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技部國際期刊排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科技部國際期刊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科技部國際期刊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科技部國際期刊排名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陳良基的創新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長期深耕,贏得尊敬! 科技部「生醫科學雜誌」於1994年創刊,是台灣生醫科學領域第一本由台灣人擔任主編的國際性英文學術期刊。今年邁入25年,並在同類型的國際期刊排名第20名,非常不簡單!感謝歷屆主編和編輯群的費心經營,更感謝所有的投稿著作人,有好的水準,才能有好名聲! 生醫科學雜誌創刊25年 國...

  • 科技部國際期刊排名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05 07:04:35
    有 142 人按讚

    長期深耕,贏得尊敬!

    科技部「生醫科學雜誌」於1994年創刊,是台灣生醫科學領域第一本由台灣人擔任主編的國際性英文學術期刊。今年邁入25年,並在同類型的國際期刊排名第20名,非常不簡單!感謝歷屆主編和編輯群的費心經營,更感謝所有的投稿著作人,有好的水準,才能有好名聲!

    生醫科學雜誌創刊25年 國際排名大躍進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1912040102.aspx

  • 科技部國際期刊排名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21 11:30:00
    有 52 人按讚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蘇國棟教授: 單透鏡仿生複眼光學鏡頭之研製】
     
    透鏡成像為人類科技中,至為重要且應用在許多領域。為確保成像品質,光學成像系統透鏡模組於實際製作過程中,必須滿足與標定值相偏差的極限容許量,亦即滿足國際公差規範所制定之設計容忍度。

    傳統的成像系統, 例如手機相機, 乃採取疊加多個透鏡來提升攝像品質,然而多透鏡系統之設計方式於實際生產時,必須考量各透鏡彼此間之偏移狀態,以利滿足公差規範。理論上,透鏡數越多成像品質越高,但也意味有著更多的透鏡需滿足公差所訂規之允許變動量。故此,於實際生產過程中,更多的透鏡將造成公差規範更難以滿足,為了精確地擺設透鏡,勢必增加更高的製作成本。

    為解決此一棘手的問題,微光學實驗室 蘇國棟教授所領導之光學系統設計團隊創新研發單透鏡成像系統。此一成像系統乃是基於人眼以及由生物啟發之多焦距人工複眼原理,所製作出之光學結構。人工複眼乃是類似於昆蟲複眼之曲面六邊形微透鏡陣列,當中的每個人造小眼排列成圓弧形陣列,並以小角度接受正向入射光來調整其焦距,此舉有助於本研究實現具有廣視野且結構緊湊之薄型化相機模組。並因系統中僅存在單一透鏡,故無須考量多透鏡彼此間之偏移情況,而使公差規範更容易滿足,如此得以降低製作成本。

    由於半球型透鏡具有廣視角、無慧差等優異特性,故此本研究採用半球型透鏡作為光學系統中仿人眼之主透鏡設計。然而半球型透鏡存在場曲像差,以至於光學系統若僅使用半球型透鏡將無法得到較佳的成像品質。為解決此一難題,研究團隊特別引入微透鏡陣列製程技術,使得半球型透鏡表面得以結合曲面型微透鏡陣列。其中的每顆微透鏡,乃利用噴墨技術滴出溶液至基板後再經翻模而成。各顆微透鏡之曲率半徑可藉由控制溶液滴數來進行調變,因此微透鏡之焦距可藉由調控溶液滴數而獲得改變。不同位置之微透鏡負責調整其存在位置所接收到之入射光場聚焦點,用以校正光學聚焦平面。如此僅需單一透鏡片,即可達成薄型化相機鏡頭。

    本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高影響指數之光學和光電子學領域SCI期刊Optica。 研究經費感謝臺灣科技部「數位經濟前瞻技術研發與應用專案計畫」的支持。 [W.-L. Liang, J.-G. Pan, and G.-D. J. Su, “One-lens camera using a biologically-based artificial compound eye with multiple focal lengths,” Optica, Volume 6, Issue 3, 326-334 (2019). DOI: 10.1364/OPTICA.6.000326 (https://www.osapublishing.org/optica/abstract.cfm…)]

    關於Optica:
    為一基於學術研究結果應公開大眾取閱的精神,而採用開放取用期刊出版模式之光學和光電子學領域SCI期刊,其影響指數於OSA Publishing美國光學學會出版物(係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和光子學信息同行評審集合)中排名第二。

    #NTU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蘇國棟
    #Optica

  • 科技部國際期刊排名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9-20 16:35:28
    有 45 人按讚


    【賀! 環工所駱尚廉教授及機械系陳炳煇教授獲105學年宗倬章先生講座】

    105學年度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宗倬章先生講座」
    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為提升本校工學院各類工程領域水準,特設立「宗倬章先生講座」,以獎勵學術地位崇高或產學合作績效卓著之教授,本學年度臺大獲獎人為環工所駱尚廉教授及機械系陳炳煇教授。

    駱尚廉教授從事學術研究已40年,在水源水質處理、含氯及全氟辛酸有機物降解、廢水及污泥處理、微波裂解生質廢棄物等技術開拓、理論探析及應用研究上已有許多兼具學術創新與工程應用之重要成果。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已逾三百篇,有125篇為領域排名前15%之傑出期刊論文,2篇為高被引用論文,獲得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四次傑出研究獎、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章、中國工程師學會三次工程論文獎、環境工程學會六次論文獎、土木水利、下水道及水資源學會論文獎、三次IWA最佳海報論文獎、教育部特優教師獎兩次、臺大傑出教學獎、臺大優良教學獎、江丙坤傑出兩岸文化交流貢獻獎座、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章、臺大終身職特聘教授、徐有庠基金會綠色科技獎座、東元基金會機械/能源/環境科技類東元獎、國際水協會傑出會士(IWA Distinguished Fellow)、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ASCE Fellow)、美國環境與水資源學會會士(EWRI Fellow)、國際環境化學學會會士(ICCE Fellow)、中國土木水利學會會士(CICHE Fellow)、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會士等。

    在工程應用方面,駱教授協助解決高濁度原水處理、土壤污染復育、重金屬污泥安定化與回收、類神經網路實控系統、永續評量指標、水污費建制、污染底泥風險評估及金門水資源與水質改善等環工實務問題,獲得22項專利,共有16項技術移轉,其中「活性污泥與生物接觸曝氣法合併系統」已技轉應用於基隆市天外天垃圾掩埋場廢水廠等15件工程,產值總額已達二億三千三百萬元。擔任國際水協會(IWA)理事、亞太地區(ASPIRE)主席,及擔任水資源類SCI排名第一的期刊(Water Research)副編輯與其他五項國際期刊編輯委員;擔任行政院永續會、科技部、經濟部標準局、工程會及環保署等委員。獲得自來水協會卓越功勛獎章、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章、環境工程學會工程獎章、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傑出水資源成就獎章、環保署一等功勛獎章、經濟部標準化成就獎章、內政部下水道建設卓越成就獎章,並獲美國水資源工程師學院獎章(D.WRE)、美國環境工程師學院獎章(BCEEM)。

    陳炳煇教授在臺大機械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機械博士學位後就返國服務,應聘於臺大機械系,先後擔任臺大機械系副主任與主任,目前兼任工學院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在擔任教職以後,共發表一百四十三篇以上的期刊論文,其中118篇發表於SCI收錄的期刊內,還發表一百多篇國內外會議論文,兩本專書,並獲得十項國內外專利,也為國內外三十多個學術期刊審查學術論文,所發表的論文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內,共被引用超過千次以上。也曾分別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ASME會士,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與科技部特聘研究員獎項。

    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外,也希望能將研究成果技轉給國內公司,提升國內廠商的產品價值,並透過新的營運模式能增加合作廠商的產值。所合作的公司包括旺宏電子、中華汽車、華碩電腦、普生公司、奇鋐公司、基亞、瑞基、駿達、超眾、與銀鴻公司,所開發的產品橫跨新型記憶體、汽車零組件、CPU散熱技術、LED照明、卡片型顯示器、金屬線表面改植、與核酸試劑檢測平台。也曾經應國內上櫃公司台龍電子之邀請,擔任該公司的獨立董事,為公司的新產品開發提供意見。在過去10年間,分別擔任經濟部工業局所主導的薪傳案、研貸案、與產業自動化計畫案、經濟部能源局的補助計畫案、與行政院部會署科技計畫等的審查委員、和國科會「科學園區審議委員會」、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直接保證審議委員會」、與經濟部技術處「SBIR」等委員會的委員或召委。除了對產業界盡一份心力外,也曾擔任國科會應科小組航太學門與工程處熱流暨能源學門召集人,規劃航太國防科技、熱流、與能源的重點研究方向。

    同時為提昇產學合作的效益,尋求傑出的學界團隊給予獎勵,讓其研發成果可有效的技轉給業界,或成立新創公司,乃應施振榮董事長之邀擔任宏碁基金會所舉辦的龍騰微笑競賽評審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後來也協助國科會朱敬一前主委規劃推動創新創業激勵方案(FITI),並擔任評審委員會總召至今。過去三年擔任台大嚴慶齡工業中心主任,也積極培養團隊,籌畫成立兩家新創公司。

    早期主要是投入基礎熱傳研發,但缺乏業界應用,到後來有感於要開發對業界有用的產品,因此近年來轉而跨領域的整合應用。過去的研究主要著重在六個不同領域,分別為生物分子(DNA或蛋白質)感測平台的研發、感測器的開發、奈米流體的應用、散熱技術、微奈米結構的流力與熱傳、與微流道晶片實驗室等。

    基金會每年提供至多二個名額,每位獎金新臺幣四十萬元;講座任期一年,期滿可再重新接受推薦或評選;曾獲二屆講座者,即成為終生榮譽,不再接受推薦或評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