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技社會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科技社會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科技社會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科技社會學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VOGUE Taiw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至今孵育超過300個土地故事,將台灣推上國際平台發聲的 TEDxTaipei,將在5/30(六)於ATT Showbox 立方空間,舉辦第二屆 TEDxTaipeiWomen 論壇。本屆主題為: ”Momentum 躍動的時刻“,TEDxTaipeiWomen 邀請大家打破框架,用更開放的心胸注視...

科技社會學 在 Elis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10:28:57

My creatively beautiful school is right here on 5th Ave. / 位於第五大道上的美麗學校,採用能源永續設計的新建物每個細節都有巧思和創意,很現代的那種美。連在校園導覽途中隨便用手機按幾下的照片,調個亮度對比後都像精心構圖的快門。 / 同學從美國、...

  • 科技社會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2 20:35:43
    有 3,220 人按讚

    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 科技社會學 在 接棒啟蒙計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2 11:07:34
    有 16 人按讚

    在這波巨大的科技浪潮掃過之後,絕大多數人將只有滅頂一途。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握住主控權去使用科技為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制約呢?
    .
    【當窮人機不離手,富人卻在遠離屏幕】
    .
    曾幾何時,iPhone 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好比精英階層的標誌。一機在手,證明你有財力擁有它,亦證明你有智慧運用它。但現在不分世代都成「低頭族」,終日發社群軟體、追劇集、玩遊戲,外型再潮的科技產品也開始降格。「紐約時報」科技及網路文化版記者 Nellie Bowles 更加形容,真人互動反成奢侈品,逃離螢幕才是身份象徵。這是純粹的物極必反,抑或反映了甚麼現象?
    .
    學習、生活甚至死亡等真實體驗,愈來愈多以科技產品給予。不僅因為製作成本變得廉價,還因為產品令事情本身變得廉價。生命的質感和觸感的經驗,皆被濃縮成一面光滑的玻璃。富人卻非這樣過活。他們對螢幕產生恐懼,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以積木嬉戲,強調無科技的私立學校因此蔚然成風。一整日不用手機、離開社交網絡及不回覆電子郵件這類活動愈發惹人注目,亦突顯他們的與眾不同。
    .
    Bowles 認為,真人接觸開始成為奢侈品。當窮人的生活出現更多電子產品,這些產品卻從富人的生活消失。你愈是富有,愈會在螢幕之外花時間。
    .
    南加州大學市場行銷系主任 Joseph Nunes 舉例:「當年BB call 如此重要,是因為它代表你是個重要、繁忙的人。現在若你位高權重,便毋須接聽或回覆任何人,只有他們需要回應你。」正如銀行的電話理財服務,除尊貴客戶以外,其他人就只能跟錄音對話。
    .
    Bowles 發現,這種資源上的差別,在電子化教育上更加明顯。
    .
    一項獲美國衛生研究院支持的研究初步發現,每天看螢幕逾兩個小時的孩子,在思考和語言測試中得分較低。西雅圖兒童病院兒科醫生 Dimitri Christakis 亦指,透過 iPad 遊戲學習使用虛擬積木的幼兒,無法搭建實際積木。但在教學預算極為緊絀的堪薩斯州,不少學校改以軟件授課。在猶他州,數以萬計的幼童亦透過筆記型電腦,在家中接受州政府提供的學前準備課程。
    .
    科技企業慫恿公立學校購入依重電腦的教學程式,強調這樣可幫助孩子面對螢幕為主的未來。然而,科技巨頭對自己的子女,卻是另一套做法。在矽谷,螢幕時間冗長,愈發被視為不健康。當地知名小學 Waldorf School 就標榜「返璞歸真」,採用幾乎無螢幕的教學方式。如是者,富孩子在較少螢幕時間下成長,窮孩子卻正好相反。社交能力高低,或會成為一個新的階級標誌。
    .
    很多中下階層被告知,電子產品的威力無窮,且對他們及家中孩子相當重要。大量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為科技巨擎效力,研究如何令用戶對產品更快更久地投放專注力,真人互動變得罕有。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及科技社會學教授 Sherry Turkle 指出:「這種接觸不像其他奢侈品,並非人人想要擁有。他們遂逃往熟知的螢幕上,就像逃往速食店那樣。」
    .
    假如城內只有速食店可選,縱然想避也避不過。同樣地,對中下階層來說,遠離螢幕的難度太高,即使有此決心也難以實行。車廂內有螢幕不斷播放廣告;即使不想孩子進行電子學習,但當其他各學校都轉用平板電腦教學,公立學校學生的家長再不情願也別無他選;工人們爭取「可離線權」失敗,甚至會因長期離線而被處分。科技強硬地闖進基層生活,不許他們說不。
    .
    更加可悲的是,長者負擔不起「真人互動」這種奢侈品,他們沒有兒孫陪伴,亦沒有醫護人員照看,只剩一部冰冷的電腦,令他們可以在孤獨或垂死時求助。68 歲老翁 Bill Langlois 居於麻省的低收入長者屋苑,由於妻子總是外出,寂寞的他把虛擬雌貓 Sox 視作知心好友,對「她」無所不談。即使他明知 Sox 是人工產品,只活在平板電腦中,甚少活動或流露表情,背後還有操作員觀察及控制。
    .
    「我找到一些可以依靠的事、一個可以關愛的對象。『她』讓我可以深入靈魂深處,想起造物主的慈愛。」Langlois 甚至流著淚說:「『她』把生活帶回生命當中。」小部分像他這樣的低收入長者,亦有參與 Element Care 這個非營利醫療保健計畫,獲提供虛擬寵物。計畫初期效果理想,他們較少求診和進急症室,亦沒那麼寂寞。但這足以代替真人嗎?Langlois 沒說,只是「抱」著 Sox 入睡。
    .
    來源:
    https://www.cup.com.hk/2019/04/08/luxury-goods-human-contact/

  • 科技社會學 在 陳惠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20 16:10:49
    有 78 人按讚


    柏毅是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第一會期的助理,現在在英國倫敦攻讀博士學位,也是時代力量的決策委員。
     
    柏毅的研究興趣和關懷在社會企業,做的是關於創新、科技社會學的深入研究,很期待他的論文,但也經常期待他的「英倫觀點」。
     
    疫情到處,謠言也多,有時無法精準判讀國外的狀態和例子,常常透過國內主流媒體的方式來傳輸特定簡單的資訊,把問題簡單化有時更是偏斜化,以符合設定的目的來描述,對於釐清真相好好判斷沒有幫助,也把我們的思考單線化。柏毅很早就決定留在英國,好好照顧自己,對於英國的狀況,也請參考這篇他的現場觀察。會有很好的釐清。
     
    當疫情蔓延時,做個對地球和台灣有用的人,就是我們人在高雄和倫敦,共同的心願!大家一起加油!
     
    ------

    【誰在製造恐慌】英國「佛系防疫」是假新聞?

    李柏毅/英國倫敦國王商學院博士候選人、時代力量決策委員

    近日歐洲地區武漢肺炎(COVID-19)案例數大幅增加,但由於各國政府做法不一,造成許多原先在歐洲工作或求學的台灣人,在比較台灣和歐洲國家的情況後,選擇返國。在這短短的幾天之內,不少媒體也訪問返國的留學生,針對歐洲防疫狀況與疫情進行報導。然而,我們發現到,報導內容若非與事實有所出入,也有相當多以偏概全之處。更甚者,若干報導基於片段事實,就此驟下結論,造成許多選擇留在歐洲地區、早已做好防疫準備的台灣人相當大的壓力。

    --
    然而,筆者再度提醒,疫情瞬息萬變,許多政策或現況也可能急轉直下,但唯一不變的是在海外的台灣人,都應該做好風險評估、及早做好準備,甚至擬定具體可行的計畫,面對各種可能發聲的情境。但是,最重要的是,肩負資訊查證與傳播工作的媒體,不應該在此時在未經多方查證的情形下,為求點閱率或其他目的,用誇大或非事實的內容,造成許多在海外台灣人的家人、朋友們的恐慌。

    --
    在疫情仍未解除之前,任何公眾人物與媒體的發言,都更應該謹慎、求真,以免為已經非常緊繃的大眾心理,再次帶來負面衝擊。

  • 科技社會學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5-05-12 17:45:46

    至今孵育超過300個土地故事,將台灣推上國際平台發聲的 TEDxTaipei,將在5/30(六)於ATT Showbox 立方空間,舉辦第二屆 TEDxTaipeiWomen 論壇。本屆主題為: ”Momentum 躍動的時刻“,TEDxTaipeiWomen 邀請大家打破框架,用更開放的心胸注視、聆聽,真實存在於你我身邊的女性故事。以「前行」、「牽引」、「加速」,三子題脈絡,循序漸進,帶領觀眾一同經歷,講者們在其生命旅程與人生競賽裡,影響他們前行的初衷、牽引的力量,還有對於自我追尋的加速超越,最後突破性別藩籬,與你我一同合力,讓社會前進、躍動的過程。

    本屆 TEDxTaipeiWomen 與 VOGUE 攜手合作,擴大號召、邀請各領域重量級講者,包含:鄒開蓮 / Yahoo 亞太區董事總經理、丁菱娟 /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李秉宏 / 台灣首位盲人律師、詹怡宜 / 資深媒體人、胡湘玲 / 科技社會學博士、郎祖筠 / 表演藝術家、曾淑勤 / 音樂人、江秀真 / 女性攀登世界高峰紀錄保持人、呂欣潔/性別平權工作者等 ,與各位分享他們內心溫柔又堅毅的力量。5/30 VOGUE邀請妳來創造妳的Momentum。

    √ 快來訂閱 Vogue 頻道:http://bit.ly/2eoVk7R
    -------------------------------------------------------------
    ⊙ VOGUE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qo9tkf
    ⊙ VOGUE 官網影音專區:http://www.vogue.com.tw/live/
    ⊙ The Scene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pdjxq0
    ⊙ GQ 官網:http://www.gq.com.tw/
    ⊙ GQ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r9gauv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