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建議先看完四大面向那篇
才好理解基本面意義💪
我會詳細介紹基本面財報分析的重點
因為篇幅超過兩千字數限制
所以我會分成三篇 共四大類
希望打基礎的粉絲能花時間吸收
一定能幫到你!
會計四大報表
1. 資產負債表
2. 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權益變動表
財報分析很多都從負債表及損益表...
嗨~建議先看完四大面向那篇
才好理解基本面意義💪
我會詳細介紹基本面財報分析的重點
因為篇幅超過兩千字數限制
所以我會分成三篇 共四大類
希望打基礎的粉絲能花時間吸收
一定能幫到你!
會計四大報表
1. 資產負債表
2. 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權益變動表
財報分析很多都從負債表及損益表抓出來計算
每項比率有不同的含意
這過程就叫”財報比率分析”
對沒有會計基礎的人而言
要去了解每項會計科目是很困難
但是以投資人的角度而言不需要懂那麼深
只要了解財報分析的重要比率是如何運算出來還有意義就夠了
所以我寫關於基本面財報分析較重要的數據的文
每個人分類有些微不同
但我分成4大類
常用主要指標、獲利能力分析、經營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
選股時我比較注重前三類
但是! 並不代表償債能力不重要
一、常用主要指標
1. 每股盈餘EPS(Earnings Per Share)
稅後淨利/加權流通在外股數
*加權流通在外股數可能有人比較不了解,公司有可能透過財務手段買回在市面上流通的股票,我們稱作庫藏股票,而加權的意思是公司在一年當中的不同時間點買回庫藏股,因此要考慮到股票流通在市面的時間
這個數據算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
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
意旨公司為每一股賺多少稅後淨利
如果當公司需要增資而發行新股
此時流通在外股數(分母)增加
萬一沒有因此賺更多利潤(分子)
就會導致EPS的降低
所以當然EPS鐵定是越高越好
2. 本益比(PE Ratio)
股價/EPS
身為潛在投資人
我們肯定希望股價越低才能讓我們用較低的資本進場
一般投資人會思考 那到底要多少比較好
其實這沒有確切的標準
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例如公司成長性、產業特性等
舉例來說
通常科技業本益比普遍較傳產或食品業高
因為成長性較高也比較有爆發性
*我要強調 不是一定!!!!!
如果要比較本益比主要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式就是跟相同產業比
如果相同產業的其他公司的本益比都高很多
那當然公司股價成長的空間較大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每一間公司的業務占比不同
產業只是分個大概 所以比較只是參考
第二個方式可以跟歷史比
這時候就要找過去的本益比變化
如果此時的本益比相較過去在低點
那以長期投資來看或許是不錯的進場點
但還要考慮到很多因素
例如潛力及未來營收成長及相關競爭對手等等
舉例 如果某科技公司
在今年研發出了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的突破性技術
而以前並沒有這樣的優勢
那當然現在的投資人看好未來獲利或營收的成長性較高
而先買入股票讓股價上漲
此時的本益比也會相較歷史數據高
股價指數本身是一項領先指標
(*不太懂領先指標、同時指標、落後指標可以先查詢
這是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所以當比較同一間公司不同時期的本益比時
要注意到當時的時空背景的差異
在沒有太大變化下或只是因為股價回檔修正
到本益比相對低點
是不錯的買點
3.每股淨值
公司淨值/流通在外股數
*淨值等於資產-負債,等於股東權益
每股淨值越越高越好
還有一個數據是股價淨值比(P/B Ratio)
有的人會認為股價淨值比小於1就一定要買進該檔股票
但其實股價淨值比如果已經到低於1的程度
其實這間公司可能處於一直賠錢的狀態
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到清算的地步
一直賠錢的關係所以未來淨值有很高的可能會越來越低
所以這個觀念我個人覺得是有風險的
4. 殖利率
現金股利/股價
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
最關心的莫過於公司殖利率
以前的投資人比較喜歡股票股利
但現在的企業還有發放股票股利的少很多
簡單來講它就像是公司每年配給你的股息
配發現金股利就是除息
🔥🔥此時的股價會下跌
假設一間公司股價除息日前股價150,配發5%的殖利率
現金股利等於150*5%=7.5
所以公司在除息後的參考股價會變成
150-7.5=142.5
如果投資人持續看好這間公司
而買進股票讓股價上漲回到除息前的股價
稱作”填息”
而除息導致股價下跌
這種情況下會讓技術分析失去參考價值
所以才有還原股價的存在
讓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能有效參考技術線圖
5. 股利發放率
每股股利/EPS
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每一股賺多少錢,其中分給多少股利
有看我分析好樂迪那篇的粉絲應該都還記得
好樂迪的股利發放率很高
股利發放率高表示公司很大方
賺錢公司就敢發給股東
但是!!!!這並不代表越低就不好
尤其是科技產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
更多的資金創新、研發、擴廠
因此如果賺的錢分太多給股東
可能會不夠資本投入
所以這點要特別注意
有在關注存股 @shareholder_or_shitholder
應該有注意到
最近他想做的就是提案富邦多發一點現金股利
就是探討股利發放率的問題
6.YoY、MoM
YoY代表某月份營收跟去年同月份相比的成長率
MoM代表該月份營收跟上個月相比的成長率
容易搞混差別
在整個商業循環有淡旺季差異
而YoY就是考慮到淡旺季所以是比去年同期 🔥很多數值或比率都會因為產業淡旺季、未來趨勢、經濟環境及很多因素影響
但要知道不管怎樣影響 長期而言
股價最終都要回歸基本面
剩下三類我會再分成兩篇
總共花7小時整理基本面
如果有學到東西
幫我分享給朋友☺️🙏 謝謝你/妳看完我的文🤗
.
.
#股票 #基本面 #投資 #理財
稅後盈餘意思 在 陳喬泓投資法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剛開始投資的前幾年,績效並不好,整整4年時間,沒從股市裡賺到任何一毛錢(前4年的投資績效損益兩平);雖然我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看了不少投資人公認的經典著作,但報酬率就是不如預期,後來我發現最主要的關鍵,是我不懂得如何評估一檔股票的實質價值。
直到我認識了《祖魯法則》書中所提及的本益成長比(PEG)公式,並將此公式運用在選股策略後,我的投資績效開始明顯向上攀升,創造長期優於大盤的報酬率,才擺脫投資初期無法順利獲利的窘境。
《祖魯法則》一書,出自於有「英國巴菲特」之稱的成長股投資大師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之手;他的投資風格聚焦小型成長股,強調集中持股,而本益成長比正是發掘小型成長股的絕佳公式。
先來談談本益比,很多投資人常用本益比作為評估股票價格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據,我剛進股市的前幾年也是如此。
記得當時常常聽到電視上一些分析師似是而非的說法,例如,「因為是熱門生技股,40倍的本益比也不算貴」,不然就是「因為是屬於傳統產業,所以本益比不超過10倍」。剛聽到這些說法,覺得似乎滿合理,後來慢慢認真思考,發現這樣的邏輯是有盲點的。
本益比是股價除以每股稅後盈餘,意思就是指本金與收益的比值,本益比愈高,預期回收資金的速度就會愈慢。有些公司之所以能夠享有30倍本益比,而另一些公司只有8倍本益比,主要原因是市場預期30倍本益比的公司,未來獲利有望大幅成長,看重的是它們未來的成長性。
雖然短期來看,公司的本益比會隨著市場氛圍所波動;但長期來看,一檔股票的合理本益比並不是因為它屬於何種產業,而是該企業未來的獲利成長性。因為只要獲利不斷增加,不論是反映在股價的上漲,或是股利的增加,最終都是回饋到股東。
合理本益比應考慮未來獲利成長性!
因此,獲利成長對於本益比的高低有絕對的關聯性,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只使用本益比作為進場的依據,應該改採用加入獲利成長的本益成長比來計算。
我們以A、B兩家公司為例子,計算其本益成長比:
A公司:
本益比為20倍,預估未來淨利成長率為8%
本益成長比=20(本益比)÷8(預估未來淨利成長率)=2.5倍
B公司:
本益比為12倍,預估未來淨利成長率為20%
本益成長比=12(本益比)÷20(預估未來淨利成長率)=0.6倍
如同吉姆.史萊特在《祖魯法則》裡的建議,本益成長比在1倍代表目前股價合理,在1倍以下,代表股價被低估,如果低於0.75倍以下(低於0.66倍以下更好),就是買進股票的好時機;相反的,本益成長比在1倍以上,則代表股價已經慢慢高於合理範圍;如果高於1.2倍以上,就可以評估是否賣出。
本益成長比是以成長性為首要考量的投資策略,當出現低於0.75倍的買進訊號,往往代表該檔股票具備成長潛力,且目前價值被市場所忽略或低估。
因此當未來市場發現或認同此檔股票的獲利爆發力,股價往往會很快一飛沖天;而持有股票的投資人,就能夠享受到盈餘的成長,加上本益比調升兩者所帶來的雙重威力。
下次如果有外資法人喊出某某股票的目標價上看XXX元時,你可以透過Excel來計算一下,就能知道那檔股票合理的本益比是多少,是否真的有那麼高的價值,或者單純只是外資準備出貨的拉抬手法。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輕筆記的威力》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category/80401/post/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