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中的科技文獻
歷史春秋網
作者:何紹庚
中國歷代統治者重道輕藝和鄙薄科學技術的思想,決定了《四庫全書》(以下簡稱「《四庫》」)的收書原則。四庫館臣明確提出:「聖朝納錄遺文,以闡聖學明王道者為主,不以百氏雜學為重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四庫》收書無疑側重於儒家典籍,但乾隆也...
《四庫全書》中的科技文獻
歷史春秋網
作者:何紹庚
中國歷代統治者重道輕藝和鄙薄科學技術的思想,決定了《四庫全書》(以下簡稱「《四庫》」)的收書原則。四庫館臣明確提出:「聖朝納錄遺文,以闡聖學明王道者為主,不以百氏雜學為重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四庫》收書無疑側重於儒家典籍,但乾隆也曾諭示對那些「發揮傳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而「有裨實用者」「亦應備為甄擇」,因此,《四庫》著錄和存目的科技文獻從總量上看還是不少。
據粗略統計,《四庫》著錄的科技文獻有300餘種,約佔全書著錄的十分之一,存目360餘種,約佔全書存目的二十分之一。其中以數學、天學、農學、醫學、生物學和地學方面的書籍最多,而工程技術方面書籍較少。工程技術書著錄和存目僅有100餘種,主要涉及建築、水利、交通運輸等,偏頗較甚。就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天、算、農、醫四大學科而言,當時采進的重要著作,《四庫》大多著錄,僅有少數列入存目。《四庫》收錄的一些綜合類著作,亦常為科技史家所徵引。如沈括《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兩項重大發明(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成果,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史上的名著。另外,在《尚書》、《詩經》、《周禮》、《禮記》、方志、筆記、文集等文獻中,也間有一些關於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情形的珍貴史料。由上可見,《四庫》中的科技文獻和科技史料是相當豐富的。
《四庫》不僅收有當時流傳的許多科技文獻,更為可貴的還是從《永樂大典》中輯錄了一批當時罕傳罕見之書。例如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在明末清初幾近失傳,南宋鮑瀚之刻本僅存五章且是孤本,另有一部這一殘本的影抄本。著名學者戴震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九章》及劉徽等注,使之成為全帙,並做了初步的整理與校勘。他還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秦九韶的《數學九章》。中國數學史上這兩大名著幸賴《四庫》保存下來,重顯於世,後經多次翻刻而流傳至今。在《四庫》中這類文獻還有不少。在《永樂大典》絕大多數卷冊已經被毀無存的情況下,《四庫》保存和整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遺產的功績就不言自明了。
《四庫》中的科技文獻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於參與編纂《四庫全書》的人大多是學有專長的一流學者,如戴震、李潢、陳際新、郭長發、倪廷梅等都是精通天文數學的專家,因而他們在天文數學方面的選書和整理工作就比較細緻準確,水平也比較高。因而,這些文獻的存世對今人瞭解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非常重要。但也必須看到,《四庫》收錄的科技文獻與儒家典籍和各種文集相比,數量要少得多。即使有些已采進的重要科技文獻也未著錄,僅僅是存目而已,有的後來甚至連底本也散失了,這不能不說是它的缺陷。例如《算法統宗》、《甘石星經》、《飲膳正要》、《耒耜經》、《豳風廣義》、《梓人遺制》等,都是相應領域的重要著作,但《四庫》皆存目而未著錄。另外,清政府雖曾在全國範圍發起大規模的征書活動,並給予獻書者某種獎勵,但不少皇戚貴胄、高官顯宦甚至民間藏書家,都不肯進獻或全部進獻所收藏的孤本、善本和抄本等珍籍。如《四元玉鑑》、《楊輝算法》等都是在《四庫》成書後才由阮元收集到的。又如清康熙時欽天監監正、著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明安圖有關三角函數冪級展開式的數學成就當時已為人所知,而作為天文算學纂修兼分校官的陳際新,既是明安圖的得意弟子,又曾直接參與整理編成明安圖的數學名著《割圓密率捷法》,可《四庫》也未收錄該書。還有一些科技著作很可能是因為政治原因而未收錄。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其內容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的全部生產領域,但也不見於《四庫》,其原因就很可能是因為宋應星有反清思想,其兄又殉明自盡,所以被排斥在《四庫》之外。
《四庫》所收科技文獻都有或簡或繁的書目提要,但《四庫》書目達一萬餘種,卷帙浩繁,四庫館臣雖多飽學之士也難以仔細研究,因而書目提要紕繆疏漏之處亦復不少。如戴震輯錄的《九章算術》,其功績在於完整地恢復了這部數學經典著作的全貌,其校正的文字也不在少數,但也有師心自用、以意擅改而改錯了的文字。不過,各書提要中存在的種種缺陷也為進一步整理和研究這些歷史文獻提供了許多值得深入研討的課題。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就是學界公認的重要成果。
《四庫全書》中的科技文獻,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數千年來豐富多彩的科技文明。這些珍貴的科技文獻不僅對於保存、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深入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這是前人傳留下來的一份極其寶貴的科技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珍惜。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四庫全書
禮記注疏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簡單的蓋澆飯 >
黃昏時份,城市的人都趕著急促的步伐,回家去。
同時,有一群人都十分趕急。趕急地吃飽一頓飯,便上夜班。
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吃一份碟頭飯。
不同的菜餚任君選擇。
每次見到夜班工作的人狼吞虎嚥地吃著飯;
這碟簡單的飯正支撐著他們的辛勤。
-----------------------------------------------------------------------
蓋澆飯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小吃。屬於西北甘肅地區叫法,東北叫燴飯,廣東叫碟頭飯,還有的地方只是叫咖喱土豆飯,咖喱雞飯,麻婆豆腐飯,蕃茄蛋飯,蕃茄牛肉飯,以此類推這樣子,其實都是菜和飯放在一個盤子裡吃,菜澆在飯上,由此稱作蓋澆飯。
蓋澆飯是在西周「八珍」之一「淳熬」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禮記注疏》中 「淳熬」的作法是:將肉醬煎熬好以後,加在黃米(或小米)飯上,然後再澆上油脂,就成「淳熬」。到了隋唐,「淳熬」發展成「御黃王母飯」,烹製方法也有了新的改進。韋巨源《食單》記載:「編縷卵脂,蓋飯表面,雜味。」這就是說,肉的形狀已改變為絲,並且加上了雞蛋等物,色形味都更加多彩了。成為唐代「燒尾宴」上的食品之一。所有這些,都是如今「蓋澆飯」的雛形。
蓋澆飯的主要特點是飯菜結合,食用方便,既有主食米飯,又有美味菜肴。其菜湯汁澆於飯上面,使米飯更富有口感而備受青睞。且不像一般食用飯菜需要較多的餐具擺到桌上,而是將飯菜盛於一盤,既可放在桌上食用,也可以用手端上吃。
蓋澆飯的另一個特點是快而熱。由於飯菜都是事前烹製現成的,食者可以隨到隨吃,而且飯菜始終都是熱的,符合中國人民熱食的習慣、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中國式的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