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分享一下,我去上了【臼井靈氣一階工作坊】的心得
💓靈氣是什麼?靈氣療癒是什麼?
實際上靈氣是什麼?我也還沒有完全“理解”
但靈氣可以想像是大自然、宇宙的能量
而靈氣療癒則是透過你自己的手,傳達大自然的能量來療癒自己
💓為什麼我要去上靈氣課程?
因為我發現我的氣不太穩定
那種慌亂、混亂、無所適...
想來分享一下,我去上了【臼井靈氣一階工作坊】的心得
💓靈氣是什麼?靈氣療癒是什麼?
實際上靈氣是什麼?我也還沒有完全“理解”
但靈氣可以想像是大自然、宇宙的能量
而靈氣療癒則是透過你自己的手,傳達大自然的能量來療癒自己
💓為什麼我要去上靈氣課程?
因為我發現我的氣不太穩定
那種慌亂、混亂、無所適從的感覺,我很不喜歡🤦♀️
尤其我又很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
他人若有負面情緒,甚至是嚴重匱乏感,想從我身上索取滿足時
我會直接被掏空,導致自己亂七八糟
💓 為什麼選擇臼井靈氣?
因為朋友推薦😂
靈氣療癒有很多派別,有天使靈氣、臼井靈氣
希塔療癒應該也算吧!
挑個你覺得順眼順耳的就好,身體會帶你找到方向
💓所以靈氣課程到底做了什麼?
2天的課程,總共約莫12個小時
然後會有4次的點化過程
老師一開始是要大家自我介紹,然後詢問為什麼想學靈氣
接著發課本,開始看課文&唸課文😂
了解臼井靈氣的來源,以及學習「祈請文」&「召喚語」
「祈請文」的內容有點像是禱告前會講「我們在天上的父...」
就是要跟大自然、宇宙講說,我需要靈氣能量,我需要天使幫忙
我要來做靈氣療癒囉~一個宣告的概念
「召喚語」則是用語言的方式,把光與愛的意念帶出來
某種程度也很像是你在冥想時,想像自己沐浴在溫暖陽光裡的感覺
學完這兩個咒語(?!!😂)後,就開始學幫別人做靈氣療癒的手位法
最後一天才學怎麼幫自己做靈氣療癒
這2天的過程中,有4次的點化
「點化」老師是說有點像是在我們身體與靈魂開戶
宣告我這個身體與靈魂,準備好要接收靈氣了
然後每天的自我靈氣療癒,就像是存錢一樣,要把那個靈氣存好存滿
上完課後,就開始21天的自我靈氣療癒淨化的旅程了
每天都要做靈氣療癒!如果有一天落掉了,就要從頭開始做21天(想到就累😂)
-
想分享在課程中 我真真真真真的感受到靈氣(or能量)的流動
我被一個男同學做靈氣療癒
他手才放到我頭上,沒有摸到我的頭
我就感覺到一陣電流,很像低週波那樣,麻麻的,一直在咬我的頭皮😂
咬一下下之後,電流開始是順著我的頭在摸的!很神奇吧!
就是很像有人在摸我頭,從髮際線往頭兩邊摸下來
那電流就一直摸一直摸(重點是同學的手完全沒碰到我)我的感覺是很溫暖的,很和諧的,很像有人在安慰我說「沒事了~沒事了~你乖~」
倒是我幫別人做,另一個同學幫我做,我沒有太過over的感受
就是覺得熱熱的,有能量在流動的感覺~
-
💓 到目前為止我已自己做靈氣療癒3天了
好的,我竟然堅持了3天啦哈哈哈~~~
第一天做的時候,覺得全身發冷,因為真的很冷
當天晚上睡覺做了很多夢,聽到很多聲音,覺得很吵,但什麼也記不得
第二天做時,覺得腳冰冷的問題有改善一點點
而且做完睡得很好,就直接倒床,小柯還沒睡著我已在打呼
起床後我覺得肩膀比較鬆了~以前是睡起來肩膀超緊繃
感覺一整晚我都是ㄍㄧㄥ著在睡覺,都沒有放鬆這樣
第三天做的時候,我感覺到我的肚臍(臍輪)寒氣逼人😂一直有冷風竄出來
我的下半身是真的比較寒,脈輪轉不動吧?手腳冰冷的很嚴重
然後做到一半我有點睡著了(到了第三天我才有點睡著)
(而且是躺在瑜珈墊上,我躺在床上反而睡不著)
據說做靈氣做到睡著是最高境界
現在的感覺是,身心靈比較自在一點
比較不會焦躁、焦慮、沒來由的害怕(可是簡報還是會緊張)
也比較不太會被他人情緒影響
然後感覺到身心合一,就是我需要找答案時,眼睛閉起來,就會找到答案
某種程度上很像是我可以用意念搜尋google drive裡的東西~哈哈哈哈
在遇到鳥事時,會很快的覺察,然後轉一下想法
但現在才做完第三天而已,也許21天以後我盤腿時就會浮起來了(亂講😂)
-
大概是這樣啦~
因為不想要講得太過迷信,所以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去體驗看看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一切都是屁,我不信~這都假的~
(但是靈氣療癒不可取代一般醫療喔!有病還是要去看!)
我自己則是全然地相信宇宙與生命 要給我的體驗
所以在感受到電流時,整個大驚驚驚驚啊!!!
竟然可以這樣流動的,好像有人在摸我頭的感覺啊啊啊!!
每個人在的球上的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
現在的你看不懂,不理解,不相信,沒關係,有一天生命會讓你理解
如果很久之後,都還是不懂?沒關係,也許你這輩子不需要懂😂
祝好
#靈氣療癒 #靈氣課程 #臼井靈氣 #臼井靈氣療法 #課程心得 #身心靈平衡 #身心靈課程 #身心靈療癒 #療癒心靈 #療癒系列
禱告用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防疫在家學習不打不罵孩子
#建立好親子互動的好習慣
#讓我們遠離疫病拉近親子的感情和溫度
防疫在家第一天,
一台桌上型電腦,
兩台筆記型電腦,
一台平板電腦,
三個男人在我的書房,
認真的上班、上課。
因為疫情很嚴峻,大家待在家裡最安全,但是突然都要在家裡上班上課,大家的壓力是不是都很大?隨著不斷升高的氣溫,看著孩子沒有認真上課,或是無所事事的發呆放空,實在忍不住的開始就打罵起孩子呢?
在這突然多出要一起工作與學習的日子,就來檢視看看是否已經養成這些親子互動的好習慣,才不會防疫沒結束,卻造成親子一起憂鬱或暴躁的親情大破壞!
#溝通的習慣
溝通不僅包含用語文或文字,肢體上的溝通也是親子溝通中的一大要項。洪蘭教授在《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中寫著:「母親的撫摸會刺激激乳素的分泌,對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有決定性的作用。......於是醫生開始改變對父母的忠告,鼓勵母親多抱孩子,盡量跟孩子有肌膚的接觸。」我們不僅是會常常抱孩子,也常常一起父母兩人四手輕輕地幫寶寶做嬰兒按摩,透過肢體的溫柔接觸,用指尖把愛傳遞到孩子的肌膚上,直接留在心裡上被父母愛的印記。即便是現在我還是會幫兩個青春期的兒子,做適度的按摩。
#跟孩子溝通記得要好好的說話
#偶爾用擁抱或按摩來傳遞愛與關懷
#閱讀與運動的習慣
孩子如果有興趣,其實很喜歡一直做重復的事,一直讀重復的書。爸媽不要覺得煩或是無聊,因為孩子是經由一再重復的訓練培養出「我能感」,當孩子發現自己「我也會做了」、「我也會念了」這是對自己能力很大的肯定。因為所有的專精都是經由一再的重復堆疊而出的成效,一件事認真做上10000小時就可以變成專家了。幼兒教育先驅瑪利亞‧蒙特梭利曾說:「真正的紀律首先來自於工作。當孩子非常投入一項工作時,他的臉部表情、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對工作所表現出持之以恆的意志力,都表現著紀律的存在。我們認為,此時孩子已經邁出了遵守紀律的第一步。」不要想給孩子過多而不同的刺激,孩子其實要學習重復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本書讀懂、讀熟、讀透,當他累積了很多的成功經驗時,自然就建立起我能感與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透過親子共讀,我們一起接受了書香世界的洗禮,透過運動我們一起增強體魄與防疫能力。
當孩子的運動量足夠時,就會有食慾,也才可以靜下心來做靜態學習。
洪蘭教授在《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寫著:「運動可以誘發神經元的再生,增加大腦的可塑性,製造新的血管以輸送生長因子,等於是透過強化大腦功能,直接幫助孩子的學習。」多運動不但會提升孩子的健康和抗壓性,還會讓孩子的腦筋靈活,學習專注。
#孩子動得夠多才靜得下來
#防疫在家還是可以做一些居家運動如仰臥起坐跳繩練氣功等
#負責任的習慣
當孩子懂了他的身體他要負責,他的言行舉止他要負責,他當然會選擇守規則而不給自己找麻煩。
從小教孩子看環境的狀況要符合環境的需求,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這些規矩與習慣,都要靠大人慢慢協助孩子建立,孩子才能從他律中,藉由察言觀色與內化習慣,慢慢懂得自律。
孩子,要學習自律,不是有獎賞才努力;有處罰才守規矩。
孩子的自律,是先從家庭教育的他律中得來,父母給孩子生活的規矩與模範,孩子造著做跟著學,一天一點的潛移默化就慢慢的內化成自律的習慣。
平常可以跟孩子多聊天,多觀察孩子做的事情,如:
一、今天過得好嗎?學了些什麼?
二、試著引導孩子説,讓他把在外界接收到的訊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三、父母有尊重孩子嗎?很多不尊重人的孩子,只因為在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
四、凡事不要求快,因為求快就容易會變成敷衍交差,而是要認真做好、做完成。
五、讓孩子習慣付出。
教養孩子,讓孩子受教育,不是期待孩子以後能過上好日子,而是每天都帶領著孩子,把生活過好,把事情做好,做一個有感覺、有想法、有愛心、能同理、能負責,懂得付出與感恩的惜福的人。
孩子要養成自理與自律的能力,才不會看到利益就受誘惑,沒有處罰就胡亂非為。在人生的路上,充滿了考驗與挑戰,但未來不遠,只是用認真活好的每一個當下,鋪展出每一條,不同的未來之路。
教養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卻不是苦在教和養,而是苦在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節制操控孩子的慾望,並且要做好孩子身教和言教的榜樣。
打罵孩子,孩子只學會用情緒處理事情,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教養孩子這十幾年的經驗下來,我只告訴孩子人為什麼要讀書?帶著他們學習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文章的感想和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讓孩子知道他有機會接受教育,要珍惜;他有機會選擇時,要慎重;他有機會犯錯時,要記取教訓避免再犯。
我用責任和規矩規範孩子;用身教和言教示範給孩子看;用無盡的耐心和包容,愛著他們,而他們也努力地用自己能完成的事項,證明他的成長與進步。
當孩子有自信心、有責任心、有羞恥心、有榮譽心,有愛心時,他不需要太多的要求,或一再反覆的嘮叨和叮嚀,你只需要偶爾的提醒和指引,因為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
#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和習慣,勝過對孩子一再的要求與下命令。
#付出的習慣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孩子叫的動才教的會,互助合作體現「我們是一家人」
付出不只是金錢與物質上有形的支援,更多的是時間上的陪伴與精神上的支持,這種「我們在一起」與「我們是一家人」的感覺,一直讓我們這一家人在遇上問題時能盡量先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內鬥內耗中互相責怪,造成更多的耗損。
小時候父親跟我們說,要做一個手心向下而可以給予的人,而不要做一個手心向上等待別人施捨的人,我也把這樣的家訓告知孩子。孩子也是有能力做個手心向下給予的人,只要父母多鼓勵,多給他們機會學習,他們付出的能力會一天比一天進步。
#防疫在家除了上班上課更要讓孩子懂得付出與負責任
#感恩的習慣
在物質充裕的年代,常常讓孩子覺得得來的一切東西都是理所當然,學習感恩變成一個艱鉅的任務似的,但感恩的能力很重要,養成感恩的習慣更是一種福報。
可以善用儀式,儀式,像是一種心情的宣告與傳達,教徒們在用餐前,藉由禱告,謝謝上帝的福賜與恩寵,才祥和的用餐,上下課時,藉由跟老師的行禮如儀,來區分上課時間的規範與用途。
#防疫在家上課就用鈴聲來區隔
而「請、謝謝、對不起」是很好的開場語詞,也是化解尷尬時的潤滑劑。記得家人相處在家一整天要常常注意禮貌用語。
儀式,其實有著安撫、安定、安靜人心的作用。
除了有好習慣、好規矩、好禮貌外,父母還要去蕪存菁,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學到了偏差的行為或思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下無數的錯誤,這是正常的現象。父母也要容忍孩子可以犯錯,只要把錯誤改正,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和作法。但是,孩子如果有偏差的想法或行為,一定要及早糾正。
一、好人品比好成績更重要
二、精神富足比金錢富裕更重要
三、努力認真比資質聰穎更重要
四、建立物品所有權的觀念比分享更重要
五、施比受更重要
六、保持善良的心念比獲得成功更重要
七、遵守規範比自由更重要
八、疏通情緒比壓抑情緒更重要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行為或思想上的偏差,但父母的愛要時時刻刻關心孩子,給孩子支持與支撐的力量,讓孩子感受得到,父母家人的愛,是他最溫暖的依靠。當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與好禮貌,又懂得付出、負責與感恩,一定會有好人緣,一生遇貴人。
#愛的習慣
從小我就常常跟孩子們說:「謝謝你來當媽媽的孩子,媽媽很愛你,我們要一起變成更好的人 。」因為太常說,在長子五六年級正進入情緒青春期時,還會跟我說:「媽媽,不要常常說愛,有時候覺得好噁心﹗」我說:「小時候我也曾經覺得愛聽起來好噁心,我甚至覺得讀愛班的人好可憐﹗」他就笑了﹗現在長子已經是高中生,當我跟他說媽媽很愛你時,他已經可以自然又自在的接受。
信任,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支持。當你信任你的孩子時,就是給了他最大的支持力量。
在一個團體中,內鬥、內耗與互相傷害,是最傷感情又不明智的舉動,你可以選擇離開或是改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與最重要的團體,不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內耗與互相傷害上面,家人要一起共好,要常常表達彼此的愛與善意,養成愛的習慣。
愛默生說:「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家人得來不易的緣分,不要讓小小的誤會,傷害了辛苦經營的情感。
以前小時候長子犯錯,每次我處罰過他後一定會跟他說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抱抱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親子和解。即便現在我們之間偶爾有言語上的衝突,我發現他都會在事後刻意來討好尋求親子和解。這是從小到大養成的愛的習慣,要讓衝突與誤會最後都在愛中化解,和緩成溫柔的相處。
家人之間要真誠相待,不要常常用猜的在玩心理戰。父母要多觀察自己孩子的個性和喜好,要給孩子適合的愛與教養,讓孩子在被愛與被尊重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他才會內化出自重與自愛的性格。
夫妻相愛的氛圍,是孩子成長時期最好的養料,記得在愛孩子時,也要多關心配偶和自己的需求,讓愛可以在家,正向的循環。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他們因愛而來,也因為父母用愛持續的灌溉與協助,才有可能好好的成長與茁壯。只是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挑戰與誘惑、考驗與失落,需要我們審慎地做出選擇。
威廉‧布瑞奇在《轉變之書》的書中寫著:「很多新手父母表面上是為了照顧寶寶而疲憊不堪,實際上真正讓他們感到挫折的,是那再也回不去單身自在生活的失落感,面對與接受這樣的失落感,是你真正邁向快樂父母的第一步。」孩子的加入會一再的讓我們的生活被天翻地覆的改變,你還在懷念與追悼永遠也回不去的單身生活嗎﹖當孩子從出生、到入學、到青春期、到成年,對父母都是不同的考驗與安排,父母要因應孩子的改變作出適當的轉變,接受孩子的變化才可能冷靜地想出因應之道。
面對孩子的學習,不要急著要看到一百分,他是從不會慢慢進步的,成長從來就不會出現變魔術般的夢幻時刻。
#防疫在家好好相處與相愛顯得特別重要
#以上節錄自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
博客來 https://reurl.cc/M7O2WL
原價360五折特價180倒數兩天,自用送禮兩相宜。
禱告用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戴晨志老師心靈佳句分享]
-話多,並不代表「智慧多」。
-心不善、嘴巴壞,「拜佛再多、禱告再勤」也沒有用。
-語多吉祥,福自來;
語多美善,歡喜來。
-說,是一種「表達能力」;
不說,是一種「內控智慧」。
-說話,是要有「溫度」的;
文字,也是要有「溫度」的。
-我們一開口說話,就是自己的「形象廣告」。
-用力,自己知道;
用心,別人知道。
-不將就,要講究。
注重細節,才能成就完美。
-感動,是成交的開始;
驕傲,是失敗的開始。
禱告用語 在 咖啡貓aka楊盈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令人起雞母皮的非洲歌聲!
————————————
非洲大學生考上台大研究所 以斯瓦希里語禱告獻唱令人動容
來自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的大學生內森(Nathan Thadeo Yoashi),因考上台大研究所翻轉了他的人生。他於台南聖教會的主日上跪地禱告、獻上詩歌,以非洲通用語言「斯瓦希里語」(kiswahili),搭配非洲大地的音樂、樂器,加上馬太牧區的和聲,唱出澎湃、熱忱的非洲風樂曲〈Baba yetu 我們的天父〉,以主禱文敬拜天父,唱出他的感謝之情,讓在場的會友們都為之動容。
「雖然聽不懂斯瓦希里語,但看到坦尚尼亞的大學生在主日牧區獻唱時熱切、澎湃的禱告、唱詩歌,真的是滿滿感動在心中……。」台南聖教會高敏智主任牧師感動地說道。
內森接受專訪時表示,因申請上長榮大學永續發展國際學系而來到台灣,在朋友帶領下來到台南聖教會,發現台南聖教會是一個非常歡迎國際留學生的教會,因此願意每週騎半個小時的摩托車來教會聚會、參與敬拜。
非洲鄉村牧師孩子 靠信仰翻轉人生
內森表示,他來自於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由於父親是當地的牧師,因此他也很習慣教會的生活,大學四年都在台南聖教會,信仰幫助他度過很多人生低潮的時刻。
「我很喜歡台南聖教會,因為有英語堂,牧師會用聖經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奉耶穌的名,得到聖靈的幫助。聖經的話語可以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很重視查經,要通過聖經的話,知道神指引的方向。
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對國際交換學生敞開,有一種「在耶穌裡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氛圍,所以他也把台南聖教會當台灣的家,雖然考上台大研究所很開心,想到要離開台南聖教會就非常不捨,但是相信耶穌必有最好的安排。未來若回到家鄉,也會持續的向家鄉的朋友們傳福音,見證主的道。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國際小組語言不通 仍相處如家人
台南聖教會因有活潑熱忱的英文牧區、國際小組,也吸引各國學生、外籍上班族、移工前來接受牧養和信仰造就。由於附近長榮大學有國際交換學生方案,因而使台南聖教會有了來自非洲坦尚尼亞、烏干達、史瓦帝尼、蒲隆地等國家的交換學生。
「英文牧區除了這些來自非洲遠方的朋友,還有來自英語系、歐洲及東南亞的信徒。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但是相處得很愉快。」高敏智牧師笑著表示,內森是一個很可愛的弟兄,教會的弟兄姐妹都很接納他。他從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講,到現在可以講得很流利,教會裡的小嬰兒從一看到他就大哭,到現在都玩在一起。他是台南聖教會的家人,就算去台北念書也永遠是家人。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79802#ixzz6o1CDd7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