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福爾摩沙西班牙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福爾摩沙西班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福爾摩沙西班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福爾摩沙西班牙產品中有1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三立消失的國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400多年前西班牙人來到 #基隆和平島 🇪🇸🇪🇸 將之發展成台灣早期的經濟重鎮! 不但建立道路、港口、還留下許多「神秘建築」...👀👀 考古團隊深入挖掘 竟發現裡面埋了3000年前的人類! 《#消失的國界》帶大家探索 #考古 奧秘 從「挖掘」到驗證研究 考古專家經過日夜不懈的努力💪 挖出每塊珍貴遺...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堪稱臺灣...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G子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12 13:55:11

西門新開幕的和蒝鍋物 有日本meiji明治冰淇淋.滷肉飯吃到飽+飲料自助吧 CP值滿高的,食材也都很新鮮 我這火鍋控馬上衝來啦~ 🌟原味湯底(全素) 都是用蔬果熬煮 看的出來湯頭很清澈 喝起來清甜爽口 吃素食的朋友也能喝喔 🇹🇭正統泰式酸辣湯底+80 難得看到火鍋店有泰式酸辣湯底耶 加了蔬果和泰...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 Toshi TanTe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0:38:56

看到Calatrava要蓋個鞋楦在台灣的新聞,想起了3年前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參訪,還有見築百講內對於陳其寬聖保羅堂的討論。這之間我開始對倒傘狀薄殼(umbrella shells)與雙曲拋物面薄殼(hyperbolic paraboloid shells)結構產生了好奇,立志要找出台灣現有的傘の案例。...

  •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三立消失的國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0 21:00:37
    有 224 人按讚

    400多年前西班牙人來到 #基隆和平島 🇪🇸🇪🇸
    將之發展成台灣早期的經濟重鎮!
    不但建立道路、港口、還留下許多「神秘建築」...👀👀
    考古團隊深入挖掘 竟發現裡面埋了3000年前的人類!

    《#消失的國界》帶大家探索 #考古 奧秘
    從「挖掘」到驗證研究
    考古專家經過日夜不懈的努力💪
    挖出每塊珍貴遺址
    「拼」出寶島歷史原貌
    串起台灣與世界的緊密連結💖
    讓台灣人看見「福爾摩沙」的過去
    重新認識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

    #陪你宅在家
    #宅家看FBWatch

  •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9 16:25:51
    有 23 人按讚

    以羅妹號事件的台灣電視歷史劇《斯卡羅》上週上映後引起了熱議,劇中美術設計忠實還原當時建築、器物、服飾等,讓觀眾驚艷。但這些文物的知識是如何傳遞到今日,讓美術工作者得以找到資源還原當時的狀況呢?

    這篇來自《研之有物》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考古學者在屏東地區的考古工作,以及當中所獲得到的文物。這帶我們進一步看到考古工作的文化教育價值,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歷史戲劇與人類學、考古學工作之間的關係。
    ————————————
    瑯嶠原住民有多強大?社頂遺址發現大量「舶來品」!
    當時,以漢人為經營體系的糖、樟腦、茶葉出口,讓台灣躋身世界貿易體系。不過從考古學調查,被清國視為化外之地的原住民部落,也並非與世隔絕。

    1980 年代在墾丁一帶發現的「社頂遺址」,石棺內採用屈肢蹲踞葬、複體多次葬,判斷是古時排灣人盛行的墓葬形式。郭素秋進一步做考證。她將考古挖掘的社頂、龜子角遺址地點,與 1904 年日人繪製的「台灣堡圖」套疊,進行古今比對,證實了這兩處應該就是「羅妹號事件」中力戰美軍的主角──龜仔律社的相關遺址!

    剽悍的龜仔律社族人,是否孤立封閉、鮮少與外界接觸?考古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社頂遺址的陪葬品相當精緻豐富,有銅環、瑪瑙珠、玻璃珠,閩粵的瓷碗、瓷壺,甚至還有西班牙、墨西哥銀幣,都出現在排灣部族的石棺內。這些充滿「異國風味」的器物,與其他排灣遺址的考古發現相當吻合。「從屏東牡丹鄉、滿州鄉、來義鄉的出土文物,大概三四百年前,原住民就大量使用福建燒製的陶罐和青花瓷。」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research.sinica.edu.tw/seqalu-paiwan-rover-formosa-archaeology-abandoned-village/

  •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紀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6 21:11:38
    有 469 人按讚

    昨晚看了斯卡羅
    想到我小時候在社頂的遭遇

    (以下18禁)

    好奇真的會殺死貓,我那年小6!
    在墾丁社頂看到一群人圍著看熱鬧,我就揍了進去。接著看到的景象是,一群人把猴子架起來,露出個頭,直接就吃起猴腦!!!猴子一直叫一直叫。

    幸好我是可恨動物區長大的,小時候就見過一些場面,不然真的惡夢連連。

    不過,社頂很早就沒有原住民在那裡了,為什麼?就是你現在看到的「斯卡羅」這支從知本社過來的卑南統治者的故事(不過後來排灣化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很久了,大航海時代早就有很多「國際交流」,清帝國從來沒有全面、有效統治過。西班牙無敵艦隊經過台灣海峽時要看過聖稜線的積雪,當時就叫台灣「福爾摩沙」。

    台灣叫的「土魠」魚,就是葡萄牙語翻的,處理的方式就是大航海時代水手的作法,先炸過。

    夏靖庭演的超好,吳慷仁也是。整部戲很值得看。有些環節跟真正歷史不符也沒關係,畢竟是二次改編。(不懂某些國民黨在靠腰什麼…

    不過,羅妹號事件後七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也是劇中既是法國人又是美國人的李仙得帶日軍進入屠殺的。

    - - - -

    今天的十分鐘讀判決,是放火著手階段的具體爭議,前幾天是疫情相關的行政法。自己訂閱思法人的YT就能看到完整內容。

  •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07 16:17:49

    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堪稱臺灣自然生態環境紀錄片代表人物的柯金源,30年來,始終如一地在同一個領域奮戰,他自言沒有倦怠的時間,即使仍舊悲傷、憤怒和無力,包含非但沒有因為報導或紀錄片的探討,改善環境污染,反倒讓受訪者遭受黑道的攻擊等,他仍舊鏗鏘有勁地表示,自己沒有悲傷的權利,必須將那些情緒轉換成保持前進的力量,直到改變的發生、到來。

    柯金源認為,這是他長期性的志業,唯有持續不懈,才能創造臺灣將來的可能性。

    多年下來,即便有各種挫折與痛苦,但柯金源的絕不停歇,終究累積不少成果,召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關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對於自然的愛護之心萌芽在社會各個層面。

    當發財成為長久以來臺灣某種奇怪的慣性思維時,柯金源直指核心地說明,一旦環境被破壞,譬如空氣、水遭受污染,將來我們反而需要花更多的錢去買健康的水與空氣,這是異常荒謬的決定。唯有此刻設下環境的停損點,讓島國的生態慢慢修復,才不會導致慘烈局面在日後發生。對柯金源來說,這是價值觀的選擇,攸關於臺灣優質環境的想像與其未來。

    小檔案

    柯金源,人稱柯導、柯師傅,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1962年出生於彰化伸港,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相機,開始記錄台灣自然景貌,而後任職媒體,主跑政經與社運。1990年,因目睹嘉義東石網寮村因颱風淹水39天卻缺乏媒體關注之慘況,決心專注耕耘環境新聞,並開始參與電子媒體。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12年,共累積超過30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他進入公視新聞部服務至今,已累積20多萬張環境紀錄圖像、27部環境紀錄片作品。

    紀錄片作品有《來自斷層的消息》(2000)、《烏坵》(2002)、《阿瑪斯》(2003)、《彌猴列傳》(2004)、《記憶珊瑚》(2004)、《天大地大》(2005)、《產房》(2006)、《天堂路》(2007)、《前進南極》(2008)、《夢想巔峰》(2009)、《登峰造極》(2009)、《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2010)、《海岸群像》(2011)、《黑》(2013)、《空襲警報》(2013)、《餘生共游》(2014)、《命水》(2015)、《水戰》(2015)、《海》(2016),《前進》(2017)等。亦曾發表攝影個展如《意念的表象》(1990)、《再見海洋》(1998)、《海洋臺灣》(2000)等,並著有《山美-達娜伊谷的傳奇》(2002)、《臺灣水資源脈絡》(2003)、《我們的島》(2006)、《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2018)等書。

    1997年起,柯金源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創辦人:馬立群  總編輯: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師:吳姿瑩、林艾德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柯金源  場地提供: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1-21 19:38:27

    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台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台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台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台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台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台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台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 福爾摩沙西班牙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4-06 17:06:15

    本集主題:「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本書特色:
    這場戰役,改寫了台灣百年的命運
      
    開創中西軍事史的新領域,史景遷高徒歐陽泰,以嚴謹的考據、活潑的論述,揭開近代史上第一場中國戰勝西方的故事。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復明事業受挫,從南京撤退回廈門,準備攻打台灣。他寫信給駐台的荷屬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表明希望收回父親鄭芝龍「租借」給東印度公司的土地。時值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三十餘年,台灣成為荷蘭海外最大殖民地,作為台灣長官的揆一當然不願拱手相讓。雙方衝突一觸及發,展開長達一年的台荷之戰。
      
    當時,荷蘭在與英國的競爭中勝出,並擊敗西班牙與葡萄牙,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然而受過嚴格軍事訓練、架駛技術優良、船艦配備大砲的荷蘭精兵,卻輸給他們眼中由海盜與海商組成的鄭軍。原因究竟為何?
      
      聲名鵲起的漢學家歐陽泰,在挑戰全球史領域的重大議題:「為何西方主宰了近代世界的形成?而非中國?」之中,發現了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戰的重要性。歐陽泰以此戰為主軸,詳細地描述了這場十七世紀中最具世界史意義的戰爭細節,以及台荷雙方在軍事科技及戰略的差異,如何讓鄭成功翻轉本來可能失敗的結局。
      
      透過這場影響東西未來百年布局之戰,我們得以一窺火藥科技發展的堂奧,以及科技對戰爭成王敗寇之影響,並打破過往「十五世紀後西方突飛猛進」之推論,驗證了十七世紀中西實力尚在勢均力敵的年代。
      
      本書融合歐洲軍事卓越主義與歷史修正主義學派的優點,為軍事史研究中的傑作。更難能可貴的是,歐陽泰挖掘大量的文獻,化繁為簡,還原台荷大戰的現場,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鳥瞰全局。是研究台灣史的學者及一般大眾不可錯過的精彩作品。
      
    作者介紹:歐陽泰 Tonio Andrade
      西方漢學界的著名學者,近十年最重要的全球史學者之一。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師承西方漢學巨擘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十六到十七世紀歐洲史專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曾任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東亞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主義比較研究及中國史與全球史。著有《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決戰熱蘭遮》(Lost Colony)等。
      
      新書《火藥時代》寫作時間原本在《決戰熱蘭遮》之前,以「西方為何能取得現代世界的主導權?中國為何衰落?」為題,探討東西方在軍事發展上的分野與西方為何能產生軍事優勢。描述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戰的《決戰熱蘭遮》,提供了十七世紀歐洲經歷軍事革命時,雙方實力尚在均勢的最佳證明。《火藥時代》則給予更寬廣的視野,把此問題延伸到「為何西方的軍事優勢產生於工業革命之後?」透過論述西元九一○年至一九○○年東西兩方的軍事科技演變,解答歐洲能撼動近代世界版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