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立霧溪沙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立霧溪沙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立霧溪沙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立霧溪沙金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太魯閣之死 ◎陳克華 多像隻痙攣的獸呵,他的死 那個泰雅族的孩子 介於乾斃的玳瑁和折頸的沙鷸之間; 代表勇氣的山刀被遺落 在加里灣,蒙灰的荒涼海灘 我說,多像幅塑在大地的浮雕哪—— 他膝抵住胸口,那起伏在臂彎 肌肉切割的崚線 再也合抱不住立霧溪掙脫入海的纖腰 他混濁的口涎雜著膿臭的黃汁 沿鼠...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Campfire營火部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好久沒全家旅行了,上次去花東是兩年前了,這次趁著珮珮小姐小學畢業,加上營火部落10萬訂閱,筱筱太太精心安排了一趟花東旅遊,宜蘭花蓮我自己拍片去過很多次,但是家人比較少去,這次也帶他們一起重溫營火部落去過的地方,還探勘了兩個沙灘,一個溪谷,想知道我們這次去了哪些地方,別錯過這次的影片了。 留言抽獎:...

  • 立霧溪沙金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15 21:00:35
    有 243 人按讚

    太魯閣之死 ◎陳克華
     
    多像隻痙攣的獸呵,他的死
    那個泰雅族的孩子
    介於乾斃的玳瑁和折頸的沙鷸之間;
    代表勇氣的山刀被遺落
    在加里灣,蒙灰的荒涼海灘
    我說,多像幅塑在大地的浮雕哪——
     
    他膝抵住胸口,那起伏在臂彎
    肌肉切割的崚線
    再也合抱不住立霧溪掙脫入海的纖腰
    他混濁的口涎雜著膿臭的黃汁
    沿鼠蹊一路暴長的淋巴而下,呵
    他的死,在太魯閣
    重巒相疊的胸脯上
    一隊隊怪手如蛆爭食著大理石的碎肉
     
    可是,我親愛的鄰人們
    沉默和善而且一心向上的鄉親,都說
    大魯閣已經死了
    (沒有人提起驗屍報告)
    他們拿去交換幾顆包裝華麗的糖果
    他們也開始懂得開發中國家和生產指數
    他們阻斷遊人教炸藥聽從口令
    他們堅決否認花蓮是偏遠的縣份
    呵他們崇拜煙囪一如崇拜陽具
     
    在沒有燕子的燕子口,那載墨鏡的泰雅族女孩
    踏著內八字的小步,操著日語與我合照
    她告訴我豐年祭背後交易的種種秘密——
    一切變質的儀式再也呼喚不著過往的神祇
    他的死,在太魯閣
    採礦的利刃與發電的渦槳
    都留下相吻的傷口
     
    當中國,陣痛的母親睡下
    太魯閣,她一個靈秀但瘖瘂的孩子
    偶而太平洋岸上稍憩,思索著
    一個人類永遠的愚行——
    他的死 ,一如許諾復活的年輕木匠
    現在,是悲劇的出場:
    我們釘死,並且以為應當。
     
     
    ※發表於《自立晚報》副刊,1984年7月11日。
     
    --
     
    ◎作者簡介
     
    陳克華,1961年生,臺灣花蓮人。臺北醫學院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曾參與「北極星詩社」,並曾任《現代詩》主編。現任榮總眼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及輔仁大學助理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陽光詩獎、中國新詩學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等獎項。
     
    --
     
    ◎小編宇路賞析

    陳克華的這首〈太魯閣之死〉,原是為《自立晚報》副刊的「生態詩.攝影展」所作。一名花蓮詩人如何書寫土地,是值得一看的。本質上,〈太魯閣之死〉是一首為環境發聲的反開發的詩作,最直接的證據就在詩中「在太魯閣/重巒相疊的胸脯上/一隊隊怪手如蛆爭食著大理石的碎肉」,由於花蓮富含礦產資源,台灣的工業原物料除了進口以外,就是從少數的礦源產地取得,因此被過度開發。住在太魯閣的鄰人、鄉親們,是怎麼看待這裡的呢?他們說「太魯閣已經死了」,並且「拿去交換幾顆包裝華麗的糖果」,為了開發和虛偽的數字,為了花蓮不再是偏遠地區,甚至捨棄觀光資源用炸藥炸出一個又一個礦區,立起一支又一支工業開發的象徵──「他們崇拜煙囪一如崇拜陽具」。
     
    但是,這首詩又不僅止於此,在詩開頭,詩人就提供了一個特殊視角:原住民。蘭陽平原、北花蓮(太魯閣地區)一帶是一個多元族群交匯的地方,光是原住民就有噶瑪蘭族、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等族群,而本詩則以泰雅族為代表,詩人說:「多像隻痙攣的獸呵,他的死/那個泰雅族的孩子/介於乾斃的玳瑁和折頸的沙鷸之間」,詩中的「他」皆是「泰雅族的孩子」的代名詞,而撫育他的,則是母性的土地──太魯閣。然而現在在那裡的原住民又是怎麼樣的呢?「在沒有燕子的燕子口,那載墨鏡的泰雅族女孩/踏著內八字的小步,操著日語與我合照」,如今已經變成觀光地的太魯閣,原住民能夠說著日語擺出姿態合照,傳統儀式也早就變質。
     
    在〈太魯閣之死〉這首詩中,呈現出的是工業開發對環境的剝削,以及殖民者對原住民的文化剝削。在陳克華的其他首詩,更將這種剝削比喻為父權(男性)對女性的剝削,例如〈風塵花蓮──記台泥在花蓮並支援「反台泥行動聯盟」〉:
      我要你處男般要著我我說:
      「而我的名字叫蓮花,」而
      我的下體叫花蓮,那一帶的男人
      都習慣了進出我,
      並殖民著我的童年,青少年
      和我惟一一對,能與母親匹敵的乳房
    工業的象徵──煙囪,同時也是陽性的陽具,而土地(花蓮、太魯閣),則是女性、母性的乳房,在〈太魯閣之死〉詩中已經提供了暗示。
     
    台灣的鄉土詩作品中,探討開發和環境議題的,多半是以西部的工業和城市發展,對漢人農村的破壞、污染為主題,然而從陳克華的〈太魯閣之死〉,卻提供了東部和原住民族群的批判視角,若將之看成不只是生態詩,而是對自己家鄉環境和土地的關懷的作品,又有何不可呢?
     
    --
     
    美術編輯:宇君(ig:dj00716)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taiwan-taroko-road-mountain-river-1714680/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克華 #太魯閣之死 #鄉土詩 #花蓮 #環境開發

  • 立霧溪沙金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6 18:00:16
    有 230 人按讚


    沒有山爬的日子,就靠著爬書山累積對下一趟行程的思念 ...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沙力浪──著
    期待指數:⭐️⭐️⭐️⭐️⭐️

    在登山路線上經常出沒的背工與協作們,幾乎都是由原住民族擔任,但在金錢交換服務的主客關係中,願意瞭解他們的人並不多,或者說臺灣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一直是十分冷漠的,更別說是從他們身上學習山林知識了。但只要能敞開心認識彼此,就能聽到許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我非常非常期待這本書的內容~

    -\-\-
    《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
    徐如林──著
    期待指數:⭐️⭐️⭐️⭐️

    徐老師之名如雷貫耳,凡是登山圈裡面稍微對文化、歷史有所涉獵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和楊南郡這對學術探險界的神鵰俠侶。這條古道我只去過一次,從田村台到霞喀羅大山就折返了,但若是仔細東摸西摸,還是可以撿到不少瓷碗碎片、碎酒瓶,看到當年用來轟炸部落的砲台遺跡 ... 看完這本書走這條古道應該會更有感觸。

    -\-\-
    《百年立霧溪:太魯閣橫貫道路開拓史》
    金尚德──著

    期待指數:⭐️⭐️⭐️

    太魯閣是我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去的地方,小時候老爸開車帶全家去,到長大自己開車去,是我去東部百去不厭的景點,各個能走的大眾步道都走遍了,包括全臺數一數二驚悚的錐麓古道 (往下看真的會有點暈)。但絕美風景背後,藏的不只是榮民開拓的血淚,還有清兵、太魯閣族、日本人、阿美族苦力的歷史,但大家的腦海中似乎都只能回溯到榮民的時代──東西橫貫公路開拓史而已。歷史是連續的,斷在那兒可惜啊~ 看看這些遙遠故事,抬頭看看太魯閣兩面絕壁依然,或許會有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時空錯亂感吧。

    P.S. 作者對古道的興趣也是受楊南郡老師的啟發喔~

    -\-\-
    《野外求生手冊》
    戴文鑫──著

    期待指數:⭐️⭐️

    這個 ... 2000年出版的書,其實買起來是有點搞笑,因為裡面很多資訊都已經失去時效性了。但我買的理由有兩個:(一)從前臺灣曾捲起一股野外求生的旋風,從大學社團到國軍體系都有不少課程,而且和登山活動的連結非常緊密;(二)作者很有心的研究了那個年代的山難,加上自身的登山經驗,歸納出了一套適合臺灣環境的野外求生技術。這種localize的結果我一直很有興趣啦,就買來看看 ...

    -\-\-

    《台灣山林百年記》
    李根政──著

    期待指數:⭐️⭐️⭐️

    表面上是講林業史,其實重點是在環保和山林復育議題。看了幾頁之後,就能知道為何有人會說「以前最大的山老鼠就是政府」,很沉重啊 ... 即使到現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保守勢力還是留有經營林業的舊思維,大家都認同環保和保育,事實上卻沒動這麼快。

    -\-\-

    《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
    鄭安晞──著

    期待指數:⭐️⭐️⭐️⭐️

    鄭老師的隘勇線推進論文我在去年就讀過了,他絕對稱得上是研究古道的權威人物之一,而這本書 ... 要不是登山圈臉友加得多,我恐怕還不知道要搶預購一波,一切都是機緣巧合啊!但我的問題是,讀完了這本書之後,肉腳如我要找誰帶我去中之線看看那些迷人的遺跡呢?假如某一天有這種特種商業團的話 ... (丟五元進許願池)

    -\-\-\-\-\-\-\-\-\-\-\-\

    以上這些書加起來 ... 真厚啊,我覺得應該比縱走還難爬了 ... 😅

  • 立霧溪沙金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6 18:00:15
    有 230 人按讚

    沒有山爬的日子,就靠著爬書山累積對下一趟行程的思念 ...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沙力浪──著
    期待指數:⭐️⭐️⭐️⭐️⭐️

    在登山路線上經常出沒的背工與協作們,幾乎都是由原住民族擔任,但在金錢交換服務的主客關係中,願意瞭解他們的人並不多,或者說臺灣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一直是十分冷漠的,更別說是從他們身上學習山林知識了。但只要能敞開心認識彼此,就能聽到許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我非常非常期待這本書的內容~

    ---
    《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
    徐如林──著
    期待指數:⭐️⭐️⭐️⭐️

    徐老師之名如雷貫耳,凡是登山圈裡面稍微對文化、歷史有所涉獵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和楊南郡這對學術探險界的神鵰俠侶。這條古道我只去過一次,從田村台到霞喀羅大山就折返了,但若是仔細東摸西摸,還是可以撿到不少瓷碗碎片、碎酒瓶,看到當年用來轟炸部落的砲台遺跡 ... 看完這本書走這條古道應該會更有感觸。

    ---
    《百年立霧溪:太魯閣橫貫道路開拓史》
    金尚德──著

    期待指數:⭐️⭐️⭐️

    太魯閣是我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去的地方,小時候老爸開車帶全家去,到長大自己開車去,是我去東部百去不厭的景點,各個能走的大眾步道都走遍了,包括全臺數一數二驚悚的錐麓古道 (往下看真的會有點暈)。但絕美風景背後,藏的不只是榮民開拓的血淚,還有清兵、太魯閣族、日本人、阿美族苦力的歷史,但大家的腦海中似乎都只能回溯到榮民的時代──東西橫貫公路開拓史而已。歷史是連續的,斷在那兒可惜啊~ 看看這些遙遠故事,抬頭看看太魯閣兩面絕壁依然,或許會有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時空錯亂感吧。

    P.S. 作者對古道的興趣也是受楊南郡老師的啟發喔~

    ---
    《野外求生手冊》
    戴文鑫──著

    期待指數:⭐️⭐️

    這個 ... 2000年出版的書,其實買起來是有點搞笑,因為裡面很多資訊都已經失去時效性了。但我買的理由有兩個:(一)從前臺灣曾捲起一股野外求生的旋風,從大學社團到國軍體系都有不少課程,而且和登山活動的連結非常緊密;(二)作者很有心的研究了那個年代的山難,加上自身的登山經驗,歸納出了一套適合臺灣環境的野外求生技術。這種localize的結果我一直很有興趣啦,就買來看看 ...

    ---

    《台灣山林百年記》
    李根政──著

    期待指數:⭐️⭐️⭐️

    表面上是講林業史,其實重點是在環保和山林復育議題。看了幾頁之後,就能知道為何有人會說「以前最大的山老鼠就是政府」,很沉重啊 ... 即使到現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保守勢力還是留有經營林業的舊思維,大家都認同環保和保育,事實上卻沒動這麼快。

    ---

    《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
    鄭安晞──著

    期待指數:⭐️⭐️⭐️⭐️

    鄭老師的隘勇線推進論文我在去年就讀過了,他絕對稱得上是研究古道的權威人物之一,而這本書 ... 要不是登山圈臉友加得多,我恐怕還不知道要搶預購一波,一切都是機緣巧合啊!但我的問題是,讀完了這本書之後,肉腳如我要找誰帶我去中之線看看那些迷人的遺跡呢?假如某一天有這種特種商業團的話 ... (丟五元進許願池)

    ------------

    以上這些書加起來 ... 真厚啊,我覺得應該比縱走還難爬了 ... 😅

  • 立霧溪沙金 在 Campfire營火部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7-31 20:00:11

    好久沒全家旅行了,上次去花東是兩年前了,這次趁著珮珮小姐小學畢業,加上營火部落10萬訂閱,筱筱太太精心安排了一趟花東旅遊,宜蘭花蓮我自己拍片去過很多次,但是家人比較少去,這次也帶他們一起重溫營火部落去過的地方,還探勘了兩個沙灘,一個溪谷,想知道我們這次去了哪些地方,別錯過這次的影片了。

    留言抽獎:只要留言朋友就可以抽營火部落Line貼圖,Youtube, Facebook各抽出兩位朋友。

    本次拍攝工具:
    Gopro Hero 7
    iPhone XR
    SONY A6400
    SONY 18~135mm F3.5~5.6
    SONY 10~18mm F4
    Sigma 16mm F1.4
    Rode video Micro麥克風
    DJI Mavic Pro

    剪輯設備:
    MSI GS65
    Philips BDM4350 (43" 4K)

    Youtube: www.youtube.com/campfiretw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ampfireTW
    Web: campfiretw.com
    IG: www.instagram.com/campfire_tw
    Email: campfire20180312@gmail.com

  • 立霧溪沙金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9-07 23:42:33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 立霧溪沙金 在 News金探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8-17 23:00:10

    03:11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是立霧溪第一條支流砂卡礑溪中下游溪谷的總稱,步道全程都是沿著砂卡礑溪左岸的溪畔行走,由於大部分是沿用早年臺灣電力公司在興建發電廠輸水管與攔砂壩時闢建的施工道路,因此平坦易行。步道長度為4.4公里,單程步行約2小時,可隨時折返。

    17:27 鯉魚山步道
    鯉魚山步道群由七條長短不一,但同樣迷人的步道相互連接而成,不妨安排半天至一天的時間,充分欣賞沿途的景緻。只有600公尺高的鯉魚山,矮矮的山頂竟然有絕佳的展望,可以眺望東華大學、花東縱谷、海岸山脈甚至是花蓮港和蔚藍的太平洋。徐徐緩步山林間,一旁是鯉魚潭清澈的湖面,蟲鳴鳥叫不絕於耳,眼前則是蝴蝶翩然飛舞,乾脆停下來,靜靜地觀察周遭林蔭草叢,都市裡找不到的可愛生物,將會一隻隻慢慢蹦出來。每年春季和秋季,都吸引許多人前來賞螢、賞鷹。

    30:59麻荖漏步道
    麻老漏步道的名字起源於成功鎮的舊名為麻荖漏,步道全長1160公尺,步道盡頭是著名的新港瀑布(彩虹瀑布)。本步道原為當地舊有集水取水路徑,溯溪而上可達彩虹瀑布下方。由於本步道為成功鎮重要取水口,因此該步道之修築有別於一般的健行步道,主要以不污染水源為原則,採用最自然的方式與材料,小徑材料不作防腐處理,並順應地形以生態工法整修成讓民眾容易親近的溯溪健行步道。步道沿線起伏甚大,除穿越山林之外,部分路段需翻越巨石、穿越山洞及橫渡溪流,只要輕便溯溪裝備就可享受冰涼清澈的水流沖擊感又無深潭急流的顧慮,遊客可同時體驗溯溪與森林浴的樂趣,是一條老少咸宜的戲水溯溪健行步道。

    #金探號台灣 #金探號行程 #金探號特色玩法 #花東小旅行 #親山步道 #濱海步道
    --
    主持人:王軍凱 朱芳君
    電視首播頻道:非凡新聞台
    每週六日晚上:22:00-23:0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