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移徙儀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移徙儀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移徙儀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移徙儀式產品中有3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965的網紅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搖啊搖,搖晃vuvu的大灶── pinuljacengan 驅車行穿熱鬧的客家聚落內埔鄉,繼續往山的方向前進,不一會兒,我們隨即進入泰武鄉,沐浴在層疊綠意裡的我們,眼底與耳畔都逐漸安靜了下來。今天要拜訪的是masisi(馬仕部落)裡的vuvu—Selep (林桂花),她將為我們製作pinuljac...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隋唐時期,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大體上概括了瑤民當時山居的特點。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資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間的五溪地區,仍有較多的瑤族居住。宋代,瑤族雖然主要分佈在湖南境內,但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不得不大...

移徙儀式 在 李祐誠 Buff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27 19:04:15

「先做了,你才有!」 今日總算搬家收尾,剩新住所整理了,以往搬家,一個人當背包客,沙發漏水房隨意躺都沒關係,心裡永遠感覺是城市的過客。 記得剛出道,地板都睡了三年呢!今年搬家不一樣,拍戲空檔,以一天5-9間房的密度,半個月看了60幾間房,看到我都快要會看風水了。😂😂 這次不一樣的是,以祖先牌位安...

  • 移徙儀式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7 22:03:02
    有 127 人按讚

    搖啊搖,搖晃vuvu的大灶──
    pinuljacengan

    驅車行穿熱鬧的客家聚落內埔鄉,繼續往山的方向前進,不一會兒,我們隨即進入泰武鄉,沐浴在層疊綠意裡的我們,眼底與耳畔都逐漸安靜了下來。今天要拜訪的是masisi(馬仕部落)裡的vuvu—Selep (林桂花),她將為我們製作pinuljacengan──「搖搖飯」,讓我們一齊探究排灣族傳統料理pinuljacengan的奧秘。
    .
    彼時,Selep的家族從舊馬仕部落遷徙來到現在的masisi,文化的延綿常會借助某些具象的物件或行為來闡述與表達,不因遷徙而中斷。例如部落中四處可見帶有象徵意涵的雕刻圖紋裝飾,除了常見的百步蛇,我們發現頭目腳下還踩了一尾鰻魚,這是據說從前在masisi附近的溪流裡,有許多深潭暗藏著鱸鰻,族人設法捕捉、食用,進而成了代代相傳的飲食文化。對族人來說,群山和溪流就是供給大家食糧之處,依循這樣的脈絡,搖搖飯普遍以雜糧、野菜為主進行製作。
    .
    許多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中皆有搖搖飯,這並非排灣獨有,只是名稱各異,細節也略有不同。排灣族語稱之為pinuljacengan,唸法上會拆分成三個音節,pinu-ljaceng-an;pinu為動作,有「加入、添入」之意,ljaceng則泛指蔬菜,在小米粥內添入各色季節性蔬菜基本上就是搖搖飯的核心架構,或許用「小米野菜粥」來稱呼pinuljacengan更容易讓外人理解這道料理的內容為何。
    .
    然而,當我們和Selep vuvu提到「搖搖飯」三個字時,她竟面露疑惑,原來這是她初次聽到這個後輩新創出的詞彙,「山地飯」的別名她倒是聽過,為何會強調「搖」這個動作,將是我們接下來想了解的重點。

    「大鍋,熱灶,大拌匙(civan)」

    Selep vuvu已經煮了一輩子的pinuljacengan,這道料理總會在家人團聚時特別出現。在masisi,搖搖飯裡頭的澱粉通常使用vaqu(小米) 為主,輔以曬乾處理的vasa(山芋頭)和vurati/vurasi(地瓜),完全不加白米。
    .
    小米用的是原鄉栽種的糯小米,對比我們一般在北方麵食館或早點店吃到拿來煮粥的小米,米粒體積相對較小且黏性更高;芋頭先烤再曬,目的是要確保芋肉裡的水分被徹底帶走,大概需要花費一到二天時間,芋頭乾和地瓜乾磨粉後加入飯裡,堆疊的香氣讓小米粥簡樸卻帶有深度。
    .
    傳統上pinuljacengan會在親友團聚時共同享用,因此通常會使用大鍋攪煮,先熬粥,再放菜。熬粥的高湯和水比例各半,使用豬大骨熬製高湯,早年大多使用自家獵捕的山豬。高湯備好、小米入鍋後,先大火、後小火,大灶柴燒出的滋味最美,前提是備用的薪柴要確定乾透,過程中以木柴移進移出的距離來調整火力。
    .
    烹調的工具是一支長型有不規則曲線的木桿,尾端呈現扁平狀方便在插入鍋內攪拌時能有較大的面積去推動食材,vuvu說,他們用族語稱此木桿為civan,civan多為自家削製,因此成品百家百樣,沒有固定規格,用的順手最重要。
    .
    Selep vuvu熟稔地拿著civan大範圍攪動,看她手勁柔和,帶著從容,顯然面對食材轉化過程可能出現的狀況都已瞭然於心。烹調過程中,必須憑藉手感經驗和眼力判斷小米糊化的程度,當米心開始熟化,手勁即開始加快加大。中後段的重點是要讓熱力穿透食材,整鍋會從水狀逐漸變得「黏黏的」。
    .
    實際到現場看,方能理解vuvu為何不解搖搖飯這個詞,因為「搖」是通過外部視角所形塑出的觀點,人要搖動大鍋很難,實際上只有小鍋可能藉由手勢在鍋內的快速搖攪製造出類似漩渦的視覺。「搖」比較像是料理人在烹煮過程身體自然產生的律動,會牽動全身肌肉,沒有固定方向,講究個人化的福至心靈,因此初學者也存在著搖失敗、鍋底燒焦的可能性。

    「搖啊搖,搖林,搖山,搖島」

    粥好了,後續加進的蔬菜,取自山野,順應季節,在masisi,samaq(山萵苣)、sameci(龍葵)、tjanaq(刺蔥)等野菜經常被應用,有時也會加進djulis(紅藜)。Selep vuvu家後方是整片她的開心農場,和山相連,全靠她自己一手整頓,除了野菜,四季源源不絕供應的菜園,自種的山藥、地瓜葉、龍鬚菜等也都可能出現在她的pinuljacengan中。
    .
    vuvu說如果再加進puk(樹豆),那粥的口感就會再乾、再紮實一點。另外也分享烹調時的小訣竅──當菜葉丟進粥裡時,手搖的力道要節制,若過猛,菜葉在釋放出鮮味與小米交融前便可能已支離破碎。看著菜園中的作物四季輪流陪伴著Selep vuvu,或許可以說最後搖進我們嘴裡的,都是她滿滿的愛吶!
    .
    pinuljacengan入口時清淡,僅仰賴食材的原始本味支撐,因此會拿一些口味較重的小菜來點綴搭配,早期多搭配鹽漬生薑,或撈取溪魚與薑一同炒製,芋頭莖炒豬肉也是很好的配菜,部落智慧就是老天給你甚麼就想辦法變出甚麼,Ljavuras(林國豪)說,現在則大多搭配豆腐乳和放黑豆豉的辣椒小魚乾。
    .
    吃pinuljacengan時強調共享,年輕人拿小湯匙從鍋子的外緣開始吃,只吃自己眼前的部分,內鍋要留給長輩,也要留一份給來不及參與的親友,必須觀察旁人速度不可只顧自己吃,過程充滿了「儀式感」,但那不是流於形式、刻意為之的浮誇,透過分享pinuljacengan,彼此之間敬老護幼、情感緊密相連,為族人家人留下永不斷根的一份惦念。
    .
    吃著這鍋搖搖飯,我腦海裡還浮現出村上春樹作品《海邊的卡夫卡》裡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不無聊的東西人們馬上就會膩,不會膩的東西大體上是無聊的東西。」當我們長期習慣了外食帶來的五感刺激,對食物審美逐漸疲勞,搖搖飯或許就是那個「無聊的東西」,無聊到暗示你反璞才會歸真,飯裡匯聚的全是長久以來山與人真實共存出的智慧,透過舌頭,接引到我們的心底。
    _____

    ▪本文收錄於屏東 #泰武鄉刊 vol.7 夏季號「食在泰武」 專欄,並同步刊登於 微笑台灣319鄉+ 「島嶼晃遊者」 專欄。
    ▪採訪、文字:郭銘哲 / 攝影:邱家驊
    _____

    發行機關:屏東縣泰武鄉公所
    企劃製作 : 繫。本屋
    主 編:彭巧如
    採訪編輯:徐孝晴、余庭
    特約採訪:古佳峻、郭銘哲、楊甯凱 (下港女子)
    攝影:邱家驊、林科呈(眼福映像工作室)
    封面創作:蔡昀珊(畸零地工作室)
    設計製作 : 3&4 Design Studio
    插畫:Chayi
    製版印刷:鉅晟廣告印刷社
    .
    #全台索取紙本刊物地點查詢 👉
    https://reurl.cc/52gq47

  • 移徙儀式 在 角斯角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0 21:15:08
    有 199 人按讚

    #客家民間信仰展
    #客家好神

    #關於義民爺信仰
    廣義來說,
    先民為了生存,
    在移動遷徙過程,
    因族群械鬥、民變、戰爭中犧牲。

    為了追念亡者,
    安撫在世的人,
    族群群體為這些死去的先民建廟供奉,
    有了義民爺的信仰。

    而“義民爺”是清代官方的褒賜,
    身份多元,
    並不限於客家族群,
    這期中有一些複雜的祭祀、族群關係,
    是我無法輕易釐清的。

    我對義民爺的認識是很粗淺的(如有不足,歡迎在下方留言補充)

    怎麼詮釋義民爺的形象?
    對很多畫家來說,
    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我也同樣有此困擾。

    在與三明治工團隊聊義民爺信仰時,
    黑令旗是一可見的特徵,
    早年在拓墾一地之前,
    會先請義民爺令旗鎮場。

    而現在,
    文史工作者黃有福曾說,
    「黑令旗的作用就在神明出門遶境時,前導去晦氣用的。」

    好啦,
    畫圖需要關鍵元素,
    『黑令旗』的意象就成為圖畫中不可或缺的元件。

    義民爺有群體信仰的儀式,
    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先民團結的氛圍,
    拓展生活圈時,
    相互支援的關係。

    龍成為了繫緊關係的團結意象,
    由各個族群一同揚起黑令旗,
    就成為我繪畫此圖不二的表現。

    ---------------------------------------
    👇展覽資訊看這裡👇
    ✅時間|2021/08/28 – 2021/10/24
    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地點|#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客家工藝館
    (桃園市觀音區學府路350巷120號)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協辦單位|#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執行單位|#三明治工有限公司
    ✅角色插畫|#角斯
    ✅客語翻譯|#林家貴
    -
    不能到現場沒關係~
    本局貼心準備了線上資源
    讓你宅家也能看的到👀
    👉https://reurl.cc/1YA7Dp
    -
    #客家文化 #客家信仰 #客家好神
    #燈猴 #觀世音菩薩 #神農大帝 #三官大帝 #義民爺
    #桃園景點 #桃園崙坪 #親子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移徙儀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2 02:01:44
    有 123 人按讚

    「先做了,你才有!」

    今日總算搬家收尾,剩新住所整理了,以往搬家,一個人當背包客,沙發漏水房隨意躺都沒關係,心裡永遠感覺是城市的過客。
    記得剛出道,地板都睡了三年呢!今年搬家不一樣,拍戲空檔,以一天5-9間房的密度,半個月看了60幾間房,看到我都快要會看風水了。😂😂

    這次不一樣的是,以祖先牌位安頓好為優先,各位不管家中長輩是否健在,都要將他們放在心中,既是責任亦是一種「家」的潛意識,「先做了,你才有!」

    但只有一個房仲知道祖先牌位很重要,不然爐灶水火相沖/陽台外推浮空,看似空間變大,但實際上很多小細節會影響到生活,我一度覺得是建商或是投資客可能刻意設計,讓租房族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開玩笑)😆

    另外入火/出火/移徙/安香,日子方位都自己看,也是邊問邊學邊做,或許改不了命,但可以透過練習,調整自己的心念。
    做這些不只是為了一帆風順/好運連連,更是換個心念。
    就好比如果你父母要跟著你搬家,你會為他們準備一個好的孝親房嗎?
    不懂以為是玄學/習俗,但其實很多儀式都是其來有自,只是吃飯傢伙不傳外人而已。

    不說了,搬完家趕快回歸#天之驕女,感恩編劇跟五哥。😂😂😂

    至於風水怎麼看?
    麥問!都二級警戒了,口罩戴好戴滿先~~~~~

    #長子的心情
    #圖文不符

  • 移徙儀式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2-14 08:00:00

    隋唐時期,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大體上概括了瑤民當時山居的特點。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資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間的五溪地區,仍有較多的瑤族居住。宋代,瑤族雖然主要分佈在湖南境內,但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不得不大量南遷,不斷地深入兩廣腹地。到了明代,兩廣成為瑤族的主要分佈區。明末清初,部分瑤族又從兩廣向雲貴遷徙,這時,瑤族遍及南方六省,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佈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明中葉以後,部分瑤族由廣西、雲南進入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他國居民。第二次支那戰爭期間,部分瑤族因受戰爭影響轉移到泰國難民營避難,後被聯合國難民署以難民身份安置在歐美諸國。瑤族或徭族、傜族,是亞洲的一個民族,其歷史比較悠久。有研究認為:瑤族起源於古代東夷部落,與九黎族關係密切,尊奉先祖蚩尤、盤瓠。2010年中國的瑤族人口為285.3萬,62.1%在廣西。瑤族跨境而居,在越南、寮國、泰國北部也分佈一些。是越南的54個民族之一。越南瑤族人口超過62萬,是越南第9大民族。東南亞國家排華年代裡,部分瑤族人還飄洋過海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法國等地。瑤族民風比較淳樸而強悍。由於常受歷代統治者的驅除和歧視,一般在山區居住,因此有「無山不成瑤」之說。分支眾多,語言差異大,有勉語、布努語、拉珈語等多種。80年代創製了瑤文,用拉丁字母拼寫勉語優勉土語。通用漢語。很多人能同時操壯語、苗語等語言。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共有四節。現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於學習和傳承。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姿態。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繡球舞是一種壯族民間歌舞,盛行於廣西西南部地區。繡球舞在歌圩中進行,是歌圩進入高潮的表現,一般是對歌到了情投意合時,姑娘裁歌載舞,將自己親手精心繡制的花球,拋向意中人。小夥子接到繡球後,如感到滿意,就在球上紮一手帕,也載歌裁舞地又將球拋給姑娘。然後唱約公歌,相約到清靜的地方去談情說愛,或約定日期地點再表達深情厚意。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動,但進入社會發展後期,這種祭祀性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民眾間的交流為主,並且多著重於歌唱活動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體性的歌圩活動。明朝後歌圩有了進一步發展,並定期地於固定地點舉行。歌圩一般出現在較大的壯族聚居區,以三四月間為最盛,其中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秋季舉辦的歌圩多為八九月中秋時進行。歌圩活動一般持續三五天,地點有固定的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場所如空地、山坡上等。歌圩的基本內容包括固定的祭祀儀式、青年男女們進行交往所需要的倚歌擇配對唱、賽歌賞歌、拋繡球、搶花炮和師公戲、採茶、壯劇等。火把節是彝組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行,節期為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同時有關火把節的音樂有一首基本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那就是七月火把節,每當啊來來喲、啊來來喲的旋律響起,我就能感覺的到火把節那種狂熱的氣氛和火一樣的激情。簸箕舞,是一種朝鮮族舞蹈,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中國盛唐(西元618-西元907)時期,朝鮮族的高麗樂被列為著名的十部伎之一。朝鮮族的舞蹈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就有簸箕舞。簸箕是朝鮮人民以前主要選用糧食的利用道具。朝鮮族簸箕舞的簸箕長為52公分,寬50公分,簸箕舞以幽雅柔和的旋律和歡樂的旋律組成兩種舞段,通過迎接日出的姑娘們仰望太陽的姿態,在歡快的旋律中,展現重新拿起簸箕的姑娘們爭先恐後簸箕的畫面。舞蹈利用簸箕為道具,有特色地形象出簸簸箕,旋轉等動作,明顯突出了舞蹈的民族特色。現屬吉林省延邊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移徙儀式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1-03-21 19:58:01

    http://eball.tw/news/22101
    蘇貞昌今(21)日由雲林縣副縣長林源泉、立法委員劉建國、雲林縣議員蔡岳儒、江文登、前立委林國華、前斗六市長參選人江聰明及雲林縣黨部主委黃清財等人陪同,參加雲林林內鄉紫斑蝶季「千人祈蝴記者會」活動。現場並與千名中小學生,共同完成象徵守護紫蝶、守護台灣,保育生態的儀式。蘇貞昌認為,台灣是全世界得天獨厚的蝴蝶王國,並且也因為蝴蝶的過冬遷徙,產生壯麗的景觀。當蝴蝶從高雄要往北遷徙的時候,沿途都是山谷,只有雲林縣這一段平地,因高速公路的建造,妨礙蝴蝶原本的通行路徑。蘇貞昌心疼地說,是我們人類妨礙了蝴蝶,也違背大自然。

    蘇貞昌表示,在2007年擔任行政院長任內,國光局特別規劃國道3號「紫斑蝶遷徙保護及飛行導航措施」。保留車道、管制交通,來保護紫斑蝶的遷移路線。根據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的觀察研究,這些保護措施能有效的減少蝴蝶飛越高速公路的死亡率。從過去的百分之三,下降至百分之零點四,希望未來繼續減少。此舉為全球首創,也顯示台灣在生態保育上的努力與積極作為。

    蘇貞昌進一步表示,非常感謝雲林邱鄉長及地方有志之士的一同努力,作對地球有義的事,作對環境有義的事。尤其這次日本大地震之後,更讓我們知道,地球村是要靠大家來愛護,地球上的生物跟我們息息相關。台灣是個蝴蝶的王國,雲林這個美麗的地方,需要我們一起疼惜與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