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個不堅持有對象的人,只是這個群居的世界,一個人有時候難免還是會顯得突兀,譬如情人節、譬如聖誕節、譬如跨年,再譬如過年。
其實一個人也沒什麼不好,甚至我覺得一個人超級棒;在經過多年跟自己的磨合之後,我漸漸知道體內的每個性格該如何相處融洽,又該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既不是放肆,也不是壓...
.
我是一個不堅持有對象的人,只是這個群居的世界,一個人有時候難免還是會顯得突兀,譬如情人節、譬如聖誕節、譬如跨年,再譬如過年。
其實一個人也沒什麼不好,甚至我覺得一個人超級棒;在經過多年跟自己的磨合之後,我漸漸知道體內的每個性格該如何相處融洽,又該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既不是放肆,也不是壓抑。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很多面向,那其實是矛盾但又並存的,只是我們常覺得這樣「很怪」,所以不曾釐清,也不曾問過自己,是什麼導致了這些聲音。
不矛盾的人才怪吧,我們的體內該要有多少聲音不斷拉拔,才能夠得到一個平衡的決定呀。
但這些都這麼難了,我們竟然不曾覺得和別人相處會是更難的課題。
大概是一直運轉著大腦會太過疲憊,我們把自己想像得很刻板,刻板到大約就是一般人對自己的認知而已,即使你知道根本遠遠不止。
我們也把別人想得很刻板,彷彿只要有一套應對的SOP,就可以一直和平的相處下去。
所以當生活來得這麼立體,很多不曾想過的事情才會一一發生;其實那些根本不該是沒想過的,只是我們將它簡化成不存在,好讓大多數時候可以安然無恙。
而那些少數時候呢?常常就過不去了。
我一個人獨自行走了22年,在這段期間感覺越來越格格不入;小時候有家人,長大有朋友,但再長大,卻真的只剩一個人了。
當每個人都陸續進入關係裡,母胎單身的我好像和任何節日都沒有關係。
直到有一天真的可以和自己和平共處了,我才覺得沒必要去湊上那些熱鬧,並且,在擁擠的耶誕城、跨年場、煙火秀之中,一個人待在租屋處滿足的早早睡著,真的很好呀,何苦忙碌奔波,只為了表達自己很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不必強調的,我這樣相信著。
後來也不太去想像有一天如果進入一段關係會是什麼樣子了——我甚至不再用「談戀愛」這種年輕的詞彙,到頭來都只是兩個人過生活而已,早就沒有那股衝勁。
所以當22年後,那個人出現了,我突然覺得很奇妙,因為我已經早就過了想談戀愛的年紀,也認為一個人是很自在愜意的;突如其來的收穫有點不知道像是驚喜還是驚嚇,生命只是告訴我「收下就對了」,然後像個忙碌的郵差,把包裹丟了就跑。
我撿起來拆開這段關係,一開始真的很想問「這世界大家都怎麼活的」,為什麼要在自己都無法將自己照顧得完美無暇的時候找到另一個人,一起把生活搞得亂糟糟;又為什麼節日是那麼重要,好像單身是很可怕的事情一樣;而分開或在一起,到底又為什麼好像報紙頭條一樣,非得要讓大家知道。
對自己有交代,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所以,我的第一段,也是22年來第一段關係,過得非常非典型,我們只是安穩踏實的生活,在攀岩般的生活中互相扶持,然後適當的保持距離,留一些時間給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人。
我是個很愛預先設想又很悲觀的人,所以我總是說著「這個東西買了,到時候我們分手怎麼辦」、「你確定要這樣?那如果分手⋯⋯」,我的預防針大概是打給自己的吧,22年來雖然一個人好得不得了,還是期望兩個人可以一樣好,甚至更好的呀,否則我何苦和人在一起呢。
但他很困惑的對我說,「你為什麼要一直提分手?我跟你在一起,從來就沒有打算要分開啊。」
我好難形容聽到那句話的感受,甚至那句話是在幾個月前就聽到了,如今我才真正接收到。
原來有人跟我在一起不是以分手為前提,原來有人是真的相信跟我這樣的人也可以一起走下去。
大概是沒有被這樣對待過吧,昨天深夜我像突然觸電一樣想起這句話,然後把它打了下來,我發現,我是被深愛著的啊,那是當年說著「我知道」,但其實自己並不真的知道的。
所以今年的最後一篇文,雖然我還是愛假想分開,或許所有的緣分都終將散,但我還是想獻給對我說這句話的那個人。
謝謝你,在我知道自己被愛之前,就已經告訴我很多遍了。
最後我想跟所有很魯的人說,我不會勸你終究會等到一個人,而是你要努力去接受每一個當下;有伴沒伴都好,你可能終其一生也還是孤單,但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你怎麼想,你開不開心。
新的一年,就從嘗試和自己相處開始吧,或許你會發現,光是自己的全部,都讓自己認識不完了。
#感情 #愛 #愛情 #情感 #自己 #好好 #感情 #人生 #跨年 #一個人 #單身 #感情觀 #愛情觀 #writing #written #love #relantionship #relationships #inlove
租屋無法收包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uronews 》2/21
* * 【歐盟呼籲緬甸軍政府停止針對平民的暴力】歐洲外交負責人(JosepBorrel)20日譴責了緬甸執法部門的暴力活動,並表示歐盟將"做出適當的決定。"我強烈譴責軍隊對和平示威者的暴力。我呼籲軍隊和執法部門立即停止針對平民的暴力,"他在一條推特上公開聲明。
* 【2020年葡萄牙外國遊客數量銳減四分之三】葡萄牙國家統計局(Ine)2月1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往葡萄牙旅遊的外國遊客數量減少四分之三。
Ine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前往葡萄牙旅遊的外國遊客數量為399萬人,相比2019年銳減75.7%,其中來自歐盟內的遊客數量為650萬人,下降39.2%。
從總量看,2020年葡萄牙酒店從業者共接待1050萬人,數量減少61.3%,總計收入14.5億歐元,相比2019年減少66.1%。
旅遊業是葡萄牙重要的經濟引擎之一,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
* 【巴黎13區,《瑪麗安娜在哭泣》】
近日位於巴黎13區的壁畫《瑪麗安娜》獲得其原創者,美國街頭大師(Shepard Fairey)修復。此前,畫作曾被增添幾滴紅色的眼淚。費瑞表示,自己站在反對不公正的人們一邊…… 壁畫並未100%按照原樣修復。費瑞還給修復後的作品取了新名 —— 《瑪麗安娜在哭泣》。
* 【法國醫生2/25日開始可以接種疫苗】由於阿斯利康疫苗的儲存條件更加靈活,從2月25日開始,法國50至64歲的人可以直接從醫生診所接種疫苗,預約平台已經覆蓋法國1350個疫苗接種中心,符合條件的人也可以在Doctolib上線上預約。
* 【美國青年詩人Amanda Gorman的作品將於5月在法國出版】法國Fayard出版社2月17日宣佈,將在法國出版美國青年詩人Amanda Gorman的詩集。今年22歲的Amanda Gorman曾在美國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上進行演講。
Amanda Gorman在拜登就職典禮上朗誦的詩《The Hill We Climb》將於5月在法國發行,完整版詩集將於今年秋季發行。內容的翻譯工作將由比利時-剛果創作歌手Lous and the Yakuza負責。
此外,另一家法國出版社Glénat Jeunesse目前已獲准出版Amanda Gorman的著作《Change Sings: A Children's Anthem》。
* 【歐盟追加訂購3億劑美國莫德納新冠疫苗】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月17日宣佈,歐盟追加訂購3億劑美國莫德納新冠疫苗。
據悉,歐盟此次追加的3億劑疫苗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將於2021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交付的1.5億劑疫苗;第二部分1.5億劑則預計於2022年交付。算上歐盟之前已經向莫德納訂購的1.6億劑疫苗,歐盟將在2021年共獲得3.1億劑疫苗。
馮德萊恩當天同時表示,目前歐盟批准的新冠疫苗面對變異病毒仍普遍有效,但未來存在出現耐藥性變種病毒的風險。
* 【370歐/月和流浪漢合住:我學會了怎麼愛別人】2006年,兩名巴黎青年Villemain和Choutet目睹街頭流浪漢困苦生活後,突發奇想,決定和流浪漢共同生活。他們希望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安身之地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於是,專門為流浪漢和年輕志工共同生活提供出租屋的Lazare協會誕生。
十多年過去了,目前,協會提供的住宿已分布法國里昂、南特、馬賽、圖盧茲、里爾等八大城市,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和西班牙馬德里也開設了分部,租戶達到數百人。
2021年,協會計劃將出租屋版圖擴大至波爾多、雷恩和格勒諾布爾。
* 【新冠病毒依在,巴黎已現「疫情後遺症」】
目前,巴黎20多個協會組成的「生活在巴黎」團體呼籲市民反對臨時露台。去年6月,巴黎政府允許餐飲業者「佔用街道」,搭建臨時露台,直至今年6月底,以便其防疫、經營兩不誤。事實上,自去年10月末,餐飲店因疫情嚴重一直處於歇業狀態;目前仍未知獲許恢復營業的日期。露台空置,「無用武之地」仿若疫情已經結束。「生活在巴黎」專門設置了一個電子郵箱,鼓勵市民通過該郵箱,或者使用市政府推出的手機應用 「 Dans ma rue 」 (DMR)(譯為:「在我的街道上」)通知有關部門處理那些影響市容、阻礙交通的臨時露台。
* 【法國流行病學專家表示2022年夏季前疫情無法得到控制】法國流行病學專家Didier Pittet表示,法國新冠疫情在2022年夏天之前,都無法得到控制。
Didier Pittet表示:「要到2022年夏天我們實際上才可能做出疫情局勢的總結,而且這樣做會更簡單一些。我們依然處在冬季,而呼吸類病毒喜歡這個季節。進入秋季後將會有其他變異病毒,有可能還需要其他疫苗,度過又一個不正常的秋天冬天是必然的事情。」
Didier Pittet對於疫情局勢的消極看法與法國民眾十分相近。調查顯示,目前僅三分之一的法國民眾相信生活在2021年可以恢復正常,30%的民眾認為在2022年生活才得以有轉機,17%的民眾認為在2022年後,生活才可能恢復疫情前的水平。
* 【英國封城的作用!】英國的感染人數正在迅速下降,證實了封鎖正有效抑制病毒傳播。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REACT研究自1月中旬以來,感染人數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上個月REACT研究結果顯示每63人中就有1人感染了這種病毒。而目前估計每196人中有1人被感染。
而且研究人員稱現在英國的R值在0.69到0.76之間,意味疫情在全國正在減少。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項目主任(Paul Elliott)教授表示各個年齡段和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感染人數都在減少,這令人感到欣慰。」
* 【美國銀行:科技巨頭股票助長了「資產泡沫」】路透社:美國銀行19日表示,對科技巨頭股票的追捧隨著寬松貨幣政策使上周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入達到278億美元,形成大量的資產泡沫。政策制定者向全球金融市場投擲了空前的現金,已使大型科技股飆升至歷史新高。自去年三月以來,全球市值增加了50兆美元,想當於每小時62億美元,幾乎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10倍。
* 【聯合國人權監督機構對杜拜公主監禁表示關注】路透社:聯合國人權監督機構19日表示,已要求阿聯酋提供更多有關杜拜公主Sheikha Latifa身份的資訊並證明她還活著,並表示將繼續密切關注。
BBC調查性新聞節目本週發佈一段Latifa的錄影畫面,她被拘留在禁閉的別墅中。
阿聯酋外交部將所有詢問轉交給杜拜媒體辦公室,後者沒有回應請求。
* 【G7宣佈為新冠疫情提供75億美元支持】七大工業國領導人19日宣佈,共向新冠疫苗接種提供75億美元的援助,他們重申支持"公平獲得疫苗",承諾 "增加40多億美元",七國集團的支持"總計75億美元"。
* 【德國漢堡醫生妻子偽造證明欲騙取疫苗】據德國漢堡市警察局發言人19日稱,本月4日,漢堡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中心的工作人員當天先後接觸了一對前來打疫苗的夫婦,身為醫生的丈夫出示了他的雇傭證明後接種了疫苗,然而不久後,這名醫生的妻子也拿著同樣一家公司開具的雇傭證明來打疫苗。由於之前漢堡疫苗接種中心的工作人員接觸過用假證明騙取疫苗的案例,所以對這名醫生妻子出示的「雇傭證明」產生了懷疑。經電話確認,疫苗中心發現這名64歲的醫生妻子並不是該公司的員工。由於該醫生妻子涉嫌偽造證件及欺詐,漢堡警方已經對她的行為展開調查。
* 【俄羅斯註冊第三種新冠疫苗CoviVac】法媒報道,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20日表示,俄羅斯註冊第三種新冠疫苗CoviVac,該疫苗屬於滅活疫苗,分為兩次劑量,間隔14天,可在2至8攝氏度的正常冰箱溫度下運輸和存儲,目前正處於臨床試驗的預審階段,俄羅斯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已經存在三種疫苗的國家,之前俄羅斯已經註冊了兩種新冠疫苗:Sputnik-V和EpiVacCorona。
* 【義大利海岸警衛隊搜尋沈船難民】一艘載有約50名移民的船隻在蘭佩杜薩島附近翻船後,義大利海岸警衛隊展開了搜索。幸存者稱有五人失蹤,大約40名原籍不明的移民獲救,義大利調集了一架直升飛機繼續搜尋。
*【半導體短缺 iPhone和遊戲機價格恐上漲】專家警告稱,由於半導體短缺,遊戲機和iPhone的價格今年可能會上漲,一些iPhone 12機型的交付可能受到限制。
新冠疫情導致電腦、平板電腦或遊戲機等電子產品需求激增,因疫情和貿易戰影響,半導體供應鏈出現問題。汽車製造商也在尋求更多的半導體,但製造商會優先考慮消費類電子產品,這使市場緊張局勢變得嚴重。福特和大眾等巨頭被迫減產,但其他行業也受到了影響。
* 【沙烏地將在十年內向軍事投資超過200億美元】路透社:沙烏地阿拉伯軍事工業監管機構負責人20日表示,作為積極計劃增加軍事開支的一部分,沙國將在未來十年內向國內軍事工業和研發上投資逾200億美元。他們希望在國內開發和製造更多的武器和軍事系統,目標是到2030年將軍費預算的50%用於本土。
* 【德國逮捕一名發送包裹炸彈的嫌犯】法媒報道,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刑事警察20日表示,一名66歲男子因涉嫌最近幾天向德國食品公司發送數枚包裹炸彈而被捕。
上周早些時候,德國西南部的食品公司發生兩起包裹炸彈爆炸事件,其中一枚位於德國零售巨頭Lidl的一個行政中心。檢察官說,這兩起爆炸共造成4人受傷。最後一枚寄給巴伐利亞嬰兒食品製造商Hipp的包裹炸彈在慕尼黑機場郵件分發中心被發現並拆除。
租屋無法收包裹 在 Matcha 與在地人同趣的日本旅遊指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搬一次家據說就像是一次的分手
新家地點環境、捨棄或購買新家電、與在各項手續間穿梭所耗費的時間與金錢,壓力在各項抉擇間萌生!
小編個人搬家次數不多,說是戀舊不如說是懶散,曾經有一次靠自己寄包裹自力更生,結果打開包裹就發現大同電鍋被撞到歪一邊(但還是可以用!很勇健)
第二次見識到日本搬家公司的打包技術,只能說嘆為觀止,根本是觀看一場行動藝術表演:首先鋪上藍色防水水墊,接著用防護套、箱子保護家具與家電,即使是杯碗瓢盆也都會仔細地一一整理
BUT!花費也同樣驚人,而且根據季節、時間、距離與包裹多寡的價差也很大,可以從2萬~10幾萬以上。
建議如果已經有搬家的想法,先上網或打電話預約不同公司,避開3、4月的搬家旺季,選擇淡季2月或11月,費用會相對便宜。
另外推薦一家MATCHA編輯部同仁使用過,可以說中文的搬家公司―#小豬搬家公司,價格較日本搬家公司便宜,同樣有著專業打包技術,搬家中若出現物品的損壞,能賠償客人的損失,甚至提供暫時保管物品、買賣二手家電、和代收網購物品,若是上網訂購或是買賣家具,無法配合買家或賣家時間,便可以使用這項的服務。
MATCHA編輯部特地跟小豬搬家公司要到讀者優惠5%,需要的人請自取唷!
http://s.matcha-jp.com/2N6ygfl
租屋無法收包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閒聊】
我是一個很容易沈迷於某件事的人
年少時看哈利波特,皇冠總會在博客來上面開放書迷預訂
書一出版就會馬上寄出,幾乎可以跟書局同步收到
而我也是每一集都一開放預訂就下訂單
等到出版日當天時時刻刻盯著手機簡訊等到貨
記得某次到貨通知是晚上11點多傳來
我收到簡訊後馬上穿上拖鞋、拿好鑰匙
飛快出門,幾乎小跑步到租屋處轉角的小七領取再匆匆回家
快速撕開包裹聞一下新書的香味
然後一目十行狂看到天亮,最後拖著熊貓眼去學校睡覺XD
下課補眠完畢後再慢慢一個字一個字重看
深陷在魔法世界中無法自拔
.
不管是小說、漫畫、戲劇、動漫
基本上都是以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姿態
任性的陶醉其中,不看完不罷休
看完還要找評論來看才心滿意足地邁向下一個作品XD
.
打電動也是,電動更慘,不但沈迷而且長情
我非常了解自己的個性就是一個很容易沈迷於某件事情的人
所以我從以前就完全不接觸online game
總有一種踏進去online game就走不出來的感覺
.
反而對手遊的警戒心比較低
記得Disney Tsum Tsum剛推出的時候
我身邊好幾個朋友都有下載且玩瘋了
時常在臉書分享有多可愛多好玩
而我一直沒有載,因為知道一玩就沒完沒了
可能小孩被拋諸腦後,家事也都不想做
直到某次北上,吾友小比狂推我玩,在台北下載完之後
我真的超認真在玩,早也玩晚也玩
我老公也玩,小孩偶爾拿到手機也玩,根本全家都在玩!
玩到腰酸背痛手還是可以飛快地消除tsum
抽角色扭蛋、累積金幣、課金買紅寶石
收集了各式各樣的角色,再把好幾個角色練到滿等
一直玩到今年年中,足足玩了五六年之久!!!
連我們工作室的小幫手,也每個人都在玩
根本超瘋!
而當年推坑我的小比早不知到民國幾年就沒在玩了XD
.
POKEMON GO也是啊!
瘋的時候早上載小孩去上課後就一個人騎車去抓寶
大眾廟就去了好幾回,哪裡有稀有怪哪裡去
各個社群日、活動日絕不錯過,台北、台中有活動我都衝
課金什麼的不在話下當然都是有花錢😂
還買了隨時可以抓寶轉補給站的寶貝蛋
出門一定換好電池充飽電
回家還要用搖步器讓手機自己走路累積哩數
出國不忘記打道館抓稀有怪、抓到旅伴要拉著我走
加入臉書社團新增朋友
為了累積交換寶可夢的里程,還只收國外帳號友人的禮物
從2016年開放下載之後也這樣瘋玩了四年
.
而這兩個手機遊戲,就在我打開動森之後
一秒被我拋到腦後完全沒有再開過
我五月底動森開島後被友人與堂弟各贊助了一百萬
從此開啟大頭菜致富模式,快速還光貸款
每天瘋狂釣魚、跟島民互動、種樹養花、打氣球做DIY
魚上鉤的時候大概憑JOY-CON震動的程度就可以猜出是什麼魚
準確度有九成以上,釣魚幾乎不失手每桿必中
還被老公小孩叫魚王
週末本來都要睡到中午,會為了早上起床買大頭菜而定鬧鐘
買了大頭菜之後每天關注商店的菜價,也是早上就起床看
看完還要進群組問有沒有好價,有的話就趕快飛去朋友家賣菜
沒有的話才會倒頭繼續睡
動森上辦的活動也絕不缺席,刷機票換美術品、藝術品
釣魚大賽、捕蟲大賽、萬聖節活動都玩好玩滿
俞斯廷、龍克斯來的時候還會出島去釣看看有沒有大魚或稀有蟲
誰家有妹妹就飛去摸,上網交換DIY方程式
因為倉庫空間嚴重不足,除了玩自己的帳號
還幫老公開了一個帳號來放東西
加上兩個小孩自己的帳號,有時候一天會玩到四個帳號
不可謂不瘋(大笑)
.
11月開始社團週年慶,對於上架,也是沈迷的XD
沒完沒了,沒日沒夜,上架找貨力大爆發
看到什麼好東西都想推薦分享給社友
倉庫黑洞裡也一直源源不斷地提供現貨讓我上架
電動什麼的都被擺一邊去了
上架到社友大呼吃不消社長快停手放過我的荷包
事後採買也是如痴如狂,刷爆N張卡
.
某人曾對我這種沈迷且癡狂的行為感到無法理解
反正最後都是不會再玩,現在這樣沈迷到底是為什麼?
前幾個月都不上架現在不睡覺一直上架到底是為什麼?
可否過點平衡的日子啊?
.
哎,當然是為了開心和滿足啊!
雖然最後總一天不會再玩這個遊戲
但現在認真投入的心情與開心興奮的感覺是不會消失的
就跟吃東西一樣,難道因為知道食物最後都會變成oo 所以一開始吃oo就好了嗎?(消音&亂舉例)
.
.
大家有沒有沈迷過什麼呀?來跟我聊聊吧^^
.
.
#12月每日發文_04
#補缺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