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空中家教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空中家教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空中家教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空中家教評價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的下一代和美國pk科技,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分享一篇我的好朋友談教育的文章,作者郝景芳是大陸知名新銳科幻作家、教育企業「童行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比較東西方在兒童基礎教育思維上的差異,探討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而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文章轉載自郝景芳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

  • 空中家教評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6 09:36:59
    有 885 人按讚

    我們的下一代和美國pk科技,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分享一篇我的好朋友談教育的文章,作者郝景芳是大陸知名新銳科幻作家、教育企業「童行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比較東西方在兒童基礎教育思維上的差異,探討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而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文章轉載自郝景芳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uo),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前一段時間,有一所學校招生的新聞悄無聲息佔據了很多關注教育的人目光C位,紛紛議論:如果是你,會送孩子去這所驚世駭俗的學校嗎?

    ▎從一所學校引發的討論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原來是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給自己孩子建立的私人小學,現在對外公開招生了。

    消息一經發出,瞬間擠破頭。加州有1000個以上家庭遞交了申請。 (注意!這只是本校Ad Astra的分校Astra Nova,雖然課程和模式照搬了本校,但畢竟只是子品牌,就已經如此轟動了。)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所學校入學考什麼:

    試題一:首次殖民火星任務需要一位隊長。以下為六位候選人自評及他評的創造力、合作力、尋找資源力、定力、學習力、體力、意志力,七個方面的數值。

    1.1 請問哪位候選人最適合擔任隊長來完成以下任務: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在兩年後返回地球。”

    1.2 如果任務變成以下,誰又更適合: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使用火星的資源建立能源工廠。永久待在火星並等待三年後第二批殖民者。”

    1.3 我們是否應該派人去殖民火星?為什麼?

    試題二是一款自創的策略桌遊,讓孩子跟對手對戰二十次,摸清桌遊規律,並尋找出最佳策略。

    哇哦,這樣的入學測試題,是不是耳目一新呢?你家小朋友會如何回答呢?

    馬斯克原本建立的Ad Astra學校,只是給他的SpaceX員工家的少量小朋友辦的”子弟校“,也算是承襲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企業辦校“的優良傳統,有著濃濃的SpaceX企業風。那麼這所學校日常如何教學呢?

    Ad Astra的學生:
    - 不分年級:8-14歲的孩子一起上課
    - 側重科技:學習的科目主要是編程、AI、倫理和工程
    - 練習創業:每人都會建一家虛擬公司,使用學校的虛擬貨幣進行創業和交易
    - 接受複雜性挑戰:模擬、案例研究、製造和設計項目、Astra Nova開發的實驗室和企業合作夥伴;學生被複雜性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所吸引。
    - 每年更新:每年根據學生和每個項目、實驗室、討論或戰略計劃的經驗教訓來重新設計。
    - 讓孩子們喜歡上學:如果學生被認真對待,他們的時間被充分利用,會怎麼樣呢?

    哈哈,就是赤裸裸地培養科技創業企業家啊!說不准其中就有SpaceX的繼承人,或是下一代矽谷獨角獸公司創始人。

    很想了解一下,這樣直奔主題、前沿酷炫、自由創新、前途未卜、不走尋常路、偏科嚴重的學校,如果是你,會給孩子報名嗎?

    ▎從科技之爭引發的思考

    Ad Astra對科技的重視,讓我們想到近期另一​​個持續火爆的話題:中國大陸的科技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們都知道,自從去年華為被美國針對性封鎖以來,中國科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敵人像窮凶極惡的野狼一樣圍追堵截,而我們在關鍵性技術——尤其是芯片上——受到了極大掣肘。美國進入了麥卡錫主義,對所有與科研有關的華人採取排擠和封鎖政策。這讓人議論紛紛、憂心忡忡、怒氣沖衝。

    這引發了很多討論:大陸和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從資金投入、資金結構、產業結構角度進行了分析:《創新中國仍然缺失的必要環節》和《特朗普貿易戰,為什麼是個教育問題》,在此不多展開。

    在此只想分析一種說法:“中國科研起步晚、投入少,暫時落後很正常,只要持續花錢投入,假以時日,一定能全方位超越歐美髮達國家。”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如果認為中國20年後科研水平將全方位超越歐美發達國家,那就意味著,20年後,中國的科研主力軍實力水平要全面超越於歐美髮達國家科研主力軍之上,進一步推論,這就意味著,今天10歲的中國孩子,未來的科研能力要全面超越於今天10歲的歐美孩子。

    是這樣嗎?我們的少年真能贏在科研的起跑線上嗎?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書:《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Rethinking the Endless Frontier》,是一本深入回顧科學和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不少紮實的工作和洞見(尤其推薦其中講貝爾實驗室的部分)。

    這本書裡詳細回顧了現代半導體和通信工業的發展歷程,其中重大的成果節點包括:
    - 1956年諾貝爾獎(1947/48年成果):晶體管的發現/發明;
    - 1964年諾貝爾獎(1954/58年成果):量子電子學的發展引發激光的發現/發明;
    - 1985年諾貝爾獎(1980年成果):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 1998年諾貝爾獎(1982年成果):帶有分數電荷的新型量子流體的發現;
    - 2000年諾貝爾獎(1957/63/70年成果):半導體異質結構的發明;
    - 2009年諾貝爾獎(1966年成果):光纖波導的發明;

    可以看得出來,這裡面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1)發達的信息工業背後,是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水下冰山;
    2)發現和發明往往先於工業應用很多年。

    晶體管的發現/發明(1948年)先於英特爾公司成立20年(1968年),更早於286芯片上市(80年代)。再往前追溯,晶體管的前身電子管,是1884年的想法,1904年的專利。是100多年持續不間斷的強大的基礎研究才導向今天發達的工業應用。那是什麼力量帶來了這樣強大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不同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通常是把所有能獲取的科學成果整合在一起。結果是可控的、時間是可控的、成本是可控的、方向是可控的。但是基礎研究不是這樣。基礎研究方向是完全不確定的,它的目標就是發現和理解,是向未知前行。站在歷史節點上,我們會發現:

    半導體的發現不是為了電腦,是法拉第發現了異常電阻現象;電磁波的發現不是為了手機,是麥克斯韋從數學上整合電現象和磁現象;流體力學方程不是為了飛機,是伯努利為了解釋水流速不同的現象;激光的預言不是為了光纖和武器,是愛因斯坦發現的光電效應和量子力學能級理論的推演。

    所有這些帶來劃時代改變的重大發現,都是為了解釋自然現象、探索基本規律,背後是抽象思想帶來的快感,是科學家對自然不斷追問的樂趣。

    ▎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的改革和困難

    從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都是去解決未知問題。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讓學生練習的都是“解決已知答案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未知答案的問題”。我們練就了孩子們猜測出題人心思的能力,但是真正面對複雜未知的自然,該如何思考和探索,孩子們是毫無概念的。

    真正好的基礎教育,是讓孩子學習探索未知問題。這種教育需要教孩子的是探索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記住答案。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如果你想教別人如何使用引擎,你應該把引擎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動手拆卸,而不是簡單地在教科書上閱讀螺絲刀和汽車的知識。如果一個孩子把引擎拆開,他們會明白所有的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他們會明白整體,而不是部分。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告訴孩子電磁感應定律是什麼,然後讓孩子通過左右手定則做練習題,而真正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應該反過來:讓孩子理解法拉第到底在探索什麼問題,他觀察到什麼,他是怎樣想問題的,是怎樣提出理論猜想,怎樣做實驗驗證,遇到什麼挫折,又是怎樣找到答案,最後得出電磁感應定律。

    也就是說,傳統教育是從知識出發,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是從探索出發,讓知識作為結果。

    我們有多少課堂帶孩子了解過科學定律的發現過程?我們有多少學生知道,胡克是為什麼研究彈簧?伽利略是為什麼研究慣性?如果不知道科學探索背後的思維邏輯,就很難做出未來的創新。可是引領孩子探索知識的發現過程太花時間了,沒有哪個課堂有這樣的耐心。

    對比中美教育創新,會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實在是太慢了、太難了,不要說一所像Ad Astra這樣顛覆式創新的學校,就連做一些教材和教學法方面的改革,都舉步維艱。

    制度政策先不說,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以問題為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的老師就十分稀缺;考核方式方面,目前之所以只強調應試,是因為其他教學方式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給舞弊開了口子;教育出路方面,現在仍然只有高考一條路能導向好的職場發展,缺乏和新興職場發展的鏈接;社會環境方面,現在整個大環境都急功近利,讓父母也充滿焦慮。這些方面都讓真正開創性的教育探索困難重重。

    ▎致力培養下個時代的革新者

    我之所以創辦童行學院,就是希望在中國也能做一些面向下個時代培養創新者的事情。辦學校不容易,我們就辦課外學校。

    童行學院採取線上課的方式,給孩子項目制的實踐機會,培養孩子知識、視野、思維,並讓孩子感受並學習科學、人文、藝術背後的思維方法。童行學院的所有課程和引導理念,都是以問題為出發,問題驅動的學習。我們在時空之旅課程裡,帶孩子探訪科學家,回到科學發現的現場,跟科學家一起發現知識。這種“問題驅動——激發好奇——引導思考——培養思維——學習知識”的教學思路,是一種從根本出發的教學方式。

    在童行學院的“火星探索”項目制學習營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探索“如何讓火星車減速,安全抵達火星”。我們讓孩子準備一個煮雞蛋,用生活中各種能想到的材料,想辦法讓煮雞蛋從高空中落下而不摔碎。孩子通過動手,再和老師討論,會真正理解火星探索過程中的挑戰,也會對重力/空氣阻力/緩衝等等物理概念充滿好奇,熱情發問。

    我們希望有更多同路人參與,我們會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希望更多家庭和孩子加入我們。

  • 空中家教評價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19 20:38:13
    有 39 人按讚

    「親愛的,活出你的生命,而不是他們告訴你的那一個。」❤️

    你好,我是威哥,歡迎參與人際關係100講。今天的主題,如果你是父母,或許會覺得有點不舒服,這裡,我想先跟你道個歉,我希望您給予我一點時間,耐住性子,聽聽孩子的視角。

    給你一道課前練習:請你回憶起小時候,父母與你的相處方式?而你今天成為了父母的角色,是複製過去父母教導你的方式?還是有不同的選擇?

    ↠↠↠

    🙆‍♂️🙆‍♀️💌 <關於朋友A的故事>

    我先分享一個朋友的故事:他一直到年紀很大(高中)的時候,才開始擁有自己獨立的房間。

    說是獨立的房間,其實也不完全是。因為他們家非常小,小時候家窮只有一台冷氣,所以他的房間跟主臥室是打通的,兩個房間之中打通了一個大的窗戶,讓一台冷氣可以吹到兩個房間,如果窗戶不關,其實一點隱私也沒有。😢

    這讓他回憶起擁有房間後,母親不自覺地闖入房間。她不會敲門,用關心的名義不斷闖進來,「肚子有沒有餓?」「東西是不是沒帶?」整個門開開關關,他完全沒有心情寫功課,他覺得很不舒服,他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愛是壓力,更可能是種暴力。

    朋友A的父母不安非常明顯,他的房間抽屜三不五時變得非常整齊😞😞 想也知道就是被父母翻過,檢查是否有班上同學聊天的紙條,聊的話題是什麼?他的父母對於他的交友圈掌握到竟似病態的程度。有一次,朋友A的媽媽用很難聽的字眼,數落去他家的朋友:「你名次這麼差(第10名),功課這麼爛,這樣不行!要像多讀書才行。」😒😒😒

    從此以後,他朋友立刻跟他疏遠,並且把這件事情帶回班上大肆抱怨,他立刻被貼上標籤:「媽媽機八,功課好自以為是。」然後朋友A就被排擠了將近一年,在學校被揍了三次,這件事情,他今天依然很難釋懷,今天,他的媽媽偶爾還是管不住她的嘴巴,朋友A很想跟她說她要收起外省精英的傲慢,但他不知道怎麼開口,因為她五十年的教育中,信仰就是我們中國人、偶像是蔣公(最近可能是韓國瑜),會說台語的人都很粗鄙。即使今天稍微淡化了,但他也明白,這會是他一輩子最難修行的功課。

    ↠↠↠

    🤷‍♂️ 孩子的冷漠,只是不願意對你說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賀爾蒙的分泌,會導致有一些衝動,無論是肢體上或言語上,大腦發出亢奮的訊號,做出一些讓成年人無法理解的事情。

    我自己是老師,有的父母會私下跟我抱怨:「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家都不說話,可是在學校惹事生非?」「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外面好開心,可是她不喜歡回家?」

    有時候,我不知道怎麼說,我很為難。因為通常問這句話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愛無庸置疑,但某一層面來說,她們的愛很自私、很暴力。

    他們的孩子每天都要寫大量的功課與自修,學校、補習班、病態一點的還有家教。

    他們的孩子沒有休閒娛樂,休閒娛樂是陪父母去哪裡玩,跟同學玩,不行,這是浪費時間!回去讀書!

    「我的孩子沒有考上某某學校,他的表現跟垃圾一樣!」😥

    這句話是我從別人轉述聽到的,雖然我猜測到這位媽媽對她女兒考試沒考好不滿意,但我沒想到她的評價竟然如此的殘忍傷人。

    這讓我想到她女兒的一些小事。

    ↠↠↠

    🏃‍♀️ 渴求歸屬,漂泊不定的愛。

    在我換公司沒多久,我很訝異聽到這個小女生的八卦。在我眼中這個安靜不多話的女生,同學們的評價多是不好。

    「她一直都在換男朋友,欺騙別人感情,我很討厭她。」

    「我們不喜歡她裝模作樣的樣子,很大人,很噁心。」

    這些資訊接受到以後,我就默默的關注她的行為與一般人有什麼差別。

    我覺得與我小時候有些共通點,就是很安靜,很壓抑。笑無法開懷的笑,哭無法自在地難過,太過專注於別人眼裡的樣子,所有的情緒都成了勉強,就像一艘迷航的船,找不到天空中的北極星。

    是的,她就是被自己媽媽評價為「垃圾」的女兒。

    我好像可以慢慢揣奪出這樣的故事。

    ↠↠↠

    👨‍👩‍👧 想要美好的家庭,成為折磨的關係

    她的父母當初生下她,一定是滿懷的期待,非常的疼愛。但隨著女兒成長後,發現女兒不如預期般的聰明,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便壓著女兒四處遍尋名師、補習,將孩子原本擁有的娛樂,全部沒收。生活只有讀書,看你怎麼能不進步。

    女兒曾經在高壓的強度下考到不錯的成績,但是,父母的標準是只有第一名,其他都是垃圾。所以,女兒慢慢發現:「再多的努力,無法換取一點卑微的自由。」開始有限度的擺爛、學會翹課、學會晚回家、學著交男朋友,學著做一些青春期同學們都會做的事情。

    但是,她擁有太多的壓力無法與外人訴說,她的不安,不是同儕的認同,或是心智年齡跟他差不多的人可以解決的,於是,她不斷的選擇,再離開,同學無法理解,便用世俗的道德定義她是婊子、壞女人、欺騙感情的人。

    大考上,她的人生劇本寫下了不好的成績,卻可能是對她父母最好的答題。

    👨‍🏫 「也許只有父母放棄她,她才得以開始擁有自己的人生。」

    ↠↠↠

    好的,今天的故事就說到這,我不會做任何的評價與評論。

    我突然回憶起公投開票後那晚,我的朋友發了一個文:「為什麼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要如此困難?」

    我在底下留言:「需要時間耐心溝通。」

    她很快地回了:「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只有時間可以等待。」

    我突然覺得好悲傷,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只有時間,兩個人相愛一生守護,怎麼這麼難,這是多卑微的心願。

    🤔今日提問:「分享你對教育子女的看法?父母的愛要如何才適當呢?也歡迎你談談相愛這件事情的想法?」請在底下留言,與各位朋友交流。

    我是威哥,感謝你的收看,我們下次見。

  • 空中家教評價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4-18 20:40:25
    有 6 人按讚


    #六四29週年 #圖說八九六四 #八九天安門大事記
    1989年4月18日:學生進駐廣場,提民主七訴求。
    圖一:89年4月18日北京大學學生在人民大會堂東門靜坐請願,提出公佈官員財產、新聞自由等7條要求(成為八九學運主要訴求),持話筒者是北大研究生會主席、憲法學博士生李進進。
    圖二:89年4月18日晚上10時,中南海新華門前,逾千名北京各大學學生請願。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一年級學生吾爾開希、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系學生周勇軍嶄露頭角。

    【八九天安門事件大事記:4月18日 星期二】

    /吳仁華(簡體版見博訊:https://goo.gl/1FhLXW)

    *** 北大學生進駐廣場,提7條民主訴求

    零時,北京大學逾千名學生走出校園遊行,3時行至釣魚台賓館時人數增至3千。有外國記者和外國使館人員隨行觀察。1時30分到達中國人民大學停留了一會,近千名人民大學學生加入,沿途又有清華等校學生加入,匯聚了近一萬人,不過大部分學生稍後在途中陸續散去。

    北大遊行隊伍前列打著長10米、寬4米的白綢布橫幅,上書「中國魂」、「永遠懷念耀邦同志」,落款是「北京大學部分師生暨校友」。學生一路高喊「民主萬歲」、「自由萬歲」、「打倒官僚」等口號,齊唱《國際歌》。 10多名學生高擎用掃帚蘸煤油製作的火把。

    凌晨4時30分許,北大等校隊伍進入天安門廣場,集結在紀念碑下,將「中國魂」橫幅搭在紀念碑上。一名學生爬上紀念碑浮雕高喊:「我們這次行動完全是自發的,和學生會沒有任何關係。我們現在已選出了學生代表,準備和政府進行交涉。」

    清晨,在人民大會堂前靜坐的數百名北大學生要求全國人大常委以上的領導出面接見,提出7條要求:
    一、重新評價胡耀邦的是非功過,肯定其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
    二、徹底否定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對蒙受不白之冤的知識分子給予平反;
    三、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屬年薪及一切形式的收入向人民公開,反對貪官污吏;
    四、允許民間辦報,解除報禁,實行言論自由;
    五、增加教育經費,提高知識分子待遇;
    六、取消北京市政府制訂的關於遊行示威的十條規定;
    七、要求政府領導人就政府失誤向全國人民做出公開檢討,並通過民主形式對部分領導實行改選。

    這七條要求經過在場學生的討論,北大憲法學博士生、研究生會主席李進進等起了作用。

    7時30分,王丹見靜坐學生越來越少,就給北大物理系副教授、方勵之妻子李淑嫻打電話。李淑嫻隨後在北大三角地貼出大字報《天安門前傳來的電話》,希望學生前去聲援。這是事後被中共認定為學運黑手的方勵之夫婦與學運發生關係的唯一一件事。

    *** 官方與學生首度對話

    8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局長鄭幼枚等邀請郭海峰、王丹等學生代表進入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請願書》。郭海峰、王丹等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人出來對話,鄭幼枚說領導人出面要有一定程式。學生代表認為這次對話不能令人滿意。

    下午5時30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劉延東和全國人大代表陶西平、宋世雄會見了靜坐學生的代表郭海峰等人,郭海峰等遞交了《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請願書》(主要內容即7條要求)。

    *** 北京各校學生陸續加入

    零時30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千餘名學生出校門遊行,一路上高喊「民主萬歲」、「自由萬歲」、「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等口號,到達北師大時大喊「北師大學生下來」,響應者不多。凌晨2時30分被趕來的北航校領導和教師勸阻返校。

    下午2時,中央民族學院、北京經濟學院等校逾千名學生舉著旗幟,抬著花圈遊行到天安門廣場,加入人民大會堂前北大學生的靜坐行列。中央民族學院遊行隊伍打出「公開評價耀邦功過」、「公開耀邦辭職真相」橫幅。

    下午6時55分,人大、北大、北京理工大學三千多名學生從人大校門出發,打著「繼承耀邦遺志,推進民主進程」橫幅,拿著花圈,向天安門廣場進發,大部分學生騎自行車。晚8時,騎自行車的學生隊伍到達廣場,步行的學生陸續抵達。

    21時,人大、北大、中國政法大學等校逾千名學生遊行到天安門廣場,與在人民大會堂前靜坐的北大學生匯合。到了晚間9時,廣場已聚集一、二萬人,在人民大會堂外靜坐的學生已匯集到紀念碑前,紀念碑前擠滿了人。

    晚22時50分,兩千餘名學生和圍觀群眾從天安門廣場轉往新華門,高聲呼叫,要求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對話。並以北大學生提出的7條要求作為請願內容。有記者在現場目擊,因並無使用暴力,無人受傷。

    晚上,國務院總理李鵬前往胡耀邦家中慰問。胡耀邦親屬表示,希望喪事從簡,追悼會的規模並不重要。他們再次向李鵬轉達了胡耀邦在世時的一點希望,胡耀邦說:「希望中央對我的工作做出結論,當然,如果不做我也不勉強。」

    *** 南京、西安大學生辦悼胡活動

    下午,兩名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學生到江蘇省公安廳申請集會,他倆說,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建工學院、南京化工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和南京機械工業專科學校將有一萬多學生4月19日下午1時在鼓樓廣場舉行悼念胡耀邦活動。

    從凌晨開始,陝西省西安市部分高校學生將悼念活動由校園推向社會。零時40分,西安交通大學和陝西機械學院二千多名學生遊行到新城廣場。1時30分,學生們進入位於新城廣場北部的陝西省政府大樓呼呼口號。從3時20分開始,學生們分批返回學校。

    中午12時30分許,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校約一千多學生來到新城廣場集會。在廣場中心升國旗的旗桿上獻了一個花圈,並將花圈升至半空中。13時30分左右,西安市南郊的西北政法學院的四百名學生走出校門,到西安烈士陵園舉行悼念活動。

    *** 官方內部反應

    國務院國務委員、北京市市長陳希同早上簽發了北京市政府給國務院的報告,報告稱:「北京高校學生悼念胡耀邦活動從4月17日開始出現升溫趨勢。據市委教育工作部今早的統計,北京已有26所高校的學生自發舉行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校內張貼的悼詞輓聯大小字報共計七百多份。」

    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簽發國家教委向部分省市教育部門和委屬高校發出的《通知》,《通知》指出:「在進行悼念胡耀邦活動時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況和苗頭。少數人由於對當前一些問題不滿意,想藉機發揮。也有校內個別別有用心的人想藉此把矛頭指向黨和政府。」

    截止4月18日,有關部門提供給中共中央領導人參考的海外十幾篇主要評論中,只有美聯社的一篇報導提及了上海學生的悼念活動,其它的報導仍然局限在北京。

    *** 國際媒體報導

    英國《泰晤士報》社論說:「中國領導人不能不感受到學生們悼念被罷免總書記職務的胡耀邦一事的象徵意義。本週的口號要求民主和法治、譴責專制和腐敗,再一次針對活著的領導人而不是已逝者,再次出現了悲哀混合著不滿情緒的混亂。」

    美聯社報導:「今天,學生們的遊行逐漸變得越來越帶政治性,要求政府對他們提出的七條要求做出答復。學生代表李進進說:官僚們會嚐到人民的力量。他說,學生們想同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人談談要求,而且不會要求立即作出答復,可他們不敢出來。」

    (2011/04/18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