足演講與朗讀欠缺的訓練。
過去我在文化基本教材倒是學過一點狹義的語文學,如古典語文學(philology)或較專業的語言學(linguistics)。前者偏重從文獻的角度來研究語文,比方說中文系稱為小學的文字、聲韻、訓詁; 後者則研究語言形式,結構,內容等等。這部分我倒是希望保留在中學教育裡,依據不同的語言請校外教師開設短期的母語語文學概論。(比方說台語語文學入門、鄒族語語文學入門等等)
§§
或許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把語文學和文學混用造成教學目標混亂,以至於討論課綱選文也隨之不清晰的狀況。我舉大學的英文教育為例來說明。在臺灣的外文系可以粗分兩個系統的教學,一種強調語文學訓練(如翻譯、語文運用、狹義語文學),另一則是強調文學評論。
比方說師大英語系的英文系名是Department of English,明確地是以語文學為主力的科系。看專任師資名單,語法理論、語意學、外語教學……這類專長的教師要比研究莎士比亞、福克納等文學作者的專家要來得多。但台大外文系的英文系名則是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強調自己是語文學和文學研究並重(實際上較偏向文學)。從國內的研討會出現的教授與論文比例也可以知道,哪一個學校著重的是文學研究,哪一個系所是強調語文學研究。你很少看到師大外文系的老師參與臺灣文學的討論,但臺大外文系卻是常客。
這兩者當然是不能完全割離的,語文學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有時用文學作品來教授語文學也會有很好的刺激效果。只不過我們在觀察國外大學入學時要求的成績多半都是語文學式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混淆兩者的教學目標。
除非是文學科系的招生,一般的學力測驗都側重語文學領域,這是為什麼?因為藝術、美學教育大部分很難量化評量,也沒什麼量化評量的必要。而大學一般科系要的是有基本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生,並不是文采很好,未來可能成為文學家的學生。
當然,一般來說,藝術教育很成功的國家,國民平均的審美、藝術知識的水平是會相對來得高,但它並不是測驗的結果。部分可以評量的藝術指標,比方說是藝術史、文學史的認識,都未必完全代表一個人藝術鑑賞的能力。文學鑑賞更重要的特徵是:深化知識、批判力、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視野胸襟。它和語文學的評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原因是:語文學強調普遍運用,文學強調獨創;語文學強調正確,文學強調解放;語文學強調科學性,文學則可以接受偽科學;語文學是一種知識性的技術,文學可以是一種氣質、態度。要知道,許多時候,詩作與小說根本就挑戰了既定語言的文法、敘事模式,要能夠鑑賞與感受,本身就需要拋棄許多既定的語言文字規範與思維。
再從內容來看,現在國文課本選的文學作品,著重道德、倫理、族群與特定的文化意識的塑造......(最近的爭議,可以看出有些教師就是以道德意識批判作品,有些則是以民族情懷來檢驗)但如果我們直指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有悖德、挑釁倫理、批判自我族群文化等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作品就不易被選入教科書。這麼一來,文學視野的培養就顯得局限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作品選入課文後,作者看了測驗題目通常會覺得痛苦或不可思議——因為我們課本及考試系統都有刻意朝「道德正確解釋」的傾向,而許多作者是那種討厭與人同的孤僻者。
我的看法是,與語文學部門強調的秩序與規則不同,文學部門的教材應該朝向解放。文學部門的選擇,不應該以篇幅、類型為限,以「散文」為主體的選文早就落伍了,小說的篇幅也不該限於短篇、極短篇。我在中學時代,國文課本大概一周就讀完了,只有像《三國演義》、《聊齋》、《笠山農場》這類作品,才會吸引我讀一整個學期。篇幅並不代表閱讀的負荷量,吸引人的作品能讓你一天讀進數萬字,還覺得不夠過癮。
我的期待是,在文學教育這個部分裡,沒有部頒的「核心選文或選書」、沒有「文言或白話文」的固定比例,把這部分的權力下放給中學教師群體。好的學校或教師自然漸漸能在這領域的教學獲得成就感,也會得到學生的正面回饋。作品則在不同理念學校的選擇裡,重新競爭「典範」在不同時代的合理性。而各學校推薦不同的作品,預期也能帶動一定的銷售效應。
§§§
最後來談談翻譯作品能否選入國文課本這個子議題。我認為完全可以,而且非常重要。首先,翻譯作品是以此地語文呈現的,好的譯本通常已經修改為所譯語言的文字邏輯。比方說在學習科普寫作時,為什麼不能讀E. O. Wilson?為什麼在談現代主義時不能讀Emily Dickinson的譯詩?當然在比例上,以我的立場,希望以臺灣作家為主體,至於中國及亞洲作家、世界作家的作品當然也可選入。
以此地作家為核心的重要意義是,讓下一代理解寫作也是一個值得投入、讓人尊重的行業。且這些作品的文章內容必定含有更多在我們年輕時就能感同身受的元素。而原住民作品是此地文化演化出特殊性的重要關鍵,更應予以重視。
語文學與文學是否併在一門課裡的不同比例,或分立兩門課,或必修選修都可以再討論,但「文學」這個部分不要再讓考試來領導教學了。這是臺灣語文教育讓學生毫無興趣的致命傷。
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來看,文學教育也可以讓人興味盎然,像是歐洲現在部分國家,在初等教育時不再單以課名分類為主軸,還增加了主題式的課堂。比方說某周的主題是「機器人」,那麼各科目的老師就可以從機械、生物學、文學、音樂、歷史…….的角度來談機器人。這樣的教學終究會回饋到語文學與文學教育裡。你可以想像,在學生接觸到科幻小說時,同時讀到科學報告、機器人沿革史、生物的定義,以及播放音樂的機器演變……就會更了解,科幻小說不只是作者的想像力展現,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寓言,這時真正深植下一代身體裡的文學品味才有實踐的可能。
請以語文課程為基礎,讓文學課程成為最具叛逆、反抗、想像的場域吧。這應該是一堂沒有禁忌的課,可以挑戰現在所有的政治(想想那些安那其的作品)、種族、性別、人類中心主義的認同。這應該是一門最體現人性的課,性慾望、弒父慾望、叛國叛族(以追求個體卑微的愛情)、身體裡活著的殘酷性都是孩子們有一天可能面對的。文學教師也將成為最特別的一群人,習於接受挑戰、論理、談情,陪著下一代渡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青春午後,想像人生與人性。
年輕時我曾幻想過自己成為博學而有影響力的人,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我只能選擇幾個方向做為自己努力的指標——中學的文學教育並不在我深入鑽研的範圍內。這只是回應那位同學,以及我十年來反覆在演講中提及文學教育時的一點想法。文學教育自有願意投身其間的前輩、同儕去努力。文學教育朝不朝我心底理想的目標走,都傷害不了我現在從事的「文學」此一行業的信念與理想性。
你或許會問我,為什麼沒有回答第一張投影片「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的問題?我在想,如果到了闔眼之時,有些人認為我的存在曾對這世界產生過價值,那麼就算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句。正因為那些我所受的教育,所追求的藝術知識、審美、體驗或是創作,才構成我這個人活著之時的行為與價值。
所以,我們每一個受到藝術影響的人,都是這個問句答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