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童工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童工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童工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童工例子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7萬的網紅新Monda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時事新聞台】咁德國又人唔人道? 詳情:www.nmplus.hk/800462 #新Monday #東京奧運 #Olympics #全紅嬋 #NM_阿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兩百萬港人上街怒吼 逼特首緩修法但不撤回 ✭【 動眼看熱鬧 】美國咬定伊朗炸油輪 美伊緊張加劇能有解方? ✭【 世界都在看 】影像聲音搭配無違和 深度偽造技術以假亂真 ✭【 漏網東西軍 】繁殖力驚人超難消滅 秋行軍蟲到底有多可怕? 為了反對引渡法修法,香港人在...

童工例子 在 Wallis Cho 曹震豪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3 04:45:57

一覺醒來已經下午6點,我申請咗放半日嘅,因剛過去8日真係好intensive,為咗做好個show,所有台前幕後單位都開盡turbo,每一日每一秒都改善緊,都只係想入場嘅觀眾睇得開心,滿滿共鳴同愛咁走。其實話說我本身是冇嘉賓做的,因為大師嘅作品展一定有好多星會嚟唱歌,我由一年前睇報紙就開始whatsa...

  • 童工例子 在 新Monda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0 19:30:25
    有 306 人按讚

    【#時事新聞台】咁德國又人唔人道?
    詳情:www.nmplus.hk/800462

    #新Monday #東京奧運 #Olympics #全紅嬋 #NM_阿希

  • 童工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0 22:05:52
    有 5,272 人按讚

    前陣子看了一本書,叫空蕩蕩的地球,就是在講全世界人口可能在2060-80年代逆轉負成長的問題。因為沒有繁體中文版,所以我是看簡體版電子書。

    書的開頭非常震撼,他說人類曾經是一個差點被滅絕的物種,在七萬年前,印尼蘇門答臘的多巴火山爆發,火山灰覆蓋了歐亞大陸,長達六年之久,那六年都是冬天,只會用工具與火的智人幾乎完全滅絕,剩下了幾千人。如果沒有他們,人類不可能成為現在的地球優勢物種。

    雖然這個論點存在爭議,但是人類是幾經掙扎才成為今日地球的優勢物種,事實上恐龍也曾經居於同樣位置,然而恐龍滅絕了。人類的存在並非理所當然,我們有生之年太短,能見到的事情太少,好不容易學到了些什麼,這一生又要結束了。

    人口的負成長是全世界正在發生的現象,即使還有一些國家生育率保持6,一名女性平均生六個孩子(要維持人口不墜的生育率是2.1),但大部分人口學家與聯合國的預估,都認為這些現象會終結,全球將會在百年以內一致走向負成長,速度之快,我們只是首當其衝。

    人口學家已經發現,只要是城鎮化的地方,生育率就會下降,城市外圍的貧民窟生育率顯著下滑,其中一個原因是兒童不可以再工作了,童工被禁止,城市警察會來取締,父母維持大家庭沒有意義,兒童變成負債而非分攤經濟者。現實往往出人意料,我在中國時就聽過太多頻頻發生礦災的煤礦被政府查禁,但當地人都希望繼續採礦的例子,因為那個地方沒有其他經濟活動。這些事情都是我們這種已經高度人權化的社會難以想像。

    全世界都在發生人口減少的趨勢,必然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女性受教育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旦女性自主,有了工作與自己的想法,她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像男性一樣,婚姻不見得必要。因此有人口學家說,大腦才是最重要的生育器官,想法變了,家庭就變了。

    這點我非常感同身受,在職場上,有孩子的女性無法得到和男性一樣的機會,有小孩的媽媽一到五點半就要去接小孩,我總是要注意開會不能太晚,我不希望讓她們焦慮,覺得會被主管討厭;她們假日不可能讀資料或做事,因為要陪小孩,甚至有公婆的事情要處理,我自己還擔任過幾次公婆問題諮詢;她們更不可能隨時出國出差(我有一次真的問對方公司我的下屬可不可以帶孩子一起去美國出差)。

    我手下曾經出現同時有三個孕婦的情況,產假甚至重疊,我也會有吃不消的感覺,但是同樣身為女性,我知道如果今天有孩子的人是我,我會希望別人怎麼對我。媽媽員工們非常可靠,她們的耐心比一般人強,也更願意負責,都敢為小孩負責了,答應一個工作有什麼困難?但是當我每次想把好的出差機會給她們,我看到她們想去的眼神,但最終放棄,我知道她們犧牲了什麼。

    這本書的簡體版是中國攜程旅行網創辦人梁建章寫序,他是有名的北大才子與人口學家,他的序文非常震撼,他說人類對地球並不重要,地球並不需要人類來保護,但是人類是唯一一個出現過愛護地球的想法、是唯一可能跟地球合作的生物,人類不應該忽視自我存續的意義。

    我們過去擔憂人口過度膨脹,人口膨脹是族群繁衍的煩惱,是對未知未來的不安;然而人口萎縮的終點卻是確定的,那就是人類的滅亡。

    我想這些話也特別適用於台灣,在我們這個人口不多的小島上,基於歷史與地緣位置的特殊,我們共同經歷了非凡的命運,這兩千三百萬人的命運成為目前舉世關注的焦點,我們決定怎麼走,走出什麼樣的路,都是一項你與我正在創造的非凡紀錄。沒有理由輕視自己,願上天庇佑台灣。感謝每一個台灣的母親。

  • 童工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0 09:49:37
    有 130 人按讚

    #心智化 #重磅上市 #經典好書 #十年磨一書
    #摘自本書前言 #依附 #情感調節 #自我發展
    .
    書名: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楊舒涵、魏與晟
    .
    本書的付梓仰賴於許多事物的貢獻。我們引進了多方的資源,雄心壯志地期待本書能針對多重的讀者群,包括心理學研究人員、臨床心理學家以及心理治療師,同時也包含了其他領域的發展學家。從最一般的層面來說,我們希望可以突顯 #發展心理學對於心理治療與心理病理學有多麼重要。我們整合了心理學發展的科學知識,以及與成人及兒童工作的臨床經驗,來解釋心理治療。我們相信,只有在個別心理治療師與專業研究人員雙方能持續合作的情況下,患者才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像這樣的整合,其價值當然無法馬上獲得所有人的接受(見Green 2000; Wolff 1996),也確實不需如此。心理治療師主要是透過談話來給予病人臨床上的幫助,因為這些病人所尋找的幫助不(只)是藥物,更是一個願意對他將心比心的人。相關學科在科學上的進展不一定會對心理治療的實務有所幫助,比如說,1940與1950年代霍爾(Hull)與史金納(Skinner)所提出的學習理論研究,對當時的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就沒什麼幫助,卻有益於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比較強調行為與環境,較少關注個人與意義。
    .
    我們的工作立基於那些傑出的前輩們,他們在精神分析與發展的理論上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也建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如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馬勒(Margaret Mahler)、布洛迪(Brody)、埃姆德(Emde)、史騰(Stern),與其他許多人士。特別鼓舞我們的例子是安妮‧柏格曼(Anni Bergman 1999),她是分析師瑪格莉特‧馬勒知名的共同研究者,在她的書中,完美地整合了發展理論與臨床思維。讀者們也可在本書中發現柏格曼書中的許多想法,只是換成稍微不同的觀點來講。所有心理治療的發展都是起源於對人類發展的觀察,因此必然會共同享有許多重要的特色。同時我們也相信,在本書中討論的許多想法──像是父母鏡映的社會生物回饋理論、目的論與意圖位置、反思功能、精神現實中的精神等同與假扮模式、異化自我、心智歷程、情感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都為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提供了真正的新方向。
    .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書的思維與關注的方向並不侷限於精神分析,我們還運用了心智哲學的概念,以捕捉與描述嬰兒是如何透過探索他人的心智,來成就自身心智的歷程。人類會透過他人來探索自己,這個概念源自於德國的唯心主義,而後精神分析式的心智哲學觀又進一步地拓展了這樣的想法(Jurist 2000)。在社會認知的領域中,心智哲學的運用相當普遍。但我們的理論導向有些不同,因為除了認知外,我們也同樣關注情感。也因此我們援引了依附理論,依附理論強調嬰兒與原初照顧者的關係品質會影響到嬰兒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並且有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確切來說,我們的工作不只借用了依附理論,更對依附理論做了重大的重新概念化。我們認為,依附並不只有依附關係本身而已,而是能更進一步發展出表徵系統的能力,這可能是人類為了有助於存活而演化出來的功能。因此本書另一個具有貢獻的面向,便是舒緩了過往精神分析與依附理論的一些長期緊張關係 (Fonagy 2001)。
    .
    本書的書名是由三個標題(情感調節、心智化、自我發展)組合而成,主要內容就是在談這三個主題與其相互間的關係。我們主要關注嬰兒、孩童、青少年到成人的心智中,對心理狀態表徵的發展。心智化是一個發展理論界很熟悉的概念,論述了 #個體是如何理解到自己運用心智的方法,#好用以調整對於外在世界的經驗。心智化可說是自我發展的根本,因為心智化會逐漸豐厚內在組織,讓個體能參與社會,並與共享此能力的他人構築出複雜的人際關係。另外,我們也用「反思功能」這個詞,為「個體有多少心智化的能力」做出操作型的定義 (Fonagy, Target, Steele, & Steele 1998)。
    .
    心智化會立即令人聯想到自我的兩個層面:主體性(agentive)與表徵性(representational),也就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0)所說的「主格我」(I)與「受格我」(Me)。自我表徵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詹姆斯的「受格我」,或是「實體自我」(empirical self)(Lewis & Brooks-Gunn 1979),指的是我們認為自己身上所真實擁有的一系列特徵發展,儘管這可能是藉由推論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反應而得來(Harter 1999)。因此,心智化的這層面在精神分析理論與認知理論中,都是有著長久歷史淵源的概念(Morton & Frith 1995)。但是自我做為心智主體,或我們在他處所說的「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這個概念(Fonagy, Moran, & Target 1993; Fonagy & Target 1995),相對來說是常被忽視的研究主題。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者對鞏固自我主體性的發展歷程這個議題的漠視,可能是因為在傳統上受到太多笛卡兒主義者「第一人稱權威」的影響,認為個體能夠直接並正確無誤地得知內在的心智狀態,而不是將其看成是一個困難重重的發展成就。瑪西亞‧卡佛爾(Marcia Cavell 1988, 1994, 2000)的工作尤其提醒了大家,精神分析的後設心理學其實與笛卡兒主義相差無幾。精神分析與人類發展學經常附和笛卡兒的傳統假設,認為心智主體性的經驗是天生的。我們試圖在本書打破這個主流哲學傳統,提倡心智主體性應該是種逐漸發展或建構出來的能力。
    .
    對於意圖行動之表徵的發展與哲學研究都顯示出,意圖心智狀態的表徵可能有更為複雜的內在結構。個體可能可以部分意識到這些意圖結構,也可能完全無法意識到。這件事情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要能理解到自我是個心智主體,就得透過人際經驗,特別是與原初客體相處的經驗。#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這兩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兒童區分內在與外在的現實,也能從人際溝通中區分出內在心智與情緒歷程。在本書中,我們會同時運用臨床材料與實證研究,佐以發展上的觀察,來呈現嬰兒能經驗到自己是個擁有心智的有機體,或是經驗到他自己的心理自我這件事,並非先天固有,而是從嬰兒期至兒童期逐漸演化出的一種結構。這樣的發展極為仰賴兒童與更為成熟、友善及具有反思的成人進行互動才能完成。
    .
    我們認為,心智化不僅只是一種認知歷程,同時也是透過與原初客體的互動來「發現」情感的過程。因此,本書也會把重點放在「情感調節」這個概念上。在許多發展理論與心理病理學的領域中,這個概念都十分重要(例如Clarkin & Lenzenweger 1996)。情感調節就是主動調整情感狀態的能力,與心智化關係密切,因為心智化就是自我感與主體感的基石。在我們的想法中,情感調節是心智化的前提;但是我們也相信,一旦個體開始心智化,情感調節的本質便會有所轉變。在此我們辨識出情感調節可以是種情感狀態的適應,若發展出更複雜的型態,也能運用情感來調節自我。「心智化情感體會」這個概念,指的是一種更成熟的情感調節能力,讓個體能在自身情感狀態中,發現主觀的意義。我們認為,在每一種心理治療取向當中,心智化情感體會都是療效的核心,這代表著 #個體能在經驗上理解自己的感受,而 #這種經驗遠遠超出了僅能在理智上理解感受的狀況。也是在這種境界中,患者的抗拒與防衛才有意義,因為此時治療者對抗的不只是特定的情緒經驗,同時還是一整個心智模式的功能;這些受損的模式不只會扭曲心智表徵,阻礙療效的進展,同時也抑制了心智功能 (Fonagy, Edgcumbe, Moran, Kennedy, & Target 1993)。所以我們可能會誤解自身的感覺,以為自己處於某種感受,但實際上真正感覺到的卻可能是另一種情緒。不僅如此,個體甚至有可能會把自己從情感豐富的經驗世界中踢出。比如說,有些人沒有能力從心理和心理社會的前因後果設想而一再重蹈覆轍,這可能就是因為此人的心理歷程受到了廣泛的抑制,或是鞏固這些能力的心理歷程發展出了問題。
    .
    我們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理論更豐厚了先前的理論學家所提出的論點,如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談的依附的演化功能。我們認為,早期客體關係的演化功能是為了使幼兒打造出某種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充分地開展出理解他者與自我心智狀態的能力。我們假設,對於自我與他人心智的反思,都是建構出來的能力,是由早期關係演化而來。對人類而言,發展出能解讀人際互動的心智結構非常重要,而由於心智化又是人際功能的核心,由此推論,心智化在演化上必定有其特別的地位。語言當然是象徵性互動的主要方式,但為了要適當地運用語言,就需要組織主觀世界。內在狀態必須要有其意義,才能夠用來與他人溝通;同時我們也要有能力解讀他人的心智,才能在工作、情愛與遊玩時與他人合作。
    .
    本書會清楚強調,早期的人際經驗是最初的中介變項,影響著往後心理疾患與心理治療中會出現的心智能力。某種層面上,我們延續了心理社會取向的傳統,認為親職與早期的人際環境是發展病理學中的關鍵 (Cicchetti & Cohen 1995; A. Freud 1981; Masten & Braswell 1991; Rutter 1993; Sameroff 1995; Sroufe 1996)。儘管我們支持上述的觀點,但在上個世紀的精神病學與社會科學中,隨著領養與雙生子行為基因學研究證據出爐,上述觀點也開始陸續遭到批判(Eaves et al. 1997; Hewitt et al. 1997)。這些研究者們認為,過去的研究因為無法控制好基因上的變項,而過度高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然而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的精神病學文獻都變成了單純的先天論觀點,覺得只有基因資料是寶貴的,而且還有著精神分析這種只注重心理層面資訊的學門所無法提供的價值。其結果就是,早期環境只剩下少許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是由於生理因素的緣故,而非心理因素(例如Marenco & Weinberger 2000)。
    .
    (未完待續,更多詳請請見本書)
    .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
    📖 https://tinyurl.com/4j7sms3h

  • 童工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6-20 22:28:17

    📌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兩百萬港人上街怒吼 逼特首緩修法但不撤回
    ✭【 動眼看熱鬧 】美國咬定伊朗炸油輪 美伊緊張加劇能有解方?
    ✭【 世界都在看 】影像聲音搭配無違和 深度偽造技術以假亂真
    ✭【 漏網東西軍 】繁殖力驚人超難消滅 秋行軍蟲到底有多可怕?

    為了反對引渡法修法,香港人在八天內三度上街,換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兩度道歉,並承諾無限期停止修法。但香港人仍覺得這個承諾不夠,堅持要林鄭月娥撤回修法草案,遊行主辦單位的香港公民團體“民間聯合陣線”己宣布將在七月一日再度上街。

    事件演變至今,大家都應該看清楚了,香港民眾糾結的核心問題,就是對中國大陸法治制度的不信任。

    對中國司法沒信心的,不是只有香港人,大部分法治程度高的國家都對中國司法充滿質疑。我上星期己經提及紐西蘭跟澳洲的例子,兩國都經過長期思考,紐西蘭想了八年,澳洲想了十年,結論都是不願把人”送中”。

    難道在這兩國就沒有”被害人公義”與”刑事被告人權”的衝突嗎?

    當然有。但這就是法治國家在設計司法制度時必須想辦法平衡的地方。若是不需要平衡,那不管犯大小錯都判極刑不就結了?這樣的社會也許治安很好,但有自由可言嗎?相反的,如果被害人無法取得公義,那這個司法制度是有屁用?

    在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將世界公義工程在設計法治指數時,所用的八項指標與大家分享。大家自己去評判,中國的司法制度如何。很多觀眾也提及想對紐澳與中國引渡的交涉多做了解,我們今天也做了一些說明。

    我在台灣看香港,跟我以前在美國看香港時心情截然不同。

    我必須要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句口號,對我是有用的。

    多年前我與朋友談到,香港人很痛苦這件事。我說,香港人現在在學當中國人,兩邊的觀念制度差那麼多,當然很痛苦。

    中國現在基本上是資本主義,所以兩邊在經濟制度的整合上,還有可能比較順利,但在對”人權”、“法治”、”自由”觀念上的不同,兩邊在整合上必付出龐大代價。

    目前看起來,這個整合的代價絕大部分落在香港人身上。

    用和平的手段達到”異中求同”的目的,在現今的中國有可能嗎?

    在歐美這些民主國家,長久以來把”異”當做創意的來源,對”異”有高度的容忍。即使是現在各國國族主義高漲,對”異”的容忍度,仍較中國,俄羅斯這些極權國家要寬太多。中國原比普丁的俄羅斯好一點,但在習近平上台之後,對”異”的態度有多強硬,大家都看到了。新疆的再教育營,不就是要維吾爾族人快速學習做中國人嗎?

    這次香港人的怒吼,就是在喊:我要保留我的”異”。我有我的”異”,我才活得下去。

    比起香港與中國的”異”,台灣與中國的”異”,是更嚴重還是更輕微?這個整合的代價會落在哪一邊呢?

    我忍不住要問,台灣哪,你沒有你的“異”,你活的下去嗎?

    我們晚上10:30見。

    📌 回顧過往集數 📌
    EP36《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 土耳其重選伊斯坦堡市長 中國廁所革命有效嗎? 》https://reurl.cc/NL2KQ
    EP37《華為被禁能靠自己? 台灣同婚帶動粉紅經濟 單身女兒最孝順? 英國分手擂台鬧出人命 》https://reurl.cc/2VRl4
    EP38《華為致命傷在何處? 南韓擬廢除體罰 AI語音助理為何多為女聲? 法國再掀安樂死論戰 》https://reurl.cc/vxqjy
    EP39《中美貿易戰誰佔上風? 美國挺台出自真心? 大屯山是活火山 電玩成癮被列為疾病》
    https://reurl.cc/j46nm
    EP40《貿易戰升級變冷戰? 500隻石虎誰來救? 申請美簽要繳社群帳號 巧克力童工遭壓榨 》https://reurl.cc/7Q9e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