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科學期刊論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科學期刊論文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科學期刊論文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isbpmtw (cisbpmtw)看板PhD標題[轉錄] 科學期刊大PK時間Fri May ...

科學期刊論文 在 Jerr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24 02:29:53

· 「為什麼我總覺得難過的回憶比較深刻且難忘?」 我開口問道。 我摯友是高材生,建中、清大生物醫學工程, 現在又準備去加州大學聖帝雅哥攻讀碩博士。 而鑒於他的背景, 我總是很欣賞他以很理性的觀點以及所學的事情, 分享我平常觸及不到的事物。 畢竟我好像被太多人說太感性了。(?) 他說道:「其實,真的有...



科學月刊
http://scimonth.blogspot.tw/2015/05/pk.html

科學期刊大PK
作者/俞震亞(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神經科學博士,專長為發育生物學,目前任教
於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

作者/王慈蔚(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神經科學博士,專長為神經發育,目前任教於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Science、Nature和Cell這些頂尖的科學期刊,但是它們到底好在哪裡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這些期刊的Impact Factor(IF)很高:Nature的IF是42.351,而
Cell的IF則是33.116。所謂IF,就是科學論文被其他科學論文引用的次數,越重要的論文
,被引用的次數就越多。想當然爾,所有的研究人員,都會希望自己的論文可以發表在高
IF的期刊。想要有高IF 論文發表,首先要瞭解科學論文審查的遊戲規則。

第一步,當然要有重要有趣的問題與實驗結果。將成果彙整、嚴謹且精確地寫成一篇圖文
並茂的科學論文後,就要開始過關斬將了!

這些科學論文的稿件,會先由科學期刊的編輯(editor)負責第一輪篩選。他們依據自己
的專業能力,判斷這些論文是否有創新性、重大發現,以及是否適合該期刊的領域。如果
過了編輯的第一關,他們會依據論文的領域,將之送給適合的2到3位審稿人(reviewer)
審查。這些審稿人是與該論文類似領域的研究人員,他們會嚴謹地檢視論文的實驗流程與
結果,判斷其結果的重要性與創新程度;同時找出缺點與該補做的實驗,並對於期刊是否
接受該論文做初步的判定。期刊的編輯會彙整審稿人的意見,判決這篇論文的命運,可能
的命運通常有以下三種:

一、期刊願意接受並發表這篇論文。
二、期刊不願意發表這篇論文。
三、請論文的作者們根據審稿人的意見,補做實驗以及改進論述。論文作者通常會從善如
流,把改善後的稿件送回給編輯。由編輯再一次判斷經過修改後的論文,是否已符合標準
,做出接受或拒絕刊登的決定。

如果期刊編輯的最終判決是拒絕發表這篇論文,作者就只好把論文送去下一個IF比較低的
科學期刊,再接再厲了!

這個行之有年的科學論文審查系統,是否有瑕疵與漏洞呢?當然有,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
揚的陳氏兄弟案件,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不過這不是本篇要討論的問題。

仔細檢視科學論文的審查過程,可以想想決定生殺大權的,到底是審稿人還是科學期刊的
編輯?在有些情況下,審稿人的意見舉足輕重;但是如果這篇稿件不是完美無缺到大家搶
著要,或是真的慘不忍睹,而是落在中間地帶,那麼刊登與否的決定,就是掌握在編輯的
手裡。更何況在第一關決定論文是否適合該期刊的領域,第二關決定要找哪幾位審稿人;
審查完畢後審稿人的意見是否該採納、審稿人建議補做的實驗是否合理;以及判斷修改後
的論文是否適合刊登,都是期刊編輯的責任。因此,科學期刊編輯所掌握的權力實在不容
小覷。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論文發表於高IF的期刊,可以讓論文有較高的曝光機會,也比較容易
獲得研究經費的補助;獲得經費資助,就能推動下一階段研究的進行。論文發表與研究經
費取得如雞生蛋、蛋生雞般不斷地循環。近年來由於科學研究經費縮減,研究人員無不卯
足了勁努力做實驗,期待自己的科學論文有朝一日發表在高IF的期刊上,讓研究能順利發
展。此外,好的論文發表也有助於研究人員的升遷。因此,高IF 的期刊接到如雪片般湧
入的科學論文稿件,這些期刊的編輯們也更可以精挑細選。以結果來看,這些期刊的編輯
不僅影響科學論文的發表,其實更決定了整個科學研究的方向。到底是怎麼樣的科學菁英
,可以擔負此重責大任呢?

Nature與Cell等科學期刊,都是採專業編輯的制度。這些專業編輯,大多是博士畢業後幾
年,就投身科學編輯工作。他們年紀並不大,科學研究的資歷也不深厚。而有些IF沒那麼
高的期刊編輯,則由該領域學有專精的資深研究者擔任。到底該由專業編輯或資深研究者
來決定科學研究的走向,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5年,Genetics期刊的主編約翰斯頓(Mark Johnston) 寫了一篇評論,對專業編輯的
制度提出了省思。Genetics是由美國遺傳學會(The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GSA
) 於1916年創立的老牌科學期刊,該期刊所有的編輯都是學有專精的遺傳學界大師們兼
任。跟Nature和Cell的專業編輯比起來,他們應該更有能力與資格判斷科學論文的發表。
但有趣的是,Genetics的IF 卻只有4.866,讓主編約翰斯頓吶喊:這公平嗎?

約翰斯頓用一個方法來凸顯Genetics編輯的能力與成就。2005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
分校的物理系教授赫希(Jorge Hirsch)提出了一個量化方式,稱為h-index。所謂
h-index,就是把一位科學家所發表的科學論文,按照被引用的次數由高到低排序;假設
排第10的論文被引用11次,排第11的論文只被引用8次,則這位研究人員有10篇論文被引
用10次以上,他的h-index 就是10。也就是說,一定要發表的論文數量多,被引用的次數
也要多,h-index才會高。約翰斯頓做了一個統計:Genetics編輯群平均的h-index是45.3
,Nature是6.5,Cell則是5.7。一比之下Genetics完勝!既然科學期刊的編輯責任重大,
約翰斯頓認為在判斷科學期刊的優劣時,編輯的學術成就應該是一項比IF 更重要的指標
。研究人員應該選擇編輯學術成就較高的期刊投稿,而不是IF較高的期刊。

在這個年代,研究人員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與成就,常常被IF牽著鼻子走;心甘情願讓一
些研究資歷不深厚的專業編輯,而不是學有專精的資深研究人員,來控制頂級科學論文的
生殺大權與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聽起來的確不太合理。不過,我們也不應該一昧地講求
經驗至上。最近臺灣的學術界也在反省,是否應該把更多的研究資源,分配給新進的研究
人員;因為資深的大師們可能無法持續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脈動,年輕人也許會有更好的
洞見。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也許Nature和Cell採用專業編輯制,是期待他們能把科學發展
指引到更創新的方向。由資深研究人員擔任編輯,在決定審稿人的意見是否該採納,以及
審稿人建議補做的實驗是否合理等部分,應該比較合宜;而在判斷論文的重要性與新穎性
,則是資深研究人員與專業編輯各擅勝場。但獨尊任何一個單一指標並被其左右,應該是
科學界不樂見且該深刻反省的。

延伸閱讀
1. Johnston, M., A glaring paradox, Genetics, Vol. 199: 637-638, 2015.
2.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PNAS, Vol. 102: 16569-16572, 200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9.10.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431058959.A.EF6.html
blence: 專業編輯後面其實有一群資深編輯顧問阿 05/08 12:3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