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空庭溫泉紋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空庭溫泉紋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空庭溫泉紋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空庭溫泉紋身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 ◎詩手菜鳥 前言 陳黎是有名的台灣詩人,他的詩作偶有涉及本地的歷史。本文希望從〈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中分析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 作品介紹 〈太魯閣.一九八九〉完成於一九八九年三月,收錄在《暴雨》。 〈...

空庭溫泉紋身 在 Hocc 何韻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19:28:05

詩與胡說2(五)《日式澡堂之洗澡的藝術》17may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17/19614644 機緣下在上週生日到達日本去參加三天尊者達賴喇嘛的公開授課,去大阪前抽了三天,先回到我最愛的京都走一趟。 三年內...

  • 空庭溫泉紋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09 21:00:01
    有 47 人按讚

    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 ◎詩手菜鳥

    前言

    陳黎是有名的台灣詩人,他的詩作偶有涉及本地的歷史。本文希望從〈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中分析陳黎詩作的歷史敘事。

    作品介紹

    〈太魯閣.一九八九〉完成於一九八九年三月,收錄在《暴雨》。

    〈 紀念照(三首)〉是是陳黎在編輯《洄瀾憶往——花蓮開埠三百年紀念攝影特輯》時,自照片中看到家鄉的舊貌,有感而作的系列詩作。〈 紀念照(三首)〉分別包含〈昭和紀念館〉、〈布農雕像〉、 〈蕃人納稅〉三首詩,完成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收錄在《家庭之旅》。

    詩作分析

    陳黎的詩作可以從各個方面分析,本文將會集中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這四首詩中,在敘事技巧上作集中分析。

    經整合分析,陳黎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這四首詩中使用的技巧主要有四項:從景色切入敘事、時間跨度大、以自然之物比喻、借用典故、強調不同語言。下文將會將會逐點詳細說明。

    從景色切入敘事

    陳黎在詩中一開始會先描寫一個靜止的畫面,勾勒出背景,之後才切入一個流動的敘事。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一節就是靜止的畫面,詩中以「萬仞山壁、雲霧推抹、濕潤中流轉、靜止的千綠、陡峭光滑的巖頂絕壁、莊嚴若蓊鬱的雨林、墨藍的星空、褶皺曲折的岩面、亂石崩疊的谷底」等描述太魯閣這個片土地,令太魯閣的形象、地貌鮮活地呈現在眼前,同時讓讀者有一個具體的畫面、舞台能接續後面敘事的「演出」。

    〈 紀念照(三首)〉中也有相同的處理,〈昭和紀念館〉一開始的描述:

    時間是昭和七年

    六個穿著整齊制服的消防隊員,或立或坐

    機械而對稱地分擁鏡頭中央兩輛

    擦得鮮亮的消防車

    後面是一根木頭電線桿和一棵檳榔樹

    再後面是銅獅雄踞的紀念館

    一朵雲剛剛飄過,停在照片外

    不遠處花崗山公園的涼亭上

    〈布農雕像〉中的:

    九個布農族人

    九塊頑固的石頭,並排坐在分駐所門前

    〈蕃人納稅〉中:

    「蕃人納稅」——六個耕織完畢的卑南族人

    手持稅單,魚貫地走進午後的役場

    他們筆直的身軀恭敬地向著端坐桌前

    同樣恭敬的稅吏,向著滴滴答答,具體而微

    勾勒往事的算盤,他們赤裸的腳踩在地上

    〈 紀念照(三首)〉有附上照片,上面引用的部份是詩中簡單描述對的照片,讓讀者對大環境有具體畫面之後才進行下一步——切入敘事。

    時間跨度大

    這幾首詩的敘事主題都是歷史書寫,詩中敘述的事件,時間跨度都很大,時間從原著民時期到日治時期,再到民國時期,最後甚至跳到現在。詩作以大的時間跨度展現本身敘述的歷史經歷事件之多,時間之長,再讓讀者在這些不同時間的事件中有所感受。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二節有不同的人來到「你(太魯閣)的峽口採取砂金」,有紅毛的西班牙人、紅毛的荷蘭人、被滿州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驅逐走滿州人的日本人。他們在太魯閣的峽口、山腰、溪頭築壘,架砲,殺人——發生爭鬥。最後,用刀漢人和用槍日本人說:「投降吧,太魯閣番!」有着紋身的原著民離開他們的家從深山逐漸遷移到平原。這裏展示了有不少到外族人因為利益(採取砂金)而來,對應不同時期的台灣:從荷治、西治到明鄭、清治到日治,發生不同的爭鬥、流血,從刀槍到槍炮,原著民從山裏被趕到平原去。

    〈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接繼上一節,說「那些被中國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國民黨來台,「帶著戰餘的炸藥,鄉愁,推土機/他們在你糾纏的骨骼間開鑿新的夢」開始在台灣發展和建設,跟着來台的人開始在這裏落地生根——「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時間快轉到現在,太魯閣已經有「那些坐著冷氣巴士遊覽你的人」,因現代化人們開始到太魯閣遊玩、欣賞美景,當中多少人知道或記得太魯閣孕育生命的地方。

    在〈昭和紀念館〉中主要場景建築,從一開是阿美族出錢出力蓋成的阿美族會館,過渡到日治花蓮港廳消防組。詩中有敘述從一開始的台灣因海港而興旺起來,有築港者的血汗和勞動者殘留地上的檳榔汁;之後到二戰,有盟軍飛機飛來;再到,國民黨來台,把主要場景建築改成民防指揮部,接着再改國軍英雄館。詩中的時間回到現在,「我」的阿美族學生已經會說國語了。

    在〈蕃人納稅〉中,詩作則是從日治的卑南族納稅,跳到現代拍或是收藏這張照片的人。

    總括而言,陳黎在這幾首詩中的敘事時間跨度大,藉此表現出台灣經過的不同時期。



    以自然之物比喻

    陳黎在這幾道書寫歷史的詩作中不約而同使用自然之物比喻當中的人。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中,這樣寫道:「跟著新認識的異鄉女子,他們學習/接枝,混血,繁殖/一如一遍遍種下去的加州李,高麗菜,二十世紀梨/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以以加州李、高麗菜、二十世紀梨比喻跟附國民政府來台的人,像外來種子一樣在本地生長,和「新認識的異鄉女子」——即本地的原居民學習。也用「接枝」、「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這些用於植物身上的詞語套用在他們身上,以表示他們在台灣落地生根。另外,「接枝」指把從一品種的枝條移植在另一品種的上,也是一個對跟附國民政府來台的人一個切合他們背景的比喻。

    在〈昭和紀念館〉以火比喻在之前的人們,而「英雄,因為他們像滅火一樣消滅/弱勢者的聲音、名字、紀念物」。之前在這片的人們是火,是自然的存在,是為生存的,同時具威脅的,被強大的國軍英雄館的「英雄」消滅。

    在〈布農雕像〉和〈蕃人納稅〉中,詩作分別以「頑固的石頭」和「泥土連著泥土」比喻布農族人和卑南族人,這兩個比喻同樣是自然之物,而且石頭和泥土是和土地連結之物,更顯原著民和這片土地之間的親密連繫。

    這幾首詩使用自然之物比喻當中的人,以表示他們和土地之間的連繫。

    借用典故

    詩作中有不少借用典故的地方,這樣令詩的閱讀層次增加。

    在〈 紀念照(三首)〉最明顯引用的就是三張附上的照片,讀者在讀詩的時候也可以觀看照片,有實際的視覺對照。

    除此以外,在〈布農雕像〉引用雕塑家羅丹的雕塑作品加萊市民(加萊義民)。加萊市民作品源於14世紀百年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攻陷法國加萊市。經談判,英方要求加萊市交出六名高貴的市民處死,以保全城市。詩中以「我不知道雕塑加萊市民的羅丹看到他們/會不會要他們站起來。九個布農族人」將詩中敘述的九個布農族人和加萊義民相提並論,連結起上來。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三節中兩處引用了典故。在「到一個叫天祥的地方撿賞落盡的梅花/他們把御榻鋪在溫泉的小徑,頂著熱氣/大聲朗讀正氣歌/但你不是華清池,不是馬嵬坡/不是迢遙朦朧的中國山水」當中,天祥和正氣歌連結。正氣歌的作者是文天祥,而太魯閣有一個地方叫天祥,兩樣明明不相關的東西,被後來從中國來台的人因懷念故土而將兩者拉在一起。後而提到的華清池和馬嵬坡是中國盛載歷史的景點,但太魯閣並不是那些地方,詩中以並列參照的方式強調這點。後面提到的「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相同效果就不作贅述。

    第三節後段提到「福爾摩莎」,福爾摩莎是台灣的代稱,傳說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台灣,發出福爾摩莎——葡萄文美麗的之意的讚歎因而得名。詩中以福爾摩莎說太魯閣不是福爾摩莎,的確是美麗,但美麗不是它的全部。

    強調不同語言

    在〈太魯閣.一九八九〉第四節中,列舉四十八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古地名。對名人而言,這些地名或許只是一些完洞的聲音,這些古地名在泰雅族語各有所指(參見陳黎在詩未之註)。接繼第三節現代人可能已經忙記太魯閣孕育生命的地方,第四節開首一連列了二十個尋找,希望一步步尋回太魯閣相關的事,之後列了四十八個泰雅族語的太魯閣地名,當中各有含意。

    在〈昭和紀念館〉中有兩處提到語言,一是「日本製的消防車不曾擇定滅火的語言/它說日本話,它說台灣話/它說阿美族,泰雅族話,它說客家話/但沈默的歷史只聽得懂一種聲音:/勝利者的聲音,統治者的聲音,強勢者的聲音」和「救火聲,我的阿美族學生抱著一粒大白菜/從花崗山上走下來。他用國語說:」。前者提到消防員不分語言,不分國界為需要的人服務。這裏也可以從語言看到當時台灣種族多元。後者可以用前者後句的歷史聲音作連結,經過歷史的進度阿美族學生已經會國語了。

    在〈布農雕像〉中「他們的眼睛正視前方,他們的臉龐刻著不同/發音的布農族語「莊嚴」:莊嚴的哀愁」這裏雖然沒有直接便用語言說話,但以無聲的方式將代表自身的語言和「莊嚴」、頑強作結合。

    縱觀來說,強調不同語言在詩中有強調族群,也有土地連結的效果。

    總結

    陳黎在〈太魯閣.一九八九〉及〈 紀念照(三首)〉中是展現的敘事特色為先從描述景色構造有形的背景,再切入時間跨度大的歷史敘事,在詩中借用典故再次增加間跨度和層次,又以自然之物比喻和強調不同的語言,連結土地同時作出區分。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黎 #太魯閣.一九八九 #紀念照 #歷史敘事

  • 空庭溫泉紋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4 21:06:28
    有 306 人按讚

    太魯閣.一九八九 ◎陳黎
     
    1
    在微雨的春寒裡思索你靜默的奧義
     
    那寬廣是一親密的貼近
    萬仞山壁如一粒沙平放心底
    雲霧推抹
    濕潤中流轉、靜止的千綠
    那溫柔彷彿呼吸
    如一葉之輕落,如一鳥之徐飛
    又彷彿一樹花之開放
    在陡峭光滑的巖頂絕壁
    那深沈納苦惱與狂喜
    莊嚴若蓊鬱的雨林
    墨藍的星空,那激越
    如兔脫禽動
    穿過去夏滂沱的山洪
    奔躍於陽光的早晨
    我彷彿聽見生命對生命的呼喊
    在童年遊戲的深潭
    在昨夜驚覺的夢境
    我彷彿看見被時間扭轉、凝結的
    歷史的激情
    在褶皺曲折的岩面
    在亂石崩疊的谷底
    那紋路如雲似水
    在無窮盡山與山的對視間
    在無窮盡天與地的映照裡
     
    然而你仍只是不言不語地看著我
    行走過你的山路
    看著我,一次又一次地
    在你的面前仆倒
    一如千百年來那些在你懷裡
    跌倒的,流血的,死去的
     
    2
    多少次,你讓你的孩子在你的懷裡
    跌倒,受傷又站起來
    多少次,你讓他們在腐葉四佈的密林
    行進並且迷路
    你看見青春像飛瀑急濺
    隨澗水流入遙遠的大海
    你看見浮雲負載夢幻
    緩緩消失於更巨大的夢幻
    你讓他們尋覓一塊磐石靜坐沈思
    你讓他們攀倚著鐘聲進入黃昏
    在暴雨中成長
    你讓他們佇立在斷裂的崖邊
    看滴水穿石
    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你讓紅毛的西班牙人到你的峽口採取砂金
    你讓紅毛的荷蘭人到你的峽口採取砂金
    你讓被滿州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到你的峽口採取砂金
    你讓驅逐走滿州人的日本人到你的峽口採取砂金
     
    到你的峽口築壘,架砲,殺人
    到你的山腰築壘,架砲,殺人
    到你的溪頭築壘,架砲,殺人
     
    你聽走進來的漢人對刀下的人說:
    「投降吧,太魯閣番!」
    你聽走進來的日本人對槍下的人說:
    「投降吧,太魯閣番!」
    你看著紋身的他們漸次從深山遷往山麓
    從山麓遷往平原
    你看著他們漸次離開他們的家
    不言不語
     
    3
    你看著他們漸次離開他們的家
    來到你的身邊
    那些被中國人驅逐過海的中國人
     
    帶著戰餘的炸藥,鄉愁,推土機
    他們在你糾纏的骨骼間開鑿新的夢
    有的失蹤於自己挖掘的隧道
    有的跟著落石沈入永恆的深淵
    有的留下一隻手,一隻腳
    學堅毅的樹站立風中
    有的脫掉舊袍,拿起鋤頭
    在新開的路旁釘立新的門牌
    跟著新認識的異鄉女子,他們學習
    接枝,混血,繁殖
    一如一遍遍種下去的加州李,高麗菜,二十世紀梨
    他們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
     
    他們把新的地名掛在新開的路上
    春天的時候
    他們偉大的領袖,戴著勛章
    到一個叫天祥的地方撿賞落盡的梅花
    他們把御榻鋪在溫泉的小徑,頂著熱氣
    大聲朗讀正氣歌
    但你不是華清池,不是馬嵬坡
    不是迢遙朦朧的中國山水
     
    那有名的大千居士,顫巍巍地扶著
    比山間雲霧還虛無的美髯
    在你具體的臉上
    用半抽象的潑墨揮霍鄉愁
    他們在你的山壁上畫長江萬里圖
    但你不是山水,不是山水畫裡的山水
    從你額際懸下的不是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不是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對於那些坐著冷氣巴士遊覽你的人
    你是美麗的風景
    (就像四百年前乘船經過東邊海上,用奇特的聲調
    呼喊福爾摩莎的葡萄牙人)
    但你不叫福爾摩莎,雖然你是美麗的
    你不是帶走的、掛著的、展覽的風景
    你是生活,你是生命
    你是偉大真實的存在,對於那些
    跟著你的血脈一同顫動、一同呼吸的
    你的子民
     
    4
    我尋找濃霧的黎明
    我尋找第一隻飛過峽口的黑長尾雉
    我尋找隙縫中互相窺視的木藍與大戟
    我尋找高聲讚頌海與旭照的最初的舌頭
    我尋找追逐鼯鼠的落日的紅膝蓋
    我尋找跟隨溫度變換顏色的樹的月曆
    我尋找風的部落
    我尋找火的祭典
    我尋找跟著彎弓響起的山豬的腳步聲
    我尋找枕著洪水睡眠的夢的竹屋
    我尋找建築術
    我尋找航海學
    我尋找披著喪服哭泣的星星
    我尋找吊鉤般懸起血夜與峽谷的山月
    我尋找以鐵索綑綁自身,自千丈高崖垂下將自己與山一起炸開的手指
    我尋找鑿壁的光
    我尋找碰撞船首的頭顱
    我尋找埋魂異鄉的心
    我尋找一座吊橋,一條沒有鞋帶的的歌也許是
    我尋找回聲的洞穴,一群意義豐富的母音子音:
     
    桐卡荖,旁給揚,塔比多
    礑翁乾,洛韶,托魯灣
    托博閣,斯米可,魯玻可
    可巴洋,巴拉腦,巴托諾夫
    卡莫黑爾,卡魯給,玻卡巴拉斯
    喀拉胞,達布拉,拉巴侯
    卡希亞,玻希璃,達希魯
    希黑干,希達岡,希卡拉汗
    卡奧灣,托莫灣,普洛灣
    伏多丹,巴支干,欣里干
    得呂可,得卡倫,得給亞可
    沙卡丹,巴拉丹,蘇瓦沙魯
    布拿俺,玻魯琳,達布可俺
    烏歪,陀泳,巴達幹
    達給黎,赫赫斯,瓦黑爾
    斯可依,玻可斯伊,莫可依希(註)
     
    5
    我尋找回聲的洞穴
    在微雨的春寒裡思索這卑微地上
    居留的秘密
    秋天的時候,他們結伴行走於峽谷的山道
    在樹林間、溪水邊等候的
    也許是一群忽然湧出的獼猴
    也許是兩間沒有主人的竹屋,靜立在
    荒廢的耕地旁
    在更遠的古道,他們跨過一叢蔓草
    再一次遭遇埋伏的日軍戰壕
    更遠處是一座茅草搭建的山胞獵寮
    以及兩三塊,最近一批考古隊員
    留下來的陶片
     
    我們繞過迴頭灣
    行至九株老梅所在的吊橋
    在日本警察駐在的地方,一個現代郵差
    愉快地把郵件分投進不同的信箱裡
    取走它們的也許是走兩小時路,過吊橋來的
    蓮花池老兵
    也許是坐著搬運車一路顛簸而下的
    梅村婦女
     
    你們顛簸地走進黃昏的村落
    一個強健的村中男孩興奮地跑過來迎接
    矯捷的身影彷若五十年前他外祖父
    追獵的山鹿
    「爸爸已經燒好茶等你們了!」
    竹村,他們家園的名字
    多麼像他父親年少時讀過的唐人的詩句
    一如五十年前在此耕獵的泰雅族人
    他們過海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
    種植他們的果樹,養育他們的兒女
     
    6
    在微雨的春寒裡思索這卑微地上
    居留的秘密
    鐘聲推移鐘聲
    群山在群山之外
    我拾級而上,暮色中傾斜走近巖頂禪寺的梵唱
    彷彿那反覆的波浪
    彷彿你寬遠的存在
    這低迴的誦唱何其單純又何其繁複啊
    包容那幽渺的與廣大的
    包容那苦惱的與喜悅的
    包容奇突
    包容殘缺
    包容孤寂
    包容仇恨
    一如那低眉悲慈的菩薩,你也是
    不言不語的觀世音
    無緣、同體地觀看天開地闢,樹死蟲生
    山水有音,日月無窮
    我彷彿聽見生命對生命的呼喊
    穿過空明的山色,水色
    穿過永恆的回聲的洞穴
    到達今夜
    萬仞山壁如一粒沙平放心底
     
     
    註:
    這些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的古地名,在泰雅族語裡皆各有所指。如塔比多,今之天祥,原意為「棕樹」;洛韶,原意為「沼澤」;達布可俺,原意為「播種」;巴支干,原意為「必經之路」;普洛灣,原意為「回音」。參閱廖守臣著《泰雅族的文化》
    (台北,1984 )。
     
    ---
     
    ◎作者簡介:
     
    陳黎,本名陳膺文,1954 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廟前》、《動物搖籃曲》、《小丑畢費的戀歌》、《家庭之旅》、《小宇宙》、《島嶼邊緣》、《貓對鏡》、《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輕/慢》、《我/城》、《妖/冶》、《朝/聖》、《島/國》,散文集《人間戀歌》、《晴天書》、《彩虹的聲音》、《詠嘆調》、《偷窺大師》、《想像花蓮》,音樂評介集《永恆的草莓園》等。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 等十餘種。中英對照,張芬齡譯的《親密書:英譯陳黎詩選 1974-1995》(Intimate Letters: Selected Poems of Chen Li)1997 年由書林書店出版。1999 年受邀參加鹿特丹國際詩歌節。2001 年底,荷譯陳黎詩選 De Rand Van Het Eiland (島嶼邊緣)由荷蘭萊頓大學「文火雜誌社」出版。2004 年3 月,受邀參加巴黎書展中國文學主題展 。2009 年底,法譯陳黎詩選 Les confins de l'ile(島嶼邊緣)由法國 Tigre de Papier 出版社出版。2010 年2 月,日譯陳黎詩選《華麗島の边緣》由日本「思潮社」出版。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詩翻譯獎,金鼎獎 ,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等。2005 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2012 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Poetry Parnassus)。
     
    (簡介來自陳黎個人網站)
     
    ---
     
    ◎小編哲佑賞析:
     
    這首詩非常的長,分成六節,彷彿層層剝開又再包裹起來,多面向地形塑太魯閣的樣貌。第一節以直面碰撞,首句寫著「在微雨的春寒裡思索你靜默的奧義」,接著由沙粒來延伸廣大的山勢,雲霧、葉落、飛鳥、花開,外在的景物流轉彷彿也和個體的生命呼應,從這些景物裡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夢境,自己身上的時間。
     
    這些當然是「自然的靈性」,但自然對人來說可能不只如此。作者筆鋒一轉,回到無言的景物,再把個體擴大為群體;如果我能從這座山裡看到自己,如果所有人都能在這座山裡看到自身,那我與他人的界線是否也能鬆動、泯除,在無窮的對視之間,我也一如千百年來路過此地的人?
     
    於是歷史出現了。太魯閣不言不語,但是收納了所有:西班牙、荷蘭、中國、日本……有人離開,有人到來。事件在此發生,也在此埋葬,成為此刻的地景。第三節把目光集中在國共內戰後渡台的中國人,「把自己種進你的身體」,自然不只帶給個人生命的震顫,更是人們寄託的所在,故土的鄉愁轉移到異地,所有文明都渴望自己被土地擁抱,落地生根。
     
    彷彿是存在的方法,在荒野中尋找黎明,尋找月曆,尋找部落祭典,建築術和航海學。這可能是全詩最核心的部分,交織了自然與人文,靜默的奧義在於接納尋找。第五節再回歸個人,「回聲的洞穴」,說出的話經歷了些什麼,歸返的時多了滄桑的變遷,儘管可能還是同一句話。人們在此留下不同的傷口,山林卻能把這些融為同一片景色,同一個歷史。於是明白我們都是無垠自然裡的一粒沙土,也像是一棵種子,溫默地與土地共振。
     
    ----
     
    美術編輯: @arteditor053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4.html?m=1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黎 #太魯格 #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歷史 #暴雨 #島嶼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