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技與社會sts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科技與社會sts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科技與社會sts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科技與社會sts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芭樂人類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住在哪一個星球? 2020臺北雙年展,11月21日在北美館,有點隆重,也有點低調的開幕。主要策展人之一Bruno Latour是享有國際盛名的人類學家,也是科技與社會研究(小名STS)取徑的主要開拓者。近年因為對於全球氣候危機和人類世課題的關切,意外地跨進藝術策展領域。這次雙年展核心概念,「你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52的網紅鄭麗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鄭麗君指出,近日有超過兩百位學者連署表示開放電信業發生之資安疑慮與風險,在資安會報中,對中國投資第二類電信事業並未有衝擊影響評估、沒有管理因應辦法、也沒有內控法規,身為資安會報召集人的張部長應該向立法院提出報告。 另外,鄭麗君提出,「STS」也就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

  • 科技與社會sts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07 12:10:45
    有 144 人按讚

    你住在哪一個星球?

    2020臺北雙年展,11月21日在北美館,有點隆重,也有點低調的開幕。主要策展人之一Bruno Latour是享有國際盛名的人類學家,也是科技與社會研究(小名STS)取徑的主要開拓者。近年因為對於全球氣候危機和人類世課題的關切,意外地跨進藝術策展領域。這次雙年展核心概念,「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意在提醒人類:我們其實沒有共享一個地球,而是分別以不同的認知及其衍生的習性和選擇,生活在彼此差異巨大的數個星球上。更重要的是,星際大戰早已開打,居住在不同星球的住民,卻以為和平是現狀。

    這週的芭樂文,是經常檢查研討會主辦單位是否使用免洗餐具的環保羅老師,在雙年展開幕主題論壇上,對Bruno提出策展概念回應及提問的文字紀錄整理。環保羅呼應Bruno老師以人類學視野,翻新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多重意涵,適時地把在國際政治局勢討論中經常被抽象化的「地緣」的實質性,放回全球氣候政體的關注焦點。但是,Bruno大量引用的Carl Schmitt戰爭論,則令他十分不安。在這場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的新外交碰撞中,究竟能否達成共識?而在雙方眼中,作為傳統和嶄新戰爭型態匯聚點,又同時身處極端氣候變遷前線的台灣,究竟能否在強權環伺下,與世界協商出一條和平之路?

    【環保羅工商服務時間】
    在這全球疫情爆發的時節,臺北雙年展是全球近20個國際雙年展之中,仍然如期舉行的幸運兒。讀畢文章,也記得去北美館實地走訪喔~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47

  • 科技與社會sts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01 14:37:09
    有 11 人按讚

    【認真讀】#地方如何動不起來 | 科學知識如何與常民知識、環境感知進行互動
    .
    經過一年的田野調查,筆者發現六輕環境爭議不只是單純的「#經濟發展 vs.#環境保護」二元對立,關鍵在於看似中立客觀的科學知識如何被不同行動者進行各種生產與詮釋,進而影響了地方居民的觀感。其決定採取科技與社會研究 (STS) 的分析視角,結合人文地理學界對於信任 (trust) 的討論,探究在地方獨特的社會與政治脈絡當中,科學知識如何與居民長期生活所得來的常民知識和環境感知進行互動。
    .
    面對環團的污染指控,六輕使用形式上中立客觀的政府數據和學術研究作為對抗性論述,營造出尚未定論的科學爭議狀態。並透過同樣具備科學可信度的免費健檢與衛教宣導,強調「個人」的生活習慣才是罹病的主因,污染來源與六輕無關,迴避了工業排放增加「群體」罹病「比率」的指控。
    .
    此外,六輕也投入大量資金用以改善工廠製程與加強環保措施,藉以宣傳廠方對於污染防制以及產業轉型的用心,同時也呈現出「儘管污染來源仍未確定,但企業依舊願意不計成本善盡社會責任」的積極態度。
    .
    另一方面,麥寮居民也以長期生活得來的身體經驗、環境感知、科學詮釋等「常民知識」,以及對於環團人格操守的不信任,質疑污染的嚴重性被過度地誇大。而在地員工也會透過工廠製程的專業知識與廠區內的親身體驗,反過頭來抨擊環團論述的不實誤導。
    .
    再加上上級政府在偏遠鄉村長期以來的執政失能,六輕的敦親睦鄰與建設回饋適時填補了政府退位的空缺。除了讓六輕能夠以施恩者而非污染源的形象普遍地進入麥寮人的日常生活中,更引發了居民對於上級政府「人前嚴格管制,人後手軟拿錢」雙面形象的強烈不滿,進而衍生出縣政府、學者、環團「為了向六輕勒索要錢,不惜扭曲科學事實」的操弄動機。

    |

    #好文
    #信任地理學

  • 科技與社會sts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5 08:59:42
    有 71 人按讚

    前言:接生者的性別
    傅大為在《亞細亞的新身體》中提到,在1950年代,即使是女婦產科醫師開業,也常常需要請產婆來幫忙。但是,她們與產婆的關係,與男醫師與產婆的關係,自然不同。正因為是女醫師---特別是女婦產科醫師太受歡迎、太忙,而接生之事也特別需要時間,所以更需要產婆的連繫與幫忙。在這層意義下,從日治到戰後,在結構上都發展緩慢的女婦產科醫師,不可能有一天取代產婆,但是男婦產科醫師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發展,隱隱指向了三、四十年後的取代[1]。台灣接生者自1972年以後,由助產士接生為主轉為醫師,助產專業因為停止發照與教育中斷,在生產場域漸漸消失,也因為婦產科醫師過往以男醫師為多數,女性的身體的照顧知識與技術,轉為由男性主導。
    幾年前週產期醫學會理事長在會訊上提到,「近年來每年加入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的醫學生只有20多位,80%以上都是女性,除了對產科興趣缺缺以外,結婚之後更是不可能做產科,所以產科醫師面臨嚴重的斷層問題[2]。」對於「女醫師」的性別刻板印象,從住院醫師時期就常聽到一些較父權的說法,在當今女醫師比例增加的趨勢中,應該要有所改變。我不認為女醫師對產科都興趣缺缺,也不能把產科醫師面臨嚴重斷層的問題,就這麼歸因到「80%以上都是女性」上頭。如果這個體制能給女醫師更多的空間與彈性,女醫師對產科應該有相當的熱誠,尤其在她們生過小孩,且有生產的身體經驗之後。
    在《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一書中,Londa Schiebinger討論科學社群中的女性時,提到十七與十八世紀的科學革命,出現限制女性參與科學的現代體制與意識形態。科學機構(如大學、學院與企業)的結構,被塑造成預期科學家是男性,而且家裡有一位妻子負責照料他與他的家庭。順利的工作發展,仰賴的是妻子們的默默付出,她們負責料理全職丈夫的衣物與生活起居,提供井然有序的家,並且隨時協助男性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隨著科學逐漸專業化,想要追求科學生涯的女性有兩個選擇。她們可以試圖和男人一樣,到大學上課並領取證書—但如我們所知,這些嘗試在20世紀的轉向之前都沒有成功。或者,她們可以繼續待在成為私領域的家庭中,擔任科學家丈夫或兄弟的助手,但她們的貢獻也將越來越難被看見[3]。
    來到21世紀的台灣,體制雖已漸漸在改善,但對於女醫師仍然不利。圖一是從2003年,我考取婦產科專科醫師那年開始,依性別區分的專科醫師人數統計,在之前都是男性遠多於女性。因為常要面對醫療糾紛,勞動條件不佳,當年醫師從內、外、婦、兒四大科出走,開始有「四大皆空」的提醒與呼籲。從統計上來看,女醫師通過專科醫師考試的人數十多年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動,變動的是男醫師的出走,而拉高了女醫師的比例。《生產救濟事故條例》於2015年公布實施,大幅降低了婦產科醫師執業的訴訟,住院醫師申請人數開始有起色,呈現在2019年的專科醫師人數陡升(住院醫師訓練四年後考專科醫師國家考試),人數回升之後,性別比例翻轉了!比較特別的一年是因為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制度)從2011年實施的關係,那年的容額只有35名,呈現了2005年人數大減,男性突然多於女性的一年。
    2003年我在醫學中心擔任第四年住院醫師,生了第一胎,不受勞基法保障的醫師,沒有產假、育嬰假,對於理想「母職」的發揮很不利,所以選擇從大醫院離開,到診所工作。有過生產經驗之後,看待生產的方式不同了,雖然還是在「西式產科學」的典範裡,我覺得這時期察覺到了些「異常現象」。開始調整一些在住院醫師時期學到的生產技巧,也在一次次接生經驗中學習[4]。
    2007年生第二胎坐完月子時,前輩醫師分享「生產改革聯盟」舉辦「二十一世紀台灣媽媽的生產夢想」徵文比賽,我以《婦產科醫師?媽媽!》為題參加了比賽,分享兩胎生產的經驗,得到優選。那次比賽獎品有《亞細亞的新身體》與《科技渴望社會》兩本書,我第一次知道有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這門學科,也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反思一直以來受的醫學訓練,與實際的生產經驗,會有怎樣的斷裂與落差。2012年考上了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開啟了人文社會學科的訓練,也在2015年畢業之後,開始了STS式的生產技術改革實作。

    1.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臺北,群學,2005。
    2. 王宇林、陳治平:台灣週產期醫學會會訊,2013201期。
    3. Londa Schiebinger著,柯昀青譯: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
    4. 陳鈺萍:產科教科書中的「自然生產」:「生產技術」成為女性科技研究的可能性。助產雜誌2014;56:23-32。

    台灣醫學Formosan J Med 2020;24:305-13
    =============================
    2015年陪伴好友居家生產與接生,是阿萍醫師做溫柔生產的起點。
    這五年來,從成立好孕工作室做產前教育,到成立台北市目前唯一的助產所,到協和婦女醫院建立起完整助產師與醫師共同照護模式。好孕團隊仍然繼續前進,尋求讓生產更美好的各種可能性。
    兩天四堂課,是這四年來的總整理。思考模式的轉換、創業的歷程、接生技術的典範轉移、兩百多個新家庭用充滿愛與美的方式誕生,都將與大家細細分享,邀請大家來參與。
    ******************************************************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YlLbRa
    活動網址:https://reurl.cc/RdApL6

    報名人數:每堂課40人額滿
    ***四堂皆報名者,享有名額優先權***

    協辦單位:高雄 芒果咖秋
    上課地址: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400號(左營孔子廟內)

  • 科技與社會sts 在 鄭麗君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4-04-09 18:50:43

    鄭麗君指出,近日有超過兩百位學者連署表示開放電信業發生之資安疑慮與風險,在資安會報中,對中國投資第二類電信事業並未有衝擊影響評估、沒有管理因應辦法、也沒有內控法規,身為資安會報召集人的張部長應該向立法院提出報告。
    另外,鄭麗君提出,「STS」也就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是研究科技與社會相互影響的新興領域,近年在清華大學與陽明大學等學校帶領下,STS研究已在台灣扎根,並成立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鄭麗君認為,科技部不論是宣傳與研究,都可引用STS的精神與方式,將更有深度,期待張部長盡快啟動。
    最後,歐盟第八期科學研究計畫「地平線2020」,將執行至西元2020年,經費高達770億歐元,為全球最大科研計畫;鄭麗君認為科技部可將此做為借鏡:蒐集相關資料尋找我國機構參與國際學術合作的可能、從該計畫中找出科研方向的最新趨勢、以及學習先進國家之科研創新機制,「地平線2020」提供科技部一個全新完善的合作與學習機會,應善加學習運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