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藍家古厝③】210823
—續上篇—
◆藍雲錦
是藍鼎元六個兒子中的老大,在藍鼎元平定朱一貴後被安排來臺開墾,被視為里港藍家的「來臺定居第一代開基祖」,生平曾任福建水師提標,乾隆年間逝後更名為「國祥」,安葬在旗山鎮新光里中寮山下的「嶗碡坑」(平埔族語,意為野豬出沒處),同治年間後代重修墓園,...
【里港藍家古厝③】210823
—續上篇—
◆藍雲錦
是藍鼎元六個兒子中的老大,在藍鼎元平定朱一貴後被安排來臺開墾,被視為里港藍家的「來臺定居第一代開基祖」,生平曾任福建水師提標,乾隆年間逝後更名為「國祥」,安葬在旗山鎮新光里中寮山下的「嶗碡坑」(平埔族語,意為野豬出沒處),同治年間後代重修墓園,將藍雲錦與其子藍文俊合葬,重修墓地保存完整,至今已有二百十七年,深具歷史價值。
◆藍元枚
字簡侯,生於乾隆元年(1736),為藍廷珍之孫,父親藍日寵是福建銅山水師參將,藍元枚世襲三等輕車都尉一職;乾隆卅一年調派廣東擔任外海水師參將,補任海門營參將;卅八年奉旨接任臺灣鎮總兵,後又調任金門鎮及蘇松鎮總兵;乾隆四十九年擢升江南提督;五十二年正月,臺灣有林爽文倡亂,藍元枚因此調任福建陸路提督,隨後又改任福建水師提督,並出任參贊大臣。出兵攻打林爽文期間,乾隆五十二年(1787)七月病作,八月逆賊又從竹子腳、大肚溪、柴坑仔三道夾攻,藍元枚力疾出戰,結果病情加劇,後在戰役中病逝,死後受贈太子太保,賜白金千兩以治喪,並與其祖父藍廷珍同諡號「襄毅」,並稱之以「小襄毅」區別。
◆藍見元(藍媽田)
為藍鼎元第六世嫡孫,小名媽田。道光年間任阿里港正總理,道光十五年(1835)提議興建阿里港城以為防禦,東西跨距2公里、南北跨距10.5公里,以恆春咾咕石建造,開東西南北四門,門高一丈、寬一丈五,城垣圍以刺竹,城內鑿兩尺深之壕溝,屬三級城池。現存的南門及北門門額碑可以看到「正總理藍見元」的字樣。藍見元於1838年又出資捐建義塚,據《鳳山縣採訪冊》記載「在過港仔埔港西,縣東北四十二里,縱二里許,橫半里許」,即為現在位於過江村的第一公墓。其本身逝後則安葬在今永豐、里港路口,墳塚戰後曾有重修。
◆藍高川
字貴如,生於1872年,為藍鼎元第八世嫡孫,藍見元之孫,生父為第七代藍登座,將之過繼給官拜武都尉的族弟藍登旺。在乙未割臺後曾組織青年防衛隊對抗日軍,後因自認兵力弗如而選擇歸順;於1901年出任阿里港保甲局長,再改任阿緱廳參事,並從事製糖及開墾事業;1910年8月12日與蘇雲英(蘇貞昌祖父)等人於阿緱街(屏東市)共同創辦「臺灣商工銀行」(臺灣第一商業銀行前身)後擔任取締役(董事);1912年任臺灣興業株式會社監查役,1915年獲藍綬褒章,1921年任總督府評議會議員,1923年再獲勳六等瑞寶章,1927年因熱心公共事業受紅十字社總裁贈有功章,1928年受贈大禮紀念章。里港藍家古厝現貌即為藍高川於1923年為歡迎裕仁皇太子行啟而改建。
藍高川晚婚,前曾與臺南的黃鳳戀愛,但因門戶不對而遭父母反對,只能築屋於里港的古厝前安置直至其過世,1897年25歲再娶海豐鄭家的鄭萬為妻但未生子,數年後又娶阿里港街富商之女卜春金,另娶日本福岡的側室三治九江;於1940年3月23日逝世,享壽68歲,其一生共育有六名子女,藍家鼎、藍家精、藍家賢、藍錦綿、藍敏及藍富雪。
◆藍家鼎(1902-1954)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法學科,1939年初露頭角當選里港庄協議會第2至8回協議員,自此踏入政壇,戰後出任里港第一、二任鄉長,並有多項關於水災及架橋的重要政績。
◆藍家精(1904-1980),字國誠,原名家禛,於1918年4月15日改名。1928年與里港名醫劉振昌次女劉美錦結為連理,1931年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經濟科後,任職於高雄州廳教育課,1937年任職日本在中國的「華中派遣軍總司令部」,1938-1940年任高雄州協議員,之後擔任汪精衛政府參贊武官公署中將。還曾歷任屏東第一銀行商務董事、屏東農田水利會會長等,戰後在社會運動上頗具聲望。
◆藍家賢是藍高川最小的兒子,因母親非正娶,直到2008年才正式認祖歸宗,雖離開里港藍家很久,但卻熱心參與藍家的各項活動。2008年重修中寮山藍雲錦墳墓時,身為虔誠基督徒的他親自參與修墳的祭祀儀式;期間也請身為縣議員的兒媳婦林亞蒓為屏東藍氏宗親會申請補助;還主持編纂《空靈跫音─里港藍家大厝內滄桑三百年》一書,對藍家掌故軼聞知之甚詳。
◆藍錦綿,1909生,為藍高川長女,畢業於臺北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嫁給基隆顏家顏雲年之子顏德潤。
◆藍敏(1921-2002),日本名藍敏子,為藍高川次女,先後畢業於北一女、東京女子大學外文系、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系,並在金陵大學修習國際法。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為避免臺灣受到美日交戰的波及,歷時一年半自福建省徒步前往江西省向中美合作所主任戴笠提供關於盟軍登陸臺灣作戰的建議,並為其攜帶發報機返回臺灣。後因兄長藍家精被指控為漢奸成為戰犯,藍敏再度前往南京,並與陸軍一級上將徐永昌次子徐元德結婚。戰後曾任中華民國首任臺灣地區空軍司令林文奎的翻譯秘書,還曾投資於貿易公司及金山農場,並一度取得可口可樂的臺灣代理權。
#屏東 #pingtung #里港 #阿里港 #屏東里港 #屏東景點 #古蹟 #史跡 #historicalsite #建築 #architecture #屏東老屋 #老屋 #古厝 #oldhouse #oldbuilding #藍家古厝 #洋樓 #洋式建築 #歷史式樣建築 #historicism #勳章飾 #cartouche #山牆 #ionicorder #閩洋混搭 #三合院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竹子屋建造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近年來各種參與式的藝術創作與策展行動,不僅使得我們將關注的焦點從產出成品的本身移往作品共創過程的設計與思考,也讓我們思考藝術創作者與策展人對於自身角色與合作對象權力關係的反思與實踐策略。我們來透過 典藏 ARTouch.com 龔卓軍老師這篇文章的梳理,從藝術家陳豪毅在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進行的「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計畫發展脈絡,看到藝術家生命經歷與地方生活交織的深刻意涵。
--------
其實,許多當代的繪畫、雕塑、公共藝術、社會參與藝術的直擊人心,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創作論述」撼動人心,而是因為它們以嶄新的形式,敲打到觀眾的感性內核與生命黯黑之處。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在今年暑假蓋好的那幢沒有創作論述的家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陳豪毅的創作路徑,或許因為位於成功鎮和平國小老師和當代原民的身分,使得他在畢業後展開了非常不同的創作與策展路徑。從2014年開始,卑南族與阿美族混血的陳豪毅,已經以「沒有作品的藝術」這樣的跨教育理念,來創製國小藝文實驗課程,並且把三民國小和平分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海岸阿美血統的小朋友視為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在這樣的實驗課程裡。譬如「宇宙課程」,就是把東海岸最常見的星空、八大行星、外星人,甚至是隕石、星座與隕石坑問題,都轉化為陶作、裝置與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問與創作」的起點。他引導學生拍攝介紹八大行星的影片、挖隕石坑、露天坑燒隕石,同時透過蒐集柴燒木材的勞動過程,讓這一連串的創作行動,打開學生探索各種身體能力與材質對應變化的過程。最後,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天,「和平呼叫宇宙星」計畫引導下的整個典禮,小朋友們播放這些自創影片,以及最重要的是也播放一百多部NG的探索片段,讓持續一天一夜的坑燒隕石過程和歌唱,成為學生身體記憶與材質探索的成果。「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用玩樂的方式學習,讓小朋友們快樂探索,讓他們的身體去記憶。原住民跟一般的漢人不一樣,他們是用身體去感受,他必須要流汗、跑來跑去,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指甲弄得很髒。」(註3)包括藝術家陳豪毅本人,雖然過去學習的是陶藝,但這也是他第一次進行野地的坑燒法。因此,即便是對老師的角色而言,也需要「學習如何去學習」(learning to learn),這正是人類學家Tim Ingold所謂的「探究的藝術」(Art of Inquirying)。(註4)」
..
陳豪毅在2011年畢業後回台東,開始在成功鎮上的和平國小服務,直至2018年辭職離開。這個期間,除了他開發出來的「宇宙課程」之外,手做築造計畫是他非常重視的教學手法。他引導小朋友蓋煙燻櫃、蝸牛室、樹屋、瞭望台、軌道車,讓學生在學校養蝸牛,爬上動手蓋的兩米高的瞭望台去瞭望。這些建築創作行動,一定會有採集材料的過程,去附近坡地採竹子,到海邊去採漂流木,「帶他們做時,反饋很好,小朋友可以很清楚地認知他們在做什麼,這種學習比閱讀書本好很多,而且有很多好玩的時刻。譬如撿漂流木時,我會讓小朋友坐在漂流木上,然後開車一路把漂流木拖上岸來。小朋友超開心的,會不時拉著我說:『老師再來再來,再去揀木頭。』燒隕石時,叫小朋友去撿木頭,平時沒有被注意的材料得到了他們充分的關注。蝸牛室建成之後,他們養出來的蝸牛超多的,而且從家裡一直帶來。」.
...
陳豪毅回憶起他剛到和平國小時,就受命做過一次傳統屋建造的完整記錄工作。於是,他開始更密集地找老人家探問房屋方位、柱子尺寸、空間規畫、材料採集等更為細節的問題。在細問之下,才發現麻荖漏部落其實有三間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屋,後來因為道路規畫的關係,一間在巷子深處,一間被包覆起來在樓房裡面。當然,這是傳統部落與家族不願提及、不想面對的一段歷史,因為信仰改宗而造成巨大的信念變遷,使得原本全部都是傳統屋的部落,目前也只剩下一些厲害的老人家,屬於陳豪毅的外公那一輩的老人家,曾經有看過造屋過程。但實際參與造屋又有完整記憶的,在部落裡幾乎已近完全絕跡。陳豪毅在調查過程中,直接去測量各種結構上的實體尺寸,看過這些隱藏在部落角落的三幢傳統屋之後,他不斷修正自己原本的設計圖,那張早先按照和平國小時的蓋屋記錄畫下來的設計圖,又開始了「圖表」的運動。
就此而言,有人或許會質疑本文作者:那麼今天任何一個建築師修復老屋或標下古蹟建築的修復標案,也可以算是當代藝術的創作行動嗎?對此,我可以提出的初步回應是:一位當代藝術與策展訓練背景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可能沒有建築師執照,但正因為陳豪毅試圖建立的傳統屋,已經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築造過程與技巧,那麼,在幾乎超過半世紀已經沒有任何新建的海岸阿美家屋的斷裂建築史來看,是否我們可以透過具有當代藝術實踐背景的他的家屋創作,以人類學家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ilfford)的《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的當代觀點,看到一種嶄新的復返式、重新聯結歷史經驗式的家屋創作築造行動?」
(引用自: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8356.html?fbclid=IwAR3DjUCR3l6bQ-P7fxAHcP6oZKD0n4l8xOuB1sci9EOCax1yOAD7so1xvHE)
竹子屋建造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身為一名探險家,必麒麟幾乎走遍了臺灣各地,與原住民進行深入交流。那麼,在他眼中,原住民是怎麼樣的一個族群呢?
以下內容節錄自由必麒麟本人撰寫的《歷險福爾摩沙》:
原住民多居住在深山地區,鮮少與漢人接觸。一直到 1865 年,我才有機會拜訪莫里遜山附近的原住民,在此同時,淡水商人陶德則見到了臺灣北部的部落。
住在西部的漢人相信山地原住民長著尾巴,模樣像猿猴,還會吃人。長尾巴的想法當然是無稽之談,至於吃不吃人,倒是值得爭議的。
事實上,山區原住民十分熱衷獵取人頭,能將敵人的首級帶回部落,是一名勇士的偉大功績。
一旦獵得人頭,其家屬和族人便會設宴慶賀,將死人的腦漿混入烈酒裡,一飲而盡,據說這種酒可增加力量,變得更為英勇。
除此之外,我並不認為臺灣原住民是食人族。即使有上述那種行為,漢人也不能蔑視原住民,而自視中國文明高尚。因為漢人社會中也流行一些可怕的行為,例如:
『罪無可赦的罪犯被處予死刑後,劊子手會將死者的肝臟挖出來,過油煎烤,切成小塊狀,自己吃了一口後,把剩餘的賣給觀眾,他們相信吃過這種肝臟,可以感染被砍頭之罪犯的大膽勇氣。』
1868 年,在臺灣府附近,有一位不幸的基督教徒被一群漢人暴民扯成碎片,最後他的肝臟就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樣被人吃了。
山區原住民以部落形態群居。他們所居住的房子用石頭建造,屋頂也是石板瓦,外觀十分潔淨,也有若干部落用竹子茅草和泥土建造房子。
原住民通常對外國人很友善。如果送一些肥皂、小珠子、紅布、鋼製器具或小鏡子,他們會十分感激。原住民對漢人極為反感,有時也對行為不檢點的歐洲人表現敵對的態度。
原住民具有特殊的敏感度,可以察覺文明人看不出的足跡,去追蹤敵人。常常,只要發現可疑人物,他們便尾隨跟蹤許多哩路,一定等到最有利的時機才出現,敏捷地將敵人包圍起來。
所有原住民都是英勇、技術高超的獵人和漁夫,即使年紀輕輕的獵人,也能輕易獵取一隻鹿。通常,他們有一種特殊品種的狗幫忙打獵。
我拜訪過幾個部落後,發現男人們除了打獵、捕魚、戰鬥和製造或裝飾自己的武器外,心裡並無其他懸念。
婦女們負責背負重擔、做飯、照料農務、種植玉米、旱稻及煙草,空閒時還要織布。
她們善於用麻和多色的歐洲棉線,編織美麗的紋布,製造精美的網袋。男人們要遠征狩獵時,一些婦女也跟著去,好將獸肉揹回部落……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斯卡羅 #羅妹號事件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必麒麟 #探險家 #歷險福爾摩沙 #原住民 #習俗
▶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臺灣人是什麼模樣?英格蘭冒險家必麒麟的福爾摩沙歷險記,網站文章這邊請:https://bit.ly/3lgfbVj
📖本文節錄自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著作,由前衛出版社的《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
竹子屋建造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城小事】有泰雅族的地方 就有桂竹
文/黃思齊
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專員陳秉宏Botu Cawmin是擅長樂器的原鄉青年,以恍若歌謠的語調述說泰雅族人與竹的密不可分。「如果你喜歡一個女生,就把竹子做的口簧琴掛在她家門口。」他說,過去以桂竹建造家屋,取水引水、製作食器,也因著對音樂與儀式的重視,族人都有 #竹製口簧琴。
除了自製生活用品,鎮日與竹為伍的泰雅族人,會將光潔強韌的竹子仔細砍伐下來,小心翼翼運送下山販賣。清晨盤點人力與機具後上山伐竹,砍伐員用鏈鋸從貼近土壤的桂竹頭處砍下,傾倒時控制集材方向,助手處理枝葉後,將整理好的竹材以架設好的索道或卡車吊臂,移動至土場暫置再運送下山。伐竹既是勞力活,更蘊藏對環境細節的認識,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鄭揚宜說,「像是在60度陡坡伐竹,還要判斷風向,變換鋸竹方向,如果不是從小生長在那個環境裡,是很難做得來的。」
#泰雅族與桂竹 #桂竹協會 #Qenay na bamboo #櫓榪竹工作室
#桃園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