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學符號p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科學符號p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科學符號p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科學符號p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20的網紅Daphne L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先前的課堂上,我曾提到過摩登體可以使用沾水筆、科學毛筆、粗字原子筆和鉛筆書寫,其中我認為最適合新手隨時隨地練習的就是鉛筆了。 鉛筆比其他工具更好控制、能維持髮絲線的線條穩定、能隨時修改字體樣式,如果寫出了滿意的練習稿,還能用其他工具加上墨線完稿。 影片中使用的是北星大人的鉛筆2mm,你使用其他品...

  • 科學符號p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22:57:27
    有 84 人按讚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Philip Steinberg及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地理及地球科學學系學系學者 Kimberley Peters發佈有關「海洋本體論」的學術文章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文章帶領我們離開以人類為中心、以陸地為主的視野,由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重新認識海洋的運動(motion)、流動性(fluidity)、深度(depth)、容量(volume)以及隨性(randomness)等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從海洋本身出發,去問海洋是甚麼?

    這正好回應,現時海洋簡單地被視為可被「填平」的空間,將海洋中的特性視如無物,亦不清楚陸地與海洋規劃的分別,有時甚至連填海物料也不太清楚是什麼。這種思維正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空間想像,讓我們應對「明日大嶼」等填海計劃時亦顯得乏力。

    文中一開頭引用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 於”The Nomos of the Earth” 一文中,認為海洋並沒有特性,除了海浪就只有海浪(The sea has no character, ...... On the waves there is nothing but waves)。撇開當代有關海洋符號學以及地緣政治學的學術理解,這種扁平化的海洋想像亦會引伸出一套「土地規劃」視覺,將海洋像陸地領土一樣切割、分配及加工建設,人為置入式改造海洋。最近的龍尾「海膽黑沙灘」為例,正好凸顯這種「暴力」人工改海的潛在災難,忽視吐露港一帶的水質評估、海灘選址的海水對流動向、以及鄰近具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等等以海洋為整體的規劃考量。

    海洋既非空無一物,那我們應如何定義海洋?作者認為,海洋除了充滿各樣的生物,作為一個流動的世界,地方(place)永遠正在形成,更是一個權力關係投射、通過及圍繞的空間(a world of fluidities where place is forever in formation and where power is simultaneously projected on, through, in, and about space)。可見,陸地平面的、可理解的、有確立邊界的特性幾乎與海洋完全相反。海洋為本的思考除了海洋本質上跟陸地不同,亦會影響如何認知海洋中的物質與非物質互動。相信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才能找尋與陸上視覺以外海洋規劃新出路。

    要理解何謂流動(fluidity)的海洋,除了要閱讀今次推薦文章外,亦推薦透過呈現海洋生態的紀錄片,作為理解海洋流動且多變的特質的方法,除了講述正在消失的粉紅色「魚頭」的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外,近日最新一套關於香港海洋聲音的《聲之海Sea of noise》,亦呈現香港海洋作為一個不斷有各種不同聲音流動混雜的空間。

    紀錄片中呈現,聲音在海洋裏傳播的速度為在陸地上的五倍,傳播的距離也比在陸地上遠得多。原來對於倚靠聲音作溝通媒介的海洋生物而言,海洋工程的影響下,置身海洋中就如長期在工地裏生活,噪音大大影響牠們探索環境、與同伴溝通、甚至覓食。再反思香港近年在海上的基建,為補償三跑工程對白海豚生境作出的破壞而設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竟選址在三跑項目旁邊,該海城一直受高速船影響,鄰近又不斷有工程進行,成立這個名義上的海岸公園,其成效不足可想而知,嘗試滿足的,可能只是反對三跑的民意。

    放眼未來,不斷上馬的大型填海項目明日大嶼、海洋旅遊化等海洋產業,以規劃土地的眼光去規劃海洋,除了對環境做成不可彌補的破壞,更甚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豐富想像。因而,要尋求現時香港海洋規劃的新出路,第一步先要理解陸地與海洋的巨大差異:海洋既沒有如陸地般有意義的邊界,亦是個擁有不同流動性與特質的空間。輕率將陸地城市發展的思維貿然在放在海中心,或許會出現「蝴蝶效應」,招致意想像不到的災難。

    #圖片由研究員Kristy提供
    #研究員潛水訓身演出
    #bewatermyfriend
    #海洋規劃新出路
    #研究閱讀

    Reference

    Steinberg, P., & Peters, K. (2015).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2), 247–264.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 科學符號p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1:07:32
    有 14 人按讚

    【抽獎】免費塔羅牌占卜一次
    【結束時間】8月6日
    【公佈時間】8月7日
    【名額】3位幸運兒
    【抽獎資格】IG貼文留言(我要免費占卜)➕標註@5位好友➕追蹤點讚➕分享
    【資深占卜師】薰詩奈
    【抽中者】請私訊我IG:nv520588
    【ig】https://www.instagram.com/p/CSDm0NJBlDl/?utm_medium=copy_link
    【關於塔羅牌】塔羅牌(英語:Tarot),是一套從15世紀中期於歐洲各地流傳的占卜卡片,例如:義大利塔羅牌(英語:Tarocchini)、法國塔羅牌及奧地利Königrufen(英語:Königrufen),許多至今仍然在使用[1]。在18世紀後期,一些塔羅牌開始透過閱讀塔羅牌(英語:Tarot card reading)和紙牌卜卦(英語:Cartomancy)的占卜而導致發展以此類為目的之神秘學說。
    維斯康蒂·斯福扎塔羅師(英語:Visconti-Sforza tarot deck)的紙牌背面圖案甲板上的「法杖女王」。歸因於15世紀的博尼法西奧·本博(Bonifacio Bembo)。
    塔羅牌裡面的各個元素、符號、以及象徵意義是源自公元前3世紀~14世紀中發展形成的,集合了多國神秘學、基督教、猶太教、埃及神話、星座、數字符號、象徵學等自成一格的嚴謹占卜體系,在各國廣為流傳,到了21世紀,全世界都可以找到塔羅牌的蹤影。塔羅牌雖有很廣泛的占卜和預測事物的用途,但在10~17世紀天主教占多數的歐洲,由於宗教保守氣氛和基督教系統禁止占卜,以至於塔羅牌逐漸放棄原本的占卜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擔任了紙牌遊戲的功能,直到最後蛻變為現在所常見的撲克牌。

    從18世紀後期開始,塔羅牌不僅使用歐洲的民間解讀方式,神秘主義者們把塔羅牌更加「科學化、規範化」,從原始民俗學形態的占卜進化為可以獨自發展出一套理論的神秘學占卜止,作為占卜使用的塔羅牌只能龜縮在秘密的團體之中,然而,在19世紀的英語國家中,因為民主制度和言論自由的發展塔羅牌遊戲開始逐漸盛行;在進入21世紀後,塔羅牌在非英語系國家的發展迅速(尤其是受到美國的影響),在英語系國家的塔羅牌轉變為全部用於占卜為目的,而且這個營銷模式迅速反過來傳回歐洲,在亞洲的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塔羅牌也成為一門非常受歡迎占卜術。
    #免費占卜
    #抽獎活動
    #塔羅牌占卜
    #占卜師薰詩奈

  • 科學符號p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4 08:08:01
    有 378 人按讚

    #微冷 #冷語言 PRIME PRIME

    某日某科宅忽然頓悟。為什麼數學符號加了一撇 A′ B′ x′ p′ f′(x) 要念成某某 prime?(在英國也念成某某 dash,且不在本文討論。)

    我們給讀者A一個答錯的機會。讀者A:「因為…喔喔喔,那個符號叫做 prime?所以兩撇念 prime prime,三撇念 prime prime prime。或者念作 double 或 triple prime 以此類推。」

    這個回答不錯,但不是最好ㄉ。在於其實等同於說「那是規定」而並沒回答到什麼。先提一事,雖然普通 ASCII 鍵盤上的符號有限,日常打字時經常是撇號(apostrophe, 用於字母省略如 don't)、右單引號和 prime 全部混同。不過其實專業排版應使用各自的符號。

    再從字彙來想,prime 會想到什麼?primate 靈長類,是來自於人類很自豪是最好的種族,所以自名/自鳴 prime,乃「第一」之意。英語說 prime real estate 表示該建案(物件)在精華地段炙手可熱,也是好棒棒的意思。這麼說,某機器生物名曰 Optimus Prime 也就類似「好棒棒」的意思XD。英文片語 In one's prime 的意思是正當盛年:表示那人正在他人生最健康、快樂、活躍、有產力的年華。

    再來些字吧:primitive, primordial, primeval 太古的原始的最早的。然後 prime 質數,「質」什麼?其實是取質數不可再分解,(在考慮乘法的時候)有種最原初的感覺。

    所以,欸等等,所以 f′ 的意思該不會也是「第一個 f」吧。一點都沒錯,而且 f′′ 原本的念法應該是 f second,f′′′ 應念 f tierce。就是【法文】的第一、第二、第三。

    四撇的 f′′′′ 又可寫作 f⁽⁴⁾ 或 fᶦᵛ 念作 f quatrième,表示第四個 f ——的導函數,也就是微分四次的意思。原來這套寫法出自於法國數學界的3L(就像流星花園有 F4,法國科學院也有 3L)中的大L拉格朗日,如圖中的這位長者。

    當我們把 f′ f′′ f′′′ f′′′′ 如圖這樣擺在一起時,心裡的小小格式塔神經元就亮了起來......給我等一下!難道說,拉格朗日其實不是在撇撇撇,而只是「在符號的右上角寫羅馬數字 I、II、III 」這樣嗎。

    * 我賭是,但我不是數學史家,有待強者的投入考據囉(還是說這其實是數學史家的常識就不得而知)。

    法國數學的輝煌在英語帝國制霸之前,因為如果按照牛頓流數法的記號,微分是在符號上方加點點點,但在此戰場,是歐洲的微積分記號系統勝出,一統了迷因池。

    當英語系國家閱讀發達的法文翻譯的數學教材和教學時,多半不會想到 prime, second, tierce,而就如讀者A那樣想當然耳覺得「應該是那一撇叫做 prime 吧」因而 prime prime prime 不完,產生了迷因的變種,aka 誤會惹 #不曉得誰規定的。後來在幾何方面,符號加個 prime 號用來代表由該符號導出的新的幾何物件,再導出新的就再加更多撇撇,以應對字母用完的困境 XD

    話說第一次公演叫做 premier 這個字是法語裡另外一個「第一」,英超足球聯賽就叫做 Premier League。Prime 和 Premier,是說有時候語言就會這樣,分裂出兩個相近的字,用法逐漸隨使用習慣而區分開來,無法互通,彷彿是迷因的 speciation 種化過程呢。←奇怪的感慨

    好啦,既然都多話至此,再加開冷知識車車 PUI PUI~

    你知道嗎?「分鐘」和「秒」其實也和這一串有關。

    minute 一字在變成分鐘之前原本是微小的意思(到現在如果念成 /maɪˈnjuːt/ 也還是微小的意思),之所以變成分鐘,來自中世紀拉丁語 pars minuta prima:「第一個」「微小」「部分」,也就是說,計時單位小時的第一次 60 等份細分。而秒 second 則是 pars minuta secunda 也就是第二次 60 等份,細分再細分。

    現在你知其所以然了。Stay safe and stay home. 我們下次見。
    by 科宅

    (顯然是用 powerpoint 做的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