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禪宗祖師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禪宗祖師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禪宗祖師表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日看鍾玲女士寫的《餘響入霜鍾:禪宗祖師傳奇》有許多豁然開朗之見,與大家分享其一是有關神會禪師與詩人王維的故事: 王維出生在世族名門,母親世北宗門派普寂國師的在家弟子,從小就修習神秀一脈的漸悟法門。 中年時,他的書畫早已傳遍大唐天下,但官運不濟,到了四十還只是個七品下的殿中侍御史。有次他聽說南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
禪宗祖師表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9:07:25
⭕️第376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淨土宗」,簡稱淨宗、蓮宗、佛土宗等,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起源自北魏曇鸞、道綽,至唐代善導時成為獨立宗派,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後期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流傳於中國、韓國、越南等地,至今不衰落...
禪宗祖師表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9:07:25
⭕️第372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三論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因以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在中國佛教史上,三論宗並不是一個實質的宗派,只要是研究三論宗旨的,都可稱三論宗。他們也尊崇其他的大乘佛教經典,如《淨名經》、《法華經》、《華嚴經》、《勝鬘...
禪宗祖師表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9:41:46
⭕️第36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話頭禪」,又稱看話禪,禪宗術語,以一種被稱為看話頭的方式來進行禪修。這種禪修方式最早始於南宋大慧宗杲禪師,由公案禪發展而成,盛行於臨濟宗之中。與曹洞宗的默照禪法並稱。所謂的「看」,又叫「參」,是一種觀察守護的意思,即內觀。話頭,是指說話的前頭,亦即是在動念要說話、未...
-
禪宗祖師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9-21 08:00:00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佐山和尚。1928年,受法於順德寶林寺禪宗大德翹芬和尚,承傳臨濟宗派系為第四十四世。1929年,法師更為眾所推許住持寶林寺。 曾遊歷各大叢林,如新興報恩寺、廈門南普陀寺、杭州海潮寺等聖地,至1932年南來香港,向政府申請購地,以發展弘法道場。1935年,於荃灣芙蓉山開創佔地七萬餘呎的南天竺寺。茂蕊法師常禮請各大德到寺中講經說法,南天竺寺亦逐漸成為香港名剎之一。茂蕊法師慷慨利人,對香港佛教事業貢獻良多。1946年,法師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1952年更將芙蓉山土地一萬四千餘呎贈予定西法師,建立東林念佛堂。又撥地數千呎建成太虛大師舍利塔於南天竺寺附近。 1952年聯合眾支持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地區總會,多屆被選為副董事長,1972年繼筏可大和尚後擔任董事長,至圓寂為止。茂蕊法師曾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在曼谷、金邊、鹿野苑、可倫坡等地舉行之世佛友誼大會。在香港各佛教社團中身兼多職,均全力以赴。茂蕊法師於1976年5月26日在香港圓寂,世壽七十四歲。
• 太虛大師舍利塔及菩提樹:太虛大師為民國肇建以來,倡導佛教革新之高僧之一。,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革除教內積弊,以弘教護國,興國救世為己任。大師青年時閱經、閉關,嘗歷經三次悟境,亟為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且致力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首先創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為培植僧材而提倡僧教育。次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苑,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斯裡蘭卡等地留學,研究藏文、梵文、巴厘文以通達各該教派之佛法。且主導大乘八宗平等共弘,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大師與支那內學院歐陽漸、熊十力有法義之諍辯。平素更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法。為反對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為偽書,當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大師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時人更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大師終其一生,不祇是著作等身,而無時無刻無不為國、為教、為眾生奔波服務,以至積勞成疾,不幸於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三月十七日,捨報上生內院,圓寂在上海玉佛寺,四眾無不哀悼,荼毗後得心臟不壞,各色舍利三百餘顆,足徵大師悲願宏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至於禮佛、聖人及祖師舍利之旨趣,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見佛聞法之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大師的舍利,除於雪竇寺建塔安奉外,另由武昌、蓉城、西安、開封、廈門、檳城、泰國、香港等地信眾,分迎請舍利,建塔供奉。香港的建塔基地,由當時南天竺寺住持和尚茂蕊老法師捐獻(茂蕊、覺光、優曇等三位長老簽字)位於下芙蓉山之陽,南天竺寺之右前方,莊嚴藏式的舍利寶塔,於西元一九五七年竣工。
• 東林念佛堂位於荃灣芙蓉山上,叢林茂密,環境清幽,乃專修淨土之十方選賢道場。念佛堂由開山祖師定西法師 (1895~1962) 始建於1952年,當時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捐出,由定西法師初建淨室,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並得各方善信集資,由南華學佛院多位學僧,胼手胝足、除草挖泥、挑土填溝,蓽路藍縷,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沖毀逮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年底復修完成。翌年 (1953),修建大雄寶殿 (今極樂寶殿),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准,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麈、淨真、玅境法師、馬工廣居士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是為佛教團體機構之始,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期間,永惺法師於念佛堂,內擔任監院達十八年之久,並於1970年開創「佛教東林安老院」。進入山門後,正面為安老院,右側拾階而上為新大雄寶殿;殿高兩層,乃仿浙江奉化雪竇寺大殿風格興建,殿宇巍峨,飛簷畫楝,氣派不凡,於1998年12月26日落成開光。樓下一層為「大悲殿」,供奉千手觀音。樓上供奉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及觀音菩薩,左右十八羅漢。大悲殿後,過小庭園,花香四溢。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左右護法伽藍。寶殿右旁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左旁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印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經頗豐,有『清刻大字龍藏經』共七千二百卷,另有『頻伽大藏』等多部佛經。「延壽堂」後尚有「法輪殿」,同為收藏經寶之所。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彌勒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釋迦牟尼佛聖誕、盂蘭法會、大勢至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聖誕、藥師如來聖誕及阿隬陀佛聖誕等。
禪宗祖師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日看鍾玲女士寫的《餘響入霜鍾:禪宗祖師傳奇》有許多豁然開朗之見,與大家分享其一是有關神會禪師與詩人王維的故事:
王維出生在世族名門,母親世北宗門派普寂國師的在家弟子,從小就修習神秀一脈的漸悟法門。
中年時,他的書畫早已傳遍大唐天下,但官運不濟,到了四十還只是個七品下的殿中侍御史。有次他聽說南陽龍興寺的神會和尚是嶺南頓教惠能禪師的高徒,佛法精湛,禪語銳利,發人省悟,便希望能在出差途上相會。
見面時,王維問神會:「我們居士求解脫,是不是靠努力修清淨心?(北宗禪)」
神會微微一笑:「你的心本來就清淨,動努力修行之念,就是妄心(南宗禪)。」
過了五年,王維升官。當時神會的佛法也受到不少朝廷大臣推崇,王維由長安到洛陽去探望他,見到寺內僧人連走路都神氣充盈、兩人一排、步履整齊、衣袖生風。殿堂鮮亮整齊、香客不斷。王維祝賀神會說:「荷澤寺氣象宏大,頓教興旺可期。」
哪知神會一臉肅靜地說:「王居士,旺和衰,寵和辱,一體兩面,並無分別,這是我師父惠能老和尚的教導。以後十年我會歷遍寵辱,你十年內也會經歷遍。」
王維一驚,皺著眉頭問:「請禪師指點。」
神會說:「記住,到時你要寵辱不驚,回歸自性。這就是達摩祖師傳授下來的隨緣行,要做到苦樂齊受。」
之後,王維經歷安祿山叛變,面對是否要效忠新王,還是以死報國時,他想到「寵辱不驚」四字-而能轉心度過。因為他體會到學習佛法的人面對難關,應該試圖化解,試圖承受,而不是自絕。軟禁一年多,郭子儀軍隊收復長安、洛陽,王維又被升官,可是他的心不安,覺得自己應是天下人唾棄的叛徒,活在自責中百受煎熬。有一天他突然想到神會禪師跟他說過的隨緣行,即是要苦樂齊受。於是他想通了,自己應該泰然接受皇恩,再以行動來懺悔,他把自己珍惜的身外之物都捨棄,希望能回歸本性,家中蒐集的古玩、書畫也都送給朋友,官舍空蕩蕩的,非常簡樸,並且把自己過去兩年的薪俸全捐出來施粥給貧民;每天在長安官宅中供養十多位僧人,跟他們談論佛經。
........................................................
🌻這段故事讓我想起人生總有起起落落
我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在跟這顆心相處
遇到逆境時
輕者
找人訴苦
以美食來填補
或者,尋找各種娛樂的方式
重者
咒怨他人
傷人報復
這些都是自心著在煩惱與相上
然而,神會禪師曾說「心如虛空,本來就沒有動靜,日升就亮起來,日落就暗下來,空間的明暗自有來去,但虛空本身沒有變化。」
所以,我現在在修學的是觀一切心、除一切心
心本無心,但我們的思考、知識、習慣已經建立了很快的反應機制
譬如:我曾試過,若不動此念想,便不會生此境。
念想先生於心,當我們發現到就趕緊把它熄滅;如果一味地追逐此念想,很快就會在肢體、語言上表現出來,相對地他人的心若動了相似的念,兩者和合就會產生共境。
簡單來說,我對某人心生厭,若一再起想起過去發生的事,再搭配對方的行為,很容易我在肢體表情上會產生厭惡感,而對方若敏覺到,兩人彼此厭惡之心就會相合,(大家一定都覺得話沒有說出來,對方怎麼知道,事實上,我覺得看眼神就知道,因為一個人的意念可以從眼神觀察出來,你不可能對一個厭惡的人生真正的笑容。)故煩惱的解方不在他人身上,而在自己的心,能觀能止能熄能滅。
以此共勉~🙏🏻
禪宗祖師表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11/19(農曆10/5) 是達摩祖師聖誕,一起閱讀聖嚴法師的開示,了解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丹:
就我對禪宗有限的瞭解來說,禪師似乎不像藏傳佛教那樣地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的觀念。這使我感到疑惑,在此,我想知道是不是參禪的人更容易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而且是不是很快就能成就?換句話說,參禪和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之間是否應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呢?
師:
在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中,講得很清楚。所謂「四行」是:
(一)報冤行:對所受的苦,知是果報而不排斥。
(二)隨緣行:對勝報榮譽等事,知是宿因所感,緣盡還無,因此不會太興奮。
(三)無所求行:自己不為成佛,不為解脫,不為福報,不為智慧,照著去做就是了,無所求,但是要好好的努力。
(四)稱法行:法法本來如此,每一法都應該自然而然地運作。一個開悟的人是不會離開世間的,而是隨順世間一切現象,無條件的度化眾生。所謂「稱法」的「法」是指一切現象,「稱法」是隨順一切現象的需要而有所作為。一個證得法性的人,必能安住在法性中,對他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滿足,但面對外在的環境,則須配合環境的需要而運作。比如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仍要度眾生。他因慈憫眾生的種種痛苦而出家修行,求解脫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解脫眾生,所以成佛之後並沒有逃離人間。總之,因緣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總不離開佛法根本,這就是稱法行,這應該和菩提心很有關係吧?
在《六祖壇經》中,也未見到「菩提心」這個名詞,但是特別重視四弘誓願:度自心眾生,斷自心煩惱,學自性佛法,成自性佛道。
為什麼要強調自心及自性呢?因為眾生不在心外,煩惱即是自心,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所以只要有一眾生未得度,我就不能跑掉不管。又所謂「自心眾生」,雖然眾生因我而得度,實是他們自心自度,與我無關。如果說是我度眾生,即成執著。其實《六祖壇經》所言度自心眾生,即是大菩提心。
禪宗的思想與《金剛經》及《維摩經》的關係,極其密切。而在《金剛經》的第一分,便標明該經是為告示大眾,如何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維摩經》的第四品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金剛經》及《維摩經》均以菩提心為出發點,又以「無相」及「不二」為終極點。禪宗的《六祖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囑弟子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便是教人首先空諸法相,不是教人先有所取而再捨所有。這就是頓教法門的特點。因此《金剛經》雖一再強調無相離相,但也一再強調以佛法布施教化他人的無量功德。這也就是大菩提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禪宗雖沒有明顯地提出菩提心、出離心、大悲願等名詞,但卻不離這些精神。
---本文摘自《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達摩祖師聖誕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二入四行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禪宗祖師表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2/6楞嚴禪心系列課程 邀您從妄心返回真心
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個才是真?如何認識真心?返回真心?法鼓山安和分院將於12/06、12/13、12/20、12/27連續4個週日下午2點至5點,禮請禪堂堂主果醒法師舉辦「楞嚴禪心」講座,向大眾講述他多年來研習、講說與實踐《楞嚴經》的心得,並結合禪宗祖師語錄,分享禪觀、生活實踐與心性修行方法,歡迎線上報名( https://pse.is/38gh4x )。
果醒法師表示,我們的心與「佛心」,完全相同,只是誤用了不一樣的操作模式。真心,從來不生不滅,我們卻用不生不滅的真心,去選擇了「生滅」的功能。只要學習真心的「操作方法」,就能活得萬事如意。
#楞嚴禪心
#安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