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日本水楢桶,想一嚐它的風味可以怎麼做?
被使用在日本威士忌上的水楢桶,因為數量少、成本高,相關的酒款價格因此高昂不少;以下就來介紹三支可以品嚐到水楢桶風味的作法,不過在進到酒款之前,我們先來聊聊水楢桶為什麼稀少🌳
日本的威士忌酒廠,是從 1923 年開始的,威士忌的熟成需要一段時間,但隨...
►神秘的日本水楢桶,想一嚐它的風味可以怎麼做?
被使用在日本威士忌上的水楢桶,因為數量少、成本高,相關的酒款價格因此高昂不少;以下就來介紹三支可以品嚐到水楢桶風味的作法,不過在進到酒款之前,我們先來聊聊水楢桶為什麼稀少🌳
日本的威士忌酒廠,是從 1923 年開始的,威士忌的熟成需要一段時間,但隨後十多年就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所有橡木桶的來源都是日本的敵人,不會賣桶子給日本,所以日本在這段期間非常缺乏橡木桶,必須用自身資源進行威士忌熟成的日本酒廠,後來就把腦筋動到了水楢橡木上
不過水楢橡木有幾個特點,導致它先天就成本相當高昂,首先,它的樹齡很長,200 年左右才可以做成橡木桶;再來,他長得比較彎,所以在製作的時候耗材會較多;第三點是他的縫隙、毛孔較大,漏酒機率高。
在這些前提下,水楢桶威士忌的製作成本相對較高,也相對稀有
使用水楢桶最有名的品項,最有名的就是山崎的水楢桶,可是價格非常高昂;如果想嚐嚐水楢桶的風味,可以從這幾支有代表性的酒款試試:
1. 起瓦士Chivas 水楢桶威士忌
這支酒是調和式威士忌,最早我是在日本機場遇到這支酒,不過現在在好市多就可以買到。
水楢桶最大的特色是會有個特殊的檀香味,禪意很重,因為這味道很特殊、風味非常香,讓很多人喜歡,而在這支起瓦士中就可以品嚐到這樣的風味
2. 響Hibiki Japanese Harmony
這支酒是響Hibiki的普飲款,不過現在一支也要3000左右;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完稅版,一個是免稅版master select,master select的雪莉桶風格較為強烈
3. 秩父Chichibu 金葉
日本秩父的葉系列,除了金葉之外還有綠、紅、白葉,使用了水猶桶的就是這支象徵「秋天」的金葉,也是一支調和式威士忌。
秩父有個特色,酒廠的發酵槽所使用的就是水猶木,所以它試圖在發酵產生風味的時候,就把木頭裡水猶的風味先放到酒體之中,讓水猶特殊、美妙的檀香味能廣泛出現在秩父的酒體裡,全世界應該只有秩父這麼做。
順帶一提,想了解更多秩父酒款可至我們的IG TV!☺️
#水楢桶 #mizunara #mizunaraoak #日本威士忌 #日威 #起瓦士 #Chivas @chivasregal #響 #Hibiki @suntorywhisky_hibiki @suntorywhisky #秩父 #chichibu @chichibu_distillery @chichibudistillery #威士忌 #whisky #japanesewhisky #whiskylover #whiskyblog #whiskyblogger #好酒推薦 #酒心智庫 #spiritsandwisdom
秩父威士忌金葉 在 酒心智庫 Spirits & Wisd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秘的日本水楢桶,想一嚐它的風味可以怎麼做?
.
被使用在日本威士忌上的水楢桶,因為數量稀少、成本高,所以相關的酒款就會價格高昂不少;以下就來介紹三支可以品嚐到水楢桶風味的作法,不過在進到酒款之前,我們先來聊聊水楢桶為什麼稀少
.
日本的威士忌酒廠,是從 1923 年開始的,威士忌的熟成需要一段時間,但隨後十多年就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所有橡木桶的來源都是日本的敵人,不會賣桶子給日本,所以日本在這段期間非常缺乏橡木桶。必須用自身資源進行威士忌熟成的日本酒廠,後來就把腦筋動到了水楢橡木上
.
不過水楢橡木有幾個特點,導致它先天就成本相當高昂:首先,它的樹齡很長,200 年左右才可以做成橡木桶;再來,他的橡木比較彎,所以在製作的時候耗材會比較多;第三點是他的縫隙、毛孔比較大,漏酒機率比較高。在這些前提下,水楢桶威士忌的製作成本相對較高,也同樣相對稀有
.
使用水楢桶最有名的品項,最有名的就是山崎的水楢桶,可是價格非常高昂;如果想嚐嚐水楢桶的風味,可以從這幾支有代表性的酒款試試:
.
1. 起瓦士 Chivas 水楢桶威士忌
這支酒本身是調和式威士忌,最早我是在日本機場遇到這支酒,不過現在在 costco 就可以買到。水楢桶最大的特色是會有個特殊的檀香味,禪意很重,因為這味道很特殊、風味非常香,所以很多人就很喜歡,而在這支起瓦士中就可以品嚐到這樣的風味
.
2. 響 Japanese Harmony
這支酒是響 Hibiki 的普飲款,不過現在也要 3000 左右一支。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完稅版,一個是免稅版 master select,不過 master select 很明顯就是雪莉桶的風格比較強
.
3. 秩父金葉
日本秩父的葉系列,除了金葉之外還有綠葉紅葉白葉,使用了水猶桶的就是這支象徵「秋天」的金葉,也是一支調和式威士忌。秩父有個很特別的重點,是秩父酒廠的發酵槽所使用的木頭就是水猶木,所以它試圖在發酵產生風味的時候,就把木頭裡水猶的風味先放到酒體之中,讓水猶特殊、美妙的檀香味能廣泛出現在秩父的酒體裡,全世界應該只有秩父這麼做
.
#水楢桶
#日本威士忌
#山崎
#Yamazaki
#起瓦士
#Chivas
#響
#Hibiki
#秩父
#威士忌
#whisky
#酒心智庫
#SpiritsAndWisdom
秩父威士忌金葉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民謠搖滾之父——現在,他當然多了一個新的頭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 生涯寫了將近400首詞。
驚人的數量,直接體現在份量上,由大塊文化出版的中譯本,分為七冊,拿在手裡,就像磚頭一樣重(這不是誇飾)。
在一月號《文訊》雜誌寫了一篇書評,貼在這裡。
〈用藍調和詩歌唱醒了一個時代—10首歌讀巴布.狄倫歌詩集〉
《巴布.狄倫歌詩集》並不是一本書的名字,它的英文書名《Bob Dylan, The Lyrics: 1961—2012》簡單向讀者交代了幾個關鍵字:巴布.狄倫、歌詞選集,以及它所跨越的年份。
《巴布.狄倫歌詩集》也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套叢書的集合,繁中譯本將它劃分為七冊,每一冊在線性的時間序列中相連(這意味大歷史之河),並以不同的創作時期為分野(這代表個人的轉型與探索)。是的,想料理狄倫學(Dylanology)這門繁複的、處處鑄下謎語的學科,非得這麼大費周章不可,尤其在狄倫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
世人熟知的狄倫印象,是民謠歌手,是搖滾巨星,「作家」狄倫大抵只出過兩本書:1960年代摹仿垮世代風格,晦澀難解的小說《狼蛛》,以及發表於千禧年之初備受讚譽的回憶錄《搖滾記》。狄倫所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憑藉的仍是他的歌詞,或者說,歌詞中藏孕的詩意與想像力。
這套書集結了將近400首詞作,時間跨度從1961年狄倫發行首張專輯之前,延伸至2012年的晚近作品《暴風雨》。台灣的出版社邀集了詩人、學者與音樂人共同翻譯,期盼這七冊書能成為華人世界狄倫歌詞的最佳譯本。
要在短短數千字的規格內評論橫跨半世紀的歌詞,原先就不可能(另一個衍生問題是:我是要評論狄倫的詞本身呢?還是譯者的譯筆?),此外,在紙上「閱讀」歌詞也有其不適切性(倘若你是個從未聽過狄倫歌曲的讀者)。
比較實際的作法,是我拉出一條動線,它類似時間的廊道,有清晰的軌跡,讓人見證那個當初從明尼蘇達搭便車到紐約闖蕩的小伙子,如何穿透各種思潮的迴聲,遊走於不同的文化圈子,最終形塑出20世紀一面輝煌的心靈景觀。
這條廊道同時也收納了「時代的聲音」,即狄倫透過他自己的作品,替身處的各個時代拓印出的集體奮鬥、思索乃至於陷落。漫漫的時光中,新的聲光覆蓋上舊的,他的洞見和寓言,都在音樂休止處沖積成一片豐美的文字綠洲。
我精選了十首歌,它們是我理解狄倫的索引,也具備導讀的功能。
⚡️ 你是我繼續上路的原因(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1963)
文學中有所謂的「行路文學」文類,音樂裡也有「行路歌謠」,以孕育狄倫的美國來說,行路歌謠可溯及山歌、草根民謠與源自南方各州的庶民音樂。〈別再多想,沒事了〉(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是歌者將踏上一條漫長孤寂的道路前(that long, lonesome road),和有緣無份的心上人別離的時刻,給自己的一次精神喊話:即使我在路的暗處,前方困頓難行,別多想,一切都會沒事的。
這首歌收錄於狄倫第二張專輯《自由不羈的巴布.狄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那時,狄倫剛抵達紐約的藝文漩渦格林威治村,與長他幾歲的女友談著戀愛,〈別再多想,沒事了〉洋溢出的樂觀,是他彼時的心境寫照。
⚡️ 如果上帝在我們這一邊(With God On Our Side, 1964)
美國總統就職宣誓的典禮上,新任總統手按《聖經》,隨著首席大法官宣讀誓詞,最後一句便是:「我祈求上帝的保佑。」(So help me God)美國以基督教立國,宗教與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兩大支柱,而宗教與道德,向來是狄倫詞作中探討的主題。
〈上帝在我們這一邊〉(With God On Our Side)收錄於狄倫生涯最富政治意識的一張專輯《時代正在改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時值民權運動方興未艾的燃點,狄倫在詞句間來回替換上帝的位置,有時祂與敵人(西班牙人、德國納粹)站在一起,有時又回到我們這一邊。
年紀輕輕的狄倫,世故老成地向人探問:什麼是正義?以上帝之名,是否惡也可以為善?
⚡️ 每個人都在做愛,就在荒蕪街(Desolation Row, 1965)
1960年代中期,狄倫「封印」了抗議歌手的形象,他戴上墨鏡,揹起電吉他,舞台上鋒芒畢露,轉型成一名搖滾歌手。《六十一號公路重遊》(Highway 61 Revisited)便是狄倫替吉他「接上電」(go electric)的產物,專輯中塞滿咆哮呼嘯的歌曲,唯獨收尾曲《荒蕪街》(Desolation Row)延續出道時的民謠語彙。我以為,這是狄倫刻意採用的編曲手法,如此,才能把那條街的故事說得完整,講得清楚。
《荒蕪街》長十一分鐘,比制式的三分鐘流行歌更有容量收納一長串的人物和奇想: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和奧菲麗亞,《聖經》裡的諾亞與撒馬利亞人,扮成羅賓漢的愛因斯坦,他們交相行走於荒蕪街,在那裡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歌詞中有一句「我必須重新排列那些臉,再一一取上別的名號」(I had to rearrange their faces, and give them all another name)。
那條幽幽的荒蕪街,兩側貼滿浮浪者的臉。
⚡️ 星星不會墜落,去找點樂子(Goin' To Acapulco, 1967)
狄倫化身搖滾巨星的那幾年,有一支五人樂隊陪著他世界巡演,那支樂隊來自加拿大,當時名為The Hawks。1966年,狄倫騎摩托車時遭遇了一場車禍,逼使他暫離公眾視野,退回烏茲塔克的屋舍隱居、療養。
狄倫於是召來The Hawks(他們即將更名為The Band),陪他在地下室閉關寫歌,眾人洋洋灑灑Jam了一百多首,灌錄為傳說中的《地下室錄音帶》(The Basement Tapes),〈去阿卡普爾科〉(Goin' To Acapulco)是這段沉潛時期的產物。
阿卡普爾科是墨西哥的一座港市,以夜生活聞名。海港會引來水手,有水手上岸處就有妓女戶。「地下室」階段的狄倫不再文以載道(以現時的說法是:放下偶包),他在〈去阿卡普爾科〉換上一副輕鬆姿態,「她喜歡去巨大的地方,安頓在那裡等我靠近」(she likes to go to big places, and just set there waiting’ for me to come),明眼人都讀得出來,狄倫在暗示什麼。
⚡️ 愛只不過是個髒字(Love Is Just A Four-Letter Word, 1968)
狄倫初抵格林威治村,便與當時的民謠皇后(Queen Of Folk)瓊.拜亞相遇,1963年,兩人在金恩博士發起的「向華盛頓進軍」遊行中,一同上台演出,那是歷史性的一天—就在同一場遊行,金恩博士發表了震古鑠今的「我有一個夢」演說。
狄倫與拜亞的感情一如60年代的時局,起起伏伏。最早拜亞是狄倫的樂壇先進,很快地,狄倫的巨大名聲就淹沒了拜亞。1968年,拜亞錄製了一張全是狄倫作品的翻唱專輯《任何一個今日》(Any Day Now),包含一首狄倫本人未曾詮釋過的原創曲〈愛只不過是個髒字〉(Love Is Just A Four-Letter Word)。
「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了:愛只不過是個髒字」(there was nothing more absurd than that: love is just a four-letter word),錄音室裡,拜亞船過水無痕似地輕聲唱著。時至今日,狄倫從未在任何場合演唱過這首歌。
⚡️ 我自靈魂深處為你而寫(Tangled Up In Blue, 1975)
〈鬱結衷腸〉(Tangled Up In Blue)公認是整個70年代狄倫最好的一張專輯《血路斑斑》(Blood On The Tracks)的開場曲,也是狄倫做為一名「不可靠的敘事者」(Unreliable Narrator)集大成之作。歌裡,時間的概念消解了,昨日、今日、未來都幻化成一個浮想。
地域的限制也被打破,東岸、西岸、北方的林地、南方之城、布魯克林的蒙塔格街,美國各地處處是歌者搜索舊情人的所在。在那既被濃縮又無限拉長的時空中,狄倫安插了各種可能性,他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之間轉換自如,也在「說的」與「唱的」之間自由擺盪(其實,你要說這是一首饒舌歌也沒有問題)。
「夜晚的咖啡館樂聲迴盪,革命在空中飄揚」(there was music in the cafés at night, and revolution in the air),狄倫如此形容地下室的同黨們。越戰結束的年代,他們藏身在那裡發出抒情的噪音。
⚡️ 魔鬼或上主,你得服事某個人(Gotta Serve Somebody, 1979)
狄倫是猶太人(另一位頗具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同樣是猶太人),70年代晚期他受洗為基督徒,個人創作跟著宗教信仰而變動,帶來所謂的「宗教三部曲」,1979年的《慢行列車駛過來》(Slow Train Coming)正是第一部,專輯封面清楚出現了十字架。
雖然信的是神,狄倫比誰都知道他的歌是唱給世俗大眾聽的,他在〈你得服事某個人〉(Gotta Serve Somebody)創造了一種眾生平等(或者,眾生同樣精神匱乏)的世界觀,無論名醫或董事長、街頭太保或高官巡警、喝威士忌的或啃麵包的、打地舖的或睡彈簧床的,每個人都得服事某個人,向他告解,赦免自己的罪。
諸多人物角色中,包括用毒的性成癮搖滾樂手、叫Bobby的或叫Zimmy的,狄倫毫不避諱將自己置入這首歌的情節座標內,反正上主會保佑他的,他沒在怕。
⚡️ 活在政治掛帥的世界(Political World, 1989)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坦克車駛入天安門,冷戰告終,蘇聯即將解體。種種價值瓦解而待重新建立,狄倫彷彿大夢初醒似的,回到他擅長的政治歌曲領域,〈政治掛帥的世界〉(Political World)依他自己的說法是:「這幾乎像是〈上帝在我們這一邊〉的更新版本。」
狄倫用激烈的、帶著攻擊性的言語,拆解那政治掛帥的世界:愛沒有生存的空間、智慧被關進監獄裡、慈悲被除名流放、勇氣是很久以前的事。他這樣不留情面把現實端到世人眼前,要人好好逼視它,那股憤怒與憂心,直追出道時寫下的〈戰爭大師〉(Masters Of War)。
如今,時間又過了三十年,這世界變本加厲的,只剩政治。
⚡️ 人群很瘋狂,時代很奇怪(Things Have Changed, 2000)
〈今非昔比〉(Things Have Changed)是狄倫替電影《天才接班人》(Wonder Boys)譜寫的主題曲,電影主角是一名遇上寫作瓶頸的小說家(多麼熟悉的遭遇啊)。狄倫先到剪接室看了毛片,替歌曲準備寫作材料,後來完成的成品中,歌詞不無對電影的指射(譬如,他明白提到了好萊塢),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身為一個商業市場上的創作者,狄倫很清楚知道自己服務的對象是誰。
〈今非昔比〉發表於1997年的《遺忘的時光》(Time Out Of Mind)與2001年的《愛與盜竊》("Love And Theft")之間,正值世紀的交界,狄倫在歌中編織了一幅世紀末的圖像:「世界將會爆炸,如果聖經正確無誤。」「我站在絞刑台,隨時等待地獄大門洞開。」
整首歌的核心是這四句話:「人群很瘋狂,時代很奇怪。我曾經介意,然而今非昔比。」(People are crazy and times are strange. I used to care, but things have changed.)律動的韻腳中,狄倫冷眼旁觀著,他已經是過來人了,不會隨意掉入興奮的陷阱。
⚡️ 褪色的歌謠,沉入深藍的海底(Tempest, 2012)
2011年,狄倫在眾人千呼萬喚下首度來台演出,隔年,他發行生涯第三十五張錄音室專輯《暴風雨》(Tempest)。往後幾年,狄倫接續帶來另外三張專輯,卻都以翻唱曲目為主,因此存有一個可能性:《暴風雨》不無可能,會是狄倫最後一張以原創曲目為主的作品。
專輯同名曲〈暴風雨〉是一首長篇敘事詩,狄倫扮演一個老練的說書人,娓娓講述鐵達尼號沉船的故事(無獨有偶,《荒蕪街》也曾提到鐵達尼),狄倫在史實中融入他擅長的超現實意象:注滿淚水的酒吧、張開大門的宇宙、夢中下沉的船身。
「大船乘著海浪向前,航向一個預言中的黃金年代。」其實,狄倫自己也是一艘大船,一艘破冰的大船,打破了民謠與搖滾的疆界,粉碎通俗歌謠和嚴肅文學的界線。他用文字構築出一座座迷宮,文體自成一個江湖。
曾有人問他:「你的歌都關於什麼呢?」狄倫給了一個很狄倫式的回答:「哦!我的歌啊,有些關於四分鐘,有些關於五分鐘,還有一些,無論你相信與否,關於十一或十二分鐘。」
是啊,別忘了,狄倫文字的質地再好,負載的思想再精純,那畢竟是歌詞,與歌曲一體雙生。放在紙上閱讀,只得其一半,想完全潛入那條時間光廊,被狄倫的「聲音」醍醐灌頂,你仍得用聽的。
(註:文內歌詞中譯,取自馬世芳、陳黎、張芬齡、葉覓覓、崔舜華、蔡琳森、曾珍珍、余三奇、楊嘉的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