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稱讚別人的四字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稱讚別人的四字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稱讚別人的四字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稱讚別人的四字詞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父的鹽 身為一個知識份子,首先就是要避免將特定族群發明的政治術語,把他們當作一種真理來談,這叫偽冒理據. 例如「台灣價值不夠」或是「1450」,那基本上只不過是特定族群用來打擊政敵的蔑稱,或者是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用來使自己免於被質疑,甚至轉嫁責任到對方身上,扭曲對方意涵的術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

  • 稱讚別人的四字詞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9 13:09:49
    有 1 人按讚


    #神父的鹽
     
    身為一個知識份子,首先就是要避免將特定族群發明的政治術語,把他們當作一種真理來談,這叫偽冒理據.
     
    例如「台灣價值不夠」或是「1450」,那基本上只不過是特定族群用來打擊政敵的蔑稱,或者是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用來使自己免於被質疑,甚至轉嫁責任到對方身上,扭曲對方意涵的術語.它注重的是語用性,而非實質的語意,所以定義曖昧不明,只要能用來概括所指涉的負面形象,都可以容納其中,它的定義可以伸縮滑轉,兼具免責、免於批判,並進行有利於自身族群的特殊解釋,所以,它只存在於特殊族群,並不適用來做為普世認可的道理.
     
    舉另一個例子來說,如「母豬」.
     
    我想不會有任何人在現實的公開議題討論平台上,用母豬,來評論性別議題,用來代指女性,特定女性,或者是指稱女性的負面行為.
     
    使用這些集合名詞,本質上又是空的集合,無助於幫助公眾了解社會議題,如果你不了解它的話,更容易誤用.
     
    1450並不是製造假新聞當作一種宣傳方式,相反,它原本是澄清假新聞的,農委會為「加強農業訊息因應」編列1450萬元預算對外招標,招募至少四人每月四萬以上薪資的小編職缺,對於網路上的假消息進行澄清,並提供正確信息,它原本是要針對諸如兩百多萬柚子倒水庫類似的謠言進行第一時間回應,其中佔65%的素材製作與廣告投放經費.
     
    不過,被國民黨用來說是「用1450養網軍」,國民黨認為這1450萬是農委會用納稅人的錢,來「帶風向」,進行匿名攻擊,為政府擦脂抹粉,他們的定義是「主動的」、「侵犯網路自由空間」、「排除不利於農委會的意見」,傾向於指控那是類似中共的「言論管制」,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農委會的網路小編是「被動的」、「清楚標示農委會」、「澄清非事實的農業消息」,換句話說,他們不會去刪除、管制,或者進攻各大平台打壓反對意見,實務上,4名小編也做不到這點.
     
    緊接著,柯文哲夫婦,用來指涉批評自己的人,「1450下班了」、「1450還在上班」、「1450他總不能領了錢不做事啊,有時候被網軍攻擊,那也是應該的」,把反對柯文哲或者批評他的市政的人,都打成民進黨派來的,有領錢的網軍.
     
    這基本上是經不起邏輯檢驗的,例如批評柯文哲的人,有很多都是曾經支持他的柯粉,而批評他的人是否都收取金錢,接受民進黨指示,想也知道,這不可能概括到所有人身上,你無法證明批評你的人是否都收受金錢,而一批評就等於收送金錢,這樣的連結更是違反事實.
     
    若依照1450的原意,他只有四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概括到全體綠營支持者,或者是蔡英文的支持者,然而,它卻被拿來如此使用,用來攻擊他們認為是民進黨網軍的對象,例如神父之前被統括到一些泛綠粉專之中,被稱為1450,領1450,然而,神父本身沒有領任何民進黨的一毛錢,或接受組織指揮,可以想見,這樣的指控是無效的,這樣的連結是簡單的,他們也正在進行某種程度的意識檢查,他們將泛台灣本土派的支持者,或者傾向批判中國,批判親中思想,以台灣優先,以本土利益為出發點考量的人,一律歸類為站在自己對立面的1450.
     
    然而,就算是領錢的網軍,也不會一個人發到1450萬,1450,應該可以解釋成,是藍營和柯文哲支持者假想的敵人,他們專門迫害自己,用國家機器來打壓自己的言論自由.
     
    這也讓人想起柯文哲的支持者,擔任八卦版版主期間,所製造的網路濾鏡神奇id,把支持香港反送中、批評柯文哲,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標註成智障,或者說,他們是一群蟑螂、網軍,這是典型的麥卡錫主義.
     
    在汪浩與某位媒體人的對談之中,他們出席的,是一場公共論壇,汪浩以「1450」來代指蔡英文在大選中自發性的支持者,並希望藉由這種成功的經驗,將之轉化成全民的、支持台灣在國際角度上發聲的力量,這當然是一種明白該詞彙的原意,所產生的「解嘲」用法.
     
    既然你們說,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是領錢的1450,那麼,我就取其被特定族群貶抑的真實成分,自發性的支持者,來做為1450的語意.
     
    這跟另一位記者,將他人反串的用法當作一種真實,藉此去教育在場的年輕人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是兩碼子事,那位記者認為他人假定的敵人是存在的,而且正在出征並且製造假新聞,她宣稱她有一種「社會責任」來告知大家真相.
     
    這其實跟柯文哲的用法是差不多的,她可能把自己遭受到的批評都解釋成有心人士組織的網路攻擊,而這個攻擊可能來自政府所圈養的網軍,不過,她的行為比起柯文哲,可能又有一種危險,柯文哲作為一個低能的政客,坊間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政治操作,但這位記者似乎把它當成是一種普遍社會上認知到的道理,以此去教其他人如何分辨是非.
     
    這顯然,是一種反教育.
     
    不是說,網路上的用語或者特定族群的語彙,不能被使用,但必須建立在你對於它有深入的理解,而非抱持著錯誤認知.
     
    你要熟知它只成立在特定的語境,在不同語境之中,你必須界定它在各種情況上代指的意義為何,用在普羅大眾的視野中,它應有位階為何,它的意思為何,特別是那些指涉性不明確的網路詞彙,可以知道的是,在特定語境之中成立的知識,它並不是一般人認可的常識,反而在一般情境之中,那是一種羞辱和傷害.
     
    如此就是把無法驗證的玄思當成真理,非教育當成一種教育,玄思若作為玄思的位階,或許可以作為有教育意義的素材,玄思若作為一種真理,則違背事實,違反教育意義.
     
    如同,把上帝會發大洪水來制裁罪惡,去教孩子不可以做壞事,如有他律或者勸人向善的意涵,多少有點教育意義;但若說上帝為真,洪水即將來到,世界末日近了,這些違反認知事實的東西,那就是反教育.
     
    若說1450到處出征別人,而且會製造假新聞,傳遞這個訊息變成一種社會責任,反教育也.
     
    從1450的典故來說,再怎麼樣,也不會是以製造假消息為目的,或用用假新聞的行為做宣傳的方式,假使是打壓政敵,進行言論管制,原來的指控是「縮限言論,將不同意見打成是假新聞」,而非「主動去製造假新聞」.
     
    在不同政治族群之間,真的要說的上謠言氾濫的,應該是韓粉群集,其他群集的政治攻防都尚在一定範疇,在媒體之間,假消息真要進入媒體的審核,成為「假新聞」,最氾濫的應該是中天,其他媒體,無論藍媒、綠媒,多的是過於主觀,或者是過度解讀,多有所本,和所謂消息來源.
     
    至於四處出征別人,按照「出征」此詞的意涵,大規模的在他人網站,或不同群集中呈現反對意見,這可能被講成是出征,各個群體或者各個場域都會發生,甚至是使用者燃起他人的義憤,也會被講成出征,然而,真正的出征,有組織的網路攻擊,系統性的破壞討論區的自由風氣,所仗勢的理據是不明的,違反常識的,欠缺正當性.所用的方式,同樣的言論不斷重複,字詞毫無邏輯,只是以破壞討論區生態,形塑恐怖,消滅他人存在為主要目的,具有明確的惡意,如同中國網軍,或者柯韓粉進攻時代力量的立委王琬諭,攻擊她的親人,檢討被害者,這比較符合出征的定義.
     
    如果是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不滿某人言論的意見,或者被自己的受眾認為不公正,在原有場域中發出批評,若因其政治影響力,或多人串聯,導致被指涉對象有被出征的錯覺,那不叫出征.
     
    另者,即使是ㄧ個群集進入另一個群體發表反對意見,也要看他們說什麼,針對論述表達不認同或進行反駁,而沒有背離發文者的主題,這也不算出征,若是進行人身攻擊,或無關主旨的洗版,這就算出征,當然ㄧ場群眾在各個不同群集進行攻防,打輿論戰,這是網路上常有的現象,這就得看所謂出征的行為,人身攻擊和正常批判佔據的比例多寡,或者看被出征對象或出征的群體他們佔據的正當性多寡,以及他們在公眾領域是什麼身分,誠如范瑋琪大罵口罩為什麼不捐給中國,被群體批判,如果出征的定義是廣泛的,那顯然也有合理的跟不合理的;如出征的定義是狹隘的,那麼這些人根本和五毛小粉紅去攻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具有天壤之別.
     
    對於該人以「1450」來描述為一種出征現象、假新聞製造行為,這曝露的是對網路世界認知的不足,屬於一種誤用,這也反映了她的認知跟台灣社會脫節,導致她以為其他人明白了,並體會她在描述一個確實具體的犯罪行為.但事實上,旁人感受的是不合理的指控,對於1450影射的對象,蔡英文的支持者,民進黨支持者,泛綠本土派支持者,或者是過往被1450不當指控的被害者而言,他們只會感覺自己被不合理的栽贓罪名,還要被當成是一種教育社會的負面例子,等於是二度的傷害.
     
    舉例來說,汪浩本身,也可能是這種誤用的「1450」所涵蓋的對象,汪浩根據央視「海峽兩岸」,用25分鐘來討論柯文哲以及台灣民眾黨,所論述的內容,皆採正面表列,主持人在節目尾端更是如此說,
     
    「雖然現在2020的選戰還沒有進行,但是柯文哲已經對外公布他正在積極布局2024,所以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台灣政壇,白色力量很有可能會發生較大的作用.」
     
    其中來賓有賴岳謙、于強,于強稱讚柯文哲和台民黨,「論揭弊,柯文哲比黃國昌更強.」並高調分析,「柯文哲打網軍案非常有正當性」賴則吹噓台民黨成為關鍵少數,「你蔡英文連任,但是你如果沒有民眾黨支持,你在議會裡面,你在立法部門裡面,你要通過任何法案,基本上來講都是不可能.」
     
    汪浩評論,央視的海峽兩岸力挺柯文哲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柯文哲說,這是假新聞,這是網路攻擊,要抓網軍,然後台民黨則對汪浩提告,稱「該節目從頭至尾皆未表態支持民眾黨,僅為分析台灣選舉情勢.」
     
    在神父看來,這種隨便將他人應有的可評論的空間,應當可以下判斷的自由意識,都給阻斷掉了,全都解釋成「假新聞」,是網軍,這,才是在戕害言論自由.
     
    如果1450如同國民黨的說法,將不同意見全都解釋成假新聞,那柯文哲的行為,就符合這樣的「1450」.
     
    如果1450如同他人所誤用的方式,那麼依此邏輯,台民黨動輒提告,在自己臉書上以「嚴正聲明」警告他人,則更像是出征,說央視從頭到尾沒表態支持民眾黨,更像是宣傳假新聞.
     
    後真相的時代,網路的意見自由流竄,人人都可以參與公眾論述,參與討論政治的人變多了,在平台上,各種組織和小社群林立,有些人因為過於集中的意見,而倍感壓力;有些人則因為無法像從前那樣說服他人,而感到焦慮,這使得某些自詡為知識份子的人,開始將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當成一種理論,來述說.
     
    舉另一個例子,「台灣價值不夠」來說好了,或許在某些情境,特定群體,認為這是一種道理,但放在公眾情境之中,它完全是個歪理.
     
    只要設想,將之放在不同語境之中,加以省視,就可以知道那是站不住腳的.
     
    假設在ㄧ個公共論壇,討論美國大選,問拜登為何會被批評親中,ㄧ人卻跳針,「那是台灣價值不夠」,並搖頭晃腦地說,「有一群人在檢查其他人台灣價值夠不夠」,另一人發起質疑,他則暴怒「你這台獨糾察隊!」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將自我中心的解讀,替代公眾認知的道理,這基本上是屬於「不能做的事」,但是人們還是忍不住做了.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時代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事,沒有什麼不能說的話,沒有誰,可以真正的去阻止誰.
     
    所以必須容忍批判.
     
    如果那是你「不得不為」的事,它所造成的荒謬和漏洞,也有人「不得不為」,將它補起來,哪怕,那是一種粗糙的方式,那讓你不愉快,而覺得委屈.
     
    對於這位記者,有些地方神父還挺欣賞的,特別是在趙少康的節目裡,面對張經義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
     
    當趙少康艷羨張經義,能做出那種「正經八百的國際新聞」,張經義則以「白宮記者」,在中國新聞台工作,以能接近川普而自豪,
     
    「其實我覺得自己相當的幸運,我們都知道台灣駐美的記者很多大部分的時間可能就在棒球場,或者是孫安佐,或者是韓國瑜之類的,他們可能跑棒球場的時間,都可能比白宮還要多.」
     
    「很幸運的,我做的是一個正經八百的,真正的國際新聞,這是我希望能做到的,同時在大陸現在這麼一個關鍵的,中國大陸崛起的這樣的一個時刻,讓他們能夠看到世界,那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報導正兒八經的國際新聞.」
     
    當趙少康轉頭問范,「這不就是我們台灣現在的問題嗎?」
     
    她回答, 
     
    「因為我們政治因素的關係,所以很多事情,因為我們在國際上被邊緣化的關係,很多事情變成,跟我們的生活就很遠.」
     
    趙少康和張經義,毫無疑問是以自我中心的見解,依據自身經驗做出的必然選擇,當成他人應該遵從的當然選擇,她則指出了荒謬,他們自信嚮往的東西,恰巧是使我們邊緣的理由,也是使他們看不起的末端現象.
     
    知識份子要做的,不是沉溺於那種狀態,使自己看不清楚,也欲使別人看不清楚.
     
    當你強調你的震驚,別人卻因你而更感到震驚無比.
     
    知識份子的義務是,走入人群,走出象牙塔.
     
    是謙卑的,不是傲慢的.
     
    是挑戰權威,而不是教訓人民.
     
    是傳遞知識,而不是散播錯誤認知.
     
    是聆聽,而非假定他人意志.
     
    是我聽你怎麼說,而不是你得聽我的訓誡.
     
    是講真話,而不是講幹話,brother.

  • 稱讚別人的四字詞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5 09:10:14
    有 535 人按讚

    #神父的鹽
     
    身為一個知識份子,首先就是要避免將特定族群發明的政治術語,把他們當作一種真理來談,這叫偽冒理據.
     
    例如「台灣價值不夠」或是「1450」,那基本上只不過是特定族群用來打擊政敵的蔑稱,或者是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用來使自己免於被質疑,甚至轉嫁責任到對方身上,扭曲對方意涵的術語.它注重的是語用性,而非實質的語意,所以定義曖昧不明,只要能用來概括所指涉的負面形象,都可以容納其中,它的定義可以伸縮滑轉,兼具免責、免於批判,並進行有利於自身族群的特殊解釋,所以,它只存在於特殊族群,並不適用來做為普世認可的道理.
     
    舉另一個例子來說,如「母豬」.
     
    我想不會有任何人在現實的公開議題討論平台上,用母豬,來評論性別議題,用來代指女性,特定女性,或者是指稱女性的負面行為.
     
    使用這些集合名詞,本質上又是空的集合,無助於幫助公眾了解社會議題,如果你不了解它的話,更容易誤用.
     
    1450並不是製造假新聞當作一種宣傳方式,相反,它原本是澄清假新聞的,農委會為「加強農業訊息因應」編列1450萬元預算對外招標,招募至少四人每月四萬以上薪資的小編職缺,對於網路上的假消息進行澄清,並提供正確信息,它原本是要針對諸如兩百多萬柚子倒水庫類似的謠言進行第一時間回應,其中佔65%的素材製作與廣告投放經費.
     
    不過,被國民黨用來說是「用1450養網軍」,國民黨認為這1450萬是農委會用納稅人的錢,來「帶風向」,進行匿名攻擊,為政府擦脂抹粉,他們的定義是「主動的」、「侵犯網路自由空間」、「排除不利於農委會的意見」,傾向於指控那是類似中共的「言論管制」,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農委會的網路小編是「被動的」、「清楚標示農委會」、「澄清非事實的農業消息」,換句話說,他們不會去刪除、管制,或者進攻各大平台打壓反對意見,實務上,4名小編也做不到這點.
     
    緊接著,柯文哲夫婦,用來指涉批評自己的人,「1450下班了」、「1450還在上班」、「1450他總不能領了錢不做事啊,有時候被網軍攻擊,那也是應該的」,把反對柯文哲或者批評他的市政的人,都打成民進黨派來的,有領錢的網軍.
     
    這基本上是經不起邏輯檢驗的,例如批評柯文哲的人,有很多都是曾經支持他的柯粉,而批評他的人是否都收取金錢,接受民進黨指示,想也知道,這不可能概括到所有人身上,你無法證明批評你的人是否都收受金錢,而一批評就等於收送金錢,這樣的連結更是違反事實.
     
    若依照1450的原意,他只有四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概括到全體綠營支持者,或者是蔡英文的支持者,然而,它卻被拿來如此使用,用來攻擊他們認為是民進黨網軍的對象,例如神父之前被統括到一些泛綠粉專之中,被稱為1450,領1450,然而,神父本身沒有領任何民進黨的一毛錢,或接受組織指揮,可以想見,這樣的指控是無效的,這樣的連結是簡單的,他們也正在進行某種程度的意識檢查,他們將泛台灣本土派的支持者,或者傾向批判中國,批判親中思想,以台灣優先,以本土利益為出發點考量的人,一律歸類為站在自己對立面的1450.
     
    然而,就算是領錢的網軍,也不會一個人發到1450萬,1450,應該可以解釋成,是藍營和柯文哲支持者假想的敵人,他們專門迫害自己,用國家機器來打壓自己的言論自由.
     
    這也讓人想起柯文哲的支持者,擔任八卦版版主期間,所製造的網路濾鏡神奇id,把支持香港反送中、批評柯文哲,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標註成智障,或者說,他們是一群蟑螂、網軍,這是典型的麥卡錫主義.
     
    在汪浩與某位媒體人的對談之中,他們出席的,是一場公共論壇,汪浩以「1450」來代指蔡英文在大選中自發性的支持者,並希望藉由這種成功的經驗,將之轉化成全民的、支持台灣在國際角度上發聲的力量,這當然是一種明白該詞彙的原意,所產生的「解嘲」用法.
     
    既然你們說,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是領錢的1450,那麼,我就取其被特定族群貶抑的真實成分,自發性的支持者,來做為1450的語意.
     
    這跟另一位記者,將他人反串的用法當作一種真實,藉此去教育在場的年輕人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是兩碼子事,那位記者認為他人假定的敵人是存在的,而且正在出征並且製造假新聞,她宣稱她有一種「社會責任」來告知大家真相.
     
    這其實跟柯文哲的用法是差不多的,她可能把自己遭受到的批評都解釋成有心人士組織的網路攻擊,而這個攻擊可能來自政府所圈養的網軍,不過,她的行為比起柯文哲,可能又有一種危險,柯文哲作為一個低能的政客,坊間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政治操作,但這位記者似乎把它當成是一種普遍社會上認知到的道理,以此去教其他人如何分辨是非.
     
    這顯然,是一種反教育.
     
    不是說,網路上的用語或者特定族群的語彙,不能被使用,但必須建立在你對於它有深入的理解,而非抱持著錯誤認知.
     
    你要熟知它只成立在特定的語境,在不同語境之中,你必須界定它在各種情況上代指的意義為何,用在普羅大眾的視野中,它應有位階為何,它的意思為何,特別是那些指涉性不明確的網路詞彙,可以知道的是,在特定語境之中成立的知識,它並不是一般人認可的常識,反而在一般情境之中,那是一種羞辱和傷害.
     
    如此就是把無法驗證的玄思當成真理,非教育當成一種教育,玄思若作為玄思的位階,或許可以作為有教育意義的素材,玄思若作為一種真理,則違背事實,違反教育意義.
     
    如同,把上帝會發大洪水來制裁罪惡,去教孩子不可以做壞事,如有他律或者勸人向善的意涵,多少有點教育意義;但若說上帝為真,洪水即將來到,世界末日近了,這些違反認知事實的東西,那就是反教育.
     
    若說1450到處出征別人,而且會製造假新聞,傳遞這個訊息變成一種社會責任,反教育也.
     
    從1450的典故來說,再怎麼樣,也不會是以製造假消息為目的,或用用假新聞的行為做宣傳的方式,假使是打壓政敵,進行言論管制,原來的指控是「縮限言論,將不同意見打成是假新聞」,而非「主動去製造假新聞」.
     
    在不同政治族群之間,真的要說的上謠言氾濫的,應該是韓粉群集,其他群集的政治攻防都尚在一定範疇,在媒體之間,假消息真要進入媒體的審核,成為「假新聞」,最氾濫的應該是中天,其他媒體,無論藍媒、綠媒,多的是過於主觀,或者是過度解讀,多有所本,和所謂消息來源.
     
    至於四處出征別人,按照「出征」此詞的意涵,大規模的在他人網站,或不同群集中呈現反對意見,這可能被講成是出征,各個群體或者各個場域都會發生,甚至是使用者燃起他人的義憤,也會被講成出征,然而,真正的出征,有組織的網路攻擊,系統性的破壞討論區的自由風氣,所仗勢的理據是不明的,違反常識的,欠缺正當性.所用的方式,同樣的言論不斷重複,字詞毫無邏輯,只是以破壞討論區生態,形塑恐怖,消滅他人存在為主要目的,具有明確的惡意,如同中國網軍,或者柯韓粉進攻時代力量的立委王琬諭,攻擊她的親人,檢討被害者,這比較符合出征的定義.
     
    如果是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不滿某人言論的意見,或者被自己的受眾認為不公正,在原有場域中發出批評,若因其政治影響力,或多人串聯,導致被指涉對象有被出征的錯覺,那不叫出征.
     
    另者,即使是ㄧ個群集進入另一個群體發表反對意見,也要看他們說什麼,針對論述表達不認同或進行反駁,而沒有背離發文者的主題,這也不算出征,若是進行人身攻擊,或無關主旨的洗版,這就算出征,當然ㄧ場群眾在各個不同群集進行攻防,打輿論戰,這是網路上常有的現象,這就得看所謂出征的行為,人身攻擊和正常批判佔據的比例多寡,或者看被出征對象或出征的群體他們佔據的正當性多寡,以及他們在公眾領域是什麼身分,誠如范瑋琪大罵口罩為什麼不捐給中國,被群體批判,如果出征的定義是廣泛的,那顯然也有合理的跟不合理的;如出征的定義是狹隘的,那麼這些人根本和五毛小粉紅去攻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具有天壤之別.
     
    對於該人以「1450」來描述為一種出征現象、假新聞製造行為,這曝露的是對網路世界認知的不足,屬於一種誤用,這也反映了她的認知跟台灣社會脫節,導致她以為其他人明白了,並體會她在描述一個確實具體的犯罪行為.但事實上,旁人感受的是不合理的指控,對於1450影射的對象,蔡英文的支持者,民進黨支持者,泛綠本土派支持者,或者是過往被1450不當指控的被害者而言,他們只會感覺自己被不合理的栽贓罪名,還要被當成是一種教育社會的負面例子,等於是二度的傷害.
     
    舉例來說,汪浩本身,也可能是這種誤用的「1450」所涵蓋的對象,汪浩根據央視「海峽兩岸」,用25分鐘來討論柯文哲以及台灣民眾黨,所論述的內容,皆採正面表列,主持人在節目尾端更是如此說,
     
    「雖然現在2020的選戰還沒有進行,但是柯文哲已經對外公布他正在積極布局2024,所以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台灣政壇,白色力量很有可能會發生較大的作用.」
     
    其中來賓有賴岳謙、于強,于強稱讚柯文哲和台民黨,「論揭弊,柯文哲比黃國昌更強.」並高調分析,「柯文哲打網軍案非常有正當性」賴則吹噓台民黨成為關鍵少數,「你蔡英文連任,但是你如果沒有民眾黨支持,你在議會裡面,你在立法部門裡面,你要通過任何法案,基本上來講都是不可能.」
     
    汪浩評論,央視的海峽兩岸力挺柯文哲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柯文哲說,這是假新聞,這是網路攻擊,要抓網軍,然後台民黨則對汪浩提告,稱「該節目從頭至尾皆未表態支持民眾黨,僅為分析台灣選舉情勢.」
     
    在神父看來,這種隨便將他人應有的可評論的空間,應當可以下判斷的自由意識,都給阻斷掉了,全都解釋成「假新聞」,是網軍,這,才是在戕害言論自由.
     
    如果1450如同國民黨的說法,將不同意見全都解釋成假新聞,那柯文哲的行為,就符合這樣的「1450」.
     
    如果1450如同他人所誤用的方式,那麼依此邏輯,台民黨動輒提告,在自己臉書上以「嚴正聲明」警告他人,則更像是出征,說央視從頭到尾沒表態支持民眾黨,更像是宣傳假新聞.
     
    後真相的時代,網路的意見自由流竄,人人都可以參與公眾論述,參與討論政治的人變多了,在平台上,各種組織和小社群林立,有些人因為過於集中的意見,而倍感壓力;有些人則因為無法像從前那樣說服他人,而感到焦慮,這使得某些自詡為知識份子的人,開始將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當成一種理論,來述說.
     
    舉另一個例子,「台灣價值不夠」來說好了,或許在某些情境,特定群體,認為這是一種道理,但放在公眾情境之中,它完全是個歪理.
     
    只要設想,將之放在不同語境之中,加以省視,就可以知道那是站不住腳的.
     
    假設在ㄧ個公共論壇,討論美國大選,問拜登為何會被批評親中,ㄧ人卻跳針,「那是台灣價值不夠」,並搖頭晃腦地說,「有一群人在檢查其他人台灣價值夠不夠」,另一人發起質疑,他則暴怒「你這台獨糾察隊!」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將自我中心的解讀,替代公眾認知的道理,這基本上是屬於「不能做的事」,但是人們還是忍不住做了.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時代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事,沒有什麼不能說的話,沒有誰,可以真正的去阻止誰.
     
    所以必須容忍批判.
     
    如果那是你「不得不為」的事,它所造成的荒謬和漏洞,也有人「不得不為」,將它補起來,哪怕,那是一種粗糙的方式,那讓你不愉快,而覺得委屈.
     
    對於這位記者,有些地方神父還挺欣賞的,特別是在趙少康的節目裡,面對張經義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
     
    當趙少康艷羨張經義,能做出那種「正經八百的國際新聞」,張經義則以「白宮記者」,在中國新聞台工作,以能接近川普而自豪,
     
    「其實我覺得自己相當的幸運,我們都知道台灣駐美的記者很多大部分的時間可能就在棒球場,或者是孫安佐,或者是韓國瑜之類的,他們可能跑棒球場的時間,都可能比白宮還要多.」
     
    「很幸運的,我做的是一個正經八百的,真正的國際新聞,這是我希望能做到的,同時在大陸現在這麼一個關鍵的,中國大陸崛起的這樣的一個時刻,讓他們能夠看到世界,那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報導正兒八經的國際新聞.」
     
    當趙少康轉頭問范,「這不就是我們台灣現在的問題嗎?」
     
    她回答, 
     
    「因為我們政治因素的關係,所以很多事情,因為我們在國際上被邊緣化的關係,很多事情變成,跟我們的生活就很遠.」
     
    趙少康和張經義,毫無疑問是以自我中心的見解,依據自身經驗做出的必然選擇,當成他人應該遵從的當然選擇,她則指出了荒謬,他們自信嚮往的東西,恰巧是使我們邊緣的理由,也是使他們看不起的末端現象.
     
    知識份子要做的,不是沉溺於那種狀態,使自己看不清楚,也欲使別人看不清楚.
     
    當你強調你的震驚,別人卻因你而更感到震驚無比.
     
    知識份子的義務是,走入人群,走出象牙塔.
     
    是謙卑的,不是傲慢的.
     
    是挑戰權威,而不是教訓人民.
     
    是傳遞知識,而不是散播錯誤認知.
     
    是聆聽,而非假定他人意志.
     
    是我聽你怎麼說,而不是你得聽我的訓誡.
     
    是講真話,而不是講幹話,brother.

  • 稱讚別人的四字詞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4-23 07:38:06
    有 42 人按讚


    😹😹😹

    #韓國瑜市長的說服之道大解析

    「對群眾有影響力的演說家,能在群體中把對他們有誘惑力的形象激發出來」-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學

    我是個學過幾年催眠的心理師,去年選舉前曾跟教催眠的醫師朋友討論到:
    韓國瑜市長,大概是我們生平僅見,催眠做得最好的人!

    不要懷疑,這是稱讚!

    一個本來原來支持綠營的高雄朋友跟我說,聽了三場韓國瑜市長的造勢會,就決定把票投給他。

    日前我認真的讀了他的書,看了他幾場講座影片、翻閱他去年所有演講的逐字稿,我才發現其中大有門道:

    1.態度親和的肢體動作。這可說是韓市長最大的優勢,大家去看他發紅包的影片,一定是雙手緊握對方的手、眼睛注視著對方。就高市府內幾個朋友跟我說,韓上任後,馬上到所有市府部會辦公室拜訪,一樣是雙手緊握、眼睛注視著每個職員。這種肢體語言,不管發紅包、市府公務員還是每個菜市場跟他握過手的鄉民,都會覺得被重視、被在乎、被放在心上。

    2.YES SET語言。這是催眠常見的語言。簡單的說,就是講一些大腦會認同的話,讓大腦直覺地認為你是個可信的人,連帶提高你這個人還有之後內容的說服力。
    比如:「高雄市是一個巨人、要山有山、要海有海,有4個新加坡大、3個香港大、10個台北市大」,…「各位高雄鄉親,我們280萬的市民,我們要拒絕貧窮,我們要拒絕又老又窮,我們要迎向繁榮、迎向富庶、迎向光明,好不好!」

    前面的高雄市巨人呼應了後面的幾倍大,要山有山、要海有海。這些講的都是事實,大腦會自動認同,即便我們真的不確定高雄比新加坡大多少,也會跟著認同高雄市是巨人,接續到後面的要拒絕又老又窮、迎向繁榮,大腦就會自動認同語言的內容,也認同韓!

    3. 嵌入命令(Embedded Command)與嵌入問句(Embedded Question)
    這兩種方法是在大腦紊亂時,給關鍵的暗示,讓大腦自動地吸收指令。換句話說,就是幫談話畫重點、給暗示。

    比如:「我們不要中低階層過得這麼的辛苦,我們高雄也不要我們的孩子越走越遠。3、40年前的高雄…。那個時候的高雄人是這麼的驕傲,全台灣雙B轎車最多在高雄,全台灣最有氣魄,台灣錢淹腳目,高雄錢淹肚臍,全台灣最富庶的城市是高雄。」

    韓市長在講這段話的時候。只要講到他想表達的字詞,如過得辛苦、孩子越走越遠、高雄、驕傲,就會用停頓、或踮腳轉身等口語或非口語強調。整段話聽下來,會聽到找回驕傲,讓孩子回來高雄。

    再來這兩段:「在我的心中整個高雄對外面所有的來往,沒有一個敵人、沒有一個對手、沒有一個陌生,全部城市,全部國家都向我們高雄開放,好不好!」
    這一段是yes set,增加後段演講的說服力,讓大腦自動說好

    關鍵在這段:
    「我們高雄人,我們韓國瑜當上市長之後,我們高雄人也會張開我們的臂膀,用我們的熱情迎接所有來往的城市、所有來往的國家,好不好?!」
    後面的好不好是嵌入問句,你只要大腦說好,就等於認同前面說的了韓國瑜當市長。

    4.縮小/誇大
    有時韓市長講的內容並不見得全對,但一定會讓人有感受。

    比如他說,「年金改革….砍了再砍,砍了再砍 一年幫政府省了50億到60億,前瞻計畫隨便就4000億」

    雖然年金改革一年政府實際省了400億,但這樣的縮小金額再對比前瞻計畫,會讓聽者覺得政府在剝削我,即便反對者更正年金改革實際支出,一來會增加話題曝光度,再者被改革者受剝削的感覺在反覆討論中不但無法淡化還可能增加。

    5.抓住核心議題,以簡單好記的口號解決
    如果你這幾年問在地高雄人,特別是中下階層(民進黨傳統支持者)最在乎的事,你聽到的一定是「生意不好做、賺錢不容易」
    從客觀上,你當然可以說高雄是重工業轉型、目前多是服務業來填補製造業外移的人力缺口….所以薪水很低。但重點是,沒有解決問題。

    而韓處理的方式就一句話,又老又窮!把高雄人口老化、青年北上工作、在地收入少的困境說出來。
    另外他又提出「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這種好記又朗朗上口的解決口號。每念一次,就會覺得高雄真的有希望改變、真的會變有錢。

    同理,現在講的「台灣經濟殘廢」到「台灣安全、人民有錢」也是同樣原理!

    6.生動的比喻
    「高雄是沉睡的巨人」、「我出國打拼,你用牙籤戳我屁股」、「國民黨需要后羿」,這些比喻有沒有很有畫面。甚至近來甚至也有我的案主用牙籤戳我來比喻家人對他的傷害。比喻的力量來自跟大腦既有的畫面、理解結合,只要你想到那個畫面、物品,就會想到講者的話,等同複習講者的說服。

    7.四兩撥千斤的反駁之術
    韓市長只要遇到對方不同意或質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沒有格局」「小鼻子小眼睛」「無聊」「意識形態」。這種不針對對方質疑內容的回應,其實是最有殺傷力的回應。因為回應的不是內容、而是對方的人格或意圖。講你見不得別人好,等於整個跳過你的質疑,而針對質疑的人控訴。

    8.簡單的語句
    這是目前檯面上菁英型政治人物最欠缺的。

    我在伴侶諮商的訓練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如果要用情緒來說服人,話一定要越簡單越好。

    簡單的話,大腦需要處理的能量越少,越容易被接受,而且越複雜的字句,大腦會越用理性的皮質區來吸收。

    我舉個例:
    「各位,我們要堅守民主、發揚台灣價值,好不好」
    雖然你說好了,也同意要堅守民主、發揚台灣價值了,但民主的內涵是甚麼、台灣價值具體有那些東西,我可能都不知道。聽完造勢會回去,大概也忘了自己聽了甚麼。

    那我換一句
    「各位,我們讓大家飯吃得飽、兩岸和平爭執少、孩子住房沒煩惱,你們說好不好」
    感受上是不是差很多?!

    群眾心理學一書提到:只有給群眾簡單扼要、不容妥協、絕對的形式,就能產生巨大影響,就是這樣的道理。

    催眠的過程簡稱為ARE:吸引(Absorption)、確認(Ratification)、引發(Elicitation)
    在韓市長的演講中,幾乎都可以看到A、R、E重複地出現,直到群眾被說服、大腦被設定。

    這就是韓市長的說服之道!

    如果你喜歡他,你應該要知道,自己是怎麼喜歡上的!
    而如果你討厭他,更該知道你討厭的人怎麼到這個位置的!

    無疑地,以群眾說服來說,韓市長是絕世高人!但必須說實話,這僅在演說、選舉。

    對於執政他有很大的隱憂,日後我再從人格特質來說明!

    #行銷 #業務 #說服力

    蔡英文 Tsai Ing-wen
    吳敦義 Wu, Den-Yih
    朱立倫
    孫柏鈞
    蔡東杰

  • 稱讚別人的四字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7-11 19:00:11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們在一般的人際原則當中,我們說喔,在跟人溝通的時候,盡量少用「但是」這兩個字,因為「但是」這兩個字,很容易讓別人覺得你是否定的,或者是會讓人心中有抗拒的感覺。

    就舉個最簡單例子吧,假設呢,有一個傢伙,他問你:「到底要怎麼減肥?」你可能跟他說:「吃少一點嘍!」

    他跟你說:「但是會餓!」
    然後你再跟他說:「那就運動嘍!」

    「但是很累!」
    接著你再跟他說:「那麼你去找醫生的幫忙!」

    他最後回答你:「但是好麻煩!」
    你有沒有發現,通常我們在對方說到的第二個、到第三個「但是」的時候,你就會忍不住的想要扁他了。

    所以在我們一般的人際概念當中,我們會提醒朋友們,就是喔「但是」這兩個字少用,然而其實熟悉我的課程,或者是進入過我教室的朋友,你們就會知道,我最常在課程裡面提醒的一件事情,叫做「沒有不能說的話,只有不適合說的時機」。

    所以呢,我就這邊提出一個反例,其實「但是」如果用的好的話,那麼它也有可能是增進關係當中的一個方法。這 個反例來自於兩位心理學家,分別是卓拉莫瑞跟約翰霍姆斯他們的研究。

    他們發現喔,如果用「但是」這兩個字用的好的話,對於親密關係是會有正面影響的。他們找了一些伴侶,他們請其中的一位去說出另外一半,他們最正面或者最負面的特質。

    接著呢,兩位研究者就追蹤這些受試者一年的時間,他們觀察哪些人的關係會維持不變,而那些人就分手了、關係就破裂了。接著他們進一步的去研究,這些關係維持的很好,和關係破滅的人,他們當初在受訪的時候,他們用的字詞到底有什麼差別?

    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就是用「但是」、「But」這個字。比如說,當說到另外一半最大的缺點的時候,那些關係沒有變的、能夠維持的,通常他們會修飾一下批評。

    比如說有些人就描述,她的先生很懶,但是那讓她們有理由可以開玩笑;比如說他太太不會煮菜,但是那他們就有理由可以出去吃館子;比如說他很內向,但他用其他的方法表現出自己的愛意。再來也有人說,他有時候不太體貼,但是那是因為他的童年過得比較辛苦。

    你會發現剛剛講的那些句型裡面都有「但是」這兩個字。然而在這個話語情境裡面,前面提到的是缺點,通常在缺點之後接的「但是」,就會緩和前面的負面評價。

    所以囉,如果回到你我真實的人際關係裡面,當你要對一個人表達一些批評的時候,在你說完批評的話之後,是不是接一個「但是」,而那個「但是」後面緩和一下前面的批評。

    而且你可能也發現了,其實在自然的話語情境當中,當你前面已經說了別人的缺點,只要你接一個「但是」,後面通常就會去為他平反一下。然如果倒過來呢,如果你前面說了別人的優點,而且接下來接個「但是」,那麼你的這個稱讚,基本上就是做白工了!

    所以你聽出來了嗎?「但是」這兩個字是不能說嗎?不!如果要我來說的話,任何話都可以說,但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有意識」的把它放在,對關係能夠加分的位置上面。

    所以當你聽完我的『一天聽一點』之後,或許你可以這麼說,凱宇有一點囉嗦,「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很用心的在跟我們分享一些真正重要的事。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8月30號的『人際回應力』,特別是今天所談到的內容,如果你想要跟人創造更好的連結,能夠更有意識的判斷對方的情緒,並且創造更好的互動,那麼這一門課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我很期待能夠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