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
1942-AUGUST-23 史達林格勒戰役 /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 2001
.
【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 1941-06-22~1941-12-05
.
取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
1942-AUGUST-23 史達林格勒戰役 /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 2001
.
【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 1941-06-22~1941-12-05
.
取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之名, 「巴巴羅薩行動」是納粹德國自1941年開始以閃擊戰入侵蘇聯的作戰行動,是二戰東部戰線的開端。
納粹德國將這場作戰行動視為拓展「生存空間」,朝著蘇聯佔領的東波蘭,以及波蘭以東的領土進攻。初期納粹德國因設備精良和極具機動性的裝甲部隊而旗開得勝,到了11月的莫斯科戰役將戰況推至最高峰。據說德軍連克里姆林宮的尖塔都看到了。
但也因為低估了蘇聯紅軍的反抗能力與範圍過大的後勤補給問題,而未達最初作戰目標。德軍也因嚴冬而被迫停止進攻。
.
.
【史達林格勒會戰】Battle of Stalingrad
.
現名為伏爾加格勒的史達林格勒,是一座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城市,也是蘇聯南方靠近黑海和裏海的交通樞紐、工業重鎮。德軍為了奪取蘇聯在黑海一帶的油田,開始集結巴巴羅薩行動的南方軍團繼續往南進攻。而這座以蘇聯領導人為名的城市,不論在戰略地位或是政治上都別具特殊意義,於是希特勒下令務必攻下這座城市。而對於德軍的進攻,蘇聯做足了準備,透過船隻運補的方式不斷將人力和物資送上前線;德軍也派出軍機不斷向城市轟炸,雙方你來我往,戰況十分激烈。
.
.
【二戰轉捩點】Turning Point
.
德蘇雙方在史達林格勒的城市巷弄中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蘇軍在11月19日發動的天王星行動,成功迅速突破了軸心國在史達林格勒後方,由羅馬尼亞、義大利、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等國軍隊組成的防禦線,將城內的德軍團團包圍。在嚴冬來臨、傳染病孳生,以及缺乏補給的情況下,城內約九萬軸心國士兵投降被俘,是二戰以來德國首次大規模戰敗。德軍不僅在後來沒有得到黑海油田,也在撤退時面臨寒冬考驗,讓德軍在接下來的東部戰線每況愈下,走向衰亡的地步。
.
.
【推薦電影】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 2001
導演 尚賈克阿諾
主演 裘德洛、艾德哈里斯、瑞秋懷茲
產地 美國、法國、德國
.
以史達林格勒戰役為背景,描述真實存在的蘇聯傳奇狙擊手 瓦希里柴契夫,對決德國軍官 海恩茲托爾伐特的故事。
縱使本片故事普遍被歷史學者認為是當時蘇聯為了宣傳需要而編織的虛構故事;但電影的劇情架構多半來自瓦希里柴契夫的口述歷史。就娛樂層面來說,本片仍是相當精彩的一部戰爭歷史電影。
.
.
【不存在的真實人物?】
Fiction vs. Fact
.
《大敵當前》中,由艾德哈里斯所飾演的「艾文科尼西」,在經過許多歷史研究比對後發現,其實是一個在蘇聯方宣傳而創造出「不存在的真實人物」。
根據瓦希里柴契夫的自傳,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對手,從擊斃屍體上證明文件得知,應該是「海恩茲托爾伐特」。他也將這名狙擊手的狙擊鏡取走紀念,目前展示於莫斯科陸軍博物館內。
但「海恩茲托爾伐特」這個名字並沒有在德軍的紀錄中存在過;在1999年由大衛羅賓斯所著作的小說《老鼠之戰》,將托爾伐特描述為來自德國佐森狙擊學校的教官,官拜黨衛軍上校,也因此成為電影中這個角色的設定。
但史實並沒有紀錄黨衛軍參與史達林格勒戰役,在戰場前線的狙擊手也不太可能是上校如此高階的軍官,真實性仍有待考證。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
.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warII #WWII #WW2 #二戰 #史達林格勒會戰 #史達林格勒 #battleofstalingard #大敵當前 #兵臨城下 #敵對邊緣 #enemyatthegate
科契爾前線 在 非凡電視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820 #開盤 #重點
📍「非凡股市最前線」:https://tw.tv.yahoo.com/stock-watch/
#三大車廠 #減產 #美股
路透最新報導指出,全球三大汽車製造商福特、福斯和豐田發出嚴厲警告,提出新的證據表明,汽車製造業仍深陷半體晶片短缺困境,而且沒有任何緩解跡象。消息一出,衝擊美國福特汽車,收盤下挫2.54%。
#外資 #台股
FED會議紀錄傾向縮表,嚇壞全球資本市場。台灣股匯市昨日被雙殺,台股崩跌450點,面臨萬六關卡保衛戰,其中外資大賣496億元是最大元兇,為歷史第六大單日賣超。
#公股 #護盤 #淨買超
台股近二周爆跌1600點,已引起政院及相關部會高度重視,知情人士透露,身為八大行庫大總管的財政部,昨天盤中再度私下致電多家行庫,動員行庫一起加入護盤行列,由於時值各大行庫陸續接到配發股息,並已調節一波持股,因此目前進場買進大有空間。據指出,各大行庫已與財政部有默契:「有出有進,每天至少一定淨買超」,後續八大行庫大約有至少超過300億元的空間可進場。(通通-Q85)昨天官股行庫就大買133億元,累計自上周五迄今,官股券商五天就斥資280億元逢低布局兼穩盤。近五日官股買超金額最多的鎖定台積電、台灣50、聯電、鴻海、萬海、長榮、中鋼、友達、聯發科等。
#英特爾 #台積電
英特爾(Intel)19日揭露對台積電的下單細項,涵蓋5奈米、6奈米和7奈米3大製程,打造獨立顯卡新品牌「Intel Arc」使用的繪圖處理晶片。
#財經 #新聞 #非凡新聞 #ustvnews #news
科契爾前線 在 貝琪梨 旅行藝創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能出國的這段日子
正好是個契機
讓我有機會紀錄在台灣從事醫療工作的影像
隨著疫情似乎開始從濃霧中看見一點出路的曙光
爆肝完成的紀錄片
也算是對於禁錮在台灣生活一個段落的交代
整理好過去
準備好自己
我想很快又可以飛出去的時候
不會想做這些事情XD
我們走過 新冠防疫全紀錄 一部曲
https://youtu.be/mTjW2rpqsFs
我們走過 新冠防疫全紀錄 二部曲
https://youtu.be/tVEd5H_GB9M
我們走過 新冠防疫全紀錄 三部曲
https://youtu.be/j_SupKkY5RQ
七月十號開始決定拍攝關於疫情的紀錄影片,在我們家主任希望我和燾子幫忙拯救一部院方的影片之前,其實就陸陸續續自己有做一些影像紀錄、收集素材。
拍攝紀錄影片的原因很簡單:
ㄧ是我本來就是個紀錄狂,從家裡堆放自助旅行十九年來、手寫超過兩百萬字的旅行日記,就可見一番。
二是疫情爆發後,受到十七年前抗煞的師長們,紛紛秀出當年珍貴值班照片的啟發,假使二十年後下一個奇怪感染症疫情爆發時,
才有東西可以秀出來(喂)。
三是不能出國,加一加百萬攝影器們材閒置在家裡的防潮箱,還有自己的攝影能力閒置久了會退步,不能拍極光、動物,正巧是個機緣,拍攝我過去三分之一人生從事、卻鮮少有紀錄的醫院生活。
此紀錄片的目的有幾個:
一是讓自己老了以後,還能回憶起這些曾經發生過既瑣碎卻能拼出一個人類歷史上重要事件的片段。
二是讓平日一起工作的院內同事,能夠和我一樣,透過紀錄影片才知道醫院內其他科部原來防疫期間如何運作的樣貌。
三是讓民眾了解疫情期間,在醫療前線的人員到底在忙什麼、做什麼,中央記者會發布政策,前線的醫療院所要執行,必須跟著臨時做從大到小各種應變。
此紀錄影片,是以一個真實在前線執行醫療工作的視角,對,我本人,一名急診醫師,所拍攝。尤其,其中拍攝新冠確診病患們的幾個橋段,是我結束十二小時急診白班的值班工作後,繼續留下,穿著全身裝備,除了拍攝之外,也同時在照護病患,我想這是比任何攝影團隊還能極度貼近真實情感與視角的紀錄影像。
令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當天拍攝完,脫除已經濕透的防護衣,凌晨一點在醫院休息室沖澡除污,內心一直有股說不上來的五味雜陳,一則是當時尚未施打疫苗的我,或多或少還是擔心防護裝備潮濕(下大雨天)會影響防護效果的恐懼感,一則是有股強烈的熟悉感,後來才終於想起,那股熟悉感來自於當天拍攝的狀態。
高溫潮濕悶熱的雨天,在沒有空調的隔離貨櫃進出,穿著兔寶寶裝、隔離衣,兩層防護面罩和眼鏡又濕又起霧,用戴著兩層手套拿的iphone跟拍,簡直就像之前帶著潛水面鏡跳下水去拍攝大翅鯨、虎鯨一樣,慌亂之中面鏡起霧,看不清楚,只能憑感覺的盲拍,事後再檢查看自己到底拍了什麼東西。
不過如果可以選擇,我還是比較希望是去拍原訂2021年四月的冰潛貝加爾湖湖豹寶寶,而不是在醫院戶外潛水拍照。
此紀錄影片,避免影片過於冗長,因此我刻意捨去那些戴N95臉上的壓痕照、穿隔離衣的濕身照,希望能呈現非一線急重症人員能踏入的管制動線與加護病房的影像,呈現平常臨床醫療人員不會踏入的檢驗科實驗室畫面。身為一線醫療人員,紀錄影片裡頭所呈現的每個環節,是按照平日上班訓練出來的醫療專業邏輯來剪接,環環相扣。(自己就是自己的醫療紀錄片顧問。)
旁白,則又是另一個美麗的錯誤。
今年五月中社區感染疫情剛爆發,拿出去年就已經購置準備的3M P100防毒面具來用,因為戴P100說話要非常大聲,戴半天喉嚨就痛三天,於是後來上網想買搭配使用的隨身麥克風擴音器,網路購物逛了兩天,最後隨身擴音器沒買,結果倒是從美國雅馬遜買了整組Rode最新的高階麥克風XD,然後我的聲優魂開關又被重新打開了。
攝影器材:
Canon 1D MII + Canon 24-70mm F2.8 , Sigma 70-200mm F2.8
Sony RX0+ Shift Cam, iPhone XR, iPhone 12, 空拍 Movic pro II, 縮時 Brinno
本來想要標題自己設計,後來發現內建字型還蠻好看的,就決定偷懶了。
紀錄片的完成,最最感謝阿長的大力相助,接受我不斷地騷擾,確認字幕上描述其他單位的內容是正確的,幫我聯繫去其他單位拍攝,還有疫苗注射畫面的拍攝,而且還幫我拍到打疫苗的正妹和帥哥XD
這算是人生第一次用Premiere剪接影片,以前的旅遊影片都是Moviemaker和iMovie剪的,以前有幾次想要學習改用Premiere剪,
但是因為介面不熟,之前往往瞬間偷懶逃回iMovie。
然後經過這一個月,我現在已經非常熟練上高斯模糊的馬賽克了,誰料到人生第一部用Premiere剪的片,要打碼賽克,碼到天荒地老,半數的畫面有病人、病歷號、路人家屬、手圈上有個資、連加護病房地上的垃圾袋上都大大地寫著病人的名字,就是另外一種手工細活的概念,我記得我大概剪到三分之二時候,渲染的畫面是兩萬五千多幀,後來就不渲染了,渲染了還是一樣卡卡的很慢Orz
扣掉拍攝的日子,光剪接超過250個工時,疫情後其實平常醫療的工作已經是加班,七月中我有休假十二天,其中九天,每天大概凌晨四點~五點睡,八點被call醒線上會議,然後會議結束起來剪片,下午或傍晚會睡個半小時到一小時,起來繼續剪片,一整天剪十六到十八小時,最後一天家裡沒食物了,也懶得出門,繼續剪片(是有多愛剪),我自己都想到原來成語廢寢忘食是真的。
科契爾前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客觀分析南京祿口機場疫情
1
最近大陸因為南京祿口機場的破口,造成連鎖疫情擴散。
10天來,機場確診病例有200多人。
這在其他地區或國家,根本是日常。
在台灣政客麻木不仁。
但大陸全境各省市,以最高規格對待,讓我佩服又羨慕。
疫情受害者從機場本身,到南京市,到江蘇等七省,到十幾個城市等更多地方。
然後擴散到張家界。
張家界的一場文藝表演,現場2000觀眾,都成為高風險人群。
全國多少省市,多少人的生活與生計,都受到牽連影響。
在疫情之下,一個機場的破口,影響了全國,這個教訓太大。
大陸中紀委嚴詞批評,指出祿口機場日常監管嚴重缺位,管理不到位。機場管理者也在第一時間下台。
我佩服大陸的行動迅速,以及優於全球的危機控管。
同時,我們更要仔細研究這起事件的方方面面,才能防範隱患於未然。
2
祿口機場事件,是教科書等級的案例。
從公共衛生與疫情防控來看,是一條思路。
從疫情擴散路徑,對人民健康與生活的影響,是一條思路。
從國家安全與戰略來看,更是另一種必須的思考。
因為,生化戰早已不是未來的幻想,而是世界上一些國家曾經操作過的事實。
對中國抱持敵意的各種勢力,更會仔細研究挖掘各種在未來可以使用,以攻擊中國的路徑與手段。
所以,深刻研究祿口事件,是重中之重的功課。
3
疫情起源是祿口機場。
雖然座落在南京市,但機場並不屬於南京市管理。
祿口機場的的規模雖然不像上海、深圳、北京機場一樣,但也有名列前茅的吞吐量。
南來北往,許多航班在祿口機場轉機。
國際航班還與國內航班在祿口交錯。
所以,機場的管理一但鬆散,德爾塔病毒就很容易從機場進入,快速擴散到各地。
4
從流調看,一些外省確診者,根本只是在祿口機場轉機,就被感染。
而且基因序列證明來自機場保潔員,就知道問題之嚴重。
一個在機場轉機的旅客,用了廁所,吃一碗麵,在飲水機喝了水,坐在座椅上。
他是在哪個環節接觸到保潔員的病毒的?
國際與國內航班保潔員的活動軌跡,都要徹底追查。
這些問題不解決,祿口機場如何能夠找到機場感染源,如何能夠徹底乾淨呢?
5
因為這波疫情,我們才知道,祿口機場是在新冠疫情之後,竟然還把國際線跟國內線混合經營的。
這種完全背離公共安全與疫情管控,只為省錢,堪稱低級錯誤的行為,在整個機場體系裡,並沒有得到糾錯的機會。
為什麼?
現今大陸是唯一的疫情淨土,機場是中國抗疫戰爭的最前線。
而機場管理,有封閉性的本質。
如果不是這波疫情,外界根本知道,在疫情當下,祿口機場竟然是內外不分。
入境人員都要隔離14天了,保潔員卻
國際國內航班甚至機場所有區域混合清潔。
在整個機場系統內,為什麼沒有專業者可以阻止這種低級錯誤?
6
目前公佈,感染源頭是7月10日俄羅斯航班的一名確診者。
被感染的保潔員,是因為防護裝備穿脫不小心而被感染,然後互相感染。
保潔員的失誤,其實是層層管理的疏失,千萬不要看成是保潔員個人的錯誤。
是保潔員教育沒有完善訓練的問題,是外包管理的問題,也是機場的問題。
不然,就可以更早發現,甚至,及早阻止破口。
機場的保潔員,可以說是最基層的工作人員。
是不是在機場許多工作外包的機制下,保潔員沒有被好好保護,沒有被好好訓練?
保潔員是國家防疫的第一線戰士,必須給予更多重視。
7
第一批感染者,是7/10感染的,直到7/20才發現。
事情之所以如此嚴重擴散,就是因為這10天空窗期。
機場人員如果每週做一次核酸,那為什麼會在7月20日才一次查出7月10日的集體感染?
有沒有辦法可以早幾天發現?
何況,以境外航班的風險來說,一週一檢是不夠的。
事件後,祿口機場表示要改為一週兩次。
這樣就夠嗎?
8
祿口機場在7/20發現保潔員集體感染之後,仍然繼續犯錯,沒有立刻關閉航站樓。
這實在使人無法理解。
而且忽略了,對進出機場的所有人員,包括轉機者的強力追蹤。
有些機場工作人員跟家人混住,而家人在7月20日後,也還正常出門上班。
疫情已經爆發,對極度高風險的機場設施跟人員,卻沒有嚴格的隔離與封閉。
這失誤讓人惋惜。
9
機場的管理,是非常專業而複雜的,需要多種專業與科技。
有航管、海關、餐飲、貨運,當然,疫情之下,跟清潔衛生有關的公共衛生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需要有強大的系統整合能力,可以隨時嚴格審視機場的運作,是不是存在系統性風險?
有沒有被忽略的bug?
機場許多事務都必須外包。
那麼對於外包,有沒有完善的管理機制?
機場外部跟內部,存不存在可以客觀審視系統的人員或機制?
萬一管理體系有錯誤,有沒有糾錯的能量?
從祿口事件,我們很遺憾,在事發前,並沒有看到。
這才是我思索的重點。
這次是新冠病毒,難不倒中國。
如果系統錯誤沒有改變,萬一下次是更嚴重的東西,從同樣的破口模式進入中國呢?
那怎麼辦?
10
事發至今,南京市在高壓之下緊急動員,正在做第三次核酸檢測。
有些地區正在做第四次。
很多我認識的朋友都去做志願者。
市民高度配合核酸檢測,也緊急關閉許多室內營業場所。
從南京出發的人,到許多城市,都被要求隔離14天。
許多人的生活跟生計,都受到影響。
其他城市,像揚州也全員檢測核酸。
我看到了一場蝴蝶效應。
祿口機場的失誤,
讓南京市跟所有其他省市,在機場之後,都只能跟著,以千萬倍的付出,來補破網了。
南京行動,10天對920萬人口核酸檢測3輪。
這10天,台灣還不夠政客玩一場口水甩鍋,南京已然做完三次核酸。
許多南京市民並不滿意,各種吐槽、各種段子挖苦、各種抱怨。
我是羨慕的。
台灣,至今連疫苗都沒有,連核酸檢測都無能。
許多台灣人連根本是被迫在家裡而猝死。
11
而從防疫破口與擴散軌跡,我們可以建立將來預防的各種模型。
這是祿口機場事件的積極效應。
但只有我們虛心直面所有的錯誤,積極找出所有的錯誤,我們才能進步,才能防堵漏洞,才能保障國家的安全,與人民的生活。
12
昨天一天全球的新增病例驚人。
舉辦奧運的日本是10531。
美國是驚人的96085。
放棄對抗病毒的英國是30669。
新加坡才幾百萬人口,一天就新增了133人。
台灣一天新增,還有18。(台灣疫情從5月12日大爆發,就是因為航班人員跟境內旅客混住旅館。
又因為根本沒有普篩,沒有嚴格隔離,政客只存私心,不恤民命,所以2個半月了還不能控制下來。)
大陸是唯一凈土,對於國際航班,怎能毫無戒心?
相對於其他各國跟地區,大陸對於新冠管控,是特級優等生。
這一波疫情,至今200多病例,大陸全境何等看重,嚴肅以對。
擁有各種多重的防疫機制與手段,資源豐沛,對整個社會層層保護。
我萬分羨慕,更要向防疫中付出與犧牲的人致敬。
而大陸成績越是優異,越容易鬆懈,就越要警醒。
這次的敲打,提供了整頓提升我們自己的契機。
想要打擊中國的,恐怕又要失望了。
中國會從一次次經驗中學習,淬煉。
我們會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