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種籽設計公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種籽設計公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種籽設計公司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638的網紅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天下獨立評論專欄的開始是這樣的。 年輕的夥伴們,在公司休息時候問我:「去看過文博會了嗎?你最喜歡哪一館?很多人對於不同展覽各有評斷,你覺得呢?文博會這次的內容你覺得好不好?....」 「我覺得都很好。」我這樣說。 然後就開始了下面一連串的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8): 1、磐安:生活在大山裡; 2、磐安:大山下的藥農生活; 3、磐安:涼亭裡的鄉村風景; 4、磐安:大山下村的前世今生; 5、磐安:走近玉山古茶場; 6、磐安:偶遇“壽龜奉茶”; 7、磐安大皿:千年古村悠閒生活。 一進大皿村,你就會被皿溪兩岸的宮燈所吸引。來大皿村觀...
種籽設計公司 在 羽婷?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3 01:39:46
剛到台中,對台中這個地方其實是完全陌生,難得有空,就來個台中漫遊吧!!這次選擇巡禮的地方是---台中中區 📍第1站:台中民權成旅晶贊 起床第一件事情,當然就是要填飽肚子啦!! 早餐選在成旅晶贊,採自助式,有中式、西式,還有切仔麵,非常豐盛,讓我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真想每樣都來一點,但是還得墊墊...
種籽設計公司 在 JJ.Hs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0:44:14
2020台灣燈會在台中 每年的燈會活動,似乎已變成人們與家人朋友聯絡感情,互相聚會的一個固定活動,對於提著花燈成長的我們,燈會除了可以懷念孩童時,與鄰居朋友共同奔跑玩耍的快樂時光,也是讓我們多了一個可以跟彼此說聲「想見你」的理由。 此次燈會規劃許多接駁地點,可依場地特色及居住地點等,自行選擇搭乘...
種籽設計公司 在 張承喜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13:36:32
蛋架上有十個雞蛋, 第一個雞蛋說:「ㄟㄟㄟ,你看最旁邊的那個,好噁心,有毛耶!」 第二個雞蛋轉頭看了最旁邊的那個雞蛋,告訴第三個蛋說: 「你看你看,最旁邊的那個居然長毛耶!」 然後第三個跟第四個說,第四個就告訴第五個,一直下去, 當第八個雞蛋告訴第九個雞蛋:「唉呦喔!你旁邊那個雞蛋長毛耶!,好~~~...
-
種籽設計公司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21 08:00:00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8): 1、磐安:生活在大山裡; 2、磐安:大山下的藥農生活; 3、磐安:涼亭裡的鄉村風景; 4、磐安:大山下村的前世今生; 5、磐安:走近玉山古茶場; 6、磐安:偶遇“壽龜奉茶”; 7、磐安大皿:千年古村悠閒生活。
一進大皿村,你就會被皿溪兩岸的宮燈所吸引。來大皿村觀宮燈,知曉宮燈製作的過程。雙峰鄉是宮燈之鄉,曾在1997年香港回歸那年,天安門廣場上那兩盞高達8米的宮燈就是大皿村人製作。
磐安是“中國藥材之鄉”,常年種植中藥材8萬餘畝,是全省最大的中藥材主產區和道地藥材集散中心。中藥材產業是磐安的傳統優勢產業,隨著中藥產業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磐安中藥材種植逐步走向規模化、標準化,設施栽培、林下套種等種植模式方興未艾。近段時間,磐安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正忙著土地平整。該基地位於新渥街道馬討山區塊,占地2407畝,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資金撥付、墳墓搬遷、規劃設計等工作。“我縣中藥材規模化種植開始於2002年。”縣中藥材技術推廣站站長宗侃侃說,從起初的一家一戶分頭種植,到現在逐漸形成基地化產業化種植,磐安中藥材種植實現了由粗放式到標準化的提升。資料顯示,2019年我縣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面積為2萬餘畝,與上年度基本持平。其中當家品種浙貝母因去年種籽價格低,種植面積增加了0.5萬畝。
2018年以來,我縣以“道地精品、高效生態、綠色安全”為發展目標,大力推進萬畝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在新渥、冷水、仁川等浙貝母主產區建設種植示範基地8000畝,在尖山、窈川等鄉鎮建立鐵皮石斛、覆盆子、白術等標準化基地2000畝。白術是“磐五味”之一,磐安產的白術被稱為“蛙術”,品質高、藥效好。位於大盤鎮林豐村的磐安藥王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裡,白術、黃精等中藥材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蔡文光介紹,眼前這片白術再過兩個月就進入採收期。得益於規模化種植管理,今年白術受颱風天氣影響較小,8000余株白術種苗產量預計可達1萬多公斤。
種籽設計公司 在 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天下獨立評論專欄的開始是這樣的。
年輕的夥伴們,在公司休息時候問我:「去看過文博會了嗎?你最喜歡哪一館?很多人對於不同展覽各有評斷,你覺得呢?文博會這次的內容你覺得好不好?....」
「我覺得都很好。」我這樣說。
然後就開始了下面一連串的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地方議題進入文博會的發展狀態,回頭看今年的三個地方館:
《地方總論館》、《花蓮館》和《嘉義館》。
我認為,花蓮館的呈現最符合時下人們喜愛的樣子,透過氣味讓人感受到環境想表達的氛圍;透過建築讓人感受到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由石頭堆砌起的震撼;透過完整文化故事脈絡的蒐集,讓人了解花東縱谷過去的故事。這是在現在觀展經驗中多數人能夠直接感受並理解地方文化品牌呈現的樣子。
嘉義館的策展不同於花蓮館的自然風土概念,策展人關注地方人文的部分,用歌仔戲棚的形式讓觀眾進入,給觀眾出題:「當你站上同樣高度觀看百工的世界時,你會看到什麼?」若觀眾不願意站上小彩樓、或是站上去後不思考,那就無法理解歌仔戲演員站在這個高度觀看一般群眾時,他們的感受及其與群眾的關係。如果觀眾沒有看每一個電視螢幕的故事,那就要花比較多時間才能理解展覽想傳遞的訊息。相較於花蓮館,嘉義館的觀眾所沉浸、理解概念的時間要更長、更慢。
總論館提出的「北回歸線 23.5 度路徑」對我來說是一種十分勇敢的策展論述。大多數關於北回歸線的討論可能針對環境,但種籽設計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從布袋的海邊、跨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海岸,呈現在這條北緯23.5度線上出現的生物、植物、族群、視覺樣態,濃縮與呈現在有限的展場空間與活動預算裡,這件事情我認為難度很高。
對於如何評價一個展覽,多數的觀眾只用幾十分鐘去觀看展覽、給予評價。但是我們不清楚每個展覽背後的預算及籌備時間,因此擅自去做武斷的判斷或評論,有時候也許不那麼恰當。
在台灣社會裡對文化的理解這件事,我覺得大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接觸、做建設性地思考和建議。策展是策展人在過去經歷、專業領域的累積,然後用個人經驗、專業及觀點去呈現地方文化,展現在觀眾眼前的形式。如果理解策展人過去的經驗與其展覽呈現之間的關係,就會明白每個展覽都像一件作品,有其獨特性及想要表達的意義。
不看展覽所做的評論就只是純粹的批判,但如果看了展覽,批評就是你的觀點,提出觀點才能引起討論,有更多的討論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透過交流討論讓其他人聽到多方的聲音,並且獲得更多的收穫。這些所謂多元融合的討論,形塑出一種非二元優劣的批判,並塑造成多元價值的文化。我們應該鼓勵多元的聲音和參與式的討論,我覺得這才是文化的可能性 ... ... ... ...
( 此後,我們便決定把這些更多討論,整理起來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因此產生了在疫情期間開始的 獨立評論在天下 與 500輯 專欄系列,希望大家會喜歡 )
謝謝 協助整理的 江岱軒 和 郭睿瑄 ,兩位辦公室夥伴。
#天下獨立評論
#蚯蚓文化
#500輯
#風尚旅行
種籽設計公司 在 胡晴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開始,我即將結束我在文策院的日子,這是一段奇幻的旅程,很感謝一路相伴的朋友,以及過去十五個月宛如兄弟姊妹的文策院同仁們。
作為一名台灣出身的創作者,我不斷被問,什麼是台灣的故事。我曾經採用余英時先生的句型,豪氣回答,我在哪裡,台灣就在哪裡;我寫什麼,都是台灣的故事。因為,我,就是台灣的孩子,我的文字不能在其他地方、唯有台灣獨特的歷史身世才可能孕育出來。我之所以能夠寫作講究精準而犀利,直抵無人之境,因為台灣給了我最大的寫作自由,無需閃避、躲藏。當海風帶來世界各地的文化種籽,長出獨一無二的台灣文化,這塊土地所孕育的創作能量同樣準備好了隨風飛向地球八方。
2016年夏天我接下文化部的香港光華中心主任一職,從異鄉人的角度回望台灣,我能清楚辨識台灣創作能量的光亮,我利用個人略為漂泊的生命經驗,摸索國際的思路,盡力推介花樣的台灣作品,蔡明亮的電影、林生祥的音樂、阿爆的歌、楊秀卿的唸歌、吳興國的戲劇、阿推的漫畫等等、讓世人看見台灣集體經過不同歷史陣痛與社會磨難所共同努力淬煉出來的美麗果實。
儘管篳路藍縷,在台灣以及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持續耕耘自屬的台灣文化,同時,我也相信,透過政府機構的有系統推手,搭配民間企業的商業企圖心,台灣文化能量可以躋身下一波全球競爭型產業,為下一代年輕人打造一個健全豐產的創意內容產業,切入全球市場鍊,根留台灣,對接國際,讓他們不必離開家就直通世界,擁有更多工作的選擇以及收入。
有了海外推廣台灣文化的實戰經歷,加上之前創投公司的工作經驗,使我思考台灣文化如何從內到外、從孵化生產到市場推廣,打造一套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直接與世界接軌。當我們討論國家競爭力,我們其實在說這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譬如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好萊塢工業、華爾街金融業,譬如法國的奢華品產業、航太科技、醫藥業,我們也是透過這些產業去認識這個國家。而這些產業也互相協力,搭建出更大的產業平台,譬如好萊塢與高科技產業合作拍一部英雄片,華爾街提供融資服務,間接推波了美容業、漫畫業、汽車工業、美術道具等等。也就是說,人人有工作,社會有分潤。
2019年六月,我受邀加入文策院第一屆董事會,擔任民間董事,九月時董事會邀請我擔任首任文策院院長,我明白這份工作實難不易,任務極為艱鉅,但我也深知,一如當年的工研院與國發基金、企業合力打造了科技島的美譽,為台灣創造了財富,如果文策院成功了,十年之後的台灣,除了高科技之外,將擁有另一支亮眼的全球競爭型產業,為台灣在未來的世界版圖佔據一個關鍵位置。而透過文化所累積的財富更為特別,因為它將為人民帶來自信心,創造生活的幸福感。
文化作品所散發的無形魅力將強力形塑社會品牌,透過一首歌、一部電影、一齣劇、一本小說,藉由文學家、電影演員、畫家、服裝設計師這些人所形塑出來的台灣人,其氣質與臉孔如此獨特,全世界人們因而對這個社會產生莫名好感。台灣不僅要被看見、被理解,更要被信賴。
基於這項理念,我接下了這個重任。文化內容乃創意經濟的核心,因此文策院的出現,可以運用國發基金的挹注幫助文化事業體產業化,直球對決國際市場邏輯,打開台灣文化產業的全球版圖。不否認,當我進入文策院,難題千頭萬緒,也有許多人不看好台灣的文化實力之類云云,我總是回答,這個時代的台灣人想要拼一拼,拼過總比完全沒拼過好,而若想要日後的榮景,我們總是要從哪裡開始,就現在開始吧。哪怕做了一點點也好。每代台灣人都有責任,留下幾棵樹,供後人綠蔭乘涼。
我依然相信,「金融」與「國際」為文策院的兩個關鍵詞,與藝文補助路線有別之處,投融資乃是文策院助攻產業的方式,借用國際展會與市場展為舞台,連結國外產業界合作、合資,終究為了提升台流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即使疫情嚴峻、全球停擺,投資者觀望、業界慘澹的2020這一年,臺灣內容產業未停工,文策院團隊完成了四億投資、協助融資六億,與文化部一起推動青年創業貸款、擴大優惠貸款方案,除了兩波旗艦計畫國內產業振興方案,全年20個國際展會不缺席,架設虛擬台灣館,協助業者線上媒合,其中坎城影展VR日主題國為台灣,與威尼斯影展合辦線上論壇、VR實體劇院,釜山影展媒合文本改編、法蘭克福書展多元呈現出版品,而文策學院開辦音樂經紀、圖像IP經濟、出版國際版權等人才課程,與Netflix合辦編劇工作坊,也即將與歐盟EAVE合辦製片人訓練、法國La Femis電影學校展開編劇統籌課程等,和HBO Asia商討備忘錄共同開發台灣原創劇集,即將與法國New Images影展宣布展開雙方產業交流機制。
文策院能像一支性能精緻的高科技潛水艇,航向大海四方。這一年多來,我看見文策院同仁們的夙夜匪懈,我也明白我們必須承擔許多批評,挽起袖子做實事確實不易,但這是一條漫長卻有意義的旅程。
不管身在何處,不減我對於台灣文化的熱愛與使命。下一個人生轉彎處,但願仍能與台灣相遇,繼續以我的方式敘述她的故事。一路以來,衷心感謝那些保持最大善意與我工作、協助我推動業務的人們。曾經相濡以沫,必不相忘於江湖。
種籽設計公司 在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酒徒之書》自序:飲酒作樂的思辨之旅
多年前閱讀哈佛大學Michael Sandel教授所著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我的思想猶如被醍醐灌頂,憬然發現過去許多憑直覺所作的判斷,如果能再進一步的思考,常常是站在選擇分水嶺上。判斷可能出錯的原因很多,純粹根據經驗或是感情用事都有,但大多時候是過於依循慣性以及服從權威,以致失去思辨能力。自此讓我瞭解,當面對人生中各種問題時,想藉由直覺判斷來尋求解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工作就簡單多了。我是一名資深工程師,主要從事公共工程的規劃設計,各種不同的法規、規範給了我們遵循的準則,不需要太多思考。不過規劃設計只是工作的一環,在進入實質設計前,我還得執行行銷業務,通常是藉由編撰厚厚一大本全彩精印的「服務建議書」,以及短短10∼20分鐘的簡報,去努力爭取標案。為了達到每年的業績要求,我們必須設法將硬梆梆的工程數字包裝成軟性語言,字不如表、表不如圖的訴求老嫗能解,加上具有故事性的文青辭彙和色彩暗示,以及分秒不差的簡報練習,來攫取評審們關愛的眼神。
這一套行銷方式每年總要搬演好幾回,我自信扮演得極為熟練,也發展出成熟的SOP。只不過近年來環境態勢丕變,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行銷花招層出不窮,讓我越來越覺得心虛。由於爭取標案時的承諾多少都有些誇大,一旦落入契約去執行,就必須倚靠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將當初思慮不周的想法化作實踐的可能。所以我們業界流行的說法是:得標時頂多高興一分鐘,接下來就是痛苦的開始。
當我從務實至上的工程顧問業跨入酒界之後,就如同進入大觀園的劉姥姥,東張西望的不斷訝嘆,我原以為的行銷花招,放在酒界根本不值一哂,因為工程界再怎麼樣誇大都有不可逾越的天花板,酒界雖然也有,但一般消費者不會想花時間去理解,所以很容易全盤接受行銷的講法,反正酒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以上說明,無非在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行銷人員,不過骨子裡依舊是實事求是工程師,憑著一股好奇心翻找事物背後的原理。2018年寫就的《威士忌學》,便是整理了我十多年來在威士忌的好奇和疑惑,所以盡可能的蒐集數據資料,希望與我一樣具有相同疑惑的酒友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解答。不過好友怡蘭告訴我,當她閱讀書稿時,看不到太多的「我」,這句話我謹記在心,埋下了一顆「再寫一本書」的種籽。確實,《威士忌學》是一本工具書,本來就不應該存有太多個人觀點,但是我依然將部分觀點偷偷藏在數據資料堆裡,只是藏得很深,讀者不太容易找到。
但這本書最有力的推手來自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行銷朋友。酒友間流傳著我在各類活動中,因為最愛舉手發問,所以是個相當麻煩的問題人物,也所以一定是行銷人員的眼中釘、肉中刺。我必須告訴各位:你們錯了,我有許多行銷朋友,而且十分尊重他們在推廣威士忌所做的努力,沒有行銷業務,我們嗜酒之徒早已口渴而亡。這位行銷朋友時常指點我於酒類市場上的盲點,分析資料、透露八卦,早在幾年前就諄諄教誨,如果我想在「威界」揚名立萬,不應該寫那撈什子的磚頭書,而是,他建議,一起合寫一本大爆行銷內幕的爆卦書。
就在我百無聊賴的2019年下半年想起這個點子,與他喝咖啡閒聊了一陣後,馬上列舉了10多個題目寄給他,他也立即增添5、6條題目,成為這本書第一篇最初的原型。在後續的討論中,他提到大鳴大放之後,應該話鋒一轉的來個反高潮,提出正面建議,這也就是本書第二篇寫作的動機。由於歷年來勤於寫作,手中存留的文字著實不少,既然有了方向,所以援筆立就的完成前幾篇寄給他,並催促他也必須完成他所建議的篇章。此時工程師與行銷人訓練上的差距顯現了,我持續以好奇心耙梳每一條項目背後的成因和邏輯,他秉持市場派認為我又太過認真而疏離消費者,筆風不同、文采各異下,硬是要送作堆,可能會互相扞格,所以到最後,所有的篇章都由我獨立完成,內容和資料也是由我自行挖掘(意思是沒有各位想像的黑暗內幕可爆)。
在半年多的寫作期中,我不斷修改原先的條目和構想,增添了不少原本不在規劃中的題材如:<我們使用來自湧泉的硬水>是某次酒款發表會激發的點子;<艾雷島的迷人海風味>根據好友尤愛月的上課教材;<甜味在舌尖、苦味在舌根>中部分內容是一次難忘的受騙上當經驗;而<小酒廠會不會泡沫化>原本只是為《威士忌雜誌》所寫的專欄。我終結在<達不達,沒關係>,反映的是目前威界的行銷境況和社群媒體的反思,這一篇有關行銷策略的學理與實踐,正是那位行銷大師的精心指導。很遺憾的是,原先構想的「威士忌拍賣場的闇黑拱價術」、「威士忌酒精度回魂術」、「來包桶吧」,題目上非常吸引人,但無力深究,最終只能悵然捨棄。
從構思這本書的內容開始,我的對象便不是初入門者,而是已經參加過幾場品酒活動、多少聽過一些行銷語言的酒友,所以我不再贅述某些基本定義,如產國、產區、單一麥芽威士忌和威士忌的製作方式等等,這些名詞很容易找到解釋,另一本拙作《威士忌學》也提供精確的說明。就目的而言,當然不是打擊行銷,而是協助消費者與行銷一起成長。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冠冕堂皇、自我吹噓,不過,我想像某個遠景,當某些迷惑消費者的語言被拿掉之後,行銷人員是不是能更坦然的面對消費者,而不必搪塞些「消費者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胡言亂語?而且,當行銷人員瞭解所有故事背後的真相,是不是更有能力帶領消費者去深入認識自己的品牌?
《文心雕龍》<神思篇>云:「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講的就是古人做學問的方法。百千年前的讀書人缺乏滑滑手機便可查到的資料,也沒有萬事皆可問的臉書,於追求知識的道途上,唯一可用的就是這套窮理致知的笨方法。現代人不同,網路上的知識流量既快且雜,甚至多到讓人應接不暇,但就是因為這種便利性,現代人不需強記,也沒時間思辨接收到的大量資訊是否真實可靠,尤其是飲酒一事,享受口舌之樂擺第一,行銷愛說什麼就說什麼,談論思辨根本煞風景。
但或許,我以為身為工程師的我之所以投入威界,不是為了享受下班後一杯在手的放鬆,也難以成為酒類行銷需要的「達人」,所負的使命──近年來越發的清晰──便是利用一支筆(其實是鍵盤)來掀起思辨的波瀾。這就是我自以為是的「正義」,也回歸到《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給我的啟發。如果酒友們仔細閱讀本書的每一則篇章,應該會發現我並沒有提供太多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思考方向。我當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各位酒友大可不同意,不過就算不同意也已達到我的目的,因為當我們拒絕接受不夠精確的說辭,就已經出發往挖掘成因的路途前進,這種挑剔,毋寧也是某種「正義」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