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他人對談】林達陽 X 渺渺
⠀
⠀
⠀
▼達陽問/渺渺答
⠀
⠀
1.除了感情題材,妳還想像過嘗試什麼主題的創作嗎?
⠀
一直認為「痛苦」是每個人極力避免卻不可或缺的重要經驗。去年成立虛擬機構──微小疼痛收容所,蒐集許多關於痛苦的故事和信件,期許能將它們轉換成文字或圖相的創作,期待透過微小疼痛...
【重要他人對談】林達陽 X 渺渺
⠀
⠀
⠀
▼達陽問/渺渺答
⠀
⠀
1.除了感情題材,妳還想像過嘗試什麼主題的創作嗎?
⠀
一直認為「痛苦」是每個人極力避免卻不可或缺的重要經驗。去年成立虛擬機構──微小疼痛收容所,蒐集許多關於痛苦的故事和信件,期許能將它們轉換成文字或圖相的創作,期待透過微小疼痛收容所的「濾鏡」能夠讓人看見疼痛除了苦痛以外的面貌。目前計畫還在執行中,部分創作收錄在《我在水裡的日子》。
⠀
⠀
2.疫情期間都很難跑遠,在台灣有什麼地方是妳想去的?
⠀
沒有特定耶,但希望是有星星或螢火蟲的地方,很著迷黑暗裡會發亮的小東西。高中時一次晚自習在操場碰到一隻螢火蟲,我從未聽過螢火蟲能夠替人實現願望,但當時同行的朋友們紛紛開始許願,希望考上某某大學,希望可以離開花蓮,希望交到男朋友。無邊無際的黑暗裡,微弱的光芒成為希望的載體,而每個人都認真相信著說出來的都會成真,很想念那段純真且方向明確的時光。
⠀
⠀
3.很佩服妳認真經營ig的用心和恆心,有沒有猜測過,在追蹤者眼中妳的形象是怎樣呢?
⠀
可能會比較接近憂愁哀傷的樣子?雖然沒有想要營造特定的形象,但可能因為引起書寫行為的通常不是帶著快樂、積極、正向等等感受的事情,而讀者又只能透過文字認識我。大家眼裡的我是不是孤獨憂鬱冷僻又拍逗陣的人呢?(QQ開始憂心起來)
⠀
⠀
4.很少看妳談音樂(但我們選了一個別人的歌名當講題),喜歡誰或哪首歌?
⠀
我使用的音樂app會統計年度聆聽的時間,2019年共約十七萬分鐘,換算下來約每天八小時,才發現清醒的時間裡,我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被音樂陪伴著,我想我可能極度依賴音樂卻沒有自覺。工作或行車時為了避免分心通常不聽有歌詞的歌,這半年最喜歡Silverbus的〈When Will You Sing To Me Again〉。
⠀
⠀
5.很好奇,除了寫作和攝影,真實生活裡還有什麼能帶給妳快樂呀?
⠀
看海!居住的地方離海不遠,高中時甚至翻過牆就能看見海,海之於我的童年和青春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標記。最近一次被海深深迷惑是十月初在台南的頂頭額沙丘,夕陽落入海面的十幾分鐘,美到連相機都捨不得拿出來!
⠀
⠀
⠀
⠀
▼渺渺問/達陽答
⠀
⠀
1.創作之於你的生活是一個甚麼樣的存在呢?是否具有什麼樣的療效?
⠀
創作是怎樣的存在嗎?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事情」。
以前得失心比較重,創作是一個我努力想完成、甚至超前進度的事,單純因為好勝和好奇,想知道更多關於這事的細節、秘密。有點像是一個冒險場景或秘密基地那樣,高中很喜歡的社團的社辦,或者越打越入迷的電動遊戲。
現在比較平常心了,有一些事情,是你和最好的朋友才能說、甚至才會想到的;也有一些事情,是你和親密的愛人才會說的。這有點像是我寫散文和詩的感覺。(這樣想起來真是蠻療癒的)
⠀
⠀
2.疫情過後,有沒有最想哪一個地方旅行?為什麼?
⠀
疫情前夕去了多年沒有去的紐西蘭,那裡緩慢的時間感,好像重新調節、校正了我的生活。再早連續幾年都去日本,那裡緊緻的生活態度,也給我一樣的感覺。
疫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過去,但我想疫情後最想去的可能是冰島吧!之前看電影《白日夢冒險王》,一個底片部員工的奇想冒險之旅,荒謬又迷人,好像是文學創作者的隱喻喔。影片裡惡劣荒涼的地形有壯麗得近乎神聖的美,幾乎把天堂和地獄並置在一起了,更是大加分。經過疫情,常覺得世事難料,如果把整個世界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樂園,我們可以用不知道多長的此生去玩,那趁還沒有老去,我想先去遠一點、瘋狂一點的地方。
⠀
⠀
3.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
⠀
睡到自然醒,做真心相信的工作,再收編一隻貓(或在街上固定照顧幾隻貓),養一缸花色燦爛的孔雀魚(或鄰近有許多溪魚的清澈河流),大面窗戶採光良好、面向山或海的房間,窗外有鳥鳴,有一些好聊、喜歡文學、但不常互相打擾的朋友,讓我可以一直寫作。
其實說起來,在母校東華大學當駐校作家這段時間,好像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
⠀
⠀
4.最希望擁有哪一種才華?(來自普魯斯特問卷)
⠀
想了一堆,結果發現都是特異功能而不是才華(尷尬)
現世的才華當中我最希望擁有的,我覺得我勉強算是擁有了──能寫艱難的詩也能寫溫情日常的散文,這樣就很好了。
如果還可以擁有第二種才華,那我希望能擁有更好一點的投資理財能力。(大概只有這樣,才能保有盡情發揮第一種才華的自由吧)
⠀
⠀
5.寫作的路上對自己有什麼期許嗎?
⠀
前幾年女人迷訪問時,我說希望自己能透過寫作,成為別人生命裡的重要他人。在另一人的生命歷程中,透過文字,給予了解、同理和祝福,這是多好的事。
現在我還是這樣想。只是想偷偷加個但書:「但是無論如何,不要勉強自己,也不要令自己失望。」
⠀
⠀
⠀
⠀
-
⠀
2020華文朗讀節,我和渺渺 @smallandsmall2016 將在華山文創園區對談,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玩,請留意這幾天的報名資訊喔(額滿後,只要場地仍有空間就仍然可以入場,但就得站著了)
⠀
時間:11/15(日)下午4:30-6:0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 中1C二樓
⠀
⠀
⠀
#林達陽 #渺渺 #華文朗讀節 #華山
童年歌詞某某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抵達光是坐進四個人就會讓彼此稍嫌親密的小房間,荒井十一盯著房裡的古玩:黑膠唱機、錄音帶、老檯燈。他說他滿喜歡復古的東西,但看到了往往也不買,只是看。「因為我不知道要放哪裡。有時候會住台北,有時候在北京,所以⋯⋯」
⠀
若非因著疫情,他基本上不會在一個城市停超過一個星期。香港有他父母的房子,台灣有妻子的家,荒井十一自己近年主要待在北京,三地輪流跑。他愛看球賽,尤其喜歡足球,支持曼聯隊,世足賽時支持英格蘭隊。身邊朋友會問他:你明明是個日本人,怎麼支持英格蘭隊呢?另一些朋友則問:你明明是個香港人,怎麼支持英格蘭隊呢?
⠀
成為製作人以後,荒井十一交疊的來歷成為他的資本。樂手從中港台三地來,有時是新加坡,有時更遠,對他而言不成問題:「我是最不怕文化多的,因為我自己本身比誰都多。我可以溝通英文、中文、廣東話⋯⋯,所有人聚在一起,反正我來解決就好。」
⠀
1977 年,香港成立音樂事務統籌處,是如今音樂事務處的前身。每年,音樂事務處開辦近八百個中西樂器訓練班,為 6 到 23 歲的青少年提供三十多種器樂課程。其中一間這樣的訓練班,正好就在荒井十一童年時的住家樓下。他 7 歲時,家人說不如去試試看,從此他練古典打擊。17 歲那年,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指揮來香港巡迴,看見他的表演,問他要不要到北京。荒井十一答應了。
⠀
只是沒想到,到了北京,邀請他的那位指揮和樂團衝突,翻臉走人。少了引薦者,樂團留住荒井十一也不是、不留也不是,拖了一段時間,他只好求助在中央音樂學院就讀的香港同學,借住宿舍。就這樣,他在異鄉舍房裡遇見主修鋼琴演奏的妻子,爾後又多了一位台灣親人。
⠀
妻子的父親張俊傑是音樂廠牌「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的主理人,是台灣第一個從事原住民古調採集、文字整理及演唱的團體。算一算,認識妻子二十多年,荒井十一跑過台灣原住民抗爭運動、製作過原住民母語音樂專輯,他的第二座金曲獎最佳製作人,也是以有著原住民身份認同的歌手阿爆的專輯《vavayan.女人》拿下的。
⠀
金曲頒獎台上,他笑著說自己的中文沒問題,像是早料到台下會訝異。來自日本的父親、來自香港的母親、來自台灣的妻子,所到之處,荒井十一都習慣被當成外人。
⠀
「不管去哪裡,我感覺都不是當地的人。但我也不會覺得不舒服。之前做莫文蔚的專輯,我們聊到『我的家就是我的行李箱』這個概念:不管去哪裡,只要我的行李箱在那,我所有最重要的東西,都會在那個行李箱。那裡就是我的家。」
⠀
他笑著,眼神又環繞了房間一圈,「也因為這樣,我沒辦法買東西。」一臉讚嘆,既是讚賞,也是感嘆。
⠀
⠀
⠀
以精準為基礎的自由
⠀
直到拿了金曲獎、受訪,荒井十一還是不太確定自己的音樂生涯為什麼從打擊樂開始。「去學音樂的時候我才 7 歲,老師問你想學什麼,你哪知道想學什麼?老師就看一下你手掌長怎麼樣、嘴巴也大概看了一下,然後說喔,那你學打擊樂吧。」看施主骨骼精奇,乃萬中無一的練鼓奇才⋯⋯那位老師一句話,荒井十一走了半生。
⠀
他的父母親一如「香港的父母親」,不只送他學音樂。小時候的荒井什麼都碰,連功夫也學過,那時練什麼拳法現在已經忘了。
⠀
「原本什麼都喜歡,但學樂器之後會進樂團和大家一起練,有一個群體。你會覺得大家一起的感覺很好,音樂就繼續學下去了。」
⠀
⠀
從他的描述中,可知他兒時家境不差。少年時代,他個人房間裡有台 Hi-Fi CD Player,那時香港還有許多小型唱片行,他就讀的學校附近就開了幾家,荒井十一三不五時去逛,「看到封面喜歡的都會買」。交響樂團裡打鼓的他,第一張專輯是劉德華,喜歡聽李克勤,也聽當年流行的鄺美雲、周慧敏。
⠀
「家裡有個菲律賓來的傭人,我透過他認識了非常多英文歌。」他說,「有時候白天,他就在家裡放 Oasis,我就想說,欸這個很好聽⋯⋯」
⠀
專輯裡不會每首都是自己的愛歌,荒井十一也像那個年代的其他人,自己買卡帶,節錄不同CD 曲目弄成自己的 mixtape。這是他當時最著迷的娛樂。
⠀
到了北京,荒井十一和同學組自己的樂團,就翻唱 Oasis、Luna Sea。樂團玩著玩著,團員會問他要不要尬別團。今天和 ABC 練、隔天和 4567 練,全盛時期,荒井十一曾經同時參與三十幾個樂團。
⠀
「有一個世界音樂的團,然後有一個重金屬的團,還有一個民俗樂的⋯⋯就是有馬頭琴的那種⋯⋯然後到爵士的、玩 Fusion 的。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嘗試⋯⋯」
⠀
一如血緣與國籍給他的生命經驗,從古典到當代也沒讓荒井十一感到疏離,只覺得好玩。他說,古典樂得照譜來,該演奏的時候才能演奏,演奏的時間可能也不長,這是古典的趣味所在:如何精準地給出那一下;到了樂團,沒了制式的樂譜,有趣之處變成如何將創意放進作品中,創造自己的手法。這時,古典樂裡練就的基本技術,成了恣意自由的基礎。
⠀
⠀
⠀
不斷地解開
⠀
2010 年,荒井十一製作《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專輯,拿下第 11 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製作人與最佳錄音,樂手之上坐穩了製作人身份。2014 年開始,他接下陳楚生「一見如故」巡迴演唱會音樂總監、再到隔年的林一峰演唱會、莫文蔚演唱會。2013 年,他創立「十一音樂」,又兼起音樂廠牌主理人。
⠀
合作對象越多,面對聽眾越廣,讓他花費更多時間思考的反而不是音樂,而是人。「我不會去考慮台灣藝人的音樂應該聽起來如何、北京歌手的音樂應該聽起來如何;這麼多年,我比較常遇到的問題是,噢原來台灣不太了解北京是怎麼收費的⋯⋯很多不一樣的系統和習慣。但我自己全部都沒有,因為我哪裡都不是。製作時,我只能夠創造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習慣。」
⠀
⠀
所謂「自己的習慣」,其實是溝通。他說,過去到中國製作單曲,對方習慣只標明作詞、作曲人,歌詞本一打開,沒有其他製作名單。合作最初,荒井十一便要求將製作團隊寫上,「也許因為你要求,結果就有了共識,所以要很習慣提出要求。」
⠀
「北京的練團室是沒有練團費用的,不會按小時給多少錢,所以一場演唱會前練一個月,每天一首歌練八小時,練到好;但在台灣和香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光練團室費用就超出預算。台灣和香港的樂手會依照這場演唱會的規模,假設收了三十個小時的練團費用,那這三十個小時一定會幫你做完所有的歌。」
⠀
差距如此,有沒有摩擦?「肯定有啊,因為你破壞別人的習慣。」
⠀
少了「自己人的默契」,只好藉由表達來釐清。音樂製作上,荒井十一也以這樣的態度面對。「我會去了解找我合作的歌手應該要被放大的特質是什麼、沒嘗試過的是什麼。我已經很習慣每次做專輯之前需要一到兩個月的認識、無數次的見面,和歌手聊天,把他喜歡的東西溝通出來。」
⠀
這樣還不夠。「每個人一定有自己喜歡聽的方向嘛,但有時候你喜歡聽某某某,某某某在你身上卻是不成立的,這和你的能力、才華、天份都有關係。我身為製作人其中一件工作,就是要去衡量你喜歡的跟你能做的要怎麼結合,做出一個你自己喜歡,但又適合你的東西。」
⠀
過程惟有耐心。有時就算一兩個月,也沒有聊出真正的想法。製作歌手許鈞的專輯時,一開始兩人興趣相投,發現彼此喜歡的音樂相近,決定往一個方向前進。但在製作過程中,荒井十一發現許鈞在音樂中加入更多個人想法,而荒井十一則希望朝最初他們決定的方向做。
⠀
「如果直接按照我的模式去做,這個問題到專輯完成後問題一定會很大,因為歌手心中會認為這個過程是不對的。習慣上,我就是一定要把這些結都打開。如果這些結不打開的話,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一定會有誤差、不可能是一張很好的專輯。」
⠀
⠀
⠀
我並不完全是那樣
⠀
近十年的製作生涯,累積二十多張專輯製作經驗,除了《vavayan.女人》,荒井十一也藉莫文蔚的《不見不散》拿下金曲最佳製作人。他製作的歌曲中,常採用非爵士鼓組的節奏樂器,這與他曾參與世界音樂樂團的經歷聯繫在一起。在荒井十一眼中,器樂的編排並不是唯一解:並不存在對某一首歌「絕對適合」的編曲,合適的編曲是依照某個場合希望呈現的氛圍而隨時改變的。
⠀
近期,荒井十一在《歌手》節目中負責袁婭維的表演。賽程中,袁被淘汰,團隊需要搶進突圍戰才能繼續比賽。「突圍戰的曲目,團隊想要表達被淘汰確實很悲傷、因為在你的遊戲規則中我輸了;但縱使悲傷,我們也知道不管這個遊戲規則是什麼、我們認為我們在做的事是對的,我們沒有要做出討好你們的音樂。」
⠀
最後袁婭維選唱了〈盛夏光年〉。原曲的搖滾元素,在開頭幾乎抹消,荒井十一在歌曲 intro 先以撩撥的吉他與複沓的鋼琴帶進低迷氛圍,進入主歌時再以融合現代音色與非洲風情的 Afrobeat 為基底,發展了完全相異於原曲、極具異國味道的詮釋,「先決定要表達的點是什麼,然後再去選擇用什麼方法。」
⠀
⠀
專輯製作,也一樣要回到歌手自身的特質。製作阿爆的專輯時,荒井十一感受到她身為主持人的幽默,加上阿爆對母語的使命感以及過往「阿爆 & Brandy」組合所做的 R&B 曲風,組合起來才完成了《vavayan.女人》傾向 up-tempo 的風格。「如果不是阿爆,那張專輯就不會長那樣。『原住民的音樂是什麼』不是我會先考量的點。」
⠀
在製作母語歌曲時,除了將某個相對少數的語言放進主流曲風或旋律中之外,更進一步還能做什麼?這是製作人會面臨的提問。純粹語言的移植很容易落入一種文化的去背,但過於強調該語言所相應的文化音樂元素,似乎又顯得將那些元素標籤化。身為經手過台灣原住民音樂的製作人,這是荒井十一提出的答案:「當歌手本人和音樂的關係合理了,我們再來考慮所謂母語音樂要負的責任。」
⠀
脫掉群集的印象,回到個體。這或許也是荒井十一自身的經歷使然。某年他以樂手身份參與齊秦演唱會,遇上中國反日潮,演唱會上介紹樂手時唸到他的名字「荒井壯一郎」,台下觀眾一陣冷清。演出之後,齊秦對荒井十一說:我下次還是不要唸你的全名好了。
⠀
完成《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那一年,他上陶晶瑩一檔節目受訪。採訪過程中,陶晶瑩對他說:對嘛你日本人,難怪你做事情那麼仔細。荒井十一回答:有嗎?我不知道有沒有。「我那個時候感受到,大家會認為我做事情的風格一定和我的出身有關,但是,因為香港就不是一個被認為很仔細的地方⋯⋯香港的特點是所有事情都要很快,砰砰砰砰砰砰弄好⋯⋯那你說我有這樣嗎?我也有。可是,我是不是完全是那樣?也不是。」
⠀
⠀
雖這樣說,他也羨慕能夠有一種認同。朋友們問他為何支持英格蘭隊的那個問題,他不確定怎麼回答,「我看日本隊我也很喜歡,我看中國隊我也很喜歡。我比較不知道我應該怎麼表現。我很羨慕別人會知道『喔我一定要支持那個隊伍』,因為我支持誰,都⋯⋯都不是很說得過去。」
⠀
說完,他大笑,「幸運的是,在台灣,擁有一些日本的背景,大家對你的印象還是偏好的。我覺得我有受惠於這一點。」
⠀
⠀
⠀
忍住更重要
⠀
最近參與音樂節目的製作,籌備時間短,強度也高,荒井十一時常遇到臨時更改編曲的要求。採訪中,他打開手機相簿,給我們看一張笑話截圖:某新聞文中引用「黑夜總會過去,光明才是永恆」,線上發佈卻總被退回,編輯很憤怒,問窗口「哪個詞犯規了?黑夜還是光明,還是永恆?」窗口回:犯規的是「夜總會」。「最近遇到的事,大概就和這個笑話差不多。」荒井十一說。
⠀
這似乎和他最初跨足製作的動機相違背了。「當樂手,相對是沒有任何負擔地在表演。但我想要控制那個 flow。以前演奏別人的演唱會,我會有很多我的意見,但我的角色不允許我去主控這件事,所以我想辦法讓自己主控。」
⠀
身邊有許多優秀音樂人,不乏台灣之外的歌手,華語樂界人人都希望能藉由金曲獎被關注。荒井十一聽過不少案例,非台灣音樂人報名金曲時被台灣的公司耽誤很多時間、甚至收取不合理的費用。藉著岳父飛魚雲豹團隊基礎,荒井十一開始為音樂人朋友做發行,結果從第一年開始,幾乎每一年荒井團隊經手的發行都入圍金曲獎。荒井開始擔任製作、設立廠牌的契機,從這裡開始。
⠀
⠀
打擊樂手擔任製作人,過往難以想像。工作時,荒井十一會遇到的困難,是當和聲樂器的表現需要改變,他沒有辦法立刻解決。為此,他在團隊中會放入負責旋律樂器的成員來應對。但除此之外,擔任製作的打擊樂手和其他樂手並無太大差異。他甚至覺得,因為自己是個打擊樂手,對旋律風格沒有固定傾向,莫文蔚、阿爆、蘇運瑩,一張張專輯在他手中生成不同曲風,又是另一種自由。
⠀
去年金曲三十,Apple Music 團隊邀請荒井十一開出製作人的必聽歌單。除了自己製作的〈不散,不見〉,歌單中常石磊製作的林憶蓮〈無言歌〉、〈枯榮〉,陳粒的〈芳草地〉,A-LIN的〈未單身〉⋯⋯,中慢版、磅礡、隱微的救贖感,放掉氣力的歌唱表現。有趣的是,雖然他歌單中的歌曲有特定傾向,打擊樂的比例卻一概沒有想像中大、節奏樂器亦少炫技,常常只輕輕在背景中運行。雖是打擊樂手,打擊樂卻鮮少是他青睞的音樂的主角。
⠀
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很有意思。「我到北京之後,參加這麼多不一樣音樂類型的樂團、在每個樂團中摸索打擊樂手可以做的事,過程中,我越來越體會一個重點就是,打擊樂在它該有的時候出現很好聽,但當它在不該有的時候出現,就會非常不好聽。」
⠀
「年輕時,你會希望自己盡可能出現在每一首歌裡、盡量加這個、加那個,讓自己很忙,讓自己有更多的參與。但當你越深入了解某一種音樂形式之後,你會懂得把握什麼時候沒有、比你把握什麼時候去添加來得更難。身為一個樂手,常常會想『欸,我在舞台上,怎麼可以沒事情做!』」
⠀
他終究在台上明白,安靜也是一種精準。「其實,懂得什麼時候忍住,比懂得什麼時候出現來得重要。」
⠀
⠀
⠀
⠀
⠀
⠀
從阿爆、莫文蔚專輯後現身,專訪荒井十一:
歌手本人比音樂類型更重要
https://bit.ly/2B8JMBp
⠀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王晨熙 hellohenryboy
社群協力_ 曾勻之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童年歌詞某某 在 吳志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不能沒有音樂 音樂豐富你的人生
許多五、六年級生,應該都會有一段臺灣綜藝節目的特別記憶,那就是總有一位永遠背對觀眾的指揮老師,為歌手們指揮著一組大樂團,只有在節目最後才會由主持人的介紹「讓我們感謝,由某某老師所帶領的大樂隊」。
今天請到這位來賓可說是過去30多年來,台灣音樂圈、電視圈的見證人,大家熟知的作品有在水一方、祝你幸福,甚至還有童年的回憶-科學小飛俠的歌詞都是出自他手中。
請林家慶老師與大家分享過去電視直播的時代有哪些特別、有趣的事,和創作歌曲的心路歷程
致力於流行歌曲精緻化及古典音樂通俗化,永遠的音樂公務員,
中視大樂隊指揮家,林家慶老師。
#中視大樂隊 #林家慶大樂團 #在水一方 #科學小飛俠 #海王子
#桃園管樂嘉年華 #千人管樂合奏 #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週末喜洋揚16:00~17:00
中廣新聞網各地收聽頻率
AM648台北、桃園、AM882新竹、AM1413苗栗、埔里、
AM720台中、彰化、南投、AM1350嘉義、雲林、AM1296台南
AM864高雄、屏東、AM630宜蘭、AM819台東、AM855花蓮
AM1116玉里
中廣新聞網網路收聽
http://www.bcc.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