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種籽設計標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種籽設計標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種籽設計標案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46的網紅憑高酹酒,此興悠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酒徒之書》自序:飲酒作樂的思辨之旅 多年前閱讀哈佛大學Michael Sandel教授所著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我的思想猶如被醍醐灌頂,憬然發現過去許多憑直覺所作的判斷,如果能再進一步的思考,常常是站在選擇分水嶺上。判斷可能出錯的原因很多,純粹根據經驗或是感情用事都有,但大多...
種籽設計標案 在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酒徒之書》自序:飲酒作樂的思辨之旅
多年前閱讀哈佛大學Michael Sandel教授所著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我的思想猶如被醍醐灌頂,憬然發現過去許多憑直覺所作的判斷,如果能再進一步的思考,常常是站在選擇分水嶺上。判斷可能出錯的原因很多,純粹根據經驗或是感情用事都有,但大多時候是過於依循慣性以及服從權威,以致失去思辨能力。自此讓我瞭解,當面對人生中各種問題時,想藉由直覺判斷來尋求解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工作就簡單多了。我是一名資深工程師,主要從事公共工程的規劃設計,各種不同的法規、規範給了我們遵循的準則,不需要太多思考。不過規劃設計只是工作的一環,在進入實質設計前,我還得執行行銷業務,通常是藉由編撰厚厚一大本全彩精印的「服務建議書」,以及短短10∼20分鐘的簡報,去努力爭取標案。為了達到每年的業績要求,我們必須設法將硬梆梆的工程數字包裝成軟性語言,字不如表、表不如圖的訴求老嫗能解,加上具有故事性的文青辭彙和色彩暗示,以及分秒不差的簡報練習,來攫取評審們關愛的眼神。
這一套行銷方式每年總要搬演好幾回,我自信扮演得極為熟練,也發展出成熟的SOP。只不過近年來環境態勢丕變,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行銷花招層出不窮,讓我越來越覺得心虛。由於爭取標案時的承諾多少都有些誇大,一旦落入契約去執行,就必須倚靠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將當初思慮不周的想法化作實踐的可能。所以我們業界流行的說法是:得標時頂多高興一分鐘,接下來就是痛苦的開始。
當我從務實至上的工程顧問業跨入酒界之後,就如同進入大觀園的劉姥姥,東張西望的不斷訝嘆,我原以為的行銷花招,放在酒界根本不值一哂,因為工程界再怎麼樣誇大都有不可逾越的天花板,酒界雖然也有,但一般消費者不會想花時間去理解,所以很容易全盤接受行銷的講法,反正酒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以上說明,無非在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行銷人員,不過骨子裡依舊是實事求是工程師,憑著一股好奇心翻找事物背後的原理。2018年寫就的《威士忌學》,便是整理了我十多年來在威士忌的好奇和疑惑,所以盡可能的蒐集數據資料,希望與我一樣具有相同疑惑的酒友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解答。不過好友怡蘭告訴我,當她閱讀書稿時,看不到太多的「我」,這句話我謹記在心,埋下了一顆「再寫一本書」的種籽。確實,《威士忌學》是一本工具書,本來就不應該存有太多個人觀點,但是我依然將部分觀點偷偷藏在數據資料堆裡,只是藏得很深,讀者不太容易找到。
但這本書最有力的推手來自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行銷朋友。酒友間流傳著我在各類活動中,因為最愛舉手發問,所以是個相當麻煩的問題人物,也所以一定是行銷人員的眼中釘、肉中刺。我必須告訴各位:你們錯了,我有許多行銷朋友,而且十分尊重他們在推廣威士忌所做的努力,沒有行銷業務,我們嗜酒之徒早已口渴而亡。這位行銷朋友時常指點我於酒類市場上的盲點,分析資料、透露八卦,早在幾年前就諄諄教誨,如果我想在「威界」揚名立萬,不應該寫那撈什子的磚頭書,而是,他建議,一起合寫一本大爆行銷內幕的爆卦書。
就在我百無聊賴的2019年下半年想起這個點子,與他喝咖啡閒聊了一陣後,馬上列舉了10多個題目寄給他,他也立即增添5、6條題目,成為這本書第一篇最初的原型。在後續的討論中,他提到大鳴大放之後,應該話鋒一轉的來個反高潮,提出正面建議,這也就是本書第二篇寫作的動機。由於歷年來勤於寫作,手中存留的文字著實不少,既然有了方向,所以援筆立就的完成前幾篇寄給他,並催促他也必須完成他所建議的篇章。此時工程師與行銷人訓練上的差距顯現了,我持續以好奇心耙梳每一條項目背後的成因和邏輯,他秉持市場派認為我又太過認真而疏離消費者,筆風不同、文采各異下,硬是要送作堆,可能會互相扞格,所以到最後,所有的篇章都由我獨立完成,內容和資料也是由我自行挖掘(意思是沒有各位想像的黑暗內幕可爆)。
在半年多的寫作期中,我不斷修改原先的條目和構想,增添了不少原本不在規劃中的題材如:<我們使用來自湧泉的硬水>是某次酒款發表會激發的點子;<艾雷島的迷人海風味>根據好友尤愛月的上課教材;<甜味在舌尖、苦味在舌根>中部分內容是一次難忘的受騙上當經驗;而<小酒廠會不會泡沫化>原本只是為《威士忌雜誌》所寫的專欄。我終結在<達不達,沒關係>,反映的是目前威界的行銷境況和社群媒體的反思,這一篇有關行銷策略的學理與實踐,正是那位行銷大師的精心指導。很遺憾的是,原先構想的「威士忌拍賣場的闇黑拱價術」、「威士忌酒精度回魂術」、「來包桶吧」,題目上非常吸引人,但無力深究,最終只能悵然捨棄。
從構思這本書的內容開始,我的對象便不是初入門者,而是已經參加過幾場品酒活動、多少聽過一些行銷語言的酒友,所以我不再贅述某些基本定義,如產國、產區、單一麥芽威士忌和威士忌的製作方式等等,這些名詞很容易找到解釋,另一本拙作《威士忌學》也提供精確的說明。就目的而言,當然不是打擊行銷,而是協助消費者與行銷一起成長。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冠冕堂皇、自我吹噓,不過,我想像某個遠景,當某些迷惑消費者的語言被拿掉之後,行銷人員是不是能更坦然的面對消費者,而不必搪塞些「消費者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胡言亂語?而且,當行銷人員瞭解所有故事背後的真相,是不是更有能力帶領消費者去深入認識自己的品牌?
《文心雕龍》<神思篇>云:「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講的就是古人做學問的方法。百千年前的讀書人缺乏滑滑手機便可查到的資料,也沒有萬事皆可問的臉書,於追求知識的道途上,唯一可用的就是這套窮理致知的笨方法。現代人不同,網路上的知識流量既快且雜,甚至多到讓人應接不暇,但就是因為這種便利性,現代人不需強記,也沒時間思辨接收到的大量資訊是否真實可靠,尤其是飲酒一事,享受口舌之樂擺第一,行銷愛說什麼就說什麼,談論思辨根本煞風景。
但或許,我以為身為工程師的我之所以投入威界,不是為了享受下班後一杯在手的放鬆,也難以成為酒類行銷需要的「達人」,所負的使命──近年來越發的清晰──便是利用一支筆(其實是鍵盤)來掀起思辨的波瀾。這就是我自以為是的「正義」,也回歸到《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給我的啟發。如果酒友們仔細閱讀本書的每一則篇章,應該會發現我並沒有提供太多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思考方向。我當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各位酒友大可不同意,不過就算不同意也已達到我的目的,因為當我們拒絕接受不夠精確的說辭,就已經出發往挖掘成因的路途前進,這種挑剔,毋寧也是某種「正義」的實踐。
種籽設計標案 在 散冊 San 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內文)生態手繪一向是種籽設計的專業所在,所呈現的插圖溫潤而充滿活力,除了和林務局合作,他們接下水土保持局的標案,設計綠能操作手冊,將較為生硬的綠能新知轉化成易讀的繪本;最近也和屏東縣政府合作6本觀光小型錄,淦克萍笑說,「我又把這個議題搞得很複雜,將屏東所有的鯨豚都畫完,連身體的部位詳解都是。」付諸時間和心力,只為了在所重視的自然與永續議題上持續累積能量,一步步梳理出不同的生態系統。「我不希望插畫只是個裝飾、花邊而已,在作品裡面,我都希望它們擁有最好的位置。」這是種籽設計的初心,而在與林務局的合作中,也為雙方帶來出色的成果。
種籽設計標案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公部門美學】
**
政府的採購流程、標案文化,縱使不是很「黑」,至少也普遍很官僚,很保守,很落後;而其展現的成果,自然無可避免地經常與社會現有水平脫節。
這樣的標案文化,也就如同加拉巴哥群島上獨自演化的物種,脫離社會現實,形成一種獨特的「公部門美學」,令人不忍卒睹。
在再度遭到高雄「花燈美學」的恐怖攻擊之餘,我們實在需要更多的表態,來鼓勵好的公部門作品,他們確實也值得這樣的掌聲。
我們實在需要給他們多多宣傳,多多讚揚,從而為有心變革的少數公務員,形成一種安心的社會氛圍,鼓舞他們在保守的官僚文化中可以更放膽地前行;雖然路途依然十分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