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祝壽歌國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祝壽歌國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祝壽歌國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祝壽歌國語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542的網紅DJ 芳翎,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0/16 星期五 絕對音樂】 「小時候,哭是搞定問題的絕招;長大後,笑是面對現實的武器; 慢慢才明白,真正的強者,不只是賺錢的能力有多強, 是控制情緒的能力有多強。。」 SO~~現實雖不美好,但並不意味著「不好」。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 祝壽歌國語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6 15:44:08
    有 266 人按讚

    【10/16 星期五 絕對音樂】

    「小時候,哭是搞定問題的絕招;長大後,笑是面對現實的武器;
    慢慢才明白,真正的強者,不只是賺錢的能力有多強,
    是控制情緒的能力有多強。。」
    SO~~現實雖不美好,但並不意味著「不好」。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和老爸老媽聊天沒話題嗎?或許可以「採訪」他們的童年》

    「那是光復的第二年,也只有那一年,幾乎全庄一起出動,而且不只咱庄,一路經過的鄉鎮,都有很多人加入,都是要去給玄天上帝進香」… 老人的記憶,就像廟裡放籤詩的抽屜,裡面放了一張張內容各異的籤詩。如果沒有刻意的指引,老人會習慣性的只打開幾個固定的抽屜,於是我們聽到的就是不斷重複的回憶。

    「阿嬤,你已經講過100遍了」。
    老人為什麼會感到孤單?因為可以跟他/她們聊天的人逐漸凋零,兒孫又沒興趣聽。沒興趣聽的原因之一是,老人的話題總是不自覺地「倒帶」,兒孫才會忍不住說:「阿嬤,你已經講過100遍了」。
    100遍,當然是誇張的形容詞,但是足以讓老人頓時吞回原本想聊的話題與回憶。不想聽第101遍,還能聊些甚麼呢?

    大概就只剩下「這兩天胃口好嗎?」、「晚上睡得怎麼樣?」、「有沒有量血壓?」,也就是一些只剩關心、少了分享的平淡內容,於是老人感到孤單,兒孫感到無聊(無話可聊)。
    這樣的對話,也是我與老媽互動的日常,直到有一天,我回娘家探視老媽,母女倆又陷入同樣的情境,關心之後、陷入沉默。天色晚了,老媽站在門口目送我離去,我突然聽到身後緩緩響起噹…噹…噹的聲音。
    那是掛在客廳牆上的老式自鳴鐘,人多聲音多時不會注意到它的整點報時,靜夜裡聽到,才會想起來它已經走過的悠久歲月,那一瞬間,我彷彿能感受到母親的孤單了。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身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經採訪無數,從達官顯貴、到販夫走卒,卻從未「採訪」過自己的老媽。

    採訪與聊天不同,前者有既定目的,後者隨機且隨興。我決定把老媽當成「受訪者」,有計畫性的採訪她,而不是讓她隨機且隨興的「倒帶」同樣的話題,以致最後總是,一個孤單、一個無聊。

    採訪要設定主題,而且是兩代都有興趣的主題,否則受訪者也有「拒絕受訪」的權利(很多媒體人應該都有嚐過被拒訪的滋味吧)。

    ▍ 「採訪」老人,童年是最好的主題

    甚麼是老人有興趣的主題呢?這讓我想起一段往事,早年曾經銜命採訪某個社區發展協會,好不容易獲得理事長的首肯,我依約定來到採訪現場,沒想到受訪者不只一人,而是坐滿了一大圓桌的人。

    因為理事長與眾理監事們,都對我的採訪、或是說對於媒體抱著疑慮,於是才會出現一個對上十個的陣仗。面對這一桌瞪著你看的「老公仔標們」,我必須儘快解除他們的心防,才能達成後續的採訪任務。

    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用很憋腳的台語提問:「你們小時候的五分埔,是長甚麼樣子?」老人們嚴肅的面容立刻和緩下來,七嘴八舌地從古早講起,因為我讓他們瞬間回到了童年。

    是的,我決定「採訪」老媽的主題,就是她的童年。

    母親的童年是「昭和年間」,也就是老人們所說的「日本時代」,於是我與老媽的「採訪」就這樣開始了。
    「你小時候,阿公有帶你出去玩過嗎?」
    (童年出遊,通常會是快樂的回憶,我想讓老媽想起那種久違的快樂)。

    「小時候都要幫忙做農,插秧、割稻、放羊......稻子收割完後,阿公還要去別的地方幫忙鑿水井、綁屋頂,大人哪會有空帶出去玩啊......」

    (顯然不是每個世代的童年,都是「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啊,看來我要換一種問法)
    「那你想一想,小時候的竹林村,有沒有甚麼活動,讓你到現在都還記得的?」
    (彰化縣竹塘鄉竹林村是母親的家鄉,從地名來看,當年應該是水塘處處、竹林搖曳吧!)

    ▍全庄出動,去為神明祝壽進香

    「有一年,全村出動了幾十個人,有的敲鑼、有的打鼓、有的吹嗩吶,沒有吹樂器的人,手上就提著竹籃,竹籃裡都是供品。從阮庄走到『清柏坑』進香,那次阿公只有帶我去,一路上好熱鬧,到現在還記得…」。

    一個成功的採訪,要事先做功課,要臨場反應,才能互相激盪出別人探觸不到的火花。
    老媽在以前的「倒帶」中,曾經提過很多次的「清柏坑」,我後來”谷歌”過才知道,「清柏坑」是老一代的稱呼,現代的名稱是「松柏嶺受天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據說已經發展為全台規模最大的玄天上帝廟了。

    我把老媽童年的回憶,用Google Map查了一下,不禁脫口說出:「天啊,你們從竹塘出發,要經過溪州、二水,才能走到『清柏坑』啊,那不是要帶便當上路了?」(竹塘鄉到名間鄉,光直線距離就有近三十公里,光復時交通不便,勢必要走鄉鎮小路,肯定更遠)

    「係啊,天剛亮就出發了,一直走到中午,才來到山腳下,腳又酸、口又渴」。(玄天上帝聖誕是農曆3月3日,約莫是初夏時節,這真是一趟好奇特的遠足啊,我好奇的是,為什麼當年要如此大張旗鼓的去進香呢?)

    「你記得那是哪一年嗎?你們每年都是這樣浩浩蕩蕩地去給玄天上帝祝壽進香嗎?」(要一位出生在昭和年間的老人,回憶特定的時間軸,好像有點強人所難,沒想到老媽很快地就記起來)
    「那是光復的第二年,也只有那一年,幾乎全庄一起出動,而且不只咱庄,一路經過的鄉鎮,都有很多人加入,都是要去給玄天上帝進香」(我越「採訪」就越好奇了,很少跟老媽這麼有得聊)

    「為什麼呢?這跟臺灣光復有甚麼關係?」(想想那個陣仗,一路都是步行的進香客,跟「大甲媽祖回娘家」的熱鬧應該不相上下吧)

    「因為日本時代,不准咱做醮、不准進香,甚麼神明遶境,通通不准。他們信的神跟我們不一樣,台灣光復,日本人走了,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到廟裡,當然要熱熱鬧鬧的去幫玄天上帝做壽進香啦」。(老媽受過日本教育,但我卻從她臉上看到那種終於揚眉吐氣的神情)

    「為什麼你們這麼信奉那座廟呢?」(除了聊童年,還可以跟老人聊宗教信仰,保證有一堆鄉野傳奇可以聽)

    「聽以前庄裡的老人說,很多代以前,有大陸來台灣的工人,可能怕做工弄髒吧,就把身上配戴的香包取下來掛在樹上,走的時候忘記拿。山腳下的鄉民看到,遠遠的山頭上有一點紅光,就跑到山上找,才發現樹上的香包,後來大家就湊錢蓋廟,這麼多年來,有很多的靈驗…」。

    我後來又”谷歌”了一下受天宮的源起,才知道這座宮廟,緣起於明末清初,已經庇佑台灣三百多年。我不知道老人的回憶是否完全正確,但這是她的真實經歷,「一步一腳印」的歷史,不是課本上被改來改去的歷史。

    我在「採訪」老媽的過程中,或是說跟老媽的聊天中,等於上了一堂口述歷史課。歷史,其實是無數個拼圖的組合,老人走過我們不曾走過的年代,他們各自持有一塊或好幾塊真實的拼圖,聊出來的歷史,肯定比讀出來的歷史更有趣,也更有幾分可信吧。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曾經在報導中提到失智多年的母親,語言能力已經從國語、台語退化到日語,這意味著張媽媽腦海中的「相片」已經逐漸褪色,只剩下幼時經歷過的日本時代,還殘存著一些影像。

    跟張善政院長相較,我是幸福的,老媽不只能用日語,還能用國語、台語跟我聊著她童年的種種。跟老人聊天很無趣嗎?老人只能不斷的重複話題嗎?其實不是。

    老人的記憶,就像廟裡放籤詩的抽屜,裡面放了一張張內容各異的籤詩。如果沒有刻意的指引,老人會習慣性的只打開幾個固定的抽屜,於是我們聽到的就是不斷重複的回憶。

    但若是讓他/她們回答「指定題」,而不是「自選題」,就會發現到,不僅可以跟著老人回到特定的時空,而且不再無話可聊。

    一個稱職的記者,是甚麼人都能聊,但不代表只有記者,才能和老爸老媽阿公阿嬤好好地聊一聊。而是轉變心念,從無奈地聽同一卷錄音帶的心情,到陪著老人回到他/她們的時代,去聽聽屬於他們的生命故事。

    作者:朱國鳳
    (文章來源:https://www.ilong-termcare.com/m/Article/Detail/1391)

    ***************************

  • 祝壽歌國語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3 03:03:14
    有 99 人按讚


    【黨國青年和黨國文化的精深細節】
    (文長,歹勢)

    親愛的年輕朋友,你們知道10月31日是什麼日子嗎?阿,萬聖節,是的,但萬聖節是我1980年代初期到美國留學,才知道的──竟然有這麼「精彩」的節日,連大學生都扮鬼。在我們的年代的台灣,這可是「世界偉人、民族救星」的「蔣公」生日喔!還放假呢。

    1972年10月31日,成功大學全校師生日「熱烈慶祝」總統蔣公86歲生日(要叫「華誕」喔,那可是黨國細節ㄟ),5000多名師生「集體拜壽」。拜壽就要有「祝壽頌詞」,誰來讀?你以為海選?哈哈,如果你在70年代讀大學,你就會知道,能蒙「校方師長」寵信的就是要具有某類特質囉。

    在那個偉大的日子,成大外文系四年級學生龍應台代表恭讀祝壽詞,在當時,這是何等的榮耀!
    她讀的祝壽頌詞,可是充滿 台灣島民無法企及的 黨國文化極為精深的細節喔,還要挪抬耶: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十月卅一日恭逢
    總統蔣公八秩晉六華誕,象拱北辰,蓬島呈禎祥之瑞;星耀南極,普天仰燦爛之輝;一人有慶,兆民騰歡,日月同光,河山並壽;虔申嵩祝之忱,謹獻岡陵之頌:
    祥鍾武嶺 天縱哲人 允文允武 大智大仁
    撥亂反正 伐暴救民 廟算默運 萬類陶鈞
    開來繼往 震古鑠金 反共先知 寰宇同欽
    東亞堡壘 四海歸心 法天行健 全面革新
    發展經建 擢用才俊 豐裕農村 富國利民
    慎謀能斷 處變不驚 莊敬自強 日新又新
    申張正義 摧毀妖氛 勝利在望 禹甸同春
    恭逢大髦 天惟德親 億兆歡呼 虔頌嵩辰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倪超暨全體教職員生恭祝」
    (打字打得好累QQ,一面想說:若這麼厲害,怎麼會敗亡到台灣?)

    馮賢賢女士在臉書hashitag:台灣最需要檢討的文明細節之一是龍應台這種人會紅
    其實更嚴重的問題是:為何會紅這麼久?

    記得二十多年前,有次參加一個宴席,主客是我非常敬仰的某界大家及其夫人。閒聊時,夫人提到龍應台當時很紅的一篇文章,好像是「用文明」做什麼的,大為讚賞,夫人的先生默不作聲,我和我先生也不很禮貌地保持沈默。夫人的先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很能從一些「細節」判斷人。後來,龍同學更紅了,打某本書時,大樓垂掛著偌大書名,公車車身帶著書名滿城跑,文宣非常大江大海。有次我和年輕時代就認識的知名海外黨外人士打電話,她說他們的讀書會正在讀那本書!(三條線)

    1972年在往前兩年的1970年,一月彭明敏教授成功出亡,二月發生泰源監獄事件,四月黃文雄在紐約行刺蔣經國被美國警察壓在地上時,高喊:「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五月泰源五烈士被處決。1971年2月謝聰敏、魏廷朝、李敖被捕;前二人是第二度入獄。3月15日謝秀美在報紙刊登哥哥謝聰敏被捕的「聲明啟事」,以免人就此消失。由於當局要謝聰敏承認他是兩個爆炸案的主謀,對他施盡酷刑,他被折磨到不成人形(造成一生的殘疾)。五月日本人小林正成來台發傳單想喚醒台灣人,事發被捕;傳單內容是留學東大的台大老師鄭欽仁寫的,他的學長張國興加寫一小段。在監獄中,小林接觸到謝聰敏,八月出獄時賭命並機智地替他成功偷渡一封英文的政治犯救援信。這些是史詩級的英雄俠客列傳,台灣人的血淚正氣歌,但誰知道呢?

    就在龍同學朗讀祝壽頌詞的這一年(1972),發生非常多的事情。4月24日小林偷渡的信刊登在《紐約時報》,引起國際注意。在島內,謝聰敏面臨處決的命運,雷震得知後,和田朝明醫生等人積極救援,加上國際人權組織和海外台獨聯盟等人士的奔走,謝聰敏逃過死劫。雷震是誰?就是因為他辦的《自由中國》批評偉大的蔣公想「吳三連」,並且進行織黨活動,而被逮捕。他被關了蔣介石要的十年後,這時候才出獄一年多。雷震在獄中寫的400萬字自傳遭沒收,後來被燒掉──是誰讓放這把「野火」?

    這些的這些,對沈浸在「靜好歲月」的黨國青年而言,都是聽不見、看不到,也就是不存在的。歲月就是這麼靜好的呢。就是此刻的香港,不是很多人也照樣過著「日日是好日」的美好生活嗎?

    這張校刊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阿──李煥到成大講「日匪勾結之原因及現在之中日問題」。不久前有記者訪問我談白恐,我發現他沒聽過李煥和王昇的大名!這和東華大學一位外國老師發現有同學竟然沒聽過「萬年國會」一詞、不知台灣有這段過去,為此非常驚訝,不是很有得比嗎?是誰說過:忘記過去的人們命定重複錯誤?問題是,從來無所認知,哪來遺忘?等歷史再度重複時,當然不會有預警,也無從辨識其間的眉眉角角,就等著發生吧。

    或許你會說,黨國青年也有覺醒的時刻,是的,確實有不少人覺醒,也有我認識的師友,不然,我們今天更慘啦──我們要有壯闊台灣的海量和雄心!但是,也要懂得「人世」;人是要看長期的,有些人最後還是彈回黨國教育最核心的政治信仰:「中華民族主義」&「中華文化」。一個人就算讀了兩個博士,都寫漢娜.鄂蘭,最終可能還是回到他從小學到大學足足讀了四遍的中華民族主義/中華文化的信仰呢。最好的學生,不就是吸收最徹底的學生嗎?不要忘記:國語.文和作文學得好,是黨國時代要在升學輸送帶成功上升的必要條件。

    不要小看黨國教育的影響,如果你有機會到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圖書館去翻看黨國時代的教科書(開架喔,任你翻),你就能了解我所說的,甚至比我都感到怵目驚心。如何超克這龐大且深遠的影響,是台灣當前最重大的課題之一,也將決定年輕世代的未來。

    感謝成大陳文松教授提供這份校刊首頁圖檔。好佳哉,現在的大學生不用再讀這樣的校刊了,但是黨國教育的幽靈就消失了嗎?不,魅影處處在,除魅何其難?

    附記:成大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就是在1971年因台南美新處爆炸案被捕。

    主要根據:
    張炎憲、陳美蓉、尤美琪訪問紀錄,《台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國史館,2008),頁136-164。
    小林正成,《多謝、台湾:白色テロ見聞体験記》(東光企業,2004),頁161-170。
    關於小林正成&傳單,見《鄭欽仁先生訪談錄》(國史館,2004),頁181-190。

  • 祝壽歌國語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7 23:07:54
    有 1,180 人按讚


    《那些參加金馬獎的阿兜仔們跟一些金馬獎五四三的冷知識》

    1958年,金門八二三炮戰勝利,民間以金馬之名,舉辦許多活動沾光,金馬獎也順勢在1962年舉辦,最早舉辦的時間和地點是十月三十號或三十一號的中山堂,因為這一天是蔣介石生日,典禮的最大用意就是跟老人家祝壽。

    最早的金馬獎是青銅鑄造的,而且不是最佳影片。最佳紀錄片這樣分法,而是分大中小,按尺寸給獎,大金馬是最佳影片,其次還有優等劇情片的中金馬,跟最佳紀錄片的小金馬。個人獎項,獎金四萬塊。

    第一屆參賽作品《楊貴妃》曾贏得坎城影展法國高級攝影技術委員會特獎,但卻在「最佳彩色攝影」敗給了《星星月亮太陽》,理由是攝影師西本正(賀蘭生)是日本人。早年金馬獎只獎勵國語電影,侯孝賢《兒子大玩偶》因為片中講了太多台語,新聞局還對著劇本一句一句算,OK台語台詞不過半,你可以參加了。當然,現在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講日語的《吳清源》和賽德克族語的《賽德克·巴萊》可以獲大獎提名,2014年,永瀨正敏還以《KANO》入圍2014年最佳男主角。

    第一屆到第十四屆的金馬獎,都是提前公布得獎名單,典禮當年得獎者排排站,等待大官頒獎,不轉播,不刺激,不懸疑,要到1978年,第十五屆金馬獎,有了大型典禮的排場,主持人是凌波和王豪。凌波在金馬獎第二屆,也曾靠著《梁山伯與祝英台》得獎,但評審不知道要給她男主角或女主角,索性就給她一座最佳演出獎了。

    在隔一年,第十六屆金馬獎,《金馬奔騰》的主題曲出現了,這一年主辦單位找來了伊莉莎白泰勒助陣,此後,卡司一年比一一年強大,隔年有三船敏郎,再隔年有亞蘭德倫和查理士布朗遜。如果金馬獎有最佳臭臉獎,查理士布郎遜應該可以得一座後者,他從頭到尾不時擺臭臉,大會安排上台頒影后獎,他也無動於衷,全不配合,典禮流程還為他改成先頒最佳影片與影后,以他上台接受新聞局,頒的特別獎作壓軸。

    熱臉貼老外冷屁股最大高潮大概弄個最佳外語片,把獎頒給威廉·赫特跟大衛科能堡。金馬獎在1989年嘗試頒獎給外文片,威廉·赫特以《意外的旅客》獲金馬獎外片最佳男主角、大衛·柯能堡以《雙生兄弟》獲外片最佳導演等,但金馬獎外片獎被批評不倫不類,僅辦一屆就停止,並且在官方特刊歷屆得獎名單上未獲紀錄。此後找外籍來賓助陣這件事,也有一搭沒一搭的
    直到1997 年,雪歌妮薇佛因李安合作《冰風暴》,看在大導的面子上來台頒獎,後續江角真紀子、艾曼紐德芙、崔智友,潔西卡崔斯坦和妻夫木聰。
    今天金馬盛宴開跑了,今年,中國人不來了,但金馬又不是靠鞏俐孫儷才能發光發熱,放眼世界,海闊天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