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秦統一各國後所使用的文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秦統一各國後所使用的文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秦統一各國後所使用的文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秦統一各國後所使用的文字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13的網紅胡川安的 Life Circu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歷史原來不是課本上寫的那樣! #中原是種想像,#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只一處?! #看三星堆的發現,#如何改變我們認知的歷史版圖 ​ 一九八六年,中國四川省的廣漢縣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不但被中國和國外媒體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考古發...

  • 秦統一各國後所使用的文字 在 胡川安的 Life Circ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8 21:36:55
    有 49 人按讚

    #歷史原來不是課本上寫的那樣!
    #中原是種想像,#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只一處?!
    #看三星堆的發現,#如何改變我們認知的歷史版圖
          ​ 
    一九八六年,中國四川省的廣漢縣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不但被中國和國外媒體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考古發現」、「比著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甚至還有一些媒體猜測三星堆文明可能是「外星人的傑作和遺跡」。
          ​ 
    三星堆出土數量龐大的青銅面具、人像和動物,無論從造型還是從鑄造技術上看,都不歸屬於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青銅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並不像中國人,而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
          ​ 
    三星堆的發現讓考古學者、歷史學者和一般大眾驚訝,而且困惑。
          ​ 
    我們先來思考:為什麼大家會驚訝、為什麼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呢?因為三星堆和我們以往對於歷史的認知不同,也因此人們發現有必要透過考古文物修正以往對歷史的認識,也就是歷史學者王明珂所說的:
          ​ 
    顯然他們心中作為常識的「過去」,與出土的「過去」之間有相當差距。因此我們應問:過去人們對中國的歷史知識何時產生,為何及如何產生?真實的過去如何被遺忘?
          ​ 
    三星堆之所以讓學者驚訝,是因為與我們對古代中國的歷史想像不同。過去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想像是什麼呢?很多人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在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生活在古代的中原,由同樣一群人不斷繁衍、傳承,成為現在的中國人。
          ​ 
    #中國文明的起源
          ​ 
    要了解中國文明的起源,先要了解研究者怎麼看這個問題?
          ​ 
    中國文明之所以會成為問題,是因為民國初年有外國學者提出「#中華文明西來說」。對中國學者來說,這個說法是不可以接受的,而要挑戰這個說法,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發展自己的考古學和歷史學。
          ​ 
    中國最早成立的考古研究機關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由一批年輕的學者組成。透過現代的考古方法,他們在民國十七年挖掘 #殷墟 的一部分原因,即在於要對抗安特生提出的「中國文明西來說」。殷墟之後,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證明了中國文明起源於本土。#傅斯年 於是提出〈 #夷夏東西說 〉,除了打破「中國文明西來說」,還認為中國文明是夷與夏,東、西的二元對立。
          ​ 
    傅斯年對中國考古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學者認為他提出多元起源的看法,且此看法影響其後非常重要的考古學家,例如 #張光直、#蘇秉琦 等人。傅斯年提出的二元對立看法,一直要到五○年代以後才被一元論取代,仰韶—龍山,東、西對立的二元論,最終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歷史時期的一元論代替。張光直先生提出所謂的「#龍山形成期」,認為 #龍山文化 是從 #仰韶文化 發展而來,從仰韶到商,是一個黃河流域土生土長文化的傳統的演變與進步。然而,一元論背後充滿的漢族中心主義與民族認同,不言可喻。
          ​ 
    一九八○年代以前,中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長期以來認為中國文明只有一個起源。當中原以外的古文明遺址持續不斷的被發現,考古學家的信心也開始動搖。因為不管什麼理論都必須向新出土的材料低頭,而這也是為什麼文明起源的說法會從西來說、二元說和一元說,到現在變成相信中華文明可能有多元的起源的原因,因為對文明起源的看法,會隨著考古文物的出土而不斷更新。
          ​ 
    除了考古學家以外,歷史學家對待大量出土的考古材料能提供什麼樣不同的視野與觀點?以往古代社會史的研究,運用的材料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區,因為只有中原地區的族群發展出了文字。然而,當考古學與藝術史家已經注意到古代中國的空間差異與多元性時,歷史學家在這塊園地上是否仍要固守著文獻,呼籲「走出疑古時代」,強調古典文獻的正確性,則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 
    目前古史學者使用的文獻,多集中在東周成書的作品,我們不否認其中的真實性,但它受到的潤飾與修改反映的,往往是當時作者的想法遠大於歷史中的「真實」。古典文獻並非不可用,但應該與考古材料之間尋求一個適當的框架與位置。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於:當我們在中原周邊發現相當多與中原相異的文化、打破了過去中國文明單一起源的看法,這些文化卻是過去文獻當中沒有記載的,是我們過去的歷史知識缺乏的,我們要如何解釋歷史文獻與考古材料間的差異呢?而這群沒被寫進中原歷史、沒有歷史的人,又如何消失的呢?
          ​ 
    #沒有歷史的人
          ​ 
    從兩個祭祀坑來看,三星堆文化在商代後期已經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他們不輸中原,擁有製作青銅的技術,創造了大量和商不同的青銅器。然而,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批在古代四川的人,卻被後世的史家所遺忘。忘卻自己的歷史,使得古代四川的人群覺得自己是華夏自古以來的一部分,為炎黃子孫的一個分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這正是當考古學家再度「發現」了這個文化時,會引起舉世注目的原因—過去我們所認知的歷史,抹煞了這個文明。
          ​ 
    深受大一統思想影響的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往往強調中國的統一與帝國的形成是歷史的潮流,是進步且客觀的結果。在這樣深受意識形態影響的史觀當中,往往會忽視統一過程中不同地域的差異。在「統一」的大帽子之下,各地的文化與區域間的特性被壓抑並消失,研究往往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聲音與文化。
          ​ 
    在這本書當中,我認為古代四川人是受到秦的殖民,他們是東亞大陸上有別於中國的文明,在秦帝國、西漢帝國和東漢帝國的殖民統治下,仍然積極地展現主動性與地方認同。另外,我認為秦發展出了一套殖民主義(我們會在第三章討論這個部分),本書也會討論殖民主義和早期中華帝國的關係。殖民主義不僅是現代歷史的現象,也適用古代帝國,而且可以用來研究早期中華帝國。殖民主義可以讓我們了解早期中華帝國建立的過程,還有多元文化如何消失。被殖民者在中華帝國的殖民政策和帝國主義之下,喪失了歷史的記憶與主體性,而在殖民主義視野下的歷史研究,除了要說明古代帝國的政治控制和經濟剝削,也要了解被殖民者如何展現自身的認同。
          ​ 
    我認為,在書寫古代四川的歷史時,應賦予四川人主體性,發掘他們的聲音。
          ​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
          ​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B161397
    誠品:https://linkingunitas.com/E161397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K161397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61397

  • 秦統一各國後所使用的文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5 14:00:00
    有 405 人按讚

    三國鮮卑首領軻比能是如何在亂世中崛起的!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軻比能(2世紀?-235年),為中國三國時期的鮮卑首領之一。

    軻比能出身鮮卑支部,因他作戰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所以被鮮卑民眾推舉為大人。軻比能因其部落近塞,所以他抓住有利條件積極學習漢族先進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軻比能統率下的部眾,戰守有法,戰鬥力相當強大。自曹操北徵後向曹氏進貢表示效忠。魏文帝時,軻比能受封附義王。軻比能在進行部落統一戰爭時,受魏國干涉,受沈重打擊,於是對魏懷貳,獻書魏帝表忠,以麻痺魏庭,使之放鬆警惕。此後,軻比能的部眾變得強盛,控弦十餘萬騎,為害魏國邊境。每次鈔略得財物,軻比能都公開透明地均平分配,所以得部眾死力,各部大人都敬畏之。實力強大後,他繼續部落統一戰爭,於是威行諸部落,建立起強大的鮮卑族政權。深感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人物生平

    崛起亂世

    軻比能本來是鮮卑的一個小部落人,因為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財物,所以眾人推舉他作為首領。因為這個部落靠近邊塞,自從袁紹佔據河北,中國人有很多逃奔軻比能。軻比能教會他們使用兵器,同時他自己也學到不少中原文化。所以他統率部下,摹效中原王朝。他外出打獵時,高舉軍旗,以擊鼓作為進退的口令。

    建安(196年—220年)年間,軻比能通過護烏丸校尉閻柔向朝廷進貢。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徵關中十一路諸侯,田銀、蘇伯在河間反叛。軻比能率三千騎兵,隨閻柔平定叛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代北烏桓無臣氐(一作能臣氐)等反叛,請求歸順扶羅韓。扶羅韓統率一萬多騎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縣,無臣氐等人商議說,扶羅韓的威信並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業,於是另外派人向軻比能送信。軻比能馬上派萬餘騎兵前來迎接,並與無臣氐一起對天盟誓。軻比能於是在宴會上殺死扶羅韓。扶羅韓的兒子洩歸泥及眾部下都歸順軻比能。因為考慮到自己殺死了洩歸泥的父親,軻比能對洩歸泥特別友善。步度根因此埋怨軻比能。

    之後,軻比能率軍協助烏桓作戰,曹操任鄢陵侯曹彰為驍騎將軍,率兵北徵,大敗鮮卑、烏桓聯軍。軻比能由此退出塞外。後來他恢復向中原政權貢獻。

    延康元年(220年),軻比能派人向朝廷獻馬。魏王曹丕封軻比能為附義王。

    大戰魏將

    黃初二年(221年),軻比能將住在鮮卑的五百餘家魏國人驅遣出來,讓他們回代郡居住。

    黃初三年(222年),軻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騎兵,驅趕牛馬七萬多口與中原通商,並派遣一千多家魏國人居住在上谷。後來軻比能與東部鮮卑首領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鬥爭。素利向烏丸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擔心因此互相兼併,造成更大的危害,認為應該救助善良、懲治凶惡,向各部族顯示威信。於是單獨率領精銳士兵,深入到鮮卑控制的地區,鮮卑軍很多,在魏軍前後進行抄掠,截斷退兵之路。田豫遂率軍挺進,距鮮卑軍十餘里時,紮下營寨,收集許多牛馬的糞便燒了起來,從另外一條路撤走了。軻比能見煙火不斷,以為田豫的軍隊還在,便離去了,走了數十里之後;才發現田豫已撤走。軻比能又率軍追擊田豫至馬城,將其重重圍困,田豫嚴密防守,令司馬樹立起旗幟,奏起鼓樂,率步騎兵從南門殺出,鮮卑軍把注意力集中到哪裡,便向哪裡攻擊。田豫則率領精銳騎兵從北門衝了出來,擂鼓呼叫衝殺,兩面發起衝擊,鮮卑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都丟棄弓、馬逃走了。田豫率兵連擊二十餘里,鮮卑軍的屍體佈滿了原野。

    步度根不斷與軻比能相互進攻,其勢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領部下萬餘人保守太原、雁門郡。步度根又派人對洩歸泥說:「你父親被軻比能所殺,你不想法替父報仇,反而歸順仇人。他今天雖待你不薄,其實那是在想日後殺死你的計謀。還不如回歸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親,怎能和仇人相同呢?」從那以後,洩歸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軻比能想派兵追趕,可是沒有追上。步度根、洩歸泥率三萬多戶百姓來到雁門郡內,請求歸附曹魏。雁門太守牽招下令還擊軻比能,殺死了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軻比能與烏丸歸義侯王同、王寄等,結下怨仇。因此,牽招又親自率領歸泥等攻打軻比能,在雲中故郡打敗軻比能。

    黃初五年(224年),軻比能再次入侵素利。田豫率輕騎牽制了軻比能的後部,軻比能派部將瑣奴抵禦田豫,田豫出奇兵擊退瑣奴。

    黃初六年(225年),軻比能又被併州刺史梁習所破。

    專擅漠南

    軻比能因兼併各部的戰爭多次遭到田豫等的干預,由此心懷反叛之心,並給輔國將軍鮮於輔寫信說:「胡人不識文字,已故的校尉閻柔為我向天子保舉。我與素利為仇,往年派兵攻討,但是田豫卻協助素利。我在陣地上派瑣奴前往,聽說您來,馬上撤回軍隊。步度根處處搶掠,又殺死我弟弟,反誣衊我為強盜。我們落後,不知禮義,但我們接受天子印綬,牛馬尚且知道水草為美,何況我還有人心。將軍應替我向天子講明情況。」鮮於輔得到書信後,上報朝廷,曹丕又派田豫招納安慰。軻比能的勢力因此更強盛,統領十多萬人。搶掠所得財物,他都平均分配,當著眾人面處理完畢,從不私貪,所以部下願意為他效死力。其餘部落的首領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勢力還是趕不上檀石槐(東漢時鮮卑部落首領)。

    太和二年(228年),田豫派遣翻譯官夏捨到軻比能女婿郁築革建部落,夏捨被郁築革建殺害。這年秋天,田豫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洩歸泥出塞討伐郁築革建,大獲全勝。田豫率兵返回到馬城時,軻比能率兵三萬,把田豫圍困七天。上谷太守閻志,是閻柔的弟弟,歷來為鮮卑人所信任。閻志前往解釋勸說,才為田豫解圍。後來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對鮮卑實行安撫信任政策。軻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進貢。

    被刺身亡

    太和五年(231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再出祁山,北徵曹魏,與軻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遙相呼應。魏明帝曹叡命牽招適時進討。諸葛亮退兵後,軻比能回到漠南。

    青龍元年(233年),軻比能誘使步度根依附,讓他背叛並州刺史畢軌,並和他結親。又率兵萬餘人在陘北迎接他的家口資產。畢軌派部將蘇尚、董弼等部阻擊,軻比能派兵在樓煩與蘇尚等會戰,將其殺死。曹叡派遣秦朗率領中軍出討軻比能和步度根,最終二人敗走,步度根部將洩歸泥再度叛降。後來軻比能殺了步度根。

    青龍三年(235年),王雄派勇士韓龍刺死軻比能,換立軻比能的弟弟為王。之後,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曹魏的邊陲因此得以安息。

    史籍記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①後鮮卑大人軻比能複製御群狄,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並苦之。田豫有馬城之圍,畢軌有陘北之敗。青龍中,帝乃聽王雄,遣劍客刺之。然後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由是邊陲差安。②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

    親屬成員

    弟弟:苴羅侯,為步度根、洩歸泥所殺;還有一弟,在軻比能死後,被曹魏立為鮮卑首領。

    子女:軻比能有一子,名不詳;有一女,嫁予郁築鞬。

    藝術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軻比能於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登場。呼應曹丕五路進攻蜀漢的計畫,與羌兵一同出征。知道對手是令異族聞風喪膽的「神威將軍」馬超後,便不戰而自行逃回。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秦統一各國後所使用的文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9 14:00:01
    有 463 人按讚

    秦始皇留下九大未解之謎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齊王建,完成了統一中國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鉅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

    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佈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佈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儘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一陣沈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佈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佈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

    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