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化女性vs身體自主?】#wyk9up
呢啲terms近年開始由學術象牙塔,滲到出去比大眾認識到,絕對係好事。但同時,由於呢啲概念本來就有好多詮釋嘅方向,所以成日會被利用、濫用或曲解。更甚,不少群眾剛認識到呢啲字,就只係想攞啲字黎鬧人,而唔係講道理,會抽空曬背景黎講。有見及此,我都想講下我對...
-
【物化女性vs身體自主?】#wyk9up
呢啲terms近年開始由學術象牙塔,滲到出去比大眾認識到,絕對係好事。但同時,由於呢啲概念本來就有好多詮釋嘅方向,所以成日會被利用、濫用或曲解。更甚,不少群眾剛認識到呢啲字,就只係想攞啲字黎鬧人,而唔係講道理,會抽空曬背景黎講。有見及此,我都想講下我對呢啲concept 嘅見解。
____________
喺女性主義嘅脈絡中(特別是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物化」往往聚焦於對女性身體嘅物化,背後脈絡為批判剝削、支配女性嘅父權社會。
____________
所謂父權社會,姐係性別二元、性別定型強烈、男尊女卑嘅刻板社會,女性最大嘅存在價值就係被洩慾同生育,除此之外都係負累。其實,只係半世紀前,我媽媽嗰輩,都已經會有大部分人認為女孩子唔應該讀書;直到社會政策帶頭改變風氣(例如推全民免費教育),幾十年後嘅今日,香港社會制度上先大致上性別平等(我認為)。但思想上,仍然會有人認為女性天生智慧較遜、唔洗識咁多野,亦仍有人認為男性應當獨力擔起成頭家、流血不流淚等。
____________
男主外、女主內呢個觀念就係父權社會其中一個軸心思想,喺呢個基礎上,無論制度、抑或文化,男性都會喺公共領域獲得優勢。因此,統治階層、上位者多為男性。偶爾或許會出現女性領導者,但稱謂通常都要加上個「女」字,惟恐天下不知女性做領導者係幾咁例外。
____________
喺父權社會下,女性被預設係沒有權力,沒有公共地位的,女性嘅思想或需要都係不被重視嘅。因此,「物化」很惡,因為女性本身就是被剝削的,假如還要比男性搓圓撳扁,視為物件去看待或利用,又往往不能收穫這些被利用嘅成果 ,亦無途徑、無資源為自己真正嘅想法發聲,當然「物化」係好有問題嘅事。
____________
但今日嘅香港,係咪真係再好似以往咁,女性從制度上、資源上就係被男性剝削住,又欠缺發聲嘅媒介或途徑呢?我並不認為係咁的。 我認為,現今社會仍然有針對性別嘅差別待遇或歧視,但係係各有各歧視,而唔係女性單方面被害和被剝削,男性同其他性別,都同樣要面對佢地嘅性別差別待遇,而且可能不比女性面對嘅嚴峻。香港社會主要嘅權力問題,可能係來自階層同錢,而唔係性別。
____________
亦因此,即使係「物化女性」,亦變得無以前咁惡咁差,因為女性作為一整個群體,不再係無權利、無權力、無平台。雖然思想上古板嘅人仍有不少,但時移勢易,女性要喺公共領域、職場上發揮,都似乎無以前咁困難重重。改善空間當然仍有,例如研究增加侍產假、提供母乳友善嘅辦公環境、彈性工時等,都能夠進一步釋放女性嘅工作潛能。
____________
喺呢個背景下,我會認為追求自主、推廣自主,係比較能夠突破社會喺思想、文化上對各種性別嘅剩餘「框框」。既然女性已經唔再係無權無勢,咁當佢地嘅身體被當成商品、慾望載體之時,亦唔應該即時覺得佢係被「物化」,而係要睇下佢有無同意呢種行為。假如佢係同意被當成商品看待,就不存在以往性別不平等下嘅什麼物化不物化。
____________
將自己「物化」、「商品化」有好多形式,例如澳洲呢位醫生,喜歡將自己身體當作畫布黎紋身,力排眾議都要繼續實行自己嘅喜好。由醫生嘅例子可見,自主、力排眾議,好多時都要睇條件看本錢。網上不少支持醫生嘅言論,都係基於佢嘅能力同紋身好睇。假如佢只係一個低下階層,應該都會被紋身嘅刻板印象擊倒吧,而當遭反對,亦無咁多人力物力財力對抗吧。@rosesarered_23
____________
又有人會話,點解永遠都係啲奇怪嘅人先會主張身體自主之類。雖然係諗唔通但又無講錯:自由、自主呢啲概念嘅可貴之處,正正係在於佢地要用黎保護一啲脆弱、不被接納嘅嘢。假如你嘅思想愛惡,完全符合社會主流期望,那很好,你本來就已經有很大自由同空間做你喜歡嘅事,比如穿長褲、比如留短髮、比如行山,呢啲嘢你做嘅時候,視乎你嘅背景,一般都不會惹來好大阻撓。 點解某啲人要強調自主自由嘅重要性,恰恰就係因為佢地平日得不到發揮嘅空間,而之所以沒有空間,就係因為不符合大眾要求,所以被排斥吧。恭喜你係大多數人,你可以繼續你嘅生活,但請也嘗試尊重與你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吧。
____________
參考文章: 《動漫萌角色:動漫文化物化了女性?》王佩迪
突破性別刻板印象的例子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婦女節閱讀之二》
”關於性別數據落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般來說並非惡意或是故意的,事實跟這些相反。這是一個數千年下來慣性思考觀點的結果,是一種不用刻意去思考的預設立場 ..因為當我們一般說到“人類”,我們預設的是男性”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say about the gender data gap is that it is not generally malicious, or even deliberate. Quite the opposite. It is simply the product of a way of thinking that has been around for millennia and is therefore a kind of not thinking... Because when we say human, on the whole, we mean man.)
一開始買這本書,我也不太確定這是否會是一個在論述女性如何被歧視的著作。雖然我也是女性,但總覺得這樣的論述好像幫助有限。但讀完這本得獎無數的著作後,我終於明白他為何如此受肯定。過去當人們講到性別差異和歧視,常常都是用形容或是講述歷史的方法,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本書有豐富的數據資料,但作者用清晰易懂的例子讓他不枯燥。
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是當世界大部分的事物,包括物品,醫療,制度等等,以男性為預設立場來設計時,即便並非刻意的排擠,但因著男女需求的不同,自然產生了排擠作用。而女性在這些沒有考慮到他們需求的設計中,產生的效果就會打折,然後就會加強 “女性比較弱,比較麻煩” 的既有刻板印象。大家可以想像當你在做一個市場調查時,如果一個客群佔50 %,甚至超過一點點,我們還會把它看成 “特例”,或是 “利基市場” 嗎?
本書作者身為經濟學家,把這些社會科學所能找尋到的各種數據,做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呈現。有很多甚至連我自己身為女性都不知道的。以心臟病為例,書中講到我們大部分人想到的症狀,是所謂 “好萊塢式的心臟病” ,就是我們常常在電視電影當中看到一個人,痛苦地捂著胸口。但書中講到有不少的一部分女性,他們心臟病發的症狀不是胸口痛,反而是腹部的一些不適或是頭暈,因著這些數據相對不被重視,不少的女性因為這樣而錯失搶救的先機了。
在各樣數據餵養人工智慧算法,把很多事物加速自動化之際,作者呼籲回過頭來檢視這些數據的完整性。所有做人工智慧的都知道,你丟什麼樣的數據進去,它就生什麼樣的模型出來。但作者也把這個看成是一個機會,因為其實要針對兩性都考量的重新設計不見得是容易的,但這時候機器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從數據當中,看出不同的模式,進而選出一個最優化的結果。機器本身是沒有歧視性的,所以如果我們重視數據的包容性,再加上科技的輔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事半功倍。但前提是,所有的決策當中,需要納入女性的觀點與聲音。
建議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試著拋開我們在台灣的經驗,因為在很多的例子當中,身在台灣的我們可能不太容易想像 (包括落後國家女性沒有安全的廁所,女性難民受到的暴力威脅,等等)。作者在許多的訪談章中常舉一個例子(書中也有寫):相較於男廁,女廁總是大排長龍,這背後的設計表面上看似公平,但仔細分析起來卻不見得是如此。這一段相信所有的女生讀了,都可以感同身受。
作者最後用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納入女性的觀點和數據,如何帶來突破。1997 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有一場數學論壇,學者們試著要將數學理論上的雙曲空間在實體事件能夠展現出來。在場男性的數學家試著用紙張折出這些曲面 (很難吧)。一名從拉脫維亞來的女數學家 Daina Tamina靈光一現,立刻開始用打毛線做出針織作品,成功的將理論上的雙曲空間,用實體的方式呈現。當這個被歸類為女性化的經驗,在一個被歸類為男性化的數學學界中,帶出截然不同的視角時,新的一條路就這麼走出來了。
雖然這個世界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以更加的包容,但我是抱持著正面的態度。當家中五歲小男孩看見我這本書的封面時,立刻問我 “為什麼上面沒有女生?” ,我給他看書的封面設計,女性圖像是隱藏的,並跟他解釋這本書就是在說明這件事。他似懂非懂的問“為什麼會隱形呢?應該大家都要在上面”
我相信下一代的孩子們,一定會創造一個更加包容整全的世界。
全文語相關圖片和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invisible-women-被隱形的女性/
#InvisibleWomen #CarolineCriadoPerez #Datascience #BigData #被隱形的女性 #大數據 #社會科學
突破性別刻板印象的例子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網友常很熱心私訊一些新聞給我希望我能分享,這次香港反送中因為黑警行徑越來越惡劣,就出現了更多新聞與影片。
但這類新聞我分享的動機較弱,我反而較喜歡分享香港人面對獨裁政權時的勇氣、果斷、智慧及可愛的人性光輝。
衝突的畫面及批判性強烈的文章可以得到更多的注意力,但我擔心只能獲得同溫層迴響,極化的立場很難打動觀望中的中間選民。
我自己的成長經驗是常因為提出不同看法,就會引來一些人認為我愛批評、抱怨,甚至破壞團結的人——我成了負能量象徵。
不曉得是否與華人教育與儒家思想有關,批判性思考當然伴隨著指出哪邊不合理,但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抱怨」;當然批判除了發現問題,同時也得提出改善的見解。
可是當我們批判的對像是權威時,很容易就引發反彈力道,在權威本身發聲之前,崇拜權威的人早已先發制人,而台灣人特有的歷史經驗的權威就是威權。
所以我認為反送中的分享上,過多的批判性貼文會引來反效果,因為我們批判的對象是林鄭月蛾但其實劍指背後的中共,這會讓深埋白色恐佈記憶的台灣人反射性地略過這類新聞——畢竟什麼都不知道對這些人來說最安全,最能明哲保身。
不過分享香港人民正面的新聞,就是在挑戰威權的權威,下場都一樣就是了。
但就社群媒體的操作上,港人正面的形象較能突破同溫層。(這是我的推論,我沒有統計分析數據。)
最近幾個社群媒體的公關事件很有趣,先從石虎與花豹的插圖事件,設計師買了圖庫卻說是自己設計的、一開始她的處理方式就是硬拗,這鐵定引爆公關危機。
韓国瑜說自己選上市長後就沒打麻將,結果有人爆料給媒體韓市長在峇里島打麻將的照片,韓国瑜的處理方式同樣是硬拗說是沒在高雄打(誰知道?)
其實政治人物打麻將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問題同樣在『說謊』造成誠信上的質疑。
但後續發財局長潘恆旭的處理方式造成更大的公關危機——舉辦麻將大賽。
其實潘恆旭的危機處理很差,按照邏輯他應該辦的是『吹牛比賽』,而非『麻將大賽』。
剛好有個公關危機處理蠻好的例子,美國的新聞主播帶著嘲笑的語氣評論英國小王子學芭蕾舞結果引發眾怒,一群男性舞者在電視台門口一起跳芭蕾舞抗議。
主播的危機處理方式是『立刻誠心誠意道歉』,並邀請男性舞者上節目談愛上舞蹈的心路歷程,讓更多人認識性別的刻板印象如何扼傷喜愛舞蹈的男性,當然也化解了自己失言所造成的麻煩。
#公關危機處理得先認錯
#是要真的認知錯在哪
批判韓市長說謊不是要打擊他,雖然我是韓黑,但我比韓国瑜本人更怕他不能代表中国国民党選總統。
我也常告誡自己在社群媒體上享有聲量時,發言也特別留意別傷害到無辜的人,尤其是順風時。
以前在演藝圈的訓練要我多講場面話,這樣既安全又討喜,但我常感覺到自己很虛偽不實,最後寧願選擇沈默,因為說違心之論太痛苦了,譬如在momo親子台時要說謝謝陳景怡台長很照顧我這種場面話。
後來我認識了陳沂,我對於『焦糖哥哥』在社群媒體上有了新的認識。
陳沂一直強調『不要說謊』,不說謊不等同得把自己的隱私鉅細彌遺地都跟網友報告,而是當牽涉到利害與利益時,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及傷害別人而說謊——包函金錢、名聲、形象等。
這個原則在陳沂業配上表現耀眼,即便讓她賺錢的廠商只要踰越這條紅線,她同樣火力全開。
而我則是表現在媒體訪問我及我的餐廳時,媒體為了求好心切也為了節目精彩度,偏向浮誇的效果。
美食節目希望我強調食材多了不起時,我很誠實地跟製作人說就是每天去菜市場買的,新鮮而已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我們常會看到美食節目介紹食材,不少店家很愛強調食材有多高級,如果真的是這樣倒還好,如果是為了騙消費者去而故意誇飾美化,其實這就是說謊了。
節目播出後一定會有觀眾特地來店消費,但如果與預期心理有嚴重落差,結果慕名而來客人的生意只能做一次,最後損失的還是店家,這也是透過媒體說謊的代價。
有媒體問我經營之道是不是把員工當家人?
這簡直嚇壞我了,我們是僱傭關係永遠存在權利的不對等,絕對不可能像家人一樣。
我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少管他們。
雖然家人之間同樣有階級及權利不對等的關係,但我懂媒體指涉的是『幸福家庭』的那種樣板。
『不說謊』也同樣影響我在演藝圈的表現,談話性節目的主題聊來聊去就是那些,為了通告就不得不生出故事來,如果是個人真實經驗為了節目效果,我覺得可以修飾美化過。
但很多主題是我沒有經驗的事,我後來就跟世豪哥說算了啦,我不想掰故事了。
之前有個心理醫師要交出一篇論文,對方在研究公眾人物在這樣的媒體生態的心理狀態,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經驗。
我跟對方提到「我一直覺得我的形象太好了,那不是我的本質,我不喜歡有一天被這樣的形象傷害到,我知道我再不做自己,我一定會傷害到我自己。」
醫師說我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這跟他原本的理論正好相反。
於是我跟他細數為什麼媒體問我成長過程的事,我幾乎毫無保留地都說了,當然我一直強調那是我的人生經驗,我是靠這些養分長大的,不要聚焦在多悲慘可憐,而是我如何吸收轉化,當然同一件事情各家媒體有不同詮釋方式,閱聽眾產生的觀感就會不同。(不過一開始把我家人嚇壞就是了)
#因為我知道我會紅
#只是紅的定義和原先設定不同
如果我一直維持好哥哥形象,不能有一絲一毫批判性的言行出現,那我就不可能上街頭支持洪仲丘、反核四、太陽花學運、婚姻平權釋憲、簽署東奧正名、平權公投及近期支持辣台妹與撐香港反送中。
批判是透過辯證才有能量推動社會的發展,而我參與其中也因這股發展的動能超過原本自身的範疇,而變得和以往不同。
這樣的改變是好或壞我無從定義,我也不曉得該如何先定義「好」與「壞」。
我腦袋轉著這些事情寫出來不是要傳遞什麼人生哲理給大家,你們也不要輕易地學習『不說謊』,因為謊言有時有必要性,那個分界與使用時機會因人事時地物改變,如果一個謊言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或讓一個人好過,我還是樂意說出口。(康德sorry啦)
但什麼事情一定不能說謊,大家心理一定有個普遍的標準,就看什麼事情被發現是說謊然後群眾的反應就知道了。
陳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