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稻殼堆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稻殼堆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稻殼堆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稻殼堆肥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Tordan Ferreira - 費丹尼,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長期關注我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 我非常關心環境的議題 不僅長期投入淨灘活動 更進入校園做海洋環境教育講座 今天我們經過礁溪的時候看到這片農田 忍不住想靠近和享受大自然親近的時光 我們的淨灘戰友 日出秧苗 Rising Sun Seedling 為了解決環境問題不只是長年主辦淨灘和講座 也設...

稻殼堆肥 在 Tordan Ferreira - 費丹尼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03 16:53:14

有長期關注我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 我非常關心環境的議題 不僅長期投入淨灘活動 更進入校園做海洋環境教育講座 今天我們經過礁溪的時候看到這片農田 忍不住想靠近和享受大自然親近的時光 我們的淨灘戰友 @risingsunseedling 為了解決環境問題不只是長年主辦淨灘和講座 也設計一款稻穀殼餐具...

  • 稻殼堆肥 在 Tordan Ferreira - 費丹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24 22:45:05
    有 578 人按讚

    有長期關注我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
    我非常關心環境的議題
    不僅長期投入淨灘活動
    更進入校園做海洋環境教育講座

    今天我們經過礁溪的時候看到這片農田
    忍不住想靠近和享受大自然親近的時光

    我們的淨灘戰友 日出秧苗 Rising Sun Seedling
    為了解決環境問題不只是長年主辦淨灘和講座
    也設計一款稻穀殼餐具和咖啡杯

    他們跟我說起為什麼選用稻穀殼做為材料
    其實長期的淨灘及教育講座下來
    我們發現只是淨灘能改變的真的很小
    真正能夠改變的是消費者的本身的使用習慣

    稻穀殼是農業廢棄物
    最高的價值就是堆肥
    給稻穀殼新生命也是對農民對土地的友善
    利用這樣的材質去做到減塑

    重要的是他們建立的是一個回收機制
    將使用多年損壞的產品回收
    打碎再製成非食品用的東西
    真正做到資源永續的循環經濟

    享受喝進淡淡的稻香
    每一天都像在大自然裡呼吸茁壯
    #一起支持減塑 #稻穀殼咖啡杯 #稻穀殼餐
    #費丹尼愛地球

  • 稻殼堆肥 在 【梅子家】,過日子的幸福滋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22 08:07:21
    有 497 人按讚

    [四季隨筆] 肥桶篇

    (文長)

    今天來聊聊堆肥這件事。

    我知道這跟很多人的生活沒什麼關係,我自己也不是專家,不過自從我家肥桶裡長出南瓜後 (對,已確認是南瓜無誤) 就接二連三有朋友詢問堆肥方式。由於又是一言難盡的題目,所以在此整理一篇心得一併作答。謝謝之前發問的大家耐心等候,也請沒興趣的朋友們自行跳過本章。

    如是說、做肥與發酵無異。
    如果你也養過老酵、養過泡菜罐、做過麵包,那就不難了解,肥桶需要的是一個溫度與濕度的平衡,一個讓益菌可以快活繁衍的環境。一旦平衡遭到破壞,惡菌多於益菌,那就難免腐敗發臭。

    先來照本宣科一下教科書版的堆肥:

    一般堆肥法分為hot pile (熱肥) 跟cold pile (冷肥),這跟麵團可以在室溫發酵或是冰箱發酵的意思差不多。

    熱肥堆的「熱」由分解過程中微生物活躍時自然產生,因為高溫,所以較快達到成品狀態,幸運的話數星期內可以完成;但狀況也多,要不時攪拌通氣、促進分解,還需控制溫度濕度,桶內均溫保持在大約140-155℉ (60-66℃)之間。溫度過高,腐敗發臭,溫度過低,發酵過慢,惡菌滋生,時間長了一樣發臭。

    冷肥則是一種放任不管的方式,在90℉(32℃)以下的狀態讓它自然分解,然而這個過程可以拖拉到一兩年,視肥桶內容物而定。

    家中地方寬廣,又不喜歡顧肥的人,常常會不知不覺地就使用到冷肥法,有什麼廚餘隨機丟入,放任在某角落不理不睬,待下次整地時才想起,但卻不一定可以使用,完全靠運氣還有肥堆的脾氣。而且日久天長即使是冷肥也難免出現異味,一定得請到離住家很遠的偏僻角落裡才行。

    堆肥內容物,則大致分為dry and wet兩類,也有稱brown and green的。前者為乾料,如枯樹葉,乾枝子,松針,木屑,玉米桿,合適的紙製品等。後者為濕料,廚餘,新割的草屑,果汁機的濾渣,整地時刨出的菜根等,反正容易出汁腐爛的都屬於這一類。

    原則上教科書版的肥桶配方應該乾濕各半,相互交替加入,拌勻……

    以上是原則。

    但事實上,因為各地環境不同,很難精準地執行教科書版的方式。

    腐化分解這檔事,就跟泡菜發酵一樣 (更貼切的應該是臭豆腐,但我沒做過所以不敢妄言😁),是一個跟活菌打交道、眉角很多變化多端的過程,真正執行,需要看當地的氣候、當季的氣溫、場所的通風日照程度、甚至於操作者的勤勉度,還有丟入肥堆的材料而進行調整。

    用我自己的肥桶做例子:

    剛開始我很認真的乾濕各半,小心混合,但不久後就發現,我們這邊天氣實在太乾燥,幾日不注意就整桶乾透,完全不腐爛 (忽然想到沙漠中的乾屍,呃……) 於是後來我乾脆全部使用廚餘,只偶爾 (廚餘水份特別多、或是雨季) 加入乾性原料調整,大概是9:1這樣,甚至有時因氣候的因素,完全用不到乾料。

    至於肥堆是採用熱肥還是冷肥呢?
    在我家最後定案的其實是”溫肥“。

    這也是氣候使然:沙漠溫差太大,冬季非常冷,想要肥桶熱乎乎也難,只好放置不管。但待春夏季回溫,卻是想降溫也不可能,必須順應氣候勤攪拌,不然放任的結果只有發臭或是整桶乾掉這兩種命運。

    我得到的結論就是,冷天堆肥,熱天拌肥,兩種方式互助,到目前為止,適用度還算不錯。

    然而,如果你所在之處與我們這邊氣候迥異,氣溫低、濕度高,那就需要依照當地的情況調整配方比例、混入比例較高的乾料,也要依實際狀況決定堆肥方式。美國因為許多州的氣候都偏濕冷,肥堆保溫是個大課題,高手如雲各顯神通,網路上居然還有賣肥堆加熱器的,實在是很厲害。

    原本我有一個轉動式的肥桶,但因為開口處小,每次取蓋、蓋回很不方便,雖然很厲害,但我卻不喜歡用它。後來家裡從園藝行買了幾棵大樹來種植,留下好幾個大黑桶 (底部有瀝水洞孔),懶惰的我便立刻興高采烈地換成用大黑桶堆肥。

    廚餘堆了幾天後往裡面蓋一層庭院土、加一小把乾料,再繼續倒入廚餘。過一段時間整桶搬起、將內容物翻倒至另一個空桶,這樣就等於攪拌翻面了。有空時拿鏟子翻動一下,增加桶內氣體流通。因為我們這邊氣候乾燥,我還需要時不時往肥桶裡加水,保持桶內濕潤。

    肥桶不可能完全無味,蔬果腐爛分解的過程難免會有“雜味”,但卻不該是臭水溝的味道。出現腐臭,多半是內部濕度太高,空氣不流通,含氧量不足所致,這時候需要翻肥,混入乾原料,並且填土掩蓋處理。待肥桶內環境恢復平衡,臭味自除。分解完全的成品應該帶著泥土的香氣,黝黑鬆軟。

    至於肥桶招蟲與否,這跟附近環境有關。需謹記這些蟲子們也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也只是在完成這輩子的使命而已。如果離住家不遠處有較髒亂的點,蟑螂蠅子等聞香而來也是無可避免,但肥桶加蓋、以及用土壤掩蓋,都可以改善。如果堆肥所在空間局促,又很擔心遭蟲,不如考慮使用比較適合小空間的 “蚯蚓堆肥箱”,或是製作 “肥料液”…… 這些網路上都有許多資訊,之後有機會再來詳細介紹。

    我的肥堆配置目前是3+1桶,僅供參考,各家的堆肥系統需依照自家便利適用來歸置設計。

    1,濕桶:存收每日廚餘 (或是其它庭院產生的濕料)。

    2,土桶:就院子裡隨處挖來的普通土壤備用,用來偶爾掩蓋廚餘,避免出現異味或招來太多小蟲。

    3,乾桶:存放少量乾料,偶爾用於混入廚餘調整濕度。目前我最喜歡使用的是乾豆藤 (豆桿),因為豆類植物的氮含量高,另外就是檸檬草 (香茅) 外葉,相等於稻草,成品非常肥沃。

    而+1的是指 空桶/成品桶:過程中用來翻拌替換肥原料,或是暫時儲存肥成品。

    另外,我自己加上第三類看情形慎用的肥原料:如蛋殼,或是做豆漿剩下的豆渣。

    像豆渣這類蛋白質高的肥原料,隨然非常營養,但卻容易腐敗出現異味,需酌量加入,而且加入後需要切實攪拌掩蓋。而蛋殼本身其實不太會分解,通常最後都要靠人工壓碎,但它能增加肥堆鈣質,而且我也不知道除了肥堆以外應該丟哪兒😂 所以還是出現在我家肥桶裡了。

    切記,動物性原料千萬不要丟入一般肥桶,不然長蛆生蟲發臭都是必然的。

    最後一項是添加物,顆粒肥料酵素。這就像即用乾酵母,裡面是肥桶分解所需之活菌。並非必要,但有時候因為氣候關係自然產生的微生物很少、分解速度很慢,添加顆粒酵素可以加快分解速度。

    網路論壇裡有許多做肥老手推薦用人尿來養熱肥桶,因為當中的氮含量可以活化肥桶,加速分解產生熱量,不過這個做法也未免太粗曠了啊我從來沒試過😂😂😂 (有試過的同學也請不吝賜教哈)

  • 稻殼堆肥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16 07:00:02
    有 913 人按讚

    【廚餘減量新選擇 自製堆肥又加菜】
     
    防疫期間鄉親們減少外出用餐
    選擇在家自己煮飯做菜👩‍🍳
    每天都會剩下一些生廚餘
    這些生廚餘除了確實分類回收♻️之外
    其實也可以自製成堆肥
    幫助菜苗🌱快快長大
    收成後又可以煮成美味菜餚🥗上桌囉!
    麗善🌻和大家分享幾個簡單步驟
    環保省錢又健康哦👍
     
    📍第1步:選擇適當的容器,例如:花盆、水桶(容器底部需打洞)
    📍第2步:底部放土(厚度5公分)
    📍第3步:放入生廚餘(切碎瀝乾效果加倍)
    📍第4步:放入落葉(一層生廚餘一層落葉,若無落葉可用碎紙、稻殼替代)
    📍第5步:壓實生廚餘
    📍第6步:放入栽培土(厚5~10公分)
    📍第7步:取苗定植(定時澆水快快長大)
     
    #廚餘減量 #自製堆肥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