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童子賢基金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童子賢基金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童子賢基金會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公視有話好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涉己事務 》公視法再不修,董事只能找「神主牌」❓ ▍完整節目|https://youtu.be/thKFC9ariyY ▍Podcast|https://link.chtbl.com/ptstalk-2021-09-22 文化部拋出要修 #公視法,除了鬆綁法定預算外,#下修董事門檻 與 #...
童子賢基金會 在 賴清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17 21:31:40
清愛的,我們把三倍券變大了! 三倍券正式上路,你想好怎麼用了嗎?今天我們來到失親兒基金會把三倍券變愛心券,因為有「愛」讓三倍券更偉大。還沒想到三倍券怎麼用的你,支持公益團體,也不失一個好方法唷❤️ #三倍券 @wusuyao541 @ho_art_501 @shua0522 @jianyi_1...
童子賢基金會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涉己事務 》公視法再不修,董事只能找「神主牌」❓
▍完整節目|https://youtu.be/thKFC9ariyY
▍Podcast|https://link.chtbl.com/ptstalk-2021-09-22
文化部拋出要修 #公視法,除了鬆綁法定預算外,#下修董事門檻 與 #指定董事長 都成為爭議焦點,有學者批評,這將毀壞公視獨立性,但公視董事難產問題,卻也亟待解決。
❓ 四個數字看懂,為何公視「家裡沒大人」?👉https://bit.ly/3EIiOwd
延任近兩年的現任董事、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 #邱家宜 來到有話,坦言現行董事選任體制早已「走不下去」,也向政府疾呼,應該放下政治企圖,嚴肅面對公視發展。曾經擔任審查委員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 #莊伯仲 也認為,董事門檻必須修改,但應檢討文化部的政策溝通和法案措辭引發爭議。
.
.
.
👤莊伯仲:
我擔任過第五屆公視董監事的審查委員,那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
我必須說,當時是一個很不愉快的回憶。我可以這樣為這段回憶下個註解:我擋你,你卡我,冤冤相報。
▍超高門檻,也選不出更好的董事
目前公視董事產生的機制很理想化,只要在野黨掌握關鍵少數,就可以卡死,換人執政的時候,又換成另一方來卡。因此,基本上,我支持文化部的草案下修門檻。
只是我很納悶,二十年前支持《公視法》的學者和民代,今天在哪裡?事實上,行政院長 #蘇貞昌、駐日代表 #謝長廷,都是當時在立法院支持法案的立委。然而我認為,當時的立法設計是不食人間煙火。
有一票人反對降低門檻,認為過去幾年,即便辛苦一番,也還是選出董事,表示只是提名人選不夠好,才無法通過 #四分之三門檻。然而,因為人選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刷掉,政府最後常只能提出一些「神主牌」,好讓人不敢刪。
例如五月天的 #阿信、#施振榮 董事長,還有 #童子賢 等人──他們當然都是社會賢達,可是他們懂公共電視嗎?而且公視董事是無給職,在有本業的情況下,他們除了開會共襄盛舉,能夠真正參與多少?
因此,如果門檻再不修改,接下來恐怕只能請出證嚴上人、星雲大師或是林義雄這種等級的人了──即便他們被選上,能不能對公視發展有所幫助,也要打個問號。文化部有勇氣來面對問題、予以解套,值得肯定,因為公視不能再空轉下去。
▍「指定董事長」風波,缺乏政策溝通
但是我也要譴責文化部,草案過程太過粗糙,幕僚工作不足。
文化部草案用「#指定」董事長,引起很多反感。但事實上他也要經過三分之二的審查,根本和提名董事是同一回事,沒有那麼可怕。因此,法案條文應該寫成「提名董事時,一併提名董事長」,大家心裡就舒服很多。畢竟在民主時代,「指定」聽起來總有威權意味。
文化部的修法草案,也是公布在網站上、新聞報導後,我們才知道的。文化部在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有沒有廣徵民意?文化部長是否投書媒體、下廣告或接受聯訪,來說明目前的困難?條文有沒有找產、官、學界舉辦座談,或是從焦點團體凝聚意見?好像都沒有,突然就蹦出來了。
此外,我認為另一亂源是審查委員的組成方式。我不是針對審查委員本人,但委員會以 #政黨比例 組成,誰在立法院席次多,就可以推派更多代表,這就注定無法與政治干預脫鉤,董事審查將永無寧日。如果日後維持這種組成方式,我對後續發展不樂觀。或許可以思考由政黨比例佔其中一半,另一半由民間團體組成,會比較多元。
---我是分隔線---
👤邱家宜:
▍指明董事長,也是公眾監督?
在這次《公視法》修法的藍圖中,攻擊的矛頭看起來都指向「董事長產生機制」的部分。但是在我看來,這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董事長的產生,雖然過去是董事互選,但坦白講,大家在拿到董事名單的時候,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董事長人選放在哪裡。也因此,過去在互相政治杯葛的時候,只要看到像是董事長的候選人,就會馬上被砍掉。
董事名單應該是一個整體治理的團隊,包含各種不同角色的人,但在這樣的結果之下,總是無法作為一個團隊被呈現。這是過去經常發生的事。
因此,未來如果董事長人選「提前曝光」,大家提前聚焦,讓候選人在審議階段,就以董事長被提名人的身分接受檢視,這反而有利於領導者的問責,其實並沒有不好。因為社會大眾較難理解,所以很容易被導向說這是「#政治干預」,畢竟董事長是最明顯的指標。但這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急切的,仍是董事審查門檻的下降,以及預算的鬆綁。要不然,公視其實已經走不下去了。
▍下修門檻,仍是嚴格審查
公視已經沒辦法在這個體制中走下去了。因為在台灣當下的政治品質和文化之下,這是一個行不通的體制,已經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我們將會被這個制度玩死。
公視每一次董事換屆的時候,都要卡一段時間──我們這屆還不是最久的,第四屆換第五屆董事的時候,甚至卡了將近三年。往事不堪回首,簡直是公視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我不知道,我們會不會變成「次黑暗」的一頁?
事實上,將審查委員「四分之三」門檻調降為「#三分之二」,也還是很難通過的。以現況來講,綠營推薦有八席審查委員,要達到三分之二,至少還要再兩票。這也並不是很容易的。
三分之二同樣是高門檻──這是政治現實。我們不能夠假裝政治現實不存在,但我們同樣也該從良善、向上提升的角度,去思考能夠帶公視走上國際舞台、讓大家服氣的人選。台灣難道沒有這樣的人?我不相信。只是執政者要沒有私心,不要把公視董事提名當作「分封諸侯」,而在野黨則要能以大局為重。
▍政黨不青睞,永遠長不大?
政府也不該讓公視永遠長不大,然後放在一邊不理。公視產出優質內容,培養演員、導演、技術人才、新聞記者,記錄台灣的自然、人文,也肩負少數族群語言文化保存,維護兒少、聽障者的權益,近年又為東南亞移民製作母語新聞……。
但公視預算卻因種種政治因素,和早年規畫的 60 億樓地板相差很遠,為什麼?因為公視要「獨立於政治之外」。
「公共電視」是一個好東西。就像便宜又好的公立教育體系、全民享有的健保,這些都是台灣的好東西,而且不是市場能夠給你的,好的媒體內容也一樣。不是商業的東西不好,但是它要將本求利、它有各種的誘惑和考量,必須要有一個基於公共價值的體系去平衡它。這不是反對自由市場,而是不能只有自由市場。
這在全世界社會發展都很清楚,不只是學理,也是常識。我也要鄭重呼籲政界和社會大眾,嚴肅看待公視的發展。不應該成為了多數黨,就總想著要「整碗捧去」,更不應該為了對付政敵,就要把什麼好東西全部砸爛。
大家還記得 #宇昌案 嗎?,因為選舉的相互陷害,讓台灣的生技產業延宕了好多年,許多人都視為慘痛經驗。難道我們要再讓一個台灣的好東西,成為政治鬥爭延伸的犧牲品嗎?那會是非常讓人痛心疾首的。
整理|汪彥成
設計|蔡欣佩
童子賢基金會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編轉發
如果世界一直變,未來怎麼準備?
龍應台基金會推出「思學堂」
甄選25歲以下青年參與
「舊的敘述崩壞而新的說法還沒出現,我們要怎麼教下一代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和劇烈的不確定?」以色列學者哈拉瑞說,「所以創新想法或產品是無法應付未來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翻新自己』」。
2020年世紀疫情帶來結構性的巨大變化,全球都在思索人類如何應對全新的未來,龍應台基金會推出新學校——七天六夜「思學堂」,一個面向未來的思想實驗教室,徵選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人參與。
首屆思學堂年度主題「為2030做準備」, 內容涵蓋「永續」、「民主」、「科技」與「未來」四大面向,課堂形式提供青年人聆聽、深思的空間,並與各界領袖、決策者在七天六夜的密切相處之中深刻地學習與對話。
講師陣容包括華碩創辦人童子賢、美國知名Podcast主持Kaiser Kuo(郭怡廣)、作家龍應台、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金曲作詞人鍾永豐、中研院學者錢永祥、陳宜中、端傳媒台灣主編何欣潔、台北時報資深記者Noah Buchan…等。
「思學堂」以鍛鍊思辨能力為核心,創立一個跨世代、跨領域的「見識社群」,七天的密切相處,學員可以學習「翻新自己」並找到知識夥伴。
即日起開放申請,4月30日停止收件。
報名:https://www.civictaipei.org/thinkerschool
童子賢基金會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 2030 做準備】 #思學堂報名開始
如果世界一直變,未來怎麼準備?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Lung Yingtai Cultural Foundation 推出新學校──七天六夜「思學堂」,一個面向未來的思想實驗教室,徵選 25 歲以下的青年人參與。
首屆思學堂年度主題「為 2030 做準備」, 內容涵蓋「永續」、「民主」、「科技」與「未來」四大面向,課堂形式提供青年人聆聽、深思的空間,並與各界領袖、決策者在七天六夜的密切相處之中深刻地學習與對話。
講師陣容包括華碩創辦人童子賢、美國知名 Podcast 主持 Kaiser Kuo(郭怡廣)、作家龍應台、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金曲作詞人鍾永豐、中研院學者錢永祥、陳宜中、端傳媒台灣主編何欣潔、台北時報資深記者 Noah Buchan⋯⋯等。
「思學堂」以鍛鍊思辨能力為核心,創立一個跨世代、跨領域的「見識社群」,七天的密切相處,學員可以學習「翻新自己」並找到知識夥伴。
#活動資訊
▍主題: 為 2030 做準備
▍地點:屏東
▍時間:2021 年 7 月 26 日至 8 月 1 日
▍申請資格:
1. 25(含)歲以下(2021/07/26 前未滿 26 歲)國籍不拘
2. 具英語溝通能力(部分課程以全英語進行)
▍收件日期: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