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產品中有15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世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世杰參加了 #桃園市新住民協會 主辦的 #台灣客家文化體驗暨親子探訪活動 ,台灣已經步入多族群的新社會,台灣的母親也有著多元國家的文化與樣貌,新移民來到客家庄了解客家文化,而我們也同樣需要多了解越南🇻🇳、印尼🇮🇩、泰國🇹🇭、烏克蘭🇺🇦等國文化,自然而然就能增進多族群社會的和諧,放眼全球也會發現世...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楊華美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7 03:09:30

🏫【品格學院舊校舍將轉型為婦幼福利園區】👩‍👧​ ​ 母親節前,跟大家分享上個月底,我和議會同仁們,一起參與縣府「婦幼福利園區」規劃會議的內容,以及我對於規劃上的建議。🗣​ ​ 縣府預計將花蓮縣英語品格學院舊校舍區,規劃成「花蓮縣婦幼福利園區」,以婦幼為服務主軸,設置不同婦幼主題館:「婦女夢享館」提...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1:48:24

《#悲慘世界》強而有力的警世之作 (8.4/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悲慘世界》是一部法國犯罪驚悚電影,由拉德利執導,達米安勃納爾、亞歷克西斯曼尼蒂、德傑里爾宗加主演,劇情講述在2018年的巴黎近郊,犯罪防治小組跟在地居民與幫派維持恐怖平衡,而在一次...

  •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黃世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9 19:04:01
    有 267 人按讚

    今天世杰參加了 #桃園市新住民協會 主辦的 #台灣客家文化體驗暨親子探訪活動 ,台灣已經步入多族群的新社會,台灣的母親也有著多元國家的文化與樣貌,新移民來到客家庄了解客家文化,而我們也同樣需要多了解越南🇻🇳、印尼🇮🇩、泰國🇹🇭、烏克蘭🇺🇦等國文化,自然而然就能增進多族群社會的和諧,放眼全球也會發現世界更有趣~

    #立法委員黃世杰
    #母親節快樂

  •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4 07:12:00
    有 12 人按讚

    中國經濟10年內將超美國 「大國政治的悲劇」會否重演 - 陳岩

    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這個曾經頗有幻想成分的問題,在2020年變得愈發現實。

    無論是2030年、2028年,還是2032年,這個時間節點的到來因為兩個因素變得十分重要——它近在咫尺,同時意義不凡。

    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

    此後一個世紀,全球經歷了二戰、冷戰、蘇聯解體、反恐戰爭,以及不知多少次區域戰爭和經濟危機。但美國第一的經濟規模從未受到實質性挑戰——蘇聯計劃經濟全盛之時,規模只到美國四成左右;上世紀末,日本經濟巔峰,一度接近美國經濟的七成。

    不過,兩個國家都未完成對美國的反超,一個解體,一個停滯。

    20多年過去,中國站到與當年日本相似的位置——2020年伊始,中國經濟規模也達到美國的七成左右。緊接著,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中國經濟迅速陷入冰凍,一季度陷入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似乎中國也將面臨日本相似的命運,從巔峰逐步滑落。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年初看來,這塊中國經濟道路上的絆腳石,在年底回看時,卻成了墊腳石。

    2020年中國很快控制住疫情,從第二個季度開始反彈,甚至在歐美疫情肆虐下,中國產能全開,外貿數據意外激增。美國卻反覆經歷疫情回潮,領失業救濟的隊排得越來越長。

    此消彼長下,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在這場世紀疫情中突然縮小,讓人不禁思考,超越之後,世界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意味著世界格局洗牌?還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激烈衝突?亦或是這一天根本不會到來?

    中國經濟超美:「是與否」 Vs 「早與晚」

    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不同的智庫都給出自己的答案,言下之意是,這已經不是一個「是與否」的問題,而是一個「早與晚」的問題。

    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認為,疫情下中美兩國復蘇情況反差明顯,使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時間提前五年,預計為2028年。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也認為,這一天將在2028年到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北京大學國發院共同出版報告《中國2049》認為,中國將在2030年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相比之下,反而中國智庫的估計最為保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稱,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27年超過歐盟,在2032年超過美國。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確切年份並不重要。 」《中國2049》的共同作者、美國布魯金斯中國經濟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表示,這是一個更普遍的趨勢,融入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逐漸趕上領頭羊。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要習慣與發展中經濟體分享國際舞台。

    作為歷史學家,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副教授馬釗也認為,中國在GDP總量上接近並超越美國,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從歷史發展脈絡上看,中國經歷19和20世紀這兩個世紀的動亂與興衰之後,再次回到了18世紀清中期的全球大國地位。

    這個問題在社交網絡往往會引發激烈爭論,但在受訪專家看來,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發展的態勢和規模,決定著這場超越很合理。

    杜大偉(David Dollar)解釋,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因此中國只需要達到美國生產力的四分之一,就能達到同等規模。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中國經濟非常多元化,涵蓋大多數工業門類,並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口全球之最,約為美國人口的四倍,因此可以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說,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會自然而然超越美國。 」

    馬釗則補充認為,還歸功於中國在過去的40年中的政治穩定,宏觀政策的連貫性較強。

    中國:前路非坦途

    細看各個智庫的報告,即便最樂觀的預測,也不認為中國躺著就可以輕鬆贏得經濟規模全球第一的寶座。

    在中國國內,老齡化成為在前進道路上最兇悍的「灰犀牛」。

    《中國2049》中描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嬰兒出生率被人為壓低,而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迅速擴大到65%左右。因此中國迎來一波巨大的「勞動力紅利」,形成了「生產性」勞動結構。換言之,「花錢的」人口少,「賺錢的」人口多。更幸運的是,中國這一波人口紅利與改革開放重合,推動經濟高速增長。

    然而,40年過去,「紅利」變成了「負累」,當年佔比巨大的勞動人口,逐漸老去,當年被計劃生育政策壓制的生育率,造成新的適齡勞動人口不足。即便現在中國逐步放開生育限制,出生率依然不見提升。

    未來10年是中國經濟試圖趕上美國的時間窗口,恰恰是中國人口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區間。

    中國社科院研究顯示表示,人口將從2027年開始收縮。世界銀行認為中國2029年人口開始負增長。與此同時,過去不斷增長的勞動年齡人口也開始掉頭向下,以年均780萬人的速度減少。

    反觀美國,生育率高於中國,而且移民人口也能補充勞動力人口,相比中國「老齡化」的壓力小得多。

    「作為一個傳統非移民國家,中國如何調動自身人口生育能力,彌補勞動力紅利的下滑,這是來自國內社會的挑戰。」馬釗表示。

    不攔住「老齡化」這頭灰犀牛,中國可能永遠無法完成對美國的全面超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院易富賢曾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人口結構出現扭曲,這甚至將使中國經濟未來無法超越美國。

    長遠來看,除了「老齡化」這只「灰犀牛」,中國還要防範兩隻「黑天鵝」——政治動蕩與軍事衝突。

    吳靖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不過前提是避免影響經濟發展的社會動蕩,比如政治不穩定或軍事衝突等。

    政治動蕩的可能來自國內。馬釗認為,中國延續4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在被當下「大國崛起」的新口號所替代,那麼中國目前高度集權與高度管控的政治管理模式,是否能持續治理日益複雜與多元化的社會?在未來10-15年,中國也將面臨領導人代際更替,如何協調個人權威與體制治理的平衡與延續,這成為來自權力內部的挑戰。

    軍事衝突的可能來自外部不穩定因素。中國面臨南海問題、中印邊界爭端、釣魚島爭議,以及台灣問題等外部不穩定因素,在中美關係快速惡化的背景下,可能演變為中美角力場,爆發區域性熱戰。

    台灣的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認為,目前中美間行動還有節制,不過已經朝大國戰爭的方向走去,而中國不斷侵蝕美國霸權地位,可能引來美國的全面反擊,而隨著兩岸敵意的增長,這可能使三方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增加危機爆發的風險。

    美國:世界經濟中心地位難撼動

    雖然前路有險阻,但看到這樣言之鑿鑿的預測,中國大概會喜出望外。事實上,中國媒體和學界則多是警惕的聲音。

    中國官媒旗下的《環球時報》認為,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做出的預測,有向美國和西方世界拉響「中國在加快崛起」警報的意味,要刺激、鼓動西方社會「行動起來」。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施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中國經濟總量真的超越美國,也沒多大意義,因為討論國家實力,GDP是重要指標,但不能僅拿這一個指標來討論問題。比如,鴉片戰爭時大清的GDP是英國的很多倍。如果不去看經濟內部結構,以及各國在全球經濟當中的結構性位置,GDP第一有多大意義呢?

    這一觀點不無道理。杜大偉(David Dollar)向BBC中文介紹,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總體地位不僅僅取決於經濟規模。 其他相關因素還包括創新能力、優秀的大學、文化影響力和民主治理的質量。 美國的全球地位在特朗普時代有所下降,但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似乎已經在恢復。 中國要想在這些軟實力領域與美國競爭,就必須做出很多改變。

    回顧歷史,歷次世界第一強國的更替,都不是在經濟超越後完成的。吳靖表示,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英國取代西班牙,美國取代英國。我們會發現,當一個崛起大國確立了它的經濟地位之後,還需要很長時間來更新其全球地位,有時候也需要一些歷史機遇。

    以美國對英國的超越為例,美國在一戰前後工業產值上超越英國,但彼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對國際事務參與度低,全球貿易依然以英國為中心,以英鎊結算。直到二戰之後,美國的經濟規模大幅領先英國,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經濟網絡,美國才在事實上完成對英國的超越。

    一個模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美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位置。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東升研究認為,全球各國的經濟活動可以看作圈層結構,美國處在中心圈層,為全世界提供貨幣流動性;第二層以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為主,以高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為主;第三層為中國、東南亞等國,以製造業為主;最外面的第四層,是中東等提供原材料提供國。這個模型,從中心到外圍,以人均GDP為指標,依次遞減。

    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將憑借人口優勢,將在總體規模上超越美國,但並沒有取代美國處於中心的地位。事實上,中國僅僅希望從第三圈層向第二圈層,將傳統製造業升級到高端製造業,就已經招致美國的打壓。
    中美競爭實質:大國的政治悲劇

    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其專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國際圖景:國際體系是一個險惡而殘忍的角鬥場,當一國受到另一國威脅時,沒有供它們求助的更高權威,因為國際體系中沒有守夜人,而且國家永遠無法確信其他國家對它們不懷有敵意。

    在這個角鬥場上,要想生存,國家別無選擇,只得為權力而相互競爭,大國必須盡可能多地獲得權力來保護自己,以防任何國家的挑釁,最理想的結果是成為霸權國,擁有如此多的相對權力來保證生存,同時防止其他區域出現霸權國。

    米爾斯海默舉例,美國在西半球成為霸權國,因此曾全力阻止德國及蘇聯支配歐洲,阻止日本支配亞洲,而崛起的中國勢必尋求亞洲霸權,因為這是生存的最好保證,同樣美國也將一如既往地竭力阻止中國。

    「美國單純試圖遏制或者阻止中國崛起,很難成功,甚至會導致惡性競爭,或引發地緣戰爭。」馬釗認為,歷史上鴉片戰爭以大清王朝全敗,開啟近百年中西熱戰,而朝鮮戰爭導致其後20年的中美冷戰,兩場戰爭的代價巨大,但是歷史依然走到了今天中國重新崛起的這一刻,這說明外部勢力是很難徹底改變中國。美國對華可以採取接觸、影響、警示、甚至有限脫鉤的政策,但是美國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中國。

    與前幾次美國遏制德國、蘇聯和日本不同,當前的美國「內傷」嚴重。馬釗表示,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內部的極化爭鬥嚴重侵蝕了政治共識、道德共識,去年大選是對美國政治體制的一次壓力測試,而對特朗普的二次彈劾和國會山暴亂,說明這場測試慘淡收場。更重要的是拜登很可能只有一個任期,2024年美國又將迎來一次政治考驗。這都將損耗美國的「內力」,也必將影響美國的「外力」施展。

    簡而言之,國與國的競爭猶如叢林,為了自身生存大國不得不努力攫取權力,遏制其他霸權國產生,因此中國崛起必然招致美國打擊,不同的是美國身患「內傷」,不得不一邊療傷,一邊出招。

    米爾斯海默認為,如果生存是中國的最高目標,那麼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像美國一樣,最大限度地佔有世界權力,其結果是中美間激烈而危險的競爭,而這正是大國政治的悲劇。

    值得警惕的是,米爾斯海默寫下上述預言,是在近20年前,彼時中美間實力差距巨大。

    20年過去,他的預言似乎實現在即。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最近一場講座上表示,中美實力前所未有接近,而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不成則敗(make or break)的關鍵時期,這對全球而言將是「危險的10年」。

    原文:BBC中文網

    #國際 #經濟

  •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6 09:10:00
    有 410 人按讚

    今天的旅遊單元,節目第一段邀請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課長 謝長潤來到空中,帶大家到參山國家風景區親近大自然!不論是喜愛歷史、懷舊故事的銀髮族或是重視體驗教育的親子遊客,都可以透過假日觀光巡迴巴士來安排屬於自己的阿罩霧之旅,歡迎全國遊客一起來體驗! 

    第二三段節目邀請金洋旅行社董事長 李秀琴,帶大家到擁有「雨都」之稱,台灣本島最北端的城市---「基隆」,除了新鮮海產與廟口小吃,基隆更擁有天然的地質景觀、絕美的海岸線、獨特的海港風情、闔家歡樂的活動以及新舊融合的生命力。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QJq2TS2RHro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主題:《暢遊霧峰經典小鎮,「迴遊阿罩霧」假日巴士新選擇》
    ※來賓: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課長 謝長潤

    ◎內容簡介
    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包含:獅頭山、梨山、八卦山等三個風景區,涵蓋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等5縣市18鄉鎮市區之都市、鄉間及高山區域。除了轄內觀光建設與遊憩活動推廣,參山處自去年底起,推動區域觀光聯盟,開始走出轄區,擔任竹竹苗與中彰地區的觀光平台,串連各部會與地方政府資源,整合民間各公協會力量來推展國旅觀光。

    獲選交通部觀光局經典小鎮之一的臺中市霧峰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建築、音樂、民主、藝術、文創、清酒等方面有許多的台灣第一,參山處串連整合霧峰周邊地區觀光產業發展,推出「迴遊・阿罩霧」假日觀光巡迴巴士於110年2月14日起正式售票上路,每逢週六日與國定假日行駛。「迴遊・阿罩霧」假日觀巴,整合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霧峰林家宅園、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霧峰農會酒莊、臺灣現代音樂鈴博物館、921地震教育園區、光復新村…等10處站點,結合門票優惠推出5款巴士電子套票,同時融入在地觀光產業、文化體驗與社區食農小旅行推出8種特色遊程。

    不論是喜愛歷史、懷舊故事的銀髮族或是重視體驗教育的親子遊客,都可以透過假日觀光巡迴巴士來安排屬於自己的阿罩霧之旅,歡迎全國遊客一起來體驗! 

    ※主題:《潮玩基隆!港岸濱海好風光》
    ※來賓:金洋旅行社董事長 李秀琴

    ◎內容簡介
    基隆市原名雞籠,因地理雨水豐沛,擁有「雨都」之稱,為台灣本島最北端的城市,三面背山、正面臨海,擁有優越的條件築成天然港灣,為台灣重要的港口。靠海的基隆,生活離不開海洋,受到歷史與移民因素影響,可以吃到豐富而多樣的美食、飲食文化多元,可來此感受一下海口人的重口味。除了新鮮海產與廟口小吃,基隆更擁有天然的地質景觀、絕美的海岸線、獨特的海港風情、闔家歡樂的活動以及新舊融合的生命力。

    特別推薦的是,基隆擁有大武崙、外木山、正濱、碧砂、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7大必遊漁港,每一座各有不同特色。為推廣休閒漁業,基隆海釣學院與金洋旅行社合作,推出各種海釣、夜釣、品嘗新鮮漁獲料理、基隆嶼(登島、繞島)…等不同組合體驗方案,無論新手或企業團體包船,均可依需求客製安排,帶領大家搭漁船、出海玩。

  •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3-24 10:36:21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本展示廳包含八個展示主題,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

    臺灣史前的序幕:
      本單元一開始簡要描述臺灣史前文化具有多元發展的特色,然後以冰河時期為背景,說明最早進入臺灣的人群曾在這個土地上發展出的史前文化。本展示室以「左鎮人」與「長濱文化」為起點,帶領觀眾走進臺灣史前的世界。

    臺灣史前人的生活:
      本單元以介紹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業方式為主軸,以「古台北湖」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開啟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繼之而起的「細繩紋陶文化」,還有「圓山文化」人及「芝山岩文化」,以他們在古台北湖畔的生活方式,介紹臺灣史前人在採集、捕魚、狩獵及農業等生業活動的樣貌。

    臺灣史前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普遍使用的日用品,不論是日常生活、祭祀或是陪葬,陶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單元以陶器為主角,以臺灣中南部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介紹臺灣史前陶器的類型、功能、特性、製作技術、文化特徵、藝術風格等,也說明陶器在臺灣考古研究上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臺灣史前人與海洋:
      海洋對臺灣史前人類而言是充滿食物的寶庫,也是通行無阻的道路。本單元以海洋為主角,以恆春半島為設定的背景,從臺灣史前人的角度出發,介紹他們對海洋的各種利用,包括取自海洋的食物、工具及裝飾品等,還有史前人潛水、航海以及海洋貿易的證據。這些都顯示出他們對海洋資源的高度利用,超越了一般人的刻板印象。

    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
      「卑南遺址」是國定遺址之一,極為豐富精美的史前遺物至今仍保存在遺址地面下。本單元以「卑南文化」為主角,以「卑南遺址」為設定的背景。從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出發,介紹遺址上卑南文化的聚落、建築、墓葬(石板棺)以及式樣繁多製作精美的玉器及陶器,展現一個令人讚嘆的史前文化,原來史前時代的東臺灣竟是如此豐富。

    巨石與祭祀:
      東海岸的「麒麟文化」是臺灣唯一以「巨石」為特色的史前文化。本單元以「巨石」為主角,以東海岸為背景,主要介紹「巨石」的類型、分布的地點、可能的淵源、還有「巨石」究竟有什麼用途的謎團。除此之外,本單元也以「長光遺址」為背景,介紹史前人的祭祀活動,從遺留的祭品中發現史前人祭祀的各種祈求。

    臺灣史前石器與玉器:
      從生活中的工具到陪葬的飾品,石器與玉器陪伴著史前人類的一生。本單元以石器與玉器為主角,整體性的介紹臺灣史前石玉器,包括石玉器的種類、功能、選用的石材、製作的技術、社會文化意義等有關史前石器的知識,也介紹考古學家推測史前時代臺灣玉器貿易網路的可能性。

    鐵器時代的臺灣:
      鐵器等金屬器物流行於史前的臺灣,象徵臺灣邁入了一個新時代。本單元介紹臺灣鐵器時代的種種,包括這個時代在使用器物及社會文化轉變上的特徵,主要內容為臺灣各地鐵器時代的介紹,以及他們可能與近代原住民可能的關係。本單元述說新時代、新技術與新工具為臺灣史前時代帶來的轉變,在此追尋史前與歷史的交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1-18 22:00:13

    本集主題:「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介紹
           
    訪問編輯:林蔚儒
      
    內容簡介: 
    聆聽離開家的人,述說他們的故事
       
      新移民在陌生的國度即便艱苦也從未放棄夢想,
      我們如何能不具同理心呢?
      本書透過一位文化人類學者及平權倡議者,
      生動刻劃出在韓國的各國移民之生命軌跡、離散家庭,
      以及他們跟母國的跨境連結。
      這是韓國移民者的溫情書寫,亦具體映現台灣,
      一起跟世界向「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邁進。
      全球化的多變時代,你我都可能成為離開家的人,
      謹記「移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問題」。
       
      在跨國婚姻與商業活動司空見慣的全球化時代,有一群人離開了家,前往異國尋求更好的出路──越南婚姻移民、尼泊爾非法移工、朝鮮族移工、僱用許可制下的蒙古移工、緬甸難民移工──他們來到韓國這個高度資本化的國家尋求一線生機,進入被要求學韓語、融入韓國社會的婚姻體制;從事韓國人不願意做的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產業,只希望讓故鄉的親人過上好日子,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卻得因此承受韓國人異樣的眼光,忍受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忽視和歧視,淪為韓國社會底層沒有名字與臉孔的失語者。
       
      本書作者金賢美教授投身移民研究、田野調查十餘年,親身採訪這些在韓國無法發聲的移民、不見天日的移工,逐一記錄下他們的故事。讓人不禁反思,在高聲疾呼尊重多元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鋪天蓋地的強勢文化如何掩蓋了少數群體的聲音?是否聽見少數群體的心聲與訴求?由於婚姻或工作而離鄉背井來到陌生國家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聆聽、理解與認同,而非片面、強硬的對待。從新移民到新住民,從單一同化到多元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趨勢下,但願更多人能聽到他們被掩蓋的聲音。
       
      台灣開放婚姻移民定居,以及東南亞籍勞動工作者來台,已經長達三十年。我們必須傾聽移民的話語,共同打造有助於社會融合的「理解環境」,才有機會穿越性別、階級與國族的界線,讓離開家的人得到尊重與自由,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金賢美(김현미)
      首爾大學英語教育系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關心的議題為「伴隨全球化而來的人類、資本以及文化的移動 」。2003年開始致力於韓國國內新住民的研究,十多年來研究了韓國的外籍配偶、經濟性移民、朝鮮族同胞、無證移工、難民等,多元化韓國社會裡的少數者生活與經驗。
       
      傾向於以文化研究者的身分介入移民生活的實踐性研究方法,偶爾也會給予政府政策上的建言,目前擔任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外國人人權專門諮詢委員,同時也是移住女性人權會的會員。
       
      其他著書有《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翻譯:跨越性別、人種、階級的界線》(2005),合著有《親密的敵人:新自由主義如何成為日常》(2010)、《我們都是陌生人:為了共存的多元文化》(2013)等。(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移民節多元文化活動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3-03-18 17:23:01

    口頭質詢─
    ▶外交部製作保釣網路影片,不如做比較實際的作為,如傳簡訊提供旅外必要協助。
    ▶外交部應樽節年年舉辦酒會餐宴的預算轉為舉辦台灣北中南東的深入參訪活動協助駐台使節更了解台灣的多元文化。
    ▶針對德籍少年何丹霖因參加反核遊行被限制入境之一事,呼籲台灣應打造友善、開放、自由、民主的環境讓各國的人到台灣都可自由表達意見,將於移民法做修正,並請外交部於跨部會決議時應當表達有助於提升台灣國際形象之主張。
    ▶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李楷模在華府演講時針對亞洲再平衡戰略中美國對亞洲主要各國的戰略計畫做說明,唯未提及台灣。金溥聰代表於立院質詢也並未回答台灣的主張與立場。外交部必須清楚定義台灣的定位並且形塑台灣在區域中應當積極扮演的角色,在美國關注的各項政策,包含亞太駐軍情勢及網路安全等各項議題中找出台灣的戰略地位。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