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1/03-01/08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國會認證拜登當選釀衝突 川普終承認敗選
美國國會7日召開聯席會議,正式認證拜登為第46任總統,但過程中衝突不斷。先是以德州參議員克魯茲為首的少數共和黨議員,就亞利桑那等州的投票結果提出意見,試圖拖慢表決程序。
...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1/03-01/08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國會認證拜登當選釀衝突 川普終承認敗選
美國國會7日召開聯席會議,正式認證拜登為第46任總統,但過程中衝突不斷。先是以德州參議員克魯茲為首的少數共和黨議員,就亞利桑那等州的投票結果提出意見,試圖拖慢表決程序。
之後更有部分川普支持者闖入國會大廈引發混亂,包含眾院議長佩洛西與副總統彭斯在內的人都被迫避難,甚至造成5人死亡,國會的認證程序也被迫延至晚間重啟,並在午夜後正式完成正副總統的認證。
動盪過後川普也召開記者會公開譴責國會暴力事件,並首度承認國會認證結果,表示會將重點放在確保政權平穩轉移,這是選後其最接近承認敗選的說詞。
另外拜登所屬的民主黨也於5日的喬治亞州兩席參議員決選中取勝,如此一來民主黨將可取得參眾兩院的控制權,睽違六年再度全面執政。拜登上任後,要如何修復高度對立的美國社會,將是其最棘手的當務之急。
❷清算35+泛民主派初選 香港國安法「大抓捕」逾五十人
香港警方於6日早上,派出千名警力抓捕曾參選或協辦去年香港立法會民主派初選的53位泛民派人士,其中包含稍早因包圍警總案而入獄服刑的黃之鋒,也在獄中又遭逮捕。
保安局長李家超引戴耀廷《真攬炒十步》文章,表示泛民主派初選意在挑選候選人圖謀立法會選舉過半的機會(立法會席次為70席)、打算癱瘓特區政府,並指出民主派初選違反國安法顛覆國家政權罪,最高可處無期徒刑。
警方亦持「交出文件令」至《立場新聞》、《蘋果日報》等媒體辦公室要求7天內交出與國安法相關之文件。綜和上述措施,可得知當局旨在透過惡法達成威嚇效果,藉由被判刑的恐懼剝奪民眾行使投票權之基本權利。
❸英國疫情再爆發 國內與邊境雙重封鎖
本週四(1/7),英國1162人因確診COVID-19而病故,死亡人數總計來到近8萬,確診人數也逼近300萬。政府宣布下週開始欲入境英國的旅客,無論是否為英國籍,皆需附上72小時內的檢驗陰性報告。從1/9開始,非洲數國則因有變種病毒的疑慮,已被英國列入禁止入境名單。
1/4晚間由於單日新增57725人確診,首相強生宣布全國封鎖。除照護、必要工作、維生採買與緊急移動外,英將再度進入封城狀態。命令從5日清晨生效,最快2/22才有望解封。英國疫情再度爆炸的主因,一來為新型變種病毒的流行,二來則是在長假期間的消極防疫,因此在長假寬鬆之後,也被認為疫情必定暴增。
此次英國政府宣布的入境措施,恰好於正式脫歐之後,其政策是否會與歐盟的防疫措施有所合作,值得持續關注。
#經時事
❶Google調整演算法!內容農場流量大減
根據TorrentFreak統計,以盜版內容為主的內容農場,在2020年眾多搜尋引擎數據顯示其流量較前一年大減了1/3!
內容農場網站是盜用各類新聞、網站內容等,再藉由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 的方式,使其在搜尋引擎的排名上升,讓更多人點進內容農場中,藉此賺取大量的廣告收益。
Google曾表示不願看到原創作者的權益受內容農場網站影響。其日前公布的演算法調整中,也說明將透過AI等技術分析網站內容及比對出處,藉此將內容農場的搜尋排名往後調整。
因此去年內容農場流量下滑,可歸因於Google演算法的調整。隨著各搜尋引擎的演算法調整,預期內容農場的影響將會逐漸減少。
❷蘋果首選現代汽車?Apple Car 何時問世?
南韓汽車大廠現代汽車1/7證實Apple找上門,討論合作推出電動自駕車的可能性。據其新聞稿,目前兩家公司還在進行初期的談判,蘋果已與多家汽車製造廠討論合作。消息一出,現代汽車的股價週五盤中就一度跳漲24%。
現代汽車在台銷量不算驚艷,但其實在電動車市場中,現代與旗下的起亞汽車,去年前7個月的銷售量佔據全球第4,僅排在特斯拉、日產雷諾與德國福斯之後,且南韓之外的銷量也佔了 ⅔ 以上。
現代也證實蘋果其實六年前就開始秘密進行自駕車研發計畫。2018年蘋果就將前特斯拉進階工程副總裁Doug Field挖角回來,帶領蘋果發展汽車的計畫。他是特斯拉發展Model 3的功臣之一,除了負責Apple的硬體外、也在其他汽車大廠主導過研發工程。分析師似乎也較看好Apple在電動車之路上選擇合作(因自行研發利潤不穩定、成本與風險過高)。
❸特斯拉市值超越臉書 馬斯克身價大漲成全球首富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股票7日爆量寫下新高,不但公司市值首度超越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更趁勢擠下貝佐斯,一舉成為全球新首富。
《紐約時報》指出,特斯拉股價狂飆讓馬斯克的資產在過去一年增加1500億美元,這個金額是他現有財富的四分之三。特斯拉的股價漲起來有多狂?2020年特斯拉的股價飆升743%、7日當天也漲了8%(報816美元),讓馬斯克終於開著特斯拉甩開網路購物巨頭亞馬遜,讓貝佐斯只能屈居老二。
目前特斯拉市值為7740億美元(約新台幣21.67兆),躍升為美國市值第5大企業。雖仍落後Google母公司Alphabet,但已超越臉書(7650億美元)。特斯拉同時也是全球價值最高的汽車公司,不過特斯拉目前的年產量僅略高於50萬輛,仍遠不如豐田、福斯和通用等汽車大廠的零頭。
立法程序與技術重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周日話題:當司法淪為政治壓迫的儀式,反抗是否仍然可能?
2021/9/5
【明報專訊】在今日香港,每日讀着匪夷所思的法庭新聞,畫幼童畫冊要還押,一句有無限詮釋的口號就係分裂國家情節嚴重,大概除了有權拘捕和有權審判的人以外,已無人相信政治案件還有公平審訊的可能。
然而莊嚴肅穆的法律程序,每日仍一絲不苟地進行着,用優雅文句專業術語寫判決,將一個個公民未審先送入監獄、重判異見者;但,偶爾,如果認罪認得早、求情信夠可信,如果警員證供真係矛盾到超過人類可接受範圍,還是會有好消息。
也還有法律界權威說,香港法治95至99%運作正常。
誠然,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司法淪陷並不是現在這樣,要到法官對政權言聽計從,警、檢、官全部都係佢嘅人,一條龍將異見者直送監獄個個判足10年才算——香港還遠遠沒到那一步,辯方仍可據理力爭、與控方互有攻防,有些法官還會講斥責控方/警方證人的人話;而「小勝」仍有,暴動、非法集結不是輕判、甚至無罪,國安案都有得保,政權眼中釘鄒幸彤昂首走出法院。公平審訊不可得,但「較佳」結果仍可能,官始終有「好壞」、「釘放」,律師辯才經驗都有高低長短,辯護策略、技術性疑點,求情內容……從輕發落,仍然可期。
但what if 這套仍有「希望」的司法制度,才對威權政體最有利?一啖砂糖一啖屎來回反覆,不斷將針對全社會的恐懼擴大,同時向被告發放「未絕望,仲有變數」的信息。
手足的一線生機,令司法也彷彿仍未徹底崩塌;而當重點只在被告的最大利益(最短刑期),審訊就只剩下認罪與否、如何避過定罪元素,行為和說話的意義可以有幾模糊,求情,見感化官幾有悔意,保釋條件講到幾盡……
當掌握被告生殺大權的法院,成為政權壓迫系統的一部分,已無人可以在司法制度中看得見達至公義的路徑,但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卻相當清晰:它正在誘使被控告者將個人利益置於首要、唯一的考慮,與運動、甚至過去的自己割裂開來。在此過程中,透過被告自我否定,消解受審事件的政治意義,將符合政權敘事的新現實強加社會。政治案件被告選擇走上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就要參與政權劃定的「法律」框架,無可避免被融入政治壓迫正當化的程序。
由此,政治犯身上,似乎出現一個兩難:自己的best interest,與自己對行動/所信之事的理解,在法律程序中必然衝突。身處此結構當中,面對結果已定的政治審訊,我想知道,反抗是否仍然可能?
一、法院作為威權體制的一部分:The legitimacy paradox
(或者這篇文將來要拿去呈堂呢……所以我更需要認真地、引經據典地討論這個問題:)一個仍享有「獨立」地位的司法體系,為何會「自主」地傾向威權,成為政權壓制意見與反抗最關鍵的工具?
在香港的公共論述中,「法治」往往與「公義」直接掛鈎,但不同時空、地域的前例已顯示,法治、司法獨立、程序公正、政治審判與威權統治,可以並行不悖,甚至相互依存。如果法院不能為政權所用,早就落得如公民社會其他範疇一樣的下場;威權之下,法院本就無遺世獨立、做「公義最後防線」的條件。
學者M. Shapiro如此描述威權下法院面對的Legitimacy paradox(正當性悖論):
「法院若挑戰政權的不公義,會引發政權加強箝制,無法保持獨立而失卻正當性;但法院若迎合政權,則會在公共眼中不再獨立,同樣失卻正當性。即使法院取得平衡,維持到自身的正當性,這份正當性卻只會令威權整體更具正當性。」[1]
① 面對政治檢控 無知即力量
目前政權瘋狂清洗公民社會不同範疇,祭出的說辭是「法律」(「我哋只有一把尺就係『依法辦事』,總之你犯法我哋就會執法」,蕭澤頤),手法是拉晒啲人上法庭直接還押,或以此為威脅。
不同威權政體的例子告訴我們,政權的合法性來源(革命功績/經濟成果/意識形態)愈疲弱,就愈須倚仗「法律」、「法院」、「法治」,利用程序與「法」的正當性,解決自身無足夠能量處理的政治問題,迴避政治後果。與不確定性較大的選舉或隨時反噬的暴力鎮壓相比,具有「超然政治之上」光環的法院,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於是政權不斷將政治問題推向法院,法院則一邊強調「只處理法律問題」,一邊被迫作出各種政治判斷:徐子見或危害國安而鄒家成不會,難道是沒有政治判斷的司法認知?「水炮車係權威嘅象徵」,又如何不是一個政治判斷?「只僵化地引用法律條文,不看條文及裁決是否符合法治精神,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決定」(戴,2018)[2]
但既偏離法律範疇,法院又有何權威去做這些判斷?即是不計其政治立場有否偏頗,香港法官對政治的「司法認知」,分分鐘連一個中學生都不如(否則點會問李立峯「集會唔係有組織者嘅咩」或稱「不相信防暴警會眾目睽睽下說出『阿sir做嘢唔×使你教』」)。結果,法庭往往全盤接受控方版本,還自詡專業公正、不受民粹左右;政權則用法院判決為政治打壓正名,以「尊重司法獨立」為名,神化法官及裁決,壓制質疑。
② 為免被人推翻,先要自我推翻
威權政體往往牢控立法、修憲權力,一旦法院判決偏離其掌控,即可透過修改法律,推翻法院判決。要確保法院「醒醒定定」,唔使用劍亦唔使提法官有老婆仔女,只需讓法院知道自己的判決隨時可以被政權無效化就夠。若判決無人尊重,法院的存在亦無意義;為了維持自己剩餘的獨立、自主與權威,法院有誘因順從政權(但無乜誘因諗人權)。
於是我們不時見到「我輕判你,一陣DOJ又覆核㗎啦」,以及「一陣人大釋法咪仲大鑊,香港發展嘅空間又會再細咗」,裁判官選擇直接重判,高院上訴庭和終院選擇在人大出手前先自我調節。於是,港澳辦副主任鄧中華盛讚香港法院「對國安法形成了正確認識,特別在保釋、陪審團,指定法官制度……較好地落實了立法原意」。
直頭摸頭讚你乖。「如何判決不至引來政權干預」,與「如何判決才能讓政權滿意」,其實是同一回事。在威權法治下,法官究竟有否「捍衛法治」的意圖,都改變不了他們正在將政權對異見者的壓迫正當化的事實;而香港法官連僅餘的人權保障空間亦不善用,更令人質疑其正在利用社會對釋法的疑慮,積極地迎合政權。當你為了保存自己而無制限地妥協時,你想保存的早就被你親手斷送了。
③ 選擇性裁決 鞏固無力感
「正當性」不過一重外衣。法院對抗爭共同體真正造成的傷害,遠不至於此。
政治壓迫的司法化(Judicialization of oppression)將打壓針對少數、個別人的特例,轉化為可穩定地恆常操作的系統;最穩定的不是僵化地有殺錯無放過,而是充滿彈性、可鬆可緊,令人愈觸摸愈觸不到,但又無法脫離其威脅,已足以透過恐懼牽制整個社會(簡單來講,即係國安法啲保釋咁)。
一個「自主」的法院,全權掌握對任何人任意趕盡殺絕的權力,但又始終保留「放過」個別人的可能性,令焦點從檢控和羈押本身的正當性,轉向研究怎樣的官司策略,才能成為個別被放過的人:只是一個「可能」,足以耗盡抗爭陣營絕大部分資源、關注、心神、情感能量,甚至意志。
最折磨人心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希望」:無力感會在反覆的徒勞嘗試與無常的滅頂之災中生根,直至行動的可能被徹底蠶食。
二、不要被政權奪走詮釋敘事的權力
「一場政治審訊,是在一個可見的場域,由對立的各方就法律秩序規範正當性爭辯,而不僅僅關乎當前司法框架下官司的勝敗。」[3]
一場審訊所影響的,遠不只是一個抗爭者個體的命運,關鍵政治案件尤其——營造恐懼與不確定,消耗民間社會,建構政權要的敘事,改寫集體記憶,徹底改造一個社會的政治空間,才是威權下政治審訊的作用。
法院之所以對政權重要,還因其「展示」的功能:政權要你消失、要你沉默,還要你自我推翻、背棄同儕,即使毋須像蘇聯show trial一樣對黨國感激涕零,也要你以順從來認可這套儀式。它從不需要你心悅誠服,違心的配合,正好助其維繫以恐懼牽制所有人的壓迫系統。「留得青山在」實是一場無限滑坡,達至個人最低刑期之法,也包括成為控方證人。如果看一場官司不僅僅關心刑期長短,認罪和配合與否的決定就包括你是否要對政權編造的「事實」,在法律程序中給予無條件的認可,讓法院亦因而免卻自身監察及制衡政權的責任,繼續扮超然。
唔知唐英傑判九年,多少人反應是「早知就應該認啦,扣三分一好過」?唐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決定不認罪時,他想必衡量過敗訴要承受的後果。因是經審訊定罪,法院就必須在判辭中清晰交代理據,於是條文本身的缺陷,法官對政治問題的獨斷,對基本人權的無視,對政權敘事的投誠,對合理質疑的左閃右避,都在判辭中一清二楚。
這是一份根本無法自圓其說的判辭,「賣飛佛」是「因為兜多咗幾個街口所以情節嚴重」!
即使被困囿於這個系統,也不等於我們與政權的分歧,只能體現在程序與細節之中。我對「法治」並無任何執念,所謂法治精神,只是一個社會如何理解何謂「公義」的載體;而在司法是否合乎公義的問題上,政權抑或法官,都沒有凌駕任何公民之上的權威——普羅百姓(ordinary men)對法院的檢驗和監督,是普通法制的基礎。
今日香港法院所維護的而非公義,而是政權的利益;法院對法律與「事實」近乎絕對的詮釋權力,也非來自對法律/法治的權威理解,而僅僅來自一言不合就可以全無合理解釋將異見者收監的制度暴力。當法院的權威,要靠拿攝錄機對準公眾席,隨時將旁聽公眾收監的威脅來維持,這座法院還有何正當性可言?
政權正努力地以司法改造,消滅抗爭敘事,但在它放棄司法作為合法性外衣——轉為閉門審訊——之前,它都必須給予被審判者說話的空間。就在此空間中,我們要與政權爭奪的正當性的話語權,不容政權壟斷對公義的詮釋,不容審訊歪曲記憶與事實,不容法官迴避自身真正的責任。
政權利用司法與其他工具散播恐懼與無力的目的,是改變「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一切意涵,徹底否定「香港」的存在。而我們每一個行動與選擇,都在抵抗與反擊政權對香港的強行扭曲,重新定義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本質。
這本就是一個永不會完成的使命。
Best interest是什麼?
當然,被拋入「政治犯」身位, 不等於就有在政治審訊中頑抗的責任;法庭不是唯一的戰場,也無人有義務犧牲自己的best interest去嘗試開拓。
但這個討論的缺口在:究竟所謂一個人的best interest是什麼?在律師、官司與法庭的語境,它必然等同獲批保釋或最低刑期,因而必然和運動對立。
「唔好諗其他嘢啦,你都要諗吓自己」都聽唔少。於是我好認真咁「諗自己」:究竟我的best interest是什麼?
是自由地說話,是在一個真正開放的公共空間,與其他自由的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是始終可以用批判的精神思考任何現象,挑戰一切定見,即使自詡為歷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巨大結構;是體認自己一切行動的意義,不因任何強制或壓迫而扭曲。
所以我必須直面這一個戰場。
法院要如何面對它的paradox,是法院的責任和決定(吓,唔使幫你諗埋啩?);但於我,那個政治犯面對、諗自己定諗個運動的paradox其實係假的。政權及為其所用的司法機器正試圖將我從共同體中割裂出來,再透過抹殺我作為個體的存在,否定共同體的存在;若我始終拒絕被抹殺、拒絕自我否定,拒絕成為政權營造恐怖的一部分,透過固守自身,就同時固守了共同體的一部分,令其不至消亡。
自我正是已突破壓迫的姿態所定義,而「香港」的存在,就是有一個個仍未被威權同化的個體的自我所組成。即使因隔阻而無法感應到共同體是否仍然存在,即使眼見她已破碎成無數相互拉扯的平行現實,要重新找到她,其實只需反照自身便可。
身處各異的困境中,每個人的best interest都不同,只有自己知道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和角色是什麼。不論在怎樣的紛擾與壓迫下,依然忠於自己,就是一個人可為自己、同時為自己所認同的共同體能做的最重要的事。而兩者,本就無從分割。
[1] Shapiro, M. (2008). Court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T. Ginsburg & T. Moustafa (Eds.), Rule by Law: The Politics of Court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戴耀廷(2018)《法治的挑戰: 威權下的思考》
[3] Schervish, Paul G. (1984). Political Trial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viance. Qualitative Sociology. Vol.7
文˙何桂藍
編輯•王翠麗 //
立法程序與技術重點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刻不容緩的國土安全議題」
先說重點:2017年公港務公司明知有中資問題,卻請無關的律師事務所,發一個大哉問公文請示投審會。到底在繞道迴避什麼?
在8/10第五次定期大會的總質詢中,我提到🔺中資滲透高雄港案🔺的問題。今天與 #立法委員陳椒華及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主任賴嘉倫 到高雄港會勘並聽聽交通部、港務公司怎麼說。
先帶大家回顧一下兩邊的說法:https://reurl.cc/GmzRpy
🧐港務公司表示一切租賃程序經過投審會審核通過,無涉「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所稱之投資行為。
🧐可是,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發文詢問投審會「高雄港65、66碼頭出租給『東方海外貨櫃航運有限公司』有無中資疑慮」與 港務公司的來往公文,投審會函覆表示「#並無相關往來公文資料」。
港務公司表示:「投審會審核通過」
但投審會卻表示:「無港務公司公文往來紀錄」
現場會勘時,很遺憾我們還是得到一樣的說法,「由於租賃行為不包含在投資行為裡面,因此我們認為這可以當作通案處理。」交通部與港務公司用「一切合法」四個字這樣輕輕帶過了。
🔺️真相居然是...港務公司透過"律師事務所"發文詢問投審會,但這根本不符合正常的公部門公文往來慣例。 繞道發文的內容,甚至沒有提到「租賃」標的是港口重要設施,其實港務公司對背後中資知情,但透過這樣不符正當程序且避重就輕的發文方式,投審會當然會一問三不知。
💬💬💬💬
2018年時任立委 #黃國昌早已公開質疑這件事的合理性、上個月月底美國智庫甚至發出警告,而交通部和港務公司仍對於整個狀況沒有絲毫警覺。我們希望中央別誤將特案當成通案,別將交通部和港務公司口頭上的訊息當作會議紀錄,而錯失我們可以守護人民財產的瑪麗亞之牆。
為什麼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那麼重要,甚至高明貨櫃公司總經理提到「第一次有委員到現場會勘」。
當併購案在台灣發生前,「中遠海運集團」曾用同樣手法要併購美國加州長堤港的碼頭,當時美國政府發現背後意圖,早先一步把碼頭信託給第三方單位代管,訂定FIRRMA法案,目的就是針對可能涉及國安的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及不動產交易,作更嚴格的把關。為何要這樣做?就是防止共產政權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控制!而沒有讓中國稱心如意;
如果軍事實力如此強大的美國,都這麼嚴肅看待中資租賃重要基礎設施,並且用專法防堵,那麼,台灣到底有什麼本錢說:「一切合法」?
如果合法但擺明有漏洞,不就應該修法補漏洞?
#阿凱關心台灣的大小事
#高雄港中資案 #國安議題
立法程序與技術重點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創新的基礎仍待國會多多支持
由這幾天的趨勢,看起來台灣的疫情在指揮中心拼命防堵之下,只要大家維持社交好習慣的配合,應該有機會控制下來。真的是天佑台灣,在如此險峻條件下,我們守起來了!台灣屢屢展現在一堆人士的唱衰中,堅挺屹立,實在要更有信心面對艱困的未來以及不斷地挑戰。
當然,光是信心並不夠,面對未知的將來,還是要有更多準備才行。我們都習慣講見賢思齊,讓我們來看看科技的強權,美國,最近做了什麼?
上個月初(六月八日),在台灣正為疫情及疫苗之亂所困之際,美國國會通過了非常重要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這個法案也號稱是拜登政府上任最重要政策之一。當時,因為台灣疫情緊繃,似乎沒有多少人特別關注,頂多是講一下說,美國發現半導體很重要,特別訂定專法及經費要加強推動等等。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且重要的科學基礎紮根計畫,大體而言,這個法案有數個特點:
ㄧ、將大家熟知的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改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兩位副主委,一管科學,一管技術。法案中甚至特別強調出,技術副主委的重要職責之一是,Increasing federally-fund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achieve national goals related to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domestic manufacturing, national security, shared prosperity,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這與我離職前向蔡總統建議的,將科技部改制為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走向完全一致。科技不能只是自己專注研發,必須前接人才教育,後接經濟發展能力,這是科技時代的必要趨勢。
二、未來五年內(2022-2026),選定十項科學與技術項目(如附資料),預定至少投入1100億美元以上,交由新的NSTF用於協助高教及研發機構,針對選定項目做基礎及前瞻研究。展現美國面對未來科技的謹慎和視野,唯有回到基礎的科學根本,才能帶領人類向前跳躍,找到更多創新機會。
三、再度強化STEM教育的重要,未來五年提撥至少五十億美元,用於強化人才培育的STEM教育。STEM教育這幾年在教育界也是很響亮的口號, STEM指的分別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正是為來人才走近高科技的必備基礎訓練。但在台灣,STEM 不只在國教中被弱化,更在未來高教的選材上被邊緣化,據說,未來甚至於,大學端的理工生醫等重要學科的入學考試中,根本被放生!台灣十年、二十年後,高科技的人才來源岌岌可危!
對國家長程的未來那麼重要的法案,在拜登政府和國會成員上任短短不到一年內完成立法程序!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是美國全民的鼎力支持,才能讓法案順利通過。
台灣的國會、台灣的政府,我們的國會、我們的政府當然也應該做得到,也應該看得到。這不是一兩年內會有大變化、或大政績的工作,但是不做,台灣在未來的競爭力將逐年慢慢減弱。但是,無論是政府、國會,他們的力量還是來自全民的支持,唯有台灣能有一股力量支持,督促政府、國會去思考這些長程競爭力的必要工作,政府、國會才能從每天焦頭爛額
的政治爭執中跳脫出來。
美國選定的十大重點項目:
The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 (USICA), formerly known as the Endless Frontier Act, passed into law on 8 June 2021. It authorizes $110 Billion for basic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research over a five year period. It includes investment in:
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2.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emiconductors, and advanced computer hardware
3. Quantum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4. Robotics, automation,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5.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disaster prevention
6. Advanc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7. Biotechnology, genomics, and synthetic biology
8.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y
9. Cybersecurity, data storage, and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10.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xploration relevant to the other focus areas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06-usa-semiconductor-investment-conten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