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立法程序與技術筆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立法程序與技術筆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立法程序與技術筆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立法程序與技術筆記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坐公園無罪,點蠟燭無罪] 他們逐個從小門走出來,步行到最右位置坐下,先是頭髮稀疏的楊森。群眾大嗌「森哥,加油!」跟着是瘦了一圈,剪了新髮型,左右剷青的何俊仁。有人嗌:「仁哥,小心拖地呀,地板很滑的。」 原來何俊仁在獄監裡被派拖地工作,探望過他的親友說,何俊仁拖地感到有點辛苦。有人大嗌:「仁哥留...

  • 立法程序與技術筆記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1 20:42:09
    有 1,851 人按讚

    [坐公園無罪,點蠟燭無罪]

    他們逐個從小門走出來,步行到最右位置坐下,先是頭髮稀疏的楊森。群眾大嗌「森哥,加油!」跟着是瘦了一圈,剪了新髮型,左右剷青的何俊仁。有人嗌:「仁哥,小心拖地呀,地板很滑的。」

    原來何俊仁在獄監裡被派拖地工作,探望過他的親友說,何俊仁拖地感到有點辛苦。有人大嗌:「仁哥留意職業安全,入面冇得報工傷呀,小心呀。」

    每次聽到惹笑的問候,旁聽席傳出溫馨的笑聲。

    然後現身的是高個子頭髮灰白的李卓人,他穿了卡奇色西裝外套。李卓人舉高右手拳頭揮上天叫喊:「平反六四!」跟着有人向胡志偉大喊:「志偉,好多街坊來撐你呀!」尹兆堅的妻子紅了眼睛,拖着十來歲的兒子大喊:「撐住呀爸爸,等你出來呀!」

    透明玻璃的犯人欄後的被告們,有人因為還押,有人正服刑,珍惜機會跟親友打招呼。有人向玻璃外揮手,有人做心心手勢,也有人興奮得同時搖兩個手掌來打招呼。

    何桂藍是唯一束長髮的被告,她穿了一件高領牛仔布藍色的長袖上衣,中間一排鈕扣。他把長髮在頭頂紥成了馬尾。有點靦腆的她,看到每次開庭和休庭時,群眾踴上犯人欄前不住大喊大叫的狀況,嚇了一跳。坐在最接近旁聽席的她,近距離體驗了群眾的熱情,她忍不住拉着灰白短頭髮的何秀蘭一起看,指一指外面的瘋狂人們,做了「嘩」的口形。

    你會以為,這是一場甲組足球賽,深受歡迎的球員逐個出場,瘋狂的粉絲不斷撲上前面,把握機會向偶像喊話。然而,是多荒謬的社會,讓親友們都在法庭爭取替家人至愛打氣的機會?被囚禁的犯人,一個月只有兩次機會與家人見面談話,如今在法庭審訊,雖然隔空見面,但有幾個小時共處同一空間,已經讓家人親友甘之如飴。

    押送廿個被告動用了十餘個懲教署員,站在法庭旁聽席走廊有七個保安,他們都無力地高舉雙手,不斷勸止親友們,但沒有人理會。在荒謬的時代,法庭成為了表達關愛的珍貴窗口。

    有人對着鏡粉何桂藍喊着:「看了Mirror(男團)沒有?」眾笑。何拿着筆記簿坐在犯人欄裡,聆訊時她扭着頸肩,作拉筋狀。和47人國安案不同,那時候何桂藍和岑敖暉在犯人欄裡打打鬧鬧。但岑於此案選擇了認罪,已於早前開始服刑。

    此六四案,大部份被告都是年紀較長,和支聯會有密切關係的老一輩社運領袖。原被告有26人,其中4人黃之鋒、岑敖暉、梁凱晴、袁嘉蔚早前認罪,被法官陳廣池判4至10個月監禁。此罪(非法集結相關罪名)以往判刑較輕,只是罰錢、社會服務令或短期監禁,但陳廣池法官說六四集會雖然和平,但故意而有預謀,在社會動盪時刻有暴力風險。

    如此刑期讓坊間嘩然,畢竟,罪行涉及去年六四晚上,眾人進入維多地亞公園坐下及點蠟燭。在今午開庭前,有旁聽人士大喊:「坐公園無罪!」「點蠟燭無罪!」,直至有人喊:「平反六四」,法庭保安員才舉手制止:「唔准嗌口號。」

    撇除了4名認罪已在服刑被告,26名被告之中,有2人已流亡海外,包括羅冠聰及張崑陽。餘下20人今日正式合併成為同一案件被告。其中,李卓人、何俊仁、鄒幸彤、蔡耀昌、麥海華、梁錦威、梁國華均和支聯會有關。

    已身負案件在服刑或不准保釋的約十多人,坐在玻璃後的犯人欄。身負多案的黎智英,被安排坐在死角位,有多名懲教署職員特別押送他。黎的skinhead恤得很短,以前叫「肥佬」的他如今臉容瘦削,看到太太在旁聽席出現,高興地揮一揮手。

    犯人欄前的坐椅則坐着保釋之中、之前被判緩刑、或第一次被控告的人。例如前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工黨主席郭永健、和上周於六四案被「預先拘捕」獲釋的鄒幸彤。鄒踏着行山鞋,於法庭外仍然在發言呼籲市民支持支聯會。其他人都特意穿了彈性物料的無鞋帶運動鞋,隨時準備扣押。

    一名9歲叫「悠悠」的女孩,在休庭時騎在母親肩膀上,稚嫰的女聲在法庭裡叫喊着:「Mo(毛)伯伯加油!Figo哥哥加油!」悠悠母親表示,去年六四晚會,全香港數以萬計的市民走入維多利亞公園,悠悠就坐在毛伯伯及李卓人附近,今日竟然因為在維園點蠟燭就被控告,感到氣憤。

    也是被告的朱凱廸,穿了恤衫應訊。他的太太說,朱凱廸身負多宗控罪,還押與正式服刑條件不一樣,正考慮是否認罪。這當中有很多想法在其中,是一條外人永遠不明白的算術題。代表其中一名被告的辯護律師亦指出,正服刑的被告會希望此案加速審理,因為類似案件判刑不會完全分期執行,有可能作總刑期扣減。

    今日只是「過堂」程序,主要為釐清有沒有被告決定認罪不認罪,排期審理案件技術性安排。然而,由於被告人數多,加上律政司一方有特別要求,故用了4小時,至晚上六時半才休庭。

    一開庭,法官表示,得悉何秀蘭及楊森會認罪;而李卓人、蔡耀昌、梁錦威、超恩來、鄒幸彤、梁國華、胡志偉及何桂藍不認罪,其他被告尚在考慮中。

    不久,代表律政司的主控官蕭啟業呈上一宗案例,表示希望可以安排正式審訊時,指定由早前審結4名被告於六四集會罪成的法官陳廣池審理案件。如此,就啟動了近兩小時的爭拗。

    蕭啟業指,這是擔心會做成Disparity of Sentence判刑差異。蕭解釋,擔心陳廣池以外的法官,會對此案被告們做成不公平的判刑。「始終我哋最關心都係被告的權益……對否對被告有冇不公平情況。」

    然而,代表多位被告的幾位辯護律師,都反對律政司的說法。辯方大狀認為,指定陳法官反而損害被告的權益,例如會把審訊日期變相再押後,又或者陳法官因為審了第一次而把案件以外的資訊干擾了今次審訊。大狀黃宇逸說,另一位法官審訊會有Fresh Mind.

    如此開啟了一場爭拗。高勁修法官一方面反駁黃大狀的說法,說若陳法官真的審理這宗案,他若在判決書中若寫了此案沒有的証據,到時可以上訴,現在是言之過早。

    而主控官則進一步說,由於此案的大部份證據都是來自公眾領域(亦即傳媒)的錄影片段,乃open source video,爭議不大,故早和遲判刑的影響不大,不像另一些刑事案件作供披露了新的資訊會影響判刑。

    此時,高勁修法官則指出,控方這個理據,跟爭取以陳廣池法官審理距離更遠,因為不同法官看到的整據也一樣。高勁修指,控方提出的案例,涉及被告轉為控方污點證人而在另一案件獲得輕判的待遇,和這宗六四案差異甚大……。

    代表律政司的蕭啟業說,「案情是不同,但Rationale相同。」高法官指出:「乜Rationale呢? 講來講去,你都係想搵同一個法官審同一宗案件,但我們這兩宗並不是同一宗案件(指已審結的六四案和今次20人案件)。我只能夠說,現在這20人要用同一個法官囉。」

    爭拗期間,長毛梁國雄舉手,正當大家以為他有甚麼重大指令要給自己的代表律師。原來他表示要上廁所,全場爆笑。又再休庭。

    休庭回來,高法官指出,控方要求必要用陳廣池判此案的要求不獲接納,因為控方提出的案例,案情和此案並不適用。高官指出,陳廣池法官審理的案已經審結,被判刑的4人已在服刑,沒可能回帶讓4人回到未判刑時,和現在此20人一起重新審理再同時判刑。加上此案即使以由其他法官審理,他/她可以參考陳的書面判理據便可以維持判刑一致的問題。

    之後,法庭處理審訊語言和排期事宜,又討論了良久。最終高法官指出,認罪的被告會於9月9日處理;而不認罪的被告需要於11月初審理,預計審訊十天。

    這天的提訊,下午2時半才開始,但早在上午9時許已有人排隊拿旁聽票。四十個公眾席,加家屬及記者席,把西九龍2號法庭塞爆。一票難求,有支持者為了入場「見一見」被關押的親友,在外面等有人早走讓出門票才能入場。

    下午2時許開庭時,天朗氣晴,滿天白雲,但刮起猛風,強風竄進西九龍法院那個特高樓底的停車處,把紙張吹得亂飛。至散庭時,天已暗,下起一陣陣雨。原來天文台已經掛起了這個夏天第一個一號颱風訊號。散庭時,有人對着犯人欄喊:「一號風球了,裡面(監獄)唔會咁熱啦!」長毛舉起拳頭,喊着口號,走入小門,又要再等下一次審訊,才可以與這麼多同路人見面了。

  • 立法程序與技術筆記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5 11:03:21
    有 0 人按讚

    孟巖:區塊鏈是數字科技霸權之外的第三選項

    孟巖
    2021年1月14日 16:55

    把公權力讓渡給掌握先進數字科技的寡頭,並非社會治理的更佳方式。

    我並不是一個對時事政治不感興趣的人,但是在這裏從來不談,因爲我相信專業主義。走出校門二十年以來,我幹過好幾個行業,談不上有什麼成績,但深知一個道理,任何一個實踐性(而不是純學術的)領域,八成以上的「真知」從不見於文字,只能出自實踐。所以,一個人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搞明白一點事情,說清楚一些話,就已經很不容易。對於那些你可能很感興趣,而且也花了很多時間看媒體、讀文獻,但並沒有長時間專業從事過的事情,往往連基本的信息都是支離破碎的,甚至是錯誤的,遑論能有什麼靠譜的見解,所以應該保持謙遜,保持距離。

    除非跟你的專業領域發生交集。

    幻覺的幻滅

    這次美國大選的亂局,國內外懂的不懂的不懂裝懂的已經很多,本來我就不懂,輪不到我們這些每天埋頭做事的人插嘴,但這幾天路轉峯會,因爲美國的互聯網科技巨頭統一行動,不但對特朗普家族統一封號,而且對於其黨羽「趕緊殺絕」,以至於過去幾年被特朗普搞得焦頭爛額的歐盟諸國也友邦驚詫了。而最令外界震驚的可能是對 Parler 的絞殺。依我看來,此事的嚴重性,甚至超過對任何個人賬戶的封殺。某些評論已經指出這件事情的諷刺意味:政府受 230 條款制約做不到的事情,在 230 保護之下的互聯網巨頭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對其他平臺做到。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雙標還真是耍得漂亮。人們終於問出了早就應該問出的問題:這個世界到底是誰在統治?這個世界正在走向何方?

    當然,這次互聯網科技巨頭的統一行動,背後是有協調的。會有那麼一些「天下太平」主義者跟你說,所謂新霸崛起、權力轉移之說,純屬杞人憂天,發生的這些只是體現了美國深層政府的意志,沒有統一指揮,科技巨頭根本不會如此協調一致。因此一切並沒有脫離政治鬥爭那個軌道,那個自從《竹書記年》裏的堯舜禹時代和古羅馬格拉古兄弟遇害以來就爲我們所熟知的軌道。

    但是,大多數明眼人還是看到了不同之處:關鍵不是會不會,而是能不能。這次,國際科技巨頭們已經嚮明明白白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能力:他們平時擺出一副殊死競爭、雞飛狗跳的模樣,好像永遠都尿不到一隻壺裏,讓大家放一萬個心。但關鍵時刻聯起手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更關鍵的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效率問題。過去的人形容政變或革命代價之低,往往用「兵不血刃」來衡量。不殺人、不流血,已經是前人能夠想到的最舒爽的方式了。今天,科技巨頭們可以用手機發出一個指令,幾分鐘之內,幾個工程師在鍵盤上敲下幾個字符,在屏幕上輕點幾下鼠標,貴爲美國總統者,瞬間社死,且殃及池魚,成本幾近於零。革命瞬間成功,同志無須努力。所以啊,二十一世紀已經過了五分之一了,還有人嘲笑「鍵盤俠」,其實這些過時的腦子只是不瞭解鍵盤的威力。這次他們明白了,一隻連接在關鍵節點上的 10 美元的水貨薄膜鍵盤,威力大過萬馬千軍。

    對 Parler 的聯合封殺宣告了中心化互聯網之上的自由主義幻覺的破滅。這是一個在內行人看來早就荒誕不經的幻覺,只是平時任你怎麼呼與號,大多數人都只會投以輕蔑的微笑。沒想到啊沒想到,華盛頓沼澤裏的大鱷魚會在這個時間、用這種方式把蓋子揭開,把妖怪放出來。人們不要指望數字時代的爬行動物能夠控制這些妖怪,他們連自己的筆記本都可以弄丟,而且恐怕老得來不及說出第三個願望,又怎麼能理解數字權力的威力?人們也不要指望華爾街能夠控制這些妖怪。如果按照現在這個模式走下去,二十年之後,華爾街只是這些科技巨頭雲服務器上的一個 APP。今天華爾街上的幾十萬人當中,只有一小部分會幸運地與科技巨頭聯姻結盟而雞犬升天,多數人的命運,你看今天的 Parler 就知道。

    而在全球的其他一些地方,我們聽到的多是幸災樂禍的喝彩,彷彿此事與己無關。這實在圖樣圖森破了。數字科技是一種新的世界性力量,它崛起的如此之快,而且還在不斷加速。多數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即使有,應對的手段也往往是過時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我們對此並不陌生,當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將工商業文明託舉成一種新的世界力量的時候,東亞各國普遍採用閉關鎖國、重本抑末的對策,對內的確抑制了工商豪強集團的崛起,但卻在幾百年之後整體傾覆。

    硅基文明大趨勢不可阻擋

    就數字科技本身而言,現在還處於一個很早期的階段,大約相當於發現新大陸之後兩百年、也就是 1700 年左右的時期:財富已經奔湧,但國王還是國王。歷史的來看,今天這個時代的算力密度還太低,能量供給還太少,連接速度還太慢,算法還太弱,碳基靈長類動物的低水平干預還太多。不過,感謝摩爾定律,數字科技給社會帶來的衝擊與顛覆,可用不着等上幾百年。在「一百億人口」和「十萬億智能設備」這兩個目標中,後者可能更快實現。假以時日,這個世界上的資源主要由智能機器消耗,生產和消費主要由智能機器完成,戰鬥和執法主要由智能機器執行,並且開始出現爲數上千萬的、能夠進行腦機互聯的、經過基因改造、能健康生活兩百年、被尤瓦爾·赫拉利稱爲「智神(Homo Deus)」的新物種。到那個時候,人的社會地位主要取決於跟智能機器的親疏。這種變革,無論我們多麼保守,都不可能幻想它僅僅只影響經濟,而不會溢出到其他領域,不會重構人與人的關係,不會改造社會的秩序和結構,不會重新定義全球地緣政治。所以,既然五月花號登陸新英格蘭,結果並不只是克隆了一個英格蘭,那麼馬斯克上火星,不管他自己的初衷如何,難道只會是給人類克隆一個新的居住地?我這般年紀的中年人,只要稍微注意保重身體,便很有機會活着見證太陽系新數字羅馬帝國的誕生。三體,可能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稍加隱喻的預言。

    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怎麼看待我開的這些腦洞,也不論你個人情感上支持還是反對這樣的趨勢,世界走向數字化硅基文明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特朗普集團的互聯網社會性死亡只是這一大趨勢碾壓過後留下的一堆刺眼的路邊枯骨。

    數字公權力的寡頭化不是好事

    趨勢不可變,但是路徑不止一條。我們要考慮的,只不過是在這個大趨勢下,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路徑選擇。

    現在的路徑是什麼?就是少數幾個在市場化競爭當中獲勝的全球數字科技寡頭,在未經授權也不受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掌握龐大的公共權力,並以運營私營企業的方式來運用這種權力。按照現在這條路徑走下去,新的數字科技寡頭要麼通過沖突、要麼通過潛移默化的改變,遲早會成爲這個世界真正的統治者。一些國家通過傳統方式,或許能夠在幾十年的時間裏對內壓抑這種力量的成長,但是這種壓抑不可能長久,只能是暫時的、局部的,並且日積月累,會因爲抑制了創新力量而導致整體性的落後甚至傾覆。

    我們是否應該爲新霸權的崛起而歡呼?既然人類自古以來一直生活在一個金字塔體系之下,絕大多數人不是在這個霸權之下,便是在那個霸權之下,或許對於塔尖的更換大可採取一種袖手旁觀的態度,甚至應該歡迎和讚美這種改變?或者,嚴肅一點說,把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公權力讓渡給掌握先進數字科技的寡頭,是否是社會治理的更佳方式?

    有三個原因使作爲普通人的我對此表示質疑。

    第一是對這種新公共權力的來源不信任。現代社會公共權力的來源是有一整套觀念和制度體系的,這套體系與市場體系是不同的。雖然也有一些優秀企業家轉型爲優秀政治家的先例,但整體而言,市場競爭並不是選拔優秀公務人員的有效機制,更不是合理的授權機制。換句話說,一個私營科技企業主,因爲在市場競爭中獲勝,便獲得了巨大的公共事務權力,這個權力的來源是不合理、不健康的。

    第二是對這種新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不信任。數字科技寡頭權力的高效率、低成本、強效果,與其決策執行的任意性、不透明性和不受監督結合起來,不單普通人毫無還手之力,就算是傳統秩序中的強者也只能甘拜下風。就像這次封殺特朗普和 Parler 事件所展現出來的,這些寡頭在運用權力的時候,其效率是如此之高,效果是如此之好,遇到的反抗如此之虛弱無力。寡頭們對於其不同行爲和主張之間內在的自相矛盾毫不在意,甚至懶得對外解釋,平時一言九鼎的政治領袖們只能隔着大西洋嘟囔幾句「有問題」,此岸或彼岸的所有機制對它們基本上產生不了任何監督和約束效力。如果你懷疑絕對的權力是否一定產生絕對的腐敗,那麼二十一世紀就給了你一個最新的驗證機會。只不過,試驗失敗的代價將會極其沉重,因爲不久之後,隨着人工智能、新一代無線通訊、物聯網和機器人的水到渠成的發展,科技寡頭消滅對手的能力,可就不止限於互聯網虛擬空間了。那時候,我們中大多數人能夠想到的最佳人生,可能就是暫時坐穩數字奴隸。

    第三是是新權力崛起過程中與舊權力的衝突,會不可避免的將大量普通民衆捲入其中,改變很多人的命運。這個問題極爲現實,現實到正在好幾個地方以不同方式發生。正因爲如此現實,所以此處略去不表。

    請不要誤會我,我並不是不歡迎硅基數字文明的崛起。如果一定要在人羣中劃分左中右,我肯定屬於「降臨派」。只不過,正如之前所說,我認爲趨勢不可避免,但路徑還是可以選擇。確實存在另外的道路。這裏指的「另外的道路」,並不是讓某些國人沾沾自喜、自信滿滿的「最近的事件表明全世界只有我們纔能有效應對和切實防範」的道路。坦率的說,我並不欣賞這第二條道路。隨着民主黨上臺,擁立有功的數字科技寡頭們將獲得怎樣的回報和縱容,我們且拭目以待。但一個不祥的預感是,如果他們和我們各自沿着現在這條路子走下去,已經過去的 2018 年可能是中國與全球數字科技頂峯最接近的時點,未來的差距可能會越拉越大。

    也許還有第三條路線。

    區塊鏈:第三選項

    這次 Parler 被封之後,一些聽我介紹過區塊鏈與去中心化互聯網的朋友就給我發了消息,說一下子就明白了去中心化互聯網的意義。但其實,我覺得他們並不是真的明白。

    目前全球的區塊鏈技術社區正在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技術棧,區塊鏈在其中扮演核心的角色。這個新的互聯網技術宅在存儲層、計算層、互聯層和應用層都基於區塊鏈的範式、或者乾脆直接用區塊鏈來開發。人們把這種新的互聯網叫做去中心化互聯網,或者開放互聯網,或者 Web 3.0。在這個新的互聯網技術棧還很稚嫩。嫩到什麼程度呢?性能低下,存儲不可靠,價格昂貴,而且使用起來非常麻煩。但它有它的力量。在它上面開發的應用,刪不掉、封不了、藏不住、改不動,只會規規矩矩、不折不扣按照既定方針辦。如果 Parler 基於這種技術構建,那麼就不存在被關電閘、拔網線的風險。

    數字資產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就是這種力量的最初展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數字資產的規模增長了三倍多,而 DeFi 的規模增長了三十多倍。但是這些應用從某種意義上加深了人們對區塊鏈的誤解,比如把區塊鏈視爲爲一個絕對自由主義的、對抗一切監管的異類。

    但其實,區塊鏈真正的本質只有一點,就是「照章辦事」。

    2016 年,IBM 觀察到一個名叫「以太坊」的新的區塊鏈項目的崛起,於是派了一個叫 Henning Diedrich 的聯絡員與以太坊核心團隊接觸,負責瞭解以太坊的特點。當時 IBM 內部對於區塊鏈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在機構間共享數據和流程、創造信任以降低交易摩擦,二是設備民主。這些看法不可謂不深刻,但是這位聯絡員去研究了以太坊之後,帶回來一個不同的結論,他把以太坊描述爲「一旦部署了程序,就確保準確執行」的公共計算機,「確定性」是以太坊最大的特點。後來他的報告略加潤色之後公開出版,恰好在我離開 IBM 之前讀到,是早期對我認識區塊鏈產生決定性作用的兩三本書之一。

    我想換一個方式表述 Henning Diedrich 的結論:區塊鏈是目前唯一能夠確保規則得到剛性執行的計算網絡。理解了這一點,我所說的「第三條路線」也就清楚了。

    確實有可能基於區塊鏈的思想和技術構造新的互聯網,它安全、強壯、可靠,最重要的是具有規則剛性。區塊鏈可以在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精神的同時,有效地限制數字科技寡頭公器私用和暗箱操作。作爲唯一擁有立法權的人類組織,政府可以通過區塊鏈實施更加高效的社會治理,對於這樣的基礎設施應該是歡迎和積極推動,而不是視如畏途。民衆則能夠得到規則的保護,享有免於被徇私打擊的恐懼。至於真正的企業家和創新者,他們失去的只是攫取和濫用權力的惡毒誘惑,得到的卻是一個輕輕朗朗的市場和無需破壞規則自相殘殺的健康的競爭環境。也許更重要的是,區塊鏈的規則剛性會迫使政府、公衆和企業坐在一起,認真的討論人類要給必將到來的硅基時代建立什麼樣的元規則,從而促進新的治理機制的產生和成熟。也許只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人類才能作爲一個整體避免《黑客帝國》和《終結者》所預告的命運。

    當下而言,我絲毫看不出世界可能轉向第三路線的可能性。總體上,人類還是點頭哈腰地沿着第一路線狂奔而去,只有我們這些少數的異類,在區塊鏈和 DeFi 的道路上不知道搞什麼東西,不被人理解。但我希望這次的事件能夠提醒人們注意這個問題,注意到這第三條道路的存在。特別是那些有影響力和決策資源的人,你們在天基物聯網、全自動武器和武裝機器人到來之前,還有幾年時間思考和做出不同的選擇。之後,可能也只能向普通人一樣,考慮何時、以何種方式向科技霸權屈膝投降。瞭解一下區塊鏈吧,不要被「去中心化」的文字遊戲嚇得踟躕不前,畢竟,對中心威脅最大的,不是去中心,而是下一個中心。

    資料來源: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124856336082.htm

  • 立法程序與技術筆記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19 10:27:03
    有 62 人按讚

    在光電廠上蓋候鳥餐廳!發電與生態保育,竟然可以雙贏?(06/16/2020 天下雜誌700期)

    義竹電廠僅佔嘉南沿海廢棄鹽灘不到2%面積,卻引發全台生態人士矚目。此案能否成功建立生態與光電共榮的典範,牽動地面太陽光電發展的命運。 在桃園龍潭和窯文創園區,里長謝金棋以燒窯保存農村的手作文化,同時爭取市府資源打造微電網,讓社區不再擔心颱風來時大斷電。沒想到,在復舊的農村裡,卻有最先進的再生能源微電網。


    文:劉光瑩

    在地小人稠的台灣,發電與生態保育,一定勢不兩立嗎?從嘉義鹽田、桃園農村的兩個故事看到,能源轉型關鍵從來不是技術,是和所有利益關係人共好的心。

    嘉義布袋鹽灘地,鹹鹹的風吹來,這是每年來台灣度冬的黑面琵鷺,最愛覓食的餐廳之一。

    「牠們最愛吃小魚小蝦,」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常務理事陳建誠說,這邊從日本時代就是鹽田,因數十年沒有人為開發,生態保持自然,是賞鳥重地。

    這裡卻是台灣最大的地面型太陽能發電廠之一──義竹電廠。

    太陽光電跟生態保育一定勢不兩立嗎?從這個案場看到,只要有縝密思考,就有機會做到環境、能源與人民三贏,找到往前走的新模式。

    台灣西南鹽灘地,冬天常吸引黑面琵鷺在這飽餐一頓。韋能能源正在案場生態保留區引進水源,希望打造更理想的候鳥餐廳。

    嘉義布袋.義竹電廠:太陽光電廠蓋候鳥食堂

    5月中,義竹電廠教育展示中心,舉辦布袋鹽田環境監測階段成果發表會。

    台上講解鹽灘地鳥類生態與土壤檢測結果的,是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坐在底下聽課,像學生一樣抄筆記的,是韋能能源執行董事胡根地。

    時間拉回3年前,電廠成案的關鍵,居然是位愛鳥學者。崑山科大環工系教授翁義聰,最早跳出來反對韋能在布袋鹽灘地蓋電廠。

    曾任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的翁義聰,愛鳥成痴,曾為濕地鳥類高蹺鴴寫書,也協助推動台江國家公園和四草生態保護區。

    「但沒辦法,他們得標了,」翁義聰說,他心念一轉,木已成舟,只好盡力跟業者溝通,看能為野鳥爭取到多少空間。

    原本規劃80公頃的電廠區域,最後業者留下3成面積、20多公頃做生態保育區。

    「當初要求保留3成、畫出方正區域,他們都做到了,」他強調,「總是要幫忙,不然他們不會做好,」他因而繼續擔任顧問。

    2017年得標時,佔地80公頃的韋能能源電廠是台灣最大。如今,還有許多開發計劃進行中,包括台電彰濱工業區佔地140公頃的光電廠,以及台電正在台南鹽灘地興建的213公頃電廠。

    再生能源佔2成的能源轉型目標,光電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經濟部規劃,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到20GW(吉瓦,即十億瓦),其中屋頂型佔6GW,地面型目標14GW。然而地面型太陽光電進度落後,至今完工容量還不到1GW。

    台灣要找能蓋大型地面電廠的地,談何容易。「最大挑戰是地狹人稠,」長年研究能源轉型的台綜院院長吳再益直言,台灣寸土寸金,要拿來種電,通常是已無路可走的最下策。

    承諾做20年生態監測

    跟中國或美國電廠相比,台灣是小巫見大巫。美國計劃在內華達州建造的光電廠,就是韋能義竹電廠的36倍大。

    在地小人稠的台灣蓋太陽能,怎麼做?

    一句話:想快,先得慢慢來。

    韋能能源義竹電廠的最大特色就是,第一個承諾做20年生態監測的太陽能電廠。

    對韋能能源資深專案經理陳律翰來說,這不只是電廠開發案,更是在上生態課。

    他學到了鹽灘地就是因為有水,才會有小魚小蝦,吸引鳥類駐足覓食。「等於是幫黑面琵鷺保留一些可以吃飯的地方,」他說。

    在太陽能領域有20年經驗的韋能能源執行董事胡根地,手上同時開發多個案廠,在台灣緊迫的能源轉型時程表上,能否與地方利害關係人達成共識,是一大挑戰。

    負責案場鳥況調查的中華鳥會研究部專員洪貫捷直言,比較前2年的觀測數量,完工後鳥量確實減少。「接下來的課題,是要管理保留區內水位,讓棲地品質變好,」他說。有鑒於此,韋能還在枯水期,從附近大排引水進到保留區,讓「琵鷺餐廳」環境更好。

    此案因此成為全台第一個由開發商和社區團體合作、承諾20年生態監測的太陽能電廠,未來業者還考慮申請環境教育場域,協助社區營造。

    胡根地說,身為再生能源業者,希望能盡量確保發電跟生態環境共存共榮,做到最好,讓義竹案場成為台灣生態光電的典範。「降低綠色衝突,大家比較容易往前走,」他說。

    經濟部後續仍有許多光電開發案,行政與立法機關也期待這樣的合作模式,能成為往後開發案的標竿。

    電廠指導原則:共好

    針對之前引發爭議的漁電共生、農電共生等方案,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與經濟部積極推動「太陽光電開發研擬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希望建立一致標準評估可行性,消弭爭議。

    林子倫肯定義竹電廠為正面案例,因為業者從頭到尾跟鳥會、農委會特生中心,都保持良好溝通。

    但挑戰是,如何把典範複製到往後的開發案?

    林子倫指出,檢核機制落實後,會檢視開發案是否做到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是否關注到對環境的衝擊與對附近社群影響。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則期待,未來當業者將電業籌設許可送審能源局,就要同時做環境與社會檢核。

    「並非多一道環評,而是讓開發者知道,在這邊設電廠,可能會面對怎樣的社會或環境成本,考慮清楚再決定,」她說。

    過去從事環保運動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認為環社檢核有其必要。他說,大多數地方政府都希望推動再生能源,但不清楚如何處理爭議。「有了協助處理爭議的工具,地方推動能源的公務員,才知道怎麼做,」他說。

    其實,韋能能源另一個得標案場,就面臨進退維谷。2017年,台東縣政府在知本濕地畫出160公頃招標做太陽光電,韋能能源得標,但卻因牽涉原住民傳統領域,至今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認為縣府與業者未尊重部落意願,仍持續抗爭中。

    對此案,胡根地坦承要花更多時間跟耐心去溝通,但最終仍希望找到雙贏的方式。

    桃園龍潭.金牌農村:自己建再生能源微電網

    除了大型開發案,也有社區自主做能源轉型,主要目的在防災與教育。

    桃園龍潭,位於偏鄉和都市之間,有個位在半山腰的金牌農村,逢颱風就停電是家常便飯,現在除了推廣農村生活,還要擁抱能源轉型。

    驅車彎進山路旁的和窯文創園區,都是來看百年油桐花樹的遊客,他們三三兩兩坐在伯公樹下喝茶,用的是園區自己燒製的茶杯,形色各異。

    「我們一開始燒窯,就是因為希望少用免洗杯和碗,達到無痕山林,」三和里里長謝金棋說。他之前在市區開餐飲店,2005年因父親過世回鄉,剛好因緣際會上了農村規劃課程,隔年選里長,決心要把三和社區的古早生活找回來。

    他發現很多農村再造,硬體建設再多,人還是回不來。2007年,謝金棋與里民決定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再造農村。「要水泥減量、開發減量、需求減量,」他堅持保持農村風貌,不用水泥,而是用樹木泥土和紅磚來砌牆、蓋洗手台。

    沒想到,在復舊的農村裡,卻有最先進的再生能源微電網。

    伯公樹旁的咖啡廳,屋頂上裝有5.4KW的太陽光電板、6KW小型風機。這還不夠,園區裡有5支風光互補LED路燈,白天靠曬太陽與風吹儲能,晚上放光芒,不花一毛錢電費。更厲害的祕密武器,是燃料電池系統與儲能設備,在社區斷電情況下,可提供約3天電力。

    金牌農村想推自主能源,其實是來自實際的痛點。

    防災兼做能源教育

    「颱風來時,這邊是桃園最先停電的地方,」謝金棋說,因為位於山腰,一年至少停電5次以上。納莉颱風那次,等外部救援就等了8個多小時。

    謝金棋更認為,這是最好的環境教育。「小朋友看到風光互補路燈的太陽能板和小風機,都會很好奇,」他希望用這個契機讓他們知道,不只要珍惜使用能源,還要找出自主能源。

    此外,咖啡店屋頂上的太陽光電雖然規模小,但也讓他們每個月省下2成電費,不無小補。

    復舊的農村裡,有著先進的再生能源微電網。(黃明堂攝)

    「人類要永續生活在地球,能源使用是最重要的課題,」謝金棋感慨地說,「如果我們使用愈多能源、卻更破壞環境,無法永續。」

    幫里長找到資源,把金牌農村社區變成能源自主示範社區,桃園綠色專案辦公室功不可沒。

    桃園經發局專委、同時也是綠辦副執行長楊叡昀說,綠辦的重要業務,除了協助工業用電大戶節能與使用再生能源,還要協助地方創能、儲能。

    她表示,會選在三和里做環境教育社區,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農村也有能源轉型的思維。

    無論是鹽灘地、電廠級的太陽光電廠,或是小規模、電池級的自主能源社區,能源轉型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技術本身,而是社區人民自主,希望讓環境更好、經濟更好的心。

    韋能的義竹電廠是再生能源加生態保育,龍潭的和窯園區則是把能源自主加上文創和農村文化。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比較遠。

    「再生能源發展,共生、共榮是必然的方向,」洪申翰強調。(延伸閱讀:再生能源日增 台電如何維持供電穩定?)

    前瞻政策

    ●三大問題
    1.欲速則不達:能源轉型大方向良善,也符合全球趨勢,但設定在短時間內達到目標,可能推升成本、犧牲程序正當性,各界阻力也較大。

    2.搶地爭議:地面太陽光電往往跟現有土地利用競爭,不論是農耕、產業用地或是自然生態保留區,可能引發爭議、甚至抗爭。

    3.城鄉差距:偏遠社區逢天災容易斷電,等待救援不易。

    ●三大建議
    1.設定合理目標:應參考其他國家經驗,設定符合台灣現實的能源轉型時間表,而非期望在短期內迅速達標,恐傷害目標的正當性與品質。

    2.溝通為上:經濟部已建立環境社會檢核機制,督導的政府單位應協同業者一起,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如周遭居民、傳統領域部落族人,從計劃伊始就保持透明開放態度充分溝通,避免衝突與對立,建立共同目標才能往前走
    3.社區自主:社區培養能源自主意識,向外尋求資源,打造地區的小型能源安全網。

    【與地球和好 完整報導】
    永續大計》
    「人定勝天」其實會害了我們?如何給下一代環境正義
    國土計劃》
    台灣第二起罷免案在宜蘭?小村莊的水源保衛戰,全台都需要面對
    糧食危機》
    無肉不歡、種稻卻不愛吃米 你的三餐為什麼害人也害己?
    都市熱島》
    你家吹得到風嗎?看不見的「風權」,其實攸關你繳的電費
    數位專輯》
    與地球和好──疫情的盡頭,行動的開始

    ●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天下雜誌》39週年特刊《與地球和好》

    (責任編輯:黃韵庭)

    關鍵字: 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 太陽能 生態 環境 氣候變遷 減碳 微電網 與地球和好

    ★★★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template=transformers&id=510073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